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
鸭科鸳鸯属的一种鸟类
鸳鸯(Aix galericulata),别名乌仁哈钦、匹鸟、官鸭,是鸭科鸳鸯属鸟类。该种是中型鸭类,体重430-590克,体长38-45厘米,雌雄异色。雄鸟嘴暗红色,羽冠鲜艳,眼后有宽阔白色眉纹,翅上一对直立的帆状羽。雌鸟嘴黑色,白色眉纹较细,无直立帆状羽。
鸳鸯在亚洲欧洲的一些国家有分布,在中国繁殖于长白山和大小兴安岭至华北地区部分地区,越冬于华东、华南、华中地区等地。其在繁殖期主要栖息在山地森林河流、湖泊、水塘、芦苇沼泽和稻田地中,冬季多栖息在开阔的湖泊、江河、沼泽地带。
2018年,鸳鸯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鸳鸯是湿地环境质量评价的指示物种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科研和观赏价值。
命名
鸳鸯的属名“Aix”是一个古希腊词,亚里士多德用它来指代一种不知名的潜水鸟,而种名“galericulata”是拉丁文的假发,源自“galerum”,表示帽子。
形态特征
鸳鸯属于一种中型鸭类,体重430-590克,体长38-45厘米,嘴峰26-38毫米,翅长18-24厘米,尾长8-14厘米,跗37-48毫米,雌雄异色。
雄鸟
繁殖羽
雄性鸳鸯成鸟的额部、头顶中央的羽冠为带有金属光泽的翠绿色,锈色的枕部与暗紫色的后颈以及暗绿色的长羽一起组成羽冠;眉纹纯白色,延长至颈部成为羽冠的中间部分;虹膜深褐色,眼外周淡黄色;前颊皮黄色;眼上方、耳羽呈象牙白色;颈侧领羽较细较长,形状像矛,呈辉栗色,羽轴白色;颏部、喉部几乎近似纯栗色;嘴暗红色。
上体羽的背部、腰部暗褐色,且有铜绿色金属光泽;外侧肩羽纯白色,内侧肩羽宝石蓝色,羽缘黑色;上胸和胸侧呈暗紫色金属光泽;翅上覆羽色泽同背部;初级飞羽暗褐色,羽缘银白色,内羽片先端有铜绿色的光泽;次级飞羽褐色,羽端白色,内侧数枚外羽片金属绿色;三级飞羽黑褐色,外羽片金属绿色,最后一枚外羽片呈金属蓝绿色,先端栗黄色,内羽片扩大呈帆状羽,浅黄褐色,前半边缘象牙白色,后半边缘黑色,羽干皮黄色,这对羽毛俗称“剑羽”或“相思羽”;胁部棕褐色,具黑白相间的横纹,再后有紫色块斑;腋羽褐色;下胸两侧绒黑色,伴有明显的两条白色弧形斑;腹部和尾下覆羽乳白色,尾羽暗褐带金属绿色;跗蹠和脚黄褐色。
润羽
非繁殖期的雄鸟没有羽冠和帆状饰羽,眼周和眉纹白色,背部羽色灰褐色,羽干较暗,稍带金属光泽,腰部为灰褐色;腹部和尾下覆羽纯白色,羽色基本上同雌性成鸟。
雌鸟
雌鸟嘴黑色;头顶没有羽冠;头、颈背面灰褐色,两侧浅灰褐色,眼周和眼后有一条白色纵纹;颏、喉白色;上体余部橄榄褐色;两翅羽色似雄鸟,但没有金属光泽,没有帆状直立羽;胸侧与两胁棕褐色,杂有暗色斑;腹部羽色为纯白色;尾部暗褐色;尾下覆羽纯白。
雏鸟
雏鸟的上嘴青灰色,嘴甲和下嘴肉红色;;额顶至背有一条深褐色的条带和背部连接;颏、喉、颈至腹部全为乳黄色;肩羽和飞羽部各有一块乳黄色块斑,全身绒羽呈毛状;跗蹠青黄,蹼色较深。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鸳鸯在东亚(日本韩国朝鲜、中国)、东南亚(缅甸、泰国越南)、南亚(印度尼泊尔)和一些欧洲国家有分布,例如俄罗斯斯洛文尼亚丹麦奥地利比利时荷兰等。
鸳鸯在中国繁殖于长白山和大小兴安岭至华北地区部分地区,越冬于华东、华南、华中地区等地。
栖息环境
鸳鸯在繁殖期主要栖息在山地森林河流、湖泊、水塘、芦苇沼泽和稻田地中,冬季多栖息在开阔的湖泊、江河、沼泽地带。常成群到达繁殖地,刚迁到繁殖地时活动在低山开阔地带的水塘和溪流中,休息时则成群栖息在水边或未融化的冰上。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春、冬季,鸳鸯主要以青草、树叶、草根、苔藓植物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采食玉蜀黍属、稻谷等农作物以及植物果实与种子。繁殖季则主要食用动物性食物,如蚂蚁、蚱蜢、蚊子、甲虫等昆虫和其幼虫,也捕食蜊蛄、蜗牛蜘蛛以及小型鱼类等动物性食物。觅食时间主要为白天,尤其是早上天亮后到日出前和下午2-4点左右最为频繁。觅食地点一般在河中水流平稳处以及水边浅水处,有时也到水塘、农田、耕地中。在水中觅食时,会采用直接涉水觅食、潜水觅食或者将头伸入水中边游泳边觅食的方式。早成雏主要以无脊椎动物为食。
在鸳鸯繁殖季,受季节性变化和食物密度的影响,其对植物及其不同部位的取食存在差异。例如在中国哈尔滨市兆麟公园中的鸳鸯在4月、5月左右会取食榆树(Ulmus pumila)的叶,在采食部分草本植物时,会取食茎部和根部,例如白边蒲公英(Taraxacum ohwianum)、毛连菜(Picris hieracioides)、黄花蒿蒿属 annua)、中华苦荬菜(Ixeris chinensis)和牛膝菊(Galinsoga parviflora)等。交配期的鸳鸯主要取食草本植物的茎部,在孵化期和育幼期,其既取食植物的茎部,又取食植物的叶。
社群行为
除繁殖期外,鸳鸯常成群活动,尤其在迁徙季节以及冬季,群体数量可达50-60只,有时甚至达到几百只。
节律行为
鸳鸯种群的迁徙具有规律性,越冬种群分布与活动倾向于依靠林地存在的水库生境,而繁殖种群的时空变化还受到湿地生境中食物资源变化的影响。
在中国,每年的4月,鸳鸯北迁至东北地区的繁殖地,10月末,从繁殖地前往东部、中部和南部的越冬地。主要繁殖地从东亚地区的乌苏里兰、哈巴罗夫斯克和普尔莫邪等地扩展至泽雅河口湾西部、中国东北部、库页岛和朝鲜日本主要岛屿的最北部。越冬主要栖息于中国东、中及南部和台湾,韩国、日本、朝鲜,部分偶尔迁徙到缅甸及印度东北部。迁徙时,能在24小时内飞行约805千米。
活动特点
鸳鸯休息时,常在水田、池塘等水域中心嬉戏,或者成群站在水边沙滩、石头上,或者成对缓缓游动,或者漂浮在水面打盹。睡觉时则把头插在翅膀下。鸳鸯善游泳和潜水,但是也常在地上行走和觅食。性机警,遇人或其他惊扰立即起飞,并发出一种尖细的“哦儿”声。飞离水面时成直线,飞行迅速。
生长繁殖
交配营巢
鸳鸯的繁殖期为每年的4-8月,繁殖对在冬季开始时就已形成,求偶时雄鸟会多次对着雌鸟低头并快速吸水,高耸头部的冠羽和背上的帆状羽,接下来对着雌鸟伸直颈部,头偶尔左右摇摆,用喙整理饰羽。雌雄鸟并排同游一段时间后,雌鸟在前不断地翘起尾部,雄鸟在后跃伏在雌鸟背上,咬住雌鸟头羽进行交配,雌鸟身体略微沉到水下。每次交尾的时间约为2秒钟,可连续交尾4-5次。结束后各自昂首展翅,水浴并整理体羽后到水边岸上休憩。鸳鸯属于次级洞巢鸟,繁殖时需要天然的树洞,所以一般把巢筑在离地面较高的树洞里,但有时也在靠近水边的岩石洞中营巢。也有的个体会使用上一年的旧巢。巢为皿形,内垫有木屑、干草以及亲鸟绒羽
产卵孵化
大多数雌鸟于5月便开始产卵。窝卵数7-13枚,卵呈椭圆形,白色无斑点。雌鸟负责孵卵,雄鸟则在雌鸟开始孵卵后即离开,到隐蔽的河端上换羽。雌鸟较恋巢,尤其是在孵卵的最后1-2天。孵化期28-30天。
哺育生长
早成雏早成性。初生雏鸟身上便已长满羽绒。孵出第2天雏鸟便可游泳和潜水。离巢时亲鸟先在洞中“嗤啊嗤啊”地鸣叫,鸣声急且细,一直持续1小时,然后亲鸟才从洞中飞出,落于树下水中,并继续不停地鸣叫,在洞中的雏鸟亦跟着“叽叽”地鸣叫并爬到洞口后挨个先跳到树下草地上,再跑到水中,在亲鸟周围游泳。一旦雏鸟能够飞翔,就会离开去加入新的鸟群。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鸳鸯的种群数量总体趋势是下降的。2002年,在鸳鸯原生种群中,韩国种群约为5000只;台湾种群为350-500只;日本越冬种群达到4万只;中国大陆种群数量约为2万只,并在持续减少。2006年,全球种群数量约为6.5万-6.6万只。2009年,中国大陆约100-1万对繁殖鸟以及50只越冬个体;台湾有100对繁殖对和50只越冬个体;韩国约有100-1万对繁殖对;日本约有1万-10万对繁殖对和1000-1万只越冬个体。
致危因素
第一,鸳鸯种群大规模迁徙扩散。第二,全球森林逐渐减少及其栖息地逐渐被破坏,随着人类的生产活动,天然湿地及林业资源逐步减少,尤其是老龄树木减少,造成繁殖生境的丧失或不足。第三,天敌的捕杀,例如水、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水獭亚科(Lutra)、雕鸮(Bubo bubo)、水游蛇水游蛇属 natrix)等。
保护级别
2018年,鸳鸯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
2021年,鸳鸯被列入中原地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措施
中国北京动物园专家团队从2009年开始,连续十多年在北京的城市公园和郊区的河湖水域开展野生鸳鸯的繁殖生态学研究及野化放归工作,并进行野化放飞后的跟踪监测。自2009-2021年,共野化放飞鸳鸯330只。野化放飞的青年鸳鸯采用全国鸟类环志中心提供的统一环志编号,左脚佩戴金属环志,右脚佩戴橙色旗标
主要价值
鸳鸯是湿地环境质量评价的指示物种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科研和观赏价值。
相关文化
鸳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吉祥的动物,“鸳”指雄鸟,“鸯”指雌鸟,是中国著名的观赏鸟类,经常出双入对被看成爱情的象征。也有人认为“鸳鸯”二字实为“阴阳”二字谐音转化而来。《诗经·雅》中曾为颂祝贵族新婚而作《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君子万年,福禄宜之。鸳鸯在梁,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乘马在厩,摧之之。君子万年,福禄艾之。乘马在厩,秣之摧之。君子万年,福禄绥(suí)之。”晋代崔豹在《古今注》中将其称为“匹鸟”,“匹”字在此是相互匹配成双、成对的意思。其实,鸳鸯一开始是被用来比作兄弟的,南朝梁萧统编著的《昭明文选》中有“昔为鸳和鸯,今为参与商”。将鸳鸯比作夫妻,最早出自唐朝诗人卢照邻的《长安古意》,诗中“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搜神记》中曾经记载:战国宋康王舍人韩凭的妻子何氏十分貌美,康王便把其妻子抢走。夫妻二人思念对方,悲痛万分,何氏给韩凭送密信相约九泉下相会。韩凭见信后便自杀,何氏在与康王登高同游时投台自杀。赵构妒恨交加,将其二人分别葬于高台左右。一夜之间,忽有梓木生二冢之上,根交于下,枝连其上。又有一对鸳鸯栖息其上,晨夕不离,朝暮悲鸣。宋人称树为“相思树”,称鸳鸯为“韩凭鸟”。
鸳鸯代表婚姻的幸福和忠诚,常被描绘在陶瓷、漆器和纺织品上,作为与婚礼相关的吉祥符号。
参考资料
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网.2023-03-11
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zoology.2023-03-04
Aix galericulata.Animal Diversity Web.2023-03-04
..2023-03-04
七夕话鸳鸯之“前世今生”.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2023-03-11
目录
概述
命名
形态特征
雄鸟
雌鸟
雏鸟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社群行为
节律行为
活动特点
生长繁殖
交配营巢
产卵孵化
哺育生长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致危因素
保护级别
保护措施
主要价值
相关文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