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中国青海省下辖自治州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简称“海西州”,别名“柴达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青海省下辖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北部、青海省西北部,总面积32.58万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海西州常住人口46.8万人,下辖3个市、3个县、1个行政委员会,自治州首府驻德令哈市民兴路16号。
海西州境域主要由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环抱的柴达木盆地唐古拉山脉北麓高原两部分组成,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的各拉丹冬雪山长江的发源地。海西州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四季不分明,冬季寒冷漫长,夏季凉爽短促。在遥远的旧石器时代,海西州就有了人类的活动;先秦时期为西羌地;两汉时西部属"若羌国",晋朝,辖境西部为吐谷浑的属地,唐隶属于吐蕃,明由东蒙古诸部统治,清境域被划定为9个蒙古旗,由"钦差办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管辖。1949年属都兰县,1955年,更名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州,1985年定名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沿用至今。
海西州2022年经济指标在全省排位靠前,第二产业为其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分别为盐湖区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特色生物产业和生态旅游产业。海西州是中国最大盐湖化工基地,也是中国最大的钾肥和纯碱生产基地,初步形成盐湖化工产业集群。2023年,海西州生产总值828.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总量与上年持平。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1.92亿元,同比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545.65亿元,同比下降5.1%;第三产业增加值230.62亿元,同比增长10.6%。三次产业比重为6.3:65.9:27.8。海西州处青、甘、新、藏四省(区)交往的中心地带,是中原地区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同时也是通向中国内陆的最重要的战略大通道。海西州已形成地面、空中立体化综合交通体系。
海西州主体少数民族是蒙古族藏族,是中国唯一的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拥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昆仑山脉文化由此诞生,同时孕育衍生出了诸羌、吐谷浑吐蕃、德都蒙古、藏族等多元文化。其中,“那达慕”于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都兰热水墓群、塔温搭里哈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西州还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境内包含格尔木昆仑旅游区茶卡盐湖等国家AAAA级景区。其中,冷湖行政区火星小镇入选2022年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名单,茶卡盐湖天空壹号景区、“天空之境·茶卡盐湖”景区入选第一批全省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单位。
名称
海西州居青海湖以西,故名海西。因其地理位置而得名。
其主体为中国四大盆地之一的柴达木盆地盆地(“柴达木”系蒙古语,意为“盐泽之地”),盆地面积约占全州总面积的78.76%,故柴达木又成为海西州的代称。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据考古发现,早在23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海西州已有人类活动的踪迹。
公元前845年左右,诺木洪遗址文化的居民在诺木洪、香日德一带开始从事农牧业生产,已能建造房屋,冶炼铜器。海西州古为西羌地。
两汉至元朝
两汉时今海西东部为先零卑禾等羌族部落活动范围,西部属"若羌国"。
刘衎元始四年(4年),王莽西海郡,今海西东部属之。王莽末郡废,复为羌地。
晋朝后期,今海西西部为吐谷浑属地,东部为鲜卑乙弗国地(后并于吐谷浑)。
宋元嘉二十九年(公元452年),吐谷浑首领拾寅慕利延侄子)开始在白兰(今都兰县诺木洪一带)修筑城廓,建立牙帐,开始了柴达木盆地的吐谷浑交通和商业的全盛时期。
吐谷浑伏连筹即位期间(491年~529年),曾建都于今海西境内,后移置伏俟城(今共和县石乃亥乡铁卜洽古城)。
隋大业五年(609年),隋军击败吐谷浑,在其地设置四郡,今海西东部属西海郡,西部属善郡。隋末,吐谷浑复据故地。
贞观十年(636年),吐谷浑成为唐属国。唐龙朔三年(663年),吐蕃灭吐谷浑据其地,今海西州曾隶吐蕃腊城节度使。吐谷浑历时350年后至此亡国。
宋代,今海西西部为撒里畏兀尔(即黄头回纥)地,东部为吐蕃地方政权唃厮啰势力范围
元代,今海西州西北甘肃省行省沙州路辖区,其余大部为宣政院所属吐蕃等处宣慰司辖区。蒙古族开始迁居海西。
元顺帝时期(1333~1367年),设曲先答林元帅府,封卜烟帖木儿为宁王,镇守今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一部分扬州市乐户随其到镇守地,这是见于记载的长江沿岸汉族第一次迁居柴达木盆地。
明朝至清朝
明初,今海西为安定、阿瑞、曲先、罕东四卫地,由西宁卫兼管。朱厚照正德七年(1512年)左右,东蒙古诸部开始进入青海省,攻破塞外四卫,至此,成为东蒙古诸部统治地区。明崇祯十年(1637年),居住在今新疆卫拉特蒙古(即西蒙古)和硕特部在其首领图鲁拜呼的率领下进入青海,在今天峻县东部和刚察县地发动了青海历史上有名的“血山之战",擒杀了却图汗。至此,东蒙古在青海和西藏自治区地区的活动结束。
清雍正元年(1723年),青海和硕特蒙古亲王罗卜藏丹津起兵反清。年羹尧平息罗卜藏丹津叛乱后,曾在茶卡盐池驻兵1600名,设副将1员,都司2员。清雍正三年(1725年),清廷编定青海蒙古左右两翼盟29旗,今海西州境划定9个蒙古旗,统归"钦差办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管辖。清咸丰八年(1858年),藏族汪什代海部落迁入今天峻县境内驻牧,当地的蒙古北前旗北迁祁连县。清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藏族沟里、日安两个百户部落迁入今都兰县境内落居。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7月,青海省办事大臣改为青海办事长官,今海西地区属之。次年增设蒙番宣慰使,管理蒙藏事务。民国4年(1915年),改由甘边宁海镇守使兼管。民国6年(1917年),归都兰理事辖,上隶甘边宁海镇守使。
民国8年(1919年)8月1日,在都兰寺开设三等邮局,有职员1人,邮路里程703.5千米。这是在青海牧区开办的第一个邮局。民国19年(1930年),改都兰理事为都兰县县,辖今海西州全境,上隶青海省。民国23年(1934年),200多户哈萨克族河西走廊西部地区迁入今海西州境内落居茶卡一带,至1950年,进入青海省的6批哈萨克族共计2320余户。
民国27年(1938年),在今都兰县察汗乌苏镇设立青海省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30年(1941年),改称青海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都兰县属其管辖。1949年9月,青海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1月,都兰县宣告解放。成立都兰县人民政府(驻地察汗乌苏),辖今海西州全境,直隶青海省。
1952年9月26日,撤销都兰县,设立县级"都兰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区"。1954年1月25日,改建为专区级"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区"(驻察汗乌苏)。
1955年7月30日,为开发建设柴达木盆地,在格尔木市单独设立了"柴达木盆地行政委员会",处理开发建设柴达木盆地的日常工作。
1955年12月12日,更名为"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州"。
1956年2月,更名为"柴达木盆地工作委员会",同年3月驻地迁至大柴旦行政区。1957年4月,撤销"柴达木盆地工作委员会",改设"柴达木盆地行政委员会"。1958年1月,更名为"柴达木行政委员会"。1959年1月,海西州人委由察汗乌苏迁驻大柴旦与“柴达木行政委员会”合署办公。1963年8月26日,撤销"柴达木行政委员会",全政区称"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
1966年4月,海西州人民政府驻地由大柴旦迁至德今哈。1984年5月,全州县哈萨克族群众自愿要求,并经国务院同意,全部迁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85年5月21日,定名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沿用至今。
地理
位置境域
海西州位于青藏高原北部、青海省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90°07'~99°46’,北纬35°01'~39°19'之间。北临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西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东与青海省海南、海北藏族自治州相连,南与玉树市、果洛藏族自治州毗邻。州域东西长837公里,南北宽486公里,总面积30.0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72万平方公里的41.81%。
此外,位于海西州西南部的,由海西州代管的飞地——玉树藏族自治州唐古拉山脉山地区,地理坐标为东经89°39'~92°56',北纬32°43'~34°57'之间。西南部与西藏自治区自治区那曲地区接壤。北、东与玉树藏族自治州相连,南、西与西藏自治区接壤,唐古拉山区域东西长302千米,南北宽249.6千米。
气候
海西地区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气温低,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气压低,含氧量低,冬春风多,地区间差异大,垂直变化明显。年平均降水16.7~487.7毫米,年平均气温-5.6~5.2℃,年平均气温日较差16℃以上。年日照市时数平均在3000小时以上,年总辐射量可达628.9~741.3千卡/平方厘米。境内大风日数多,西部地区达到8级以上大风的天数年平均在114~118天,东部地区为79~86天,中部地区为30~53天。盆地无霜期为78~131天。
地质
地质演化和构造
柴达木盆地是一构造陷落盆地,周围的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昆仑山脉山的褶皱或断块上升与盆底相对下陷,是形成盆地的决定性因素。海西州地质发展史可划分为前震旦纪阶段、青白口纪末期、震旦纪—早寒武世阶段、晚志留世—早石炭世阶段、晚石炭世—中侏罗世巴通期阶段、中侏罗世陆内造山阶段、新生代阶段7个阶段。
约在25-8亿年前,柴达木地块为稳定陆核,南北侧为相对活动地段,造陆和造山作用由东向西推进,最终在祁连山和柴达木两段形成了晚元古代陆表海,成为全球晚元古代的富钾阶段的一个沉积区。青白口纪末期地壳造陆运动自东而西的抬升已近边区,自由边界开始封闭,终至爆发了造山运动,使全区最终形成了克拉通化的古中国地台,同时沿残余海湾东侧形成了化隆张裂带。震旦纪—早寒武世阶段,形成北祁连和拉脊山两条纬向裂谷海槽,海水从东北地区和东南两个方向向海槽外围低缓带柴达木盆地等地侵入,地幔局部重熔,岩浆和残余地幔沿裂谷带喷发、侵入和侵位。
晚志留世—早石炭世阶段以造山运动为主,境遇北部和中部形成了党河南山、柴达木等海湾,陆生植物开始发育,海相无脊椎动物腕足、珊瑚等特化,出现了鲜明的地方性色彩。晚石炭世—中侏罗世巴通期阶段地裂作用再次活跃,先后形成了柴达木周边、巴颜喀拉山脉两侧等裂谷带,地幔岩再次沿裂谷带产出,古特提斯扩展海域不断发展,生物区系除以特提斯型为主外,先后混入了北冰洋冰水动物群和太平洋动物群。中侏罗世陆内造山阶段山间盆地仅限于稳定地块内部,北祁连山脉、南祁连山、巴颜喀拉山等印支造山带皆为剥蚀区,普遍缺失侏罗纪—早第三纪沉积。新生代阶段陆内推覆造山和强烈抬升为主,高原逐步形成。境内最后一条山脉—阿尔金山脉形成,柴达木盆地湖区收缩,成盐作用日益显著,其余高寒山区山岳冰川发育。
地质演变为海西州带来丰富的地址遗迹,境内共有重要地质遗迹112处,其中世界级4处、国家级28处、省级80处。世界级地质遗迹包括代表青藏高原从海拔1500米左右抬升到3500至4000米变化的昆仑山口更新世羌塘组湖积剖面、格尔木市市早更新世羌塘组湖积剖面、代表高原隆升气候变迁的格尔木市察尔汗钾盐矿产地等4处。
地层
海西州各类地层分布面积广。柴达木地区及天峻县地区从下元古界到第四系皆有发育,唐古拉山脉地区则以上古生界和中、新生界为主,志留纪前为海相深积,白垩纪后为陆相沉积,泥盆纪——侏罗纪海向与陆向并存。
地形地貌
海西州境域主要由昆仑山脉山、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环抱的柴达木盆地和唐古拉山北麓高原两部分组成,主体是柴达木盆地,约占全州总面积的80%。地形略呈菱形状,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微缓倾斜,盆地边缘四周为山地。从边缘至中心依次为高山、丘陵、戈壁、平原、湖沼5个地貌类型,呈环带状分布,盆底海拔2675~3200米,四周高山海拔3500~4500米。西北高东南低,盆地南部多咸水湖、盐土沼泽,有大面积的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链分布;盆地北部断续分布着赛什腾山、绿梁山、锡铁山野牦牛山等山脉,将盆地北部分割成花海子、马海、大柴旦行政区、小柴旦、德令哈市、希里沟等小型山间盆地和谷地。盆地中部和南部为湖积冲积平原,多盐湖区和盐水沼泽;盆地南部为山前洪积平原,有一条东西漫长的戈壁带。全州县平均海拔2981.5米,最高点是昆仑山脉布喀达坂峰,海拔7720米,最低点位于达布逊湖区,海拔2675米。
州境南缘的唐古拉山脉地区地势南高北低,主峰格拉丹东由21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山组成,境内峰峦重叠,植被稀疏,冰峰耸立,属典型的高原地貌。唐古拉山镇平均海拔多为4500米以上,最高点是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东雪山,海拔6621米,最低点为地浓沦河,海拔4535米。
水文水利
水文
海西州水资源主体为内陆水系,包括地表水、地下水、湖泊、冰川等。流域总面积31.83万平方千米,其中1.73万平方千米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
海西州境内河流按地域分为外流和内陆两大水系。内陆水系包括柴达木盆地内陆水系、祁连山脉内陆水系、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陆水系。外流水系包括天峻县和唐古拉山区部分河流水系。
境内共有大小河流160多条,常流性河流80余条,其中集水面积500平方千米以上的中小河流40余条。多年平均径流量超过1亿立方米的河流有那棱格勒河布哈河、柴达木河、疏勒河格尔木河鱼卡河、呼伦河、乌图美仁河、党河沱沱河、哈勒腾河、巴音河、木里河、诺木洪河、塔塔棱河、察汗乌苏河共16条,流域面积近30万平方千米。
唐古拉山脉的沱沱河是长江源头,布哈河为青海湖的主要补给水源。地表径流主要来源于山区降水,每年80%的降水集中在6~9月,分布特征由东南向西北,由四周山区向柴达木盆地中心逐渐递减。
地下水的分布与地貌变化基本一致,由四周山地向区内中心地带过渡,地下水埋深由四周山地向中心地带递减,由无压潜流变为承压自流水,水质自山地向中心地带由淡变咸。
海西州境内有湖泊90多个,其中察尔汗盐湖最大,面积5856平方千米。其余大于1平方千米的天然湖泊42个,总面积1967.7平方千米。湖水矿化度小于2克/升的淡水湖泊15个,面积4769.9平方千米;咸水湖1168.5平方千米。
海西州境内有冰川1854.88平方千米,其中现代冰川1358.46平方千米,储量1135亿立方米,年融化水量9.18亿立方米,占柴达木盆地河川径流补给总量的20%。主要分布在祁连山脉、阿尔金山南坡和昆仑山北坡。
水利
截至2020年,已建各类水电站36座,总装机容量23.088万千瓦,年发电量4.8亿千瓦时。建成水库16座,总库容3.19亿立方米,兴利库容2.07亿立方米。在建蓄集峡水利枢纽、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哇沿水库、老虎口水库和诺木洪遗址水库等。
蓄集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中国172项节水供水工程之一,是德令哈市巴音河干流骨干调蓄工程,坝址位于巴音河峡谷出口上游约6千米处。工程以城镇生活、工业供水为主,兼顾发电、防洪等综合利用,工程建设引水式水电站一座,引水洞长6.4千米,电站总装机容量33兆瓦,设计年均发电量9977万千瓦时。2022年12月30日,蓄集峡水利枢纽工程水电站首台机组正式投产发电。
土壤
海西州地形复杂多样,自然土壤共划分为16个土类、36个亚类、43个土属。境内土壤类型分属高山土、荒漠土、盐土、草原土四大土壤系列,其中,高山漠土、碱化漠土、灰棕漠土等土壤类型在青海省为海西州所特有。
高山草原土广泛分布于祁连山脉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的海拔3800-5300米的高山带内,为高山土壤的主要类型,面积91580.41平方公里,占全州面积的26.53%。是全州县面积最大的一个土类;高山草甸土分布高山寒漠土之下的高山带,境内祁连山、昆仑山、唐古拉山均有分布,高山草甸土下接高山草原土或山地草甸土。面积47428.70平方公里,占全州总面积的13.73%;灰棕漠土分布于柴达木盆地盆地怀头他拉一脱土山以西,即棕钙土带以西的山前洪积扇。山前坡积裙,风蚀残丘,洪积扇中上部,海拔3600米以下的广泛地区,面积40024.67平方公里,占全州面积的11.59%;盐土在柴达木盆地及茶卡盆地有着广泛的分布,面积26488.33平方公里,占全州面积的7.66%;风沙土是风砂地区风积物母质上发育的初育土壤,境内的祁连山脉阿尔金山脉、柴达木盆地、昆仑山脉、乃至唐古拉山脉均有分布,尤以柴达木盆地分布最为集中。面积16047.67平方公里,占全州县面积的4.65%。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根据青海省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海西州共有耕地面积68.09万亩;种植园用地面积为84.57万亩,占全省园地的90.45%;林地面积965.19万亩;草地面积18162.47万亩;湿地面积1832.28万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1287.22万亩。林地资源主要分布在环柴达木盆地山地或浅山地带,草地主要分布在海西州东部和唐古拉山镇一带,湿地资源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中部一带。
矿产资源
海西州矿产资源富集,州域主体是素有中原地区“聚宝盆”之称的柴达木盆地。截至2019年底,已发现各类矿产114种,产地1999处。已探明储量的矿产90种,矿产地637处,编入《青海省矿产储量表》的55种。在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中,石油、天然气、钾盐柠檬酸镁、锂、、硼、青盐、制碱用大理石碱石水晶硅灰石青海省资源储量的100%;煤、铁、铅、锌、钨、岩金占青海省资源储量的70%~98%;熔剂用灰岩、芒硝重晶石碳化钙用灰岩、滑石石棉长石玉石等非金属矿占青海省资源储量的58%~95%。各类矿藏具有储量大、品位高、类型全、分布集中、资源组合好等特点,潜在经济价值在188万亿元以上,占青海省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的97%。
海西州域内由北向南分布有4条重要Ⅲ级的成矿带。分别为中南祁连成矿带,分布于海西州天峻县县,是青海省主要的成煤带;柴北缘成矿带,分布于冷湖行政区大柴旦行政区地区,是青海省重要的煤、铅、锌、金、石棉成矿带;柴达木盆地石油、天然气、盐湖区资源成矿带,分布于冷湖、格尔木市茫崖市、大柴旦、都兰、乌兰县等地区;东昆仑成矿带,分布于茫崖、格尔木、都兰县地区,是青海省及中原地区重要的铁、铜、铅、锌、、、金等金属矿产成矿带。
水资源
截至2020年,海西州水资源总量116.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0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52.1亿立方米,两者之间的重复量42.5亿立方米。每平方千米产水量3.87万立方米,是青海省平均水平的44.3%,全国平均水平的13.3%。柴达木盆地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55.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47.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39.5亿立方米,两者之间的重复量31.1亿立方米,可利用量18.74亿立方米。据勘测,河流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约125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约30万千瓦时。
森林资源
海西州天然乔木林主要分布在北部的祁连山脉地南麓和南部昆仑山脉山北麓,海拔3500~4000米的山地。海西州全州天然乔木林现有立木蓄积为52.94万立方米。按类型划分,有林地蓄积为20.94万立方米,疏林地蓄积为25.46万立方米,散生木蓄积为6.54万立方米。按树种分,青海云杉2.12万立方米,祁连圆柏50.82万立方米。
可再生资源
海西州大气稀薄,日光透过率高,日照时间长,加之气候干燥、降雨量小,云层遮蔽率低,年平均日照时数3000~3400小时,日照百分率80%以上,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7000兆焦/平方米,为中国第二高值区。太阳能发电理论装机容量可达28亿千瓦,理论发电量达51200亿千瓦时,占青海省太阳能理论装机及发电量90%以上。在相同面积和容量条件下,光伏并网发电比相邻的甘肃、新疆多发15%~25%的电量。截至2020年底,海西州建成格尔木东出口、德令哈市西出口、大柴旦行政区锡铁山、乌兰东大滩等主要光伏发电聚集区,成为中国重要的光伏发电基地。
海西州是风能资源丰富区,大部分属于风能可利用区,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多在50~100瓦/平方米,全年风能可用时间3500~5000小时,出现频率50%~70%。年平均风速均在3米/秒以上,西部地区和唐古拉山地区超过5米/秒,其中盆地内风速≥17米/秒的大风日数均在50天以上,西部超过100天,唐古拉山地区达150天以上,为中原地区同纬度之冠。由于海拔高,空气密度小,风能密度相对较小,风压最大为0.48千牛/平方米,次大压为0.35~0.44千牛/平方米。截至2020年底,建成格尔木、都兰县乌兰县大柴旦行政区茫崖市等风电场。
生物资源
根据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海西州下辖7个地区已调查纯种畜禽资源7个畜种14个品种,初步审核群体数量180万余头(只、峰、匹),纯种柴达木盆地山羊和青海毛驴养殖已接近濒危现象。其中,青海高原牦牛、西藏山羊青海骆驼等被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品种。渔业资源,则有池沼公鱼中华绒螯蟹、柴达木裸裂尻等品种。
海西州小麦、稞麦藜麦、油菜、马铃薯、枸杞等农作物种质资源品种丰富,蔬菜有西红柿、黄瓜等40余种,水果有草莓、西瓜等10余种,中藏药材有柴达木枸杞肉苁蓉蕨麻等。特色作物包括红黑枸杞、白刺、麦、沙棘、中藏药等。
生物多样性
动物
海西境内的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分布较广的野生动物有鱼纲2科27种,哺乳纲19科57种,鸟纲28科107种,爬行纲3科3种,两栖动物2科2种以及昆虫纲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截至2019年,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雪豹属西藏野驴白唇鹿野牦牛黑颈鹤等16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荒漠猫猞猁兔狲藏原羚大天鹅等37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有苍鹭斑头雁赤狐豹猫香鼬等31种。
植物
海西是青海省珍稀濒危物种分布较为丰富的区域之一,截至2022年,海西州境内共有野生植物173种,重点保护植物有短芒披碱草、沙拐枣膜果麻黄祁连圆柏青海云杉润元本草黑枸杞等24种。其中药用植物有枸杞、冬虫夏草图麻黄、甘草、锁阳雪莲花、大黄等,纤维植物有芦苇、罗布麻芨芨草等。
自然保护区
截至2022年,全州县有自然保护区6个,面积212.97万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面积141.11万公顷;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面积71.86万公顷。森林公园2个,面积2.34万公顷。
该保护区位于海西州德令哈市,可鲁克湖湖水面积5860公顷,是德令哈盆地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托素湖湖水面积16748公顷,是德令哈盆地海拔最低点。自然保护区湿地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4.65%,在柴达木盆地内发挥着调节气候和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每年春天,可鲁克湖-托素湖保护区成为众多候鸟迁徙途中的停歇地。
自然灾害
海西州多发自然灾害有地质灾害、气候灾害、生物灾害等,主要是地质灾害,其次是气候灾害。
因柴达木盆地南、北两侧属于祁连山脉昆仑山脉两大断裂带,地质构造活动强烈,地震多发且强度大、分布广、频度高,海西州各地区均处于地震烈度Ⅶ度及以上高烈度区。2001年11月14日发生在昆仑山口西的8.1级地震,是中原地区近70年来最大的一次地震。
气候灾害主要指风灾、山洪、干旱和2008年中国雪灾等,其中沙尘天气频繁。2000年,都兰、乌兰县两县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沙尘暴袭击,风力最大12级,都兰、乌兰县受灾面积3750亩,成灾面积2100亩,绝收面积1300亩。受灾人口1549人,成灾人口1162人,房屋倒塌6间,粮食减产540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3.8万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18.8万元。2000年7月,都兰、乌兰、天峻、德令哈地区遭受严重的洪水灾害,致使水利设施、电站、人畜饮水工程被冲毁,淹死大小牲畜1896头,冲毁网围栏48940米,受灾29个村、8700人。毁坏畜棚、羊圈20处,草场2000亩,房屋损坏、倒塌56间,农作物倒伏8000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99万元。
行政区划
截至2022年末,海西州辖3个市、3个县、1个行政委员会。自治州首府驻德令哈市民兴路16号。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2年末,海西州常住人口46.8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0.22万人,占常住人口21.84%;城镇人口36.58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8.16%。海西州户籍人口40.34万人,比2021年末增加0.03万人,出生率6.69‰;死亡率4.48‰;自然增长率2.21‰。
2020年末各市、县、行委中,常住人口超过10万人的地区有1个,在5万人至10万人之间的地区有2个,少于5万人的地区有4个。其中,人口最多的是格尔木市,占47.38%;人口最少的是大柴旦行政区行委,占3.48%。海西州地广人稀,2022年末平均每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44人。
民族
海西州是中原地区唯一的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是青海省区域面积最大的自治州。海西州是一个移民型、多民族聚集的地区,有汉、蒙古、藏、回、土、撒拉族等37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3.1%。其中蒙古族、藏族是主体少数民族。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德令哈市、格尔木市、茫崖市都兰县县、乌兰县、大柴旦行政区;藏族主要分布在格尔木市、都兰县、天峻县县。2019年海西州户籍人口汉族26.85万人,占比66.49%;少数民族13.53万人,占比33.51%。其中,蒙古族3.73万人,藏族5.41万人。:37
语言
海西州通用的语言文字是蒙古族、藏族、汉族语言文字,可同时使用或者分别使用蒙古、藏、汉三种语言文字。藏族、蒙古族、土族有各自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撒拉族有本民族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回族通用汉语,不同地区持不同方言。
海西蒙古语属阿尔泰语蒙古语族蒙古语卫拉特方言,即中原地区蒙古语西部方言青海蒙古海西口语,海西蒙古族通用蒙古文。藏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天峻县和都兰县藏族语言属安多方言,唐古拉山镇藏族语言属康方言,两种方言的语音差别较小,康方言有声调而安多方言无声调,通用藏文。:492回族以汉语言作为自己的母语和文字以青海方言为口语。
宗教信仰
海西州有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基督教(新教)、天主教5大宗教。以藏传佛教、伊斯兰教为主,道教、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信徒虽有,但活动较少。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在信众中有广泛的影响,蒙古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基本上全民信教。蒙古族、藏族、土族信奉藏传佛教;撒拉族、回族信奉伊斯兰教。
截至2023年6月,海西州共有6个宗教团体,其中州属宗教团体有海西州佛教协会、海西州伊斯兰教协会2个;市属宗教团体有德令哈市佛教协会、德令哈市伊斯兰教协会2个;县属宗教团体有都兰县佛教协会、天峻县藏传佛教协会2个。藏传佛教寺院有达西达尔吉灵寺、确旦切宝扎西曲考灵寺等;清真寺有河东清真寺、中村清真寺等。
经济
综述
海西州东部德令哈市、都兰县、乌兰县、天峻县基本为农牧区,西部格尔木市市、芒崖市、大柴旦行政区行委为工矿区。重点发展领域有世界级盐湖产业、国家清洁能源产业、国际生态旅游产业和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产业。海西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循环经济试验区,:32是循环经济和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是青海省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尤其是钾肥产能占到中国的90%以上。
2022年,海西州生产总值842.55亿元,增长5.7%,人均生产总值18万元。在中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中排名首位,增速高于青海省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列青海省首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8.45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589.89亿元,增长10.3%;第三产业增加值204.22亿元,下降3.3%。三次产业结构为5.8:70.0:24.2。人均可支配收入33783元,同比增长5.5%,列青海省省第4位。
2023年,海西州生产总值828.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总量与上年持平。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1.92亿元,同比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545.65亿元,同比下降5.1%;第三产业增加值230.62亿元,同比增长10.6%。三次产业比重为6.3:65.9:27.8。
第一产业
海西州农业属典型的绿洲农业,由于受水资源的局限,农民傍水而耕,农业沿柴达木盆地南北边缘呈环形点状分布,主要分布在13个万亩以上的灌区。:234粮食作物以小麦、稞麦藜麦豆类、薯类为主。2022年粮食播种面积21.13千公顷,产量90240吨。畜牧业以饲养猪、牛、羊、家禽为主。2022年肉类产量44182吨,生牛奶产量3726吨,禽蛋产量840吨。枸杞是特色优势产业,2022年播种面积28.27千公顷,产量87599吨。
海西州是中国第二大枸杞产区、中国最大的有机枸杞生产基地。都兰诺木洪枸杞产业园是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以都兰诺木洪遗址为中心,辐射德令哈市格尔木市乌兰县大柴旦行政区的枸杞规模化种植区,有机枸杞种植面积19.3万亩。“柴达木枸杞”入选中欧地理标志互认产品名单,:2362022年枸杞出口值0.16亿元。2022年,发布“神奇柴达木”海西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是青海省省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先行示范州,都兰县天峻县被确定为重点示范县,累计认证绿色产品233个、有机产品118个,均居青海省首位。获国家地理标志的农畜产品有天峻野牦牛、乌兰茶卡羊、格尔木蒙古羊等9个。都兰藏羊肉、都兰牦牛肉被评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截至2020年,建成有机种植基地31个、有机生态牧场6个、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8个。青海省柴达木农垦集团有限公司、青海柴达木高科技药业有限公司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第二产业
海西州是青海省工业园区聚集、矿产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是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已形成盐湖化工、油气化工、煤化工、金属冶炼四大传统产业和新材料、新能源、特色生物三大新兴产业。:246海西州是中国最大盐湖化工基地,开发盐湖钾、钠、镁、锂、硼等资源,形成850万吨氯化钾、440万吨纯碱等产能,是中国最大的钾肥和纯碱生产基地。油气化工产业主要依托青海油田公司油气勘探开发,形成230万吨原油和76亿立方天然气开采能力。煤化工产业围绕鱼卡、木里煤田煤炭资源开发,建设2个千万吨级煤炭生产基地,形成440万吨煤焦化、3亿立方米焦炉气等产能。:246金属冶金产业以黑色、有色金属资源为依托,形成800万吨铁矿采选、300万吨铅锌铜多金属选矿等。:247新能源产业依托太阳能风能、未利用荒漠土地等资源条件,:247新能源发电青海省第一,全球第二。鲁能集团格尔木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入选中国首批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格尔木市德令哈市各500兆瓦光伏项目入选中国第三批光伏发电“领跑者”计划。:247新材料产业开展钾、硅、天然石墨等资源在新能源产业中的应用,形成3万吨金属硅、300兆瓦单晶硅棒等产能。:247
2022年末,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13亿元,在中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中排名首位。增加值同比增长13.6%,列青海省第2位。
第三产业
海西州的第三产业主要有旅游、物流、外贸和通讯业等。第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24.2%。
海西州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15家,代表性的有格尔木昆仑旅游区茶卡盐湖景区等。冷湖火星小镇入选2022年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名单,“激情穿越柴达木盆地”精品自驾游线路入选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线路。2022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95.0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9.84亿元。
格尔木市被国家列为41个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之一。格尔木物流批准列入中国公路甩挂运输试点项目。以格尔木物流园区、德令哈市物流园区等为节点的国际物流多式联运体系初步形成。2022年末,铁路货物运输3009.96万吨,公路货运运输3709.60万吨,民航货邮178.9吨。
海西州与东盟、非洲、日本欧盟韩国为主要贸易伙伴。2022年货物进出口总值6.1亿元,同比增长89.1%。2019年格尔木海关揭牌成立,为青海西部地区进出口企业提供通关服务。
格尔木市建成青海省省内首个全光网城市,被列入中国首批信息消费试点城市、信息惠民国家示范城市和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境内兰西拉光缆、青新光缆、青藏750千伏交直流联网线路贯穿全境。2022年实现4G网络全覆盖,建设5G基站165座。
经济功能区
海西州开发区(产业园区)共有6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产业园区)2个,省级开发区(产业园区)2个,市级开发区(产业园区)2个。国家级开发区(产业园区)为都兰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乌兰莫河(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是国家首批13个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之一,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资源最丰富、唯一布局在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地区的区域性循环经济产业园区。:254下辖格尔木循环经济工业园、德令哈循环经济工业园、大柴旦行政区循环经济工业园、乌兰循环经济工业园和木里煤田管理局,原格尔木昆仑经济开发区并人格尔木市循环经济工业园。形成以盐湖区资源综合利用为核心,融合油气化工、金属冶金、煤炭综合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和高原特色生物为主导的“七大”产业体系。2005年10月国家在海西州设立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2010年3月国务院批复《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而上升为国家战略。试验区位于青甘新藏四省区交往的中心地带和核心区域。:254主体区域为柴达木盆地,规划面积25.6万平方千米。:254试验区相继被国家认定为“西部大开发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盐湖区特色材料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被评为“全国循环经济工作先进单位”。
重要企业
青海省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为青海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的省属大型上市国有企业,主要从事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的制造,是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内的龙头骨干企业、国家第三批创新型企业。建成钾盐、柠檬酸镁、锂盐、钠盐、氯碱五大产业集群。排行“中原地区制造业500强”第500位。有“中国的钾肥工业生产基地”“国际信用企业”“中国钾肥制造行业排头兵企业”“中国企业形象AAA级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企业”等称号。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22年,海西州全州各级各类学校174所,普通高中12所,其中,十二年一贯制学校4所,完全中学2所,高级中学6所;初级中学26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16所,初级中学10所;小学42所,特殊学校1所,幼儿园91所,中职2所;共有教职工6470人,其中:中小学共有教职工4452人,特殊学校教职工18人,幼儿园教职工1833。此外,海西州学前三年毛入园率109.1%,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7.4%,义务教育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毛入学率97.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9.3%。
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是海西州唯一高职(专科)院校,学院成立于2014年,为州政府直属的专科层次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校,共开设七大类34个专业,院校占地面积900亩。此外,海西州高级中学是青海省第一个成立“钱学森实验班”的学校。
医疗事业
截至2020年末,海西州有各类卫生健康机构515个。其中,公立综合医院10所,中医民族医医院5所,民营医院13所,疾病控制机构8个,卫生监督机构7个,采供血机构2个,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6个,乡镇卫生院37所,村卫生室320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62个,诊所45个。全州县医疗机构有床位3612张,平均每千人拥有床位8.19张;卫生技术人员4329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分别为10.7人、4人、4人。
文化事业
2022年末,全州有艺术表演团体13个,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7个,博物馆3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3%。出版杂志4.56万册,其中少数民族文字杂志1.13万册;出版报纸697万份,其中少数民族文字报纸112万份。
本土电影《德令哈市之夜》获第13届世界民族电影节“最佳电影音乐奖”“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提名奖”;原创音乐剧专业《昆仑神话》获青海省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格尔木市成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海西州图书馆是国家二级图书馆,书馆现有藏书55万余册,其中,纸质图书22万册,电子图书33万余册,征订报刊577种。州图书馆设有图书借阅室、报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少儿阅览室、藏文文献中心、德都蒙古文献中心、读者自修室等12个对外服务窗口。
科技事业
2022年,海西州取得科技成果39项。其中,应用技术成果23项,专利成果11项,基础应用科学成果1项,品种成果4项。海西州有有效发明专利3286件,专利授权量557件。其中发明专利32件,实用新型517件,外观设计8件。商标注册量7535件,同比增长13.3%。三市三县一行委均批准为国家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创新型盐湖化工产业集群被科技部列入国家级试点单位。
体育事业
截至2022年末,海西州有海西州体育中心、德令哈游泳馆等体育场地1653个,场地面积163.55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49平方米。在青海省第十八届运动会、青海省第四届全民健身大会共获奖牌120块。其中,金牌50块、银牌42块、铜牌28块。2022年新增国家健将级运动员2人,一级运动员45人。民族体育活动主要有“那达慕”大会、“孟赫嘎拉”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马术、博克、摔跤、射箭等。举办了2022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2018“昆仑英雄·巅峰之旅”首届青甘蒙跨年极限机车冬季挑战赛、“激情柴达木”中国汽车飘移锦标赛、迎新年环城赛、“八百里流沙”徒步极限挑战赛、世界攀岩大师赛等多项体育赛事。
该赛事是由国际攀岩联合会批准、中国登山协会主办并于2018年首次推出的系列赛事。2019“一带一路”中国青海省国际攀岩大师赛在海西州德令哈市举行,共有来自中国、俄罗斯波兰日本印度尼西亚、中国香港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40名运动员参加比赛,本站比赛设置男子、女子速度赛和难度赛。中原地区队获1金1银3铜。
人居环境
2022年格尔木市市、德令哈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分别达90.9%、97.5%。国、省控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保持在98%以上。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面积1748.95万亩,林地面积249.26万公顷。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45.14%,森林覆盖率4.1%。黄河流域3个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面积147.6公顷,草原生态修复治理38.5万亩,沙化土地治理25.66万亩。截至2022年,全州县自然保护区面积212.97万公顷,森林公园面积2.34万公顷,自然保护区湿地面积覆盖率34.65%。2022年乌兰县茶卡镇获国家第六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格尔木市入选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格尔木市、德令哈市市获得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称号。
社会保障
2022年末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2.53万人。其中,城镇职工15.98万人;城乡居民13.36万人;机关事业单位3.19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7.06万人,增加0.53万人。基本医疗保险41.51万人。其中,城乡居民25.74万人,减少0.43万人;职工15.77万人,增加0.42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1.73万人,增加0.77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9.77万人,增加0.13万人。2022年末有养老服务机构34个。其中,敬老院8个,老年人福利中心8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8个。儿童服务机构1个。社区服务中心46个。2022年末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748户2790人。
交通
综述
古代连接中原与西域的交通干线有两条:一条是从渭河平原敦煌市出古玉门关去西域的“阳关路”;一条是由陇西县转向湟水河谷,经今西宁、青海湖北岸,穿过柴达木盆地至西域的“青海、西宁市路”,即“羌中道”。海西州曾是通往西域的古“丝绸之路”辅道。
海西地处青、甘、新、藏四省(区)交往的中心地带和“进藏入疆出甘”的十字要冲位置,是中原地区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战略通道和开放门户,是通向中国内陆的最重要的战略大通道。铁路、公路、航空和管道四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构成了海西州客货运输网络。其中,铁路、公路、航空构成地面、空中立体化综合交通体系;管道运输作为特种货物转移流通的特殊运输方式,按照国家和地区资源发展战略进行专项布局;水运主要为区内湖泊中盐集团生产、水产养殖和旅游业服务。
公路
公路运输是海西州最主要的运输方式。至2020年末,州域公路总里程达15059千米。其中,高速公路(含一级公路)1661千米,二级公路3363千米,二级以下公路10035千米。农村公路建成里程8575千米,占境内公路总里程的57%。其中:县道1148千米、占7.62%,乡道3046千米、占20.23%,专用公路664千米、占4.4%,村道3717千米、占24.68%;高级或次高级路面里程2880千米、未铺装路面里程5695千米。
境内主要高速公路有G6共和至格尔木市段、G0612察汗诺至德令哈至小柴旦湖段、G572茶卡至察汗诺段、G3011当金山至大柴旦行政区至格尔木段、G0615德令哈至香日德至果洛州界段等。主要公路有G109国道、G315国道、G215国道、G347国道、G572国道、G338国道等。截至2020年,海西州境内高速公路形成两横(G0612、G6)三纵(G3011、G0615、G572)的高速路网结构,快速通达州市内七个地区和邻省。6条国道连接省府、市、县、行委主要城镇、产业基地、旅游景区等节点。207线、209线、210线、303线、305线、304线等12条省道重点加强区内联接和区外联通。
铁路
截至2020年,海西州铁路总里程2022千米,其中,国铁集团总里程1660千米。青藏铁路格库铁路敦格铁路构成“十”字型的以格尔木为中心,辐射通达西藏、新疆、甘肃、西宁的快速铁路网。州域内支线铁路总里程362千米,有柴达木至木里铁路、锡铁山至北霍布逊铁路、察汉诺至茶卡盐场铁路,红柳至一里坪铁路4条。
2020年末州域内格尔木市市、德令哈市茫崖市乌兰县天峻县大柴旦行政区行委六地区已开通铁路,仅都兰县未通铁路。主要车站有格尔木站、德令哈站、花土沟站等。常态化开行铁海联运班列、德令哈至俄罗斯中欧班列。德令哈车务段成立于1984年5月,营业里程714.65千米。其中,青藏铁路474.21千米、敦煌铁路203.98千米、茶卡支线36.47千米。格尔木车务段成立于1984年5月,运营里程723.37千米。
青藏铁路起始于青海省西宁市,途经格尔木市昆仑山口、沱沱河沿,翻越唐古拉山口,进入西藏自治区安多、那曲、当雄县羊八井拉萨市。全长1956千米,横穿海西州全境,境内长1152千米,是重要的进藏路线,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在冻土上路程最长的高原铁路。
航空
海西州目前共有3个机场,分别为格尔木机场、德令哈市机场和海西花土沟机场。“南、东、西”三位一体的柴达木盆地空运体系架构完成,标志着海西州立体化综合交通体系的建立,是青海省航空规划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格尔木机场已开通西安-西宁市-格尔木市、成都-西安-格尔木、格尔木-德令哈、格尔木-拉萨市、格尔木-郑州市5条航线;德令哈机场现开通德令哈-格尔木、德令哈-西宁2条航线;花土沟机场现开通花土沟镇格尔木、花土沟-德令哈、花土沟-西安市、花土沟-敦煌市4条航线。2019年7月10日正式开通的德令哈市格尔木-花土沟国内首条三机场双向环飞航线。运营航空公司有东方航空、西藏航空西部航空3家。2023年1~8月,格尔木机场累计完成运输起降1928架次,旅客吞吐量174061人次,货邮358.9吨。
水运
海西州拥有水域面积7065平方千米。其中,盐湖水域5856平方千米、其它水域1209平方千米。全州县现有库尔雷克湖、茶卡盐湖区水运企业2家,航道7千米。2019年,全州有营运性船舶17艘242座、海事执法船舶2艘,完成水路运输客运量16.42万人次。
公共交通
截至2019年末,开通客运线路56条。其中,跨省线路3条、跨地(市)线路16条、跨县线路19条、县境内线路18条。每日发出班次127班,客运运力3002辆,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占95.5%。全州乡镇通班车率100%,建制村(牧委会)通客车率100%。海西境内公路旅客运输企业90家。
2020年末,海西州已建成等级汽车客运站46个,内含农村客运站38个。其中,二级客运站8个、三级客运站3个、四级客运站4个、五级客运站31个。市、县、行委城区客运站均达到三级以上,乡镇客运站覆盖率达到100%。实现了三级以上汽车客运站联网售票,动态监管车载终端安装率100%。公交停靠站、简易站等224个。其中,德令哈市市40个、格尔木市104个、都兰县30个、乌兰县30个、天峻县20个。
人文
综述
海西州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其昆仑山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孕育衍生出了诸羌、吐谷浑吐蕃、德都蒙古、藏族等多元文化。海西州也曾是通往西域的古“丝绸之路”辅道。早在23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海西州境内已有人类活动,留下了众多遗址遗迹,其中热水墓群、塔温搭里哈遗址、塔里他里哈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海西州主体少数民族是蒙古族藏族,民族风情浓郁,各民族在文化艺术、体育、服饰等方面各具特色。汗青格勒、蒙古族民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文物古迹
截止2022年,海西州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0处。其中,诺木洪遗址是诞生于青海高原特殊环境下的考古学文化,主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东南部,其汇聚了周边区域各类文化的特征。
热水墓群
热水古墓群位于都兰县热水乡境内,距离都兰县城约30千米,是吐谷浑王朝和吐蕃王朝在都兰地区一千多年的文化遗存。1982年,考古发现热水墓群,共有墓葬200余座,其中最大的墓葬坐落在一座自然山丘上,墓冢背靠热水大山,俯视察汗乌苏河,高出地面约30多米,远望犹如城阙一般雄伟壮观,从正面看像一个“金”字,因此有“东方金字塔”之称。这座墓葬封土堆高11米,东西长55米,南北宽37米,墓堆下还有三层泥石混凝夯成的石砌围墙。墓冢从上而下,每隔1米左右便有一层排列整个横穿丘上的穿木,计有9层之多,一律为粗细一般的柏木,故也有“九层妖楼”之称。封土堆构筑形成的风格,为中原地区以往考古发掘中所仅见。1996年被评为国家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被评为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塔温搭里哈遗址
塔温搭里哈遗址位于都兰县巴隆乡西南约10千米的塔温搭里哈(蒙古语地名,意为“五个山头”),面积约20万平方米。遗址由四个大山包和三个小沙包包围成一圈,中间是一块黄土铺垫的广场,长约250米,宽约150米。遗址文化层直接堆积于地面之上,遗址丘平面呈不规则形,上有松属木柱,木柱上有榫卯结构的建筑遗存和土坯墙建筑遗存。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遗物,有丝毛织品、青铜器等。尤其是出土的绳线上,有的打着死扣结,有的打着活扣结,个别的绳上连续打着几个结,可能是古人结绳记事在历史遗物上的体现。2001年6月25日公布为第五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止2022年,海西州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名;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0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5名,省级非遗项目传承基地2个;州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1项,州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65名,州级非遗项目传承基地36个。2018年,海西州非遗项目保护单位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群众艺术馆荣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汗青格勒
蒙古族英雄史诗汗青格勒主要流传于海西州蒙古族聚居的地区。“汗青格勒”蒙古语叫“图吉”,由“图吉齐”(说唱艺人)演述,是蒙古族创作的口头文学。史诗汗青格勒以形象生动的语言讲述了蒙古族英雄汗青格勒通过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斗争,先后降服蟒古斯和凶恶的汗王,从魔窟中解救出百姓的故事。史诗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蒙古族人民追求和平、自由、平等的崇高理想及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美好信念,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同时也对研究古代蒙古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蒙古族民歌
蒙古族民歌分为两种,其一是“长调”,其二是“短调”,长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长调是抒情歌曲,由32种采用大量装饰音的旋律构成,赞美草原、山川、河流、爱情、友谊。其特点是,大量使用装饰音和假声,悠长持续的流动性旋律包含着丰富的节奏变化,极为宽广的音域和即兴创作形式。上行旋律节奏缓慢稳定,下行旋律常常插入活泼的三音重复句式。在盛大庆典、节日仪式上都能听到长调的演唱。“蒙古族民歌”2014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德都蒙古全席
德都蒙古全席是蒙古族最古老、最隆重的一种宴席,一般只在盛大宴会、隆重集会、举行婚礼或接待贵宾时摆设。德都蒙古全席盛宴前,要举行隆重的仪式:拜天、拜地、拜祖先,颂“巴颜颂祝词”,唱“朝廷歌”“宗教歌”“节庆歌”(盛宴三歌)等。据《成吉思汗祭祀文化》书籍中记载,蒙古族“夏季祭湖”暨“宫廷盛宴”(包括:白食宴、红食宴、素食宴)是元朝孛儿只斤·忽必烈制定的四季节庆盛宴之一。德都蒙古全席是三大宴席,即须弥尔席(白食盛宴)、临朐全羊宴(红食盛宴)、图德席(素食盛宴)的综合,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2021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习俗节庆
特色节庆
蒙古族的“那达慕”盛会是在草原文化中规模最大,活动内容最丰富,参加者众多的传统节日之一。那达慕盛会上会举行赛马、摔跤、射箭等“好汉三种比赛”。海西蒙古族的那达慕轮流在德令哈市市、格尔木市茫崖市乌兰县都兰县大柴旦行政区等地区举行。海西蒙古族那达慕源于青海湖蒙古族二十九旗的祭祀活动—祭海,祭海起始于唐朝天宝十年(751年),当时皇帝册封青海湖神为广阔公,派遣使臣礼祭。海西蒙古族传统那达慕表现了当地民众庆祝丰收的喜悦之情,其中所包含的多种活动形式是几百年来海西蒙古族生产方式、宗教信仰及民俗风情等的缩影。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西州境内的藏族民众主要节日有藏历年(每年藏历正月初一开始),公元6世纪文成公主进藏,把“农历”带到了西藏,藏族学者以农历为蓝本制定了藏历。藏历基本上与农历相同。在每年藏历正月初一开始,一至数天不等,是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按传统习惯,从十二月中旬起,各家各户都开始准备各种肉食、糖果、烟酒、清油、酥油、白面、粮食,并陆续开始油炸“花蕊”和“喜玛”。有的村寨还用哈达捆扎一束稞麦或小麦,挂在厨房的梁柱上;在屋门顶端凸起的每根木头上抹上酥油和贴牛毛,祈望来年畜旺粮丰。
海西州藏族会在每年农历六月举行歌会,届时牧民身着藏装,带上食品,到草原上扎帐,临时形成一座帐篷城,举行声势浩大的赛马盛会。会上进行马上骑射、马术表演、赛马、射箭、举石头、对歌、赛野牦牛等活动。人们向优胜者献哈达、敬美酒。要是小伙子夺魁,将倍受姑娘青睐。3~7天的载歌载舞,天天热闹到深夜。 
传统习俗
蒙古族对天地十分崇拜,喻天为父,喻地为母。对天地的崇敬体现在一些重大活动乃至日常生活中。如熬茶时,首先向天地泼洒敬祭,喝酒时用无名指蘸酒,朝天地弹洒后才能自饮;如遇干旱时,要祭祀天地,祈求天地保佑,开恩赐福。
蒙古族的祖先认为世上万物都有灵魂,即使山川水草也都有一个神灵在统治,人类的幸福与灾难都是这些神灵所操纵,所以他们在地高而奇特的山尖上立有敖包,每年定时举行祭祀敖包仪式,祈求山神保佑人畜两旺,水草丰盛。
蒙古语为“博克巴拉达胡”,是海西蒙古族民间体育活动的主要项目之一。在牧业生产闲余时,一有机会,青年男子就进行此项比赛活动。特别是在“敖包”、那达慕盛会或祭海盛会上进行摔跤比赛。比赛时,两个摔跤手出场,必须戴蒙面布,并有两个人扶住摔跤手,边跳跃摆动身子,边说一段角力歌词,在摔跤场上走动。当说完角力歌词,便快速揭去蒙面布,两个人开始摔跤。一方只要摔倒对方就算获胜。胜者将得到奖励,受到人们的称赞。
赛马是蒙古族每年的“敖包”盛会上必不可少的活动项目之一,是紧张而激烈的竞赛。比赛开始,年轻骑手们的乘马排一字形拉开,一声号令,扬鞭策马,如箭齐放,两旁观众欢呼助兴。到达终点优胜者,人、马均披戴红带,由一位长者朗诵赞马词,诵毕颁奖。赛马分为长跑、短跑、走马等三种。
民族服饰
蒙古族服饰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服饰中最具代表性的服饰之一。蒙古族各部落服饰均有男女老幼、已婚未婚、四季服饰、礼仪服饰、日常服饰等区别。主要包括袍子、坎肩、靴子、头饰及配饰等部分。旗袍多为皮、毛、棉、绸面料制成,依季节而定,袍身肥大、袖长,下摆均不开衩。蒙古袍的领口、袖口、衣边常用锦缎花边镶饰。多喜爱红、白、蓝、黄、绿色,色彩搭配或对比强烈、鲜明热烈,或淡雅协调。腰带较长,男子腰间多挂刀子、鼻烟盒等饰物。妇女多戴珠宝和金银玉器头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服饰”在2017年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大赛中获大赛金奖。2021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藏族服饰多姿多彩,各地区之间的服饰风格也存在差异。通常,一套完整的藏族服饰包括帽子、衬衫、旗袍、裤子、靴子和腰带等元素。其中,“做华”是一种用大羊皮缝制的皮袄,是藏族的传统服饰之一;“哇香”则是汉语中的棉袄,也是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服饰之一。此外,还有“曲香”、“杳日”等传统服饰,这些服饰的款式和风格都各具特色。除腰带外,这些服饰还可以分为冬装、夏装和春秋装三类,适合不同季节的穿着。冬装用料为皮毛,夏装多用绵绸缎布,春秋装为或毛毯面条等。藏袍穿时须于腰际提起,用带束与腰间。天热或劳作时,根据需要可袒出右臂或双臂,需时再穿上。传统藏族服饰典雅富丽,雍容大方,服饰、头饰和体饰喜饰各种琥珀玛瑙绿松石等,与镶金嵌银的手镯耳环、项链搭配。
艺术
绘画
位于格尔木市市境内的野牛沟岩画是青海省发现较早的岩画点之一。这处史前岩画点,反映了青海先民的生产生活状况,一排排青色岩石上,若隐若现地刻画着舞蹈、狩猎、出行等多种场景,野牛、骆驼、马、鹰等多种动物,总共180多个形象。公元前1000年,一支古羌人的部落在一次狩猎之后满载而归,为庆祝这次成功的狩猎,先民们在昆仑山中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庆功会,他们连臂踏歌,顿地为节。随后,这样欢庆的场景,被部落中的一位“艺术家”用石刻的方式记录在了岩壁上,成为了人们追忆那段古老岁月的凭证。
歌舞
查玛舞又名蹈鬼、跳鬼,系蒙藏宗教文化交流的产物,该舞完全由喇嘛表演,舞蹈吸收了蒙藏两族民族艺术的精华,将舞蹈、歌剧、音乐等艺术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表演形式。该舞于十六世纪后半叶随同噶鲁派(黄教)藏传佛教传入海西州,至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它是一种以演述宗教经传故事为内容的面具舞。分殿堂舞、米扩佛传舞、寺院舞、大场舞四种表演形式,表演程式化、规范化。人物繁多,形态各异,主要为“大查玛”(主要神)和“小查玛”(泛指鸟兽及侍从)两大部分。“大查玛”动作沉毅坚定,庄重徐缓,“小查玛”动作乘巧多变,灵活敏捷。表演时二者相映相衬,各具特色。
青海海西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民间音乐,尤其是蒙古族民歌,其数量和种类甚多。当地人民是用音乐手段反映生活,表达感情。海西民歌以短调和长调为主要体裁,短调民歌短小精悍,抒发感情细腻亲切,语言朴实流畅。表现在曲式结构上大多是问答式上、下句所构成的乐段结构。比牧歌简炼紧凑、规整,生动活泼,易学易唱,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长调则曲调悠长、节奏自由、曲式结构较长,带有浓厚草原气息的民歌。一般的说,长调民歌多分布于格尔木以西的乌图美仁草原。短调民歌主要分布在海西以东蒙古族与其它民族杂居的半农半牧;其中以乌兰、都兰的短调民俗音乐最为集中典型。
民间传说
昆仑山,是神话传说的摇篮,是道教的发源地。传说昆仑山是众神聚居之地,昆仑山脉神是王母娘娘,西王母居住的“瑶地”距格尔木市南250千米,在昆仑山公路垭口右侧约60千米处,海拔4300米,湖面积60平方千米,最深处100多米,湖水清澈,万鸟飞翔。每年的八月初八,西王母在这里举行蟠桃会,众神欢聚一堂。玉虚峰在山口西北,是昆仑道教神话的主道场,海拔4500米,相传它是玉皇大帝的二妹玉虚神女的化身,这里雪峰耸立,幽渺莫测,庙宇错落,山下的玉虚宫便是玉虚神女的行宫;东面的玉珠峰海拔6178米,传说是玉帝三妹玉珠神女的化身,这里终年银装素裹,山间云雾缭绕,山峰亭亭玉立。
饮食
海西州饮食极具地方特色,地域特点、气候特点、文化特点。居住在牧区的藏族与蒙占族的饮食习惯基本相同,饮食主要有四类,即红食、白食、面食和茶。红食指肉食,以牛羊肉为主;白食指奶制品,有乌如木、奶酪、奶豆腐、酸奶、奶渣奶糕等;主食以面食为主;奶茶是主要饮料。
藏餐是中国藏族日常食用的菜肴。主食以米、面、稞麦为主。除了糌粑、面粉等主食以外,可分为“红食”与“白食”两类。“红”指肉,“白”指奶。夏天以“白食”为主,冬天以“红食”为主。藏菜原料以牛、羊、猪、鸡等肉食为主,以阳芋青萝卜等蔬菜为辅。藏菜的口味清淡、平和,很多菜式的调味料只有盐和葱蒜,力求将菜的原味呈现出来。喜欢重油、厚味和香、酥、甜、脆的食品,调料多辣、酸,重用香料。常用的烹手法有烤、炸、煎、煮等。
蒙餐是中国蒙古族日常食用的菜肴。手扒肉是蒙古族日常生活中肉食的主要吃法,做法是将肥嫩的绵羊肉卸成若干块,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滚肉熟即取出,置于大盘中上桌,大家手拿蒙古刀大块大块地割着吃,因用手抓食而得此名。羊杂碎,讲究“三料”“三汤”“三味”,主三料即心、肝、肺,又称“三红”;副三料即肚、肠、头蹄肉,又称“三白”;三汤即“原汤杂碎”“清汤杂碎”“卤汁杂碎”;三味即香菜末、辣椒面、食盐。蒙古奶茶蒙古族传统的热饮料,由砖茶水加牛奶熬制而成,喝时要加少许盐、羊肉干炒米、奶酪、黄油食用。
炕锅羊肉选成年的绵羊,搭配阳芋、洋葱和宽粉条等吸汁的食材,选用的铝锅能吸收食物中多余的水分,食材会更加的入味,还能很好地控制火候,等到汁水收的差不多的时候再品尝。
青海土火锅的“火锅底料”一般由羊肉清汤加少许酸菜制成,青海土火锅口味偏重香辣,但汤色清亮,滋味天然醇厚;尝一口,羊肉的鲜美与酸菜的爽口完美结合,肥腻感全无。这道菜从西汉出现至今,一直采用传统的铜质火锅,以木炭为燃料,使火锅受热均匀,味道天然。
地方特产
截止2023年9月07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共有9件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柴达木枸杞、柴达木绒山羊、柴达木双驼峰、天峻牦牛、唐古拉藏羊、格尔木蒙古羊、乌兰茶卡羊。此外,都兰县“都兰牦牛肉”“都兰藏羊肉”产品纳入2022年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柴达木枸杞具有颗粒大、色红、肉厚、含糖量高、味甜的特点,纯天然,无污染,非人工栽培。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钙、磷、铁等人体所必需的营养成分。2013年对"柴达木枸杞"实施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天峻牦牛,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特产,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牦牛采用逐水草而居的半野生放牧方式,日常摄入大量的虫草、贝母等中草药,这使得牦牛肉质地细嫩,口感鲜美。天峻牦牛体质坚韧、结构匀称紧凑,毛色以黑褐色居多。
藜麦种子主要有白、黑、红等颜色,营养成分相差不大,其中白色口感最好。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藜麦为最适宜人类的全营养食品。藜麦属于易熟易消化食品,口感独特,具有均衡补充营养、增强机体功能等功效,尤其适于高血糖人群。
茶卡羊是在“天空之镜”茶卡地区长大羊种,其生长缓慢,肉内蛋白质占比高,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营养丰富。肉质鲜嫩,味道醇香,无膻味,不油腻。仅仅加清水慢炖,再放一点盐,便香气四溢。
风景名胜
综述
海西州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世界屋脊和深居内陆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海西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长江源头、雅丹地貌、千年冰川万丈盐桥、昆仑山道教圣地、唐朝吐蕃古墓葬群、“天空之镜”茶卡盐湖等闻名遐迩。特别是“中原地区第一神山”和“万山之祖”的昆仑山,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图腾。海西州旅游资源许多是青海乃至中国之最,区内名山大川、长江源区、荒漠戈壁、昆仑文化传说、“外星人遗址”、吐蕃文化、蒙藏风俗等旅游资源,海西州主要旅游景区(点)100余处。截至2022年初,海西州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15家,其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5家,国家AAA级旅游景区8家,国家AA级旅游景区2家。
自然景观
格尔木昆仑旅游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位于青海省西部,柴达木南部,东起都兰西至唐古拉,属典型的高原大陆型气候,域内地质构造复杂奇特,地貌景观自然天成、高原风光特中见奇,生态系统原始独特,旅游区内有长江源头、昆仑山口、唐古拉山口、万丈盐桥、江源冰川、昆仑雪景、瀚海日出、盐海玉波、赤台喷泉、海市蜃楼、冻土冰丘、雅丹地貌、沙漠绿洲和贝壳梁等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2015年被联合国评为世界地质公园。在全国十大类、95种基本类型旅游资源中,昆仑旅游区占八大类,拥有57种,占全国基本类型的60% 。
茶卡盐湖景区位于茶卡盆地的西部乌兰县茶卡镇,长15.8千米,宽9.2千米,面积154平方千米,湖面海拔3059米。“茶卡”是藏语音译,意思是“盐”。是柴达木盆地开发历史最为悠久的盐湖。在这里,可以观看现代化大型采盐船采盐时的工作场景,欣赏盐湖的日出、晚霞,观赏形状各异的盐花,湖畔小火车来往奔驰。茶卡盐湖景区入围“神奇西北100景”榜单,荣获“2018中国最具影响力景区”称号,被国家旅游地理杂志评为“人一生必去的55个地方”之一,获得“中国最佳自然景观旅游胜地”荣誉称号。2016年10月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哈拉湖,蒙古语意思为黑海,有“天湖”之称。景区在天峻县和德令哈市之间,处于德令哈市北部的祁连山脉腹地,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面积607平方公里,湖面海拔4077米,湖区最深水深65米,为青藏高原内陆一个大型的咸水湖,是青海省仅次于青海湖的第二大湖。也是我国北方目前保留最完整、最原始的湿地生态系统,集自然性、典型性、稀有性、多样性于一体。该湖区多沼泽湿地,四周多雪山冰川,湖区北侧海拔5826米的团结峰是祁连山脉的主峰。哈拉湖湖区主要植被为高原草甸植被,是湿地鸟类的重要繁殖地,湖区也是野驴、野牦牛白唇鹿盘羊藏原羚棕熊等野生动物的主要栖息地。该旅游景区于2015年被评定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可鲁克湖—托素湖高原生态旅游景区于2008年被评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该景区位于德令哈西部的怀头他拉草原上,景区内有一大一小两个湖泊,分别是托素湖和可鲁克湖,托素湖为咸水湖,面积180平方千米,可鲁克湖是淡水湖,面积57.4平方千米。两湖间被一条银色小河“传情河”所连通,犹如德令哈盆地的一对孪生姐妹,又故称“姊妹湖”。又因两湖一起形似褡裢,又合称褡裢湖。民间传说中它们是由一对古时的情侣变化而成,称之为“情人湖”,两湖近在咫尺,却生态各异,风姿迥然不同。
人文景观
诺木洪文化遗址位于海西州柴达木河流域的诺木洪河畔,这是柴达木盆地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古文化遗址,也是青海考古中最西边的发掘地点。其文化内涵独特,自成一格,在考古学上被称为“诺木洪文化”。遗址面积达5万平方米,由三个沙丘组成,呈“品”字形排列,具有群落特色。遗址主要用围墙、房舍、畜圈等建筑。围墙则由三行平铺的长方形黄土坯垒砌而成,墙基宽1米余,残墙高3米,墙头由低往高向上逐渐收缩。房屋呈方形或圆形,都是木制结构,上有榫卯,反映了其建筑技术。
格尔木市将军楼文化主题公园位于格尔木市将军楼遗址,金峰路与开拓街西北角,占地面积9.8公顷。将军楼是格尔木市第一座二层楼建筑,建于1956年10月,是“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将军居住、办公的地方,同时也是格尔木标志性建筑。为纪念50年前慕生忠将军和他率领的筑路大军,2005年始建将军楼主题公园,是以纪念青藏公路、青藏铁路及格尔木发展历史为主题的大型纪念性公园。该地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017年获“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8年获“省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称号。
海子诗歌陈列馆位于德令哈市巴音河畔,占地约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海子诗歌陈列馆门前是由20块精雕石碑,组成风景独特的海子诗歌碑林,而海子塑像,择选用一块5吨重的昆仑玉雕刻而成。诗人海子曾在青海旅行时经过德令哈,并写下诗篇《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从而与这座城市结下缘分。2012年7月中国(青海·德令哈)首届海子青年诗歌节在此举办。同年,海子诗歌陈列馆在德令哈市开馆,展出海子的代表诗作和相关的资料、图片、书籍。
对外交流
著名人物
重要荣誉
参考资料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行政区划.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23-01-09
..2023-03-21
..2023-01-30
统计用区划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23-04-03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行政区划.海西州人民政府.2024-02-04
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3-02-22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自治条例.青海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2023-04-21
青海省A级旅游景区汇总表.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02-10
青海省(青)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2022-11-25
海西政报2023年第4期.海西州人民政府.2023-07-05
全国高等学校名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3-02-17
中国铁路12306.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2023-07-17
海西之最.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2023-10-18
历史沿革.海西州人民政府.2023-07-08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2023-05-10
2022年海西州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排位靠前.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2023-10-18
2023年海西州政府工作报告.海西州人民政府.2023-05-09
海西文化旅游概况.海西州人民政府.2023-07-14
那达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2023-02-16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国家文物局-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 国家文物局综合行政管理平台.2023-01-31
青海省地矿局助力海西州高质量发展侧记.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2023-07-01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青海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2023-02-21
保护畜禽种质资源 推进畜牧产业振兴.政协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委员会.2023-10-25
海西州扎实推进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海西州人民政府.2023-06-11
几百只灰鹤齐聚柴达木盆地可鲁克湖.海西州生态环境局.2023-06-24
青海省自然保护区名录(截止2012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2023-03-29
全国自然保护区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2023-05-09
自然环境志.青海省地方志.2023-07-18
竺向东任海西州委书记.新京报-今日头条.2024-01-11
人大概览-主任之窗.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3-03-20
领导之窗-乔亚群.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23-03-20
政协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第十四届委员会主席.政协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委员会.2023-03-20
回族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2023-04-05
大柴旦行政区志.青海省地方志.2023-07-20
青海省民族宗教概况.青海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2023-04-05
青海省民族分布.青海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2023-04-05
全国社会组织信用信息公示平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23-07-05
什么是循环经济?.宿州市生态环境局.2023-07-18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特色农产品.全国农产品商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新农村商网).2023-10-01
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23-03-29
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2023-05-31
..2023-04-08
试验区概况.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2023-03-20
盐湖股份入围“2022中国制造业500强”.青海省人民政府.2023-04-12
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简介.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2023-10-02
医院介绍.青海省海西州人民医院.2023-05-20
医疗卫生志.青海省地方志.2023-05-20
定点医疗机构查询-海西州.国家医疗保障局-国家医保服务平台.2023-02-22
备案信息检索-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2021.国家文物局-全国博物馆年度报告信息系统.2023-01-29
2019“一带一路”中国青海国际攀岩大师赛举行.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 .2023-06-21
青海:坚守源头责任 谱写水利新篇章.青海省人民政府.2023-06-27
古青海路已成为中西交通的要道.青海省人民政府 .2023-04-11
天路之旅.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美丽中国.2023-02-22
海西州三机场航线航班逐步恢复通航.海西州人民政府.2023-07-08
海西州三个支线机场运营情况良好.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23-10-02
汗青格勒.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2023-02-16
蒙古族民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3-02-16
传统帐篷编制技艺(青海藏族黑牛毛帐篷制作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2023-02-16
中医诊疗法(海西民间青盐药用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2023-02-16
蒙古族服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2023-02-16
德都蒙古全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2023-02-16
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5-01
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中国民族宗教网.2023-10-02
藏族六月六歌会.大柴旦行政委员会.2023-10-02
蒙古族服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7-12
让地方特色产品走得更远.柴达木日报.2023-10-02
藏民族的传统服饰.青海省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2023-10-02
..2023-10-19
昆仑神话.海西州人民政府.2023-07-08
蒙餐.海西州人民政府.2023-07-08
都兰藏族风俗民情.都兰县人民政府.2023-10-19
..2023-10-19
藏餐.海西州人民政府.2023-07-08
炕锅羊肉.海西州人民政府.2023-07-08
土火锅.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23-10-02
柴达木有机红枸杞.海西州人民政府.2023-07-08
天峻牦牛.全国农产品商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2023-10-02
藜麦.海西州人民政府.2023-07-17
全省160家A级旅游景区各市州分布.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02-10
..2023-10-19
昆仑AAAA级旅游区.海西州人民政府.2023-07-08
国家AAAA旅游景区——茶卡盐湖.海西州人民政府.2023-07-08
将军楼公园.海西州人民政府.2023-07-08
格尔木市同土耳其马尔丁市结为友好城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3-02-25
开放的青海:志高向远,友朋天下.青海省外事办公室.2023-03-29
..2023-04-20
慕生忠:一位将军的哲学.青海省人民政府.2023-03-04
一位将军 一条公路 一个奇迹. 青海省人民政府.2023-02-25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再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称号.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23-10-01
目录
概述
名称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两汉至元朝
明朝至清朝
中华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地理
位置境域
气候
地质
地质演化和构造
地层
地形地貌
水文水利
水文
水利
土壤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
水资源
森林资源
可再生资源
生物资源
生物多样性
动物
植物
自然保护区
自然灾害
行政区划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民族
语言
宗教信仰
经济
综述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经济功能区
重要企业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医疗事业
文化事业
科技事业
体育事业
人居环境
社会保障
交通
综述
公路
铁路
航空
水运
公共交通
人文
综述
文物古迹
热水墓群
塔温搭里哈遗址
非物质文化遗产
汗青格勒
蒙古族民歌
德都蒙古全席
习俗节庆
特色节庆
传统习俗
民族服饰
艺术
绘画
歌舞
民间传说
饮食
地方特产
风景名胜
综述
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
对外交流
著名人物
重要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