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化消毒
用于饮用水消毒的方法之一
氯化消毒(Chlorination disinfection)是通过使用氯或相关的氯制剂来净化饮用水的方法。常用的氯制剂包括漂白粉、漂白粉精以及有机氯制剂等。这一过程旨在消灭水中的病原菌,如细菌和病毒,以预防水传播疾病的发生,从而保护人类健康。
作用原理
氯化消毒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氯溶解于水后产生的次氯酸。次氯酸分子较小且带电中性,能够穿透细胞壁。此外,次氯酸也是一种强氧化剂,能够损伤细胞膜并释放蛋白质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等重要物质,进而干扰多个酶系统,特别是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巯基会被氧化破坏,导致细菌死亡。对于病毒而言,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其核酸的致命伤害上。尽管病毒缺少一些关键的代谢酶,相对于细菌来说,它们对氯的抵抗力更强,但氯仍然容易破坏病毒的-SH键,使其失去活性。
影响因素
氯化消毒的效果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添加氯的数量和接触时间、水的pH值、水温和水的混浊程度,以及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通常情况下,普通氯化消毒需要水与氯接触至少30分钟,而氯胺消毒法则需要更长的时间,一般为1至2小时。当水的pH值较低时,氯化消毒的效果更好;水温较高时,杀菌能力增强;然而,如果水的混浊度高,则会影响消毒效果。
安全问题
在实施氯化消毒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氯与水中的有机化合物发生反应会产生一系列氯的副产物,这些副产物包括卤乙腈MBAA、卤代酚、卤代酮和卤代醛等。虽然现有的仪器可能无法检测到这些非挥发性的卤代有机物,但是它们依然具有潜在的突变性和致癌性。因此,在确保有效消毒的同时,也需要关注氯化消毒的安全问题。
参考资料
影响氯化消毒的因素.正保医学教育网.2024-10-31
目录
概述
作用原理
影响因素
安全问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