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
西汉末年外戚权臣、改革家,新朝开国皇帝
王莽(约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10月6日),字巨君。出身魏郡元城县(今河北省大名县),另有说法称其祖籍为山东济南东平陵(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为汉元帝皇后王政君兄王曼次子,新朝(公元9年1月15日-公元23年10月6日)开国皇帝。
王莽少年时孤弱,品性良善,曾得大伯父大将军王凤推荐任黄门郎,进入仕途。刘骜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王莽在38岁之际得以任大司马一职。后因刘欣外家傅昭仪、丁太后当权,王莽隐居封地。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汉哀帝重新召王莽回京。
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汉哀帝死。王莽扶立刘衎,进一步培植势力、笼络人心、收揽权力。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汉平帝死。王莽拥立刘婴为皇太子,号称“孺子”,自称“假皇帝”。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废皇太子孺子婴,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年号为“始建国”。
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进行托古改制,激化社会矛盾,引发绿林、赤眉等起义。地皇四年(公元23年),王莽被杀,新朝灭亡。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王莽,字巨君,出生于刘奭初元四年(公元前45年),为王政君王政君之侄。
王氏家族在司马睿刘骜时期极为显赫,为盛极一时的外戚家族,先后共有九人封侯、五人担任大司马。而王莽父亲王曼、兄长王永早死,未曾封侯。王莽不同于其叔伯兄弟生活奢靡、纵情酒色,他“独孤贫,因折节为恭俭”。在外,王莽拜沛郡人陈参为师,学习《礼记》,结交贤士;对内,王莽服侍老母、寡嫂,抚育侄儿,孝敬族内叔伯尊长。因此,王莽声名远播。
早期为官
仕途得志
汉成帝阳朔三年(公元前22年),王莽的大伯父大将军王凤病重,临终前将王莽托付给王政君和成帝,王莽遂被任命为黄门郎,后被提升为射声校尉。当时有名望的人都赞赏王莽,王莽的叔父成都侯王商甚至表示愿意将自己的封地分给王莽,刘骜因此认为王莽是贤能之士。
汉成帝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汉成帝封王莽为新都侯,后升其为骑都尉兼光禄大夫加侍中。王莽自我节制,却广施恩惠,结交宾客,招徕贤士。由此,王莽在朝中受到推崇,在民间得到文人志士鼓吹,名声超过了他的叔伯。
汉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大司马曲阳侯王根常年患病,辅佐朝政已久,于是向汉成帝请求辞官。淳于长王政君的外甥、王莽的表兄,位列九卿,按序可接任大司马一职。而王莽担心淳于长受宠,于是暗中搜集淳于长娶许为小妻、收取长定宫孝成许皇后的贿赂的罪证,并告知王根。在王莽的推动下,淳于长伏法被杀,王莽获得了忠义正直的称赞,王根推荐王莽接任自己的职位。由此,王莽在他38岁这一年出任大司马一职。
免官就国
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刘骜去世,汉成帝弟定陶恭王刘康之子刘欣继位,王政君被尊为太皇太后。此时汉哀帝的祖母傅昭仪、母亲丁姬家族得势。定陶国傅太后不满王莽压制自己的尊贵身份,王莽只得再次请求辞官。于是汉哀帝赐王莽黄金五百斤、秦铜车马一辆、骏马四匹,免其职,让其回府,给予其优待。
汉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傅太后、丁姬都有了尊号。丞相朱博上书皇帝,称王莽先前有意降低傅太后的封号,应当罢免他的爵位,收回他封邑的土地,降为庶民。汉哀帝念其是王政君的侄子,没有收回爵位和土地,命王莽离开首都回到封地。在封地,王莽闭门不出,小心谨慎。他的次子王获杀死一个婢女,王莽便令其自杀。
被召回京
刘欣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出现日食。《日蚀说》曰:“日者,太阳之精,人君之象。”日食的出现是对君主的示警。于是贤良周护、宋崇等人趁此机会向皇帝上奏,颂扬王莽的功德,暗指皇帝不应罢免王莽,皇帝于是召王莽回朝。
渐握大权
扶立幼帝
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汉哀帝去世。因哀帝无子,王政君当天驾临未央宫收取皇帝玺绶,并派遣使者飞马召王莽入宫。王莽禀明王政君:“大司马高安侯董贤年纪尚轻,不合乎众人的心意,应该收缴他的印信。”董贤听说后,当天就自杀了。王政君于是下诏选取任大司马一职的官员,群臣见状纷纷举荐王莽接任。只有前将军何武后将军公孙禄相互举荐以示对王莽的不满。后王政君任命王莽大司马一职,并与之商议皇位继承人。当年七月,王莽提出封其堂弟王舜车骑将军,迎年仅9岁的中山王刘衎(kàn)入宫。同年九月,刘即位称帝。
结党排异
汉平帝刘衎即位后,王莽大力培植自己的势力。他提拔依附他的官员,诛灭反对、怨恨他的人,同时培植了众多心腹,如其堂弟王舜、其从弟王邑。大司徒孔光辅佐过晋成帝司马丕、平帝三朝皇帝,是当时著名的儒士。王莽于是刻意拉拢孔光,推荐孔光的女婿甄邯担任侍中兼奉车都尉。而对于朝中外戚家族以及政见不合的大臣,王莽则罗织他们的罪名将他们免职,甚至流放。红阳侯王立王政君的亲弟弟,常在王政君左右。王莽恐王立开导王政君掣肘自己,便挟制王政君要用公正的态度作天下的表率,不可“以私恩逆大臣议”。王政君只能让王立离开首都回到封地。
笼络人心
刘衎元始元年(公元1年),王莽禀明王政君,用塞外蛮夷进献的白毛雉鸡进献宗庙。白毛雉鸡是周公辅佐姬诵所得的祥瑞征兆,王莽借此天降异象邀功请赏,多次假意推辞后,接受了太傅和安汉公的封号,但没有接受增加的封地和子孙世袭的赏赐,反而大力推行施恩布德的政策,赢得良好口碑。
收揽权力
王莽在得民心后想要收揽权力、专权独断。他知王政君厌恶政事,于是暗示大臣上奏给王政君,称皇帝年幼,政务繁杂琐碎,王政君年事已高,故唯有封爵位的事情需上报王政君,其余事物都可由安汉公和四辅评议决断。于是王莽每天接见官员,检查他们原有的职务,考核安排新上任的官员。如有不合意的官员,则罢免他的官职。王莽的权力与日俱增,几乎与皇帝等同。
王莽上奏称皇帝登基三年,尚未立后,应当尽早婚娶,以免因为没有继承人导致国家危难。主管官吏上报候选皇后名册时,王莽推辞自己的女儿无德无貌,但王政君认为他是出于至诚之意。元始四年(公元4年)四月,王莽的女儿王氏被立为汉平帝皇后,史称孝平皇后。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称“宰衡”。元始五年(公元5年)五月,朝廷正式加赐王莽“九锡”,王莽基本成为朝廷的掌权者。
篡汉改新
元始五年十二月,刘衎病。王莽向天神祈祷,愿意用自己的性命代替皇帝一死。一说汉平帝病乃是王莽于腊月大祭时在汉平帝的酒中下毒所致,尚未有定论。十二月(公元6年),汉平帝死,这时刘奭的子孙已无,王莽认为汉宣帝的曾孙们都已长大成人不易控制,于是他借口“兄弟不得相为后”,选择了汉宣帝玄孙中年仅2岁的广戚侯的儿子刘婴居摄元年(公元6年)三月,王莽拥立刘婴为皇太子,号称“孺子”。
居摄元年(公元6年)四月,安众侯刘崇和张绍率领同族人进攻宛城区反抗安汉公王莽独裁的行动,以失败告终。后东郡郡长翟义起义,拥立刘信为帝,自封大司马兼柱天大将军,通报各郡各封国王莽罪行,行至山阳郡(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北昌邑镇)时已有十余万人。王莽镇压起义后,篡汉之心日益明显。
居摄元年(公元6年)五月,王政君下诏:王莽嗣后朝见太皇太后时,不必称“臣”,改为自称“假皇帝”。臣民则称王莽为“摄皇帝”,王莽自称“予”。
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利用“革汉而立新,废刘而兴王”的假“符瑞”,以此为依据,废皇太子孺子婴,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年号为“始建国”。
托古改制
王莽称帝后,自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起,进行了一系列的托古改制。
经济
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实行王田私属制。他下诏更名天下田为“王田”,奴婢改称为“私属”,皆不得买卖。一户人家中男丁少于八人而田地超过九百亩的,需将多出来的田地分给邻里乡党。原本没有田地的人,可以按照上述制度获得田地。王田私属法构想能够抑制土地兼并问题,解决农民的生存问题。但由于官僚贵族反对,诏令实施不彻底,地皇四年(公元23年)宣布废除。
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王莽颁布五均赊贷法,后发展为六。五均司市师设在长安洛阳市邯郸市临淄区成都市,五均官负责掌控市场的物价以及赊贷。六筦即是国家对盐铁、山泽税和五均赊贷的垄断。但五均赊贷六筦法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因赊贷逾期不还处罚过重激化了社会矛盾。
币制改革是王莽的经济改革中进行得最频繁的一项。居摄二年(公元7年),王莽改铸货币,错刀一枚值五千,契刀一枚值五百,大钱一枚值五十,和五铢钱同时流通。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延续币制改革,废除错刀、契刀及五铢钱,更改为金、银、龟、贝、钱、布,并命名为“宝货”。后因币种过多,很快被废除。天凤元年(公元14年),王莽再一次进行币制改革。他重新审核金、银、龟、贝,增减它们的价值;废除大、小钱,改为货、布。这是王莽四次币制改革中的最后一次,均带有掠夺剥削的色彩。
政治
始建国四年(公元12年)和天凤四年(公元17年),王莽分别进行了两次列土分封,在全国建立了两千多个大小不等的封邑。但在受封仪式后,王莽以“图簿未定”为借口,并没有向诸侯授予国邑。此做法使诸侯生活困窘,甚至出现受雇替别人做工的情况,新朝政权失去公卿贵族的支持。
天凤元年(公元14年),王莽参照《周礼》,对中央和地方的官制进行改革。王莽废除王号,恢复公侯伯子男五爵;在中央设置四辅、四将,在三公之下设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置六监分掌皇宫戍卫、舆服;在地方上,令郡太守为大尹、县令长为宰;并频改地名。王莽的官制改革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冗官现象频发,贪官污吏盛行;频改地名造成民众生活的极大不便,引起贵族官僚、布衣百姓的极大不满。
民族
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以“新匈奴单于章”代替“匈奴单于玺”发给匈奴,意欲将匈奴与天子的平等关系变为匈奴附庸于新朝政权。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王莽将匈奴单于的名称改为“降奴服于”,引起匈奴的不满,使北方地区出现动荡的情况。始建国四年(公元12年),王莽征调高句丽(句骊)军队攻打匈奴,后又令部将严尤攻打高句丽。严尤砍下句骊侯首级送到长安,王莽将高句骊王改为下句骊侯,导致人入侵边境愈发严重。王莽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并未延续西汉平等友好的外交方式,而是以上国自居,挑起民族战争,致使边境纷乱,民不聊生。
文化
王莽改制也涉及文化方面。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做新嘉量以统一度量衡。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王莽召集天下贤士,汇编《汉语典》《医典》《婚丧典》《文学典》等重要典籍。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王莽命众人推举官吏或平民中有道德修养、熟悉法律、擅长辞令、精通典籍的专家各一人来修定新朝的律令。改制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朝的文化发展。
反莽浪潮
王莽执政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改制,致使社会矛盾进一步加剧,其乱政、苛政使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人心思汉,各地刘姓宗族、官僚贵族、布衣百姓接连起义,讨伐王莽。
居摄元年(公元6年)至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还未自立之时,已遭安众侯刘崇东郡知府翟义起义反抗。王莽建立新朝后,从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到地皇二年(公元21年),各地起义因王莽改制激化社会矛盾更加频繁,下层百姓与新朝的矛盾激化,同刘氏宗族、官僚贵族一并成为反莽浪潮中的重要力量。天下人苦于王莽的统治,欲恢复汉朝“正统”的思潮盛行。
天凤四年(公元17年),王匡王凤趁湖北中部大旱发动饥民起义反莽。因他们以绿林山为根据地,故称为“绿林起义”。天凤五年(公元18年),樊崇在莒(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发动农民起义,以秦山为根据地进行抗争活动,是为“赤眉军”。地皇二年(公元21年),王莽诏令荆州市牧镇压绿林军,绿林军胜,部队人数大幅增长。地皇三年(公元22年),绿林军兵分三支,以“复兴汉室”为旗号大败莽军进围宛城区。反莽活动开始较为微弱,后社会矛盾激化,起义活动愈演愈烈,官府已无力镇压。绿林军和赤眉军作为反莽浪潮中的主流队伍,在反莽活动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新莽灭亡
地皇四年(公元23年)九月,起义军攻破首都长安宣平城门。王莽所封大司徒张邯被斩杀,大司马王邑率众将领负隅顽抗,企图在未央宫北门遏制变民军的攻势。次日,城内民众纵火,火势蔓延至后宫承明殿。承明殿是黄皇室主,即王莽之女、汉平帝皇后的住处,她眼看新朝即将覆灭,遂纵身投入火势中而亡。
王莽逃至未央宫宣室殿,次日又逃至四面环水的渐台避火。变民军遂派重兵围住渐台,放箭后进行冲杀。商州区(今丹凤县)人杜吴击杀王莽,东海(山东郯城)人公宾就砍下王莽头颅。争相砍杀王莽者众多,以至于误杀几十人。
公宾就将王莽头颅献给王宪,后悬挂在临时首都宛城区街头示众。王莽身死,新朝覆灭。
家族成员
参考资料:
评价
王莽出身西汉时期权倾朝野的外戚王氏家族,建立和统治了一个只有15年寿命的王朝。作为新朝的开国皇帝,王莽在中国历史中是一个复杂而特殊的人物,学界对王莽本人和其改革措施有着诸多褒贬不一的评价。
班固在《汉书·王莽传》中评价王莽“敢为激发之行,处之不惭”“其匿情求名如此”。班固认为前期王莽为了营造自己恭谦、忠正的人设,不惜矫揉造作,以笼络民心。针对王莽称帝,班固给他下了“篡权逆贼”的定义。“秦《诗经》《书》以立私议,莽诵《六艺》以文奸言,同归殊途,俱用灭亡。”班固对于王莽本人颇有微词,认为其必然走向灭亡。《汉书·食货志下》称王莽“性躁扰,不能无为,每有所兴造,必欲依古得经文。”王莽本人迂板而不知变通,正如沈约在《宋书》中说“任己而不颜师古,秦氏以之致亡;师古而不适用,王莽所以身灭。”在《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中也有相似的评价:“莽意以为制定则天下自平,故锐思于地理,制礼作乐,讲合《六经》之说。公卿旦入暮出,论议连年不决,不暇省狱讼冤结,民之急务。”
近现代学者对王莽的评价更加客观辩证。胡适评价王莽为“一个空想家和无私的统治者,并将他的失败归结为思想和政策过于超前”,认为他的政治改革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是一个有远见的社会主义者。柏杨先生也对王莽有赞赏之意。他认为王莽所从事的是一个惊天泣地的全面改革,十九世纪才兴起的社会主义,早在一世纪的中原地区,就有了构想和实践。崔瑞德在《剑桥中国史》中表述王莽为机智而能干的改造派、时新派、务实主义者,认为他是有真才实学的改革家。但也有近现代学者对王莽颇有微词。钱穆在《中国通史》中称王莽“理想高远,但无手段,只是⼀位书生,有点迂,而且不近人情”。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称王莽当日所定的法令,有关实际的,怕没有一件能够真正推行而达到目的。因此而生的流弊,则是无一事不有,且无一事不厉害。王莽所进行的改制带有空想性,正如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所说:“他尽信中国古典,真的以为金字塔可以倒砌。”
祖籍争议
王莽的祖籍所在,存在魏郡元城县(今河北省大名县)、山东济南东平陵(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两种说法。据《汉书·元后传》,孝元皇后王政君是王莽的姑母。王莽自称是黄帝之后。黄帝的第八代子孙是虞舜,到了姬发的时候,舜的后代陈胡公被封在陈地,这就是胡公,他的第十三世子孙是陈完。陈完逃到齐国齐桓公任命他为卿,赐姓田。到了汉室兴起的时候,田安失去了封国,齐人称他为’王家’,于是他就把王作为自己的姓氏。故元城王氏家族是战国时期田齐王室的后裔。到了文帝、刘启的时候,王安的孙子王遂字伯纪,住在东平陵(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他生了王贺,王贺字翁孺。至此,可以得出陈国人为今河南人,他的后代王贺出生于山东东平陵的结论。后《汉书·元后传》又写道:“翁孺既免,而与东平陵终氏为怨,乃徙魏郡元城委粟里,为三老,魏郡人德之”由此可推知,王贺迁居河北魏郡元城委粟里。王贺后生王禁,王禁生王政君,那么王莽确实出生于魏郡元城县,他的曾祖父辈已然定居魏郡元城县。其祖籍在魏郡元城县或山东济南东平陵则皆可以说是有根据的。
轶事
史记》中记载了刘邦“斩蛇起义”的故事,传说被刘邦杀死的那条蟒蛇就是王莽。斩蛇起义两百余年后,被杀死的蟒蛇化身成人,颠覆了大汉江山。相传蟒蛇化作王莽,将汉朝分成了两段。
王莽的身份也被怀疑为“穿越者”,主要是因为他在托古改制中表现出的一个崇尚周礼而不能自拔的理想超前主义者的形象。尽管王莽将儒家经典中描述的古代社会当成了可以实现的目标,真心诚意地复古,但例如王莽在经济改制中提出的“虚值货币思想”、于天凤三年(公元16年)进行的人体解剖实验等都带有大胆前卫的色彩,以至于人们怀疑其是“穿越者”。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济南之源—东平陵城考略.齐鲁晚报.2024-08-29
东汉演义(1991).豆瓣电影.2022-12-15
汉光武大帝(2004)..豆瓣电影.2022-12-15
昭君出塞(2006).豆瓣电影.2022-12-15
母仪天下(2008).豆瓣电影.2022-12-15
相爱穿梭千年(2015).豆瓣电影.2022-12-15
秀丽江山之长歌行(2016)..豆瓣电影.2022-12-15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早期为官
仕途得志
免官就国
被召回京
渐握大权
扶立幼帝
结党排异
笼络人心
收揽权力
篡汉改新
托古改制
经济
政治
民族
文化
反莽浪潮
新莽灭亡
家族成员
评价
祖籍争议
轶事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