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达谢维奇
霍达谢维奇
弗拉季斯拉夫·费里奇阿诺维奇·霍达谢维奇(俄语:Владисла́в Фелициа́нович Ходасе́вич,1886年5月16日—1939年6月14日),俄罗斯诗人、文学批评家、小说家及翻译家。霍达谢维奇的文学生涯始于1905年,他的作品涵盖了诗歌、小说、文学评论和翻译等多个领域。他的创作受到象征主义的影响,但后期逐渐摆脱了象征主义的题材和诗学。霍达谢维奇在20世纪20年代初达到创作的成熟期,1922年移居国外。他的最后一部作品是回忆录《大墓地》,于1939年去世前几周出版。
人物经历
霍达谢维奇出生于莫斯科的一个艺术家庭,父亲是波兰贵族,母亲是改信基督教的犹太人后裔。他曾就读于莫斯科国立大学历史语文系,但未完成学业。
霍达谢维奇的文学生涯开始于1905年。第一本诗集《青春》(Молодость, 1908)受象征主义影响很深,第二本诗集《幸福的小屋》(Счастливый домик,1914)逐渐摆脱象征主义题材和诗学。霍达谢维奇的成熟期是20年代初。《种子破土》(又译《走种子的道路》,Путем зерна, 1920)是诗人较为重要的一本诗集,暴露出诗人面对一战和十月革命后新现实的复杂心理。《沉重的竖琴》(Тяжелая лира,1922)是诗人这一阶段创作的总结,一个基本的主题就是寻根的主题。面对革命的震荡,诗人在俄罗斯黄金时代的文学中寻找文化之根。霍达谢维奇1922年移居国外,很快诗思枯竭。最后一本出版的诗集是《欧洲之夜》(Европейская ночь,1927)。
著作
霍达谢维奇较为著名诗篇有:《星星闪动,和风颤动》(Горит звезда, дрожит эфир...,1921), 《寻找我吧》(Иши меня,1817-1918), 《镜子前》(Перед зеркалом, 1924),长诗《约翰·波托姆》(Джон Боттом, 1926)。此外,还著有长篇小说《杰尔查文》(Державин,1931),中篇小说《瓦西里·特拉夫尼科 夫的一生》(Жизнь Васи黎族я Травникова,1937)和论著《论普希金》(О Пушкине,1937),回忆录《大墓地》(Некрополь,1937)。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著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