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中国
甘肃省下辖
地级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
六盘山、陇中黄土高原和
秦岭山地交接处。天水市辖2个区、5个县,总面积14325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天水市常住人口295.44万人。
天水市以西秦岭为分水岭, 地貌分为山地、
丘陵和河谷三大类型。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 西秦岭横亘南部,为两流域的天然分界线。属大陆性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天水,古称成纪,是“
三皇之首”
伏羲的诞生地,伏羲文化的发源地。天水又称秦州,是秦人、秦文化的发祥地,公元前688年在天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邽县和冀县。1985年,天水市升为
地级市。
天水市以装备制造业为
传统产业,以蔬菜种植、果品产业、电工电器等为优势产业。天水是中国北方最佳水果、蔬菜生产基地,有花牛
苹果、秦州樱桃等特色农产品;是全国
三线建设布局的老
工业基地和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还是陇东南地区物资重要集散地。2022年,天水市
地区生产总值813.88亿元,位列甘肃省第四。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9.1:27.1:53.8。
天水是
华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国家首批确定的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
羲皇故里”之称。以
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石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为代表的“五大文化”,共同构成了独具魅力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全市现有文物保护单位1807处,其中
麦积山石窟、
伏羲庙等国家级保护单位21处。伏羲庙和伏羲创画
八卦的
卦台山,是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麦积山石窟是中国
四大石窟之一,被称为“东方雕塑馆”。
名称由来
据说古时有一夜雷电轰鸣,天明就出现一湖,人们认为这是天河的水注入其中,其湖水位稳定,甘冽醇厚。后来,这个传说被
刘彻听到了,遂起名“
天水郡”。有
文言文为证,
郦道元《
水经注》:“上邽县,旧天水郡治,五城相接。北城中有湖水,有白龙出是湖,风雨随之,故汉武帝
元鼎三年改为天水郡。”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天水,古称成纪,有着8000多年的文明史,3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和2700多年的建城史。天水是“
三皇之首”伏羲氏的诞生地,伏羲文化的发源地。
商周时为西戎地。
周孝王时(前891一前886年),周封在淠、渭之间养马有功的
秦非子为附庸,在秦建邑,号嬴秦。秦即后世的
秦邑,邑在今张家川
回族自治县城南。“秦”是今辖区见于史籍的最早地名,随着
秦人势力壮大,秦也就成了秦人的
国号。
厉王三十七年(前842年),西戎攻灭犬丘嬴秦部落大骆族。
姬静六年(前822年),非子四世孙
庄公大败西戎,收复大骆族犬丘领地,被周封为西垂大夫,并将收复的犬丘领地封给庄公。从此,秦在西犬丘(即西垂,今秦城区西南
杨家寺镇、礼县红河一带)建立新都邑,拥有秦和西犬丘两处领地。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秦人西征,灭邦戎、冀戎,设置邦县(今秦城)、
冀县(今甘谷东南)。这是中国历史上见于史载最早的两个县级行政设置。
刘彻元封五年(前106年),置监察性质的
刺史13州。天水、
陇西县属
武威郡刺史。
新朝始建国元年(9年),变换郡县名称。
天水郡改称镇(一作填)戎郡.
陇西郡改称厌戎郡天水郡所辖戎邑道改称填戎亭,望垣改称望亭,冀县改称冀治,清水改称识睦.陇西郡所辖西县改称西治各县归属仍旧。
新莽
地皇四年(刘玄更始元年,23年),成纪人隗崔、上邽人杨广、冀县人周宗等推举
隗嚣为
上将军聚众起义,反抗
王莽,攻占天水郡治平襄,建号“复汉”,割据天水、陇西等陇右诸郡建都上、冀县王莽所改郡县名恢复旧称,
明帝永平十七年(74年),天水郡改称汉阳郡,
郡治由平襄迁移冀县。
刘宏中平五年(188年),汉廷改
刺史为州牧,州正式成为一级行政设置。
郡县制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凉州治所由陇县迁冀县。汉阳郡属
武威郡。同年,析汉阳、陇西2郡置南安郡,郡治道;析襄武、貊道置新兴(今武山鸳鸯乡渭河南)、中陶(今武山鸳鸯乡渭河北),属南安郡。
蜀汉从建兴六年至延熙十九年(228~256年),多次出兵陇右,诸葛亮、
姜维各两至天水,但今辖区始终为
曹魏据有。建兴六年,诸葛亮在退兵时将西县千余家迁移
汉中市,西县渐废。
司马邺建兴四年(316年),汉
刘曜攻灭
晋朝。次年,
东晋建立,偏安江南。
晋穆帝永和六年(350年),前秦据有秦州。永和九年,前凉据有秦州。永和十年,复归前秦。
武帝太元十一年(386年),
后秦据有秦州。太元十五年,仇池攻占秦州天水、
略阳县2郡。太元二十一年,后秦复有秦州。
西魏文帝
大统初年(约535年),置北秦州,领
安阳市1郡(
北魏置),州、
郡治均在安阳。秦州辖天水、略阳、汉阳、清水4郡。其余辖县治所仍旧。废
绵诸县。陇城县改称略阳县。
隋唐至宋元时期
杨坚开皇元年(581年),
隋朝北周。开皇三年,裁撤郡级政区,实行州县两级制。废
天水郡、
略阳郡、
安阳郡、
清水郡。秦州由州级建置降为郡级建置,直接辖县。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冀城县治所迁移至今
甘谷县城。大业三年,改州为郡,秦州改称天水郡,辖县仍旧。大业十三年,
薛举起兵
兰州市,不久攻战天水,称帝建都。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
唐军经略西北,天水归唐。武德二年改郡为州,天水郡改秦州。同年,置
文县,辖
陇城镇。设秦州总管府。武德三年,改冀城县为
伏羌县,置伏州。武德四年,分清水置邦州,武德六年废,仍属秦州。武德八年,废伏州、文州,所辖伏羌、陇城归秦州。武德九年,析伏羌置
盐泉县(今甘谷西铺)。
李豫宝应二年(762年),
吐蕃攻占陇右,秦州沦陷。陇城县、伏羌县渐废。
李忱大中三年(849年),唐收复秦州,秦州再次迁成纪。上邦县废为镇。
李漼咸通四年(863年),在秦州设天雄军,辖成、河、渭三州。
长兴三年(932年),增设
天水县(今秦城区天水乡),复置陇城县(今北道区
马跑泉镇西)。镇多合并于长道县。
北宋太祖
建隆二年(961年),王景归顺
宋朝,秦州归宋。秦州治所由成纪迁回上邦镇(即今秦城)。时宋实际控制的西部疆域只达秦州夕阳镇(今北道区
新阳镇)。以渭河为界,南属宋,北为吐蕃各部控制。宋以秦州为据点向西、向东逐步开拓。同年,置定西寨(今北道区新阳乡西)。建隆三年,于秦州设雄武军节度使。同年,置伏羌寨(废伏羌县地,治今
甘谷县城)、永宁寨(今甘谷四十铺乡)。
天禧元年(1017年),秦州部署曹玮和秦州
知州李及筑清水县城,即今之清水城。同年,置来远寨(今武山袁河乡)。天禧二年,置安远寨(今甘谷安远乡)。天禧三年,置宁远寨(今武山县城)。
仁宗
庆历五年(1045年),置达隆堡(今甘谷礼辛乡)、陇城寨(今秦安陇城乡)、鸡川寨(今通渭吉川乡)。
赵顼熙宁元年(1068年),置甘谷城(今甘谷大庄乡)。熙宁三年,伏羌寨改城。熙宁五年,分陕西为永兴、秦凤两路,秦州属陕西秦凤路。熙宁八年,床穰寨、冶坊寨改堡,威远寨改为镇。
元丰六年(1084年),废来远寨。至此,秦州辖4县1监2城7寨3堡,即成纪、天水、陇城、清水4县;伏羌、甘谷2城;定西、三阳、弓门、静戎、安远、陇城、鸡川7寨;床穰、冶坊、达隆3堡。宁远寨属通远军。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金太宗天会六年,1128年),金陕西诸路都统娄室占据秦州,不久被吴玢克复。
宣宗元光二年(1223年),在秦州置镇远军,后废。宋金对峙时期,南宋据有陇城、天水2县及皂郊堡。均属成州。此陇城即五代后唐所置旧县,治所未变,和金升陇城寨所置陇城县并存,宋末元初废。
南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年),升天水县为天水军,辖天水1县,军、县治均在今秦城天水乡。
明清时期
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年),明大将军
徐达西征,
秦州区归明。同年,撤成纪县,其行政区域归秦州直属。
洪武九年,明改行省为布政使司。秦州属陕西布政司
巩昌府,辖秦安、清水、礼3县。分巡
陇右道驻秦州。
宁远县、伏羌直属巩昌府。
崇祯十六年(1643年),农民军李自成部
刘体纯、
袁宗第攻占秦州。
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
靖远县大将军
爱新觉罗·阿济格进兵秦陇,秦州归清。
康熙八年(1669年),陕甘分省。秦州属甘肃巩昌府。
康熙帝二十四年,裁撤分巡陇右道。康熙三十八年,洮岷道兼辖陇右道,驻
岷县(今甘肃岷县)。
雍正七年(1729年),
秦州区升为
直隶州,直隶
甘肃省。辖秦安、清水、
两当县、
徽县、
礼县5县。宁远、
甘谷县属
巩昌府依旧。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划秦州东南乡73村置三岔厅(今北道吴尝乡)。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3月11日,骁锐军统领黄钺发动
秦州起义。宣告独立,响应共和,成立甘肃临时军政府。同年6月7日,甘肃临时军政府和兰州甘肃军政府签定条约,甘肃临时军政府解散。
民国2年2月7日,北京政府推行省、县两级制,暂存道制。巩秦阶道改称陇南道,撤
秦州区设
天水县。三岔厅建置保留,撤
州判署,设三岔警察分所。民国3年1月,
宁远县改称
武山县。6月2日,陇南道改为渭川道,辖14县,其中天水、
秦安县、清水、伏羌、武山5县在今辖区。
民国10年,正式撤销三岔厅,并入天水县。
民国16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废除道制,改渭川道为渭川行政区。不久即撤行政区,实行省、县两级制。
民国18年1月,
伏羌县改名
甘谷县。民国23年,
甘肃省政府设立天水行政督察区。
民国24年7月,改称甘肃省第四行政督察区,辖10县。其中天水、秦安、清水、甘谷、武山5县在今辖区。
1949年8月3日,
天水县解放。8月15日,天水分区行政督察区成立。辖天水、甘谷、
武山县、
徽县、
两当县、
通渭县、
秦安县、清水8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0年2月,析天水县置天水市,以城区作为天水市的行政区域。城区以外为天水县(治今秦城区
天水郡)行政区域。
1951年4月,天水分区行政督察区改称天水区。辖天水市及天水、秦安、徽县、两当、武山、
漳县、
甘谷县、清水、
庄浪县、
陇西县、通渭11县。
1953年7月6日,析清水、秦安、庄浪、陇县38乡合并成立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回族自治区(1955年10月改称县),属天水区。
1955年2月,天水区改称天水专区,辖1市12县,增张家川县,其余仍旧。1958年4月8日,撤销武都专区,并入天水专区。
1961年11月5日,恢复武都
专区。1962年,天水县治所迁移北道埠。
1969年10月1日,天水专区改称天水地区,辖天水市及天水、秦安、清水、甘谷、武山、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西和、礼县、徽县、两当10县。次年,漳县划归天水地区。
1985年7月8日,撤销天水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天水市升为地级市。撤销天水县,将其行政区域并人天水市。
地理
位置境域
天水市位于
甘肃省东南部,地处
六盘山、陇中黄土高原和
秦岭山地交接处。东与
宝鸡市相接,西与
定西市相接,北与
平凉市相接,南于
陇南市相接。区域范围为东经104°35′~106°44′、北纬34°05′~35°10′。东西长197千米,南北宽122千米,总面积14325平方千米。
气候
天水市属大陆性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1℃左右,
年较差在25°C左右,年降水量500毫升以上。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50小时,
武山县、
甘谷县、
秦安县三县略多于关山区和渭河谷地,日照百分率年平均在46%~49%。平均每天日照时数5小时,夏季平均每天7小时,秋季每天4小时。初霜日,最早始于9月中旬,晚霜最迟至5月下旬。霜期初日一般始于10月中旬,终日在4月中旬,霜期约180天。夏季降水占全年雨量的50%左右,冬季降水约占全年雨量7%,春季降水约占20%,秋季降水约占30%。季降水量增减在100毫米左右。历年四季降水变化,各季变率均为25%以上,各季多雨年份降水量与少雨年份降水量相差4倍以上,雨季多为4~10月份。
地质
天水市地层南北差异大,地处北祁连—北秦岭分区的
靖远县—西吉小区和
太白县—商县小区范围之内。北部加里东褶皱带下部和南部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褶皱带上部见有
古生代地层。天水市
岩浆活动强烈而复杂,侵入岩非常发育。岩体分布广,岩体总数约240个,总面积4331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30.2%。侵入岩岩浆活动分五期七次,即加里东期,海西早期、晚期,印支期,
燕山早期、晚期和
喜马拉雅山脉期。天水地跨三个大地构造单元,即北祁连—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中秦岭海西褶皱带和南秦岭印支褶皱带。出现7个构造体系,其中秦岭纬向构造体系、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系和
东北地区向构造体系形成较早,构造形迹波及范围广而强烈,构成全市构造格架,并影响其他构造体系的成生和发展,使境内构造景观较为复杂,同时也控制岩带和矿带的空间展布。
地形地貌
天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以西秦岭为分水岭,北部地区面积11673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81.49%;南部地区面积2652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18.51%。天水市地貌分为山地、
丘陵和河谷三大类型。山地分布于陇山和
秦岭山地前沿地带、陇中盆地东南边缘的低山丘陵以及渭河、
耤河以南,
牛头河以东的低山丘陵属土石侵蚀的低山,海拔1700~2000米,相对高度300~500米。丘陵主要分布在牛头河以西、渭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海拔1500~ 2000米,相对高度300~400米不等。河谷为冲积—洪积宽谷,是干流河道的河谷区(川区),基岩侵蚀峡谷山势陡峻,水流湍急,河道多呈蜿蜒蛇曲形状。天水市最高点位于武山县滩歌镇天爷梁,海拔3120米;最低点位于牛背村,海拔760米。
天水市地形区划上,包括土石山区、
黄土丘陵梁沟壑区、河谷川区。土石山区包括
武山县、
甘谷县、秦城、
麦积区4县(区)
渭河以南的秦岭山区,清水、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两县东部的陇山山区海拔1800-3100米之间,林区内河谷中有小块洪积、冲积带状
河漫滩和阶地,亦称“坝地”。黄土丘陵梁峁沟壑区包括武山、甘谷县渭河以北,秦城、北道区藉河以北,清水、张家川县城以西的区域。河谷川区包括渭河干流河谷及其主要支流葫芦河、牛头河、
耤河、榜沙河、大南河、永川河、散渡河以及清水河等河谷地带。这些地带都是由河流冲积而成的冲积、洪积川地,
谷地宽2-3千米,窄不到1千米,地势平坦。
土壤
天水市境内土壤有淋溶土、半淋溶土、钙层土、初育土等8个土纲,棕壤、褐土、黑垆土、黄绵土等12个土类,26个亚类,67个土属,104个土种。其中褐土是天水市最大的土类,面积846.72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39.40%,其次是黑泸土面积401.49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8.6%。天水市土壤类型和种类主要有
温带草原黑垆土区、黄绵土区和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灰褐色土区。温带草原黑垆土区、黄绵土区主要分布于渭河南北的广大黄土高原地区,海拔2000米以下。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灰褐色土区主要分布于陇山、秦岭林区及林间草地,海拔2000米以上。
水文水利
水文
天水市有三个特征水文区,即葫芦河、散渡河流域的少水区,
牛头河、藉河、大南河、
榜沙河及
西汉水流域的平水区和通关河、花庙河流域的丰水区。天水市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西秦岭横亘南部,为两流域的天然分界线。
岭南属长江流域的嘉陵江
水系,岭北属黄河流域的渭河水系。
渭河从
武山县西牛庄流入,至北道区东岔乡牛背村出境,流长约280千米,
流域面积11696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81.65%。渭河在市境内有一级支流58条,二级支流 109条,三级支流85条,四级支流17条。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千米的支流有
榜沙河、散渡河、葫芦河、藉河、
牛头河。较大支流有山丹河、大南河、聂河、永川河、东柯河、交川河、东岔河、通关河。市境内嘉陵江流域面积为802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5.6%。支流有
西汉水、白家河、花庙河、红崖河等。
水利
截至2019年,天水市有小型水库
苏家峡水库、石峡水库、闫集水库、
峡门水库、青年水库、胡沟水库、柳林水库8个,中型水库东峡水库1个。
东峡水库位于张家川镇峡口村,坝址以上控制
流域面积68.4平方米,为Ⅳ等(一)型水库。库区上游水源区汇流面积64.8平方千米。水库
饮用水供水量3.4万立方米/天,供水人口20万以上,为天水市唯一的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该水库始建于1958年2月,1972年底竣工,水库枢纽由大坝、输水洞三部分组成。水库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高41.6米,坝长186米,总库容520.8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54万立方米,兴利库容239立方米,死库容127.8立方米。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天水市矿产资源丰富,金属矿产有铁、铬、铜、铅、锌、锑、金等矿种,钨、等矿种只具矿化意义。其中铁矿最为丰富,市境内共有17个铁矿,矿床成因有变质热液、沉积变质、热液、
矽卡岩型。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陈家庙铁矿床为中型矿床,其他均为铁矿点。张家川陈家庙铁矿,属变质热液型,位于张家川县南70度东,直距15.2千米处。大小矿体20余个,其中以5、6、7号矿体为主,单矿体长140.620米,厚3.89。15.62米。
矿石以
磁铁矿为主,次为
赤铁矿,含
黄铁矿。非金属矿产有硫铁矿、
滑石、
正长石、
硅石、
石灰岩、
白云岩、
透辉石、
大理石等矿种。
土地资源
据天水市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天水市共有耕地645.75万亩,其中旱地623.21万亩,占96.51%,秦州区、
武山县、
清水县、
甘谷县耕地面积较大,占全市耕地的66.42%;种植园地189.16万亩,其中果园140.97万亩,占74.53%,秦安县、麦积区、甘谷县园地面积较大,占全市种植园用地的82.28%;林地935.79万亩。其中乔木林地757.77万亩,占80.98%,麦积区、秦州区、清水县、武山县林地面积占全市林地总面积的85.33%;草地99.87万亩;湿地11.31万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06.45万亩;交通运输用地33.97万亩;水域及
水利设施用地9.22万亩。
森林资源
天水市共有林业用地1372.22万亩,其中有林地677.82万亩,疏林地33.33万亩,灌木林地104.89万亩,
未成林造林地97.43万亩,苗圃地6513.5亩,宜林地458.1万亩。有用材林389.77万亩,
防护林223.66万亩,经济林37.79万亩,薪炭林5.9万亩,特种用途林20.7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2981.34万立方米,其中有林地蓄积2830.5万立方米,疏林蓄积61.31万立方米,散生木蓄积47.77万立方米,四旁树蓄积41.76万立方米。用材林蓄积1918.35万立方米,防护林蓄积765.88万立方米,薪炭林蓄积2644.7立方米,特种用途林蓄积量146万立方米。全市
森林覆盖率为24.3%,小陇山林区为51.4%。
水资源
天水市水资源丰富,
渭河年平均流量44.3立方米/秒,径流量14亿立方米,年最大年平均流量为96.2立方米/秒,最小年平均流量16.6立方米/秒,提供了天水市主要的水资源。市境内
地下水,分为渭北黄土高原、秦岭关山山地和河谷川区三个类型。全市地下水资源总量2.79亿立方米/年。总补给量8.42亿立方米/年,其中山区
降水渗入补给量2.4亿立方米/年,河谷川台区天然补给量6亿立方米/年。地下水总补给量中除去河谷川台地区与山区重复部分为5.63亿立方米/年,全市地下水净资源量2.79亿立方米/年。
渭河谷地开采模数大于30万立方/平方千米·年。井深在20-40米时,单井涌水量200-1000立方米/年。在社棠一带达1000-3000立方米/日。
生物多样性
动物
天水市境内动物区划分属古北界季风区北部华北区的
黄土高原亚区,东洋界季风区南部华中区的西部山地高原亚区,动物资源丰富,有鱼类分布在市境内
长江、
黄河水系诸河流的鱼种共28种,鸟类80余种,哺乳、爬行、两栖类动物种类更为丰富多样,稀有动物也十分齐全。市境内珍稀野生动物有19种。属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羚牛、
梅花鹿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
林麝、
马麝、
黑麂、
鬣羚、
斑羚属、
猞猁、
金猫等。
植物
天水市植物种类丰富,共有
维管植物2000余种,其中蕨类21科41属90种2变种1变型,裸子植物8科20属45种4变种,
被子植物门142科786属2369种,灌木437种,藤本55种,乔木312种。 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水青树、
山白树、大果
青杆、
独叶草、杜分中、量叶草、
连香树等。野生药用植物660多种,其中常用药220多种。
自然保护区
秦州珍稀水生野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010公顷,范围涉及白家河流域的望天河、北峪河、庙川河、花园河、响潭河、螃蟹河及藉河流域的金家河和潘家河8条流域。该保护区是秦岭北坡
大鲵属和中国所特有陆封型冷水鱼类秦岭细鳞鲑在高海拔区域分布的特殊区域。
自然灾害
天水市常发气象自然灾害有干旱、
霜冻、暴雨、水灾、风灾等。同时,天水市也是地震、滑坡、
泥石流等地质自然灾害高发区。2021年10月10日,甘肃省天水市发生2.1级地震,本次地震
震源深度为4千米,震中位于北纬34.42度,东经106.29度。
行政区划
天水市现辖2个
市辖区、5个县。市政府驻天水市秦州区。
政治
人口
人口总量
截至2022年,天水市常住人口295.44万人。其中,
城镇人口140.81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7.66%。全年出生人口2.54万人,
人口出生率为8.58‰;死亡人口2.69万人,死亡率为9.1‰;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2‰。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1.14。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占19.85%;15-59岁人口占62.44%;60岁及以上人口占17.7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12.39%。
民族
天水市有
汉族、
回族、
满族、
蒙古族等46个民族,少数民族总人口30.1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8.1%。少数民族中回族人数最多,有24.3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9%。百人以上的少数民族还有满族、蒙古族、
藏族。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是
甘肃省东部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全国回族自治县人口比例最高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全县总人口31.8万人,其中回族22万人,占总人口的69%。
语言
天水方言属北方方言区西北次方言中甘肃方言的一种。天水方言根据其内部差异,可以从地域分布上分为四大块:冀县(包括今甘谷、武山两县) 话、秦城(包括秦城区、北道区、礼县一部分、徽县一部分)话、成纪(包括秦安县、静宁县部分地区、庄浪县部分地区)话和清水(包括清水县、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话。 天水方言在词汇方面,与普通话比较,其特征如下:作为共同语和方言的关系,普通话和天水话共有一些基本词汇。这些基本词汇在普通话里边,具有极强的构词能力,以至形成了所谓的根词,但在天水话里,构词能力并不很强,没有形成根词。
宗教信仰
天水市境内有佛教、
道教、
伊斯兰教、
天主教、
基督教(新教)五大宗教,全市有信教群众50.88万人(其中,信奉佛教10.67万人,信奉道教10.16万人,信奉伊斯兰教25.33人,信奉天主教1.11万人,信奉基督教2.9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3.9%,分布在五县两区109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的1028个村委会和居委会;全市有宗教活动场所1260处,有认定备案的宗教职业人员2186人。特别是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具有全民信教的群众基础,全县以清真寺为主的宗教场所达到534处,占全市宗教场所的42.4%,平均每个行政村2处以上。佛教主要宗教活动场所有华盖寺、海渊寺、慈光寺等,
道教活动场所有天齐宫、磐龙山永福宫、菜园寺等。
经济
综述
天水市的
第一产业投资不断加大,
第二产业主导地位明显,第三产业稳步发展。天水市以装备制造业为
传统产业,以蔬菜种植、果品产业、电工电器、电子信息、文化旅游等为优势产业,以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航空维修制造等为新兴产业。天水市果品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产值达25亿元,“秦州大樱桃”被评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秦州区入选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2023年培育省级科技
创新型企业7家,
科技型中小企业41家。
2022年,天水市
地区生产总值813.88亿元,位列
甘肃省第四。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155.65亿元,
第二产业增加值220.3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37.9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9.1:27.1:53.8。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7538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54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16元。
第一产业
天水市的第一产业主要以
种植业为主。天水市是中国北方最佳水果、蔬菜生产基地和中国西部航天育种基地,种植业主要以果品、蔬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为主。有
天水花牛苹果、秦安蜜桃、秦州樱桃、清水核桃、下曲葡萄、
甘谷辣椒、武山韭菜等农产品特色产品。2021年农林牧渔业
总产值236.15亿元,其中种植业210.43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89.1%。
天水市以蔬菜产业为特色产业。天水市的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蔬菜产业三年倍增计划和蔬菜产业提质增品工程。2022年,蔬菜面积111.2万亩、产量272.4万吨、综合产值102.4亿元,标准化生产水平达到77.1%。建成万亩规模化生产基地10个、千亩标准化生产基地18个、蔬菜标准育苗基地20个、连栋温室10万平方米。有天水
众兴菌业、甘肃陇浆源、甘肃陇上椒农业等蔬菜产业龙头企业50多家。
天水市气候适宜多种中药材生长,中药种植也是天水市的特色产业之一。2022年,天水市中药材种植面积26.5万亩、产量5.31万吨,种植区域涉及全市80个乡镇,
党参、柴胡、连翘、黄芪、
款冬、半夏、当归、万寿菊等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万亩以上。天水市在
秦州区牡丹、
秦岭,
麦积区东岔等乡镇建设标准化中药材示范基地22个1.94万亩,在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大阳镇、
清水县永清镇建立市级重点示范点2个。
2023年,天水市
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72.48亿元,增长6.3%。
第二产业
天水市是国家老
工业基地和
甘肃省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工业基础扎实、实力雄厚,科技创新能力强,发展基础及配套条件良好,具有承接国外及国内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良好条件。天水市的第二产业已形成以电子信息、电工电器、医药食品、航空维修、建筑建材为主,新材料、新能源为辅的产业格局,同时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电工电器产业、医药食品产业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先进机械制造产业、绿色建材及
装配式建筑2个十亿级产业集群。
天水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并且投入较多。
集成电路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和工业粮食。天水市的
数控机床、集成电路封测、中高压开关柜等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另外天水还有
微波仪器生产线、智能终端制造生产线、集成电路引线框架生产线、华天科技园生产线等生产线。天水市有以
天水华天电子集团为代表的龙头企业。2022年上半年,天水市规模以上集成电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6.61亿元,谋划实施15个总投资121.15亿元的重点项目,总投资119.55亿元。
电工电器产业是天水市优势产业。天水市依托甘肃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长开厂、二一三电器、电传所、西电合金等企业,积极引进国内知名电工电器企业,重点发展智能化输配电系列产品、特高压输变电设备、智能型中高
低压开关设备、数字
电缆光缆、物联网智能仪器仪表、大型电气传动系统、储能系统及装置等产品。建立电工产品综合检测实验基地,形成电气
系统集成和输配电工程总承包能力。目标到2025年,电工电器产业实现
总产值80亿元。建立电气传动领域高效节能实验检测中心1个,百万伏级特高压合成试验能力平台1个。
天水市的医药食品产业也是优势产业之一。天水市依托卷烟厂、岐黄药业、成纪药业、羲皇阿胶等企业以及长城果汁、昌盛食品等
食品加工企业,重点发展生物制品、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注射剂、冻干粉针剂、固体制剂和口服液、医疗和制药器械、康养保健等产品。截至2021年6月,天水市生物医药产业共有企业22户,其中
规模以上企业6户,有
国药准字批准文号382个,岐黄药业公司“天之水”“劳克”牌商标分别为全国、全省驰名商标,
苁蓉通便口服液、
结核丸等产品在药类市场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2021年上半年,天水市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
总产值3亿元。
第三产业
天水市第三产业主要以研发设计、信息技术、现代物流、数字贸易、电子商务等为生产性服务业,以健康养老、旅游游览、蔬菜零售、便利超市、餐饮住宿等为生活性服务业。天水市是陇东南地区物资重要集散地,自古商贾云集,物流畅通,具有发展现代商贸经济的优良基础,天水市电子商务产业比较发达。2022年,天水市电子商务交易额110亿元,社会消费稳步恢复。中国天水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入驻企业达100户,完成交易额4亿元。天水—南非开普敦首趟国际货运班列顺利开行。国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项目有序推进。
秦安县、武山县入选全国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行动县。
天水是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以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为代表的自然人文景观星罗棋布。天水市将商贸服务业与旅游业结合发展。天水商贸城、天水大剧院、京东TDC城市仓等项目投入运营,秦州万达广场、麦积山游客服务中心等项目加快推进。2015年-2020年,天水市累计接待游客2.07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56亿元。
经济功能区
截至2020年末,天水市共有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省级经济开发区、
甘谷县冀城工业园、秦州经济开发区、
武山县工业集中区、
清水县工业集中区、
秦安县工业集中区等经济功能区。
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
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2010年被国务院批准为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实行“一区多园”的管理模式,现辖二十铺工业园、东十里工业园、下曲工业园、社棠工业园和冀城产业园,总规划面积40平方千米。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以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了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医药食品四大产业集群。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21年末,天水市有本科院校1所,大中专职业学校19所,高中44所,初中209所,小学558所,教学点1217处。2022年,全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1万人,在校生2.68万人,毕业生0.5万人。普通高中招生2.46万人,在校生7.65万人,毕业生2.72万人。初中招生4.29万人,在校生12.29万人,毕业生4.21万人。普通小学招生3.85万人,在校生25.34万人,毕业生4.33万人。特殊教育招生127人,在校生806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0.46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9.6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6.2%。
天水师范学院
天水师范学院始建于1959年,2000年由天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天水师范学院,2023年1月天水师范学院更名大学列入甘肃省“十四五”高等学校设置规划。学校占地面积670亩,校舍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馆藏图书232万册,中外文期刊1331种,数据库40种;教学仪器设备值2.41亿元,
固定资产10.69亿元。学校下设1个书院、17个
二级学院,64个教学系(部)。共有60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5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20个,省级特色专业11个。
卫生健康
2023年末,天水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238个。其中医院111个,医院中有综合医院51个,中医医院20个,中西医结合医院1个,
专科医院38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099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99个,卫生院135个,
村卫生室2495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6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个,妇幼保健院(所、站)8个,卫生监督所(中心)6个,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2个。卫生技术人员21580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7379人,注册护士9827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20016张,其中医院15210张,卫生院3233张。
科技事业
天水市是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科创中国”试点城市,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集中,有高新技术企业64家,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77.65%,居全省第一。截至2022年末,天水市共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家,重点实验室8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7家。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81家,高新技术企业94家。全年登记市级科技成果168项,其中,基础理论3项,应用技术类成果132项,软科学33项。专利授权量1202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64件。共签订技术合同1377项,技术合同成交额40.09亿元。截至2020年末,天水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4%,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2%左右。
文化事业
截至2022年末,天水市共有文化艺术表演团体33个,其中国有7个,民营26个。文化馆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13个,
公共图书馆8个,各类藏书110.67万册,博物馆13个。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9.51%和99.5%,有线
数字电视用户7.2万户。
天水市文化馆
天水市文化馆位于
秦州区民主东路116号,前身为1980年成立的天水市群众艺术馆,2004年更名为天水市文化馆,为公益性群众文化事业单位,隶属于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文化馆在
纪信祠内办公,现有馆舍面积2950平方米。为加强文物保护,2007年成立了纪信祠文物保护管理所,与市文化馆属一套班子,两个牌子。
天水市博物馆
天水市博物馆2009年9月向社会免费开放。历史文物陈列以“走进天水”为主线,有基本陈列厅9个,临时展厅2个,数字影院展厅1个,2021年新增设研学展厅1个,民族团结展厅2个,陶艺体验展厅1个。现有藏品12305件(套)。其中一级文物50件(套)、二级文物189件(套)、三级文物1019件(套)。
体育事业
截至2022年,天水市共有体育场地10327块,体育场地面积585.95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98平方米。全民健身点396个,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约117万人。在省级以上各类比赛中共获得金牌74枚、银牌65枚、铜牌69枚。曾举办过天水市第五届“篮协杯”篮球比赛等比赛。
天水市体育中心
天水市体育中心项目位于麦积区二十里铺,总用地面积约486亩,总建筑面积10.424万平方米。游泳馆建筑面积17688.8平方米,地下1层,地上2层,局部3层,建筑高度27.3米,有座位席1500个。体育馆建筑面积25342平方米,地下1层,地上1层(局部3层),建筑高度30.9米,有座位席4500个。举办过首届“动鸣杯”武林风全国海选赛甘肃天水站比赛等比赛。
环保事业
2023年,天水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38天,占监测总天数的92.9%。剔除沙尘天气后,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AQI)为3.51,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28微克/立方米。
渭河葡萄园国控出境断面水质综合评价结果为Ⅲ类。城市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国控、省控断面地表水水质达标率100%,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考核要求。
森林覆盖率为36.84%。市域林木覆盖度达到42.42%。城市建成区
绿地率35.6%,绿化覆盖率40.0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03平方米,四旁植树累计达到487.22万株,乡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50.75%、村庄绿化率超过30%。天水市8座污水城镇
污水处理厂中,7座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日处理能力40立方米。
社会保障
截至2022年,天水市有备案运营养老机构18家,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81个,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169个,老年活动中心82个。2022年末,天水市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3.76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7.27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0.24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04.3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20.5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2.5万人,参加生育社会保险人数19.49万人。离退休人员12.33万人,
养老保险基金支出46.95亿元。集体劳动合同签订率87.3%。年末天水市共有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77万户、4.3万人,累计发放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补助资金2.58亿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8.23万户、26.32万人,累计发放低保补助资金7.67亿元。农村临时救助20.67万人次。
交通
综述
天水处是陕甘川三省要冲、
西北咽喉通道、
甘肃省东大门,是
兰州市、
西安市两大省会城市居中相向的重要节点城市,高铁到兰州和西安车程均为1.5小时左右。
陇海铁路、
310国道、
连霍高速、
十堰—天水高速公路、宝兰客专,构成了四通八达的陆运网络。
天水麦积山机场开通西安、
重庆市、
天津市、
杭州市、南京、
银川市等多条直飞航线,公路畅通、铁路贯通、航路广通的区域性
综合交通枢纽初步形成。
公路
截至2021年末,天水市有
二级公路649.81千米,三级公路985千米,四级公路12153.18千米。国道817.72千米(G310等),
省道522.74千米(S325、S218、S208、S225、S304、S529、S536等),县公路203.29千米。天水市公路网面积密度98.9千米每百平方千米。
连霍高速是中国最长的一条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244千米。线路东起江苏
连云港市,西经安徽、
河南省、
陕西省、
甘肃省,最终到达新疆
霍尔果斯市。一路穿越平原、山区、高原、沙漠和
戈壁。
三门峡市国道310项目总投资约123亿元,全长165千米。2021年11月初项目顺利通过交工验收。
2023年,天水市公路里程1.44万公里,增长0.55%,其中等级公路1.43万公里,增长0.56%。
铁路
截至2019年末,天水市铁路运营总里程达398千米。天水市境内有
徐兰高速铁路宝兰段、
陇海铁路、
天平铁路。有
东岔、天水南、
秦安县等火车站。陇海铁路横贯天水市全境,市域内东起
麦积区牛背村,西至
武山县谢家坡村,是连接中国东西部地区的重要铁路通道。
航空
截至2020年末,天水市有
天水麦积山机场一个
民用机场。天水麦积山机场位于
秦州区、麦积两区中间的藉河谷地,麦积区羲皇大道东段二十里铺,占地634亩。2008年开航运营,开通了天水至
西安市、
天津市、南京、
重庆市、
银川市、
杭州市的航线,机场等级为3C级,性质为军民合用,可供CRJ、D328等中小机型起降。2020年,天水麦积山机场旅客吞吐量17.75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36.1吨。
公共交通
截至2020年末,天水市有
天水汽车西站、麦积客运站、甘谷客运中心、清水汽车西站等5个重点场站和20个乡镇汽车站。截至2016年,天水公交运营线路54条,线路总里程1208千米,各类公交车辆517台,总运营里程4100万千米。2019年天水公交客运量为1.57亿人次。2020年城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93.5%。2021年,
秦州区、
麦积区两区共更新出租车668辆,其中新能源
电动出租车共有334辆。
人文
综述
天水是
华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国家首批确定的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
羲皇故里”之称,有8000多年的文明史、3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和2700多年的建城史。以
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石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为代表的“五大文化”,共同构成了独具魅力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有麦积山石窟、伏羲庙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安县女娲祭典、秦安小曲等国家级非遗、有秦安麻腐馍、
酸辣肚丝汤、下曲葡萄、
甘谷辣椒、武山韭菜等名吃名产。
文物古迹
截至2023年5月,天水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数量达到50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99处。
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是
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产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麦积山石窟是
中原地区四大石窟之一(其它三窟为
莫高窟、
龙门石窟和
云冈石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有“东方雕塑馆”的美誉。
麦积山石窟窟凿于高20~80米、宽200米的垂直崖面上。存有窟龛194个,其中东崖54窟,西崖140窟,泥塑、石胎泥塑、
石雕造像7800余尊,最大的造像东崖大佛高15.8米,壁画1000余平方米。1961年,麦积山石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为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地湾遗址
大地湾遗址位于
秦安县东
五营镇邵店村,距天水市102千米。属新石器时代重要人文遗址。遗址距今约4800~7800年,上下跨越三千年,大地湾遗址有着重要的考古价值和开发前景。主要包括大地湾一期文化、仰韶文化和仰韶文化向
齐家文化过渡的常山下层遗存。经碳14年代测定,遗址距今约4800~7800年,上下跨越三千年。最早的遗存比西安半坡遗址还要早1000余年,是目前国内新石器时期年代最早、历时最长、层次最完好的古遗存
大地湾遗址对研究中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明乃至华夏文明的起源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大地湾遗址以文化类型多、延续时间长、历史渊源早、技艺水平高、分布面积广、面貌保存好而倍受考古界关注。大地湾遗址1958年后即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秋开始发掘,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
兴国寺
兴国寺又名“
兴国寺”,俗称官寺,坐落在秦安县城新华街,占地约3亩。兴国寺相传始建于
唐朝,到元代至顺年已初具规模,是
甘肃省境内一座规模较大、保存完整的元代古建筑群。寺内有原建筑“
大雄宝殿”一座。明嘉靖年间,
胡缵宗为寺题额“兴国寺”,又挥书“般若”
匾额,从此地方人称大雄宝殿为“般若殿”。寺院内主要建筑有般若殿、金刚殿、天王殿、钟楼、鼓楼,排列在由西向东的中轴线上,错落有致,古朴典雅,蔚为壮观。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2年,天水市共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0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44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70项;代表性传承人956人,其中,国家级5人、省级46人、市级397人,县级956人;传习所70个、传承基地15个、非遗陈列馆3个、乡村记忆馆20个、农耕记忆馆2个、省级非遗就业工坊8家、文化交流中心1个。
秦安女娲祭典
秦安女娲祭典是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女娲祠举办的规模盛大的中华始祖祭祀活动。秦安县即古成纪,素有“
西川镇”之称。
女娲祠坐落于“陇右四大文化河谷”之一的清水河中游的秦安县陇城镇,始建于汉代,历代多次重修,文化大革命中被毁,1989年当地民众集资在原址重建。相传农历三月十五日为女娲诞生日,每年的这天都要在女娲祠举行祭祀活动,分
公祭和民祭两部分。公祭仪式隆重,各界代表及来自海内外宾客均有参加。民间祭祀自三月十一日设坛,十二日取
龙泉驿区圣水洒坛祈福,十三日风沟迎鸾驾,十四日风台迎馔,十五日上午九时五十分举行正坛祭祀。该项目对于继承
华族优良传统、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重要意义,亦有重要的历史学、
民俗学研究价值。
清水道教音乐
流传于
甘肃省清水县的清水道教音乐也称“斋醮音乐”或“道场音乐”,它源自12世纪创建的道教全真派,
朱翊钧万历年间形成了“龙门”和“
华山”两个支派,属于全真派的道教科仪音乐。由于十方丛林之间联系密切,道士常四处游走,因此清水道教音乐在遵循全真正韵规范的同时产生了几种地方韵,音乐风格也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清水道教音乐常用经典有六十部一百八十多卷,它以经韵唱诵为主,主要以打击法器伴奏,也有笙、管、笛、箫等吹奏管乐,但丝弦乐器较为少见。道乐分为
声乐和
器乐两大类,声乐为纯人声演唱,可根据不同
斋醮科仪的具体状况配以不同的韵律交替演唱,最初有曲调三百六十种,至今尚存两百多种,多以经词命名,如《开坛韵》《奠茶韵》《大赞韵》《山名韵》等。
饮食
天水的特色小吃历史悠久,风味各异,品种繁多,而各县区的面点小吃更是独具特色又各有千秋,有秦安麻腐馍、天水小吃呱呱、酸辣肚丝汤、
回族传统饮食“
十三花”、甘谷花椒、酥油圈圈等名吃名产。
酸辣肚丝汤是秦安的一道独特小吃。成品汤色黄亮,
肚丝汤之所以能成为秦安的一道独特小吃,其关键原因是秦安水质的特殊性,用其它地方的水烧制的肚丝汤远没有秦安肚丝汤好吃,据说,远在
兰州市、天水等地的美食家不远百里来秦安汲水,目的就是为了能吃上酸辣可口、风味独特的秦安肚丝汤。
“十三花”是回族饮食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据史料记载,“十三花”最早可追溯至明清时期,一直延续至今,“十三花”因由十三种不同的菜组成而得名,之所以采用“十三”是由回族的宗教习惯决定的,回族宗教中历来有“采单不采双”的宗教理念。张家川“
十三花”以其品种多样、精美可口、制作精细、颇具
回族特色而著称,深受广大回族群众的喜爱,从而成为婚丧嫁娶,招待亲朋好友的必备美味佳肴。
秦安麻腐馍,一道经典的传统小吃。馅料用
火麻仁磨制而成,以
五香粉、食盐、葱花等佐料拌入并适当加入
猪油,用发酵好的面团擀成薄饼做包皮。成品馍洁白松软,香味独特。
呱呱,是天水一带的一种特殊食品。 天水呱呱品种繁多,以原料区分有荞麦呱呱、冰豆呱呱、豌豆呱呱和粉面呱呱等。其中最受人们欢迎的是
荞麦呱呱。制作方法是先把
陇南市盛产的
荞麦粉成“荞珍子”,入水浸泡、加工,取其淀粉,然后将淀粉加水入锅,用小火烧煮,直到锅内形成厚厚一层色泽黄亮的呱呱时,方可取出装入盆内加盖,经过回性,即可食用或上市。
地方特产
甘谷县的土特产中,以辣椒最为著名。甘谷辣椒已有至少400多年的种植历史,明叶应甲所编《伏羌县志》(1627年)中就有甘谷辣椒的记载,曾作为明末清初的宫廷贡品而享誉陇上。甘谷辣椒色泽光亮、肉厚油多、角条细长、皱褶均匀、辣味香浓。甘谷辣椒还被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总局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保护委员会认定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花椒有川椒、秦椒之别,甘谷花椒属于秦椒。花椒栽培在甘谷林果业中是仅次于苹果的拳头产品。甘谷花椒具有温中祛寒、健胃止渴、杀虫止痛之功效。
甘谷县土壤气候适宜于花椒种植,农村历来有种植花椒的习惯,农民在庭院、房前屋后或田埂垄间随意种植,届时收取,甚至随需随取,十分方便。甘谷也获得了“花椒之乡”的称号。
在中国,面点小吃的历史可上溯到
新石器时代,当时已有
杵磨可加工面粉做成粉状食品,千百年来,随着炉具和炊具的改进,中国面点小吃的原料、制法、品种也在日益丰富。在甘谷县的传统面点美食里,赫赫有名的甘谷酥油圈圈可谓是当地最具代表性的特色小吃。甘谷酥圈圈具有色泽金黄、香酥脆绵、油而不腻、耐存久放等优点。
习俗
上九朝观
玉泉观位于天水市
秦州区城北,因山上有一碧水莹莹、清甜透脑的玉泉和元代秦州教谕梁公弼建寺时吟有“山寺北郊,名山玉泉”之句而得名。每年农历正月初九,是玉泉观的庙会,市民称为“朝观”,也称“上九会”。 “上九朝观”是天水人约定俗成的风俗,是古城天水年俗文化活动中最重要的部分。“朝观”也称“朝山会”,相传每年正月初九是
玉皇大帝诞辰。自明代以来,玉泉观即有“朝观”民俗,演绎至今,成为古秦州城最为盛大的民俗庆典礼仪之一,每年都有大批民众前来“朝观”。
太昊伏羲祭典
天水伏羲庙祭祀活动自明
成化十九年(1483)开始,一直延续至今。太昊伏羲氏的陵庙位于
淮阳区城北1.5千米处,因是
华族“人文始祖”之陵庙,故称“天下第一陵”。每年农历二月二日至三月三日,都要在
太昊陵庙举办朝祖进香祭典。祭典活动举行期间,也举行庙会,历时月余,不过最热闹的还是二月初十至二月二十的10天,二月十四至二月十六日的3天,是祭典的最高峰,逛会的人群摩肩接踵,每天可达二十余万人。
艺术
雕漆技艺
甘肃省天水市的雕漆技艺源远流长,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天水雕漆技艺发展出雕填的饰技法,成为
西北传统髹饰技艺的典型,流传至今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天水雕漆技艺系以当地出产的
生漆涂于
松木、
桦木、木等质地的器物表面,经数次髹饰制成漆胎,打磨光滑后再雕刻填彩,而后选用美石、贝壳等各种
装饰材料镶嵌于漆面之上。成品造型古朴优美,图案精致,色泽光润,并有耐酸碱、耐高温、耐潮湿和耐腐朽等特点。
秦安小曲
秦安小曲又称“秦安老调”,主要流行于
甘肃省东南部的天水市
秦安县及周边地区。据说这一西北民间曲艺样式形成于明代中叶,至今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秦安小曲采用秦安当地方言演唱,表演时或由一人自弹中
三弦琴伴唱,或由两人分持三弦与摔子(铜质
碰铃)对唱,或由多人分持三弦、摔子、四片瓦等乐器轮唱。其唱腔属于曲牌联缀体,有“大调”“小调”之分,曲词文字精练,节奏感强,一般一韵到底,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感。词曲格式严谨,结构完整,每支曲牌的句数、每句的字数都有严格规定,不能违反。秦安小曲的传统曲目有《小登科》《昭君和番》《重台赠钗》等。
武山旋鼓舞
武山旋鼓舞又称“扇鼓舞”或“羊皮鼓舞”,是
羌族人民在长期农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主要流传于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的
滩歌镇、
洛门镇百泉村、
龙台镇、
山丹镇等乡镇村庄。它以舞乐为载体,在祭祀中达到娱神、娱人的目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武山旋鼓舞逐渐演变成一种民间祭祀赛社娱乐活动,并分出北部山区旋鼓舞和南部山区旋鼓舞两大类型。武山旋鼓舞表演主要使用羊皮鼓,它属于单面
打击乐器,其形似扇非扇,近于
香蕉树叶面。演出中还用到其他物品,包括鼓槌、、锣、响铃、幡、彩旗和一些独特的服饰。
木雕
甘谷县木雕历史悠久。甘谷木雕有圆雕、
浮雕、
透雕等几种形式。甘谷木雕是当地民间纯手工艺品中的代表,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表现了地域文化的特征和工艺师精湛的雕刻技艺,在民间手工艺研究中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和较高的艺术价值及经济价值。如今,甘谷木雕已被列为第三批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关文化
伏羲文化
天水伏羲庙又名“
伏羲庙”,是一座专门祭祀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的明代建筑群。现存建筑建于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伏羲因创画
八卦,奠定中国易学基础,开启中华哲学之源、文明之源,被尊称为“人文始祖”,位列
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天水伏羲庙也被人们尊称为“中华第一庙”。
八千年前,伏羲在天水卦台山观天俯地创画八卦,成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哲学思想武器。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促进了
中原地区传统的天文、地理、历法、数学、农牧业、医学、军事以及婚姻礼制、思想艺术、宗教理念、
历史学研究等学科的发展。
伏羲创画的先天八卦,是伏羲文化的主要特征,到现在仍然吸引着国内外无数学者在探索、研究,并从中得到启发。
大地湾文化
大地湾文化是华夏先民在黄河流域创造的古老文明,是华夏文明的来源之一。是中国黄河中游最早也是延续时间最长的旧石器文化和
新石器时代,存在于约距今4800~60000年。
第1~3
文化层形成于距今60000~20000年,
地层中仅发现石英砸击技术产品,如石英石片、碎片等;第4文化层距今20000~13000年,细石器技术产品和大地湾一期陶片开始出现;第5文化层距今13000~7000年以细石器和
大地湾遗址一期陶片为主;第6文化层距今7000~约5000年,主要文化遗物为
半坡遗址和仰韶晚期陶片。对这些遗物的研究显示,古人依次经历了原始狩猎采集、发达狩猎采集大地湾遗址、大地湾一期原始农业和仰韶早晚期成熟的农业四个经济发展阶段。大地湾文化内涵丰富、特征鲜明,既是中国率先使用彩陶的史前先民,又是西北地区最早产生的农业文化。
石窟文化
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因该山状如堆积的麦垛而得名,位于天水东南约30千米山中。据文献记载,石窟始建于
后秦(384年~417年),大兴于
拓跋嗣、
拓跋焘时期。
元宝炬元宝炬皇后
乙弗皇后(乙弗皇后)死后,在这里开凿麦积崖为龛而埋葬。
北周的
保定、天和年间(561年~572年),秦州
大都督李允信为亡父建造七佛阁。
杨坚仁寿元年(601年)在
麦积山建塔“敕葬神尼舍利”。麦积山石窟的建筑是全国各石窟中最大的一座摹仿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洞窟,是研究北朝木构建筑的重要资料,真正如实地表现了
南北朝后期已经中国化了的佛殿的外部和内部面貌,在石窟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国古战场文化
天水,史有“羲皇故里”“中华之源”之称,在历史上为陇右第一重镇,历来为
中国兵家必争之地。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三国古文化源远流长。三国时期,天水处于蜀魏交锋的前沿,诸葛亮六出祁山、痛失街亭、智收姜维、计杀
张郃等重大战事,都发生在天水,境内有街亭、天水关、木门道、诸葛军垒等三国古战场遗址多处。街亭位于天水市
秦州区东北100千米处的
秦安县陇城镇,是历史上一处重要的军事关隘。这里至今还有“乱骨堆”“大营”“常营”“万人坟”等战争遗存,并有弩机、马刺等遗物出土。
先秦文化
天水是秦国的发祥地,秦人先祖
秦非子在此牧马有功,于公元前890年被
周孝王封邑于
秦邑,即今天的天水一带,经二百多年的发展壮大,于公元前762年东迁陕西关中一带,开始了
秦灭六国之战的步伐。秦人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于公元前688年在我市的清水、
甘谷县两地建立了
上邽和
冀县,这是中国历史上建城设县最早的县。秦国早期文化遗存主要集中在甘肃天水一带。
天水在历史上被称为“秦州”,是先秦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先秦时期,天水至
汉中市的古道已通行,商贩的往来,孕育了
秦地独特的小曲,后发展为秦腔,演唱至今。另有天水山歌、秦州小曲、秦安老调、武山民歌等民歌,记录了华夏先民们劳作、生活的各种形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地区象征
市花
天水市市花是月季花。1989年2月23日,天水市第一届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月季花为天水市市花。
市树
天水市市树是国槐。1989年2月23日,天水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国槐为天水市市树。
风景名胜
综述
天水市是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以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为代表的自然人文景观星罗棋布。全市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42处,其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1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7处。
伏羲庙和伏羲创画
八卦的
卦台山,是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
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被称为“东方雕塑馆”,列入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与
大像山、水帘洞、拉梢寺等共同组成了古丝绸之路东段“石窟艺术走廊”,天水的山、水、林、泉等独特的自然资源与城、寺、观、阁等丰富的人文资源交相辉映,是旅游休闲的理想胜地。
重要景点
麦积山风景名胜区
麦积山风景名胜区规划面积215平方千米,地处西
秦岭北支的东端,秦岭、
贺兰山、
岷山三大
山系交汇处。其由麦积山、
仙人崖、石门、曲溪、街亭温泉五个子景区180多个风景点组成。1982年被国务院审定公布为首批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国家AAAAA级旅游区。景区是典型的
丹霞地貌,山崖拔地而起,海拔1742米,山势险峻,周围绿树成林,环境清幽,以烟雨
麦积区、绝壁
佛土闻名于世。景区内自然资源丰富,风景秀丽,形成自己独特的山水景观形成自己独特的山水景观,观赏及药用植物品种繁多,珍禽奇兽较为丰富。
玉泉观
玉泉观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泉观俗称城北寺,又名崇宁寺,位于甘肃省天水市
秦州区城北天靖山麓,因山上有一碧水莹莹、清甜透脑的玉泉和元代秦州教谕梁公弼建观时吟有“山寺北郊,名山玉泉”之句而得名。观内殿宇巍峨,碑石林立,古木葱郁,林壑秀美,晚清时就以“玉泉仙隐”而著称陇上。被誉为“陇东南第一名观”,是观光问道的理想旅游胜地。
伏羲庙
天水伏羲庙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伏羲庙原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位于天水市秦州区伏羲路,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83~1484年),总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伏羲祭祀建筑群和保存最完整的明代祭祀伏羲的庙宇,被誉为“华夏第一庙”。伏羲庙
坐北朝南,临街而建,院落重重相套,四进四院,宏阔幽深。整个建筑群包括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沿纵轴线依次排列,层层推进,庄严雄伟,是中国国内唯一有
伏羲塑像的伏羲庙。
甘谷大像山
甘谷大象山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城西南2.5千米
秦岭西端的文旗山上。自山脚石级而上至巅,总长1.5千米,占地面积约640亩,是古丝绸之路上
甘肃省东南部融
四大石窟和古建为一体的重要文化遗存之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对外交流
著名人物
重要荣誉
参考资料
雕漆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7-30
秦安小曲.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