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于2022年6月27日成立,学院旨在提升山西大学
考古学科的综合实力,打造具有山西特色、山西风格、山西气派的考古学体系。学院前身是创办于1977年的山西大学考古学专业,是中国大陆高校中十三个最早创办的考古学专业之一。
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前身是山西大学考古学专业。该专业创办于1977年,1978年开始招生,是中国大陆高校中十三个最早创办的考古学专业之一。自此之后,考古学专业不断发展壮大,先后设立历史系考古学专业教研室、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
2015年至2018年,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今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兴县文化和旅游局,对碧村遗址小玉梁台地进行连续发掘工作,基本理清该台地的整体布局及其聚落的阶段性变化。
2022年8月8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发布考古新发现,当地考古人员在位于
黄河岸边的
碧村遗址发现史前龙山时期的文化遗存,并揭开了黄河岸边史前聚落形态的变迁脉络。根据对小玉梁台地西北部的层位关系的梳理,再结合台地中部偏东的石砌排房和护坡墙,以及东北部的石砌建筑和北围墙,考古人员逐步明确小玉梁台地在龙山时期聚落形态大体发生了三次大的变化。
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具有完备的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培养体系。2002年获得
考古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获得考古学博士学位授权点,2010年获得
文物与博物馆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得考古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设立考古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的考古学专业是教育部“
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山西省高等学校优势特色专业、山西省重点学科。
2022年5月,山西省文物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文物全科人才免费定向培养实施办法》,提出未来5年,山西将通过高考面向全省117个县(市、区)免费定向培养600名文物全科人才,委托
山西大学培养。山西大学考古学院考古(文物全科)专业由此而生。山西省文物局会同省教育厅、山西大学,专门编制了针对性较强的培养方案,在4年的培养中,2年半用于理论学习,1年半侧重于实践教学。通过实习、实操,使考古方向的学生会发掘遗址、墓葬,编写发掘简报;文物建筑方向的学生,要掌握建筑
测绘学、制定修缮方案;博物馆方向的学生能编写陈列大纲、布置简单的展览,毕业后能胜任相关基层文博单位的工作。
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具有优良的田野考古工作传统,高度重视田野考古实践教学。2001-2002年参与的山西吉县柿子滩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项目获得了“国家田野考古
三等奖”,2006年主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容城县沙河遗址发掘项目的郎保利教授当选年度国家优秀领队。2007年学院获得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质,有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13人。2017年,在国家文物局和
山西省文物局、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的支持下,学院联合
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在大同市
云州区吉家庄遗址建立了“
山西大学吉家庄田野考古教学实践基地”。2022年7月,
山西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全省考古工作的意见》,根据其中相关内容,学院还将陆续在
晋中市、
晋西南、
上党郡建立三处田野考古实训基地,形成集发掘、研究、教学于一体的“1+3”考古实训基地格局。
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博物馆建设起步较早,藏品种类丰富。1943年创建文物陈列室,现有展室2间,建筑面积180平方米,共展出和存放文物1100多件。其中的
成化斗彩鸡缸杯、
四系青瓷罐、五彩瓷罐等近百件文物可评定为一级、二级和三级珍贵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
文物全科人才根据各县(市、区)编制情况确定招生数量,学生毕业后直接到县(市、区)级以下文物保护事业单位定向就业,入职后直接为事业编制。文物全科人才在校学习期间免缴的学费、住宿费、教材费、实习费和生活补助,由省财政负担,列入培养院校年度预算予以保障。
招生过程中,
山西省文物局也积极与省委编办、省教育厅沟通,对全省各县(市、区)文博事业单位的编制和需求开展调研,摸清底数,确保招生培养与基层岗位需求有效衔接。
在培养人才、定向就业的同时,基层工作的薪资待遇不高和上升通道较窄是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为了能长期将人才留住,在未来5年,将协调市、县(市、区)文物行政部门,在业务培训、科研经费上给文物全科人才和更多基层文保工作者一些支持。5年期满后,这些文物全科人才如果能取得较好的业绩,也有机会按照国家和省里的人员流动、选任等人才政策,获得更好的晋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