鲻鱼
鲻科鲻属的一种鱼
鱼(拉丁学名:Mugil cephalus),别名乌鱼、青头仔、奇目仔、信鱼、正头乌,是一种广盐性鱼类。其体长一般为200~400毫米,体重为0.5~1.5千克。体型细长,头部略宽,眼睛和眼圈较大且脂眼睑发达。口下位,口裂小,呈人字形,牙齿细小呈绒毛状。鳃孔较大,鳃耙细密,呈丝状。全身布满圆鳞,无侧线。胸鳍无腋鳞,基部有黑斑;双背鳍;臀鳍有8根鳍条,尾鳍呈深叉形。体、背、头部呈青灰色,腹部呈白色。
鲻鱼分布极广,热带亚热带温带海域均有分布,在中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域也有分布,主要栖息于港口、滩涂及海湾中,成鱼通常在浅海、河口水深1~16米处生活,而幼鱼通常栖息在饵料丰富、向阳的海域。鲻鱼属杂食性鱼类,主要食用水底泥土里的有机物。具有洄游行为,每到产卵期会从河口、湖泊向海洋洄游或者直接在海洋中洄游,进而完成生产。
由于鲻鱼具有产量大、生命力强等优点,成为世界各国沿海、河口地区重要的养殖对象,也因其肉质好、有营养而被人类广泛食用。不仅如此,养殖鲻鱼还能平衡水域的生态系统、优化生态环境。
形态特征
鲻鱼体型修长,前部近似于圆筒形,后部侧扁,整体呈棒形。体长一般为200~400毫米,体重为0.5~1.5千克。体长为体高的3.9~4.7倍,为体宽的5.9~6.9倍,为头长的3.7~4.5倍。头部宽、扁,眼睛和眼圈较大且脂眼睑发达,内膜带有黑色,眶前管与眼下管不相通。吻宽且短,口在下位,口裂小,呈人字形。上颌骨被眶前骨所覆盖,中心有缺刻。下颌骨边缘较为锐利,中央有1处突起。牙齿生长于上下颌的边缘,细小呈绒毛状,带状排列。上唇较厚,下唇薄锐。鳃孔较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耙发达、细密,呈丝状。全身布满圆鳞,没有侧线。胸鳍无腋鳞,淡灰色,基部有黑斑。有两个背鳍,呈淡灰色,第一背鳍的起点接近尾基,第二背鳍后端呈内凹状。臀鳍无色,有8根鳍条,与第二背鳍相对,起点较第二背鳍稍靠前,尾鳍呈淡灰色的深叉形,边缘呈淡黑色。体、背、头部呈青灰色,腹部呈银白色,上体侧有7条暗色纵带。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鲻鱼分布极广,在全世界的热带、亚热带以及温带水域(北纬42度~南纬42度)均有分布。例如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地中海黑海等近岸海区。
中国分布
在中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域均有分布,多分布于渤海的北部至南海以及其他内湾盐度较低的咸淡水水域。例如从中国北部丹东市向南延伸至海南岛均有鲻鱼分布。
栖息环境
鲻鱼是温、热带浅海中上层鱼类,多栖息于港口、滩涂以及海湾中,其在淡水、咸淡水以及盐度从38‰或者40‰的海水中都能正常生存,但盐度过低会导致其新陈代谢和渗透调节出现问题。鲻鱼更喜欢在暖水中生活,生存温度范围在3~35摄氏度,最适宜水温为12~25摄氏度,致死温度为0摄氏度。当溶解氧量为2毫克/升以上时,鲻鱼可以正常活动;当溶解氧量为0.87~1.75毫克/升时会出现浮头;而当溶解氧量下降为0.52~0.72毫克/升时会出现昏迷和死亡的现象。成鱼通常生活在浅海、河口水深1~16米处,冬季天寒、水温降低时则居于深海。刚孵出的幼鱼被潮水冲到港湾、河口,待退潮后,成群地栖息在饵料丰富、背风、向阳且温暖的海区,幼鱼感到寒冷时也会转入深海越冬。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鲻鱼在野生条件下具有产卵洄游行为,时间一般在12月~次年1月,类型分为两种,一种是从河口或湖泊向海洋洄游,雄性的数量通常比雌性多。第二种类型为直接在海洋中洄游,与沿岸进行平行洄游,例如中国台湾省、毛里塔尼亚以及意大利亚得里亚海北方的鲻鱼都采用第二种洄游方式,且中国台湾省的鲻鱼当水温达到21~23摄氏度时开始产卵洄游。
觅食行为
鲻鱼属于杂食性鱼类,食料非常广泛,以食用水底泥土里的有机化合物为主,主要包含硅藻、丝状藻类桡脚类[ráo zú lèi]、多毛纲摇蚊幼虫等,也食小虾和小型软体动物门。成鱼昼夜均进食,通常黎明和中午的进食强度大于晚间,幼鱼凭借视觉进食,所以只在白天进食。可在淡水、咸淡水和咸水中生活,喜欢栖息在沿海近岸、海湾和江河入海口处。在繁殖季节前,鲻鱼的进食强度最大,消化道总是充满食物,但在越冬和生殖期间很少进食或停止进食。
生长繁殖
鲻鱼的雌鱼一般3龄开始性成熟,雄鱼4~6龄性成熟,属一年一次性产卵的类型,产卵场地一般在外海,产卵时雄鱼在群体中占据优势地位。怀卵量一般为220~720万粒。生殖期为10月到下一年的1月。
其卵呈球形,具有浮性,卵径为0.7~1毫米。在不同水温下,受精卵的孵化时间不同,最适孵化水温为25摄氏度,最适宜孵化的盐度为30~35‰,水温17.5摄氏度时,受精卵经历60小时后孵化出来,当水温在19.5摄氏度时,48小时即可孵化出来。刚孵出的仔鱼长度可达2.4毫米,到春天游到沿岸时,幼鱼已经能长到20~30毫米。1龄鱼可长到200毫米,体重大约达到0.25千克;2龄鱼体长约为320~350毫米,0.5千克;4~6龄时体长即可达到450毫米以上,体重达到1.2~2千克。
养殖技术
种苗孵化
人工催产后收集受精卵卵,受精卵需要放置于水温20摄氏度左右的孵化桶或孵化池中,盐度维持在30~32‰,通常种苗会于受精后48~50小时孵化出膜。
种苗培育
鲻鱼的种苗培育方式有两种,即室内水泥池育苗和室外土池育苗。室内水泥地育苗池水温控制在20摄氏度以上,放苗的同时,接种小球藻轮虫。种苗开口摄食后每日投喂一次,从放苗的第7天开始排换水,前期每3天排污1次,中期每2天排污1次,后期每天排污1次,换水时保持水温恒定,温差不要超过2摄氏度。室外土池培育水池的池底铺设充气管道,培育好饵料生物,使池中的藻类及浮游生物充足。若饵料生物不足时,可投入粉状饲料或加入萼花臂尾轮虫和枝角类食料,当鱼苗长到15毫米时可每日投喂粉状饲料。
病害防治
鲻鱼本身是不易生病的鱼种,病害防治工作以生态防治为主,但由于其苗种体质娇嫩且喜爱跳跃,导致运苗过程中鱼体容易损伤严重而死亡,因此在运输、放养鲻鱼苗种时应认真操作,避免损伤鱼体。及时对苗种做进行药浴处理,养殖期间发生肤霉病时,应防止水质老化,可在投喂饵料时掺杂大蒜,也可有效地防止病害的发生。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鲻鱼拥有来源充沛、生长快、投饵少、管理方便、养殖成本低、生命力强、疾病少、产量大等优点,随着对鲻鱼天然苗种的重视和人工养殖技术的不断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沿海、河口地区重要的养殖对象,因此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食用价值
鲻鱼的体肥肉厚、肉质较好、洁白细腻、无细骨,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其肌肉脂肪的含量也较低,属于比较理想的健康食品。其蛋白质中氨基酸的种类也很丰富,例如呈鲜味的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这也使其成为开发海鲜调味料的良好原料。其可食用部分较高,达到57%,成熟鲻鱼的卵可制成鱼子酱,冰鲜鲻鱼可制成调味烤鱼片,还可做成鱼罐头、鱼丸等美食。
生态价值
鲻鱼栖息地由于江河径流的微小颗粒有机化合物碎屑在分解后会形成大量营养盐,刺激其栖息地附近水域的生物量增加,可起到净化养殖水域的作用,对水域生态系统平衡、改良地质以及优化环境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广泛开展鲻鱼类养殖,利于降低养殖水域的自身污染,保障水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化
相关影视作品
《谷子与鲻鱼》(法文名:La graine et le mulet)是由阿布戴·柯西胥导演的一部剧情,以鲻鱼的形象引出六十多岁码头工人被辞退后的励志故事。
相关雕刻作品
白鹤梁石鱼雕刻是中国重要的水文资料,元代和明代的石鱼形态就已经包括了鲻鱼,例如明正德元年(1506年)的《李宽双鱼》就是典型代表作品。
参考资料
Mugil cephalus.COL.2024-09-02
Species 2000 China,Catalogue of Life China,CoL China 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Species 2000 China,Catalogue of Life China,CoL China 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4-09-02
..2022-11-09
Flathead Mullet.https://www.iucnredlist.org/species/135567/127923853.2024-09-02
..2022-11-09
..2022-11-09
Mugil cephalus.animaldiversity.2024-09-02
..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谷子与鲻鱼.m.1905.com.2022-11-09
..2022-11-09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觅食行为
生长繁殖
养殖技术
种苗孵化
种苗培育
病害防治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食用价值
生态价值
相关文化
相关影视作品
相关雕刻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