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579年-648年),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
淄博市东北地区)人,
唐朝初年名相,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房玄龄出生于世代官宦之家,
曾祖父、祖父均在
北魏、
北齐为官,其父是一位饱学之士。十八岁时,房玄龄中
进士,授羽骑
校尉、在秘书省担任校对。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天下大乱,房玄龄前去拜见
李世民,被李世民署为渭北道行军
记室参军,从此跟随李世民征战天下。唐朝建国后,李世民被封为秦王,房玄龄任秦王府掌管书记,积极为李世民出谋划策,网罗人才,与谋臣猛将相结交,使其效死力,后参与谋划了“
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登基后,房玄龄颇受宠信,为其广纳人才、任贤举能,主持修订律令、监修文献。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论功行赏,晋升房玄龄为国公。贞观四年(630年),房玄龄接替
长孙无忌任尚书左仆射,改封爵号魏国公,主持编撰本朝历史。贞观十一年(637年)六月,房玄龄等十四人一起被封为世袭
刺史,房玄龄被任命为
宋州刺史,改封爵号为梁国公。贞观十三年(639年),因害怕富贵至极反招灾祸,房玄龄多次上表请求解除所任机要职务,但
李世民始终未应允。贞观十七年(643年),房玄龄的肖像被陈列在了为表彰功臣而建造的凌烟阁中。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病逝,享年70岁。 逝世后,房玄龄被追认为
太尉、
太原市都督,谥号文昭,葬于
昭陵。
《
新唐书》中曾高度评价房玄龄道:“房玄龄执掌国政时,夙兴夜寐,恭勤自强,一心为公,尽心竭力,不愿使一物失所。房玄龄为人无嫉妒之心,还熟悉精通吏事,从来不拿自己的长处来要求别人,任用人才时不求全责备,虽卑贱之人也能尽其所能。有时因事受责,房玄龄一定会叩头请罪,行事颇为谨慎。”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房玄龄出生在一个具有
儒家思想的士大夫家庭,其父
房彦谦爱做学问,广泛涉猎儒家经典,曾担任
隋朝的泾阳令。而房玄龄自小便同其父一样,喜爱读书,擅长写作,同时擅长
草书和隶书。年少时,天下太平,随父亲到京城的房玄龄却私下向父亲预言了隋朝的灭亡。十八岁时,房玄龄被推举参加
进士考试,朝廷授予了他羽骑尉的职务,在秘书省担任校对,后补任隰城
县尉。
杨坚仁寿四年(公元604年),汉王
杨谅造反,房玄龄受到牵连,被贬到了
上郡(今属
绥德县)。在父亲病重期间,房玄龄悉心照料。隋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房玄龄的父亲病逝,房玄龄一连五天滴水未进,十分悲伤。
辅佐李世民
杨侑义宁元年(公元617年),敦煌公李世民率军攻取渭北。房玄龄随即便驱马奔赴军营门前,请求面见李世民。经后任唐初宰相
温彦博的引荐,房玄龄成为李世民手下的谋臣,被任命为渭北道行军
记室参军,执掌文告、军机和章表檄文。每当平定叛军,其他人都在争先恐后寻求珍宝文物,只有房玄龄急着招揽人才,并将他们安排到
幕府供职。遇到胸怀韬略的文臣和英勇善战的武将,房玄龄都会私下结交,让他们各自为
唐朝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次年(618年)5月,
李渊在长安武德殿即位。
李世民被封为秦王,房玄龄成为秦王府记室参军,受封为临淄侯。从此,房玄龄便成为秦王李世民的核心智囊之一。
策划玄武门之变
秦王李世民在南征北战中屡建功勋,引起了太子
李建成的嫉恨。李世民曾到李建成住处吃饭,中毒而归。房玄龄敏锐地觉察到他们兄弟之间怨仇已成,祸乱将起。于是房玄龄便私下向
长孙无忌建议,李世民应遵从
周公诛杀兄弟的故事,对外抚宁天下,对内安定宗族社稷。长孙无忌十分赞同,于是入见李世民献策。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在发动玄武门事变之前,
李世民令长孙无忌秘密地将房玄龄等人召来。之前。房玄龄和
杜如晦因被李建成与
李元吉诬陷而遭到斥逐,被高祖下令不能再侍奉李世民。故而,当李世民秘密召见时,两人害怕获罪致死,便拒绝接受李世民的教令。对此,李世民十分生气,认为房玄龄等人要背叛他。故而,李世民便派
尉迟敬德前去探查,若房玄龄等人不肯前来,便将其处死。尉迟敬德前去,与
长孙无忌一起告诉房玄龄此事,于是房玄龄和杜如晦便身穿道士服装秘密进入秦王府,随后,
李世民将
李建成和李元吉诛杀于
太极宫玄武门遗址内。房玄龄和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均参与了整个事变的谋划。而等到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时,房玄龄也被提拔为了太子右庶子,得到了五千匹绢的赏赐。
担任宰相
贞观元年(627年),
唐太宗虚心改过即位,是为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授房玄龄为
中书令。在论功劳大小进行奖赏,李世民认为房玄龄、长孙无忌、
杜如晦、
尉迟敬德、
侯君集五个人为第一等,便晋升房玄龄为邗国公的封号,赐予他收纳一千三百户租税的实封。
贞观三年(629年),房玄龄被授予太子少师官衔,但由于他坚决推辞,便只担任了代理太子詹事一职,并兼任
礼部尚书。次年,接替
长孙无忌任尚书左仆射,改封爵号
窦怀贞,主持编撰本朝历史。在负责统管朝廷各部门政务后,房玄龄知人善用,按照才干安排职务,被百姓称为贤相。贞观九年(635年),因维护高祖的陵墓制度有功,房玄龄被加赐
开府仪同三司的名号。贞观十一年(637年)六月,房玄龄和
司空长孙无忌等十四人一起被封为世袭
刺史,房玄龄被任命为
宋州刺史,改封爵号为梁国公。次年三月,
李世民感念房玄龄的功绩,将自己的佩刀赐给了房玄龄。
贞观十三年(639年)正月十四日,房玄龄被加封为太子少师。因害怕富贵至极反招灾祸,房玄龄多次上表请求解除所任机要职务,但唐太宗并未应允。最终,房玄龄还是兼任了太子少师一职,但却未接受太子的拜师礼。当时,房玄龄已身居高位十五年,女儿和儿子都与皇室结亲。因家族颇为显贵,房玄龄多次请辞,但唐太宗始终未应允,并加以劝阻。贞观十六年(642年),房玄龄和
高士廉等人合作编写成《文思博要》一书,被任命为
司空,仍然统管朝廷政务,主持编撰本朝历史。房玄龄再次上表请求辞职,但依旧遭到
李世民的劝阻。
贞观十七年(643年)四月,房玄龄参与处理太子
李承乾谋反事宜,太子被废。事后,李世民与
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勤、
褚遂良商议,立
李治为太子。随后,房玄龄便兼任太子太傅,仍然执掌门下省的政务,继续主持编撰本朝历史。同年七月,由于完成了《高祖实录》和《今上实录》的撰写任务,朝廷为房玄龄颁发了玉玺封记的文书嘉奖,并赏赐了他丝绸一千五百缎。同年,房玄龄因继母去世离职回家守孝,太宗特地命令用昭陵墓地安葬他的继母,不久便官复原职。
贞观十八年(644年),房玄龄的肖像被陈列在了为表彰功臣而建造的凌烟阁中。而后,
李世民御驾亲征
辽东,命令房玄龄留守京城,战车装备和军队粮饷则都被委托给房玄龄安排发送。
贞观十九年(645年),房玄龄留守京师,有告密者状告房玄龄,房玄龄便直接将告状者送至唐太宗的行宫。唐太宗问明状告何人后,便将告状者腰斩,并下令此类事件房玄龄可自行处置。而后,房玄龄接受诏令,同中书侍郎
褚遂良一起重新编写《晋书》。到贞观二十年(646年),全书编写成功,共一百三十卷。
贞观二十年(646年),
刑部尚书张亮因养假子被人告发谋反,被下令处死。临刑前,受
李世民派遣,房玄龄与
长孙无忌在监狱中与张亮诀别。同年,房玄龄因为小的过错被谴责赋闲在家。经过褚遂良上奏,唐太宗又将房玄龄召回。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在终南山翠微宫休养,任命司农卿李纬为
户部尚书。当时,房玄龄留守长安。有个官员从长安来到
翠微寺,太宗便询问房玄龄知道李纬担任户部尚书的看法。听到房玄龄只是说李纬的胡须漂亮后,唐太宗便将李纬调任为洛州刺史。
重病辞世
晚年的房玄龄经常疾病缠身,唐太宗却依旧委以重任。与此同时,
李世民还派御医前去治病,每天都关注房玄龄的病情。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太宗在
玉华宫遗址休养,当时房玄龄病情发作,唐太宗下诏让他带病统管留守长安的事。而后,房玄龄病情加重,坐着担舆让人抬进玉华宫。一见面,唐太宗便对着房玄龄流泪,房玄龄也颇为感动。随后,唐太宗便下令派遣名医救治房玄龄,负责唐太宗伙食的官员也每天都会送御膳给房玄龄。若房玄龄病情略有好转,唐太宗便十分开心;若房玄龄病情加重,唐太宗则颇为伤感。病重时,房玄龄却也依旧不忘国事,曾劝谏皇上要遵循皇家远祖
老子(
玄元皇帝)“知足不辱,知止不”的告诫。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七月二十四日,房玄龄病逝,享年七十一岁。
李世民因房玄龄的去世悲痛异常,停止臣子朝见以悼念三天时间,并下诏令追认房玄龄为太尉、并州
都督,谥号叫文昭,赐予棺木,将其安葬在唐太宗为自己预先营造的昭陵墓地。
李治即位后,诏令在太宗的庙堂里设置房玄龄的灵位享受祭祀。后因次子
房遗爱意图造反,其灵位从太宗的庙堂里撤去了。
主要作品
人物成就
任贤举能
在李世民南征北战时,房玄龄便为他聚集了大批谋臣猛将,后在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里,房玄龄也一直没有离开朝廷中枢。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房玄龄为
李世民举荐的人才,不仅为当朝所用,开创了贞观盛世,而且为以后的唐高宗执政储备了大量人才。贞观四年,房玄龄为尚书左仆射,
杜如晦为尚书右仆射,仍领吏部尚书,实权超过了房玄龄。但房玄龄没有忌妒,而是将杜如晦视为朋友,两人共同执掌尚书省,引贤举能,所用官员皆才称其职、能符其位,吏治因之一新。同时,房玄龄一向尊崇儒术,但是,秦王府士曹参军
戴胄却是重法轻儒,房玄龄却没有因为门户之见,排挤戴胄,相反却极力向唐太宗推荐此人。有了房玄龄的举荐,戴胄很快得用,官至
户部尚书。
推进法治
贞观元年,房玄龄奉命主持编订本朝的刑律法典。房玄龄的律法思想主要取自于
儒家的仁政,即“仁本,刑末”, 这也是儒家以德治国的总纲。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房玄龄在制定《
武德律》和《
贞观律》的过程中,将“仁”和“礼”引入法律之中,主张慎刑宽法,断然废除了
隋朝施行的苛法酷刑,比如刖刑、兄弟连坐等,使得
唐朝律法更为人性化。而由房玄龄参与制定的《贞观律》便相对缓和了阶级矛盾,稳定了唐初的政治局势。由于它较为严密,便于施行,之后成为历代封建王朝制定律典的依据。宋元两朝继续沿袭,明清两朝也都以它为律令制定蓝本,可见其影响之大。律法后来又经
长孙无忌修订完善,被后世赞许为“出入得古今之平”。
文献编撰
房玄龄承继了齐鲁学人悠久的文献编撰传统,积极参与唐朝国史、正史和实录的编修,开启了宰相在官参与文献编撰的先河。在官府所修野史笔记方面,房玄龄也做了大量艰苦卓著的工作,为研究
唐朝的政治、律法、经济和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具有较高的文献参考价值。唐代官方修史肇始于房玄龄,贞观三年(629年)闰十二月,房玄龄奉命负责国家文献的编撰工作,成为唐朝政府政治、历史、文化的具体制定者和直接执行者。其参与唐朝文献编撰,前后历时十多年。房玄龄负责国史馆,先后监修成《高祖实录》《太宗实录》《晋书》。在国史编撰过程中,房玄龄对每部书的监修都做了详细分工,
姚思廉主修《梁书》《陈书》,
李百药主修《北齐书》,
令狐德棻主修《周书》,
魏徵主修《隋书》。在房玄龄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到贞观十四年,五代史书全部撰成,房玄龄等主持者获得
李世民的首肯。
人物争议
房玄龄原籍争议
新旧唐书的房玄龄传中均记载房玄龄为“齐州临淄人” ,现代一些地方史书以及通俗读物中也都认为房玄龄是“齐州临淄人”,且注明是今
山东省淄博临淄人。对此,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主张。殷道旌、王化勇在《房玄龄故里及生平事迹考略》中对房玄龄的籍贯和家世进行了考证,认为房玄龄是章丘房庄人。王洪军在《房玄龄家族谱系里籍考》一文中,根据初唐历史学家李百药所作的
房彦谦墓志铭,从房玄龄的十二世祖
房植一直查考到房玄龄的儿子
房遗爱和
房遗直这一辈,也认为房玄龄是
章丘区,而不是山东临淄人。王立霞在《也论唐代名相房玄龄的贤良无迹》一文中指出,房玄龄出生于清河望族
房姓,该氏在房玄龄八世祖房湛时候,跟随
慕容德南迁,因而居住在了
济南郡。
房玄龄名字争议
《
旧唐书》本传记叙其名为房乔,字玄龄;《
新唐书》本传中记叙其名为房玄龄,字乔;而《新唐书》的《宰相世系表》中又记载其名玄龄,字乔松,三者不同。
赵明诚《
金石录》所收由
褚遂良书写的房公神道碑,名字与新唐书本传相同,即名玄龄,字乔。
人物评价
就房玄龄而言,世人对其评价颇高。
李世民曾高度评价过房玄龄的功绩,认为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堪与汉朝的
萧何。
唐朝政治家、书法家褚遂良也曾评价过房玄龄的为官,认为他是臣子中最勤快的。唐朝史官
柳芳还曾评价道:“房玄龄辅佐李世民三十多年,天下称之为贤良宰相,但是找不到贤良的痕迹,这才是宰相最高的品德。所以太宗评定祸乱房玄龄和
杜如晦不言功,王佳和
魏徵善于谏诤,房玄龄和杜如晦善于让贤,
李靖和李世勳善于带兵打仗,房玄龄和杜如晦帮助他们打胜仗,最终天下太平,而荣誉都是
李世民的。可以称之为唐朝宰相的最高风范。”《
新唐书》中也曾高度评价房玄龄道:“房玄龄执掌国政时,夙兴夜寐,恭勤自强,一心为公,尽心竭力,不愿使一物失所。房玄龄为人无嫉妒之心,还熟悉精通吏事,从来不拿自己的长处来要求别人,任用人才时不求全责备,虽卑贱之人也能尽其所能。有时因事受责,房玄龄一定会叩头请罪,行事颇为谨慎。”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刘后滨对房玄龄的功绩也有所评价,认为他作为唐太宗治国理政的主要助手,为贞观时期制度规模的奠基、政治格局的开创、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以及各项对内对外方针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发挥了重要作用。
家族成员
轶事典故
孝顺继母
房玄龄侍奉继母,能顺承继母的脸色,恭敬谦谨超过一般人。继母生病时,他每次请大夫上门,总会流泪迎拜大夫。在居丧期间,房玄龄更是悲伤过度,骨瘦如柴。
李世民叫
散骑常侍刘洎前往安慰劝解,并送去寝床、粥食和盐菜。
惧怕夫人
《太平广记》曾将房玄龄的夫人归为妒妇。唐太宗曾打算赐给房玄龄美女,但房玄龄再三推辞而不接受。太宗便令皇后召见房玄龄夫人,跟她讲明,皇上赐给大臣婢妾之流,朝廷是有严格规定的,况且房司空年近迟暮,皇上赐给美女也是要对他格外优崇的意思。但是,无论说什么,房玄龄的夫人都决不同意。太宗便以死威胁,甚至派人送了一杯“毒酒”。房玄龄的夫人举杯一饮而尽,不带半分犹豫。连
李世民都感慨说自己都害怕看见这种人,何况是房玄龄。
后世纪念
房玄龄碑
《房玄龄碑》全称《大唐故尚书左仆射司空太子太傅上柱国太尉并州都尉》。此碑在陕西泉昭陵,立于公元648-649年之间。文共30行,满行约81字。共2000余字,现存300余字。
研究书目
文艺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