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学名:Ictalurus punctatus),又名沟鲶[gōu nián],是叉尾鮰科真
鮰属的一种鱼类,原产于美洲,主要分布于
北美洲的大部分国家,在东南亚及西欧部分国家也有分布。斑点叉尾鮰具有适应能力强、生长迅速、抗性强、肉细味美等特点,是世界有名的养殖鱼类,也是理想的游钓品种。美国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斑点叉尾的系统研究,60年代初开始商业性饲养,70年代进入大规模养殖阶段。其加工制成品的销售市场几乎遍及全美各州,还有一定数量的产品出口到
日本、东欧等地。中国于1984年首次从美国引进,并于1987年首次繁殖成功,截至1997年,已推广到中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淡水和咸淡水水体中饲养,成为中国重要的名优经济品种。
斑点叉尾鮰体型长,头部稍粗大;口亚下位,口横裂较小;有触须4对;体表光滑无鳞,粘液丰富。斑点叉尾鮰喜欢栖息于有石块、砂砾、流速较快的河流中下层;昼伏夜出;在幼鱼阶段,有集群活动的习性,成年个体独居;夏季向浅水区迁徙进行产卵和觅食活动,冬季撤回到深水的安全地带;杂食性,幼鱼主要以轮虫、挠足类、枝角类、
摇蚊幼虫以及
浮游动物为食,成年个体食性广泛,包括
蜗牛、
蛇、谷物、
坚果等。遭遇
捕食时,斑点叉尾鮰背鳍和
胸鳍上的棘刺可以作为防御武器。
由于斑点叉尾鮰
种群数量大,且呈上升趋势,于201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形态特征
外部形态
斑点叉尾鮰体型较长,头部稍粗大,体前部较宽,体后部稍细长,腹部较平直,背部侧斜平。吻稍长,口亚下位,口横裂较小。上下颌分布有小而密的小齿,呈铺石状。体表光滑无鳞,粘液丰富,侧线完全,侧线孔明显。
斑点叉尾鮰有背鳍1个,鳍棘1根,后缘呈锯齿状,
鳍条6~8根;
胸鳍一对,呈三角形,鳍棘1根,鳍条8~9根;腹鳍呈三角形,鳍条8~9根;臀鳍较长,鳍条24~29根;
尾鳍有较深的分叉,鳍条数目不定;背鳍后尾柄前有一脂鳍,各鳍条均为深灰色。
斑点叉尾鮰有触须4对,长短各异,为深灰色,其中以口角须1对最长,口角须基部较粗稍扁,末端变为尖而圆、超过胸鳍基部;颐须2对,外侧1对长于内侧1对,呈淡灰白色;鼻须1对长度最短,位于后鼻孔前端,须末端超过眼眶后缘。鳃孔较大,鳃膜不联于颊部,颐部有明显的皮肤褶皱。
成鱼体色淡灰色或灰白色,侧线以下逐步变淡,至腹部为乳白色。幼鱼和繁殖期亲鱼体色呈深灰色,幼鱼体型似蝌蚪型,长至6厘米时身体两侧开始出现不规则斑点,性成熟后斑点逐渐不明显直至消失。
三龄个体部分可量性状及其比例变幅为:体长为体高的5.2~5.4倍,头长的4.1~4.3倍,尾柄长的5.9~7.1倍,尾柄高的9.9~10.9倍。头长约为吻长的2.7~3.2倍,眼径的9.8~12倍,眼间距的1.9~2.4倍。
成年斑点叉尾鮰体长通常为40~60厘米,最大长度为1.32米;一般个体体重1~2
千克,国际钓鱼运动协会承认的世界纪录是一条26.3千克的超大个体,于1964年7月7日在
南卡罗来纳州的桑蒂库珀水库捕获。
解剖结构
斑点叉尾鮰以鳃为呼吸器官,鳃孔较大,鳃膜不联于颊部。鳃由鳃丝、鳃弓、鳃耙构成。鳃弓有5对,前4对生有鳃丝,鳃耙排列稀疏。鳃耙数目存在变幅,外侧平均17~20个,内侧平均为18~21个。鳃耙间距变化较大,并随着鱼体的增大愈来愈大。脊椎骨共有47节。第1~2节脊椎愈合;第3~12节生有
肋骨;第13~16节生有短肋骨;第17~47节,肋骨封闭愈合为脉弓,无肌间刺分布。
前颌骨和齿骨上生有排列不规则的细密小齿,为口腔齿和咽喉齿,形似针管,第5对鳃弓上有斑纹状齿列,具备撕咬猎物的功能。消化道胃部膨大,形似U型,胃壁较厚,胃褶皱及肠弯曲多,便于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胃的伸缩功能性较强,饱食后可占到腹腔的1/4以上。肠道较长,长度与体长的比例随鱼的增大而增大,肠道弯曲也随之增加,肠长约为体长的2~3.2倍。消化腺以肝脏最为发达,胆囊管道上有很多胰岛细胞,可分泌出消化液促进消化功能。
性腺位于
脊柱下方,腹腔上部,肠系膜的两侧,性腺基部有血管与肠系膜相连。性腺成对分布。雌鱼有
卵巢一对,粗大,表面有小血管网分布。雄鱼性腺一对,白色,呈树枝状。腹膜为黑色,
鱼鳔发达,有两个鳔室,壁厚且呈乳白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斑点叉尾鮰原产地为新北界,北至
加拿大南部,南至佛罗里达州和
墨西哥北部,广泛分布于北美洲中部和东部的淡水和咸淡水水域中,包括五大湖、
圣老楞佐河、
哈得逊湾以及密苏里-密西西比河流域。一些欧洲和
亚洲国家,包括塞浦路斯、捷克、
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和
西班牙,以及马来西亚、
印度尼西亚,已经引入了这种鱼。
中国于1984年8月首次由
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从美国引进斑点叉尾鮰,并进行了驯养研究和推广应用。
栖息环境
斑点叉尾鮰属于大型淡水温水性底层鱼类,喜欢栖息于有石块、砂砾、流速较快的河流中下层、湖泊,也见于水库、溪流及河口区域。有拱泥和钻洞穴的习惯。喜欢在弱暗光环境下活动,清晨和傍晚常能看到斑点叉尾鮰在表层水域活动激起的水波。
斑点叉尾鮰的栖息深度各不相同,随着鱼体的增大,会愈发偏好在中下层水域活动。它们通常会在深洞、悬垂物以及其它庇护所中度过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
生存水温为0.5~38℃,生长摄食温度为5~35℃,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32℃。正常生长所需的溶解氧在3毫克/升以上,当溶解氧低于0.8毫克/升时开始浮头,低于0.34毫克/升则容易窒息死亡。斑点叉尾鮰在水体pH值6.5~8.9间均可生存,最适宜pH值为6.8~7.5。适宜的盐度范围为0.2~8.5ppt,但有时甚至能在盐度高达19~21ppt的河口区域见到这种鱼。
在
氨氮含量为0.8~0.95毫克/升的较肥水体中,斑点叉尾鮰仍能正常生活,氨氮含量在1.42毫克/升以上会导致死亡。水体中的氨含量在0.085毫克/升时能正常生长,在0.12毫克/升的水体中生长速度明显下降,并且会损伤鱼鳃,使体表粘液增多。
亚硝酸盐浓度0.34毫克/升时能正常生长,当浓度增加到0.48毫克/升以上,50~55小时内就会死亡。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斑点叉尾鮰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性,成鱼很少在白天活动,很可能在深水中休息,摄食基本在夜间或晨昏进行。在幼鱼阶段,斑点叉尾鮰有集群活动的习性,成年个体则转为独居。幼鱼活动能力较为有限,喜欢集群在水体边缘活动,随着鱼的个头增大,游泳能力增强,逐渐转变为向水体中下层活动。斑点叉尾鮰具有迁徙和归巢的行为适应性,它们在夏季向浅水区迁徙,利用浅水
栖息地进行产卵和觅食活动,当冬季来临,它们又会撤回到深水的安全地带。有些斑点叉尾鮰每年都会返回特定的夏季栖息地,这一周期可能长达数年之久。
觅食行为
斑点叉尾鮰属于偏肉食的杂食性鱼类。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摄食方式,体长10厘米以下幼苗期的斑点叉尾鮰以吞食和滤食并用的方式进食,10厘米以上则以吞食为主,滤食为辅。2.3~4.5厘米的幼鱼主要以
轮虫、挠足类、枝角目、摇蚊幼虫以及
浮游动物为食。超过10厘米以后,随着摄食器官的发育完善及体型增大,开始以较大的生物为食,比如甲壳亚门、底栖生物、大型浮游动物、水生昆虫、水蚯蚓以及有机碎屑。超过45厘米的成年个体,可以
捕食黄鲈、
太阳鱼,其食性极为广泛,包括
卡-32直升机、
丽文蛤、蛇、
青蛙、水生植物、
藻类、种子、谷物、
坚果,有时甚至吃
益鸟和小型哺乳纲。斑点叉尾鮰虽以底层摄食为主,但有时也到水面上摄食,尤以幼鱼阶段最为普遍。
天敌与防御行为
斑点叉尾鮰的天敌是体型更大的鱼类,比如
铲鮰这样的巨无霸;像栗色鱼吸鳗、
大口黑鲈这样的中型鱼类以及角鸬鹚[jiǎo lú cí],也会盯上未成年的斑点叉尾鮰。遭遇捕食时,斑点叉尾鮰背鳍和
胸鳍上的棘刺堪称极佳的防御机制。尤其是胸鳍上的刺,不但能给捕食者的吞咽制造困难,还能在危急时刻发出求救声。
动物学家曾经用实验探究过胸鳍棘刺的御敌效果。他们发现,由于胸鳍刺的存在,即便是面对体长比自身大一倍以上的成年大口
大口黑鲈,绝大多数未成年斑点叉尾鮰也有能力在黑鲈口中多次逃生。甚至有好几次,
大口黑鲈的嘴巴在吞咽过程中被刺扎穿了,痛到摇头摆尾,不得不把斑点叉尾鮰吐了出来。此外,在被吞咽时,有大约五分之一的斑点叉尾鮰通过
胸鳍棘刺的摩擦发出了尖锐的鸣叫声,动物学家Bosher推测,这可能是一种求救信号,目的在于引来其它捕食者的介入,从而增加自身逃跑的几率。
生长繁殖
繁殖
斑点叉尾鮰3~4龄性成熟后即可进行繁殖,每年5~7月,水温23~28℃时产卵。繁殖期间,亲鱼在江河、湖泊、水库等均能自然产卵和
受精卵,喜欢在僻静阴暗的巢中产卵,筑巢地点包括江河湖泊及池塘的凹形洞穴、岸边附近杂草丛生的地方、岩架下以及草皮淹没的隧道。鱼巢由雌鱼和雄鱼共同构筑,雌鱼一般每年仅产一次卵,雄鱼可以多次排精,雌鱼产的卵粒附着于巢内并粘在一起呈半球状。产卵持续4~6小时,产卵数量根据雌鱼个体大小而有差异,通常2000~70000粒不等,体重1.8
千克的雌鱼可产卵约4000粒,4.5千克个体可产30000粒,相对怀卵量为2000~7000粒/千克体重。
鱼卵的平均直径为3.2毫米,颜色呈浅黄色,外层粘稠。交配发生后,雄鱼会赶走雌鱼,自己留下保护鱼卵直到孵化。但雌鱼并不会离开,而是留在不远处守护鱼卵。当有掠食者到来时,雌鱼和雄鱼会大张着嘴把敌人赶走。雄鱼守在鱼卵旁边,以扇动鱼鳍的方式增加卵块周围水体的溶解氧,并清除附着于卵上的污渍。
水温18.5~22℃时,鱼卵孵化时间为7~8天,23~25℃为6~7天,25~28℃为4.5~5天。孵化后的鱼苗有很大的卵黄囊,体长约10毫米,鱼苗需要在巢中停留2~14天才能独立,然后开始缓慢地游到水面摄食。在鱼苗独立前,雄鱼通过挖洞为鱼苗提供食物,左右摆动搅起食物颗粒供幼鱼食用。雌鱼则游到巢上方一米处,释放一些鱼卵供幼鱼食用。
生长发育
同许多鱼类一样,斑点叉尾鮰的生长速度受水体环境、水温、营养条件、放养密度、年龄以及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据
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的研究结果,当年孵化的鱼苗年底体长可达13~19.5厘米,2龄鱼为26~32厘米,3龄鱼35~45厘米,4龄鱼45~57厘米,5龄鱼可达57~63厘米。研究发现第一次性成熟后生长速度并未明显下降,雄鱼的生长速度要快于雌鱼。在池塘养殖中常见个体在53厘米以上,体重超过1.5
千克。相比之下,国外的一些研究显示,北美野生
种群的生长速度要更慢一些。性成熟年龄约2~6岁,体长33~56厘米,记录中最大年龄为22岁,但极少超过15岁。
主要价值
营养价值
斑点叉尾鮰肉质鲜美,肥而不腻,无肌间刺,与许多其它鱼类相比更具高
蛋白质、低脂肪的营养学优点。据测定,斑点叉尾鮰含肉率75.71%;肌肉中粗蛋白质为19.42%,脂肪仅占1.01%,水分占77.5%,含有钾、锌等多种微量元素及多种
维生素,其中铁、锌含量较高,对补充人体发育所需的锌和防治贫血所需的铁具有重要意义。斑点叉尾鮰体内含有丰富的
鱼油,鱼油中不
饱和脂肪酸含量为76.4%,对人体非常重要的不饱和脂肪酸
DHA和
二十碳五烯酸含量为25.1%。
经济价值
斑点叉尾鮰是名贵的淡水经济鱼类,个体较大,产肉率高,并且具备适应力强、易饲养、生长快且肉质鲜美等特点,是世界闻名的养殖鱼类。其鱼肉非常适合加工成冷冻鱼片、方便食品及罐头,销售市场遍及欧美和
日本。
人工养殖
斑点叉尾鮰的人工繁殖在生产中主要采取自然产卵
受精卵,人工孵化的方式。也可让亲鱼在池塘中自己筑巢产卵,自然孵化,然后人工收集鱼苗,但这种方式的孵化率较低,不适宜大规模生产鱼苗。
人工养殖斑点叉尾鮰的步骤:1.亲鱼培育池;2.亲鱼的选择;3.亲鱼的饲养管理;4.人工催产、自然产卵受精;5.卵块收集;6.孵化。
物种保护
2012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将斑点叉尾鮰的状态评估为无危(least concern),意味着该物种在野外的
种群数量非常丰富,并不属于受威胁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