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林狸
林狸科林狸属下的一种动物
斑林狸(拉丁学名:Prionodon pardicolor),别名点斑灵猫、彪、虎灵猫、点斑灵狸、刁猫或东方蓑猫,是中国最小的林狸科动物。体型较小,体长38~41厘米,体重400~600克。头颈和体躯均较细长,四肢短小。脑颅高而圆,并且隆起。面部狭长且无任何斑纹,吻鼻部向前突出。体色为淡褐色或黄褐色,耳后具一黑色块斑,头肩部有两条黑色纵纹,身体上部其他部分布有六道横带。尾长30~37.5厘米,尾巴上有9~11个暗色环。
斑林狸主要分布于东亚及东南亚国家,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不丹柬埔寨等国家,栖息于海拔2700米以下的森林及稀树灌丛。
2021年2月5日,斑林狸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015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斑林狸毛皮叫彪鼠皮或彪皮,以冬毛厚密,毛色鲜艳为质地优良,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和观赏价值。斑林狸是鼠类的天敌,对农林业有益。
形态特征
斑林狸体型较小,体长38~41厘米,体重400~600克,头颈和体躯均较细长,四肢短小。面部狭长且无斑纹,吻鼻部向前突出。脑颅高而圆,头颅全长65~75毫米。吻端至眶上突的距离为颅全长的38%~44%。眶后域与眶间宽约相等。前臼齿尖锐,呈侧扁状,上臼齿和下臼齿都较小,都具有4个小齿突,上裂齿后缘接近上齿列的最后缘,与猫类动物的齿形排列近似。耳长30~35毫米。
斑林狸体色为淡褐色或黄褐色,耳后有一黑色块斑,头部至肩部有两条黑色纵纹,肩部其余部分具有黑色小斑纹,身体上部有6道圆形或方形的黑色斑纹横带,前肢、颈侧和体侧均具有不规则的小形黑斑纹;腹部颜色为乳黄色或乳白色,其毛被致密、柔软,绒毛和针毛基部都为石板灰色,非常近似猫科的毛被。
斑林狸为趾行性动物(用前肢的指或后肢趾的末端两节着地行走),后足长60~68毫米,足共有五趾,前足和后足的第一趾均很小,趾侧方有皮瓣式的爪鞘保护可伸缩的爪。掌垫、垫裂成4个小叶,作弧形排列,后足内侧的一叶比较小。前足具有一个相当大的腕垫。足底被毛但具有一个光滑的足垫。会阴短,无香腺。斑林狸尾长30~37.5厘米,尾巴有9~11个暗色环,越往尾端靠近暗环越细而密集,尾尖多数为淡白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斑林狸分布于中国、不丹柬埔寨印度老挝、缅甸、尼泊尔越南等国家,模式产地位于尼泊尔。
中国分布
斑林狸在中国分布于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西藏自治区云南省、江西省、贵州省四川省福建省等地。
亚种分布
栖息环境
斑林狸是典型的喜欢温热环境的林栖兽类,主要栖息于海拔2700米以下(某些有争议的记录认为斑林狸分布的最高海拔可达4000米)的常绿阔叶雨林亚热带常绿林和季雨林、高草丛阔叶林林缘灌丛、亚热带稀树或草丛附近,能在一些受到干扰的栖息地中生活,包括次生林以及人工松林和耕地交错分布区。
生活习性
斑林狸是树栖食肉动物,常在树洞或地面用树枝或树叶筑巢,营穴居生活。斑林狸锋利的爪和纤细的体型有助于其沿着树枝奔跑。虽然斑林狸主要是树栖生活,但也会在地面上狩猎,主要捕食小型脊椎动物(蛙类、啮齿类、四脚蛇)、鸟卵、昆虫和浆果以及腐肉,有时也到村庄附近盗食家禽。斑林狸是夜行性独居动物,白天睡在铺满了干树叶和树枝的树洞或树根下的巢穴里,夜晚才外出进行捕食。冬季喜日光浴。斑林狸嗅觉、视觉和听觉都很灵敏,因此它们通过气味和声音等方式进行交流,而这种交流方式类似于麝香猫(Viverricula indica pallida)。人工饲养的雌性斑林狸在圈舍内的突出地点用尿液和粪便大量进行标记。
生长繁殖
斑林狸有两个繁殖季节分别为2月和8月。雌性斑林狸的妊娠期为60~70天,平均每胎产仔1~2只。斑林狸幼崽的体重约为40克。幼崽被雌性斑林狸藏在树洞里,它们在那里一直待到断奶。雌性斑林狸抚养幼崽直至断奶,几乎没有证据表明雄性斑林狸会帮助抚养幼崽。幼崽1岁达到性成熟。野生斑林狸寿命为7~8岁,曾有记录圈养个体寿命为10年零8个月。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斑林狸具有隐蔽性,所以种群数量暂无详细记录,在栖息地范围内分布不均匀。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指出,斑林狸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保护等级
1998年,斑林狸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等级为濒危(EN)。
2015年,斑林狸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2019年,斑林狸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附录Ⅰ。
2021年2月5日,斑林狸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野生保护动物名录》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致危因素
斑林狸的致危因素主要包括栖息地丧失、狩猎和贸易。斑林狸是林栖生活的肉食类动物,森林和稀树灌丛是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由于其分布地区内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栖息生境缩小,致使种群数量下降。另外,猎捕误杀、物种保护种群基数小也是其致危的重要因素。
保护措施
为保护斑林狸这一物种,中国在西南分布区内建立了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例如广东大桂山国家森林公园省级自然保护区、云南永善县五莲峰市级自然保护区等西南保护区。
主要价值
斑林狸体斑醒目,毛皮色泽鲜亮、毛被整齐、绒厚柔软,人工养殖的斑林狸是上好的制裘原料,其毛皮也叫彪鼠皮或彪皮,具有较高的观赏和商业价值。斑林狸还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因捕食昆虫和小型脊椎动物,起到了调节种群数量的作用。斑林狸是鼠类的天敌,对农林业有益。
注:斑林狸是保护动物,不建议商用。
物种区别
与斑林狸相似的动物是条纹灵狸(Prionodon linsang),两种亚洲灵猫以前归类为灵猫科(Viverridae),后经过脱氧核糖核酸的分析,分类学修订将它们归入一个独立的科——林狸科(Prionodontidae)。
参考资料
斑林狸.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9-06
斑林狸.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2-12-18
Prionodon pardicolor.IUCN.2024-09-06
..2022-12-18
..2022-12-18
斑林狸.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专题库..2022-12-18
..2022-12-18
..2022-12-18
..2022-12-18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2022-12-18
..2022-12-18
..2022-12-18
..2022-12-18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保护等级
致危因素
保护措施
主要价值
物种区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