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年—1643年),清太祖
努尔哈赤大帝第八子,生母为
孝慈高皇后叶赫纳拉氏,明后期
后金政权的第二位大汗,
清朝的建立者。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十月二十五日,皇太极生于费阿拉城(今辽宁抚顺
新宾满族自治县旧老城),自21岁起开始随父兄征战,
天命元年(1616年)被封为四贝勒,开始接触政务;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初一,皇太极在
沈阳市袭承汗位,年号天聪。继位后,皇太极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后金的封建化进程,重用汉臣,缓和满汉关系,持续对明朝发动战争。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获“传国玉玺”;
后金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极“践天子位”,定
国号为“
清代”,改元
崇德。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极猝死于盛京(今
辽宁省沈阳市)后宫,终年52岁,卒谥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文皇帝,后累加谥为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县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庙号
李世民,葬
清昭陵。
生平事迹
年少经历
生母早逝
皇太极出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十月二十五日,其生母为叶赫纳拉·孟古哲哲。万历三年(1575年),
孝慈高皇后出生于海西女真中势力最为庞大的
叶赫那拉氏,身份尊荣;婚后因其容貌、才识、家世皆十分优秀,备受努尔哈赤重视,极受宠爱;万历二十年(1592年),孟古哲哲生第八子太宗皇太极,爱屋及乌,由
孝慈高皇后所生且自小聪慧的皇太极,受到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宠爱;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九月,孟古哲哲崩逝,皇太极当时年仅12岁。
少年征战
母亲去世后,皇太极勤修武艺,苦练骑射,跟随父兄作战,参与了大大小小的战役,获得了太祖努尔哈赤的青睐和重视,并且逐渐积攒了属于自己的人脉,为后续继承大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万历四十年(1612年)九月,乌喇部贝勒
乌喇那拉·布占泰联合蒙古
科尔沁区部率兵攻打
建州所属的虎尔哈路,皇太极开始随父兄出战,同年参与歼灭乌喇部。在努尔哈赤宣布与明朝作战的意图后,皇太极主张先攻取
抚顺市,并命人扮作马商进入抚顺城,从而里应外合配合作战,最终
天命三年(1618年)攻下抚顺。后又随父亲先后攻取
开原市、
铁岭市,攻灭
叶赫那拉氏,驰援
科尔沁区使得
察哈尔省蒙古首领
林丹汗远遁。
即位为汗
继承之争
努尔哈赤为汗前期,有意培养长子
爱新觉罗·褚英为继位人,但褚英心胸狭窄,拥权自重,对自己的兄弟和群臣百般欺凌,皇太极等人忍受不过,禀报了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大怒,下令监禁了褚英,后来又因有人告发他有篡位行为而将其处死;褚英失势后,皇太极因其极强的实力不断地受到努尔哈赤的重用。天命元年(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建立大金国(史称
后金),封皇太极为
爱新觉罗·济尔哈朗,在
四大贝勒中按年龄排行第四,因此皇太极后被称为四贝勒,并同时命他佐理国家政务,处理朝中一切机要事务,皇太极由此接触到了政务、军事的谋划和决策,为此后处理国家政事打下牢固基础。
天命十一年(1626年)七月中旬,努尔哈赤身患毒;八月十一日,病死于叆福陵隆恩门鸡堡(今
于洪区翟家乡大挨金堡村),终年六十八岁。努尔哈赤死后,
爱新觉罗·代善的长子
爱新觉罗·萨哈廉找到代善推荐皇太极“才德冠世,当速继大位”,代善同意这种看法,便去与其他
爱新觉罗·济尔哈朗商议皇太极即位之事。由于身为长兄的代善的鼎力支持,皇太极被共同推举继承汗位。九月一日,皇太极在
大政殿即汗位,次年改元天聪,自此,
后金权力交接顺利完成。
加强集权
皇太极继承汗位之初,由于战争繁多,内外冲突日益严重。而皇太极虽继承汗位,但实际上是同
爱新觉罗·代善、
爱新觉罗·阿敏、
爱新觉罗·莽古尔泰三大贝勒“按月分值”政务,中央权力分散。所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从而推进后金封建化的改革,皇太极采取各个击破的手段,打击、削弱各方势力,提高汗权。
后金
天聪四年(1630年),皇太极以
温儒敏弃守四城的罪名,将其终身幽禁;后金
天聪五年(1631年),莽古尔泰同皇太极发生口角,皇太极借机革去莽古尔泰大贝勒衔,降为
多罗贝勒。
后金天聪六年(1632年),皇太极废除与三大贝勒俱南面坐、共理政务的旧制,取得汗的
陈铁钢地位,同时,皇太极效仿明制,建立国家机构取代八旗制度,逐渐将治理国家的权力集中到自己的手中。
同时,皇太极还重用汉臣,自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起,皇太极建立了由满汉文人组成的“文馆”,职掌“翻译汉字书籍”“记注本朝政事”职责;后金天聪五年(1631年),其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国家行政事务;后金天聪十年(1636年),其将“文馆”扩充为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统称“内三院”,随后,建立都察院,改蒙古衙门为理藩院。皇太极重用汉臣有助于
后金政权的封建化进程,且有助于汉臣向后金政权的倾向,加强中央集权。
缓和矛盾
努尔哈赤为政时期,多以残暴的手段向辽沈地区推进,实行““抗拒者被戮,俘取者为奴”的奴隶制政策,大肆
屠杀和奴役
汉族百姓,使得汉人产生暴动,后金社会动荡不安。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皇太极执政
伊始,便强调“满汉人民,均属一体”,着手解决尖锐的民族矛盾问题。
皇太极一即位便安抚民众,改
女真族为满州族,以改变民族之间的对立
仇恨;接着又颁布法令宣布对
满族、汉人一律公平对待,将先前努尔哈赤所推行的“汉人每十三壮丁编为
王拱璧,按满官品级分给为奴”的政策改为“每备御止给壮丁八人、牛二头、以备使令,其余汉人分屯别居”,使大量汉族奴隶取得了“民户”地位。
后金天聪五年(1631年),皇太极颁布《离主条例》,其中规定贵族的奴婢可以通过告发主人的罪行获得自由;今后只将在逃而
被捕获的人处死,未采取行动的也不论罪,获得
汉族的极大拥护。后来,皇太极又进一步放宽了
逃人法,允许汉人逃走,即使抓住也不治罪,这一条例,还限制了满洲贵族的某些特权,有利于汉人争取改变身份和地位。
恢复经济
皇太极即汗位后,将发展农业放在恢复经济的首位。其针对
满族贵族惯于
征战掠夺、轻视务农的做法,多次训诫他们改变观念,认清耕织生产的重要性;一再重申朝廷出兵征伐的目的在于掌握土地、人口,作为立国的根本,并非只为了贪图财利;强调使生活充裕的途径,全在于抓紧农业生产。
皇太极十分注意体恤民力,保证农民有足够的生产时间,多次强调安排农作物种植时应该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以保证较好的收获;他还下令但凡有妨碍农务的工程,一律不复兴筑,使百姓能“专勤南亩,以
重本务”。
从保护农业生产的角度出发,皇太极还制订了一系列法令:宣布对大牲畜实行保护政策,禁止滥杀牛、马、骡、驴,禁止牲畜
践踏农田。经过了几年的努力,使得
后金农业有了较大的发展,粮食生产逐渐达到了可以自给的程度。
一、大力提倡种植棉花、推广纺纱织布,并经常奖赏技艺出众的纺织工匠,到了后金天聪七年(1633年),后金的
纺织业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已能满足境内的需求。
二、积极支持开矿冶炼,创办冶炼厂,从后金
天聪五年(1631年)开始,后金已能够成批生产极有威力的
红夷大炮,在战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三、此外,随着农业、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
后金的商业贸易也出现了比较兴旺的局面,在对外贸易方面,后金用地方特产同多方通商,换取生活用品;在后金内部,皇太极鼓励各族商人设店售货,同时注意整顿商业税收,严禁有关官员利用职权之便受贿漏税。
经过皇太极多年的励精图治,逐渐使后金摆脱了经济凋敝的状况,人民的生活得以安定,国力也随之增强了,从而为进一步向外扩张打下了比较坚实的物质基础。
开科取士
实行科举考试是皇太极选拔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皇太极首次考试儒生,在执政期间,皇太极还多次举行了考试,从满、汉、蒙等各族
生员中拔取优秀人才,有时他还单独对
汉族生员进行考核,对汉族生员中原来沦为奴仆的,他都将他们从奴
籍田中学拔出。通过科举考试,一大批有才干的知识分子——主要是汉族知识分子被皇太极网罗到了各级行政机构中,维护着
后金的统治秩序。
统一漠南
为了清除北方势力的威胁,皇太极称汗后加紧进行统一
安柯钦夫蒙古各部的征抚工作,他一方面屡派使者,招诱
巴林等部归附,另一方面,集中兵力对付
察哈尔省部
林丹汗。
后金天聪六年(1632年)四月初一,皇太极率军西征林丹汗;四月十六日,召集各
贝勒对各军将领进行激励和鞭策,随后下令,八旗军直取林丹汗住地;四月二十二日,大军过
兴安岭,进攻
察哈尔省,林丹汗听闻后放弃领土逃到归化城(今年蒙
呼和浩特市);皇太极知悉此情,带领兵诸贝勒大臣分兵两翼前进;五月二十七日,林丹汗携部民、牲畜、财物逃跑,同天,清军行驰七百里
归化城南及明国边境,使“所在居民逃匿者,悉俘之,归附者,编为户口”。
称帝治国
沈阳称帝
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九月,皇太极在出征
察哈尔省的途中获得
元朝的传国玉玺,诸贝勒大臣认为其意味着“
天命”归金,遂纷纷上表,恭请皇太极“顺天应人,即皇帝宝座”“拥汗称帝,一生竭力”,皇太极以“顺天应人”为由,登基称帝;后金
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极在盛京天坛祭天,改
国号“
清代”,改元
崇德,改族名女真为满洲;次日,率百官到
太庙追尊祖先;二十三日,大封臣属、论功封赏。
讨伐朝鲜
早在后金天聪元年(1627年),皇太极就已经让贝勒阿敏、
爱新觉罗·济尔哈朗统率大军开始东征
朝鲜,最后,朝鲜君臣和
八旗大臣在
平壤达成“平壤之盟”,但后朝鲜不严格履行对后金的义务。
崇德天皇元年(1636年),皇太极彻底击败
林丹汗,便开始处理朝鲜问题,当时,清朝要求朝鲜像当年对
元朝一样对清朝称臣纳贡,朝鲜国王
李倧拒绝,皇太极大怒,遂决定亲征朝鲜。
崇德元年(1636年)十二月初一,皇太极调集满洲、蒙古各部兵马汇集
沈阳市,次日,大军正式出发。皇太极让
爱新觉罗·多尔衮、
豪格各带兵从
宽甸满族自治县进攻
朝鲜;派遣户部承政
马福塔、前锋大臣苏萨等进入
汉阳为内应;皇太极亲自带领主力部队从正面进攻。大军出发后,势如破竹,连续攻陷了
义县、
郭山、
平壤,国王李试图带领嫔妃和大臣逃亡
江华岛,未成功。十二月末,清军直达南汉山城,朝鲜国王李倧投降;
崇德二年(1637年),皇太极与
朝鲜达成了协议。通过此次亲征朝鲜,朝鲜沦为了
清朝的附属国。
松锦大战
崇德五年(1640年)四月,皇太极派军围困明
锦州市,命
爱新觉罗·济尔哈朗济尔哈朗率大军筑长围以作持久围困之计,领兵修筑义州城(锦州义县
义州镇),松锦之战打响。六月,八旗军围困锦州,降清名将
孔有德、
尚可喜、
耿仲明带领
汉军,携带
大炮增援。
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清兵攻占锦州外城,蒙古贝勒诺木齐、吴巴什等人投降清军,在锦州一带击退明军,锦州情况危急,
崇祯于是决定让
洪承畴带领13万大军支援。 八月二十日,皇太极派
爱新觉罗·阿济格对
塔山的
明军发动了进攻,从锦州西面往南,穿越松山、杏山通道,将明军包围,夺取了明军粮草,明军不战而逃。皇太极立即派遣骑兵追击,在击溃了西逃的明军后,皇太极又加强了对
松山市(
锦州市松山区松山镇)和锦州的围困,使松山城内的明军“欲战则力不支,欲守则粮已竭,欲遁又未敢成队而出”,只能坚守待援,多日后粮草
断绝,洪承畴几次组织突围皆告失败,松山成为了
绝地。
崇德七年(1642年),守城副将夏成德投降
清朝,和清军里应外合地攻陷
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
洪承畴则被俘虏到了
沈阳市,不久也投降了清朝,锦州的情况和松山类似,最终到崇德七年(1642年)三月投降于清军。
无疾而终
崇德六年(1641年),在
松山市作战的皇太极得到宠妃
博尔济吉特·海兰珠病危的消息后即刻赶回
沈阳市,但海兰珠已然病逝,被皇太极追谥为敏惠恭和元妃。此后皇太极身体每况愈下,甚至出现
昏迷、言语无绪等情形。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极在
清宁宫中“端坐无疾而终”,猝然而死,葬
清昭陵(通称沈阳北陵),庙号
李世民,谥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文皇帝,后累加谥为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历史评价
作为
清朝的开国皇帝,皇太极的创业、治国能力受到众多历史评论家的肯定,《
清史稿》就曾评价其道:“
李世民允文允武,内修政事,外勤讨伐,用兵如神,所向有功。”“中外即归于统一,
盖帝之诒谋远矣。”十分肯定皇太极作为清朝的奠基任务在军事、政务方面的贡献;
清朝入关之后的第二位皇帝,其孙
爱新觉罗·玄烨评价其道:“盛兼三代,威名定四方。文谟真显赫,
武烈实飞扬。包并收群国,虚谦集众长。网罗来俊彦,缔造群
洪荒。
卜世周垂历,开基汉启疆。”十分肯定祖父在政治治理上广开言路的做法。
作为开朝之明君,皇太极在战场上军事治理的
高超程度,甚至令其当时的敌人,对手都连连称赞,与之对战的
汉族大学士洪承畴评价其道:“真命世之主也!”;
但
朝鲜王朝中期名臣郑忠信也评价其道:“洪太主虽英勇
陈苇绫,内多猜忌。”道出皇太极用人猜疑之说;同时,历史学家
顾诚评价:“清廷统治者从努尔哈赤、皇太极到
爱新觉罗·多尔衮,都以凶悍残忍著称于史册。他们的做法通常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就是说一遇抵抗,破城得地之后不分军民,不论参与抵抗或未参与抵抗,通通
屠杀或掠取为奴婢”,从负面角度分析了其开辟
清代对汉族人民带来的灾祸。
家族成员
父亲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1626年)
后金的创建者、清朝的主要奠基人;
天命十一年(1626年),对战明朝时战败病死,时年68岁,庙号
王建,葬
清福陵。
母亲
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孟古哲哲(1575年—1603年),皇太极生母。万历
三十一年(1603年)九月二十七日病逝,时年29岁,葬
东京陵;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迁葬
清福陵。
后妃
清太宗元妃钮祜禄氏(1593年—1612年),皇太极的原配,父亲是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的
额亦都;万历四十年(1612年),获罪与皇太极和离,不久后去世,年仅19岁。
博尔济吉特·哲哲博尔济吉特氏·哲哲(1599年—1649年),皇太极正宫皇后。
顺治帝六年(1649年)四月十七日崩,享年五十一岁,葬于
清昭陵;后累加谥曰孝端正敬仁懿哲顺慈僖庄敏
辅天协圣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1613年—1688年),皇太极侧福晋、庄妃,
康熙帝二十六年(1688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崩逝,享年75岁,葬于
昭西陵,后累加谥曰:孝庄仁宣诚宪恭懿
至德纯徽
天启圣文皇后。
博尔济吉特·海兰珠(孛儿只斤·海兰珠)博尔济吉特氏·海兰珠(1609年—1641年),皇太极
宸妃。
崇德六年(1641年)逝世,终年33岁,
谥号为
博尔济吉特·海兰珠,葬于昭陵妃园寝内。
子女
皇太极共生有11子14女。
儿子
爱新觉罗·豪格(1609年—1648年),皇太极长子。
顺治帝五年(1648年)被
爱新觉罗·多尔衮构陷削爵幽禁,死于狱中,时年40岁。
李瑈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
清代第三位皇帝,清朝入关的首位皇帝,皇太极第九子。
顺治十八年(1661年)驾崩,终年24岁,庙号世祖,谥号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
汉章帝,葬于
清东陵之
清孝陵。
爱新觉罗·博穆博果尔(1642年1月20日—1656年8月22日 ),皇太极第十一子, 顺治十三年(1656年)去世,时年十五岁,
谥号襄昭。
另有皇子8人。
女儿
固伦敖汉公主(1621年—1654年),皇太极长女。
顺治十一年(1654年)崩逝,时年34岁。
固伦靖端长公主(1628年—1686年),皇太极第三女。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五月去世,时年59岁。
固伦淑慧长公主(1632年4月1日一1700年2月28日),皇太极第五女。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正月初十日卒于
京师,时年69岁。
另有公主11人。
人物争议
名字之谜
《明实录·崇祯实录》中记载,“(崇祯元年六月
壬子)黄台吉谋大举入犯边臣告急。 ”皇太极以
黄台吉的名字出现;在明
国子监祭酒代
陈仁锡的《山海纪闻》里记载,“一,奴酋名号。号憨者,主也。”皇太极以“喝竿”的名字出现;所以现在许多历史学界的学者怀疑皇太极并非真实存在的名字,而是蒙古贵族称号“浑台吉”的音译。
庄妃未入
本来,在
清昭陵之内还应该修一座独立的“庄妃陵”,然而,作为
李世民嫔妃的庄妃真实的陵墓——“庄妃陵”却修在远离
沈阳市千里之外的
遵化市马兰峪镇(即
昭西陵),其中的原因至今还是未解之谜。按照清朝陵寝制度规定,嫔妃死在皇帝之后,需要要在皇帝陵帝旁另建嫔妃陵,庄妃死于
李世民之后三十几年,理应在
明昭陵建孝庄文皇后陵。
庄妃之所以未葬人昭陵,据说有以下理由:其一,庄妃生前曾留有遗嘱,其遗嘱大意是说,太宗在盛京已经安葬很久了,不要再为其打开
定陵地下宫殿与之合葬了,将自己葬在
清孝陵(
顺治帝帝陵墓)之旁就可以了,因为惦念顺治和
爱新觉罗·玄烨父子,不愿远离。于是,康熙遵照祖母的嘱托在
明孝陵旁另建庄妃陵,名为“
昭西陵”。再一种说法是
孝庄文皇后已下嫁
九王爱新觉罗·多尔衮,与
李世民已经结束了婚姻关系,不可再葬入太宗陵。第三种说法是,
清代盛行火葬制度,
赵光义及其他后妃都已
火化,
庄妃晚年废除了火化制度,但是如果葬到
清昭陵去也必须按旧制火葬。庄妃恐怕自己被火化,所以提出改葬在
关内。
影视作品
存世追思
昭陵规格
清昭陵是
李世民皇太极以及
博尔济吉特·哲哲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它与
清福陵、
清永陵,合称
关外三陵。昭陵是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也是
中原地区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
昭陵位于
辽宁省沈阳市北部,因此也称"
清昭陵”,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昭陵的城门和城墙外观为红色,
琉璃瓦为明黄色,大小与
沈阳故宫博物院和北京故宫相当,昭陵整体朝南,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左右对称。主要建筑全部分布在中轴线上,中轴心正对着沈阳市
皇姑区的北陵大街,在中轴线的中央位置上,还竖立着皇太极的
雕像,彰显王室威严。昭陵的修建始于
崇德八年(1643年),直至顺治八年(1651年)才完成,历时八年,后世多位皇帝增修昭陵,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