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战》(英语:Tunnel Warfare)是由任旭东执导的中国战争片,由朱龙广、王炳彧、张勇手、朱启、刘秀杰主演。不同于普通的战争故事片,影片属于抗日战争题材的民兵传统教学片,讲述了在1942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冀中敌后根据地受到
日寇大扫荡,高家庄等几个村庄的人民在武器装备不足的情况下,发动群众智慧,想出了地道战打法,与日寇周旋并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
影片由
八一电影制片厂制作于1965年,在1966年
元旦期间全国上映,一时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仅3年间就有2800多部印制拷贝,创下当时影片发行之最。截至2015年,全球共有40亿人次观看过此片,是世界上观看人次最多的电影,同时也是世界上印制拷贝最多的黑白电影。2022年1月,《地道战》在新时代国际电影节入选百年百部优质电影,获得金扬花奖。
影片剧情
抗日战争中,我军的敌后根据地不断壮大。1942年,
日寇因经不起持久战的消耗,对我冀中敌后根据地发动了进攻,大规模掠夺人力物力资源,企图将冀中变为兵战基地。我军主力
部队将敌人的进攻牵制在外线,少数部队与民兵队、群众一起,村自为战,坚持斗争。
在经过敌人的扫荡之后,不仅各村满目疮,
冀中平原也遍布敌人的岗楼。为了抵御日军的突袭扫荡,冀中抗日根据地高家庄的民兵队和村民们联合起来,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王炳彧 饰)和民兵队长
高传宝(朱龙广 饰)的带领下,将自家藏身的土洞和地窖进行了改造,几家挖通成为地道,增加了多处出口,方便与
日寇周旋。
在一天夜里,黑风口据点的日寇发动了突然袭击,高老忠书记在夜间巡逻时发现了敌人潜入的踪影,紧急敲钟警示村民,而自己被日寇发现并且打伤,为了不被活捉,他拉响
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高老钟牺牲后,村里的地道也遭到了敌人的破坏。幸亏区长赵平原(张勇手 饰)带领游击队和其他村的民兵队及时赶到,击退了敌人。
此后,接过领导民众坚持斗争重任的高传宝和新支书林霞(刘秀杰 饰)认真研读毛主席的《
论持久战》,总结之前地道战的经验教训,带领群众将之前“只能藏身,不能打”的地道,改造成了既可以藏身防御,又可以主动出击的多功地道。
1943年夏天,
日寇特务冒充八路军武工队混进村庄,企图打探地道机密,被
地方武装们引入地道一网打尽。
日本分队长
山田(
王孝忠 饰)纠集了几个据点的日军前来报复,被民兵队和
武工队利用巧妙的地道设计,狠狠击退。高家庄民众乘胜追击,将地道网修到了村外的平原,延伸到敌人的岗楼附近,转守为攻。
为了一举歼灭黑风口据点的日寇,赵区长提出了围点打援的战术,但狡猾的山田选择了攻打高家庄,以解西平之围。
高传宝带领民兵队配合八路军游击部队,将计就计一举摧毁了敌人的黑风口据点,随后一记回马枪,全歼了围攻高家庄的
日寇,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角色介绍
影片制作
剧本
《地道战》是1963年初军委总参谋部下令拍摄的一部抗日题材民兵革命传统教学片。八一制片厂当时接到的任务指出,要拍一部既有故事情节,又有鲜明人物的军事故事教学片,同时,它对科学性和历史真实性也有严格的要求。八一制片厂与总参工程兵司令部组成了影片的剧本创作组,原计划用一年时间编写剧本,1964年开拍,然而剧本写了两年仍未通过审查,剧本小组也多次发生人员变动。无奈之下,八一厂厂长
陈播将重担交给导演任旭东,让他直接按自己的想法写剧本拍摄。临危受命的任旭东用几个月时间走访20几个村子寻找拍摄素材,最终在有名的抗日村——
正定县高平村,了解到了很多抗日事迹和数据资料,从中获得了创作灵感,最终在1965年5月,《地道战》剧本终告完成。
选角
由于《地道战》要体现教学作用,内容属于工程兵范围,所以在两三百人的剧组中,除了
张勇手、
王孝忠、
刘江是来自八一厂的专业演员外,其他演员大都是来自工程兵文工团的演员和战士。
高传宝这个角色的演员最为难选,他作为主角,选工程兵文工团的演员会欠缺一些演技,但是八一厂的一些演员,导演考虑过后也觉得不合适。最终导演还是选择了未拍过电影的
朱龙广,虽然他的演技一般,但是形象很符合正面人物设定。
关于1号人物的形象,导演还曾因为文工团有个女演员形象不错,想让其出演,设定为一名女队长。但厂里觉得女队长带领男兵打仗不合适,未能同意。高老忠的扮演者王炳彧来自
北京电影学院,当时年仅27岁,导演知道后觉得太年轻了,但是看过他化妆后的样子和演技,任旭东导演就同意了他出演这个角色。
影片中汤司令的扮演者
刘江,之前经常出演反派人物,在接到这部影片的出演邀请时,导演并没有给他剧本,只问他要不要出演《地道战》中的一个反派角色,他毫不犹豫答应了,而且为了丑化这个角色,特地设计了一副
义齿戴上。在片中导演也给了他很多近景和特写。
布景
《地道战》的外景拍摄地点选在了具有古朴村落风貌的冉庄,村口的老槐树和倒挂的铜钟在影片中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当时, 那口铜钟是用纸浆制作的,后期配录了钟声。另外,临近的唐庄、李庄也是摄制组取外景的主要场地。
影片中室内、地道的场景,都是在厂内搭建场景拍摄的。在最初拍摄时,如何展现规模庞大、战斗设施多样的地道网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当时留存的地道遗址,只有在焦庄户发现的几十米长的一条,以及在高平庄留存的像地下排水沟一般的另一条。剧组原本想根据《冀中平原地道战争总结》一书中的文字与图画,找一块土地挖出地道的断面,但是因为工程太过浩大,只能放弃。最后只能在厂内搭建的场景,通过巧妙的运镜与剪辑,展现出一个宏伟壮观的地道战斗网。
音乐
《地道战》的配乐由
傅庚辰创作。在接到这个创作任务后,他先在北京尝试写了几句主题歌的曲调,但是总觉得缺少些什么。于是他直接去冉庄做实地考察,钻地道、采访老民兵、采访影片顾问——军委工程兵王耀南参谋长,这才使地道战的形象在他脑海中鲜活起来,相衬之下,之前写的曲调太过平淡了。在一次去看外景拍摄的路上,傅庚辰灵感突现,马上掉头回去,一口气写出了歌谱。
在《地道战》谱曲中,傅庚辰注重“技法为内容服务”,并不在意一些作曲的忌讳。他在曲调中融合了
河北梆子、老调、
哈哈腔等多种地方戏曲和民歌元素,同时借鉴传统音乐中“
句句双”的创作技法,使用了大量具有口语特点的呼喊式音调。
主题表达
《地道战》是一部故事情节完整、主题思想突出的民兵传统教育片,影片的编导人员将战争史实、英雄人物、教育内容成功融合,既通过描述地道战打法的由来与发展表现中国军民的大智慧,又歌颂了毛泽东思想的战略指导方针作用及人民游击战争的伟大胜利,同时展现出
抗日战争年代军民共同斗争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不同于其他主旋律影片,《地道战》使用了创新的主题表达形式,既将领袖思想影像化,又刻画了新中国主导性文化——军农一体。可以说它之所以令观众熟知且怀念,并不是因为它所要表达的政治宣传或思想教育,而是它用以表达主题思想的方式和故事细节,即巧妙的艺术表达。
荣誉奖项
影视荣誉
反响与评价
反响
1966年影片一经公映,就在群众中产生了轰动效应并且经久不衰,截至2015年观看人次数已经高达40亿,与《
南征北战》、《
地雷战》并称“老三战”。2015年,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显示,53.2%的受访者将《地道战》选为心中最经典的抗战剧,这一比例在所有影视作品中排名第一。作为中国自己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影视片,影片以独具的中国特色,给当今的电影艺术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
评价
中国社会科学网的作者张振认为影片“缔造了半个多世纪的影像传奇”,具有深厚的思想理论性和艺术实践性,不仅被誉为中国经典战争电影,而且在众多抗战题材电影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影博·影响》期刊提醒人们关注《地道战》将战争题材、主流思想和娱乐性相融合的创新性电影表达形式,认为影片在纪实的基础上,以毛泽东思想、《论持久战》内核做根据,创作出了一部“主导意识形态影像化”的电影论文。
《电影文学》的作者张平评价《地道战》“彰显了我国人民英勇光辉的形象与誓死报国的民族精神”,“给祖国带来了振兴的希望”,从另一个方面看,影片也为作战遗址焦庄户带来了知名度,发展起了乡村旅游事业。
网站评分
数据统计截止时间:2022年11月29日
衍生作品
彩色插图版《地道战》是根据该电影改编而成,于2021年出版,书中精心截取了大量精彩、精美的电影剧照,再利用AI科技将黑白剧照变成彩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