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顼
北宋第六代皇帝
赵(公元1048年—公元1085年)即宋神宗,初名赵仲鍼[zhēn],赵曙赵曙长子,生母高滔滔高氏,北宋第六位皇帝。
赵顼生于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赵祯赐其名为仲鍼。初封率府副率,后迁为右千牛卫将军。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其父宋英宗赵曙即位后,授赵顼安州观察使、光国公,授经于东宫,同年九月加封忠武军节度使、淮阳郡王等衔,改名赵顼。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六月,封为王,宋英宗赵曙染病后被立为皇太子。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正月,赵曙逝世,赵顼即位。赵顼在位期间,政治上通过“王安石变法”“元丰改制”推行变法。经济上实行匀输法、青苗法、市易法等增加财政收入。军事上推行将兵法、保甲法等增加兵力,改变募兵制。文化上,赵顼推动科举改革,并支持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宋神宗统治期间,宋朝与西夏战争不断,但因数次战败,北宋不得不以输送“岁币”方式换取和平。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赵顼在福宁殿病逝,终年三十八岁,庙号神宗,初谥英文烈武圣孝皇帝,后历经增谥、改谥,最终谥号为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赵顼死后葬于永裕陵,其子赵煦继位,即宋哲宗。
宋神宗经历两次变法,在位时间十八年,宋史中评价赵顼,说宋神宗即位以后,小心谦恭,尊重宰相大臣;诏求直言劝谏,考察民间疾苦,抚恤丧失父母的孩子,奉养年纪高迈的老人,救济贫困家庭。不大兴土木兴修宫室,不嗜好游山玩水。励精图治,将大有一番作为。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赵顼于庆历(公元1048年)生于王宫,是赵曙赵曙和高滔滔慧贤皇贵妃所生的长子。赵顼四个月时,他的祖父赵祯给他取名为赵仲鍼,并且授他为率府副率,后三次升迁至右千牛卫将军。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与他的父亲宋英宗入居庆宁宫。宋英宗即位后,授予赵顼安州观察使之职,封光国公,授经于东宫。赵顼天性好学,常因学习废寝忘食而遭到宋英宗的制止。赵顼重视礼仪,衣冠整齐,拱手端坐,即使在酷暑时节也不摇扇子。赵顼同年九月,加忠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淮阳郡王,改名为赵顼。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进封颍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三月,纳故相向敏中的孙女为夫人。
初政革新
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十二月,赵曙病重,一连几十天不能上朝。辅臣看望时,韩琦上奏宋英宗要求册立太子,于是赵顼被立为皇太子。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正月,宋英宗去世,赵顼即位,是为宋神宗。
赵顼继位,赦免了按常规不能赦免的人。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皇后为皇太后,立向氏为皇后,任命宰相韩琦为山陵使,群臣都不同程度加官进爵。次年正月初一,发生日食,改年号熙宁,因干旱全国罪犯减刑一等,杖责以下罪犯全部释放。
赵顼即位时宋朝开国已有百余年,宋朝的冗官、冗兵、冗费愈加严重,一些旧的制度也不适应社会现实,在政治、财政、军事方面需要进行改革,才能有效的维持国家正常运转。改革会引起既得利益者,官僚权贵的反感和对抗。变法前赵顼广开言路,听取各方面建议,财政上量入为出,节省开支,来缓解财政危机。赵顼认为实行变法需要有才识、有气魄,能够全力帮助他改革的大臣。他选中的富弼却希望赵顼二十年不要说用兵之事。后来选中王安石成为改革的执行人。
坚持变法
熙宁变法
王安石在地方为官多年,给赵祯赵祯写过《上万言书》,赵瑞继位后很赞赏王安石的《上万言书》。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赵顼任命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数月后又召王安石入京任翰林学士兼侍讲。后王安石写了《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给赵顼,分析了历代皇帝的擅长与不足之处。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二月,赵顼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后来又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作为变法的指导机构,由陈升之和王安石负责。同年十一月,颁布了《农田水利约束》,派遣官员提举各路常平,广惠仓,兼管农田水利事宜。
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孙觉吕公著等反对新法,赵顼不听,还推出新的策考进士的方法,免考诗、赋、论三题。同年八月夏人进犯大顺城,因兵力不足而失败,并在十二月时颁布了保甲法,夏人进犯镇戎军三川镇,巡检赵普击败夏军。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罢除诗赋和明经的考试科目,确定用经义、论、策考试进士。并罢除差役法,让民众出钱募役。变法时王安石提出并推行了一整套新法,主要分为富国,强兵和改革科举制度三个部分。富国部分包括匀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强兵部分包括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军器监法。新的科举制度主张以经义取士,应试者不再考诗赋、帖经,墨义之类,而以诗、书、易、周礼、礼记为本经,以论语、孟子为兼经,企图改变闭门学作诗赋,入官后对社会上的事都不知道的情况。王安石对太学进行了改革,实行三舍法。史上称为“熙宁变法”。
变法受阻
新法中的免役法和市易法因触犯了官僚,地方,商人的利益而遭到反对。这股反对的力量得到了太皇太后,皇太后和皇后的支持,还在赵顼面前哭诉。熙宁七年(公元1073年)春,天下大旱,赵顼想废除某些法令。但王安石认为大旱与变法无关,天灾无法避免,治理就可以了。司马光三次写信给王安石,列举实施新法的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但王安石坚持变法,对司马光的异议一一回决,苏辙韩琦也极力阻击青苗法,新法的科举制度也遭到反对。后因反对势力抨击王安石及其新法,王安石只得向赵顼提交辞呈。熙宁八年(公元1074年)二月,王安石再次拜相,但新法仍然得不到支持,次年,王安石再次辞官,赵顼将王安石外调镇南军节度使,平章事,判江宁府。王安石直到去世再没有返朝任职。
熙宁八年(公元1074年)十一月,交州(今越南)攻陷钦州市廉州镇。改渝州为南平军。熙宁九年(公元1075年)正月,交趾(今越南)攻陷州(今南宋市),知州苏缄战死,军士被杀害者达五万余人,任命郭逵为安南道行营都总管、招讨使,率军到达广西壮族自治区前线。赵顼下诏占城真腊联合进攻交趾(今越南)。十一月,出动六万军队,分水陆两路大举进攻宋广西路。熙宁十年(公元1076年)当年夏天,宋军收复邕州、廉州。秋天时收复全部失地。十一月,宋神宗三次下诏解决南征军的军需等问题,一如既往地反击交趾军。十二月,郭逵率宋军进入交州境内。交趾屯聚重兵于决里隘进行阻击,派有大象组成的军队向宋军进攻。宋军以强弩射象,用刀砍象鼻,打败交趾军,攻占决里隘。缴获了许多船只,交趾王李乾德眼看宋军就要兵临城下,赶忙奉表乞降。从此,交趾再不敢侵扰宋境。
元丰改制
王安石再次罢相的第二年,赵顼改年号为元丰,亲自主持变法,他变法也由前期的理财为主,转为改革官制和强化军兵保甲为主。他向天下颁布了《寄禄格》,核心内容是精简办事机构、减少官员层级裁汰冗员、提高办事效率。这些措施重点解决官员虚职多实职少的弊端,使官员名实相符、有职有权,同时统一官员的薪俸,加大对官员的考核。这场改革同样声势浩大被称为“元丰改制”。
惨败西夏
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七月,西夏国王李秉常被囚,梁皇后专权,赵顼认为这是进攻西夏的好机会,发兵20余万名,兵分五路深入西夏境内直抵灵州城下。宋军起初进展顺利,连续攻下几个州城,但在灵州城下西夏军顽强抵抗,宋军粮道被切断,人困马乏,军心开始涣散。西夏军挖开灵州城外的河渠,北宋军淹死和逃亡过半,无奈撤军。灵州之役大败,赵瑞仍想消灭西夏。
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五月,赵顼在银州,西夏的边界修筑永乐城屯驻军队,想困住兴州的西夏军。永乐城刚建好西夏就发兵30万进攻,北宋军败退并被围城中,切断水源,宋军渴死一大半,最终徐禧和守城将士战死万余人,将校200多人,士民及民士20多万人。最终与西夏和议,每年向西夏交纳财物。
忧郁病逝
西北边境战事失利,赵顼的精神受到打击,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二月一病不起,大臣王珪[wáng 妫姓]等人劝他早立太子,赵顼立第六子赵傭[yōng]为太子,改名赵煦,生病期间的朝政大事斩由皇太后处理。同年三月,赵顼驾崩于福宁殿,终年三十八岁,葬永裕陵。赵顼死后,初谥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九月,加谥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十一月,改谥体天显道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十一月,最终谥号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庙号“神宗”。十岁的太子赵煦即位,是为赵煦高滔滔被尊为太皇太后,临朝听政。
为政举措
政治举措
整顿吏治
当代学者谭凤娥认为,元丰改制是中原地区古代官制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它对官吏循名责实,官任其职产生了实效。官制沿用也证明它的价值。它对官僚机构精简,节约国家财政开支,限制了冗官冗员的滋生,扭转机构重叠,吏员冗滥,职权分裂等问题,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它调整官品制,简化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官品等级。但也产生了一些弊端,恢复宰相三省制,复杂了办事过程。改制后入仕途径众多造成冗官的源头并未堵塞,只对文官做了整顿,没有武官及其它官阶做改革。
经济举措
青苗法
国家以常平仓和广惠仓赈济灾困。把常平仓、广惠仓的钱谷放贷给农民,到收获季节再加息收回。当代学者黄俊伟认为青苗法是封建国家同豪强兼并之家进行利益分割的一种表现,即把豪强兼并之家用高利贷占有的农民的剩余劳动(乃至必要劳动)转归于封建国家,达到了富国安民的目的。一是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二是减轻了农民所受的高利盘剥之苦,需要借贷的民户有低息的青苗钱可借,免受豪强兼并之家的高利贷盘剥,减缓了贫富两极分化的恶化,反对者们则不遗余力的捍卫富民阶层的利益,把富民地主阶级的国家之义放在首位,他们之间的义利冲突导致了变法的步履艰难。
农田水利法
对当地应修复或应创建的水利灌溉工程,提出具体的计划和方案。当代学者黄俊伟认为,推行此法七个年头,全国兴修水利工程达一万多处,灌溉民田三十六万顷以上、官田近两千顷。这也是王安石“欲富天下则资之土地”“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的理财思想所收到的功效。因此,此法被评价为最能体现“为天下理财”主张,也被认为是利国利民的法令。
方田均税法
方田均税法按每户的产业情况,负担国家赋税。当代学者黄俊伟认为土地被兼并后的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并向地主交租,地主再向国家交税,农民、地主和国家之间,形成“农夫输于巨室,巨室输于州县,州县输于朝廷”的关系。一方面,农民对土地和国家的依附关系逐步减轻;另一方面,地主为赋税与国家发生的利益较量愈演愈烈,地主拼命缩小自己的赋税承担份额,把负担转嫁到下户身上。
募役法
募役法又称免役法或废差役法。把原来按照户等轮充差役的办法,改由政府出钱募人应役,所需款项向百姓征收,按照户等高下分担。当代学者黄俊伟认为,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制定的法令较切合南方的实际,免役法要求在向政府缴付夏、秋两税时,附带交付“免役钱”和“助役钱”,由政府雇人服役。此法得到世族背景较少的南方人支持和赞成;北方的农业生产和商业经济都相对落后,民众生活困难,很难有现钱缴纳赋税,即使借贷也难以偿还,以钱代役更是加重他们实物变现的困难。最主要的是,募役法加征的助役钱大多是由北方的官品形势户承担,所以遭到北方世族豪门出身的士大夫的强烈攻击,很难在北方地区实施。这是地域经济差异及法令背后的义利较量和价值排序对义利博弈的影响。
市易法
市易法的目的是方便市民生活,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当代学者黄俊伟认为市易务类似于以国家百货公司形式参与市场竞争,与其他市场主体逐利,由政府出面掌控商品的定价和交易,用“看得见的脚”剥夺了“看不见的手”对市场的调适,是越代庖,违背了市场运行规律,扰乱了市场秩序,阻碍甚至倒退了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从这个维度评价,此法应是新法中最失败的。
均输法
均输法将宫廷和衙门需要的用品,由地方供奉改为官方采买。当代学者黄俊伟认为变法派实施法令,由国家对各地商品进行宏观调控,收回以往被富商巨贾所操纵的轻重敛散权益,减少了商品囤积或运输费用,降低了商品成本,有利于节省国家财政开支。但没虑及,国家直接参与商品流通,不仅中断了皇宫和官衙的供应商们(这些商人大部分有官场或皇室背景)的经济收入渠道,激起他们的抵死反抗,也引起与他们有经济关系的臣僚、宦官、皇室的不满,招致他们的一致反对。
免行法
各行根据获利多少,按月或按季交纳免役钱。当代学者黄俊伟认为虽然变法初衷是不加重中户和下户的负担,将大地主和富户的部分财富收归国有,以解决财政问题。出发点是减轻中小地主和自耕农的负担,富国与富民并行不悖,既达到为国理财之“义”,又实现了不加赋而国用足之“利”;但结果却是豪强大地主将他们的负担转嫁给了中小地主和自耕农,使下层农民生活更痛苦,造成害民富国、国进民退的客观局面,使国家承受聚敛之意,失却仁政为民之“义”。
军事举措
保甲法
保甲法通过训练壮丁,使他们成为兵,成为一部分军事力量,从而改变北宋的募兵制。当代学者黄俊伟认为,保甲法改善军队素质,节省养兵耗费,革除募兵积弊,扩大战士基数,有望制服西夏北辽,实现统一事业的法令,却一再引起宋神宗的疑虑。为减少财政开支,宋神宗同意并支持推行保甲法,但他希图最大幅度地保留祖宗定下的募兵制,成为新法的阻碍。
将兵法
将兵法是由政府选出有作战经验和能力强的将官对驻军进行军事训练,提高军队素质。当代学者黄俊伟认为将兵法的推行,有利于精简军队、稳定禁军指挥官、固定禁军驻地、强化军事训练,实现“兵知其将,将知其兵”的目的,大大提高了战斗力。
保马法
保甲养马,官府拨马或官府出钱自行购马,养马户可减赋役还有报酬,但要保护好马,马如果死了要赔偿。当代学者黄俊伟认为保马法是由百姓出力饲养军马的办法,使政府节省了大量开支,也保障了军马的来源,同时还提高了乡兵的缉盗能力。加强了大地主控制的保甲武装力量。也是兼得强兵和节流的法令,从这个维度分析,此法于国于民都有利。
军器监法
设置军器监制作精良武器,管理全国武器。当代学者黄俊伟认为设军器监,统一管理全国的武器制造,招募能工巧匠,严格兵器制作,鼓励改良兵器,尤其是用煤锻铁,发射药制炮,炼制新式武器,取得很好效果。改良后的精炼利器,在战场上护佑士兵,提升了士气,有利于提高战斗力,提振军威,实现强兵目标。这一利国强军的变革推行的十分顺利。
文化举措
编纂著作
赵顼命司马光编辑完成《资治通鉴》,这本书在历史编纂学,治史态度精神,写作技巧特色,保存史料价真等方面,都成为后世历史学的典范。
贡举法
贡举法,废除明经科,以经义、论、策对进士进行考试。贡举法的考试内容明显减少,实用性增强,当代学者刘圆圆认为,对于考试的人的基础考查却也明显欠缺,旧的考试考两经,新的贡举法只考一经,有的科目不用复习,只要模仿就可以通过。也有现代学者杨安邦认为宋神宗取消诗赋明经诸科,以进士为主要科目,科举制度日趋成熟,进士考试以经义、论策,殿试进士专以策论,强调人才实际治国才能,强调考查士人对现实政治的理解及对策‚从考试学方面说,避免了死记硬背之弊于今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三舍法
三舍法是将学生按舍分等级,按不同舍级进行教学,并设有专科学校,培养专门人才。当代学者管延庆认为三舍法的施行使得太学成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州县学的建设,形成了一整套的学校体系,并且以三经新义为代表的经义考察,更是使得官学的发展如日中天,培养了大批的变法人才,在此情况下,书院进一步萎缩,官学进一步壮大,推动了变法中士人阶层的思想,在政治变革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人物评价
宋朝学者朱熹评价:赵顼一心要治里好的,用人只要一用就只相信他。宋神宗很聪明,天下的事他都知道,只是做事不按节奏来。宋神宗喜欢用生事的人。
元朝脱脱等人撰写的《宋史》评价:宋神宗天性孝顺友善,他侍奉赵曙和皇太后,会一整天站着,就算是酷暑或是严寒,都是如此。曾经与岐王、嘉王在东宫读书学习,侍讲王陶讲论经史,宋神宗带着二王一起拜见王陶,因此朝廷内外纷纷称赞,说他言行一致,是个贤才。宋神宗即位以后,小心谦恭,尊重宰相大臣;诏求直言劝谏,考察民间疾苦,抚恤丧失父母的孩子,奉养年纪高迈的老人,救济贫困家庭。不大兴土木兴修宫室,不嗜好游山玩水。励精图治,将大有一番作为。
明朝学都王夫之评价:宋朝政治的乱是从宋神宗开始的,宋神宗被天下人怨,被后世的人批评,不是因为他有骄奢淫逸这些行为,只想在朝堂上急于善治,但却使得百姓感到困扰。
清代学者颜元评价赵顼:治国他用薛向张商英等人治,治军用王韶熊本等人,向西攻克吐蕃,向南平定洞蛮,夺取了西夏五十二个营垒,高丽前来朝见,宋朝几乎复兴了。
当代学者吴天墀[wú tiān chí]评价赵顼:他怀抱富国强兵的思想,力图振作有为;任用王安石做宰相,实行各项政治改革,积极为对外用兵创造有利条件。
当代学者王才忠评价:宋神宗是变法派的靠山,但他气魄不够宏大,思想不够深刻,性格不够刚毅。
当代学者李华天瑞评价:宋神宗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领导者,王安石虽然主导如何变法,但是变法能不能实行则取决于宋神宗,从这个意义来说,有宋神宗才有王安石,有宋神宗力排众议,才有王安石的变法。
家庭成员
墓葬信息
宋神宗死后葬于永裕陵,位于巩义市西南20公理芝田镇八陵村南一里许丘陵上。陵区南北长约2200米,东西宽约500米。永裕陵由上宫、下宫以及钦圣宪肃向皇后、钦慈皇后、钦成朱皇后、显恭王皇后等陵组成,宫城位于两乳台北面约135米,两边的四神门阙台和四隅角阙遗址保存完好。宫城平面呈正方形,边长约240米。陵台位于宫城正中,呈方形覆斗状,现存陵台顶边长18米,底部边长48米,高15米。永裕陵上宫现存石雕造像52件,缺少神道西侧驯象人、甪端[lù duān]、控马官和石虎各1件。
轶事典故
侧金盏
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秋宴,赵顼在神庙和王歧公举杯饮酒时,风疾发作,一侧的举不起来,酒把御袍弄脏了,当时京城中流行侧金盏的诗歌,皇城司的人认为是这首歌带来的不祥,禁唱此歌。
力排众议
宋神宗不信谗言,严惩诬告,任用王安石变法,一天,赵顼和祁王赵一起侍奉慈圣光献皇后时,曹皇后表示,民间很多人为青苗助役钱所苦,赵顼听了不高兴,表示这个本来就是为了方便百姓而设的,并不是要坑害他们。曹皇后表示王安石有才,可是对他不满的太多,还是暂时放他出京。祁王也赞同曹皇后的想法,赵顼表示所有的大臣只有王安石舍身为国,祁王如果觉得赵顼在败坏国家可是自己来当皇帝,后不欢而散。
博学多闻
宋神宗读书时提出的问题出人意料,讲官们常常在进讲时为难,作为讲师之一的苏辙曾经拍着肚皮表示,每次进讲都浑身冒汗。
研究书目
《宋史·卷十四·本纪第十四》
《中国皇帝》
《黄河人文志》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宋史.豆瓣读书.2024-04-07
中国皇帝.孔夫子旧书网.2024-04-07
黄河人文志.孔夫子旧书网.2024-04-07
宋朝简史.豆瓣读书.2024-04-07
《王安石变法》.豆瓣.2023-09-04
《天变不足畏》.豆瓣.2023-09-04
《宋代中国的改革》.豆瓣.2023-09-04
苏东坡.豆瓣.2023-09-04
东坡家事 (2015)...2022-07-07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初政革新
坚持变法
熙宁变法
变法受阻
元丰改制
惨败西夏
忧郁病逝
为政举措
政治举措
整顿吏治
经济举措
青苗法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募役法
市易法
均输法
免行法
军事举措
保甲法
将兵法
保马法
军器监法
文化举措
编纂著作
贡举法
三舍法
人物评价
家庭成员
墓葬信息
轶事典故
侧金盏
力排众议
博学多闻
研究书目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