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英文名: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缩写GBA),粤港澳大湾区包括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和
广东省广州市、
深圳市、
珠海市、
佛山市、
惠州市、
东莞市、中山市、
江门市、
肇庆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22年末总人口约8630.11万人,2023年经济总量超14万亿元人民币。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中国的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由若干个相连的
海湾、港湾、岛屿,以及邻近的城市共同组成。同时,粤港澳大湾区是复合型
三角洲冲积平原,由
珠江水系的
西江、
北江、
东江与珠江三角洲诸河汇集形成。大湾区
水资源丰富,入境水量约为本地水资源量的5倍,西江为主要入境水源,入境水相对稳定且丰富。大粤港澳大湾区供水主要依赖于
地表水,地表水供水率超过98%。香港供水主要来自两个部分:本地集水以及东江供水, 其中东江供水占70%~80%,本地集水为从
集水区收集的雨水占20%~30%。澳门淡水资源主要来自西江,约有96%的原水来自
珠海市。少数民族,主要有
壮族、
黎族、
瑶族、
畲族、
苗族、
回族和
满族。粤港澳大湾区内语言现象复杂、语言资源丰富。该区域内部起码包含三种“官方语言”汉语、
英语、
葡萄牙语,还包含
粤语、客家方言、闽方言这三大方言,各方言内部又包含许多地域变体。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每千人拥有的医师数量为2.54人,每千人拥有的注册护士数量为3.47人。2021年,首部《
粤港澳大湾区宗教蓝皮书》正式出版,首次系统地展示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多元宗教文化生态及丰富生存样貌。大湾区是较早接纳基督教、天主教的地区。其中,
天主教以澳门为基地,
基督教以
香港特别行政区为基地。目前粤港澳大湾区辖内31间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领域覆盖
地球科学、生物、材料、工程、医学等领域,将是“十四五”时期
广东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重要支撑力量。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全面开放格局的新尝试和助力“一国两制”的新实践,为港澳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繁荣、文化交流提供更多的机会,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为港澳与内地创造更多的机会,是“一国两制”的重要支撑。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为10.8万亿元,到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元,创造了全国1/9的经济总量。在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
深圳市、
广州市、
香港特别行政区、
佛山市的发展水平较高,GDP均突破了1万亿大关。其中,深圳GDP总值最高,为27616.2亿人民币。广州作为
一线城市,其GDP为25019.11亿人民币。香港由于金融行业发达、政策背景不同、
资本市场流通率高等诸多因素,重点发展了第三产业,比重为92.63%,是大湾区中第三产业仅次于澳门的城市,其人均GDP在大湾区内名列前茅。佛山在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协同发展的情况下,兼顾
第一产业,其GDP排粤港澳大湾区第四,为10816.46亿人民币。澳门为大湾区内土地面积最小的城市,重点发展了
博彩行业,故第三产业的比重很高。到2035年,粤港澳大湾区将形成更加完善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导向,加强区域创新驱动能力,大幅提升区域的经济和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建成国际一流的宜居、宜游、宜业大湾区。
历史沿革
“粤港澳大湾区”从学术界的讨论到地方政策的考量,再到国家战略的提出,历时20余年。2014年,
深圳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湾区经济”概念,提出要以“湾区经济”新发展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从“地区”变成“湾区”,只有一字之差,内涵却大有不同。过去的三角洲,在内涵上更强调对内辐射、带动腹地发展,湾区则更强调对外连接、抢占全球产业链的制高点。对标这些典型特征,粤港澳是目前最有条件建设“湾区经济”的先行区,它既是中国外向型程度最高的经济区(有
香港特别行政区这个全球金融中心,有
广东省这个进出口占全国1/4的外贸大省)。同时,内部也在加速融通,区内
港珠澳大桥、
广深港高速铁路、深圳东部过境高速公路等重大跨境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口岸建设和通关便利化取得新进展,完全可以承担起更多的国际化职能。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有利于培育比肩以
纽约、伦敦、
东京为中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实际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大致是2000年以前,依靠市场要素自发流动和民间人文交流为主要力量推动,政府间推动合作发展力度相对较小。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大致是2000年至2019年之间,政府推动力度逐渐加大,在中央政府的推动下,相继签订了CEPA框架协议及补充协议、《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等,粤港澳三地为推进更紧密的经贸合作持续加大政府层面的沟通合作,并形成日益完善的行政磋商机制,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是2019年以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粤港澳大湾区内各级地方政府开始在各个领域开展合作,通过改革创新持续突破体制机制创新,为市场机制有效运行和市场有效配置资源提供了保障,市场活力也得到了空前释放。2020年,莲塘/香园围口岸正式启用,作为粤港合作的重点项目之一,为粤港澳大湾区人员、物资、资金和信息等
生产要素的便捷流通增添了新通道。2021年,世界创新大会组委会在
广州市举行媒体邀请会,透露世界创新大会永久落户粤港澳大湾区。同年,粤港澳大湾区首个5G智慧港口
妈湾智慧港开港,改造后的妈湾智慧港3号、4号泊位是目前全球最大的2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也是首个由传统散杂货码头升级改造并汇集自主
知识产权和当前最先进的智能技术的智慧港。2022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复函同意在粤港澳大湾区启动建设全国一体化
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同年,粤港澳大湾区地理科学数据中心,成为
广东省首批建设的六家数据中心之一。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超级工程
深中通道主线贯通,深中通道是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交通枢纽工程,全长24公里,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其中,
海底隧道长约6.8公里。
重要节点事件
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明确提出“支持港澳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跨省区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同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
广州市、
深圳市携手港澳,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2017年7月1日,《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签署,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签署仪式。在习近平见证下,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
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崔世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
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共同签署了《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明确提出“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
2017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科学规划,加快建立协调机制。
2018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
广东省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机遇,携手港澳加快推进相关工作,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同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下一步将加快编制产业发展、交通、
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专项规划。
2018年5月10日和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进行审议。
2018年8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韩正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明确指出,以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
广州市、
深圳市为中心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动
珠江西江经济带创新绿色发展。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地理
位置境域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和
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
珠海市、
佛山市、
惠州市、
东莞市、中山市、
江门市、
肇庆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22年末总人口约8630.11万人,2023年经济总量超14万亿元人民币。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由若干个相连的
海湾、港湾、岛屿,以及邻近的城市共同组成。比如,珠海拥有
东澳岛、庙港岛、
外伶仃岛。
深圳市拥有
西冲情人岛、
杨梅坑、
大亚湾、
大鹏湾。惠州拥有巽寮湾、
双月湾、三角州岛。
香港特别行政区拥有大潭湾、
中环码头、
西贡区、
白沙湾、愉景湾和黄金海岸。
气候
粤港澳大湾区属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和多雨。年均降水量在1200~2000mm,主要集中在4—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0%。受
热带气旋及台风的影响,洪水主要由
西江、
北江和
东江引起,多发生在4—10月。
珠江三角洲易受到洪水和
潮汐的影响。
潮差平均在0.85~1.62m,潮汐对河口地区的居民生活和农业产生不良影响。另外,近年来输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泥沙量减少约65%。
地形地貌
粤港澳大湾区是由珠江水系的西江、北江、东江与珠江三角洲诸河汇集形成的复合型三角洲
冲积平原。大湾区地势北高南低,西部、北部和东部被
丘陵山地环绕,形成天然屏障,中部、南部以冲积平原为主,南部河口水域(海)岸线长,岛屿众多。
西江、
北江、
东江在
珠江三角洲汇合后,分八大口门出海,形成相对闭合的独特地形地貌。
水文水利
大湾区
水资源丰富,入境水量约为本地水资源量的5倍,西江为主要入境水源,入境水相对稳定且丰富。大湾区供水主要依赖于
地表水,地表水供水率超过98%,中部三角洲及沿海地区的
广州市,
佛山市,
东莞市,
深圳市,
中山市、
江门市以及
珠海市地表水供水率更是超过99%。香港供水主要来自两个部分:本地集水以及东江供水, 其中东江供水占70%~80%,本地集水为从
集水区收集的雨水占20%~30%。澳门淡水资源主要来自
西江,约有96%的原水来自珠海。
粤港澳大湾区
水资源年内、年际分布极不均匀,年径流主要集中在汛期(4—9月),占全年的71.3%~85.0%,而枯水季10月至翌年3月仅占全年的15.0%~28.7%。径流年际变化大,其中西江马口水文站的丰枯比为2.61,北江三水水文站的丰枯比为9.85,东江博罗水文站的丰枯比为4.62。水资源空间分布也不均匀,
东江博罗水文站年径流量仅为238亿平方米,而西江、
北江流域年径流总量为2763亿平方米,是东江的11.5倍。
土壤
粤港澳大湾区的滨海盐土指退潮后露出海面的海涂土壤,主要分布在
湛江市、
茂名市、
阳江市、
江门市、
珠海市等市的海岸沿线低潮线以上浅海滩地;酸性硫酸盐土则是生长
红树林后形成的滩涂土壤,是
广东省沿海一种特殊的土壤资源,主要分布在湛江、茂名、江门、珠海、
深圳市、惠州等市的海岸沿线。
行政区划
在粤港澳大湾区中,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与珠三角城市实行不同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处在不同的
关税区。在珠三角内部深圳、珠海是经济特区,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横琴合作区、南沙区的部分政策也不尽相同。
截至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统计数据如下。
政治
2019年,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担任组长的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职能范围包括:研究解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政策实施、项目安排、体制机制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问题等。
人口
人口数量
民族
粤港澳大湾区少数民族,主要有
壮族、
黎族、
瑶族、
畲族、
苗族、
回族和
满族。其中的苗族、回族和满族都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先后从外地移入
岭南的。只有壮族、黎族和瑶族是岭南越族的后裔,族则与岭南古越族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语言
粤港澳大湾区内语言现象复杂、语言资源丰富。该区域内部起码包含三种“官方语言”汉语、英语、
葡萄牙语,还包含
粤语、客家方言、闽方言这三大方言,各方言内部又包含许多地域变体。就英语和葡语来讲,也能细分为标准英语、港式英语、标准葡语、土生葡语等。文字方面,除了英文和葡文,还有简体标准中文、繁体字标准中文,以及混合了标准中文、粤方言、英语和文言文等元素的“港式中文”,和以粤方言为主体的“粤语书面语”。
粤方言在珠江三角洲及港、澳地区,都有本地的方言变体。比如,在南海称“南海话”,在顺德称为“顺德话”,在东莞称为“东莞话”,在香港新界称为“围头话”。
宗教信仰
2021年,首部《
粤港澳大湾区宗教蓝皮书》正式出版,首次系统地展示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多元宗教文化生态及丰富生存样貌。大湾区是较早接纳
基督教、
天主教的地区。天主教以澳门为基地,基督教以
香港特别行政区为基地,首先进入
岭南,通过岭南向中国北方广为传播。第一个在中国传播天主教的教士
利玛窦,就是先在岭南活动,然后北上传教的。后来,有不少西方传教土经岭南向中国北方地区传播天主教和基督教。应当肯定岭南这座桥梁,对外来宗教在中国的传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经济
综述
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为10.8万亿元,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元,以不到全国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9的经济总量。大湾区已经拥有超过7.5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涌现出
华为、
腾讯控股、
比亚迪、美的、
格力电器等一批科技领军企业。“深圳-香港-
广州市”科技集群连续四年排名全球第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高水平人才高地等建设全面推进,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等“国之重器”相继布局。市场一体化水平逐步提高。“港澳药械通”“湾区社保通”“
跨境理财通”以及政务服务“跨境通办”等一批标志性事项落地实施。自“澳车北上”和“港车北上”政策实施以来,经港珠澳大桥
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的港澳单牌车已突破200万辆次。三地共同公布涵盖食品、中医药、养老等领域的“湾区标准”已经达到183项。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构建“
香港特别行政区—
深圳市”、“
广州市—
佛山市”和“澳门—
珠海市”三大极点,通过极点的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城市群发展和
城镇体系建设,实现全域更好协同发展。2015年,“香港—深圳”极点GDP总量占粤港澳大湾区GDP总量比重为43.6%,“广州—佛山”极点GDP总量所占比重为31%,“澳门—珠海”极点GDP总量所占比重为5.7%。2021年,“香港—深圳”极点GDP总量占粤港澳大湾区GDP总量比重为43.1%,“广州—佛山”极点GDP总量所占比重为32%,“澳门—
珠海市”极点GDP总量所占比重为4.6%。
在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
深圳市、
广州市、
香港特别行政区、
佛山市的发展水平较高,GDP均突破了1万亿大关。其中,深圳经济发展态势最好,GDP总值最高,为27616.2亿人民币。广州作为
一线城市,常住人口在大湾区内最多,其GDP仅次于深圳,为25019.11亿人民币。香港由于金融行业发达、政策背景不同、
资本市场流通率高等诸多因素,重点发展了第三产业,比重为92.63%,是大湾区中第三产业仅次于澳门的城市,其人均GDP在大湾区内名列前茅。佛山在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协同发展的情况下,兼顾
第一产业,其GDP排粤港澳大湾区第四,为10816.46亿人民币。第一产业比重比较大的城市有
肇庆市、
江门市和惠州,分别达到了18.93%、8.58%、5.2%。澳门为大湾区内土地面积最小的城市,重点发展了
博彩行业,故第三产业的比重很高。而肇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粤港澳大湾区内GDP总值最低,为2311.6亿人民币。
截至2020年GDP数据如下。
发展平台
粤港澳大湾区正在涌现出一批不同规模、不同定位、不同层次、不同优势的发展平台和载体。这些平台载体既有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横琴合作区、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国家级战略平台,也有各个城市为加强合作在城际边界地区谋划共建的试验区、创新区、产业园,如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广佛
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等,还有一些城市基于自身在大湾区中使命任务主动谋划建设的新城新区和重大平台,如东莞
滨海湾新区、佛山三龙湾科技城、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等。此外,围绕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港口群、
铁路车站等重大交通枢纽形成的经济发展区也正在加快发展,如
广州临空经济示范区、深圳临空经济区、广州南站商圈等。围绕重大科学装置、科技创新园区形成的科技创新发展示范区持续培育和成长壮大,如南沙科学城、东莞中子科学城、光明科学城、
广州科学城等。
第一产业
截至2020年,第一产业占GDP比重数据如下。
第二产业
截至2020年,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数据如下。
第三产业
截至2020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数据如下。
公共预算收入、支出
重要企业
在最近发布的2021财富世界500强企业名单中,共有99家企业总部坐落全球四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入围企业新增4家至25家,数量首次超越纽约湾区,排名整体上升。上榜企业基本涵盖了汽车、家电、房地产、互联网及金融保险等主要产业。
上榜企业的25家企业如下。
在21数据新闻实验室此前发布的《中国上市公司市值500强》报告中,截至2021年6月30日,粤港澳大湾区121家上市公司入围全国500强,总市值合计25.51万亿元,占比25%。其中,千亿市值上市公司达69家,赚钱能力最强的
腾讯控股、
招商银行、
中国平安跨越万亿市值。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11个地市及
特别行政区已建设公办本科院校45所,其中11所登上2021QS世界大学排行榜(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包括
香港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城市大学以及
香港理工大学在内的5所高校进入2021QS世界大学排名前100。其中,
广州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分别建设有22所和8所本科院校,登上2021QS世界大学排行榜的11所大湾区高校中即有9所位于广州及香港,两地在高等院校建设数量及质量上具备较大优势,教育中心地位突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之二,
深圳市和澳门目前分别建设有5所和4所公立本科院校,其中
深圳大学和
澳门大学被载入2021QS世界大学排行榜。
媒体事业
共建人文湾区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目标,粤港澳大湾区媒体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
公信力。其中,时任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刘红兵说:通过对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组织架构调整、流程再造,实现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共同发展,使我们更全面深入地服务大湾区,为建设一流湾区贡献更多的媒体智慧和媒体力量。
广东广播电视台总编辑
郑广宁认为,新技术可以给广电带来革命性变化,
融媒体更将有助于解决以前三地广电媒体之间传播上存在的障碍和困难”。《
南华早报》总编辑
谭卫儿说,媒体不仅要为商界读者提供资讯,也要关注普通读者,准确、客观、平衡地报道,推动问题的解决,是我们媒体应尽的责任。
科技事业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辖内31间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领域覆盖
地球科学、生物、材料、工程、医学等领域,将是“十四五”时期
广东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重要支撑力量。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化建设也是近年广东布局科创产业的重要关键词。据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广东省内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重大科学装置共有5个,包括中国散裂中子源、南方先进光源、中微子实验站、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强流
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其中两个位于
东莞市,两个位于惠州,一个落户江门。
2018年投入运行的中国散裂中子源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科学装置,也是首个落户东莞的重大科学装置,为物理学、
化学、生命科学、
材料科学、纳米科学、医药、国防科研和新型核能开发等学科前沿领域研究提供强大科研平台。据悉,目前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已完成超过300项用户课题,产出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如新型锂离子电池、磁性材料、超强钢等。
南方先进光源(SAPS)则是继中国散裂中子源后,计划在东莞布局建设的又一重要国家大科学装置,建成后将与散裂中子源形成互补合力,共同支撑粤港澳大湾区科创中心发展。2020年11月,国家高能物理科学数据中心亦在东莞正式成立大湾区分中心,全面支撑散裂中子源科学研究项目的数据服务,未来也将为大湾区大科学装置及科学研究提供直接服务。
东莞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化建设效应正逐渐显现。
作为东莞的“邻居”,惠州近年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上也有大动作。2014年6月,
广东省政府与
中国科学院签署合作协议,明确两大科学装置——强流重离子加速器(HIAF)和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CiADS)落地惠州。依托两大科学装置,惠州还在
稔平半岛引入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总部,预计到2025-2026年两大装置建成后,将集聚约1500名海内外科研人才。
强化港澳合作,推动优势互补一直是粤港澳大湾区推进
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逻辑。在科技创新方面,广东“十四五”规划建议亦首次明确,要以“强化区域协同创新”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深化与港澳科技创新交流合作,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文化事业
医疗事业
2024年1月,
香港特别行政区首次派出香港放射师、物理师及护理服务团队,前往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多家
三级甲等医院展开交流活动。这是“大湾区医疗人才交流计划”自去年启动以来,首次实现双向交流。随着大湾区联系愈发紧密,粤港澳积极推进跨境医疗资源共享对接、互联互通。如今,越来越多的港澳医疗机构进入内地发展。建立专科医疗联盟,引入“港式医疗服务”,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专家授课、多学科会诊转诊等合作。
2023年12月,深圳市前海蛇口自贸区医院前海国际人才港社区健康服务站正式启用,由前海蛇口自贸区医院与香港大湾区医疗集团合作运营。
香港特别行政区特区政府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表示,未来香港将继续加强与大湾区内地城市在医疗领域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推进粤港两地医疗规则衔接、要素流动,推动粤港两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建大湾区临床实验室,共同提高医疗水平。
粤港澳医疗体系不同,打破机制性障碍,是推动“健康湾区”建设的重要一环。随着“港澳药械通”等政策的落地实施,大湾区内地城市的指定
医疗机构可使用临床急需、已在港澳上市的药物,使用临床急需、港澳公立医院已采购使用的医疗仪器,成为大湾区医疗融合的重要突破。据
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月8日,通过“港澳药械通”政策累计批准
深圳市、
广州市、
珠海市、
中山市等地的19家指定医疗机构,临床急需进口港澳药品医疗器械56个,共惠及4509人次。
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每千人拥有的医师数量为2.54人,每千人拥有的注册护士数量为3.47人。
体育事业
湾区体育产业一体化,是指在特殊区域内(一国两制、三
关税、三套法律体系),依靠顶层设计的指导性作用和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明晰体育产业在湾区产业布局中的位置,并通过政策导向、发展规划、产业布局、服务平台、保障机制等5个方面的一体化,将湾区体育产业整合为一个整体,统筹总体发展目标和具体的分工协作,逐步形成体系化的运作方式,促进其一体化发展,提升湾区体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对湾区经济的贡献力。
从体育产业增加值占比的贡献率、产业规模、行业的成熟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广东省体育产业的11个类别中排前5名的依次是体育用品业、体育健身业、体育培训业、竞赛表演业和体育场馆服务业。
居住环境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目标,是到2035年,全面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2021年,珠三角九市、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等11个城市PM年均浓度全部达到
世界卫生组织第二阶段过渡标准,与2017年相比大幅提升。珠三角九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整体增长,其中
深圳市、
珠海市、
肇庆市、惠州2021年优良天数比例分别达到96.2%、95.1%、93.7%、94.5%。
2021年,珠三角九市地表水水质达到I一III类国控断面比例为89.2%,比2017年提升26.7个百分点,劣V类断面比例比2017年下降18.8个百分点,实现全面消除。2021年,珠三角近岸海域海水水质年均优良面积比例为78.7%,较2018年上升15.2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
“湾区社保通”主要内容是建立和完善大湾区社会保障
公共服务体系,为粤港澳三地居民提供无差别社保服务,促进大湾区
人力资源便捷流动。“湾区社保通”的目标是实现湾区通办,由目前的粤港、粤澳跨境办到粤港澳通办。港澳居民对国家社会保险的了解不断深入,在粤参保热情不断提高。截至2023年2月底,港澳居民在粤参加养老、工伤、
失业保险共30.62万人次,其中享受社保待遇3.55万人。
交通
综述
粤港澳大湾区内联外通网络加速完善。“轨道上的大湾区”更加完善,
港珠澳大桥建成运营,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间基本实现1小时通达。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旅客年吞吐能力超过2.8亿人次,港口群集装箱年通过能力超8500万标箱。粤港澳大湾区航线网络覆盖了全球主要城市和世界主要贸易港口。
粤港澳大湾区的市内通勤占总通勤的90%以上,但对于部分城市(如
广州市、
深圳市、
东莞市、
佛山市和
珠海市等)而言,跨市通勤联系的规模已经很大。
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九市间日均出行量已达到662万人次。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
都市圈内部交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但都市圈之间交通发展水平差异相对较大。外湾地区与内湾地区交通发展协同发展水平有所提升,但相互之间差距依然较为明显。
公路
粤港澳大湾区大力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路网密度快速提升,无论是高快速公路还是
轨道交通,基本都已经形成以
广州市和
深圳市为两大枢纽,辐射联通其他区域的空间形态。截至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100公里,路网密度达到9.1公里/百平方千米,在国内外主要城市群中位居前列。粤港澳大湾区高速公路里程已达5100多公里,粤港澳大湾区“
一小时经济圈”基本形成。
铁路
截至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铁路通车里程约2500公里,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主要城市至
广东省省内地级城市2小时通达、主要城市至相邻省会城市3小时通达的交通圈,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近期到2025年,大湾区铁路网络运营及在建里程达到4700公里,全面覆盖大湾区中心城市、节点城市和
广州市、深圳等重点
都市圈。远期到2035年,粤港澳大湾区铁路网络运营及在建里程达到5700公里,覆盖100%县级以上城市。
广州枢纽布局以广州、广州东、广州南、佛山西、广州白云(棠溪)站为主,广州北、南沙、
新塘站为辅的“五主三辅”枢纽。深圳枢纽布局以深圳北、西丽、
深圳站为主,深圳东、
福田区、
深圳宝安国际机场、
深圳坪山站为辅的“三主四辅”枢纽。珠西地区布局以
江门市、
珠海市鹤洲、
中山北站为主,珠海、中山、
蓬江区、
横琴站为辅的“三主四辅”枢纽。此外,规划布局鱼珠、东莞西、惠州、肇庆东、珠三角新机场站等枢纽场站。
与港澳口岸衔接方案。
深圳市与
香港特别行政区近期通过既有
京九铁路、
广深港高速铁路实现互联互通。珠海市与
澳门特别行政区在
珠海站、横琴站实现高铁、城际铁路与
澳门轻轨衔接。
2024年6月19日凌晨,从广州国际港出发的首趟“客车化”货运班列X802次列车在运行10个小时后抵达了湖南长沙北站,同时从广州国际港到江苏无锡的X8748次“客车化”货运班列也于凌晨3时30分开出。意味着从粤港澳大湾区到中部长株潭城市群和东部长三角城市群再添高效物流通道。
航空
为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民航局关于支持粤港澳大湾区民航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印发,明确了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第一阶段是筑基成长期,到2025年,基本建成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大湾区民航整体规模、综合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持续保持国际领先。其中,到2022年,基本形成多核支撑、多点互动、共建共赢的大湾区区域民航协同发展格局和政策体系。第二阶段是全面提升期。到2035年,全面建成安全、协同、绿色、智慧、人文的世界级机场群,为全面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发挥战略性、基础性作用。将构建以香港、
广州市、深圳国际航空枢纽多核驱动,澳门、
珠海市等机场多点联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加快推进机场扩容增效,规划建设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
公共交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同意在粤港澳大湾区有序实施一批城际铁路项目,构建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主要城市至
广东省省内地级城市2小时通达、主要城市至相邻省会城市3小时通达的交通圈,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与高铁、干线铁路通过枢纽换乘实现互联互通,与
都市圈市域(郊)铁路、
城市轨道交通在枢纽站场换乘衔接,构建起现代化立体交通的格局。目前广东城市轨道在建项目里程达855.3公里,其中
广州市、
深圳市、
佛山市、
东莞市在建线路规模分别达412.3公里、276.5公里、108.5公里和58公里。
文化
综述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优势互补,是共建人文湾区的重要基础。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互联互通,同根同源。除了
粤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在大湾区各地以不同形式进行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共建人文湾区”,强调要合作举办各类文化遗产展览、展演活动,保护、宣传、利用好湾区内的文物古迹、
世界文化遗产和
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弘扬以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等为代表的
岭南文化,彰显独特文化魅力。
饮食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第八章第二节《共建人文湾区》提到,“支持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
广州市、
佛山市(顺德)弘扬特色饮食文化,共建世界美食之都。”走进来,传出去,美食文化底蕴深厚的粤港澳大湾区正以其独特的味道引起世人的关注,这里不仅荟萃全球美食,还不断创新出更多的美食,并把它们送到全球各地,满足世人的味蕾。
根据最新发布的《广州市餐饮业网点空间布局专项规划》,广州目前已形成27个餐饮集聚区,其中有珠江
琶醍啤酒文化创意艺术区、珠江新城-珠江道美食区等9个都会级餐饮集聚区和江南西美食区、
远景路韩国风情街等18个片区级餐饮集聚区,还有购物中心美食广场76个。
在澳门,葡国菜是必尝的菜系。除了葡国菜,精致的
粤菜、内地菜系、东南亚饮食、日料韩餐等中西多元美食汇聚澳门,游人既可以在茶餐厅、小食肆感受地道澳门市井生活,也可以在酒楼饭店品尝大餐。
顺德区和澳门已经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授予的世界“美食之都”称号。全国共有3个城市获得,大湾区占了2个。而闻名世界、有百年历史的米其林指南也已登陆
广州市、
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全国共有5个城市有米其林指南,其中大湾区占了3个,超过半数。
粤港澳大湾区的美食不仅丰富,更有不少自己的特色。尤其是被誉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
粤菜,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影响范围广泛。粤菜主要由广州菜(也称广府菜)、潮州菜(也称潮汕菜)、东江菜(也称客家菜)三种地方风味组成,三种风味各具特色。在世界各地,粤菜与法国大餐齐名,由于
广东省海外华侨数量占全国六成,因此世界各国的中菜馆多数是以粤菜为主。
民俗
广东人对传统民俗节日保留有浓厚的兴趣,
春节“行花街”(
广州市),“行大运”(
阳江市)、“游大标”(
潮汕地区)、“出春色”(
中山市、
番禺区)、
元宵节“开灯”、“游灯”、做“年例”(茂名)、“逛花桥”(吴川);
清明节扫墓行清,延续月余;端午划龙船,趁景斗标,亦为他处所少见;
七夕乞巧,
中元节施孤,水陆超幽,至今仍有;
中秋节月饼大战,早已闻名,如今愈演愈烈,竖中秋、追月之举,又有复兴;重阳登高,雅兴不减,不少城市的名山,届时都有数万,甚至十数万人登临,有的祈求消灾转运,但大多数是作为一项文体娱乐进行的。“冬大过年”的风气虽然减弱了一些,但
广东省农村“做冬”还是十分讲究的,外出者是日尽可能归家,“
冬至不归忘祖宗”的思想还是根深蒂固的。直到
小年夜日祭灶。总之一年到晚,农村都少不了这一套,并且大多数节日,城市气氛更为浓烈。而且,西方的节日不断入侵,如
圣诞节、
情人节、
复活节、
母亲节等,从国外和港澳地区袭来,衍为时尚,西节中化,也是广东民俗的一道新的风景线。
历史文化名城名村名镇名街
广东有8个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5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4个历史文化名镇、67个历史文化名村、421个传统村落,110处历史文化街区、4421处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资源数量居全国前列。
艺术
醒狮
广东醒狮拥有千年历史,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乎各地都有自己的醒狮队。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逢年过节或是店铺开业也都有醒狮表演的传统,狮队上街
采青、巡游,锣鼓声不断。2018年,国内首部以国家“非遗”项目“广东醒狮”为主题的舞剧——《醒·狮》,获得第十一届中国舞蹈最高荣誉——中国舞蹈“
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
粤剧
粤剧是
岭南文化的瑰宝,也是连接粤港澳三地天然的文化纽带。2009年,粤港澳三地联合为粤剧申遗成功,这成为三地文化交流不断深入的重要里程碑。在
广州市,
粤剧艺术博物馆的广福台,每周都有免费的经典粤剧,成为附近街坊最喜爱的文化活动。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散布在各区的新老戏院,几乎天天都有粤剧、粤曲演出上演。在澳门,粤剧同样是当地受众面最广的地方戏曲剧种。
文学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与京派文学、海派文学完全不同,它既是传统的,又是未来的;既是中国本土的,又有世界性;既有殖民文化,又有
岭南文化、
客家文化、移民文化等,甚至还有流放文化,它是在不断“杂交”过程中形成,为中国作家的书写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富矿。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资源禀赋天成,可以说是中国文学的新高地,占据很大的优势。粤港澳大湾区是前沿的,是现代的,又是历史的。尤其是它的现代性,和世界是完全接轨的。走进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走进
深圳市这样的大都市,你能看到
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创新,它是一个很高的坐标。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书写不仅仅局限于我们所熟悉的打工仔,也要关注那些受过很好的学术教育,在
华为、
腾讯控股、
科大讯飞、
比亚迪等大企业里从事国际一流科学创新、创造的年轻人,体验这些人的科技生活、文化生活,与他们打成一片,学会用他们的语言、生活方式、思考方式来书写中国文学。
建筑艺术
岭南传统建筑承载着丰厚历史文化和
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交流交融史,展示着粤港澳三地一脉相承的文化根源。岭南建筑及其装饰是中国建筑之林中一枝奇葩,千百年来,经过历代建筑匠师的辛勤劳动,充分利用了南国的自然资源,结合南国人民的生活特点,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建筑艺术,在中国建筑之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其简练、朴素、通透、雅淡的风貌展现在南国大地上。它主要分为广府建筑,
潮汕地区建筑以及客家建筑。
岭南建筑的特点,通常表现有:在功能上具有隔热、遮阳、通风的特点,建筑物顶部常做成多层斜坡顶;外立面颜色以深灰色、浅色为主,以及方形柱的运用。
岭南建筑的布局、装饰的格调十分自由和自然。由于气候温和,人们活动空间向外推移,因而,露台、敞廊、敞厅等开放性空间得到了充分的安排,人们从封闭的室内环境中走向了自然,形成岭南建筑装饰空间的自由、流畅、开敞的特点。如
北京路的
骑楼,就有岭南建筑的特点。
在建筑形式上,岭南园林有比较鲜明的特色:一是体型轻盈、通透、朴实,体量较小。二是装修精美、华丽,大量运用
木雕、
砖雕、陶瓷、灰塑等民间工艺、门窗格扇、花罩漏窗等都精雕细刻,再镶上套色玻璃做成
纹样图案,在色彩光影的作用下,犹如一幅幅玲珑剔透织绵。三是布局形式和局部构件受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如中式传统建筑中采用罗马式的拱形门窗和巴洛克的
柱头,用条石砌筑规整形式水池,厅堂外设铸铁花架等,都反映出中西兼容的
岭南文化特点。
手工艺
岭南文化共同背景是大湾区的重要优势。北有燕京八绝,南有
岭南九遗。“岭南九遗”泛指岭南工艺美术领域中各大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包括:
广州市牙雕、玉雕、粤绣(广绣、潮绣)、端砚、
石湾镇街道陶塑、
潮州市木雕、广州彩瓷、潮州彩瓷、潮州枫溪瓷塑、陶瓷微书等。
文物古迹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止2022年,
中原地区已经完成了5批共1557项(含3610个子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证。大湾区共有105项子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分别为12项、11项。
特产
徐闻县有中国最大的菠萝景观带,35万亩菠萝伏地而生,汇成壮阔的“菠萝的海”。“全国每3颗菠萝就有1颗来自徐闻”,高州荔枝种植有2000多年的历史,当地生产的
白糖罂荔枝在
唐朝已成为朝廷贡品,“大唐荔乡”的美名享誉中外。
新会陈皮作为中华优秀道地中药材,使用历史悠久,有“百年陈皮,千年人参”“
粤菜的灵魂”等美誉,2021年,中药炮制技艺(新会陈皮炮制技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斗门区白蕉镇,是“中国
海鲈鱼之乡”,全国超半数的
白蕉海鲈产自这里。
湛江市有“中国金鲳鱼之都”称号,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金鲳鱼产区,年产金鲳鱼达10万吨,约占全国40%。“文祠橄榄”久负盛名,并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北有
五常市,南有丝苗”。清远丝苗米是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
籼稻优质稻米,外观靓丽,煮饭爽滑可口,素有米中碧玉,饭中佳品的美誉。
连州市地处粤北,土壤肥沃、昼夜温差大等自然优势使种出的
连州菜心香甜细嫩、爽脆多汁,成为湾区消费者的“冬日挚爱”。甘薯是湛江新晋出圈土特产,色香味美、软糯香甜。
风景名胜
综述
广东省有15个5A景区,数量在全国各省市区中排名第三位。截至2021年3月,国务院已将137座城市列为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中,广东有
广州市、
潮州市、
肇庆市、
佛山市、
梅州市、
雷州市、
中山市、惠州8座城市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入选数量在全国各省市区中位列第四位。广东主题乐园,不但数量多,规模、游客数量和竞争力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声名远扬。
香港特别行政区旅游基建非常丰富,有
西九文化区、启德体育园区、世界级博物馆等。澳门旅游局提出了“旅游+”融合模式,试图深度挖掘澳门旅游业的优势及其辐射周边行业的潜力,构建全面发展格局,将澳门打造成世界旅游休闲中心。
世界遗产
澳门历史城区,2005年入选
世界文化遗产,“澳门历史城区”是一片以澳门旧城区为核心的历史街区,包括25个古老建筑和8个广场,经过街道的串联,构成“点、线、面”综合体。
开平市楼与村落,2007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广东开平是中国著名的侨乡。历史上一段时间内,开平治安混乱,加上河流多,每遇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频发。广大侨胞因此决定在家乡开平建造具有防卫、防洪、居住功能的碉楼。
中国丹霞,2010年入选世界自然遗产,“中国丹霞”是一个由六大
丹霞地貌(
赤水市、福建泰宁、湖南崀山、
丹霞山、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联合申报并入选的世界自然遗产。它讲述了丹霞地貌不同的演化阶段,呈现了一个完整的自然故事。
重要景点
香港
维多利亚港:香港的标志性景点,可以乘坐渡轮欣赏两岸的壮丽
天际线。
澳门
威尼斯人度假村:著名的综合娱乐场所,有仿威尼斯的水道和贡多拉船。
广东
白云山:位于广州市,有“羊城第一山”之称,是登高远眺的好去处。
世界之窗:位于深圳市,是一个集中展示世界各地名胜的
主题公园。
东部华侨城:集自然风光和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大型旅游区。
广州塔:作为广州的地标性建筑,不仅提供了城市的美丽景观,还是体验高空项目的好去处。
长隆旅游度假区:一个集主题公园、野生动物园和水上乐园于一体的大型娱乐综合体,适合家庭游客。
对外交流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
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优势互补,是共建人文湾区的重要基础。
江门市被称作“中国第一侨乡”,是
广东省乃至中国最早向海外移民的地区之一,拥有近400万海外侨胞、
港澳台同胞,分布在全球107个国家和地区。2019年11月,江门市举办首届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暨粤港澳青年文化创意发展大会,吸引了逾千名海内外华侨华人、港澳青年代表参加,自此江门市正式启动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
著名人物
洪秀全(1814~1864)小名伙秀,族名仁坤,后因避讳天父爷火华而改名秀全。
何香凝(1878~1972),原名谏,又名瑞谏,自号双清楼主,祖籍
南海区神安司大通堡(今
东漖镇海南村棉村),出生于
香港特别行政区。
朱执信,名大符,字执信,祖籍浙江萧山,出生于
广州市。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入读广州教忠学堂,与
舅父汪精卫及
古应芬等组织群益学社,探求新知。光绪三十年考取官费生留学
日本,入法政速成科。留学
东京期间,博览群书,广交朋友,结识了
孙中山,深受革命思想影响。
重要荣誉
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全部建成
国家森林城市,
深圳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国内第一个、全球第六个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2021》报告显示,“深圳-香港-
广州市”创新集群继续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日本“东京-
横滨市”创新集群。
目标规划
到2035年,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大湾区内市场高水平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各类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对周边地区的引领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多元文化进一步交流融合;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
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全面建成。
价值与意义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推动粤港澳三地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引领中国实现从
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既是粤港澳地区加快经济社会深度调整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助推国家提高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客观要求,有利于拓展港澳地区的发展新空间,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有利于培育比肩以
纽约、伦敦、
东京为中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新平台;有利于推动“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通过区域双向开放,构筑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接融汇的重要支撑区域;有利于探索建立高标准贸易规则,通过充分发挥港澳作用,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有利于构建区域合作新机制,辐射和带动泛珠三角地区发展。
参考资料
白云山介绍.白云山风景区门户网站.2024-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