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麻鸭
鸭科麻鸭属的一种鸟类
赤麻鸭(学名:Tadorna ferruginea),别名:红雁、黄鸭、渎、黄凫。
赤麻鸭是中大型游禽,通体黄褐色,羽绒丰满厚实。初级飞羽和尾羽黑褐色,翼镜辉绿色;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虹膜棕褐色,喙、爪、尾羽为黑色,腿强健有力,适于行走。雄鸟的额和头呈棕白色,在繁殖期下颈基部有一圈窄的黑色颈环;雌鸟羽色较淡,没有黑色颈环。体长51~68厘米,体重0.9~1.65千克
世界范围内赤麻鸭主要分布于欧洲东南部至亚洲中部、非洲西北部等地。中原地区范围内赤麻鸭广布全国各地。赤麻鸭是草原-荒漠型的冬候鸟;栖息于河流、湖泊、库塘等水域,性喜集群,是杂食性动物,食物种类广泛。赤麻鸭的整个繁殖期可划分为:配对与交配期,筑巢期,孵化期,育雏期。并且一对赤麻鸭配对筑巢、产卵、孵卵后,会雌雄进行合理分工,共同承担对幼鸟的哺育责任。
赤麻鸭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sion 3.1)——无危(LC)。赤麻鸭于2000年8月1日被中国国家林业局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赤麻鸭的个头大、肉鲜美,且绒羽可做装饰品,是重要的经济鸟类。
嫩绿芽和陆地植被的种子、小米和小麦等农业谷物、虾等沿海甲壳亚门、水生和陆生昆虫(尤其是蚱蜢)、水生软体动物门、小鱼、青蛙、两栖动物卵和植物病原线虫
形态特征
赤麻鸭是中大型游禽,通体黄褐色,羽绒丰满厚实。翅膀上有明显的白色翅斑和铜绿色翼镜,黑色飞羽与白色覆羽对比鲜明,虹膜棕褐色,喙、爪、尾羽为黑色,腿强健有力,适于行走。雄鸟的额和头呈棕白色,在繁殖期下颈基部有一圈窄的黑色颈环;雌鸟羽色较淡,没有黑色颈环。体长范围为51~68厘米,体重范围为0.9~1.65千克,比一般的家鸭稍微大一些。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范围内赤麻鸭主要繁殖于欧洲东南部、地中海沿岸、非洲西北部、亚洲中部和东南部,越冬于日本朝鲜半岛、中南半岛、印度、中国和非洲尼罗河流域等地。
中国范围内赤麻鸭广布全国各地,繁殖于东北地区甘肃省青海省、新疆、西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西北部,越冬于东北南部、华北、长江至珠江流域。
栖息环境
赤麻鸭经常出现在开阔草原、高原和山区,在内地河流、湖泊、洼地、沼泽、滩地、盐田等活动,极少在沿海出现踪迹。在靠近溪流、湖泊的洞穴里筑巢。并且赤麻鸭能耐寒,可在青藏高原海拔4600米裸岩遍地处筑巢产卵。
生活习性
飞行行为
最开始赤麻鸭的早成雏尝试进行飞翔动作时,会抬起身体,剧烈地扇动翅膀,用脚蹼快速划动水面,向前滑行8~10米。但是由于飞羽和胸肌的发育程度不够,幼鸟的身体还不能离开水面,直到雏鸟的飞羽渐渐长成,胸肌经过充分地发育过后,它们才可以在水面上进行短距离的飞行或滑翔。
活动行为
赤麻鸭擅长于游水和步行。但是和大多数其他鸭科的动物相比,它在繁殖季节经常离水较远,对利用水体进行休息和摄食的依赖性较低;在非繁殖季节,该鸭类更喜欢在地势较低地区的溪流、缓慢流动的河流、淡水池、淹没的草原、沼泽和微咸水或盐湖中活动,也在人工水库中发现过它们的踪影。赤麻鸭会避开沿海水域和高大茂密的植被,以及漂浮的水生植物。
相较于绿头鸭等较少上岸的鸭类,赤麻鸭更喜在岸上活动。它们大多在岸边草地上对枯草进行取食;休息时会在地上(或冰上)回头趴卧或单脚站立,梳理羽毛时常作双脚站立。在水中倒立取食时,后半身露在水面外,不能全部没入水中;它们也会在水上回头漂浮。赤麻鸭性情机警,听觉、视觉敏锐,在一、二百米以外稍有惊扰,也会使其迅速起飞。
觅食行为
赤麻鸭是杂食性水禽,食物种类广泛,包括植物性的食物嫩草芽、野生杂草的种子、根、叶、水草、藻类、农业谷物(如小米、小麦)等;动物性的食物包括节肢动物门(如虾、水生和陆地昆虫,特别是蚱蜢)、水生软体动物、小鱼、青蛙、两栖动物产的卵和蠕虫等。赤麻鸭的早成雏觅食方式与成鸟不同,大多为滤食式。
求偶行为
迁徙到繁殖区的赤麻鸭经过几天短暂的群体生活调整后,就会开始寻找配偶。等到雄性选定心仪的雌鸟过后,就会展开追逐。雄鸟求偶的前兆表现为烦躁不安,不断地伸翅缩颈,在水面快速游动。雄鸟的求偶方式非常有趣,面对雌性,雄鸟会不停地鸣叫,一边鸣叫,一边接近。越靠近雌鸟,其声音越低。一旦靠近,鸣声会完全变成连续不断的喉音。相比雄性的躁动,雌鸟则要安静得多,此时间段内,雌鸟多在水中缓慢地游动,很少发出鸣叫。
求偶期间最为常见的是雌雄双方戏飞。戏飞常由雄鸟发起,雌鸟随之响应,然后整个群体进行大声鸣叫,声音在800米处都可以听见。鸣叫时,雌雄个体不断振翅扑飞,也常见4~5只结成的小群体起飞。它们在湖面上边飞边鸣,大概5~10分钟后会降落在水面上进行休息,然后再开始下一场戏飞。在一天中,平均2小时有1次这种戏飞行为,频率较高时每小时有1次,每次持续时间20~40分钟。
在配对场所活动的赤麻鸭常分为2雄性2雌性或者3雄性3雌性的小群体,小群体后常有单只雄性跟随。傍晚后,配对好的小群体就不会再返回配对场所,而是会在水源周围的山坡上停留。完成配对后的赤麻鸭,会在整个繁殖季节里相伴。
筑巢行为
配对完成的赤麻鸭会开始选择合适的地点筑巢,根据地理形貌的不同,巢址的选择差异较大。有的会在河岸土穴里、悬崖石洞中或田野沟渠中筑巢,有的也会利用其他动物的旧洞穴或国家体育场做窝。总的来说赤麻鸭的巢具有以下三个特点:①距离巢洞不远处会有水流;②大多数巢穴选在僻静的山上;③筑巢的洞穴平坦而斜向上,洞口深且弯道多。鸟巢呈碗状,筑巢物由干草、树枝、树叶、羽毛、羽绒等组成,羽绒是在产最后1~2枚卵时,才从其自身拔下。赤麻鸭种内两巢之间的距离一般在25米以上,如果两个巢的洞口不在同一个方向上,那么距离就可能较近,最近的可达十米。
防御行为
配对完成的赤麻鸭们选好巢址后会非常地谨慎。雌鸟会不断地在几个洞穴里进进出出。而雄鸟常在洞口附近活动,保护巢穴,当没有入侵者时,它们会停在巢穴附近,警惕地张望;当遇见其他个体飞过或停落在巢附近时,雄鸟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反应,它们会将颈部平伸,尾羽半张,边鸣叫边低头向入侵者冲去,直到将入侵者逐出巢区以外为止,一般外来个体遇到攻击后,很快就会离开,但有时也会发生剧烈的打斗。产卵期间,雌鸟会进入洞穴孵卵,雄鸟在巢穴附近担任警戒,当附近有猛禽活动或人畜走近时,会立刻大声鸣叫示警,然后迅即钻入洞穴中。
冬季,赤麻鸭群会在白天栖息在冰面上(与岸边相距百米以上),尽管暴露明显,但却是最安全的,最容易发现潜在的敌害(在冰上行进困难)。一旦有危险性动物靠近,部分赤麻鸭就会发出报警鸣叫,全鸭群立即警觉,但是如果在陆地上集群活动,某些敌害就容易偷偷靠近进行偷袭。
节律行为
赤麻鸭是一种迁徙性水鸟,在春季会从越冬区迁徙到繁殖区,而在冬季它们又会成群的从繁殖地迁往越冬地。迁徙途中多由家族群组成更大的群体进行迁飞,常常边飞边发出鸣叫,大多呈直线或横排队列前进,会在中途不断停息和觅食。
亚洲中部的赤麻鸭通常将海拔较高的青藏高原以南作为越冬地,而将喜马拉雅山脉以北作为繁殖地。因此,其很可能会进行高海拔迁徙。在北上和南下迁徙期间,赤麻鸭分别迁徙了平均1481千米(范围为548~2671千米)和平均1238千米(范围为548~2689千米)。证明赤麻鸭是一种极端的高海拔候鸟。
圈养条件下,赤麻鸭繁殖期的行为会呈现一定的日活动节律,在上午和下午的喂食时间7:00~8:00及16:00~17:00这两个时间段内会有集中的采食行为,此时雌性赤麻鸭的孵化行为所占用时间最少,它们会出巢取食。一天中,赤麻鸭的休息行为在中午呈现一个高峰,而警戒行为在清晨达到最高峰。
野生赤麻鸭非繁殖期的活动时间从破晓到黄昏大约十二个小时,早、晚活动频繁,中午多在湖边或湖中的草墩上休息。
冬季(11月中下旬至12月上旬)在全冰封的水域,赤麻鸭白天整日集群栖息在冰面上,不会进行取食活动。傍晚鸭群会离开冰面,夜间冰面上没有赤麻鸭。正是因为鸭群昼夜冰、地的交替飞动,使得人们发现其在夜间取食,呈现出昼夜颠倒的现象。而在冬季,高原地带的赤麻鸭们白天会存蓄足够的热能,以便到了夜里,在远离水源的高山裸岩处能抵御高原寒夜的侵袭。
生长繁殖
发育
赤麻鸭卵的颜色会随孵化时间的延长逐渐变为白色,受精卵的重量会逐渐减轻。雏鸟在卵内转圈啄壳,经过24~36小时后,卵壳会在离钝端约2厘米处横裂,雏鸟完全破壳而出。新生雏鸟的喙是墨绿色的,虹膜为黑色,上体除眼围、前额和肩至腰侧具灰白条纹外,自头顶沿着后颈至背,腰及尾部布满明显的棕褐色斑块,腹部白色,跗及趾灰绿色,蹼黑色。雏鸟出壳后立即睁眼,绒羽干后就能行走,属于早成鸟。出壳28小时以后开始摄食,这期间雌鸟体重平均下降5~8克,取食后体重才会逐渐上升。摄食3天后才可以恢复到出壳时的体重。雏鸟约50天后可飞行,两年性成熟。
性行为
赤麻鸭的交配在地面或水面上进行。交配开始之前,雌雄赤麻鸭会一起离开群体到偏僻的地方,雄鸟在前,雌鸟在后,雄鸟会以低鸣声召唤滞留的雌鸟。在水面上游动约20分钟后,在浅水草丛中站立,连续3分钟双双进行仰颈朝天的应答式高鸣,然后雄鸟在水中围绕着雌鸟游转,头部上下移动,发出低沉的嘎嘎声,或不时把喙伸入水中。随后,雄鸟从一侧衔住雌鸟肩部羽毛,俯于雌鸟背上进行交配,整个过程持续5分钟。交配完毕后,会在浅水草丛中进行休息。地面上的交配方式同水中大致一样,只是雄鸟绕着雌鸟的游动变为转圈。
繁殖
成年赤麻鸭一年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迁到繁殖区之后,开始准备繁育后代。一般在筑巢完成后大约1周的时间里,即每年的4月中旬到5月上旬,赤麻鸭开始产卵,会持续到7月间。每窝产卵个数6~12枚,每个卵重80克左右,形状为圆形,光滑呈淡黄色且没有斑点,雌鸟每天或隔一天产一枚卵。产卵后的雌鸟恋巢性极强,很少出巢,即使有人逼近洞口也不会离开,并且性情变得非常凶猛。
哺育
赤麻鸭的雌鸟在产完最后1~2个卵时开始进行孵化,孵化过程由雌鸟完成,雄鸟不参与。孵卵期间,雌鸟会有极强的恋巢性,只会在每天中午离巢一次,每次约20~30分钟,孵化期为30~32天。孵卵期间,当雄性赤麻鸭和雌性一同外出觅食后,雄性会和雌性一同回巢,栖息于巢外,继续维持警戒。
早成雏破壳24小时内,雄鸟在前引路,雌鸟就会把幼鸟驮在背上飞到水域湖泊中饮水喂食。雌鸟背幼雏时,匍匐在地上,以低鸣声唤幼雏沿翅膀爬上肩背。雌鸟一次就会背负一窝幼雏,因此在繁殖的季节很容易见到携带十余只小雏的母鸭。到了傍晚,雌鸟再把幼鸭们背回巢中,不论风雨,如此数十日,直到小赤麻鸭们长大成熟。
出壳40小时后,亲鸟会带领雏鸟进入水中游泳。雏鸟能游泳,也能潜水,可在水底下停留5~10秒。这时,雏鸟在亲鸟的引导下学习觅食,亲鸟一边作示范动作一边发出低沉的嘎嘎声,雏鸟听见叫声,就会聚拢过来。
3~4天后,在亲鸟的带领下,早成雏学会在湖中觅食,几乎不上岸,一旦遇到敌害,就会在亲鸟的召唤声中,迅速地向湖中央游去。成长一段时间后,雏鸟在会雌亲鸟的带领下与成年赤麻鸭合成大群。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从全球来看,赤麻鸭的分布和数量都在显著减少,比如欧洲东南部的保加利亚赤麻鸭是极度濒危的。中国的赤麻鸭种群数量曾经是相当丰富的,但近几十年来,由于过度狩猎和生境被破坏,致使种群数量日趋减少。
致危因素
自然条件下影响赤麻鸭种群数量的主要原因是天敌危害导致幼雏存活率低。但目前赤麻鸭种群破坏最大的因素是人类的狩猎。同时在东南欧(例如在土耳其),对赤麻鸭数量的其他威胁包括因为地下水开采造成内陆湿地的损失和退化、灌溉(导致季节性和半永久性湿地的供水减少)、浅沼泽和湖泊的广泛排水、盐业开采、城市发展、环境污染、引进外来鱼类和过度放牧等。
赤麻鸭随四季交替而来回迁徙,其体表和粪便携带的大量微生物可随赤麻鸭迁飞而传播,并影响其代谢;环境和赤麻鸭肠道微生物群落之间的关系以及食物和环境来源有害菌对其存在潜在的危害。而且赤麻鸭易感染禽流感(甲型H5N1流感病毒株),会受到病毒爆发的威胁;同时赤麻鸭也会感染类志贺邻单胞菌,病鸭发病前不会看见明显症状,但捕捉到的病鸭头颈无力,不能游动,死亡的病鸭会漂浮在湖面。赤麻鸭还是鸡异刺线虫(Heterakis gallinae)、绦虫目物种(Diorchis thracica)的寄主,这些寄生虫亦会导致赤麻鸭中毒致死亡。
保护级别
在世界权威组织中,赤麻鸭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version 3.1)——无危(LC)。在欧盟27国区域,赤麻鸭被评估为近危(NT)。在《非欧亚迁移性水鸟协定》(AEWA)中,赤麻鸭被列为保护动物之一。赤麻鸭于2000年8月1日被中国国家林业局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是中国的“三有”保护动物。
保护措施
赤麻鸭频繁地出现在河流湿地上,而避开森林和农田生境,表明它们对河流生境的偏好。对河流栖息地和附近草原的管理和保护可能有助于保护在非繁殖季节共享这些栖息地的赤麻鸭。
《欧盟鸟类指令》附录I和《保护欧洲野生动物与自然栖息地公约》附录II指出,栖息地的恢复、人工筑巢和喂养是有益于赤麻鸭的保护措施。
2020年9月,由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规范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对赤麻鸭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的养殖活动,除适量保留种源等特殊情形外,引导养殖户停止养殖。
物种危害
赤麻鸭存在携带禽流感病毒(AIV)和新城疫病毒(NDV)的情况。禽流感是由正黏病毒科A型流感病毒(Avianin fluenza virus, AFV)属中的不同亚型引起的禽类一种从呼吸系统病变到严重全身性败血症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由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VD)引起的严重危害养禽业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及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新城疫是极易传染的毁灭性疾病,流行病学和生态学研究表明,人类也可以感染此种病毒。
主要价值
赤麻鸭的肉及羽毛都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其个头大、肉鲜美,是重要的经济鸟类;绒羽可做装饰品。雌鸟的次级飞羽商品名为黄鸭翠,能够进行销售,作为饰羽来用。
养殖技术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如肉类和蛋类)和保护目的,赤麻鸭在中国多个省份被人工饲养。赤麻鸭的种卵保存温度一般为13~14摄氏度,保存时间越短越好,最多保存14天,保存湿度为50%~60%,要有缓慢适度的通风。孵化温度采用前期高(温度为38.2~38.5摄氏度,湿度50%~64%),中期平(温度为37.8~38.2摄氏度,湿度54%~62%),后期低(温度为37.2~37.8摄氏度,湿度55%~75%)的原则。前期晾卵次数不宜太勤,时间亦不宜过长,中后期可以勤晾卵,并加长晾卵时间。中后期一定要注意控制温度,防止卵因为温度过高而烧死。赤麻鸭的孵化期平均为30天,比野外33天更短。一开始可先喂食赤麻鸭市面上销售的饲料,以后逐渐喂各种蔬菜、谷物,熟肉、鱼、蛋黄等饲料。
赤麻鸭在人工饲养环境下,可以与同属异种的翘鼻麻鸭(Tadorna tadorna)进行杂交。杂交后代在形态、行为上像赤麻鸭,同时又保留有翘鼻麻鸭的特征,比如嘴基部有小皮质瘤。杂交后代的雄性杂交鸭体型明显大于两种亲鸭的体形,是难得的改良品种。
相关知识
粪便及卧迹记录
赤麻鸭的刚出不久新便,呈条状或稀滩状,少数粪中混有白色尿酸,大部分为绿色,有的甚至鲜绿,可能是取食了绿色植物;有的粪便为棕褐色,可能是吃了枯草所排出;有的为绿、棕混合色。随着排出时间变长的粪变暗近黑色,而且日晒会融化。排便有的会呈喷射状,有的是空中喷便,众多小块便迹延及4~5米的一长溜。可以通过采集赤麻鸭的粪便样本进行分析,获得赤麻鸭的遗传和代谢信息。
鸭群停栖处,除粪便外还能看到鸭在冰上的卧迹,是鸭体化了的冰再冻结而形成的比原冰面微隆起1厘米高的痕迹,可凭此找寻赤麻鸭的踪迹。
相关文化
《中华大典·生物学典·动物分典》中综述了宋朝、元朝、清代关于赤麻鸭记录的古籍,更有宋、明两朝关于赤麻鸭的画作《寒塘聚禽图》《雪景毛》等记载。《中国大百科全书》——动物真奇妙中介绍了赤麻鸭的形态特征、分布及食性。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秘境之眼》也有关于赤麻鸭的介绍。
参考资料
赤麻鸭.物种2000.2024-08-27
赤麻鸭.IUCN Red List.2024-09-10
..2022-11-09
赤麻鸭.datazone.birdlife.2024-09-10
赤麻鸭.泾源县人民政府.2022-09-07
..2022-11-09
赤麻鸭.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2022-09-07
..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2022-11-10
..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2022-09-07
..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鸡异刺线虫.中国大百科全书.2022-09-07
Tadorna ferruginea.European Red List of Birds.2022-11-09
Tadorna ferruginea.AEWA.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动物真奇妙-赤麻鸭.中国大百科全书.2022-09-07
《秘境之眼》赤麻鸭.CCTV-1综合频道.2022-11-09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飞行行为
活动行为
觅食行为
求偶行为
筑巢行为
防御行为
节律行为
生长繁殖
发育
性行为
繁殖
哺育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致危因素
保护级别
保护措施
物种危害
主要价值
养殖技术
相关知识
粪便及卧迹记录
相关文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