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拉(学名:Phascolarctos cinereus),属于树袋熊科树袋熊属哺乳动物。体重4千克-15千克,体长0.6米-0.85米。体型粗壮,头大,耳圆,生有茸毛,无尾,毛被厚实,背毛毛色变化大,可从浅灰色到巧克力色,胸部呈淡黄色或奶油色,臀部有斑点。其体型有一定的地理变异,如维多利亚考拉的体重可达
昆士兰州考拉的两倍。前足宽大,拇指、食指与其余3根手指对生,可抓握树枝,具弯曲锐利的爪,适于爬树。后足的第二和第三趾形成并趾,用于理毛。两性异型,
雄性考拉体型较大,且其胸部有一块无毛的区域;
雌性考拉具有括约肌控制育儿袋以防幼仔跌落,其育儿袋的开口向后。
考拉仅分布在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
南澳大利亚州、昆士兰和
新南威尔士州。1996年-2006年,其分布范围不断收缩。考拉是树栖动物,通常生活在平均最高温度为20℃-25℃之间,平均降雨量约400毫米,优势树种为桉树,且
桉树叶水分多、营养丰富的森林和林地环境。
1984年-2014年,考拉的
种群呈下降趋势。2014年,考拉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易危(VU)。
形态特征
外部特征
考拉体重4千克-15千克,体长0.6米-0.85米。体型粗壮,两性异型,
雄性考拉体型较大,考拉的体型有一定的地理变异,如维多利亚考拉的体重可达
昆士兰州考拉的两倍。考拉毛被厚实,背毛毛色变化大,可从浅灰色到巧克力色,胸部呈淡黄色或奶油色,臀部有斑点。头大,耳圆,生有茸毛。眼小,瞳孔有垂直缝,视力弱,鼻大而裸露,呈匙状,雄性的鼻更为弯曲,前足宽大,拇指、食指与其余3根手指对生,可抓握树枝,具弯曲锐利的爪,适于爬树。像其它双门齿动物一样,考拉后足的第二和第三趾形成并趾,用于理毛。
雌性考拉具有育儿袋,其育儿袋的开口向后。无尾。
内部结构
考拉中耳发达,听力强。雄性且其胸部有一块无毛的区域,是气味腺所在,具有一条分叉的
阴茎;雌性考拉具有两个
阴道和两个单独的
子宫,其育儿袋有括约肌控制以防幼仔跌落。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考拉仅分布在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
新南威尔士州、维多利亚州和南澳大利亚州。
1995年,考拉被引入至少12个岛屿,包括昆士兰约52平方公里的麦格内蒂克岛(Magnetic)、维多利亚州的约175平方千米的弗兰西岛(French)岛和约100平方公里的
菲利普岛(Phillip)、
南澳大利亚州约4500平方千米的袋鼠岛(Kangaroo)。1996年,考拉引入了澳大利南澳大利亚州的亚
阿德莱德(Adelaide)地区和默里河(Murray River)沿岸。其分布范围不断收缩,1996年前,考拉的分布区从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北部区域开始,经过
新南威尔士州和
维多利亚州,一直延伸到澳大利亚的南澳大利亚州东南角。2006年时,考拉的分布区收缩及破碎化,主要分布于昆士兰州的东北部、中部和东南部,西部地区也有个体零星分布;新南威尔士州东部部分地区;维多利亚州;
南澳大利亚州东南部。
栖息环境
考拉是树栖动物,主要栖息于桉树作为优势树种的森林和林地环境。温度和降雨、
栖息地中树木的种类和质量、河流都是影响考拉栖息地选择的重要因素。考拉通常生活在平均最高温度为20℃-25℃之间,平均降雨量约400毫米的区域,对栖息地的选择优先级从高到低为:具有较合适树木(桉树为优势树种且
桉树叶水分多、营养丰富)的栖息地、邻近河流的栖息地、无河流的栖息地。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取食方式
进食时,考拉垂直坐立,若在树上取食枝条上的树叶,则伸出一只前肢(左前肢的情况略多),将长有树叶的树枝弯折至大致与自己的肘部平行,另一只前肢常不使用,随意下垂;若在地上取食位置较低的树叶则可能用到两只前肢。然后,考拉将树枝向前拉,将头靠近树叶并开始嗅闻,但考拉常常并不食用这些叶片,只在少数情况下,不断鼻子蹭这些叶片,接着沿着整个枝条移动自己的鼻子或嘴,再开始食用树叶。
食用树叶时,从叶子的顶端开始咬合树叶,最后一次咬合树叶时从叶片底部切断树叶。用上下颚做主要由间隙约1厘米的上下运动、侧向运动和较小程度上的前后运动组成的旋转运动将叶片沿纵向卷入口腔,主要使用下切牙和侧上切牙。如果叶片较大,常常会将头部向后一顿。如果叶片较硬,考拉可能用前肢将其固定或不断地拍打它。
食物种类
考拉是主要食用桉树属(Eucalyptus)植物树叶的动物,以
桉树叶及其嫩枝为食,但偶尔也会摄入其他属植物的叶子。1990年,考拉在一百多种桉树中取食或休憩,1985年-1986年,考拉被观察到在约70种桉树和约30种非桉树中取食或休憩。虽然整个考拉群体的食物物种非常丰富,但是其食物的主要构成仍然是桉树属植物,非桉树属植物在考拉的饮食中占比很少,而且,每一个体仅主要以一种或几种桉树为食。考拉每天进食约1.3
千克桉树叶,桉树叶中含有丰富的
单宁和其它有毒物质,考拉通过演化出近2米的富含
共生细菌的肠道以降解有毒物质,桉树叶缺乏营养,供应的能量较少,因而给考拉提供的多余能量也少,因而考拉常坐在树杈上或在树杈上睡觉,减少活动。
饮水方式
考拉很少饮水,一般间隔10天-20天饮一次水,尤其在冬天,可以长时间不饮水。考拉饮水时,将嘴部贴近水面,下颌常常浸入水中,伸出舌头,舌端向下卷曲,以每秒1次-2次的频率携水向后弹,后弹的同时头部向上摆动。
社群行为
考拉是非社会性动物,具有领域性。其社会行为仅存在于母兽及其未独立的幼仔或交配期间的雌雄个体间。考拉大多独居,考拉个体间的领域范围有重叠,在其领域范围内有约百分之七十的区域是考拉的活动区域,该区域很少发生重叠。领域范围与考拉的性别、森林结构和质量、地区相关,
雄性的领域通常大于
雌性,育幼期的雌性考拉因为需要抚养幼仔因而对领域的保卫更有力。森林中桉树的密度越高、桉树的胸高直径较大(大于0.5米),考拉的领域越小。
新南威尔士州地区的雌性领域范围约10公顷,雄性领域约20公顷;在
昆士兰州地区,雌性领域范围约100公顷,雄性领域约135公顷,但是雌性考拉因为需要抚养幼仔因而对领域的保卫更有力。通过在树基部留下排泄物标记领域,个体间交流主要依靠嗅觉和声音。
节律行为
考拉具有日节律和季节性节律。
日节律
考拉是夜行性动物,其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
白千层属上,行动迟缓。早晨至中午常蜷作一团栖息在桉树上,每天睡眠18小时-22小时,中午和下午进行活动,下午是其活动高峰,主要在夜间进行约持续5小时的进食行为,其总进食时间与牙齿磨损等因素相关,牙齿磨损率越高,总进食时间越长。在黎明前有一个更密集的活动高峰。在黎明前有一个更密集的活动高峰。
季节性节律
考拉一年中每天的行为模式基本相似,但是睡眠和进食行为存在季节和性别差异。
对于睡眠,考拉在2月、11月和12月的睡眠时间最长,且
雌性考拉睡眠时间的延长更显著;
雄性考拉在5月、6月间的睡眠时间略减少,雌性相同时间内睡眠时间的差异不显著。对于进食,考拉在除2月时的其它时间都是夜晚的进食时间较长,冬季时夜晚的进食时间达到最长。雌性考拉的总进食时间在12月-2月之间较低,到4月前开始增加,高水平的进食时间持续至12月初;雄性考拉的进食行为季节变化更显著,其总进食时间在12月-2月间较低,在五月前增加,在10月或11月前再次减少。
生长繁殖
雌性考拉在2岁-3岁,体重达到约6
千克时性成熟,
雄性考拉4周岁时性成熟。每年的9月到次年3月是考拉的繁殖季节。
发情交配
发情期期间的雌性考拉表现出低声咆哮,身体颤动,小便,活动增多的行为,发情期约持续10天,若没有成功交配与受孕,约两个月后可再次进入发情期,若成功受孕则不再进入发情期。雄性考拉的交配前行为包括小便,用气味腺在围栏的树杆上进行气味标记,发出低沉的咆哮声,这种声音可以增加雌性考拉体内雌激素的表达水平,增加发情期雌性考拉的兴奋水平。有趣地是,圈养条件下,处于发情期的
雌性考拉不一定会接近发出这种咆哮声的
雄性,更常见的是扮演交配行为中的雄性,找到其它雌性并与其进行假交配行为,即进行爬跨,咬其颈部,骨盆推进,假
射精,有的雌性甚至会在交配结束时进行咆哮,在此过程中,被爬跨的雌性表现出典型的雌性行为,即
脊柱拱起和头部向后倾斜的行为。
妊娠哺育
考拉的孕期为33天-35天。一胎一仔,偶有双胞胎,雌性考拉每年可育一幼仔,但通常每两年繁殖一次。幼仔的出生主要与季节周期相关,而与地域关联不大,每年的十月到次年五月都可有幼仔出生,但幼仔出生高峰是十月到次年一月,
雌性考拉对幼仔抚育时间可达一年。
生长发育
考拉幼仔与其他
有袋类动物一样,在其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出生,刚出生时体长约2厘米,体重不到1克,之后爬到母体育儿袋中继续生长六七个月。六月龄时,考拉母亲会喂幼仔一些产自盲肠的软便,其中富含高浓度的
有益菌,可以帮助幼仔从吃乳汁过渡到吃
桉树叶;九月龄时,考拉幼仔的体重超过1千克时,离开育儿袋,骑在其母亲背上学习抓握树枝技能;1周岁时可脱离乳汁,此时体重可达2.5
千克。考拉在自然状态下可存活约15年。
人工繁殖
与考拉相关的人工辅助繁殖技术有人工授精、外源激素治疗、胚胎移植等。其中,人工授精可以解决由于身体受伤或行为上的不协调而难以交配的考拉的生殖问题。步骤为:第一,收集充足的考拉精液。可通过电刺激射精法或一种更接近自然状态下考拉交配行为的方法,即让雄性考拉与雌性考拉先进行如小便和吼叫这样的交配前行为,在雄性考拉对雌性考拉进行爬跨,阴茎勃起时,及时介入42℃-45℃的充气的考拉模拟阴道收集雄性考拉的精液;第二,评估考拉精液活力。在与考拉体温相似的35℃条件下对考拉精子的活力进行评估,冬天采集的考拉精液中精子的活力最高,其冻存复苏率也最高;第三,考拉精液的储存。考拉的精液耐冷,因而可在室温下储存和操作,储存时间越长,精子活力越低,精子的DNA质量越差。精子可以进行短期储存,在柠檬酸三葡萄糖稀释剂中加入抗生素,可以成功地将精子在5°C下储存8天,此时,考拉精子的活力还有约50%。精子也可以进行长期储存,每秒约减少6℃的方式在14%甘油或10%-15%的二甲基胺中进行冻存时解冻的精子复苏率最高;第四,人工授精。使用受精导管为处于发情排卵期的雌性考拉授精。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考拉的
种群呈下降趋势。1984年-2012年间考拉数量减少了近28%;2006年,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地区考拉的数量约为10万-30万;2009年,澳大利亚昆士兰地区考拉数量约为1.2万;2010年,澳大利亚所有地区考拉总量约35万-52万,同年末的干旱和丛林大火也导致了其数量下降;2012年,澳大利亚所有地区考拉数量约为33万;2014年时,考拉的成年个体数约有10万-30万;2018年-2021年间考拉数量又减少了30%。
威胁因素
考拉受到的威胁因素主要有:一是狩猎,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人们对考拉毛皮的需求致使其大量死亡,考拉数量的急剧减少又导致其种内遗传多样性大大降低,增加了近交的风险;二是细菌与病毒,
雌性考拉个体感染衣原体会导致不育;三是
栖息地的丧失与破碎化,1984年-2012年间由于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化,考拉更容易受到车辆撞击和狗的
捕食,导致了其数量的下降;四是气候灾害,2010年末的干旱和丛林大火也导致了其数量下降。
保护级别
2014年,考拉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易危(VU)。
保护措施
国际上针对考拉的保护计划有:国际上针对考拉的保护计划有:2011年的国家保护和管理战略(NRMMC)(后来证明此措施几乎没有成效)、
新南威尔士州的考拉恢复计划(NSW DECC)、
维多利亚州的管理战略(Menkhorst)、
昆士兰州环保局的昆士兰考拉保护计划和管理计划。
对于考拉的
栖息地的保护,已有一些相应的监控与管理措施,针对考拉
种群的保护,有异地保护、就地保护、重引入和引入,国际上和
澳大利亚都有很多圈养考拉以提高考拉种群数量的措施,也有较成熟的对考拉进行人工辅助繁殖的措施。
参考资料
Koala.大不列颠百科全书.2023-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