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简称清华,前身清华学堂,位于北京市
海淀区双清路30号,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校,入选
985工程、
211工程,九校联盟(C9),强基计划、珠峰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改革开放以来,清华大学逐步确立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长远目标,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迁长沙,与
北京大学、
南开大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1999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并入,成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目前,清华大学共设22个学院、59个系,已成为一所设有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
历史学、哲学、
经济学、
管理学、法学、
教育学、医学和交叉学科等12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校园面积482.84公顷,在校学生60919人,教职工16619人,现设有学院22个,系59个,本科专业91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64个,仅有硕士学位授权的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0个。
清华大学在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20。在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列第1,在2023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位列第22。
历史沿革
清华学堂
1901年,清政府签订《
辛丑条约》,1904年美国政府表示赔款过多,可用于“退款办学”,1908年中美确定退款办学相关事宜。1909年7月,清政府外务部、学部会同设立游美学务处,附设游美肄业馆,专办派遣学生赴美留学一切事宜。1909-1911年,游美学务处选送三批共180名学生赴美留学,其中包括梅贻琦、胡适、
赵元任、竺可等。
1911年4月9日,清政府批准将游美肄业馆改名为清华学堂,并订立章程。游美学务处总办周自齐兼任清华学堂监督。4月29日,清华学堂在清华园开学。11月,因武昌起义爆发以及清政府挪用办学经费,清华学堂经费断绝,宣布停课。
清华学校
1912年10月,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学校归北京政府外交部管辖,校长由外交部任命。学制8年,分中等、高等两科,高等科学生毕业后一般插入美国大学二、三年级。1916年,清华学校提出筹办大学的计划,得到外交部的批准。1925年,清华学校设立大学部。
清华学校大学部成立后,设立有17个学系:国文学系,系主任吴在;物理学系,系主任叶企孙;生物学系,系主任
钱崇澍;政治学系,系主任
余日宣;教育心理学系,系主任朱君毅;工程学院系,系主任周永;算学系,系主任
郑之番;哲学系,系主任初暂缺,后为
金岳霖;体育军事学系,系主任马约翰;西洋文学系,系主任王文显;化学系,系主任杨光弼;历史学系,系主任
陆懋德;经济学系,系主任朱彬元;农业学系,系主任
虞振镛;东方语言系,系主任
陈寅恪;社会学系,系主任陈达;音乐系,初缺,后为海门斯。
1925年,清华学校设立研究院,作为成立大学院之预备,研究院仅设国学科,也被称为“国学研究院”,研究院实行导师制,由吴宓任研究院主任,由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
陈寅恪等人任导师,1929年研究院停办。
大学部设立后,新招学生不再是留美预备生,称新制生;原有学生归于留美预备部,称旧制生。从1909年至1929年留美预备部结束,清华共培养、选送留美学生1280人。
五四运动期间,清华学生260余人进城演讲,被捕140人。清华教师闻一多曾抄录
岳飞《满江红》,激励学生。
国立清华大学(1928.8 - 1937.8)
1928年清华学校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由教育部、外交部共管。1929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国立清华大学专属教育部管辖,校长由教育部提请国民政府任命。清华大学由校长“综理校务”,教务长、秘书长分管学校教务、行政事务,教师通过教授会、评议会、校务会以及各专门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
1928年9月,罗家伦就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他在任期间强调“以学术标准”招揽人才,推动清华进入国立大学系统,并开始招收女生。1931年,梅贻琦就任校长,他延聘著名学者任教,完善院系设置,重视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
1929年,清华大学成立文、理、法三个学院,1932年成立工学院。文学院下设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哲学系、历史学系、社会学系,院长冯友兰;理学院下设物理学系、化学系、算学系、地学系、生物系、心理学系,院长叶企孙;法学院下设政治学系、经济学系,院长陈岱孙;工学院下设土木工程学系、机械工程学系、电机工程学系,院长顾秀。
1929年留美预备部结束后,从1933年起,清华大学面向全国招考留美公费生。1933-1936年招考四届共92人,其中清华毕业生39人,约占42%。
1937年,学校面积增加到1600亩,其中,生物馆1930年建成,气象台1931年建成,电机馆1934年建成,化学馆1933年建成,机械工程系馆1934年建成,水利实验馆1934年建成。
抗战时期
1937年“七七”事变后,清华大学迁至湖南长沙,与
北京大学、
南开大学联合组建了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7年8月28日,教育部任命张伯苓、梅贻琦、蒋梦麟为长沙临时大学负责人。1937年底,南京沦陷,战火逼近长沙。1938年,长沙临时大学西迁至云南昆明。300名师生组成了湘黔滇旅行团,从上沙至昆明,路线全程1600余公里,步行1300公里。
1938年4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国防最高会议通过了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改称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学校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5月4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开学。在校学生约3000人,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校训为“刚毅坚卓”。西南联大未设校长,由三校校长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担任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日常校务由梅贻琦实际主持。
西南联大设置文、理、工、法商、师范等5个学院26个学系,2个专修班和1个先修班。文学院下设中国文学系,教师有
朱自清、闻一多、胡适、
陈寅恪等人;外国语言系,教师有
吴宓、朱光潜等人;哲学心理学系,教师有汤用彤、贺麟、冯友兰、
金岳霖等人;历史学系,教师有
傅斯年、
姚从吾等人。理学院下设数学系,教师有
杨武之等人;物理学系,教师有叶企孙等人;化学系,教师有朱物华等人;生物学系,教师有殷宏章等人;地质地理气象学系,教师有
赵九章等人。法商学院下设法律学系,教师有张企泰等人;政治学系,教师有张奚若等人;经济学系,教师有周新民等人;社会学系,教师有费孝通、
潘光旦等人;商学系,教师有鲍觉民等人。工学院下设土木工程系、机械工程学系、电机工程系、航空工程学系、化学工程学系、电讯专修科。师范学院下设国文学系、英语学系、史地学系、公民训育学系、理化学系、教育学系、师范专修科系、体育部。
除参加西南联大外,清华另设办事处,独立处理招考清华留美公费生,并办理本校事宜。
1946年5月4日,西南联大宣布结束。清华、
北京大学、南开分别复员北上。西南联大师范学院留昆明成立昆明师范学院。结束后,在校生自愿选择学校,932人选择入清华。
先后在西南联大就读的学生约8000人,毕业生近4000人,其中有
杨振宁和
李政道2位诺贝尔奖得主、82位中国科学院院士、1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立清华大学(1946.10 - 1948.12)
抗战胜利后,清华大学接收清华园,并于1946年10月10日复员开学。复员后,清华大学增设了农学院,并在文、理、法、工学院中分别增设了人类学系、气象学系、法律学系、
化学工程学系和建筑工程学系。
1947年,学校设有5个学院26个系,1个先修班,23个研究所。其中,文学院设有中国文学系、外国语文学系、哲学系、历史学系、人类学,设有中文、历史、哲学、外文等研究所;理学院设有数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生物系、地学系、气象学系、心理学系,设有社会、经济、政治等研究所;工学院设有土木工程学系、机械工程学系、电机工程学系、航空工程学系、化学工程学系、建筑工程学系,设有土木、机械、电机、航空、化工、建筑等研究所,农学院下设农艺学系、植物病理学系、昆虫学系、农业化学系,设有植物病理、植物生理、昆虫等研究所。
1948年12月15日,清华园获得解放。1949年1月10日,北平军管会文化接管委员会正式宣布接管清华大学。5月4日,以叶企孙位主席的校务委员会成立,主持全校校务。
新中国建立初期
1950年6月,毛泽东应张奚若教授转呈清华大学师生员工的请求,为清华大学题写校徽。清华教师
梁思成、
林徽因等人参与了新中国国徽的设计。
新中国成立之后,清华大学在课程和教学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开办了各类专修科与工农速成中学,1949年学校开设辩证唯物论、历史哲学、马克思主义等一系列新课。1950年9月,清华大学开设了“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接收
捷克、
波兰、
匈牙利、
保加利亚和
罗马尼亚等5个国家的33名留学生,这是新中国接受的第一批留学生。
1952年,高等学校进行了大规模院系调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的报告》提出:“将北京大学工学院、燕京大学工科方面各系并入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改为多科性的工业高等学校,校名不变。将清华大学的文、理、法三学院及燕京大学的文、理、法方面各系并入北京大学。”
其中,清华大学的农学院于1949年9月调整至北京农业大学;文学院调至北京大学,部分人员调至
中国人民大学;理学院地质系调至北京地质学院,部分人员调至
中国科学院;法学院的法律、政治和社会系调至北京政法学院,经济系调至中央财经学院,社会系部分人员调至中央民族学院;1951年5月
厦门大学航空系,西北工学院航空系,北洋大学航空系并入清华大学航空院,1952年7月调至北京航空院;工学院部分人员调至北京钢铁学院,采矿系调至北京矿业学院;石油工程系1953年9月调至北京石油学院。调整后,清华大学下设建筑系、土木工程系、水利工程系、机械制造系、动力机械系、电机工程系、无线电工程系。
1952年12月31日,蒋南翔就任校长。清华大学开始了“以学习苏联教育经验”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改革:学制由四年改为五年;设立教研组,组织教学和科研;实行学年制,制定和修改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增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教材改革,大部分课程选用翻译的苏联教材;速成俄语学习。20世纪5、60年代,清华大学先后聘请苏联专家63名、东德专家4名和
捷克专家1名,在其指导下开设了103门课程,建立了37个实验室,培养教师504人。
1955年起,清华大学相继建立了原子能、半导体、远距离自动控制、燃气轮机、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专业阿,成立了工程物理、工程化学、工程力学数学、自动控制等系。1957年,在钱学森、钱伟长的倡导下,高等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合作在清华大学设立了工程力学研究班和自动化进修班。
到1963年,学校下设有冶金系、精密仪器及机械制造系、农业机械及动力机械系、电机工程系、自动控制系、无线电电子学系、土木建筑系、
水利工程系、工程物理系、工程化学系、工程力学数学系、基础课部、体育教研组、音乐室等教学组织。
动荡时期
1966年,学校停止招生,1970年下半年,学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学制3年,共招6届,培养本科毕业生136000余人,专科生2600余人。1973年学校开办激光、固体物理、物质结构、有机催化4个研究班,共招42人,
这一期间,学校系科和专业设置都有调整,设有机械制造、电子工程、水利工程、建筑工程、电子工程、工程力学、工程化学、工程物理、工业自动化、精密仪器等系;还以原汽车专业和机械厂为基础办了汽车厂。无线电电子学系迁往四川,成立清华大学绵阳分校;水利系到河南三门峡“开门办学”,建立水利系三门峡办学基地。此外,还先后在江西鲤鱼洲和北京大兴县办农场,设立大兴农村分校,招收青年农民学员。
改革开放后
高考恢复后,学校制订
招生计划并陆续撤销了绵阳分校、三门峡基地、团河农场、西山林场等,整顿教育制度和教学秩序,恢复各系教研组,成立基础课教研部。
1979至1985年间,学校先后成立或复建了经济管理工程系、应用数学系、物理系、外语系、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社会科学系、化学系、中国语言文学系;1984至1993年间,学校先后成立经济管理学院、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1994年至2011年,学校先后成立或复建有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法学院、美术学院(1999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公共管理学院、土木水利学院、医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航天航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生命科学院、环境学院。
1981年,学校取得了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学校成为中国首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校。
2003年,401医院和402医院并入清华大学成为附属医院(华信医院和玉泉医院)。2006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更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2012年,成立五道口金融学院,成立人文学院、社会科学学院、材料学院。2014年,成立新雅书院
2015年,成立药学院,成立全球创新学院,成立苏世民书院。2016年,成立地球系统科学系,成立
临床医学院。2017年,成立科学史系。2018年,成立深圳国际研究生院。2019年,成立天文系,成立车辆与运载学院。2020年,成立万科
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成立致理书院、日新书院、未央书院、探微书院、行健书院。2021年,成立求真书院,成立集成电路学院。2022年,成立为先书院,成立清华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2023年,成立秀钟书院、安全科学学院。
2024年1月14日,决定将党委办公室和校长办公室的职责整合,组建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简称党政办。党政办为学校党政职能部门。3月,清华大学设立“颠覆性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成立虚拟“巅班”。4月18日,清华大学在主楼后厅举行心理与认知科学系成立大会。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杨斌主持大会并宣读心理与认知科学系成立决定。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共有22个学院、91个本科专业。
师资情况
截至2024年5月,学校现有教职工总数16619人,其中,教师3831人,职工9848人,博士后2940人,在岗博士生指导教师2910人。国际重要奖项获得者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5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8人,
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6人。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5月,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64个,仅有硕士学位授权的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0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1 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3个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5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和8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有权授予的专业学位点27个;第一轮双一流建设学科34个;第四轮学科评估,21个学科获得A+评价。
教学情况
截至2024年1月,学校6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专业入选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专业入选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10个本科专业经过国内外专业认证,其中机械工程、环境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工业工程专业通过ABET专业认证。在2020年教育部公布的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认定名单中,清华大学共有168门课程通过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其中线上一流课程144门,线下一流课程20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4门。2021年,5门本科课程入选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教学基地方面,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力学6个学科进入教育部拔尖2.0首批基地。2020 年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教育部拔尖2.0第二批基地。2021年经济学科拔尖学生陪基地入选教育部2.0第三批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2 个,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3 个,国家级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3 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4 个,省部级虚拟仿真实 验教学项目 3 个。
合作交流
清华大学已与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校地全面合作协议,与多个部委、企业、高校、事业单位签署全面合作协议。清华大学和多个地方政府合作,共设立16个校地合作研究院。清华大学还和与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开展定向选调合作,2009年以来累计培养输送2200余名选调生。
全球合作方面,学校建设有4个海外基地:全球创新学院、中意设计创新基地、东南亚中心和拉美中心,参与了多个世界大学联盟。学校已与英国
剑桥大学、
帝国理工学院、
日本东京大学、东
北京大学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阿尔伯塔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帝国理工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等16所大学与科研机构签署战略科研合作协议,并启动联合种子基金项目近200项。
学术研究
科研资源
图书馆
图书馆系统由总馆及文科、美术、金融、法律、经管、建筑六个专业图书馆组成,馆舍总面积7万余平方米,截至2023年底,清华大学图书馆(含专业图书馆及院系资料室)的实体馆藏总量约597万册(件),形成了基本覆盖全学科、包含丰富文献类型和载体形式的综合性馆藏体系。除中外文印刷型图书外,读者可使用的文献资源还包括:古籍线装书22.25万册;期刊合订本约64.58万册;年订购印刷型中外文报刊1747种;本校博、硕士论文17.56万篇;缩微资料2.82万种;各类数据库943个;电子期刊18.06万种;电子图书958.16万册,电子版学位论文1399.84万篇。
博物馆
艺术博物馆
艺术博物馆位于清华大学校园东区,整座博物馆占地1.5公顷,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展厅总面积达9000平方米,藏品有1.3万余(组)件,绝大多数来自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自1956年以来的收藏、校友和社会人士捐赠。品类包括书画、染织、陶瓷、家具、青铜器及综合艺术器6大类。开馆首展共呈现了7个板块的11个展览,既有原藏于美术学院的大量珍藏艺术品,还有达·芬奇《大西洋古抄本》手稿等世界级艺术珍品,既有“清华简”文献,也有清华大学历史上著名学者教授的手札文稿。
学术期刊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共主办有46份期刊: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政府部门批准建立的科研机构共171个。其中国家级科研机构有国家研究中心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4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2个,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18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1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原子能机构先进核反应堆技术创新中心1个。
学术成果
清华大学成立之初,物理系教师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文,1936年,机械系航空组自行研制了中国第一个5英尺的航空风洞。
1941-1945年,民国政府教育部举办了五届学术评奖活动,清华和西南联大有32项。
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
周培源的《激流论》、冯友兰的《新理学》、
陈寅恪的《唐代政治史论稿》、
吴大猷的《多元分子振动光谱与结构》、汤用彤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劳斡的《君延谟简考释》等7项学术成果获一等奖。抗战期间,清华建成了中国惟一可供试验研究的航空风洞,研制了中国第一个电子管,直接为抗战服务。
新中国成立初期,清华大学建筑系在
梁思成教授主持下,参与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50年代、60年代,清华大学完成了华北最大的水利工程——密云水库的设计,建造屏蔽式试验原子反应堆和核燃料后处理溶剂萃取法新工艺,研制程序控制机床和中国高校中第一台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等重大科研项目。并建成了中国第一座自己设计制造的核反应堆。
1987年,
梁思成等完成的“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及文物建筑保护的研究”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潘际銮等完成的“新型MIG焊接电弧控制法的研究”和
茅于海等完成的“自适应和数字电可控非相参频率捷变雷达系统”均获1984年国家发明一等奖;吕崇德等完成的“大型火电机组模拟培训系统”和王大中等完成的“5兆瓦低温供热实验堆”,分别获1985年和1992年国家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截至2020年度,清华大学累计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607项。其中: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奖者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8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59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362项。
2020年,清华大学王大中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主持建成世界首座一体化自然循环低温核供热堆,建成世界首座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实验堆,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MW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项目建设。
校园环境
李兆基科技大楼
李兆基科技大楼位于清华大学校园东南区域,总
建筑面积约11万平米,地下4层,地上6-10层。大楼工程于2012年12月正式开工,2014年9月完成主体结构工程,2015年10月正式落成启用。机械学院、材料学院、机械系、汽车系、热能系以及基础工业训练中心、燃烧中心、信息化技术中心等多个院系、研究机构和直属单位均入驻李兆基科技大楼。
甲所、丙所及园林
建校初期供校领导居住的甲所、乙所和丙所(现仅存甲所和丙所)位于工字厅以南,1917年~1919年建。均为西式单幢砖木结构。梅贻琦曾在甲所居住多年。乙所曾是冯友兰的居所,据
宗璞(冯友兰次女)回忆:"在乙所的日子是父亲最有创造性的日子"。这里也是冯友兰掩护进步学生的庇护所,"一二•九运动"期间黄诚和姚依林在这里度过了搜捕之夜。
近春园
近春园原为清
爱新觉罗·奕詝的旧居,原为康熙皇帝熙春园的中心地带。清朝道光年间,熙春园分为东西两园,工字厅以西部分称近春园。近春园园志上写着:"水木清华,为一时之繁胜地。"
水木清华
"水木清华"位于工字厅北侧,被称为清华园的"园中之园"。"水木清华的荷花池是清华园水系两湖一河之一(水木清华荷花池、近春园荷塘和万泉河)。荷塘南侧之畔垂杨掩映着的秀雅古建筑本为工字厅的后厦,为"水木清华"正廊,正额"水木清华"四字,有记载说是康熙皇帝的御笔。"水木清华"四字,出自晋人谢混诗:"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正中朱柱上悬有清
爱新觉罗·旻宁进士,咸、同、光三代礼部侍郎殷兆镛撰书的名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是仙居。"
工字厅
工字厅原名工字殿,是建校前清华园的主体建筑。因其前、后两大殿中间以短廊相接,俯视恰似一"工"字,故得名。共有房屋100余间,总建筑面积约2750平方米。2005年,工字厅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工字厅为清代康熙帝的长子所建,在乾隆时期为皇帝御园。后道光皇帝将其赐给他的第五个儿子,是称"小五爷园"。工字厅大门上面悬挂一匾额,上书"清华园",乃咸丰皇帝御笔。而清华园也由此得名。作为一座有近400年历史的古建筑,工字厅见证了清华的百年历史。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堂正式开学,即是在工字厅举行的开学仪式。工字厅是学校的行政管理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和对外交往中心。1924年,印度大诗人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访华时,就曾在这里下榻。
闻亭钟声
闻亭位于大礼堂西侧的一座土山上,是一座古式六角亭。闻亭原为一座钟亭,建校初即有之,为号令全校作息而设。亭内有大钟一口,径可四尺。钟声清脆,远及
海淀区。七七事变后,清华园落入日寇之手,校园惨遭破坏,钟亭被毁,亭内大钟及亭下铜炮被日寇掠走,至今下落不明。为了纪念在
昆明市遇害的闻一多先生,将钟亭命名为"闻亭"。亭内匾额由闻一多先生1921年的同级同学集资建成,"闻亭"二字由著名优生学家
潘光旦教授所书。亭内大钟原悬挂于颐和园东大门对面,抗战胜利后移至此处。1986年清华师生在闻一多先生逝世40周年之际,修建了闻一多雕像。
古月堂
古月堂为清华园古建庭院之一,建于清朝道光年间,与工字厅西院一巷之隔。总建筑面积约670平方米,古月堂初建时是园主的专用书房,清华大学建校后成为教师宿舍。梁启超、
朱自清等都曾在此居住。1928年,清华初招女生,古月堂被辟为清华女生宿舍。
汪健君先生有诗记曰:"古月堂前几变更,昔年济济聚群英。一从女禁开,两度繁花共月明。"古月堂目前为学校总务机关与外事部门办公所在地。
二校门
二校门位于清华主干道之一清华路,被认为是清华大学的象征。二校门为一座古典优雅的青砖白柱三拱"牌坊"式建筑,门楣上书刻有清末大学士那桐的手迹"清华园"三个大字。站在清华路,北望二校门,可遥看清华大礼堂、日和清华学堂等景观。二校门为清华最早的主校门,始建于1909年。1933年,校园扩建,园墙外移,有了新的大门(今日的西校门)。此后,这座最早的校门就被称之为"二校门"。动荡时期,二校门曾被摧毁,后恢复重建。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截至2024年5月,清华大学主要领导情况如下:
历任领导
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时期,未设校长,设立"常务委员会",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校长任常务委员。
校友情况
以下为清华大学部分校友信息,统计时间为2024年1月:
校园文化
校训
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源于《
周易》“乾”“坤”二卦的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1914年,梁启超来到清华大学演讲,题为《君子》,对二卦象辞做解释:“乾像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且学者立志,尤须坚韧强毅,虽遇颠沛流离,不屈不挠;若或见利而选,知难而退,非大有作为者之事,何足取焉。人之生世、犹舟之航于海,顺风逆风,因时而异。如必风顺而后扬帆,登岸无目矣……坤象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君子责己甚厚,责人甚轻……当其名高任重,气度雍容,望之俨然,即之温然,此其所以为厚也,此其所以位君子也。”此次演讲后,学校即以此八字为校训。
校徽
清华大学的校徽是在梁启超演讲之后确定的,上面分别雕刻着清华的中、英文校名和校训。
校歌
清华大学第一首校歌为美籍音乐教师 Miss Katharine Elizabeth Seelye所作,曾刊于1916年的《学报》上。
1923年前后,清华大学重新公开征集校歌,当时在清华大学教授国文与哲学课的汪鸾翔作词应征,张慧珍配曲,贺麟曾作文解释校歌含义。1924年原版歌词如下:
(一)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岿然中央。
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祖国以光。
莘莘学子来远方,莘莘学子来远方,
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
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二)
左图右史,邺架巍巍,致知穷理,学古探微。
新旧合冶,殊途同归,肴核仁义,闻道日肥。
服守善心无违,服膺守善心无违,
海能卑下众水归,学问笃实生光辉。
光辉,光辉,学问笃实生光辉。
(三)
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孰绍介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视,泱泱大风。
水木清华众秀,水木清华众秀锺,
万如一矢以忠,赫赫吾校名无穷。
无穷,无穷,赫赫吾校名无穷。
截至2023年6月,清华大学校歌歌词如下图:
校花
紫荆花和丁香花是学校的校花,陶瀛孙1934年写了题为《小议校花》的短文,解释为何学校校花是紫荆花和丁香花:“一、丁香花紫白二色,正符合清华校色;二、丁香花盛开季节,正是校庆到来之时;三、丁香花一簇簇群放,象征着清华莘莘学子亲密相处,共发芬芳……”
学校排名
泰晤士
2020年,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
亚洲大学排名发布,清华大学位列第一。
2022年,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发布,清华大学世界排名第16名,亚洲排名第1名。
QS世界大学排名
在2021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清华大学位列第15名。
在2023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清华大学位列第14名。
在2024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清华大学位列第25名。
在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清华大学位列第20名。
在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清华大学位列第1名。
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在2023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清华大学位列第22名。
所获荣誉
相关事件
2024年1月1日起,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的师生实现畅行互通,范围为在职教职工和学生(持学生证、工作证和校园卡人员),入校人员于校门经核验通过后可以步行或骑行入校。学校将在本人同意后向对方提供身份证信息核验权限,逐步实现身份长期报备在信息核验权限交互前,两校师生员工可凭新版学生证、工作证、校园卡经过人工核验进入对方校园。
2024年2月26日,清华大学针对近日多个自媒体账号称“清华大学停止
土木工程专业招生”的情况做出回应:这纯属误解。清华大学自2017年起实施大类招生培养与管理,部分招生专业名称发生变化(详见清华大学本科招生网),原来的土木、水利以及工程管理等单一专业已合并使用“土木水利海洋工程”的大类专业名称,不再单独招生。这是教育改革中的正常专业更新,并非相关报道所称的“清华大学停止土木等专业的辅修学位招生”。
2024年3月,清华大学设立“颠覆性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成立虚拟“巅班”。该班级名称引争议。清华大学教务处工作人员回应称,清华大学确实有这样的育人项目,项目名称是“颠覆性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所以班级名叫“巅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