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赖以发家的BASIC软件依托于微型电脑牛郎星。人们现在普遍认为,牛郎星是微型电脑的开山鼻祖。
牛郎星的发明人
爱德华·罗伯茨是位电脑爱好者,身高约有1.9米,精力充沛,性格倔强。60年代从
海军陆战队退役后,就在
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开了一家叫作微型仪器与自动测量系统公司的小公司,简称MITS公司,专门制作和销售台式计算器,生意做得十分红火。不料到了1974年,拥有集成电路发明权的
德州仪器(TI公司),以雄厚的实力大举进犯计算器市场。罗伯茨哪是TI的对手,削价竞争不几天就败下阵来,直滑到破产的边缘,欠下了25万美元的债务。
无可奈何之中,
爱德华·罗伯茨把目光投向了
英特尔研制的8080微处理器,想用它来装配一种专供业余爱好者试验的
计算机,以挽救濒临倒闭的公司。他以每块75美元的价格向英特尔购到8080微处理器和其他元件,一面突击组装样机,一面派员与新闻媒介联络。恰好《大众电子》杂志在过去数月里一直在寻找独家新闻,编辑索罗门主动上门观看了罗伯茨的设计方案,感到这是一个有可能吸引读者的话题。
回到家里,索罗门还在想着罗伯茨的计划。从报纸的角度看,这台尚在襁褓中的电脑还缺乏一个响亮的名字。想着想着,他忍不住向他的女儿征求意见:“一种新的电脑叫什么名字最能引起你的注意呢?”索罗门的女儿才12岁,正在津津有味地看电视,而电视里恰好在播放科幻片《星际迷航》,她随口便答:“阿尔泰(牛郎星的英文名Altair)!”因为电视里的
宇宙飞船正向牛郎星飞去。于是,罗伯茨的电脑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被命了名。
然而,好事多磨。罗伯茨好不容易装配成功的第一台样机,在邮寄给
索罗门的途中莫名其妙地不知所终。杂志已经排了版,十万火急地等着封面照片,要抢在
圣诞节前发行。MITS公司已绝不可能立即重装第二台,万般无奈,
爱德华·罗伯茨只好把一个仅有仪表外壳的机器重新寄出,《大众电子》上刊登的正是空壳电脑的玉照,简直就是伪劣产品广告,把百万读者都蒙在鼓里。
谁知牛郎星的反应出人意外,定货单立即像雪片般纷飞而来,MITS公司得救了,救星正是牛郎星,世界上第一台用微处理器装配的微型计算机。根据杂志介绍,牛郎星勉勉强强算是一台电脑。在金属制成的小盒内,罗伯茨装进两块
集成电路,一块即
英特尔的8080微处理器芯片,另一块是存储器芯片,最初仅有256B容量,后来才增加为4KB。既无可输入数据的键盘,也没有显示计算结果的"面孔"。插上电源后,使用者需要用手按下面板上的8个开关,把二进制数0或1输进机器。计算完成后,面板上的几排小灯泡忽明忽灭,就像军舰用灯光发信号那样表示输出的结果。
牛郎星诞生时的模样实在不敢恭维,它完全无法与IBM360、PDP-8或者新星等大、中、小各种电脑相比,更像是简单的游戏机。然而,它也有上述所有机器不可比拟的优点---体积小,小到只能以微型相称;价格低,低到罗伯茨只标价每台397美元。
尽管《大众电子》吹得天花乱坠,但当时所有的
计算机企业都不屑一顾,这种简易的机器,充其量供大学生当玩具。如果你的公司想用电脑处理业务,捧回一台牛郎星,便会发现它确实没有多大用途。但它的销路却不差,仅在1975年,就卖出了2000台机器,比罗伯茨最乐观估计的800台翻了一番还多。
2000台牛郎星大都走进美国一些家庭的汽车库;它们的购买者,大都是些初出校门的青年学生。就在这些汽车库里,牛郎星引来成群的
喜鹊搭就彩桥,终于呼唤出
织女下凡,织就了电脑世界的万紫千红。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装置,却引发了大地震。
爱德华·罗伯茨的牛郎星电脑问世后,
美国出现了一个电脑业余爱好者购买散件、在家庭车库内组装微电脑的热潮。尽管牛郎星十分原始,但它把
计算机发展到大型机时代料想不到的辉煌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