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统一六国之战
战国末期秦国进行的统一中国的战争
秦统一六国之战是战国末期秦国进行的大规模统一战争。战争开始于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230年),当年,秦国攻灭韩国。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王翦大破赵军,俘虏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秦国军队攻破燕国首都。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灭亡魏国。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王率军灭楚。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王贲攻灭燕赵残余力量。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齐国灭亡。至此,秦国实现了对中原地区的统一。
秦国攻灭六国,标志着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王朝的建立。 秦国的统一战争,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自此以后,统一成为了中国历史的常态。
事件背景
战国变革
姬午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周代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到这时为止,春秋时代的一百余国,见于文献的只有约十几个国家。其中大国有秦、齐、楚、燕、韩、赵、魏,这就是所说的战国七雄。
为了应对列国之间越来越激烈的兼并战争,战国时期的各个诸侯国都争相进行变法。最早有魏文侯魏斯任用李悝进行变法,秦国商鞅变法,之后有赵烈侯任用公仲连进行改革,楚悼王任用从魏国出走的吴起实施变法,韩国齐国则分别有申不害邹忌主持改革。各国都从实际出发进行变革,在不同程度上加强了国家实力。
在政治体制方面,各国推行中央集权体制。经过一百年的变法运动,各国大多摒弃了周代以来的贵族制度,通过官僚制度剥夺了贵族的特权,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建立从中央到县乡的统治机构。在军事上,适应战国以来战争规模和战争方式的转变,各国也分别建立征兵制度,建设常备兵制度。
在经济上,小农经济成为君权的基础。小农经济是为当时各国的立国基础,自耕小农成为各国政权的经济基础,小农每年上缴的租税成为国家财政上的主要收入。战国初期各国先后实行变法,都是为了维护当时普遍存在的小农经济,所推行的改革政策,都是为了奖励和帮助小农发展生产,从而富国强兵,以便在对外兼并战争中不断取得胜利。
六国衰亡
魏国率先通过变法崛起之后,成为战国时代的第一个霸主国家。但是,魏国身处中原四战之地,受到周围国家的包围。魏击时代,魏国将韩赵两国视为兄弟之国,三晋共同进退,确保了魏国周边的稳定。但是,公元前369年,魏惠王继位引发的三国争端,打破了三国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此后,公元前354年与公元前341年,魏国因为进攻赵、韩二国先后引发与齐国的桂陵、马陵之战。两战魏国全败,大将庞涓马陵之战后战死,魏国也因此国力受损,日渐衰落。魏惠王后元年(公元前334年),魏王与齐王在徐州市相会,以共分霸业为代价缓和了两国的矛盾。
魏国衰落之后,山东各国中以齐国、楚国为最强。当时的形势已经由魏、齐争霸转变为秦、齐争霸。楚怀王十一年(公元前318年),关东六国以楚怀王为纵长发动对秦国的进攻,六国军队战败。但楚国与齐国的联盟仍旧保存。楚怀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年),秦国派张仪出使楚国,用计策骗取楚国与齐国解约。次年,楚国攻秦,在丹阳(今河南省陕西省两省间的丹江以北)之战、蓝田县(今陕西秦岭北麓)之战中接连失败,并将汉中郡割让秦国。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怀王出访秦国被扣押。三年后死于秦国。秦、齐两大强国合纵连横的斗争中,地处南方的楚国成为首当其冲的对象。楚国不但陆续失去了大片土地,而且怀王被拘死在秦国,国势从此衰落不振。
楚国衰落之后,齐国与秦国成为东西并立的两强。公元前228年,齐秦两国约定称帝。纵横家苏代到达齐国,劝说齐王取消帝号,试图以此激起列国对于秦国的敌视,从而掩护齐国吞并宋国。齐王十五年(公元前286年),齐国终于攻灭宋国。但吞并宋国使得齐国在外交上陷入被动。齐国攻宋之后,凭借军力又夺取楚国、三晋的土地,甚至要兼并周代。引发周围国家的恐惧。两年后,公元前284年,燕国联合秦国、三晋,由乐毅率领五国联军进攻齐国。齐国军队战败,临淄区(今淄博市东北地区)被攻陷,齐愍王出逃。齐国境内只剩莒(今山东省莒县)、即墨区(今山东省平度市东南)两地没有被占领。直到公元前279年,齐人田单才恢复齐国版图。齐国虽然复国,但从此也衰落下去。
楚、齐国衰落之后,山东六国中赵国成为最强大的。公元前262年,秦国进攻韩国,韩国上党郡知府冯亭将上党郡(今山西省东南地区)献给赵国,赵王接纳韩国土地。由此引发了秦赵两国的长平之战遗址大战。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军在长平击败赵国四十余万大军。战后,损失惨重的赵国也衰落了。
秦国崛起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国力日渐昌盛,国家战略逐步转向对东方各国的兼并战争。秦王政继位之前,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等前代秦王都曾大规模对山东各国用兵,为秦王政上台之后的统一战争奠定了军事上的基础。
1、秦惠文王取河西、巴蜀之地。秦惠文君六年(公元前332年),魏国将河西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市东)割让秦国。第二年,魏昂率军打败魏国,魏国再向秦国割地。秦惠文王十年(公元前328年),张仪嬴华带领军队进攻魏国,魏国被迫再献出上郡十五县。至此,秦国完全吞并了魏国的河西之地。全部占有河西之地,使秦国在战略上处于极其有利的地位。它的西面、北面没有强敌,南有秦岭与巴蜀、楚国相隔,东依黄河、函谷关一线天险,将各诸侯国拒之关外。这就在关中地区及其西部创造出一个极为稳定的环境,其形势不仅进可攻,退可守,而且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使秦立于不败之地。秦惠文王九年(前316年),张仪、司马错率兵入蜀,灭亡巴蜀二国。正如司马错所言,秦国占据巴蜀之地,既可以一举扩大秦国的版图,也能为秦国带来巨大财富,同时还不至于引起诸侯的敌视。
2、秦昭襄王多次大战削弱山东六国。秦惠文王死后,秦武王继位,但秦武王在位仅四年。在秦昭王继位以后,秦国便实际上开始进行了统一战争。秦昭王在位56年(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6年),期间秦国不仅取得了东方国家的大片土地,也对各国的人力造成重大杀伤。如白起参与的四次大规模战争:
伊阙之战(公元前293年),秦军胜韩、魏联军,斩首二十四万
年之战(公元前279),秦军水淹楚都,淹死楚国军民数十万
华阳之战(公元前273年),秦军胜赵魏联军,斩首十五万
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秦军坑杀赵军主力四十五万
就以上四次大规模战争,秦所杀死三晋和楚的士兵已在一百万以上。这就严重削弱了这些国家的战斗力,奠定了此后秦国取得统一战争胜利的基础。
战争经过
公元前246年,在经历秦孝文王秦庄襄王两人短暂的统治之后,秦始皇继秦国君之位。此时的秦国,据有包括渭河平原、巴蜀、山西省太原市南郡等在内的大片领土。对六国拥有极大的战略优势。但是,由于秦王年幼,秦国的政事仍旧由相国吕不韦以及嫪毐把持。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年),嫪毐叛乱被平定。十二年(公元前235年)吕不韦自杀。消灭吕不韦以及毐集团以后,秦国的政权被严格地控制于秦始皇手中,加速了统一战争的胜利进行。
灭韩
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国以内史腾发兵攻韩国,俘虏韩王安,灭韩国,在此设置川郡。但是,韩国被灭亡之后,该地仍然存在对秦国的反抗力量。公元前226年,韩国新郑发动叛乱,秦国镇压之后,韩国彻底被收服。
灭赵
秦始皇十三年(公元前234年),秦军已经逼近赵都邯郸(今赵都),武遂(今河北省徐水区西北遂城)之战秦军斩杀十万赵军。赵国则依靠将军李牧抵挡秦军攻势,先后两次击败秦军,暂时维护了赵国的安全。秦王政十八年(公元前229年),秦国王翦杨端和分别领兵,两路进攻赵国。同时,秦国施展反间计,致使李牧被赵王所杀。李牧死后,赵国丧失了最后的反击力量。次年,秦军攻克邯郸市,俘虏赵王。赵国公子嘉率领宗族百人退往代地,称赵代王嘉,继续抵抗秦军。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灭燕之后,秦军回师攻灭代地。至此,赵国灭亡。
灭燕
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燕国燕太子丹派遣刺客荆轲前往秦国,试图借助向秦王进献地图的机会来实施刺杀行动。但荆轲失败,被秦国处死。次年,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秦国立即派遣将军王贲领军进攻燕国,随后又派遣王翦增兵,击溃了太子丹的军队,占据燕国首都城(今北京市西南部)。蓟城被秦国攻占之后,燕王退往辽东继续固守,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王贲向辽东进军,俘虏燕王喜。燕国灭亡。
灭魏
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王贲领军攻打魏国。秦军包围大梁城之后,无奈大梁城池坚固,城内粮草充足,但大梁城地势有缺,于是决定利用河水进行围攻。秦军从大梁西部入手,利用当地西低东高的地势,挖开了阴沟水和大沟水的交界处。秦军随后在渠水与阴沟水交叉口向的东南方向修建大坝,直接将涌出的河水导向大梁城西城墙的西南角。大水冲开城墙之后,秦军顺利进攻,魏王假向秦军投降,魏国灭亡。
灭楚
秦国在攻破韩赵魏燕四国以后,决定派遣军队进攻楚国。秦始皇以此向老将王翦请教,王翦认为楚国强大,要攻灭楚国需要六十万人。但将军李信认为,进攻楚国只需要二十万人。秦王以为王翦年迈,于是任用李信与蒙恬率军二十万进攻楚国,兵锋越过郢陈(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直指楚国新都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但是,在回军的途中,秦军遭到楚军的攻击,大败而归。
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王翦再次被征召担任进攻楚国的指挥官。意识到自己轻信李信导致的失败以后,秦王政立即亲自前往请求王翦担任将军,并按照王翦的要求,倾全国之兵力,集合了六十万军队。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王翦大军进入楚国境内,楚国也同时出动全部兵力与秦军相持。王翦令秦军养精蓄锐,等到士气高昂之际下令出击,顺利将楚军击败,楚将项燕自杀。随后,秦军乘胜攻入楚都寿春,楚王负刍被俘。接着,秦军又向江南广大楚地以及降服于楚的越地进攻。不久越君降秦,至此,楚国被灭。
灭齐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国将领王贲攻灭燕国残余力量之后,引兵从燕国南下,进攻齐国。因秦国长期重金收买齐国丞相后胜,齐王听信后胜,既不同其他国家合纵抗秦,也不加强军备,由此齐国完全没有防备,秦军顺利攻入齐国首都,俘虏齐王建,齐国灭亡。
事件结果
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230年)开始,秦国经过十年的兼并战争,终于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时代,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王朝。
在政治上,秦的统一标志着统一王朝的建立。秦始皇在实现统一六国的事业之后,认为“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在他的要求之下,秦朝通过创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从不同的方面实现了中央集权的王朝制度。
在经济上,秦国的胜利将秦国的土地制度、经济政策推向全国。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秦王朝政府发布“使黔首自实田”的律令,稳定小农生产。同时,秦王朝继续推广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着打击非生产性活动,鼓励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的政策。统一度量衡,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统一全国货币,以秦国方孔圆钱为基础的新钱币成为全国通用货币。
在文化上,统一加速了各国文化的融合。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对各国原来使用的文字进行整理,并统一将秦小篆作为标准书体。统一文字之后,秦小篆和隶书成为全国通行的字体,这对中国文化、政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统一战争结束不久,秦国就开始向周围民族地区扩展。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遣蒙恬反击匈奴,占领河南地。次年,秦军又占据岭南,并在当地设置郡县。此外,秦人还开通通往中国西南地区的“五尺道”,将西南地区也纳入统一多民族国家之中。秦国开拓的疆域构成了此后历代中原王朝疆域的主体,成为中原地区统一的地理基础。
事件评价
司马迁在《秦始皇本纪》中引用贾谊《过秦论》,“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於秦王,二十馀君,常为诸侯雄。岂世世贤哉?其势居然也”。司马光则在《资治通鉴》中提出,“六国之所以灭亡,是不能做到‘信义相亲’,列国之间反而互相攻伐,以至于秦国趁虚而入”。
部分学者以阶级分析的方法观察历史。翦伯赞在《秦汉史》中认为,秦与六国之间的战争归根结底是为了争夺土地所有权而进行的,农民参与了战争,但并不是战争的胜利者。史学家林剑鸣认为,秦朝统一后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两大阶级对立成为社会基本矛盾。这一矛盾决定了秦代的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并决定了秦王朝建立后的政权形式、阶级矛盾的特点,以及秦代历史发展的特殊性。
在有关汉族形成问题的讨论之中,秦的统一战争也是重要的时间节点。朱绍侯认为,在秦的统一战争之后,在中国形成了一个有共同语言,有共同的经济生活,有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换言之,就是在这一时期实现了汉民族的形成。其他学者也大多同意秦汉时代在汉民族形成中的重要地位。
总之,秦国的统一战争以及随后秦朝的建立,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点。自周平王东迁洛邑以来,社会便逐步陷入长期分裂混战的状态之中。战国年间,更是大小兼并战争无数。秦始皇秦孝公魏昭王以来向外拓展的事业,结束了过去那种“兵革不休”“流血满野”的战乱局面。这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符合历史的趋向和大多数人的心愿。
成功原因
从宏观层面上看,秦国统一战争顺应历史潮流,已经拥有了深厚的经济、文化基础。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较之春秋有了更大的进步。铁农具的推广,耕作、施肥、灌溉等技术的提高,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有较大上升,进而推动了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派大多顺应统一的趋势。孟子曾经认为整个局势最后是会“定于一”的,只有“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荀子认为“天下归之之谓王”,就是说,做到天下归心,就能完成统一的“王”业。除了经济、文化上的基础外,久经战乱的人民也拥有统一全国的愿望。
秦国视角来看,秦国的政治、文化,甚至地理条件都相较关东六国都有优势:
在政治上,秦国首先进行了比六国更为彻底的变法。秦国通过政治改革发展出一套比较完备的君主集权体制和高效率的国家机器运转机制。此外,秦国也收揽六国人才,并委以重任。秦孝公时的商鞅秦惠文王时的张仪秦武王时的甘茂秦昭襄王时的魏冉范雎,这些都是秦国君主从六国人才中拣选贤能的结果。
秦国风俗朴素严明,尚武好战。长期与戎、狄为邻,使秦国形成了强悍的民俗,这一特点与秦统治者的军国主义政策相得益彰,使秦军在战斗力方面也要高出六国军队一筹。同时,在与六国的斗争之中,秦国实行了正确的外交政策。范睢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成功地对付了貌合神离的六国同盟,使他们不能全力对付秦国。
秦国地理位置优越。渭河平原地本肥沃,郑国渠造成后,农产更丰富。秦连年用兵,经济力量能够支持,因为拥有重要资源的缘故。司马迁说,关中土地约占天下三分之一,人口不过十分之三,财富却占十分之六。这种估计,未必确实、但经济方面,秦确占优势。
秦国在技术层面优越。王子今认为,从水利经营、交通建设、机械发明、动力革命四个方面进行看,秦国在技术层面对山东各国具有优势地位。他认为,秦的学术传统有重视技术的特点,技术之学在秦国有突出的地位。东方列国以丰厚的文化积累傲视秦人,以至“夷翟遇之”。他们所忽视的秦在技术层次的优越,却使得秦人在军事竞争中取得强势地位。
参考资料
秦楚大战青泥.西安民政-微信公众平台.2024-08-25
秦楚蓝田之战.陕西省图书馆.2024-08-25
目录
概述
事件背景
战国变革
六国衰亡
秦国崛起
战争经过
灭韩
灭赵
灭燕
灭魏
灭楚
灭齐
事件结果
事件评价
成功原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