土豚(学名:Orycteropus capensis),英文名称aardvark来自于非洲语,即土猪。土豚因为有挖洞土居的习性而被叫做“洞穴猪”;又因喜食
白蚁和蚂蚁,被称为“非洲蚁熊”。土豚是哺乳纲,
土豚科,产于非洲南部和中部,体长90~140厘米,尾长48~60厘米;吻长,管状;舌细长,适于取食物;耳长大而尖;四肢短,前肢四指,后肢五趾,各具强爪;皮厚,红褐色或白色,被有稀疏的刚毛。其五月间生殖,只产一仔。
土豚属于哺乳动物中独特的管齿目,也是该目中唯一的物种,这是因为它们具有独特的管状牙齿结构。成年土豚肩高60厘米左右,体长1~2米,体重约50~80公斤,体型大者有100多公斤重,属于大型“食蚁兽”。
土豚最主要的自卫方式是挖洞,在它腿的尖端长着长长的、像凿子一样的利爪,这使它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挖土速度最快的动物。它挖掘的洞不仅可以作为睡眠的洞穴,还可以作为避难所;洞穴很长,通常有10多米,这样可以避免诸如
鬣狗科之类的掠食者挖出它或者它的孩子。土豚的整个身体结构都是很适合
捕食蚁类的,它的利爪可以用来挖出坚硬土壤中藏匿的
白蚁巢穴。在夜晚,它的嘴巴朝下贴着地面弯弯曲曲地在大草原中穿行,一旦它觉察到有蚁穴就立即开始挖掘。
土豚为大型
食蚁兽。体型类似大袋鼠,但颇肥壮,体长90~140厘米,体重50~60
千克;皮厚,红褐色或白色,被有稀疏刚毛;头部窄而长,吻部前突呈管状;舌细长,富粘液,能延伸;耳长大而薄,类似驴耳;四肢粗强,趾端具强大而锐利的爪;尾呈圆柱形,尾肌很发达,基部粗,末端变细,长约48~60厘米。分布于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东非至
南非。土豚是一种稀少的奇特动物,特别是牙齿与众不同,成体时上下颌仅可见2对前臼齿和3对臼齿,无门齿和犬齿。牙齿终生生长,齿的内部全为齿质。自中央髓腔发出多数平行的管状延长部,所以在咀嚼面上,呈现为多角形小管的集合体。牙列由1对下部牙骨板和2对上部牙骨板组成。每个骨质骨板的咬碎表层由牙质的定域部组成,而牙质又是由一般们于牙骨板表面的牙质柱组成。这些牙质是用来对付厚壳的海生无脊椎动物。
土豚的分布范围广泛,主要位于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从东非延伸至
南非。它们避开了沙漠地带,更倾向于
丘陵和半草原地区,这些地方为它们提供了理想的
栖息地和充足的食物来源。土豚的洞穴有时长达3至12米,偶尔彼此相连,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地下网络。
土豚的栖息地选择反映了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它们避开了岩石地区,因为这些地方难以挖掘洞穴。土豚的栖息地破坏和
过度放牧已经对它们的生存构成了威胁。尽管土豚的经济价值不高,肉味粗涩难咽,但它们的毛发曾被
土著巫医用来配制毒药。此外,土豚的窝也被其他动物借用,如
四脚蛇、蟒、
眼镜蛇属、
蜜獾、
非洲疣猪甚至狮子和豹子等大型动物,当地土著偶尔也利用土豚的窝躲避风雨。
土豚(Orycteropus capensis),作为一种夜行性哺乳动物,拥有一系列独特的生活习性。它们主要分布在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避开了沙漠地带,更倾向于在开阔的林地、
灌木丛和草地上生活。土豚的夜行性使它们在黄昏至清晨时分最为活跃,白天则隐藏在洞穴中休息。
土豚的体型介于90至140厘米之间,体重大约为50至60
千克。它们的皮肤厚实,呈红褐色或白色,覆盖着稀疏的
刚毛。头部窄而长,吻部前突呈管状,耳朵长大而薄,类似于驴耳。四肢粗壮,趾端具有强大而锐利的爪子,这些爪子特别适合挖掘。尾巴呈圆柱形,基部粗而末端细,长度可达48至60厘米。
土豚的食性以
白蚁为主,它们拥有一条细长且富有粘液的舌头,能够延伸并粘住白蚁。土豚的食量巨大,一夜间能够吃掉50000只白蚁。它们利用强壮的四肢和锋利的爪子挖掘蚁丘,然后用长舌
捕食。土豚的牙齿非常独特,成体时上下颌仅可见2对
前臼齿和3对臼齿,无
门齿和犬齿,牙齿终生生长,齿的内部全为齿质,这些牙质是用来对付厚壳的海生无脊椎动物。
土豚性格温顺胆小,缺乏自卫能力,主要依靠灵敏的
听觉来察觉敌情,并迅速逃回洞穴中避难。它们通常独自生活,领地意识弱。每年3至5月为繁殖期,雌兽的
妊娠期约为7至9个月,10至11月
分娩,每胎仅产一仔。幼土豚出生时无毛且闭眼,大约半年后才开始出洞活动。
土豚每年3~5月发情交配,一雄配多雌,雌兽的妊娠期约7~9个月,10~11月分娩,每胎仅产1仔,小家伙6个月大时就能够独立生活了,2~3岁性成熟,寿命8~12年。在非洲,土豚的窝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洞穴长达3~12米,但有时彼此相连能绵延十几甚至几十公里。土豚的家往往被其他动物借用,在里面能找到
四脚蛇、蟒、
眼镜蛇属、
蜜獾、
非洲疣猪甚至狮子豹子这样的大型动物,当地土著偶尔也利用土豚的窝躲避风雨。土豚在圈养环境中可以活到2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