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简称“苏”,
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为南京市。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东临
黄海,与
上海市、
浙江省、安徽省、山东省接壤,面积10.72万平方公里。截至2022年末,全省下辖13个设区市,全省常住人口8515万人。
江苏省地处
长江、
淮河下游,长江横穿东西,大运河纵贯南北。境内山水平原错落,河流湖泊纵横,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物产丰饶,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省内地形以平原为主,低山
丘陵集中在西南部。江苏省境海岸线长954千米,有大小河流2900多条,全国五大
淡水湖中得其二,平原及水域面积比例之高居全国首位。江苏省属于
温带向
亚热带的过渡性气候,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气候分明。早在35万年前,江苏省就有古人类在此活动。江苏是《
尚书·禹贡》所载九州中的徐、扬两州的一部分。
春秋战国时分属吴、宋、楚、越、齐等国。
秦朝属九江、
会稽郡、彰、
泗水县及东海等郡的一部分。汉代分属
扬州市、徐州
刺史。隋开皇年间设
苏州市、扬州、徐州。唐初分属江南、
淮南市、河南三道。
北宋时属江南东路、两浙路、
淮东路和
京东西路。
南宋时,
淮北市属金。元代分属江浙、河南二行中书省。明代江苏与安徽同属应天府,直隶南京。
清代属于
江南省。
康熙六年(1667年)析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江苏省正式建省,取
江宁区、苏州两府的首字而得名。1949年6月,江苏全境解放,设苏北、
苏南行署区及南京市3个省级行政区。1953年1月,3个省级行政区合并,恢复江苏省建制,省会设在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江苏历经乡镇企业崛起、外向型经济突飞猛进、创新驱动等发展阶段。到20世纪末,全省基本迈入小康社会,
苏南部分地区在全国探索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江苏作为经济大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居全国前列,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2022年,江苏省GDP总量首次突破12万亿元,达122875.6亿元,位居全国第二。
自古以来,江苏文化底蕴深厚。
楚汉文化、吴文化、金陵文化、
淮扬文化相互交融。古典名著《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民俗音乐“江南丝竹”,“
百戏之祖”
昆曲,苏州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南京云锦,扬州漆器,宜兴紫砂,是代表江苏省的文化作品和历史遗产。江苏省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有古镇水乡,有千年名刹,有古典园林,有湖光山色,有帝王陵寝,有都城遗址,可谓是“吴韵汉风,各擅所长”。
名称
江苏于
清代康熙六年(1667年)建省,以
江宁区为东南重地,
苏州市为财赋要区,取两府首字命名为“江苏”省。简称“苏”。“江”寓“江外无事,宁静于此”之意,“苏”取自“姑苏”。
历史沿革
上古时代至先秦时期
根据1993年出土的南京汤山
直立人化石表明,早在35万年前就有古人类在此活动。距今六七千年前后的
新石器时代遗址在江苏及相邻地区约有上千处。生活在江淮之间的新石器遗址的主人后来成为
东夷、淮夷的先民。生活在
江南地区的新石器遗址的主人后来成为百越和吴的先民。
据《
尚书·禹贡》记载,今江苏地域属上古时代九州之
徐州市、
扬州市的一部分。
春秋时期,分属齐、鲁、宋、吴、楚等国。吴国青铜器制造技术闻名遐迩,成为“
春秋五霸”之一。战国初期属
越国,中期以后属楚国,为“
战国七雄之一”。
秦汉至南北朝
秦朝实行
郡县制,境内
长江以南属
会稽郡,长江以北分属东海郡和
沛郡。秦朝末年,
项梁、
项羽于会稽郡吴中,刘邦于四
水军沛县起兵反秦。秦朝灭亡后,经过四年的
楚汉战争,刘邦最终统一天下,建立汉朝。刘邦之侄
刘濞被封为吴王后,定都
扬州市(今扬州),统辖东南3郡53城。
西汉初年,郡国并行,境域先后置有楚、荆、吴、广陵、
泗水县等封国,以及会稽、
丹阳市、东海、
临淮、琅邪、沛等郡。
东汉永和五年(140年),省境长江以南属扬州,以北属
徐州市。
三国时期,境域南北分属吴、魏二国。
晋朝建国初期,
江南复属扬州,江北复属徐州。
东晋及
南北朝时期,全省大致以
淮河一线为界,以南属
南梁,以北属北朝。
三国时期的
孙吴,及后的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南京,故又称“六朝时期”。江苏地区成为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隋唐至宋元
隋朝统一全国后,江苏境内分置
苏州市、常州、蒋州(今南京)、
镇江市(今镇江)、
扬州市、
方州(今
六合区)、楚州、
邳州市、泗州、
海州区和
徐州市,后改设吴、毗陵、
丹阳市、江都、下邳、
东海、彭城诸郡。
隋炀帝开凿南北大运河,并曾三下江都(今扬州)。隋末爆发的农民起义中,活动于今江苏境内
江淮平原的江淮起义军,与
河南省、
河北省的起义军遥相呼应,导致隋朝的统治濒临瓦解。
唐朝分全国为十道,江苏分属
河南道、
淮南道及江南东道。
武则天掌权开始至
李纯时期,江淮地区的多次发生反对中央政府的叛乱。
隋唐时期江淮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
隋朝开凿运河,唐朝不断修缮,江苏地区城镇因河而盛,
扬州市成为南北交通、经济、文化的枢纽。
五代十国时期(907年~960年),淮北的
徐州市先后属梁、唐、晋、汉、周,江南的
苏州市属吴越钱氏,其他各州先后属
杨吴和
南唐。南唐定都南京。
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省境分属江南东路、两浙路、
淮东路、京东东路和
京东西路。宋室南渡,宋金对峙,
淮河以北先后为金、蒙古所占,淮南和江南仍属
南宋。两宋时期,江苏地区成为全国著名粮仓,南宋有“苏常熟,天下足”的民谚。
元朝实行行省制,江苏先后分属江淮行省、江浙行省、
河南行省。
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的植棉中心和棉织业中心。元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中,出身于北方红巾军的朱元璋攻占集庆路(今南京)改名
商丘市,后建立了吴政权。朱元璋以应天府为根据地扩充实力,最终于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攻陷
元大都,建立明朝,元朝覆灭。
明清时期
明初定都应天府,先后称为南京、
京师。南京再次成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直隶南京龙江船厂和太仓刘家港造船航海业的发展,为
郑和下“西洋”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远航条件。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复称南京,大致辖有今江苏、安徽两省和
上海市。
苏州市、南京和浙江杭州并称全国丝织业三大中心。明朝中后期,苏州地区爆发了规模巨大的反对
织造太监兼税使孙隆的斗争。1644年10月,
顺治帝福临在北京即皇帝位,建立清朝。此时,长江南北的明朝官吏在明留都南京拥立明宗室
弘光帝朱由建立
南明弘光政权。第二年清军围攻
扬州市,扬州城破,随即渡江南进,占领南京,南明弘光政权覆灭。
清代废南京,以南京原辖区域改设
江南省。
康熙六年(1667年),析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此为江苏建省之始,系取
江宁区、苏州二府的首字而得名。建省初,领江宁、
苏州市、
吴江区、常州、
镇江市、
淮安市、扬州7府
徐州市1州。清末,辖有8府3
直隶州1直隶厅。在此期间,
咸丰三年(1853年)
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建立太平天国政权。1860年~1863年,太平天国先后在
太湖流域(含今
上海市范围)建立
苏福省,在
江浦县建立天浦省,以都城天京为中心建立天京省。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清代时期江苏地区粮、盐产量雄居全国之首,
扬州市成为
淮盐运销中心,无锡成为全国
四大米市之一。
中华民国
1912年,
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建立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废府、州、厅制,分全省为60县。民国三年(1914年)置金陵、苏常、沪海、淮扬、
淮海地区五道统辖各县,实行省、道、县三级制。1927年,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从江苏析置南京、
上海市为
特别市,直隶国民政府。1929年省会迁至镇江县。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1月日军占领上海、
苏州市、无锡等地,国民政府
迁都重庆市。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还都南京。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进行“南京大屠杀”。抗日战争时期,
新四军领导江苏人民建立多个抗日根据地。1949年6月,江苏全境解放,设苏北、
苏南行署区及南京市3个省级行政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2年12月底撤销苏北、
苏南行署。1953年1月,3个省级行政区合并,建立
江苏省人民政府,改南京为
省辖市,为省会驻地。全省共辖南京、无锡、徐州、常州、
苏州市、
南通市6市及
吴江区、苏州、镇江、
扬州市、南通、淮阴、
盐城市、徐州8个
专区。
松江专区嵊泗县划归
浙江省。1958年,松江专区9县和南通专区的
崇明区划归
上海市。1968年成立江苏省革命委员会。1970年各专区更名为地区。1980年撤销省革命委员会,恢复江苏省人民政府。1983年,江苏撤销地区建制,实行市管县体制,设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苏州、南通、
连云港市、淮阴(2001年更名淮安)、盐城、扬州、镇江11个市。1996年,增设
泰州市、
宿迁市两市。截至2023年3月,全省有设区市13个。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江苏省地处沿海地区中部,
长江、
淮河下游,东濒黄海,北接
山东省,西连安徽,东南与
上海市、
浙江省接壤,是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跨北纬30°45′~35°08′,东经116°21′~121°56′。土地面积10.7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12%,位居全国第24位。省际陆地边界线长3383公里。海域面积约3.7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954公里,共有26个海岛。
气候
气候类型
江苏省位于
亚洲大陆东岸中纬度地带,属东亚季风气候区,位于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气候过渡地带。东临黄海,海洋对江苏的气候有着显著的影响。在
太阳辐射、
大气环流以及特定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的综合影响下,呈现气候特点:冬寒夏热、春温秋凉、四季分明、季风显著、雨热同季、雨量充沛、
降水集中、梅雨显著、光热充沛、气象灾害多发等特点。
江苏省地势平坦,一般以淮河、
苏北灌溉总渠一线为界划分:以北地区属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以南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气温
全省光能淮北多于
淮南市,沿海多于内陆。全省年日照时数在18l6~2503小时,其分布也是由北向南减少。
太阳辐射年总量在4245~5017兆焦/平方米,分布上为北多南少,淮北地区大部分在4700兆焦/平方米以上,
苏南地区大部分在4500兆焦/平方米以下,最大值区在淮北的东北部地区,最小值区在
太湖周围地区。季节分布是夏多冬少,春秋均匀。
全省年平均气温为13.6°~16.1℃,苏南15~16℃,江淮流域14~15℃,淮北及沿海13~14℃,其
等温线与纬度平行,自北向南逐渐递增。冬季平均气温3.0℃,各地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1月或2月,极端最低气温-23.4℃(
宿迁市,1969年2月5日);夏季平均气温25.9℃,各地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月或8月,极端最高气温为41.0℃(
泗洪县,1988年7月9日);春季平均气温14.9℃;秋季平均气温16.4℃,春秋两季的气候相对温和。
季节划分
江苏省受季风影响,春秋较短,冬夏偏长,南北温差明显。春季平均起始时间为3月31日,平均长度为68天左右;夏季平均起始时间为6月7日,平均长度为104天;秋季平均起始时间为9月19日,平均长度为61天;冬季平均起始时间为11月19日,平均长度为134天。南北地区在季节起止时间上有比较明显的差别,一般淮北地区和
苏南地区会相差一周左右的时间。
降水
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82~1150毫米,南部多于北部,沿海多于内陆。江淮中部到
洪泽湖以北地区降水量少于1000毫米,以南地区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
降水特点:苏南多春雨和
梅雨,
苏北多夏雨。7~9月间是台风最多季节,常出现区域性暴雨和特大暴雨,易患洪涝,但有些年份台风雨可缓解秋旱。
全年降水量季节分布特征明显,其中夏季降水量集中,基本占全年降水量的一半,冬季降水量最少,占全年降水量的十分之一左右,春季和秋季降水量各占全年降水量的20%左右。夏季6月和7月间,受东亚季风的影响,
淮河以南地区进入梅雨期,梅雨期降水量常年平均值在250毫米左右。一般在江淮梅雨期开始之后的一周左右,淮北地区进入“淮北雨季”,此时往往是暴雨频发,强降水集中的时段。
梅雨时节,由于正值
江南梅果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此时由于长时间的高湿天气,居家器物容易发霉,民间亦称为“霉雨”。梅雨主要出现在中国的江南区、长江中下游区、江淮区。梅雨是东亚
夏季风向北阶段性推进的独特产物,是东亚地区独有的气候现象。梅雨季也是全国季风性降水最为显著的季节。梅雨季节的气候特点表现为降水集中、雨量大、日照时数少、多云、风力较小等。
地质
地质构造
江苏省地跨中国大陆的
华北地区板块、秦岭—大别造山带东段、扬子板块三大主要地质构造单元,区域地质背景与构造
岩浆活动差异明显,各构造单元的地质构造发展过程与演化历史极为复杂,在复杂而漫长的地质构造演化过程中,历经不同板块间的俯冲碰撞、海陆开合、大规模断块作用等
地壳运动,致使省域内构造格局繁杂而多彩。
江苏省的地质构造,一般认为以
盱眙县—响水深断裂带为界,划分为南、北二区。北区形成于太古代,构造比较稳定,是华北古陆(也称华北地台或中朝地台)的东南边缘部分。南区是扬子古陆(也称扬子—钱塘准地槽或扬子准
地台)的最东端,形成于上元古代,其地质构造不如北区稳定。北区自太古代成陆以来,以隆升为主。南区自上元古代成陆以来,以沉降为主。北区位于华北古陆的东南边缘,基地岩层主要是中度变质到深度变质的各类结晶
片岩、
片麻岩,也有一些中性和基性侵入岩,如
蛇纹岩、
角闪石和榴灰岩等。这些岩层在东北部以
连云港市为中心的马陵山区和云台山区都有出露。其沉积盖层在以
徐州市为中心的一带山地可见到上元古界震旦系和古生界寒武
奥陶系为主的浅海碳酸盐建造,分布广泛,岩相、厚度稳定。由于从山东省郯城到安徽省庐江间的深大断裂带(简称
郯庐地震带)的形成,明显地把北区的构造划分为鲁苏台隆、徐淮断拗、鲁西断隆和郯庐断裂带等单元。南区位于扬子古陆最东端,向东一直延伸到南
黄海。形成于晚元古代,以轻
变质岩系为基底,自震旦纪到中生代
三叠纪一直处于沉降状态,沉降幅度较大,是我国从震旦纪以迄三叠纪各期
地层发育最完整的地区。在构造上,南区受海安、
扬州市断裂和崇明、无锡、
宜兴市断裂(也称江南断裂)的控制,可划分为苏北断拗、扬子台褶带和
太湖一钱塘褶皱带三个构造单元。
江苏省现今地质构造样式主要形成于印支期以来,印支运动形成江苏地质构造基础,经历了燕山运动及喜山运动的改造。
印支期:华北陆块和扬子陆块印支期发生陆陆碰撞,
地壳剧烈收缩增厚,盖层强烈褶皱、逆冲推覆,苏鲁造山带在扬子陆壳楔状下插垫托作用下,快速折返隆升;
燕山期:造山期后地壳调整作用下,全境大规模发育断块构造,形成
郯庐地震带及盆岭构造;
喜山期:拉张构造环境下产生不均匀升降运动,形成
苏北断陷盆地。
根据区域构造相互之间的成生联系和组合特点,将区域地质构造组合成6个构造单元,即徐宿逆掩推覆构造带、郯庐大型左行走滑构造、苏胶隆起、苏北盆岭构造带、南京苏州推覆构造带和
昆山市—
启东市隆起。
地层
江苏省境内,各地质时代的地层发育比较完整,从最古老的太古代变质岩系到最新的
第四纪沉积层都有出露。不同地质时代的岩层主要集中出露在北部和西南部低山
丘陵区,其他大部分平原地区,都为第四纪沉积层所掩覆。江苏省地处中国东部地区三大构造单元——
华北地区陆块、秦祁昆巨型造山带和扬子陆块的交汇处,郯庐断裂和淮阴—响水断裂构成了三大构造单元的边界,西北部徐州地区属华北陆块,克拉通变质基底之上发育有
新元古代青白口系至晚
古生代二叠系沉积盖层,具华北
地层区沉积特点;宿迁及连云港地区发育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和高压变质带,是华北陆块与扬子陆块陆陆碰撞、造山折返的产物;淮阴盐城以南地区发育有扬子陆块变质基底和南华系至三叠系的沉积盖层,地层发育齐全。中生代
侏罗纪始至
白垩纪,处于
大陆边缘活动带,火山
岩浆活动强烈、断陷剧烈,形成盆岭构造。
新生代以来,处于
太平洋板块西缘弧后拉张环境,苏北盆地形成,沉积巨厚的陆相沉积地层。第四系覆盖江苏全域约74%,受
淮河和
长江两大流域的影响,第四系
沉积物具有不同的特点,苏北盆地第四系沉积物厚度大。
地形地貌
江苏省地形包含平原、
丘陵和山地三种类型。以平原为主,全省陆地面积为103229.17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积达89706.03平方公里,占比86.89%,居全国各省首位;主要由
苏北平原、黄淮平原、江淮平原、滨海平原、
长江三角洲平原组成。丘陵面积11916.16平方公里,占比11.54%;山地面积1606.98平方公里,占比1.56%。河网密布、湖泊众多,平原和水域面积的占比均居全国各省首位,总体地貌呈现为“一山二水七分田”,具有“江河湖海汇聚”的典型平原水乡特色。江苏省是全国地势最低的一个省区,绝大部分地区在海拔50米以下,全省93.89%的陆地面积处在0°~2°的平坡地中。全境无崇山峻岭,低山
丘陵集中在西南部。主要有老山山脉、云台山脉、
宁镇山脉、
茅山山脉、宜山脉。
连云港市云台山玉女峰为江苏省最高峰,海拔625米。
从大地构造看,
岩性和地质构造制约着江苏地貌形态的发育,特别是
第四纪以来的新
地壳运动最终奠定了江苏地貌以平原为主的格局,流水和海水波浪等外力对江苏地貌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说江苏地貌因水而成。根据地貌成因和区域特征,可分为六大地貌区:(1)沂低山丘陵平原区;(2)徐淮黄泛平原区;(3)江淮湖洼平原区;(4)苏北滨海平原区;(5)长江三角洲地区;(6)宁镇扬低山丘陵岗地区。
水文水利
水文
江苏省跨江临海,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水域面积占全省面积的16.9%,居全国首位。江苏省是全国唯一拥有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省份。
长江水系即是
长江,大河为
淮河,大湖有全国五大淡水湖中的
太湖、
洪泽湖,大海指的是东临的黄海及
东海。长江贯穿东西433公里,
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757公里。乡级以上河道2万余条,县级河道2000多条,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湖泊15个。
江苏省分属长江、淮河两大流域。淮河流域主要包括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水系,长江流域包括长江干流水系和太湖水系。淮河水系在江苏境内3.87万平方公里,主要河道有淮河入江水道、分淮入沂水道、淮河入海水道、
苏北灌溉总渠。沂沭泗水系在江苏省境内2.44万平方公里,主要河道有
沂河、
沭河、新沂河、
新沭河、邳苍分洪道。长江干流
水系在江苏境内约为1.91万平方公里,主要河道有长江、
滁河、
水阳江、秦淮河。
太湖水系在江苏境内面积为1.94万平方公里,主要河道有
太浦河、
江南运河。全省共有
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1495条,其中跨省河流有117条,省内总长度为4万多公里。乡级以上河流共2万多条,其中骨干河道727条。包括流域性河道32条,区域性骨干河道124条,重要跨县河道199条,重要县域河道372条。
江苏省常年水面面积1平方公里及以上湖泊99个,省内水面总面积0.59万平方公里,均为淡水湖泊。其中,省管湖泊有
太湖、
洪泽湖、
骆马湖、
白马湖、
高邮湖、
邵伯湖、
宝应湖、滆湖、
长荡湖、石臼湖、
固城湖等13个。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大湖有太湖、洪泽湖,分别位列全国第三、四大
淡水湖。全省0.5平方公里以上、位于城市城区内、作为城市
饮用水源地的湖泊湖荡共有137个,湖泊面积达6260平方公里,占江苏国土面积的6%,居全国之首。
江苏省濒临黄海、
东海。沿海海岸线苏海岸线北起苏鲁交界的绣针河口,南抵长江口,全长954公里。海域包括内水、领海和毗连区,面积约为3.75万平方公里。沿海地区包括
连云港市、
盐城市和
南通市三市。沿海未围滩涂面积5001.67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滩涂总面积的1/4,居全国首位。沿海共有26个海岛,其中有居民海岛4个,
无居民海岛22个。
水利
江苏省在册水库952座,水库总集水面积2.09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20%,总库容35.20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36.8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27.1万公顷,年供水量4.8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6座,主要有石梁河水库、小塔山水库、沙河水库、沙河水库等;中型水库43座,主要有云龙湖水库、中山水库、
金牛山水库等;小型水库860座,主要有溧阳石坝水库、溧水环山河小水库群等。库容大于1亿立方米的水库为大型水库,库容在1000万到1亿立方米之间的为中型水库,库容小于1000万立方米的为小型水库。是集防洪、蓄水、农业灌溉、城镇供水、
水力发电、
水产养殖等多功能的水利枢纽。全省共有泵站98779座,总装机功率401.48万千瓦,其中大型泵站61处(71座),总装机功率40.11万千瓦。全省现有5级以上堤防51118公里,其中1级、2级堤防总长5426公里,主要是流域性河道、湖泊堤防以及海堤。全省过闸流量1立方米/秒及以上水闸共36212座,橡胶坝51座,其中省管水闸112座,是江苏省水利工程体系中重要控制性建筑物。
现有在册水电站25座,其中大型水电站三座:(1)沙河抽水蓄能电站,开建于1998年,位于溧阳天目湖畔,系江苏省第一座抽水蓄能电站,也是全省最大的地方能源投资主体,为全国第12座投入运行的抽水蓄能电站。(2)
宜兴抽水蓄能电站,国家重点工程,位于江苏宜兴,是江苏省第一座百万千瓦装机规模的日调节纯抽水蓄能电站。电站主体工程于2003年8月开工,4台机组分别于2008年5月1日、7月21日、9月19日、12月1日投入商业运行,电站总装机容量为4×25万千瓦,日均发电量408.5万千瓦时,年发电量14.9亿千瓦时。(3)江苏溧阳抽水蓄能电站,位于江苏省
溧阳市境内,总装机1500MW,是全国已投产装机规模最大的国产化抽水蓄能电站,也是国内在Ⅳ、Ⅴ类富水围岩地质条件下成功建成大型抽水蓄能电站的典型案例。项目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准,2008年12月开工,2017年10月建成投产。
2023年6月14日,“十四五”期间江苏省首个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江苏国信连云港抽水蓄能电站”正式获得核准,将进入开工建设准备阶段。该项目选址于连云港后云台山,总投资超80亿元,规划总装机容量120万千瓦,预计2030年底前竣工投产。
土壤
江苏省境内土壤
植被受气候、母质、地貌、水分和地理位置等条件的影响,大致可分三种地带性土壤和植被类型:(1)
苏北灌溉总渠以北的暖温带,其东部属暖温带季风湿润气候相适应的落叶阔叶林——棕壤类型;西部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相适应的落叶阔叶林——淋溶土类型。(2)苏北灌溉总渠以南至宁镇山地和
茅山山地,为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相适应的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黄棕壤类型。(3)宜溧山地和
太湖的东、西洞庭山等地,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黄壤类型。在同一气候带内由于成土母质、地势高低、水分多少和开发先后等地域差异,往往形成不同的土类。农田土壤以
水稻土为主,根据地形部位与水网密度等,由高向低大致可为
白土、马肝土、黄泥土、乌沙土、青泥白土、青紫泥、鳝血土、青泥土、沼泽土等。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江苏省地处江、淮、沂沭泗流域下游和南北气候过渡带,河湖众多,水系复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21.6亿立方米。淮河流域、长江下游干流区、
太湖区的总水资源量分别约占全省总水资源量的60.3%、17.4%、22.3%。受江、淮、沂沭泗上中游近200万平方公里来水,入境水量比较丰沛。全省的入境水量集中在长江干流,多年平均过境水量9492亿立方米,占全省入境水量的96%。
地表水资源量:江苏省降雨量相对丰沛,但存留地表的水量并不充足。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在800~1100毫米之间,年平均降水总量(1956~2000年)为994.5亿立方米。但是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也就是存留在地表的水量仅仅为266.3亿立方米,平铺在江苏省地表仅约26厘米高。年降水量、年径流量均自北向南逐渐增加。降水量、径流量年内分配也不均匀,绝大部分集中在汛期。降水量、径流量年际间变化也较大。
地下水资源:全省多年平均地下水总补给量130.7亿立方米,其中矿化度小于2克每升的地下水淡水水资源量103.2亿立方米。地下水主要消耗于
潜水蒸发,约占73%,开采量仅占6%左右。全省地下水开采量8.47亿立方米,从地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
苏北,尤以
徐州市为重。
苏南地下水开采规模明显小于苏北,苏锡常自2000年实施深层地下水禁采以来,随着区域供水工程的逐步推广、封井工作的有序推进,地下水开采规模逐年压缩;宁镇地区由于
地下水资源贫乏,开发利用程度历来为全省最低。
土地资源
江苏省人多地少,土地负载率、产出率较高,人均土地面积、耕地面积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土地资源以平原为主,自然属性好,全省平原大都
土层深厚,肥力中上,适合于耕作业发展。
土地利用充分,土地开发利用率较高。沿海滩涂面积超过5000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滩涂面积的1/4。
根据第三次国土调查结果显示,江苏省耕地面积409.89万公顷(6148.39万亩),其中水田283.84万公顷(4257.58万亩),占69.25%;水浇地74.87万公顷(1123.11万亩),占18.27%;旱地51.18万公顷(767.70万亩),占12.48%。园地面积23.04万公顷(345.58万亩),林地面积78.71万公顷(1180.67万亩),草地9.36万公顷(140.39万亩),湿地42.72万公顷(640.76万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09.83万公顷(3147.52万亩),交通运输用地36.55万公顷(548.31万亩),水域及
水利设施用地254.26万公顷(3813.78万亩)。
生物资源
江苏跨江滨海,全省
渔业资源丰富。近岸海域是黄、东海渔业资源的重要发祥地。近岸海域已鉴定的浮游植物共有197种,
浮游动物有136种。沿海有
吕四港、长江口、
海州湾、大沙等四大
渔场,优势经济鱼类主要有
小黄鱼、银鲳、鮸鱼、
黄鮟鱇、海鳗等,
甲壳亚门有三疣梭子蟹、
细点圆趾蟹、口虾蛄、葛氏长臂虾等,
头足纲有短蛸等。鱼类资源从20世纪80年代的150种减少到21世纪前十年中后期的118种。
潮间带动物优势经济种类有四角蛤蜊、
青蛤、
文蛤、
泥螺、
缢蛏等。江苏海域
藻类资源较为丰富,达200种以上。藻类中条斑紫菜从南到北均有分布,经济价值很高。其他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品种包括海带、
鼠尾藻、萱藻、
刺松藻、
海蒿子、海萝、小石花菜、
蜈蚣藻、树枝较骨藻、凹顶藻等。全省河湖纵横,内陆水面266.67万公顷,养殖面积76.53万公顷,
万蟹楼大闸蟹和虾类养殖全国闻名。被称为“
长江三鲜”的鱼、
鲚鱼、
淡水海豚和“
太湖三白”的
𩾌𩷕白鱼、
南美白对虾、
银鱼,都是水中极品。
海洋资源
江苏海域位于中国海域的中北部、西太平洋沿岸地带的中心,与朝鲜、韩国、日本隔海相望,地理位置优越,战略地位重要,总面积约为3.75万平方公里。在海洋地理上,绝大部分水域属黄海,仅有长江口以东、启东圆陀角至
济州岛一线以南水域属
东海。海岸线长954公里,北起连云港市赣榆区的绣针河口,与山东省交界,南至长江口北岸
南通市启东市的连兴港。海岸类型有基岩海岸、砂质海岸和淤泥质海岸等,以粉砂淤泥质海岸为主。近海是水浅底平型海床,浅海面积占全国浅海面积的1/5。在江苏沿海中部,分布有全国首屈一指的海底辐射状沙洲——辐射沙脊群,面积约1268.38平方公里。沿海地形除位于北部的连云港市云台山属低山丘陵,山前岗地地势有较大起伏外,其他均地势低平,属滨海海积平原地区,海拔一般都在5m以内。近海有全国著名的海州湾渔场、吕四渔场、
长江口渔场和大沙渔场。滩涂资源现有总面积5001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量的1/4,是
亚洲最大的海岸滩涂,且每年仍不断地向外淤涨,其中,潮上带滩涂面积307平方公里、潮间带滩涂面积2677平方公里、辐射沙脊群区域理论最低潮面以上面积2017平方公里。
江苏沿海共有26个海岛:
平山岛、平岛东礁、
达山岛、花石礁、达山南岛、达东礁、
车牛山岛、牛尾岛、牛背岛、牛角岛、牛犊岛、
秦山岛、小孤岛、
竹岛、
连岛、
鸽岛、羊山岛、开山岛、大狮礁、船山、麻菜珩、外磕脚、
阳光岛、永隆沙、
南海带鱼沙、兴隆沙。其中,居民海岛4个(连岛、羊山岛隶属于
连云港市连云区,兴隆沙隶属于
启东市,永隆沙隶属于
南通市海门区),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城镇与临港产业、渔农业和旅游业等,海洋农
渔业占据优势,港口建设逐步开发,海岛旅游迅速发展;
无居民海岛22个,其中
达山岛、麻菜珩、外磕脚为国家领海基点海岛。江苏沿海气候温和,常年不冻,波浪较小,台风和
海雾影响也小,大部分海岸陆域广阔,用地富足,有利于建港。现有主要港口资源为
连云港港、灌河口诸港、
滨海港、射阳港、
大丰港、
洋口港、
南通港等,其中连云港港是亿吨级吞吐量的港口。
矿产资源
江苏省地跨华北地台和扬子地台两大地质构造单元,已发现各类矿产135种,其中查明资源储量的有76种。矿产资源表现为“三多三少”:矿产种类多、人均储量少;小型矿床多、大型矿床少;非金属矿多、金属矿少。全省中小型及以下矿产地占总数的85%。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
苏南和
苏北,苏中仅占2%。
有色金属类、建材类、膏盐类、特种非金属类矿产是江苏矿产资源的特色和优势。其中矿、云母、含钾砂
页岩、
泥灰岩、凹凸棒石
黏土、
蓝晶石、
保温材料黏土、
二氧化碳气等矿产查明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列。
石盐、
芒硝、凹凸棒石粘土、
白陶土、
金红石、水泥用灰岩、陶瓷土等是江苏特色和优势矿产。江苏海域及沿海矿产资源相对较少,尚无有商业开采价值的地下矿种发现。北部海域海水含盐度较高,
海州湾及
开山岛等附近海域全年盐度在24%~30%之间,利于盐业生产。
森林资源
江苏省森林面积156万公顷,
森林覆盖率15.2%,林木覆盖率24.06%。林地78.71万公顷,其中乔木林地25.22万公顷,占32.04%;竹林地2.62万公顷,占3.32%;灌木林地0.84万公顷,占1.07%;其他林地50.03万公顷,占63.57%。活立木蓄积量为9609万立方米。累计建成
国家森林城市9个,全国绿化模范市7个、全国绿化模范县(市、区)39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2处。
湿地资源
江苏省湿地资源极为丰富,全省共有湿地3.998万平方公里,湿地总面积居全国第六,湿地率居全国第二。其中自然湿地1.748万平方公里,占湿地总面积的43.7%,占省国土面积17.0%;人工湿地2.25万平方公里,占湿地总面积的56.3%,占省国土面积21.9%。
自然湿地包括湖泊、河流、滨海、
沼泽四个类型:(1)湖泊湿地6420平方公里,主要包括永久性或季节性湖泊以及湖泊周边与陆地生态系统过渡的湖滨地带。(2)河流湿地4870平方公里,包括永久性、季节性或间歇性的河流,以及河滩、洪泛河谷和季节性泛洪滩地。(3)滨海湿地4560平方公里,包括潮间泥滩、沙滩、盐碱海滩、潮间沼泽、盐裸地等,分布在从南通启东县以北至盐城滨海以南的
大丰区、响水、东台等市县,为
亚洲最大的潮间淤泥质滨海湿地。其盐城滨海湿地为《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国家重要湿地,盐城珍禽、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国际重要湿地。(4)
沼泽湿地1630平方公里。包括草本沼泽、沼泽化草甸、灌丛沼泽、森林沼泽等多个小类型,主要位于里下河地区以及太湖、洪泽湖、高油湖等大型湖泊湖滨,以及徐州市煤矿采集区域塌陷区等。
人工湿地包括水库830平方公里,人工淡水鱼塘3260平方公里,水稻田18410平方公里。
全省有63处湿地列入省级重要湿地名录,2处国际重要湿地和3处国家重要湿地,省级以上
湿地公园73处、湿地保护小区434处,全省自然湿地保护率55.8%。
风能资源
江苏省风能资源丰富,实际可开发量居全国第七位。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其次是沿江(
长江)、沿湖(太湖、
洪泽湖、
高邮湖、
骆马湖等)地区,都具有风能开发的潜能。全省风能资源由沿海向内陆减小。以
连云港市近海的西连岛地区风能资源最为丰富,属风能资源的Ⅰ类区域;其次为沿海地区、长江三角洲一带、
淮河两岸、洪泽湖、高邮湖东部及东南部
沼泽地带、太湖东部等地区,属风能较丰富的Ⅱ类区域;西部内陆为风能资源的Ⅲ类地区。从时间分布分析,全省冬季和春季风能资源丰富,夏季和秋季的风能资源相对较少。在海上风电方面,江苏还有世界最大的海岸外辐射沙洲,分布在江苏省沿海中部岸外,总数有70余个,呈扇状分布,都是风能丰富地区。
江苏省风电产业起步较早,在项目规模化开发的带动下,已形成最为健全的风电产业链体系,涵盖开发建设、部件与整机供应、配套服务等,并在
盐城市、
南通市、
连云港市等地打造出百亿,乃至千亿级的风电产业集群,风电已经成为江苏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增长点与动力源。这些基地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还源源不断向国外出口
风电设备,有力推动着全球的能源转型进程。
能源资源
江苏省沿海能源资源比较丰富,其中非再生能源主要有南黄海的石油天然气蕴藏,已
探明储量约230亿立方米。面积10万平公里的黄海储油沉积盆地的石油地质储量在2.9亿吨以上。再生性能源主要有风能资源、
潮汐能资源、
太阳能资源。潮汐能以辐射沙脊群中部海域和长江口北支最为丰富,波浪能以废黄河口、射阳河口和港以东约200公里外海最为丰富。风能自北向南递减,沿岸向外海递增,年平均有效风能密度63.4~81.5瓦平方米。
生物多样性
动物多样性
全省天然分布有兽类、鸟类、
爬行纲、
两栖动物野生动物共计604种,其中兽类79种、鸟类448种、爬行类56种、两栖类21种。根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公布,江苏省天然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57种,其中一级47种、二级110种。兽类动物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2种,其中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0种,二级保护动物12种;
鸟纲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92种;
爬行纲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7种;
两栖纲资源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1种。
盐城市湿地保护区内建有世界上第一个野生
麋鹿保护区和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为
联合国人与自然
生物圈成员。
植物多样性
江苏省植物种类丰富,全省约有
维管植物3600余种。天然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4种,其中,林业部门管理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种(
银缕梅),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4种(
庭园白发藓、
蛇足石杉、
金钱松、
浙江楠、
宝华玉兰、
独花兰、
杜鹃兰、
建兰、蕙兰、
春兰、
山涧草、大叶树、
秤锤树、香果树等)。全省共建立林木种质资源原地保存地46处,面积1.29万公顷,主要分布在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内,保护种质资源树种1063种。苏北邳州地区有中国最大的银杏树种植区。
自然保护区
全省共建立了包括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内的各级自然保护区31个,占江苏省面积的5.5%。
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坐落于盐城黄海湿地,占地面积4万亩。1986年由原国家林业部和
江苏省人民政府联合批准建立。同年,从英国伦敦7家动物园引入39头麋鹿(13雄,26雌)。199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由省级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承担着保护麋鹿、
丹顶鹤及其湿地生态系统,恢复野生麋鹿
种群的重要任务。截至2021年12月,保护区内麋鹿数量由最初的39头发展到现在的6119头,其繁殖率、存活率、年递增率均居世界之首,占世界麋鹿总数60%,其中野生麋鹿数量已达到2658头,是世界上最大的野生麋鹿种群,结束了全球百年无野生麋鹿的历史,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麋鹿自然保护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种群、最完整的麋鹿
基因库。
自然灾害
由于地处中纬度的海陆相过渡带和气候过渡带,兼受西风带、
亚热带和低纬东风带天气系统的影响,气象灾害频发,种类较多、影响范围广,是我国气象灾害发生比较频繁的省份之一。主要的气象灾害有暴雨、台风、强对流(包括大风、冰雹、龙卷等)、
雷电、低温、洪涝、干旱、
寒潮、
2008年中国雪灾、高温、大雾、连阴雨等。江苏省经济发达、城镇密集、人口稠密、交通运输繁忙,各类气象灾害带来的影响和造成的损失比较严重,同时还会引发其他类型的衍生灾害,例如交通拥堵、电网故障、疾病流行、农业病虫害等。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江苏省气候变化也比较明显,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气候变暖十分明显,特别是冬季气温升高幅度最大,≤0℃的低温日数明显减少。二是气象灾害发生明显变化,例如暴雨、
雷电、大雾、霾、洪涝等灾害发生的频次和强度有增加趋势;部分灾害的时空分布发生变化,例如近年淮河流域易发生洪涝,部分地区的小雨日数减少,大雨以上日数增加等。三是气候变化的影响显著,涉及民众生活、人类健康、
生态环境、
水资源、粮食生产、经济发展、大型工程建设、城乡规划等,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行业关注的热点。
行政区划
截至2023年3月,全省共有13个设区市,95个县(市、区),其中19个县、21个
县级市、55个
市辖区,718个乡镇(其中乡17个、镇701个),519个街道。昆山市、
泰兴市、
沭阳县为省直管试点市(县)。省政府驻江苏省南京市北京西路68号。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2年末,全省常住人口851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万人,增长0.1%。在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4320万人,女性人口4195万人;0~14岁人口1205万人,15~64岁人口5788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1522万人。全年
人口出生率5.23‰,比上年下降0.4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7.04‰,比上年上升0.3个千分点;
人口自然增长率1.8‰,比上年下降0.7个千分点。根据江苏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2242383人,占73.44%;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2505633人,占26.56%。全省流动人口为23663757人,流动人口中,省外流入人口为10308610人,省内流动人口为13355147人。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4.42%,比上年末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
苏南、苏中、
苏北地区分别为82.78%、71.17%、65.47%,与2021年末相比,分别提高0.22个、0.59个、0.68个百分点,区域
城镇化水平在稳步提升的同时,差异逐渐缩小。13个设区市中,城镇化率最高的是南京市87.01%;最低的
连云港市63.08%,差异也呈缩小趋势。城镇化率超过80%的是南京市、
无锡市、苏州市、
镇江市;在70%至80%之间的是常州市、扬州市、
南通市。
民族
江苏省是少数民族散居地区,以
汉族为主,55个少数民族齐全。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汉族人口为84126802人,占99.27%;各少数民族人口为621214人,占0.73%。全省现有1个
民族乡(高邮市
菱塘回族乡),1个享受民族乡待遇的镇(南京市
六合区竹镇镇)。39个
民族村(社区、居委会)和39个村民组,分布在南京、徐州等9个市32个县(市、区)。少数民族常住人口最多的是南京市,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是
回族。全省超过万人的少数民族有:回族、
苗族、
土家族、
壮族、
彝族、
满族、
布依族、
水族、
侗族、
蒙古族。超过千人的少数民族有25个,100人以下的有15个少数民族。全省有清真食品基本供应点100个,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59家。民族中小学19所,西藏民族中学2所,西藏高中班2个,新疆高中班11个,省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13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7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38个。
方言
江苏省分为三个方言区:江淮方言区、吴方言区、北方方言区。
江淮方言区:分布于南京、
扬州市、
镇江市、
淮安市、盐城市和
南通市、
连云港市两市的一部分。本区分扬淮、南京、通泰三片。扬淮片包括扬州、淮安、盐城、连云港(除
赣榆区)和镇江市区、丹徒、
句容市、
泗阳县、
泗洪县、
沭阳县;南京片包括南京市区、
江宁区、
溧水区、
浦口区、
六合区;通泰片包括
泰州市市区、
姜堰区、
泰兴市、
兴化市、
东台市、
大丰区、南通市区、
如皋市、海安、
如东县。
响水县、滨海两县沿海地区有山东移民。
大丰区市有吴语区移民。
洪泽区有
徐州市移民。句容市有
河南省、湖北移民。
吴方言区:分布于
苏州市、无锡、常州市和南通、
镇江市、南京三市的一部分。本区分苏州、常州两片。苏州片包括
苏南东部的
常熟市、
太仓市等市县和江北的
海门区、
启东市;常州片包括苏南西部的
宜兴市、
高淳区等市县和江北的
南通市、通东话。宜兴有
浙江省、
福建省、河南、山东、安徽、
湖南省、湖北移民。
丹阳市、
溧阳市有河南、湖北移民,数量多较集中。
昆山市有江淮
方言岛。
北方方言区:分布于徐州市和
连云港市、
淮安市、
宿迁市的一部分。本区分徐州、
赣榆区两片。徐州片包括徐州市区、
铜山区、
丰县、
沛县、
邳州市、
新沂市、
睢宁县、宿迁、
宿豫区;赣榆自为一片,特点较为接近山东胶东方言。该区方言与
山东省、河南方言较接近,按其语音系统属于中原官话。赣榆县、沛县有山东移民。
全省三大方言区地域分布集中,但不完整,分属官话大区和吴方言区,且均偏在一方,方言区之间有很长边界线。江淮官话与吴语在江苏境内的交界大体以
长江为界,但边界线并不与长江完全重合。江北启东、
海门区、通州(部分)、
靖江市(部分)仍说吴语,江南南京、镇江等地已属江淮官话。
溧水区、
句容市、
金坛区、丹徒、
丹阳市、靖江、通州为官话与吴语交界地带。边界线上方言交互影响,语言现象复杂多样。如溧水、金坛两地原本都属吴方言区,但半个世纪以来,江淮方言逐步渗入,现今县城已普遍说江淮方言,公共交际不再说吴方言;老年人之间及农村还有吴方言存在,但已日渐衰微。
城镇和农村都有双语现象,其间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过渡现象丰富多彩。一县之内在语音上有很大差别。如
泗洪县入声字,自南向北逐步减少,最南部入声基本齐全,最北部入声已不存在,中部则相当混乱,老年人和青年人大不相同;
通州区浊辅音,自西向东逐步增多,“通东话”是江淮方言和吴方言过渡区。
此外,省内许多地方有外来移民聚居成片,说原籍方言,形成大小不等
方言岛,并与周边方言同处边界线上,方言岛人数少,处在包围之中,方言岛内双语制,岛内外方言都会说。全省有方言岛数十处,主要分布在
黄海沿岸
响水县、滨海、
大丰区地区和
苏南丘陵地带
宜兴市、
溧阳市、
丹阳市、
句容市地区。
全省25个中心城市,语言影响较大,分别是:
苏州市、
吴江区、
常熟市、无锡、常州、
海门区、丹阳、高淳、
南通市、
如皋市、
泰州市、
盐城市、
阜宁县、
镇江市、
扬州市、宝应、盱眙、
淮安区、
泗洪县、
连云港市、东海、南京、
赣榆区、邳州、
徐州市。其中苏州、常州、南京、扬州、泰州、徐州、赣榆,可作为7个方言片中最具代表性方言点。丹阳、高淳、东海、泗洪、赣榆等属交界地带方言,语言现象比较复杂。
宗教信仰
江苏是全国宗教工作重点省份之一,佛教、
道教、
伊斯兰教、
天主教、
基督教五大宗教齐全。全省有宗教活动场所6143个,教职人员8952人,信教群众约592万人。全省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宗教活动场所182个,其中国家级9个、省级36个、市级87个、县级50个。全省有宗教院校10所,分别有佛教院校8所、基督教院校2所。全省有宗教团体246个,其中省宗教团体8个,分别是省佛教协会、省道教协会、省伊斯兰教协会、省天主教协会、省天主教爱国会、省天主教教务委员会、省基督教
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省基督教协会。
佛教
江苏佛教,始于
东汉,先在
苏北,后在
苏南传播,并先后在
扬州市(今扬州)、
邳州市至
徐州市一带建佛寺,造鎏金铜佛像。信佛之风极盛。汉朝以后,佛教逐渐遍布江苏各地。三国时期建业(今南京)建有瑞相院和
建初寺,长州(今
苏州市)建通玄寺。
东晋时期,江苏寺庙发展迅速,建康(今南京)有
瓦官寺、长干寺等。
南北朝时期,江苏寺庙林立,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之诗句。
隋唐年间,“从林”四布,高僧辈出,扬州鉴真和尚东渡
日本传播佛教律宗和中国文化成为佳话。元、明、清期间,江苏佛教仍十分盛行。民国年间,江苏各地几乎村村有庙庵。
江苏省佛教活动场所中有13所全国重点寺院:
灵谷寺、栖霞寺,
西园寺、
寒山寺、
灵岩山寺、常熟兴福寺,镇江金山江天禅寺、
焦山定慧寺、句容隆昌寺,
天宁寺,南通狼山广教寺,
大明寺、
高旻寺。8所佛教院校:中国
杭州佛学院灵岩山分院、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
鉴真佛教学院、苏州西园戒幢佛学研究所、江苏尼众佛学院、天宁佛学院、苏州寒山书院、
武进区大林佛学院。
大觉寺为佛光山开山宗长
星云大师之祖庭,始建于
南宋咸淳年间(1265年~1274年)。在佛教传入江苏的过程中,南京、
扬州市、
徐州市、苏州等曾是主要佛学研究中心,先后有涅磐、三论、俱舍、摄论、毗昙、密、律、禅、净士诸学派,南京栖霞寺始建于
南齐永明二年(484年),是佛教
三论宗的
祖庭。
道教
江苏为道教文化发源地之一。
西汉“
三茅真君”(茅盈、茅固、茅衷)自
陕西省到句曲山采药修炼。道教一般都以
东汉末年“五斗米道”创教人
张道陵(今江苏丰县人)为中国道教的创立者,称之为“张天师”。南北朝时期经过
葛洪、
寇谦之、
陆修静、
陶弘景等人努力和改革,道教成为与佛教并列的中国正统宗教之一。南北朝时期在
茅山形成了上清派道团,江苏成为中国道教盛行地之一。以茅山为祖庭开创的茅山宗,宗承上清派,是上清派以茅山为发展中心的而形成的道教派别。隋末唐初道士
王远知敕建太平观。唐宋时期上清道派大兴,敕建宫观众多。元代,北方全真道、真大道传入江苏。明朝以后,茅山道教日趋衰弱。清朝皇室尊崇
藏传佛教,对道教采取严厉限制的方针,道教更加衰落。抗日战争时期,江苏许多宫观毁于战火。
伊斯兰教
江苏是伊斯兰教最早传入中国的地区之一,早期伊斯兰教从海路传入江苏。据明朝《闽书•方域志》记载,穆罕默德于唐朝武德年间(618年~626年)派四大贤人来中国传教,其中“二贤”传教于扬州,距今已有1300多年。
宋朝,穆罕默德十六世裔孙普哈丁到扬州传教,建清真寺一座即今
仙鹤寺,是江苏现存最古老的清真寺,距今有700多年历史。明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南京
回族人口大增,朱元璋于洪武元年(1368年)敕建清真寺于
三山街,即今净觉寺前身。明朝后期,江苏出现了
王岱舆、张中、
伍遵契等一批
伊斯兰教法学者。
清代以刘智为代表的一批伊斯兰教学者普遍开展以
儒家思想诠释伊斯兰教经典的译著活动。民国时期,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先后在南京成立了中国回教俱进会、中华回教协会。日军侵略中国后,清真寺破败冷落,穆斯林宗教生活长期陷入困境。
改革开放以后,
伊斯兰教重新恢复了宗教活动。全省现有清真寺52座,省内著名伊斯兰教遗迹有:扬州普哈丁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京渤尼国王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郑和墓(
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和
刘智墓(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等。
基督教
基督教新教在江苏的发展最早开始于19世纪中叶的清朝后期,来自英美的传教士于1843年在通商口岸
上海市立足后,尝试进入
苏州市、南京、
扬州市等其他城市。到20世纪初,基督教新教在江苏经历了较大的发展,拥有5万信徒。19世纪和20世纪初,同时有多个英美差会进入江苏传教,此后,督教新教约有30个教派陆续传入江苏。20世纪上半叶,江苏又出现不少华人创立的独立团体。1949年以前,西方传教士分布在江苏省的约20个城市。文革结束之后,江苏省的
基督教信徒逐渐增加到160多万,主要集中在苏北宿迁、
徐州市、
淮安市、
盐城市、
连云港市5市,约占全省信徒总数的80%。地方教会、真耶稣教会和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三个原教派规模较大。全省现有信徒约240万人,登记的活动场所共4639处,其中教堂504处。全省有13个市基督教两会和74个县(市、区)三自爱国会。两所宗教院校:金陵协和神学院、
江苏神学院(江苏神学院在
泗洪县有1个校区,在
苏州市有1个办学点和6个教学实践基地)。
天主教
江苏天主教是由
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
利玛窦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传入。
新中国成立初期,江苏省天主教设有南京、苏州、
海门区、
徐州市4个教区及海州、
扬州市两个监牧区,教友20余万人。1957年12月,江苏省天主教爱国会成立。1981年1月,江苏省天主教教务委员会成立。省天主教爱国会和省天主教教务委员会简称省天主教“两会”。全省天主教现有南京、海门、徐州和苏州四个教区,全省天主教堂、活动点150处,教友14万多人,教职人员146人。全省爱国组织有省
天主教爱国会、省天主教教务委员会和10个
省辖市爱国会,县区级爱国会22个。全省天主教社会服务、公益慈善项目有7个。
经济
综述
江苏作为经济大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居全国前列,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2022年,江苏省GDP总量首次突破12万亿元,达122875.6亿元,位居全国第二。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达10.2%,稳定发挥了全国发展“压舱石”作用。江苏不仅是唯一一个所有地市都跻身中国GDP百强城市之列的省份,还是唯一一个所有地市GDP都在4000亿元以上的地区。
2022年,全年
地区生产总值122875.6亿元,迈上12万亿元新台阶,比上年增长2.8%。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4959.4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55888.7亿元,增长3.7%;第三产业增加值62027.5亿元,增长1.9%。全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4:45.5:50.5。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44390元,比上年增长2.5%。
2022年,全年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92402.5亿元,占GDP比重为75.2%;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7.7%,私营个体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4.7%。年末工商部门登记的私营企业372.0万户,全年新登记私营企业51.0万户;年末个体经营户988.8万户,全年新登记个体经营户115.2万户。
长江城市群、沿海经济带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2.0%、18.4%。全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40.8%、48.5%,均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0.1%,对规上服务业增长贡献率达62.2%,其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增长14.2%。全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1%。
2023年,江苏全省
地区生产总值达12.82万亿元,同比增长5.8%,比全国高0.6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万亿之城增至5座。
常州市成为继
苏州市、
南京市、无锡、
南通市之后,江苏第五座GDP超万亿城市。实现一般
公共预算收入9930亿元,增长7.3%。粮食总产量759.5亿斤,进出口总值5.52万亿元,实际使用外资规模保持全国首位。城镇新增就业138.3万人,城乡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32万元和3.05万元,增长5%和7%,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07:1。实现制造业增加值4.66万亿元,占
地区生产总值的36.3%。制造业
高质量发展指数达91.9,居全国第一。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提高到41.3%和49.9%,13个设区市全部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3.2%左右,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1.5件,连续8年保持省区第一。
科技型中小企业9.4万家,新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95家,数量均居全国第一。高技术企业超过5.1万家,人才总量超1560万人。
第一产业
江苏省生态类型多样,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江苏省是中国南方最大的
粳稻生产省份,也是全国优质弱筋小麦生产优势区。玉米、花生、油菜及多种杂粮、杂豆等特色粮经作物遍布全省,野生中草药材超千余种。园艺蔬菜是全省第一大
经济作物。地方畜禽种质资源丰富,列入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品种有31个,其中15个被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国家级保种单位数量全国第一。
2023年,江苏省
第一产业增加值5075.8亿元,同比增长3.5%。2022年,全年粮食总产量3769.1万吨,比上年增产0.6%。粮食单产6922.9公斤/公顷,总产单产均创历史新高。全年粮食播种面积544.4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7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0.4万公顷,减少0.2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28.9万公顷,减少0.8万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47.1万公顷,增加1.8万公顷。
全年造林面积0.3万公顷。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316.1万吨,比上年增长3.9%;禽蛋产量238.6万吨,增长1.4%;牛奶产量68.8万吨,增长6.0%。水产品产量507.1万吨(不含远洋捕捞),比上年增长3.6%,其中淡水产品370.7万吨,增长4.4%;海水产品136.4万吨,增长1.7%。“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肉类和水产品全面增产。
全年完成400万亩
高标准农田新建任务,农作物耕种收综合
机械化率85.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71.8%。全省有效灌溉面积383.6万公顷,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万公顷。年末
农业机械总动力达5200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1.0%。
江苏高效特色农业产业类型和发展模式:从类型来看,一是以部分小众为代表的特粮特经作物形成独特发展优势。二是依托本省农业优势形成的特色精品蔬菜,如部分
水生蔬菜(茭白、
水芹)、地方特色蔬菜(
西蓝花)。三是以“
中华绒螯蟹经济”为代表的特色水产,凭借地理区位、产品质量和品牌优势,带动产业发展,如
阳澄湖大闸蟹、
盱眙龙虾。四是具有广泛美誉度和发展历史的“苏”字号品牌畜产品,巩固和发展一批特色畜牧产业,如
盐水鸭、
高邮市鸭蛋、苏淮猪、
扬州鹅等。五是由科技推动和需求带动双作用下形成品种齐全、功能多样、高效高值的特色经济园艺林果产业,如
葡萄、草莓、银杏等。
从实践来看,江苏特色农业发展路径一般遵循以下四种模式:一是依托当地独特自然资源形成的传统优质名牌农产品,如
阳山水蜜桃、阳澄湖大闸蟹。二是在发展传统农业过程中强化科技要素运用,形成乡村特色产业,如句容葡萄、草莓等。三是由龙头企业带动地方农业规模化发展,形成产业链条完备的区域特色产业体系,如盐城银保集团带动菊花产业发展、
灌南县食用菌产业群。四是依托区域特定消费市场发展起来的特色产业,如
盱眙龙虾、
盐水鸭等。
“十三五”期间农产品对外贸易稳步发展,全省园艺、畜禽、特粮制品、水海产品等四大出口支柱产业基础扎实。有出口业绩的企业数量稳定在2000家左右,全省累计建设认定119个省级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区)。徐州黎明食品的“ZLM”牌大蒜、省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的“金梅牌”食品、南通海达水产食品的“海达屋”等一批国际品牌已逐步走向世界。与176个国家与地区建有农产品贸易往来关系,东盟已成为江苏省第一大农产品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巴西是全省最大进口来源地。
经过长期发展,江苏省农业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高,粮食单产、规模畜禽养殖比重、设施农业面积、淡水养殖产量均居全国前列。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近7000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77家,总数居全国第二。拥有各类开放型农业载体近200个,2020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70%,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
机械化率达80%,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拥有涉农科研院校70所,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30多个。全省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5000多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97家。
第二产业
作为工业大省、制造业大省的江苏,持续扎深实体根基,展现出较强的经济韧性。2023年,江苏省第二产业增加值56909.7亿元,增长6.7%。
2023年,江苏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6%。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加值增长6.4%,股份制企业增长11.2%,
民营企业增长11.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0.8%。分门类看,
采矿业增加值增长8.8%,制造业增长7.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7.3%。分行业看,40个行业大类中,有31个行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行业增长面77.5%,比上年提升7.5个百分点。
2023年,江苏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3.4%。分行业看,汽车、电气机械、铁路船舶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5.9%、15.9%、15.2%。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相关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其中
新能源汽车、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
太阳能电池、智能手机、服务器产量分别增长46.3%、18.7%、45.6%、48.9%、9.8%。
2023年,江苏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9344.4亿元,同比增长2.5%,增速比上年回升6.7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股份制、私营企业利润分别增长3.9%、7.9%、11.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利润下降7.1%。分门类看,制造业利润增长0.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8.4%,
采矿业下降49.4%。
2023年,江苏省
建筑业总产值43140.2亿元,比上年增长6.7%;竣工产值28914.3亿元,竣工率为67%。全年签订建筑合同额63351.1亿元,比上年增长4.1%。建筑业劳动生产率为38.3万元/人。
“十三五”以来,制造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持续增强,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前列。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深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分别达到37.8%和46.5%,七大高耗能行业营收占比由31.6%下降到28.6%。制造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个、占全国1/8,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2万家,承担国家工业强基项目74个、数量全国第一。制造模式加快转型,大规模数字化改造加快推进,累计建成
智能制造示范工厂42家、智能车间1307家,培育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86家、标杆工厂95家,
5g基站基本实现全省各市、县主城区和重点中心镇全覆盖,企业两化融合指数达63.2、连续六年位居全国第一。骨干企业支撑有力,年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工业企业148家、其中超千亿元企业12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达104家、113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74家。
第三产业
2022年全省实现服务业增加值62027.5亿元,同比增长1.9%,占GDP比重为50.5%,运行态势总体回稳向上,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依然稳固。
行业投资呈现一定分化,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及仓储和邮政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较快,分别增长29.8%、29.5%和21.1%。全省服务业用电量增速加快,同比增长5.9%。全省实现服务业税收收入(全口径)6627.2亿元,降幅收窄,多数服务业行业税收平稳增长。从分行业统计数据看,2022年全省规上服务业稳定恢复。列统的十大门类行业中,7个行业
营业收入实现正增长。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实现两位数较快增长,分别增长10.6%、10%和11%。交通运输业筑底恢复。邮政电信业务增势良好,全省快递业务量增长1.2%,比前三季度提高0.5个百分点。全省邮政业务总量增长5.1%,邮政业务收入增长5.8%;电信业务总量一直保持20%以上快速增长,全年增长22.9%,电信业务收入增长10.2%。全省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增长9.3%。全省
金融业实现较快增长。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保持较高增速,增速从去年3月末的12.5%提高到6月末增长12.7%,再到9月末增长13%、12月末增长13%。其中,本外币存款全年增长11.6%,本外币贷款全年增长14.6%。全省去年保费收入同比增长6.6%,比1—9月增速提高0.3个百分点;全省保险赔付支出下降0.6%。
服务业总量规模稳步扩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从“十二五”到“十三五”,服务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40%左右提升到50%以上。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助推农业、制造业提质增效。“十三五”期间,培育形成107家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138家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159家两业深度融合试点单位。全省科技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收入破万亿,商务服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发展水平继续保持全国前列。生活性服务业创新发展。在全国率先启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试点,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累计培育24家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项目、城市)、397家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和28个示范平台。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互联网
平台经济发展态势较好,累计认定互联网平台经济“百千万”工程重点企业113家,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速,“
互联网+”等新兴服务业成为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经济功能区
截至2022年6月30日,江苏省共有经国务院、省政府正式批准设立的开发区158家,其中国家级开发区47家,省级开发区111家,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数量均居全国第一。2023年1月13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公布最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结果,江苏省6家国家级经开区跻身30强。
苏州工业园区再次以优异成绩蝉联综合排名第一,实现“七连冠”。全省省级以上开发区以全省10%的土地,创造了全省50%的经济总量和一般
公共预算收入,60%的
固定资产投资,70%的规上
工业增加值,80%的实际使用外资和外贸进出口,90%的1亿美元以上的工业外资大项目集中在开发区。2022年6月,江苏A股上市公司数量突破600家,中国资本市场“江苏板块”正式迈入“600+”时代,而其中近三分之二的
上市企业是来自开发区。
苏州工业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隶属
苏州市,位于苏州市城东,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
行政区划面积27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是中国和
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首个合作项目,被誉为“中国
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以
金鸡湖为核心展开,环金鸡湖区域布局
中央商务区,构成园区的城市级中心;围绕80平方公里“中新合作区”,布局商务、
科学教育创新、旅游度假、高端制造与
国际贸易四大功能板块,形成“产城融合、区域一体”的城市发展架构。
2022年,园区实现
地区生产总值3515.6亿元,同比增长2.3%;一般
公共预算收入387.4亿元,同口径增长2.1%;规上工业
总产值6850.2亿元,增长7%;
固定资产投资521.6亿元,增长8.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7.9亿元;进出口总额1077.9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20.9亿美元。园区生物医药、
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产业能级不断提升,2022年分别实现产值1368亿元、1460亿元、805亿元,产值连续多年年均增长约20%以上。截至2022年底,累计有效期内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2480家,累计培育独角兽及独角兽(培育)企业180家。累计建成各类科技载体超1000万平方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43个。园区成为全国开放程度最高、发展质效最好、创新活力最强、
营商环境最优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实现七连冠(2016、2017、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跻身科技部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列,2018年入选江苏省改革开放40周年先进集体。
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南京市东北部,紧邻
长江,成立于1992年,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开区,分为西部(新港建成区)、中部、东部(
龙潭街道)三大片区,拥有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新港高新园三个国家级功能平台以及中国南京液品谷、华侨城等特色功能平台。开发区是南京市外向型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目前,开发区已集聚各类企业4000多家,其中外资企业300多家、30亿级企业15家、世界500强投资企业7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余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65多亿美元。开发区建成区单位面积土地的投入强度和产出位居全国开发区前列。开发区形成光电显示、高端装备、生物医药三大产业集群。开发区新港高新作为全市科技创新的主阵地,成功纳入国家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组成部分,先后获得“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级解化器等称号。开发区规划建设了四大科技园、近200万平米的科创载体,累计引进
诺贝尔奖得主、
两院院士等,落户知名科技企业450多家,落户清新型研发机构21家,规划建设了高端科技
公共服务平台7家,累计孵化和引进科技企业153家,申请专利364件。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
昆山市的东部,距离
上海市和苏州市的距离分别为56公里和38公里。创建于1984年,1991年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992年8月成为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辖区面积115平方公里,总人口63.5万人,城镇化率达90%,建成区绿地覆盖率超42%。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开展的国家级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评价中,昆山开发区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在江苏省开发区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连续多年排名第2位。2018年,昆山开发区获评江苏改革开放40周年先进集体。
建区以来,开发区始终引领产业多元化、功能创新化、园区城市化发展,在国内率先建成综合保税区、光电产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一批国家级特色功能园区,逐步形成电子信息、光电显示、精密机械、装备制造、民生轻工五大主导产业。成为全球资本、技术、人才的集聚地,海峡两岸产业合作的集聚区,中国对外贸易加工和进出口的重要基地。昆山开发区以昆山九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完成了全市40%以上的
地区生产总值、50%以上的工业产值,贡献出全市60%以上的外资、70%以上的台资产出份额、80%以上的进出口总额。
重要企业
2023年8月2日,《
财富》杂志发布了最新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其中,江苏有3家企业上榜,分别是
恒力集团有限公司、
盛虹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总部均在
苏州市,分列第123位、222位、348位。
恒力集团
恒力集团以909.44亿美元的
营业收入排在第123位,较去年的第75位下降了45位。恒力集团始建于1994年,是以炼油、石化、
聚酯新材料和纺织全产业链发展的国际型企业。集团现拥有全球产能最大的PTA工厂之一、全球最大的功能性纤维生产基地和织造企业之一,员工达17万,建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企业竞争力和产品品牌价值均列国际行业前列。
盛虹集团以612.51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名列第222位,较去年的第241位跃升了19位,创历史排名新高。盛虹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创立于1992年,是石化炼化、新能源、新材料、高端纺织全产业链一体发展的国际化高新技术产业集团。拥有上市公司1家(东方盛虹,股票代码000301),
实体公司超30家,在上海、
香港特别行政区、
新加坡设立分支机构,业务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沙钢集团
沙钢集团以427.84亿美元
营业收入排在第348位,连续15年跻身世界500强。沙钢集团是世界钢铁材料制造和综合服务商之一,目前拥有5大生产基地,分布江苏、
辽宁省、
河南省等地,产品远销至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工业生产、高端装备、民生消费等多个领域。
2023年9月20日,
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发布最新榜单,江苏省42家企业入围2023中国500强企业,56家企业入围制造业500强企业、42家企业入围服务业500强企业。江苏省入围中国500强企业中,前五名分别是
恒力集团、盛虹控股集团、
江苏沙钢集团、
南京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协鑫(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恒力集团位列中国500强企业第36位、制造业500强企业第7位。另有3家企业首次跻身中国500强企业榜单。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十三五”期间,全省中等及以下教育
毛入学率均超过9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2.4%,均大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于世界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有15所高校43个学科入选国家“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建设名单。
2023年,江苏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68所(含
独立学院)。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数73.7万人,在校生数229.9万人,毕业生数63万人;研究生招生数10.4万人,在校生数32万人,毕业生数8万人。中等
职业教育(不含
技工学校)招生数23.2万人,在校生数67.9万人。
特殊教育学校招生数0.4万人,在校生数2.1万人。全省共有幼儿园8073所,在园幼儿209.9万人。
医疗卫生
截至2022年末,江苏省共有各类卫生机构36997个,其中医院208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15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18个。共计卫生技术人员71.1万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27.9万人,注册护士31.8万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技术人员0.9万人,妇幼卫生保健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8万人。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56.3万张,其中医院拥有病床44.4万张。
“十三五”时期,全省13个设区市和21个
县级市全部建成
国家卫生城市,3个设区市和7个县级市入选首批全国健康城市建设示范市。坚决果断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实现新冠肺炎患者零病亡、医务人员零感染。全省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处于全国最低水平,标准化儿童预防接种门诊实现全覆盖。新增国家级临床研究医学中心1个、分中心5个,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6个。肺移植、重症医学、康复医学、血液科等专科建设居全国前列。
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推荐标准达标率均列全国第一。远程医疗服务实现县(市、区)全覆盖。中医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省中医类
医疗机构较2015年末增长80.52%。建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及建设培育单位69个,国家区域中医诊疗中心6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183个。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大幅提高。全省人均预期寿命超过79岁,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5.09/10万,婴儿死亡率在2.44‰以下,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位居全国前列,接近中高收入国家发展水平,政府卫生支出处于全国前列。
科技事业
2022年江苏全省专利授权量56.0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8.9万件;PCT专利申请量6986件。全省有效发明专利量42.9万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50.4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0%。全省签订技术合同8.74万项,;成交额3889亿元。省级以上众创空间1176家。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年度新增超7000家,总数超4.4万家。积极开展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春风”行动,获得科技部入库登记编号的企业超8.7万家,约占全国1/4。全省已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火炬特色产业基地182个。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u0026D)活动经费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突破3.0%,研究与试验发展(R\u0026D)人员达77.7万人年。全省拥有
中原地区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18人。各类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中,政府部门属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达451个。建设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190个,省级以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259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945个,院士工作站156个。
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年度新增超7000家,总数超4.4万家。积极开展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春风”行动,获得科技部入库登记编号的企业超8.7万家,约占全国1/4。全省已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火炬特色产业基地182个。国家级孵化器数量、面积及在孵企业数持续保持全国第一。国家
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国家创新型城市均在全国率先实现设区市全覆盖。率先与
以色列、
芬兰、
挪威、
新加坡、
奥地利、
斯洛伐克等10个国家或地区建立政府间产业创新合作联合支持机制,实现国内所有“985”高校与我省合作全覆盖。
文化事业
截至2023年末,江苏全省共有文化馆、群众艺术馆116个,
公共图书馆122个,博物馆366个,美术馆48个,综合档案馆113个,向社会开放档案319.3万卷。共有广播电台4座,电视台4座,广播电视台10座,县级融媒体中心(县广播电视台)64个,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1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100%。全省有线电视用户1211.7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1204.4万户,有线电视数字化率99.4%。全年生产电视剧10部296集;领取电影公映许可证影片28部;出版报纸18.3亿份、杂志1.1亿册、图书7.1亿册。
“十三五”时期,江苏艺术创作生产形成地区现象,滑稽戏《
陈奂生的吃饭问题》、
苏剧《
国鼎魂》、
淮剧《小镇》等精品力作荣获国家级奖项,12部作品入选全国“百年百部”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第13届
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江苏获奖提名作品、进京作品和入展作品数量为历史上最多。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建成“省有四馆、市有三馆、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城市社区“15分钟文化圈”、乡村“十里文化圈”。文化遗产保护新增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处、国家等级博物馆40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代表性项目16项,高邮市被公布为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认定省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基地13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基地10家。
体育事业
截至2022年底,江苏全省体育场地31.79万个,体育场地面积3.43亿平方米,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4.03平方米。全省田径场地1.03万个,场地面积6526.36万平方米。全省游泳场地2875个,场地面积825.09万平方米。全省球类运动场地14.74万个,场地面积1.05亿平方米。其中,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场地7.25万个,乒乓球和
羽毛球场6.62万个,其他球类运动场地0.87万个。全省冰雪运动场地55个,场地面积65.95万平方米。其中,滑冰场地29个,滑雪场地26个。全省全民健身路径7.83万个,健身房2.27万个,
健身步道3.36万个,长度4.96万公里。
“十三五”时期,江苏省成功举办国际性赛事366场以及全国性赛事578场,办赛数量和质量位居全国前列。成功申办2022年世界跆拳道锦标赛、2022年世界田联半程马拉松锦标赛、2023年世界羽联
苏迪曼杯羽毛球赛、2023年世界田联室内田径锦标赛和2023年亚洲杯足球赛。马拉松及相关运动在中国田径协会的认证赛事和标牌赛事中列全国第一。成功举办第十九届省运会、第一届省智力运动会等全省综合性赛会。
江苏省运动员在重大国际国内比赛中表现优越,在第31届
奥运会上获得3金2银3铜,在
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上获得15金14银12铜,在第13届全运会上获得35金26银45铜和“体育道德风尚奖”。在第32届奥运会上获得2金5银2铜。2022年在北京
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获1枚
金牌。在田径世锦赛中获男子跳远金牌,实现我国男子跳远项目历史性突破。2022年在全国一类比赛中获得33金25银23铜共81枚奖牌,金牌和奖牌数分别列全国第2、第3位。
2023年,江苏健儿在杭州
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上共获得30项次43人次金牌、12项次17人次银牌、13项次22人次铜牌,金牌项次数和人次数均居全国第三位,是江苏自1974年参加亚运会以来夺得金牌数量最多的一届亚运会。公共体育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4平方米,全年新建改建
体育公园(广场)60个,新建
健身步道540公里,推动124个大型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室外健身设施完好率为92.3%。
人居环境
江苏省2022年全年PM2.5平均浓度降至31.5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比率79%,国考断面优III比例91%,比上年提升3.9个百分点,生态环境质量创新世纪以来最好水平。长江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生态岸线占比提高至64.1%,长江干流江苏段水质连续五年保持Ⅱ类;太湖蓝藻水华平均面积、最大面积分别比上年下降10.3%、46.8%,连续15年实现“两个确保”;长江、太湖流域及入海排污口整治完成年度任务。全省林木覆盖率、自然湿地保护率分别达24.1%和64.3%。全省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92.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国家级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成率87.0%,实现省级节水型社会示范县全覆盖,累计完成3000余个取水口规范化建设,124个重点大中型灌区内建成577个渠首计量监测站。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增至31个,生态文明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区)增至26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均达9个。“十三五”时期,江苏省先后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综合改革试点省、部省共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试点省。出台《江苏生态文明20条》,“长江大保护、绿色共成长”行动计划入选“全国生态环境十佳公众参与案例”,全省环保社会组织和高校环保公益社团联盟成员增加到81家,与8个国家和地区签署环境
合作备忘录。徐州市荣“
联合国人居奖”,南京、
苏州市市获得“美丽山水城市”称号,
泗洪县、
贾汪区、
溧阳市、盐城市盐都区被评为全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社会保障
截至2022年末,江苏全省参加城乡基本养老保险人数6014.6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8119.5万人,参保率98.5%;参加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2027.1万人、2401.0万人、2156.4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28.3万人。商业补充保险“江苏医惠保1号”全年投保人数322.2万人,赔付人群6.2万人、25.8万人次,截至年底赔付总金额6.9亿元。全省共有社区服务中心2502个,社区服务站1.2万个。全省共有城乡低保对象640263人,平均保障标准为823元/人·月,农村低保最低保障为620元/人·月;特困供养对象192589人,临时救助对象188218人次, 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分别惠及744989人和739426人。全省共有各类注册登记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2626个,其中养老机构2469个,儿童服务机构51个。社会服务床位45.8万张,其中养老服务床位44.2万张,儿童服务床位0.4万张。1.8万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377个城市街道建有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4680家社区老年人助餐点,300万老年人享受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全省共有42792名农村留守儿童,52.28万困境儿童;当年办理603件收养登记;孤儿集中供养平均标准为2729元/人·月,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平均标准为2069元/人·月。全省共有20家儿童福利院,22811名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全省共有783家慈善组织,备案慈善信托资金规模达26900.0万元。全省共有99849名持证社工专业人才,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1275个,2198.92万名实名注册登记志愿者。2023年6月1日起,江苏省
婚姻登记实行“跨省通办”,不用返回原籍,可以就地办理 。
交通
综述
江苏省
交通运输发展水平保持全国领先,综合交通网络主骨架基本形成。“十三五”期间,全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6293亿元,率先建成交通强国建设示范区。全省线铁路运营总里程达到4204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215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4924公里,面积密度4.8公里/百平方公里,位列全国第三。
农村公路里程达到14.28万公里。公路路况及服务水平居全国前列。全省开通民航国际及地区航线85条,通达国际及地区城市55个。港口综合通过能力达到21.2亿吨。港口吞吐量达29.7亿吨,占全国港口吞吐量五分之一。
截至2022年底,全省铁公水空管五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量比上年下降4.8%,货物周转量增长0.3%;旅客运输量下降29.9%,旅客周转量下降36.9%。民用汽车保有量2305.8万辆,净增126.4万辆。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1967.5万辆,私人轿车保有量1316.1万辆。全省城市公交车辆、线路和运营里程数量均居全国前列。所有设区市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达到最高等级5A级。建立铁路客运“一日一图”联动工作机制,“高铁便民车”拓展至8个县(市、区)、11条线路。交通运输现代化指数排名全国第一 。
公路
2022年高速公路实现“县城通”以及10万人口以上城镇全覆盖,普通国省干线
一级公路占比全国最高。高宣高速公路、溧宁高速公路、盐射高速公路、
宁马高速公路扩建等项目建成通车。2022年全省公路里程达15.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5087公里。建成普通国省道290公里。新改建
农村公路2950公里,农村公路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比居各省区第一。11个县(市、区)被确定为“
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单位。建成运营普通国省道服务设施5个,总数达到148个,
充电桩覆盖率达42.5%。115对高速公路服务区无障碍设施全覆盖,建成16个服务区换电站。完成农村公路安防工程20757公里,完成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精细化提升550公里、492公里。全省干线公路平均超限率0.15%,高速公路入口检测超限率0.1%。建成全国首家交通“数据超市”,建成83公里数字化高速公路,135公里智能网联道路,275公里普通国省道“科技兴安”示范路。
江苏省在90年代初开始高速公路规划建设工作,经历了近30年的时间,共开展了两轮高速公路网规划研究。1996年第一轮高速公路网规划构筑了全省公路主骨架,实现了十三个设区市联网畅通;2006年第二轮高速公路网规划形成“五纵九横五联”高速公路网,过江通道数量增加到11座,总里程约5200公里,重点完善了省际通道和城市环线,实现了大部分县市通高速。截至2023年2月,江苏省共有4条高速公路正在进行扩容改造,分别是长深高速公路
连云港市至
淮安市段、京沪高速公路沂淮淮江段、京沪高速公路沂淮淮江段、沪武高速公路太仓至常州段,其中京沪高速沂淮淮江段将于年内完成全线扩建任务。"十四五"期间,江苏省共计划完成高速公路改扩建450公里以上,加快缓解高速公路主通道拥堵问题。
江苏省规划到2035年,形成“十五射六纵十横多联”的高速公路网络布局,总里程约7100公里;普通国
省干线公路里程约16000公里;
农村公路里程约14万公里。
铁路
2022年,铁路宁盐联络线建成运营,全省铁路运营里程达4276.9公里,其中高铁里程2217.6公里、居全国前列,设区市全部通
动车、12个设区市通高铁,“轨道上的江苏”主骨架基本形成。基本实现长三角核心城市间1小时通达,各设区市到省会南京2小时通达,各设区市之间2.5小时互联互通。
江苏省铁路交通在“十一五”以前相当长一个时期,开通运营的铁路主要是
京沪铁路、
陇海铁路、
新长铁路、
宁启铁路等建设年代较早的
国家干线铁路。从“十一五”期间到“十二五”前两年,配合推进国家“四纵四横”
骨干网的项目,先后开工建设了
沪宁城际铁路、
京沪高速铁路、
宁杭高速铁路、宁安城际等高速铁路。2013年起,
江苏铁路进入大大发展时期,十年来,江苏铁路重大项目投资额逐年递增,累计完成投资3424.2亿元,徐宿淮盐铁路、连淮扬镇铁路、
徐连高速铁路、
盐通高速铁路等11条铁路投入运营。进入“十三五”后,接连开工建设连徐、盐通、南沿江城际和宁淮城际等项目。
2018年12月26日,
青盐铁路开通运营,改写
连云港市赣榆和盐城响水、滨海、
射阳县等地不通火车的格局,结束了“除
徐州市外苏中苏北其他地区不通高铁”的历史。2019年12月16日,徐宿淮盐高铁、连淮高铁开通运营,
苏北五市铁路接入全国高铁网,全省13个设区市实现了“市市通
动车”。2020年12月30日,盐通高铁正式通车,江苏省基本建成“三纵四横”高铁网。2021年2月8日,
徐连高速铁路开通运营,至此,苏北高铁全面构成“铁三角”,全省高铁连环成网。连徐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中
连云港市至
乌鲁木齐市通道的最东段和最后通车段,建成通车后,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最长横向通道全线贯通,形成全长3422公里的陆桥高速铁路通道,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支撑。2022年9月28日开工建设的北沿江高铁江苏段,新建线路长约364.8公里,预计2027年建成,其中
启东市至上海段过江通道预计2029年建成,届时江苏13个设区市将实现“市市通高铁”。
江苏省铁路火车站主要有
南京南站、
南京东站、
无锡站、
常州站、徐州站、徐州东站、
徐州北站,以及
南京站、
南京西站、
连云港站、镇江站、
苏州站等等。
新欧亚大陆桥
199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正式建交,新亚欧大陆桥首列集装箱国际班列从
连云港市开出,新亚欧大陆桥开通运营。2014年,“一带一路”首个实体项目在连云港落地。2013年秋,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经过近10年运作,已成为
中亚五国过境运输、仓储物流、往来贸易的国际经济平台。2022年,全年累计开行中欧(亚)班列1973列,“十三五”时期,25条班列线路覆盖欧亚22国70多个城市,累计开行中欧(亚)班列5254列。2022年,中亚五国经由中哈(
连云港市)物流合作基地过境和进出口的集装箱达51854标箱,过境货品种类扩大到建材、家居、机电、矿产、化工材料等众多领域,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额达702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航空
截至2022年底,江苏省拥有9个运输机场,8个A1类
通用航空机场,实现地面交通90分钟车程覆盖全部县(市)。累计建成城市候机楼94个。2023年全省机场飞机起降52.6万架次,比上年增长65.9%;旅客吞吐量5482.2万人次,增长122.9%;货邮吞吐量63.7万吨,增长7%。全省在飞国际客运航线13条、货运航线10条。“十三五”时期,江苏省运输机场密度位居全国各省前列。全省9个运输机场全部实现一类口岸开放。全省运输机场年客、货运保障能力提升至7230万人次、170万吨。
苏南硕放国际机场成为国内中型机场中首家实现
进近雷达管制的机场,提高了空域使用效率。全省
通用航空运营企业34家,各类通用航空器119架,通航飞行作业时间2.4万小时,飞行架次8.6万架次。2021年9月8日,苏南瑞丽航空有限公司在无锡揭牌成立,这是江苏首家本土航空公司。2022年首家本土货运航空公司京东航空投入运营。根据目前已经公布的消息,上海第三机场场址已确认为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二甲镇。根据目前的规划,未来至少将有北沿江高铁、沪通城际和南通地铁2号线连接新机场,周边200-300公里范围内的城市,包括
上海市、
苏州市、无锡、
台州市、
盐城市等城市,都可以在一小时内到达新机场。2024年2月,
高邮市高新区通用机场项目获江苏省发改委核准,成为“十四五”以来江苏省内第一个获批的通用机场项目。
航运
江苏省因地理优势,自古以来水运称便。2022年,着力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全省
内河航道通航总里程约2.4万公里、占全国1/5;等级航道里程约8813公里、占全国1/7,里程和密度均居全国之首。四级以上内河高等级航道通航里程3281公里,省干线航道达标里程达2488公里。拥有港口生产性泊位6406个、万吨级以上泊位数560个、2亿吨大港7个、港口综合年通过能力达26.2亿吨、年吞吐量32.4亿吨,均居全国首位。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5.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393.7万标准集装箱。完成9个
内河航道项目竣工验收。全省干线航道达标里程2488公里。千吨级航道连通85%县级及以上节点。沿海主要港口大宗货物铁路和水路集疏港比例达95%以上。新建2个综合货运枢纽,总数达32个。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累计达5项,居全国前列。累计开通多式联运示范线路116条。全省集装箱公铁联运量、铁水联运量分别达117万、92万标准集装箱,内河集装箱运输量达110万标准集装箱。新辟加密6条国际海运航线,全年累计开行中欧(亚)班列1973列。建成2500公里
内河干线航道电子航道图,实现京杭运河江苏段电子航道图全覆盖。在全国率先提供“北斗+水上导航”伴随式服务。沿江港口累计集约利用岸线110公里,29家港口企业获评“江苏省星级绿色港口”。
“十三五”时期,江苏省水运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连云港30万吨级航道二期连云港区段交工验收,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全线贯通,通州湾新出海口建设加快推进。沿江沿海地区依托深水大港集中了全省90%以上的冶金、石化、造船企业,70%以上的水泥、造纸企业和60%以上电力企业。沿海港口服务保障了盛虹炼化、中天钢铁、金光纸业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户。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贯通带来到港船舶大型化效应,平均每年为沿江地区冶金、电力、制造等企业节约水运物流成本约16亿元。沿江沿海港口承接了中西部地区60%以上的转运物资,
长江中上游地区大型企业所需的90%的外贸原油、70%的外贸铁矿石、20%左右集装箱通过江苏港口中转。全省共有运输船舶29118艘、净载重量3699万吨,船舶数和净载重量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二位,其中内河船舶艘数、净载重量占比94.9%、60.4%,沿海和远洋船舶艘数、净载重量占比5.1%、39.6%。全省运输船舶以散货船为主,集装箱船、油船等专业化船舶1602艘,占总量的5.5%。全省水路运输企业共有985家,其中内河运输企业757家,沿海和远洋运输企业228家。“江苏新亚欧大陆桥集装箱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成为获得命名的首批12个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之一,国家级、省级多式联运示范项目分别达到4个、22个,开通示范线路116条,居全国首位。
公共交通
公交
2022年,南京、苏州、昆山、常州、
扬州市相继荣获“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称号,常州、扬州、昆山获省政府“江苏省公交优先示范城市”称号。全面推进绿色出行创建行动,南京等11个城市通过国家绿色出行创建达标行动考核。制定并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三年行动计划,所有设区市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达到最高等级5A级,
宜兴市、
扬中市创成全国首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
海门区、
盐都区、
太仓市3个市(区)入选第二批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县。会同
上海市、
浙江省、安徽共同发布长三角地方标准《长三角省际毗邻公交运营服务规范》,新辟省际毗邻公交7条、省内毗邻公交13条。
轨道交通
2022年,江苏全省共有9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33条,运营里程突破1000公里,居全国第二。9个综合客运枢纽接入城市轨道交通。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分别是南京、无锡、徐州、常州、
苏州市、
南通市、淮安、
昆山市。其中苏州地铁11号线开通运营并与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成功实现换乘,是中国首条跨省地铁线路,也是苏州首条市域轨道交通线路。全省有三个地级市拥有BRT(城市快速公交)系统,分别为常州、
盐城市和
连云港市。
过江通道
400多公里
长江贯穿江苏省,从“拥江发展”走向“跨江融合”,离不开过江通道的加密。2022年底,南京燕子矶长江隧道建成通车。截至2023年9月,全省累计建成18座过江通道,在建10座,隔江相望的设区市之间均有过江通道直通。长江南京段累计建成过江通道11座,在建5座;镇扬段累计建成过江通道3座;锡常泰累计建成过江通道1座,在建2座;苏通段累计建成过江通道3座,在建3座。十四五”期间,江苏省计划开工6条过江通道。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的《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规划(2020-2035年)》,江苏段共有过江通道44座。
2022年9月7日上午,连接南通海门与苏州太仓的海太长江隧道正式开工。这条新的过江通道是世界最长的公路水下盾构隧道,计划于2028年上半年建成通车。建成后,将成为万里
长江上长度最长、断面最大、运行速度最快的水下盾构高速公路隧道。具有“长、大、高、深、险”的特点,堪称“万里长江第一隧”。海太长江隧道是江苏省“十四五”期间重点推进的公铁复合过江通道、国内首个公路双管和铁路单管双线盾构隧道。此次开工的公路部分连接苏州
太仓市和南通
海门区,距上游
苏通长江公路大桥约8公里,起自沪陕高速公路叠石桥互通东约2.7公里与沪陕高速交叉处,止于沪武高速公路董浜枢纽互通东约5.5公里处,全长39.07公里。其中过江隧道长11.185公里,北接线长15.724公里,南接线长12.161公里。项目采用
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从海门南互通立交至碧溪互通立交段,含过江段隧道部分的设计速度为100公里/小时,其余路段设计速度120公里/小时。建成后,从海门10分钟就可以跨过长江,半个小时就可以抵达上海市中心,与上海、
苏南将真正实现同城化。
人文
综述
江苏是中国南北文化交流融汇的重要地区,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兼具南北色彩,具有多元性、交融性、互补性的特点,体现士农工商同道、义利相互兼顾、经济与文化重心同步推进的鲜明特色。江苏的地域文化大致可以分为“四主区”和“四亚区”。“四主区”主要包括
楚汉文化、吴文化、金陵文化、
淮扬文化。四亚区包括
镇江市文化(
京口区文化),
淮安市文化,
南通市文化(江海文化),
盐城市文化(海盐文化)。
文物古迹
截至2022年底,全省有不可移动文物2万余处、可移动文物288万余件。截至2021年底,全省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8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1,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51处;拥有苏州古典园林、中国明清皇室陵寝——
明孝陵、中国大运河江苏段3处
世界文化遗产,另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4处;拥有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3座、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31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2座、中国历史文化街区5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4座、名镇8座、名村6座、历史文化街区56处、历史文化保护区1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历史文化街区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苏州古典园林
苏州市古典园林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境内,其历史可以上溯到苏州成为
吴国都城的公元前6世纪的吴王苑,公元4世纪出现私家园林,18世纪达到鼎盛。现存园林仍有50余处,其中
拙政园、
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沧浪亭、
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9处古典园林被认为是中国“山水”园林杰出代表。建造时间最早的当属沧浪亭,于11世纪初在一个毁坏的花园基础上建立而成。苏州古典园林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自由的
写意风格的影响下设计和建造。历代造园者利用有限的物理空间,因地制宜、采用各种技术来艺术化地模拟自然。意图在一所住宅的空间内,运用高超的叠山理水、花木栽植、建筑配置等造园手法塑造一个微缩的自然世界。设计理念深刻影响着东西方园林艺术的发展。园林内丰富的各式建筑、假山石峰、书法作品以及各种类型的家具陈设、装饰艺术品等,折射出
中华文化中的精髓和内涵。1997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根据遗产遴选标准(1)、(2)、(3)、(4)、(5)批准苏州古典园林为
世界文化遗产。
明孝陵
明孝陵坐落于江苏省南京市钟山南麓玩珠峰下,为明朝(公元1368年至1644年)开国皇帝
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明孝陵作为
中原地区明陵之首是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代表,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500多年帝王陵寝的形制。史料记载,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下令建陵。第二年8月,
马皇后去世,9月葬入此陵墓,定名为“孝陵”。孝陵之名,取意于谥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之意,一说是马皇后谥“孝慈”,故名。
明孝陵永乐3年(1405年)建成,历时25年。明皇室先后调用军工10万,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明孝陵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形制参照唐宋两代的陵墓而有所增益。建成时
南梁七十所
寺院有一半被围入禁苑之中。陵内植松十万株,养鹿千头。因屡遭兵火,明孝陵除陵寝
定陵地下宫殿外,现仅存神道、下马牌坊、大金门、四方城等。
墓区的建筑大体分为两组:第一组神道部分,从下马坊起,到孝陵正门;第二组是主体部分,从正门到宝城、明楼、崇丘为止。现存建筑有神烈山碑、禁约碑、下马坊、大金门、四方城及神功圣德碑、孝陵殿、大石桥等。从起点下马坊至地宫所在地的宝顶,纵深达2600多米,沿途分布着30多处不同风格、用途各异的建筑物和
石雕艺术品。
2003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7届会议将
明孝陵和北京十三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运河
大运河
世界遗产分布在8个省(
直辖市)27个城市,由31处独立的遗产区构成。大运河世界遗产包括中国大运河河道遗产27段,以及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共计58处遗产。这些遗产根据地理分布情况,分别位于31个遗产区内。这些遗产展示了历史的发展、河道航行景观、水管理技术设施,以及与运河相关的城市景观、历史遗迹和文化传统。
大运河江苏段纵贯南北690公里,拥有
世界文化遗产区7个、遗产点22个,分布21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131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江苏是大运河沿线
文化资源、遗产资源最多的省份,世界文化遗产要素占全线1/3以上。大运河江苏段沟通
长江、
淮河、
废黄河三大
水系,占全线8省市12%的面积。
传统村落
截至2023年4月,江苏共有79个村入选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苏州市吴中区入选国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
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陆巷古村
陆巷古村位于苏州市吴中区洞庭东山镇西侧的
太湖之滨,地处天目山余脉的湖滨
丘陵区域。村落倚山面湖,风景秀丽,是一处湖滨山村
聚落。陆巷古村形成于
南宋时期,史载宋室南渡时,有王、叶、姜、金等诸将安顿家眷于此,后逐渐兴旺。明中期至清道光间为该村的繁荣期,出了一名状元、一名探花、十一名
进士和四十名
举人。近代和当代又有三名
中国科学院院士,近百名教授。村内至今保留着一街(紫石街)六巷(文宁巷.康庄巷、韩家巷、姜家巷、旗杆巷、固西巷)、三港(寒山港、陆巷港、蒋湾港)为构架的明代村落格局。村内原有明清时期的厅堂72幢。目前仍有明代到民国时期的建筑29处,其中
明代建筑20处,
清代到民国时期的建筑9处,古
建筑面积8908平方米,类型有祠堂、牌坊、
客栈、第宅、民居及公共消防用房。其三港的驳岸河埠保存基本完好。一街六巷的立面有少、量新建筑夹杂其间。
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前杨柳村
前杨柳村河塘
水系较为丰富,总体布局为东西狭长,基本延续了古杨柳村横向多路、纵向多进的形态格局。前杨柳村村庄面积25.76公顷,古村保护范围面积为15.12公项,核心保护区面积为2.55公顷。有明清传统民居建筑面积11160平方米,核心保护区内历史建筑、文保单位用地面积占核心保护区全部用地面积的62.5%。前杨柳村河塘水系较为丰富,南侧分布着两条杨柳湖的分支,分别为东沟、西沟。环前杨柳村均匀的分布5个较大的河塘,逆时针分别为行塘、大塘、大时塘、欧豆堂、家塘。现状杨柳村民居依然保持了原始的空间格局,建筑围塘而建,形成了形态多样的
聚落空间。前杨柳村总体布局为东西狭长,基本延续了古杨柳村横向多路、纵向多进的形态格局。现存3条历史格局的街巷,均为南北走向,总长度585米,建于明代。现存历史风貌较好的为大巷,长度230米,串联3处三普新发现以及杨柳村最早的民居建筑翼圣堂,建于明万历年间,为
坐北朝南的多进穿堂式高墙深院。现保存最完整者是村西头的礼和堂、思承堂、树德堂,俗称“三堂上”高墙围抱,占地总面积2690平方米。每个堂的高大门楼保存较好。是整个建筑群中最晚建造的。
扬州市高邮市界首镇甓湖社区
湖社区,又称盂陵,隶属
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高邮市界首镇,从春秋开凿邗沟、宋初建镇、元初设立驿站,甓湖社区始终为运河要邑,南北水陆要冲。因位于高邮湖畔(又称
高邮湖)而得名。社区位于高邮市区以北约25公里,
北京-上海高速公路设有道口,连淮扬镇高铁设车站,省道203、332贯穿镇域,并建有运河大桥,交通十分便捷。
京杭大运河流经西侧,与高邮湖隔河相望,北与
宝应县接壤,东接
临泽镇、
周山镇。
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南杨桥古街村
南杨桥始于宋元,盛于明清民国。街村区域特具江南水乡、小桥流水典型。三面环水,有四街四巷门、五座古桥梁、六个古寺庙、七处古建筑,八大名菜,900多亩水面渔区,街村有10项传统文艺(己申报了五项市区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杨桥是千年古街村,南属
宜兴市,北属武进。历代
进士文人官员有13个,南街有
日寇在杨桥建筑的营盘碉堡封锁残遗址,南区是中共搞日革命新四军太鬲根据地,都保存良好。湖滨人家因历代文人、官员的传统文化内涵,造就了南杨桥的农商特色圈。
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苏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1项,位列全国第一,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6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45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36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78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820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559人。
昆曲
昆曲,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2001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昆曲亦称昆剧、昆腔。明初产生于江苏苏州、
昆山市一带,创始人顾坚在对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腔调整理和改进的基础上形成了昆曲的雏形——“昆山腔”。为当时
四大声腔之一,距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
在最初两百年中,昆曲只是盛行于昆山地区的一种音乐土腔。明代嘉靖年间,
魏良辅潜心研究改良,造就了集南北曲于一体的“水磨调”,
昆曲才作为完整的音乐形式出现。后其学生
梁辰鱼以这种音乐形式完成了剧本《
浣纱记》的创作,昆曲也由此过渡到戏剧形式。形成剧种的昆曲唱腔圆润婉转,曲调悠扬细腻,文辞典雅,注重格律,从而又被称之为“水磨腔”或“雅部”。
昆曲于明清之际盛行于全国,并进入宫廷演出。
清代康雍乾年间,昆曲发展达到鼎盛时期。此后随着“徽班进京”,昆曲与地方戏的“
花雅之争”渐露端倪。至清代晚期,昆曲的地位被
京剧所取代。自此,昆曲进入衰退期,观众日渐稀少,专演昆曲的戏班和演员也因无市场而散班或改演他剧。
民国后期,全国已经没有一个专业昆班,昆曲艺术濒临灭绝。在数百年的发展与流传历程中,昆曲艺术中结合地方特色而形成了南昆、北昆、湘昆、永嘉昆曲和已经失传的甬昆等的诸多风格,并对诸多剧种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在京剧与川剧中更是保存搬演了大量昆曲剧目,因此昆曲也被称为百戏之祖。
缂丝
苏州缂丝织造技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2009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是传统手工织造的一个特殊门类,织物在图案轮廓、色阶变换处有“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的透雕效果,细观如小刀划刻过,故称缂丝,亦称刻丝、克丝等。
南宋因
迁都临安,缂丝开始在
江南发展。
苏州市缂丝盛名始于明代,以宫廷御用缂丝
龙袍及缂丝书画著称。
清代出现了缂、绘结合的新技艺。主要流传于苏州市区及周边的蠡口、陆墓、
黄桥街道、光福、
东渚街道等地。
该技艺采用“通经断纬”的特殊织造方法来表现各类
纹样。依照纹样的色彩配色,运用多个装有不同色纬的竹叶型小
梭子,依经线面上勾画的图案轮廓、色彩,分块、分段、分区地织纬。纹样越复杂、颜色越多,所需梭子也越多(一只梭子穿一只颜色),因此工序越繁复,成本越高,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古代制品主要用于宫廷御用。该技艺通过局部挖织,留出花样织入彩线,使各种纹样、图案呈现出来。结、、勾、戗等是缂丝基本技法。织物表面“以纬包经”、经细纬粗、只显彩纬、不露底经,具有色彩丰富、色阶齐备,图案花纹不分正反的特色。被誉为“织中之圣”。同时由于经得起摸、擦、揉、搓、洗,所织成品耐看久藏,又有“千年不坏艺术织品”之誉。织物规格大小随意,大可至巨幅
中式屏风,小可到书签。因能自由变换多种色彩,特别适宜制作书画作品。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
2022年11月29日,我国独立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本次申报工作参与单位涉及15个省(区、市)的44个国家级非遗项目。江苏参与此次联合申报的三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分别为绿茶制作技艺(碧螺春制作技艺)、绿茶制作技艺(
雨花茶制作技艺)、
茶点制作技艺(富春茶点制作技艺)。
绿茶制作技艺(
碧螺春制作技艺),2011年列入第三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碧螺春茶俗称“
洞庭碧螺春”。该茶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中外。碧螺春茶摘得早、采得嫩、拣得净,每500克特级茶有7万多个芽头,为全国名茶之最。绿茶制作技艺(雨花茶制作技艺),2021年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主要特征为独创的搓条抓条、精制筛分、烘焙。独特的制作技艺,让
雨花茶具有了状似松针的外形。
茶点制作技艺(富春茶点制作技艺),2008年列入第二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富春点心采用传统方法手工制作,品种繁多,各具滋味。
艺术
地方戏曲
江苏戏曲品种繁多。600多年前宋元南戏在苏州发展并形成“
昆曲”,经过不断革新,逐步形成“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被誉为“百戏之祖”。2001年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多年前四大徽班从扬州启程沿着运河北上,最终融合出国粹
京剧。近代京剧艺术家
梅兰芳祖籍江苏泰州,为“
四大名旦”之首。
江苏地方戏种现存20余个,影响比较大的有昆曲、锡剧、
扬剧、
淮剧、淮海戏、柳琴戏、
梆子等。小剧种主要有海门山歌剧、通剧、丹剧、海州童子戏、徐州丁丁腔、洪山戏、淮红戏、高淳阳腔目连戏。外来剧种主要有京剧、
越剧、徽剧、
沪剧、
黄梅戏、吕剧等。新兴剧种中滑稽戏影响较大,深受群众喜爱。
泰兴市、
扬州市等地的
木偶戏也有历史较久、艺术手段丰富的特点。
已列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的有:
昆曲、
苏剧、扬剧、锡剧、
盐城市的淮剧、
淮安市和
连云港市的淮海戏、
南通市的童子戏、
徐州梆子、
徐州市柳琴戏、扬州市杖头木偶戏等。全省各地在历史上产生过大小曲种50余种,现尚存有近20余种。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
苏州评弹(苏州评话、苏州弹词),
扬州评话,扬州弹词,
扬州清曲,徐州琴书,南京白局。
扬剧
扬剧是100多年前诞生于江苏省
扬州市的地方传统戏剧,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扬剧原名“维扬戏”,俗称“扬州戏”,流行于江苏省的扬州、镇江地区和安徽省的部分地区及南京、
上海市一带。它以扬州民间歌舞小戏花鼓戏和
苏北民间酬神赛会时由男巫扮演的香火戏为基础,吸收扬州清曲、地方民歌小调而最终成型。扬剧主胡是扬剧里面的主要伴奏乐器,声音较为尖亮,区别于
二胡。而
琵琶作为扬剧中常用的伴奏乐器,可以根据演员的唱腔演绎出多种情绪,或柔美细腻,或爆发激昂。与西方
话剧注重写实不同,
中原地区传统戏曲更注重
写意和抽象,所以对于演员的表演要求更高。
淮海戏
淮海戏是江苏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被列入第二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淮海戏唱腔音乐丰富多彩,有男腔和女腔的区别。唱腔的特点是乐句结尾突然翻高八度耍腔,具有拉人魂魄的艺术魅力,故有“拉魂腔”之称。淮海戏的一些表演身段明显脱胎于
苏北农村生活,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淮海戏一剧一个风格,以歌舞演故事,兼具北方剧种和南方剧种的特色。
苏州评弹
苏州评弹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类项目。是
苏州市评话和苏州弹词两个曲种的合称,是运用苏州方言进行说唱的地方曲艺,亦称“说书”。发源于江苏苏州地区,形成于明末清初,流行于江、浙、沪地区。苏州评话亦称“大书”,只说不唱,通常一人表演;苏州弹词,亦称“小书”,有说有唱,以说表为主。拥有专门的演出场所——书场。在四百多年的流传、发展中,形成了“说、噱、弹、唱、演”为主要特点的表演体系,注重“理、味、趣、细、奇”。积累了一大批精品书目。
苏州评弹保留了丰富生动的苏州方言。书目中蕴含丰富历史知识、传统道德和民风民俗等。
文学
先秦时期,江苏流行的主要文学形式是诗歌。受到
楚文化影响,
苏北地区风行
楚歌。
项羽的《垓下歌》和刘邦的《
大风歌》是其中篇什。
西汉,
淮安市人
枚乘所作《七发》是汉大赋的先驱,与
沛县人
刘向的《
说苑》、丰县人
刘安的《
淮南子》齐名汉代江苏文坛。两晋南北朝时期,
刘勰在南京完成中国第一部系统文艺理论巨著《
文心雕龙》。盛行于梁、陈间的宫体诗,追求声律上的和谐美与韵律上的回旋美,对
唐朝律诗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唐朝及
五代十国时期,江苏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和词。扬州人
张若虚的《
春江花月夜》韵律和谐婉转,被
闻一多称为“顶峰上的顶峰”。
李煜词作极富感染力,后人尊之为“词圣”。宋元时期,江苏文学全面发展,诗、词、曲、杂居及散文都有一定成就。其中代表作有吴县的
范仲淹所作散文《岳阳楼记》和
高邮市人
秦观的词。明清时期是江苏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作品数量丰富,
文学流派繁多。文坛上有
施耐庵的《
水浒传》、
吴承恩的《西游记》、
许仲琳的《
封神演义》、
冯梦龙的《
喻世名言》《
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
吴敬梓的《
儒林外史》、
兰陵笑笑生的《
金瓶梅》、
李伯元的《
官场现形记》、
刘鹗的《
老残游记》等一批文学经典。近代以来,产生
朱自清、叶圣陶、
钱锺书等著名文学家。
江苏民间口述文学方面,在20世纪80年代启动的中国民族
民间文学三部集成(故事、谚语、歌谣)的编纂过程中,全省收录2亿多字资料。流布于
镇江专区的白蛇传传说、
宜兴市地区的梁祝传说、
东台市和
金坛区地区的
董永传说,为我国三大民间传说。
苏州市、无锡地区的吴歌、靖江宝卷和上述三大传说已入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建筑
苏派建筑是
江浙一带的建筑风格,是南北方建筑风格的集大成者,园林式布局是其显著特征之一。存在了数千年的苏州园林中,自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追求脊角高翘的屋顶和
江南风韵的门楼。曲折蜿蜒,藏而不露,饲鸟
养鱼、叠石迭景,堪称园林式布局的艺术典范。江南风韵的走马楼、
砖雕门楼、明瓦窗、过街楼,体现出清、淡、雅、素的艺术特色。
江南民居建筑外墙大多呈现黑白灰的颜色,这些颜色并非以美观为目地,而是具有实用功能。江南民居的外墙用青砖砌成之后,用白灰粉刷墙面,主要起到防潮的目的。白色的墙面还能反射、散射太阳光,在夏季起到降温的作用。房屋斜顶的瓦片很好起到防雨、通风的效果,在防火性上也远远强于草木屋顶。屋顶瓦片通常用
江南常见的青色黏土烧制而成,刚烧成的瓦是青色的,经过长年的风吹雨淋后,颜色会逐渐越来越深,就成了黑色。白墙、黑瓦随着岁月的流逝,经历雨水的侵蚀,白色的墙皮逐渐溶解剥落,墙内的青砖色彩渗透出来,呈现出斑驳不一的灰色调效果,形成独特的黑白灰交相映衬的江南建筑色彩。
音乐
江苏的
古琴艺术先后形成常熟
虞山琴派、扬州广陵琴派、南京金陵琴派等地方性音乐流派。全省流传下来的民歌有12800余首,收入《江苏民歌集成》1399首,苏南民歌《
好一朵茉莉花》、苏北民歌《
拔根芦柴花》广为流传。江苏音乐已列入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有:高邮民歌,海门山歌,常州吟诵,
太仓市的
江南丝竹,
连云港市的海州五大
宫调,
淮安市市楚州十番锣鼓,江都的邵伯锣鼓小牌子,常州的天宁寺梵呗唱诵,苏州的
玄妙观道教音乐,无锡道教音乐等。
古琴艺术于2003年11月入选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2008年自动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传统技艺
江苏传统手工技艺历史悠久。六朝宋时,南京就开始云锦生产。唐五代至北宋时期,
江南成为皇室用品的专门供给区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江南手工技艺的长足进步。
唐朝时期,扬州成为生产唐三彩的重要基地之一。扬州唐城出土的唐代青花瓷,是我国发现最早的青花瓷。
南宋时期,都城南迁使江南经济更趋繁荣,江南手工技艺成为全国手工技艺翘楚。明清时期,扬州成为全国的
漆器制作中心和三大玉雕重地之一,宜兴紫砂工艺发展成熟。全省已入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有: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苏州市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南京金箔锻制技艺、苏州明式家具制作技艺、扬州漆器饰技艺、扬州
雕版印刷技艺、金陵刻经印刷技艺、苏州制扇技艺、苏州市桃花坞木版年画、
常州梳篦、金坛刻纸、徐州剪纸,苏绣、扬州玉雕、苏州光福核雕、常州留青竹刻、惠山泥人,苏州
泥玩具、
丰县糖人贡、苏州灯彩、南京和
句容市的
秦淮河灯彩、邳州纸塑狮子头、徐州香包、扬州和秦州的扬派盆景技艺等,以及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南京和江都的金银细工制作技艺、苏州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兴化的传统
木船制作技艺、镇江
恒顺香醋酿制技艺、丹阳和金坛的
封缸酒传统酿造技艺等等。
习俗
江苏在民俗文化上处于长江流域风俗文化圈的东部,北受
黄河中下游儒风的影响,西承楚俗熏陶,南与百越民风相濡,显示出东西交融、南北兼容的鲜明特色。因此江苏的生产习俗、生活习俗、岁时习俗、礼仪习俗、信仰习俗等,和全国各地
汉族通行的风俗大同小异。在省境内部,
长江把全省自然分割为南北两个部分,不同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形成江苏同中有异的民俗风貌。
江苏传统节日文化富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苏州市端午节、南京秦淮灯会、姜堰溱潼会船分别代表中国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
元宵节和
清明节等地域特色的文化习俗,被列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太仓市七夕、金坛柚山放灯节、
宜兴市观蝶节等形式独特的民俗活动被列入省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江苏目前仍然比较活跃、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庙会有:南京地区祠山庙会、
妈祖庙会、薛城花台会,苏州“轧神仙”庙会,无锡泰伯庙会、惠山庙会,
江天禅寺水陆法会、华山庙会、九里季子庙会,
徐州市子房山庙会,宿迁皂河庙会等。江苏传统生产商贸、生活消费以及礼仪习俗比较典型的有
扬州市“三把刀”(菜刀、剃头刀和
修脚刀,分别指代饮食、理发和沐浴行业习俗)、
海州湾渔俗、
洪泽湖渔家婚嫁礼俗等被列入省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苏州直水乡妇女服饰入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端午节
端午节(苏州端午习俗),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2009年打包列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习俗项目。苏州端午节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后逐渐演化成苏州地方特色的民俗传统,形成了一整套与当地自然气候条件、日常生产生活、经济特征、文化发展相适应的端午民俗活动。苏州端午习俗主要包括四大类。一是在胥门和
胥江等纪念意义突出的地区,以龙舟竞渡等活动纪念
伍子胥;二是当地为适应自然人文所形成的生活智慧方面的习俗,如采草药、制
雄黄酒、做香包、悬艾叶
香蒲、挂钟馗像等;三是有关
苏州市悠久的丝织文化和特有的服饰文化,如穿五毒衣、穿
虎头鞋、穿虎头肚兜、佩百索等;四是与苏州饮食文化传统相关的习俗,如
包粽子、吃端午饭等。
秦淮灯会
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历史上的秦淮灯会,主要分布在十里内
秦淮河流域,目前已经扩展到秦淮河的源头——
溧水区。秦淮灯会历史悠久,早在
南梁时期,
首都南京就出现了举办传统元宵灯会的习俗。明初
朱元璋朱元璋在南京倡导元宵灯会后,南京就有“秦淮灯彩甲天下”之美誉,秦淮河悬挂花灯的画舫也随之蜚声天下。1986年起,秦淮区政府恢复一度中断的秦淮灯会,至今已连续举办了32届。秦淮灯会时已成为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节庆民俗活动的一大品牌。秦淮灯会是流传于南京地区扎灯、观灯、买灯、玩灯、闹灯的特色民俗文化活动,同时也带动剪纸、空竹、绳结、皮影等民俗文化的发展。现今的
秦淮河灯会聚灯景、灯市、灯展为一体,交相辉映。每年大型灯组100组以上,传统手扎花灯上市量达50万盏,再现了万盏花灯映秦淮的盛景。
饮食
苏菜属于中国八大菜系之一,讲究口味清鲜平和,咸甜浓淡适中。
中国历史最久、影响最大、最具特色的四大菜系,即鲁菜、淮扬菜、
川菜和
粤菜。2008年,商务部根据中国饮食发展的实际,将国内饮食空间格局划分为五大板块,即辣文化餐饮集聚区、北方菜集聚区、淮扬菜集聚区、粤菜集聚区、清真餐饮集聚区,其中淮扬菜集聚区是由江苏、
浙江省、安徽、
上海市四省市为主的餐饮区域。江苏是淮扬菜的发源地、兴盛地。淮扬菜得以在江苏起源、产生、发展,离不开地理环境、气候物产和历史文化。
江南、江淮、
淮北市等地理区域孕育着各具特色的美食:鲜甜可口、浓油赤酱为特色的苏帮菜;以南京为中心、爱吃鸭的金陵菜;精致高雅、中庸柔和的淮扬菜;南北交融的
徐海菜,这些都是江苏味道。
特产
地域象征
省花
2007年1月15日,江苏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作出决定,批准同意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省树、省花的议案,正式确定茉莉花为江苏省的省花。茉莉花体现江苏人文精神,符合江苏儿女的精神操守。
民俗音乐《茉莉花》诞生于江苏,传唱国际。茉莉花已经成为江苏的标示物,是江苏文化的体现。茉莉花具有较高的经济和药用价值,易于进入千家万户,
六合区地区栽培茉莉已有千年历史。
省树
2007年1月15日,江苏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作出决定,批准同意江苏省政府关于省树、省花的议案,正式确定银杏树为江苏省的省树。银杏树是中国特有的最古老珍贵树种,被誉为
活化石。经火山爆发,
冰川侵融,银杏树仍可存活,寓意坚忍不拔的品格和精神,也是健康长寿的标志。银杏树在江苏分布广泛,
古银杏树数量居全国之首,全省现有288株树龄达500年以上的一级古树。
泰兴市是国内最大的古银杏树集中种植地,有古银杏树197株。银杏树是全省适生的优质生态经济型树种。全省银杏种植面积超过50万亩,
白果仁产量占全国二分之一;银杏树经济价值很高。
省鸟
喜鹊1988年当选为江苏省鸟。喜鹊除中、
南美洲、南极洲外,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在我国除沙漠、草原地带外,各地都有分布,沿海地区最为常见,共4个
亚种,均为所在地
留鸟。它生性不惧人,常在人类居住的地方活动。和其它大多数鸦类一样,喜鹊是非常聪明的鸟,但也是极富侵略性而凶猛的鸟类。除了能消灭多种害虫外,它们和乌鸦一样,还扮演着环境
清道夫的角色,人们自古以来视它们为吉祥的象征。
风景名胜
江苏省旅游发展水平较高。自然景观具有“山水组合、以水见长”的鲜明地方特色。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的相互依托与结缘,形成江苏省风景名胜所独有的优势。“十三五”期末,全省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8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25家、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7家,数量均位居全国第一。以及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总工会、省文物局联合遴选出的20条
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扬州瘦西湖风景区
瘦西湖风景区位于历史文化名城
扬州市城区,游览面积2.5 平方公里,是
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和精华部分。
清代康乾时期即已形成的湖上园林群,融南方之秀、北方之雄于一体。一湖碧水串以徐园、小金山、
五亭桥、白塔、
二十四桥、万花园、双峰云栈等名园胜迹,风韵独具。从
隋唐开始,景区陆续建园,及至清代盛世,由于
康熙、
乾隆两代帝王的六次南巡,造就了“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湖山盛况。俨然一幅次第展开的
国画长卷。泛舟湖上,十里湖光,清澄缥碧;花木扶疏,连绵滴翠;亭台楼榭,错落有致。
苏州市周庄古镇景区
周庄享有“中国第一水乡”的美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是首批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首批全国特色景观名镇,入选美国CNN“全球十大最美小镇”,并获得联合国“全球优秀生态景区”的称号。全镇区域占地面积38.96平方公里,陆地面积20.8平方千米,水域面积18.16平方千米,肖甸湖、天花荡、太师淀等湖荡相连,
河港交叉,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时至今日,走进周庄古镇,水巷之间,驳岸、
拱桥、粉墙、黛瓦,保存完整,吴韵厚重。井字型河道上完好保存着14座建于元、明、清各代的古石桥。800多户
原住民枕河而居,60%以上的民居依旧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吴侬软语,阿婆茶香,橹声欸乃,
昆曲悠远,“小桥流水人家”如入画卷。国画大师
吴冠中先生盛赞“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
贝聿铭贝聿铭题词“周庄是国宝”。
连云港市花果山风景区
花果山风景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区、中国十佳旅游景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金奖景区。风景区所在的连云港市位于
中原地区万里海疆的中部,江苏省的东北部,东临
黄海,西接中原,北扼齐鲁,南达江淮,与
日本及
朝鲜半岛隔海相望。景区面积75.39平方公里,层峦叠嶂136峰。
花果山以古典名著《
孙悟空之真假美猴王》所描述的“齐天大圣孙悟空老家”而著称,因
孙悟空的神话故事而家喻户晓。花果山集山石、海景、古迹、神话于一身,具有观赏、游览和历史科学研究价值。自然景观呈现山海相依、崎峭与开阔呼应对比的壮丽景色。山里古树参天、水流潺潺、花果飘香、猕猴嘻闹、奇峰异洞、怪石云海。野生植物资源丰富、计有植物种类1700余种,其中药物资源1190种,其中有
金镶玉竹、
古银杏等树种和古树名木。与《西游记》故事相关联的孙悟空降生地的娲遗石,栖身之水帘洞,以及
七十二洞、唐僧崖、
猪八戒石、
沙和尚石等等,神形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对外交流
截至2022年7月,江苏省共与全球64个国家缔结352对国际友好省州和城市,430多对友好交流省州和城市,总量稳居全国第一。共建“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江苏省累计开通近远洋航线79条,开行中欧班列突破1万列。与亚欧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出口总额累计总额达7.5万亿元,年平均增长9.2%,亚欧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江苏投资额达240亿美元,江苏赴亚欧多个国家协议投资额超230亿美元。在江苏的
柬埔寨友城西哈努克省,江苏企业投资建设
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入驻企业174家,创造就业岗位近3万个,对当地经济贡献率超过50%。“十三五”期间亚欧多个国家来苏留学生近9万人次,江苏高校境外办学项目达55个,累计派出医疗队70批、1150人次,累计救治受援国患者980万人次。
与此同时,江苏省市
有关部门和单位将与国际友城签署“一带一路”友城合作各类协议27项,其中,落实元首外交成果5项,友城结好6项,经贸科技领域4项,教育环保领域7项,文化体育领域5项。围绕民生领域合作,各地各部门将启动80多项合作项目,其中,教育培训62项,农业农村11项,医疗卫生8项,文化旅游5项,法律服务2项,生态修复1项。国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后,江苏省累计收到25个友城68封慰问信,以及价值2000万元的捐赠物资。境外疫情扩散蔓延后,江苏累计向43个国家217个友城捐赠1.3亿元防疫物资,与30多个国家分享疫情防控和病例诊疗经验。
著名人物
重要荣誉
2020年8月,江苏省入选知识产权领域以信用为基础的分级分类监管试点。
2020年12月28日,江苏省位居2019年数字经济竞争力指数榜单第4位。
2020年12月28日,《中国城市数字经济风云榜》在沪发布,江苏省荣获中国区域数字经济先锋奖。
2021年1月2日,江苏省入选2020年中国效率“十高省”,排名第9位。
2021年3月,2021中国跨境出口
电子商务行业指数发布,2019-2020年中国各省
跨境电子商务出口发展指数综合得分江苏省排名第3位。
2021年7月,江苏省位居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2020年全国公共服务质量排名第三位。
2021年9月,江苏省获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特色基地(环境治理)称号。
2022年1月,位居2021年居民收入榜第4位。
2022年2月,江苏省获2021年水利建设督查激励省。
2022年3月,江苏省获2021年高标准农田建设拟激励省份。
2023年8月29日,《2022年度省级行政区公共健康治理能力排行榜》发布,江苏排名第3位。
2024年1月,《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正式发布,在全国101个创新型城市中,南京、苏州分别排名第4位和第9位,江苏全省十三个设区市全部上榜。
参考资料
江苏概况.中共江苏省委新闻网.2023-10-15
查询江苏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23-10-04
政区沿革.江苏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 江苏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2023-10-15
历史.江苏省情网--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办.2023-09-29
自然资源.中国盐城市人民政府.2024-02-24
人口结构.江苏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 江苏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2023-10-04
经济概述.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2023-10-06
首页.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23-10-06
医院概况.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023-10-06
非遗项目.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10-10
非遗传承人.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10-10
古琴艺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0-12
非遗项目.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