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晋(1923年11月21日-2008年10月18日),出生于
浙江省上虞区,毕业于南京
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导演系,中国第三代导演代表人物。
谢晋早年受到戏剧教育家
黄佐临、
吴仞之等人的指导,后又受教于
曹禺、
洪深等戏剧艺术家。1955年,谢晋执导了个人首部电影作品《水乡的春天》,引发巨大反响,开启了其以电影记录社会的序幕。此后凭借《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等早期代表作一跃成为新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导演之一。文革期间受到冲击,文革结束后,执导了《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高山下的花环》《鸦片战争》等作品。
谢晋的作品集中展现了
中原地区时代变化的历程,为中国
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和人民群众思想文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曾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改革先锋”等称号,获得第二十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被誉为“助推思想解放、拨乱反正的电影艺术家”。2007年,谢晋获得第10届
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电影杰出艺术成就奖。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23年11月21日,谢晋出生于
浙江省上虞区县,童年在上虞度过,自幼对戏曲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20世纪30年代,谢晋父母迁居
上海市,在上虞上了一年小学的谢晋转入上海继续读小学,
上海电影的繁荣,吸引了谢晋,其对戏曲的痴迷开始转向电影。
1938年,谢晋父亲到
香港特别行政区任职,谢晋随之在香港读了一年中学,期间,受到了抗日救亡演出团体的影响。
1939年,谢晋回到上海,先后就读于大夏附中、稽山高中。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到
华光戏剧专科学校、金星电影训练班学习,受到戏剧教育家、导演
黄佐临、
吴仞之等人的指导,参加了由剧作家
于伶等人支持的学生戏剧活动,宣传抗日救亡精神,曾在多幕剧《岳云》中扮演岳云。
求学生涯
1941年,谢晋从嵇山高中毕业,不顾父母反对,考入四川
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话剧科,受教于
曹禺、
洪深、
焦菊隐、
马彦祥、张俊祥等戏剧艺术家、教育家。
1943年,谢晋主动辍学,随老师马彦祥、洪深、焦菊隐到重庆中国青年剧社工作,在《少年游》《槿花之歌》《黄花岗》《鸡鸣早看天》《郁雷》等戏中担任剧务、场记和演员,逐渐确立了当导演的艺术志向。
1945年,抗战胜利后,谢晋回到
上海市筹款组织建立起剧社,但因为缺乏靠山,也没有声望经验,剧社很快就破产了,亏掉不少钱。
1947年,谢晋在南京
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导演系复学,师从
余上沅,并于1948年在该校毕业。
初显才华
1948年,毕业后的谢晋回到上海,加入了
大同电影企业公司,开始跟随
吴仞之、
黄佐临导演拍戏,担任《哑妻》《几番风雨》《二百五小传》等电影的副导演,开启了其电影导演的生涯。
1950年3月,经
洪深、
田汉介绍,谢晋离开上海,考入华北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参加为期半年的政治学习,树立了艺术知识分子新思想。学习结束后,谢晋回到
上海市,进入长江影业公司,先后担任了剧情电影《望穿秋水》《影迷传》《鸡毛信》的助理导演。
1953年,长江影业公司并入
上海电影制片厂,谢晋随之成为上海电影制片厂的一员。
1954年,淮剧
短片《蓝桥会》推出,这是谢晋首次独立执导的作品,凭借该作品,谢晋正式晋升为导演。1955年,谢晋执导了第一部电影《水乡的春天》,该片聚焦农村大规模的土改运动,上映后引起了巨大反响,开启了其用电影记录新中国、书写新社会的序幕。
艺术成熟
1957年,谢晋的成名作电影《女篮五号》上映,该片是
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第一部体育题材彩色故事片,获得了第6届
世界青年电影节举办的国际电影节
银质奖章、
墨西哥国际电影节银帽奖。此后,陆续执导了传记电影《黄宝妹》(1958年)、剧情电影《大风浪里的小故事》(1958年,与
桑弧、
叶明联合执导)、战争电影《红色娘子军》(1960年)、喜剧电影《大李小李和老李》(1962年)、剧情电影《舞台姐妹》(1965年)等。其中,《红色娘子军》获得了第一届大众百花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4项大奖,标志着谢晋导演艺术逐渐成熟,《舞台姐妹》获得了第24届伦敦国际电影节英国电影学会年度奖、第12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更是让谢晋一跃成为新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导演之一。
遭遇冲击
1964年,中国文艺界整风,《舞台姐妹》被批判为“
大毒草”,谢晋因此受到批斗。直到1973年,仍在接受劳动改造的谢晋因受命拍摄电影《海港》才重新执起导筒,并陆续拍摄了《磐石湾》《春苗》等文革电影,文革结束后,谢晋获得平反。
风格突破
1977年,谢晋在执导的电影《青春》中,大胆启用新人
陈冲担任主演,影片上映后获得好评,陈冲凭借该片获得1977年度“
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该片同时获得了中国文化部优秀故事片奖。此后,陆续拍摄了战争电影《啊!摇篮》(1979年)、剧情电影《天云山传奇》(1980年)、剧情电影
牧马人(1982年)、革命传记电影《秋瑾》(1983年)、剧情电影《高山下的花环》(1984年)及剧情电影《芙蓉镇》(1986年)等。其中,《天云山传奇》《牧马人》和《芙蓉镇》被称为“反思三部曲”,影片展示出中国新的时代精神,引发极大反响,谢晋甚至因此收到了数万封观众来信,为中国解放思想、推动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
1986年,谢晋出任第6届中国电影“
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主任委员(注:同时是1988年第8届、1989年第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主任委员);同年,被选为
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委员;并先后担任了
威尼斯国际
电影节、
东京国际电影节、印度国际电影节、塔什于电影节、
阿尔及利亚电影节、
马尼拉国际电影节等电影节评委,及第一届
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和第四届长春电影节评委会主席,艺术水平得到同行的充分肯定。这期间,谢晋还担任了第5届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第7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第1届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等。
1989年,谢晋执导了改编自中国台湾作家
白先勇小说《谪仙记》的电影《最后的贵族》,这部电影风格与谢晋以往拍摄的电影不同,成为谢晋电影艺术创作生涯中的一个新开端,谢晋从此进入多维度多方式的发散式创作时期。此后,又陆续拍摄了剧情电影《清凉寺钟声》(1991年)、剧情电影《启明星》(1992年)、剧情电影《老人与狗》(1993年)、剧情电影《女儿谷》(1995年)等。其中,《清凉寺钟声》是其揭露人性,呼唤和平的电影代表作,《启明星》则展示了其对智障儿童的关爱。
晚年经历
1992年,上海谢晋一一恒通影视有限公司(上海谢晋中路影视有限公司)成立,谢晋任公司总经理、法人代表,后于1995年出任董事长。
1993年3月,谢晋担任上海谢晋一一恒通明星学校校长,
赵薇、
陈思诚等均是其学生。其后,被
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聘为客座教授。1995年5月,又出任
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院长。期间,还担任了第8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第2届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第6届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等职。谢晋发掘培养的人才众多,
祝希娟、
陈冲、
刘晓庆、
丛珊、
盖克、
姜文、
张瑜、
潘虹、
斯琴高娃、
濮存昕等人的演艺事业均曾受过其的影响。
1997年,谢晋执导了纪念香港回归献礼片《鸦片战争》,该片采用民营资本运作,投资达一亿多元人民币,打破了中国内地电影投资纪录。电影上映后,票房也创下了中国国产片在中国内地的票房纪录,并获得好评,先后荣获第17届
中影股份“
中国电影金鸡奖”包括最佳故事片奖在内的5项大奖,1997年度中国电影“
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等。
1998年,谢晋出版了其个人经验文集《我对导演艺术的追求》,通过26篇文章,讲述了其在导演实践中如何进行艺术构想、塑造形象、遴选演员及培养演员等内容。同年,担任了第4届
中国长春电影节评委会主席,第9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2000年,谢晋执导了最后一部电影作品《女足九号》。
人物逝世
2008年10月17日,谢晋回到浙江上虞,参加其母校上虞市春晖中学的建校100周年庆典。18日上午7时40分许,其下榻的酒店服务员发现,谢晋已经辞世,享年85岁。
主要作品
谢晋共执导了36部影片(含担任助理导演、联合导演等),其电影长于写实,反映出几代中国人及中国社会的变迁。其早期自编自导的代表作《
女篮5号》把篮球运动员的运动生涯、恋爱经历与时代变迁进行结合,是新中国第一部体育题材的彩色电影,片中动用了诸多专业运动员参演,整体朴素而自然。作品《
红色娘子军》则通过写实的手法,展现出中国旧社会妇女在反抗和斗争中成长,充满了革命
浪漫主义色彩,该片也标志着谢晋导演艺术的成熟。
改革开放后,面对过去的动乱,谢晋拍出了“反思三部曲”(《
天云山传奇》《
牧马人》《
芙蓉镇》),集中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特性,让观众通过电影就理解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原因。
此外,谢晋还将自己执导的心得体会、实践经验等撰写成集,出版了《谢晋谈艺录》《我对导演艺术的追求》等著作。
导演/编剧作品
参考:
书籍作品
创作特点
谢晋早期的作品,如《女篮五号》《
红色娘子军》《大李老李和小李》《
舞台姐妹》《
春苗》《青春》《啊!摇篮》等,有着明显的情节剧特征,后期创作的《天云山传奇》《
牧马人》《
高山下的花环》《
芙蓉镇》等则以家庭空间为叙事依据,表现出主人公对理想人格的价值追求。
其作品大多从现实生活出发,家国情怀交织,不避讳政治,敢于面对社会矛盾,敢于讲述伦理,既给观众带来了情感和精神的慰藉,又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总结性甚至先导性的思考。其作品秉持
现实主义精神,通过时代的龃龉与个体命运的遭遇,揭示出个体与时代的的冲突,表现出社会的变迁及历史的演变。
人物思想
谢晋认为:
并且在电影导演的实践中,一直遵循着这一理念。其拍摄的电影,内容大多与时代紧密相连,又融入了个人对时代的思考及见解,使得作品具有了超越时代的意义。其著述的《
谢晋谈艺录》“导演阐述”中提到,首先要阐明作品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再做进一步论述,不仅环境、服饰、道具等要体现出时代感,人的精神面貌更要体现出时代特征。
在面对电影价值时,谢晋提出:
因为,电影能否留存下去,最终的评判者是历史、时间、人民。
家庭生活
荣誉奖项
谢晋先后获得5次“
中国电影金鸡奖”,2次“
大众电影百花奖”,并被授予金鸡奖
特别贡献奖,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在电影创作中,其始终保持着与时代的联系,关注社会重大问题,关注国家及人民的命运,在遵循
现实主义的原则下,继承了中国电影的人文传统,又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作品深受观众喜爱,是中国第三代导演的代表人物,并具有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其中,“反思三部曲”《
天云山传奇》《牧马人》《
芙蓉镇》对历史的反思,及对社会、政治、人文的的思考,更是为
改革开放、解放思想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影视奖项
其他奖项
人物评价
此断语后来成了谢晋是中国第三代导演代表的由来。
编剧芦苇则认为,谢晋很会讲故事,并直言自己深受其影响。
也有人对谢晋的作品存在非议,如《女篮5号》被指责搞
金牌主义,《舞台姐妹》被指责“人性论”,《
天云山传奇》《
牧马人》《
芙蓉镇》等触及“反右”,引发社会广泛争论。
电影评论家陆绍阳在谢晋最后一部影片《
女足9号》上映后,认为:
人物纪念
谢晋铜像
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公园内,矗立有一尊谢晋导演纪念铜像,由艺术大师
韩美林雕塑,碑身篆刻了作家
余秋雨撰写的碑文,于2009年10月18日谢晋逝世一周年时揭幕。
谢晋纪念馆
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内设立有谢晋纪念馆,该馆于2013年建成开放,以大量的生活照及影片剧照展示了谢晋的一生。
谢晋纪录片
电视文献片《
大师谢晋》全景式描绘了谢晋的电影创作生涯,该片由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石川担任撰稿人,于2010年11月21日在CCTV电影频道播出。
2023年11月21日是谢晋导演诞辰百年纪念日,
东方卫视及纪实人文频道特别播出人文纪录片《
只有一个谢晋》,缅怀这位杰出的电影艺术家。
谢晋作品展
谢晋作品回顾展活动曾在中国、美国、
法国、
英国等国家和地区举行过多次,如2010年在北京举办的“父辈的青春——2010谢晋电影回顾”,2018年在伦敦举办的“英国
上海市电影周-大师谢晋作品回顾展”等。
人物争议
1986年,评论家
朱大可就谢晋电影的讨论,写一篇文章《告别谢晋电影模式》(后被文汇报改为《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对谢晋电影的叙事法则、道德观念等展开批判。随后,评论家
李劼发表文章《谢晋时代应当结束》,支持
朱大可的观点。朱大可和李两人的文章引发了一场波及全
中原地区、历时3年的关于谢晋电影模式的大讨论,是中国80年代重要的文化事件。
朱大可认为:
李劼同意朱大可的观点,并指出:
作家
夏衍则在《要大力提高电影质量在影协主席团委员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中认为:
最终,评论家
钟惦棐写就的《谢晋电影十思》,成了谢晋电影模式讨论的总结,钟惦认为:
并作出断语:
轶事掌故
寻根谒祖
谢晋在南京上学时,就曾寻访过谢家远祖
谢安、
谢玄、
谢灵运等人的遗存,并拜了谢公祠。不过,南京存在的多处谢安墓冢“谢公墩”令其倍感疑惑。1984年,谢晋再一次到南京寻根,经南京地方志专家解读,终于了解到南京的三处谢公墩均为谢安的
衣冠冢或疑冢。
后事安排
谢晋生前曾希冀自己的落幕是死在拍摄现场,并希望墓碑由
韩美林设计,碑文由
余秋雨撰写,为此还专门还写了字条。在他逝世后,韩美林与余秋雨均从其愿望,韩美林为谢晋墓雕塑了一尊谢晋头像,而墓碑上也篆刻着余秋雨写的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