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裂腹鱼(拉丁学名:Schizothorax nukiangensis),别名怒江弓鱼、怒江江鱼,体型较小,体长范围在9-36厘米,体重范围在8.7-744.3克;整体呈棒状,头锥形,眼较大,有两对较发达的须;背部呈青灰色或蓝灰色,腹侧灰白或浅黄色,鱼鳍灰色至浅黄色。体被不规则细鳞,胸腹部裸露。侧线完全,口下位,下唇窄长具乳突。
怒江裂腹鱼仅生活于中国云南怒江水系(
怒江上游),是中国特有的珍稀鱼种,喜栖息于
急流环境,主要栖息于气候较为寒冷的河谷中,是该地区的重要经济鱼类之一,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已知的怒江裂腹鱼最大长度达48.8厘米,一般长度范围约9-36厘米,体重约8.7-744.3克。其体延长而侧扁,呈棒状;头部近似锥形,眼较大,口处下位横裂,有两对长度约为眼径两倍的须;鳃耙排列密集,第一鳃弓鳃耙总数为43-59个;咽部后端两侧具有完整的鳃裂共四对;下颌前缘有锐利角质,下唇呈窄长弧形,有密集乳突。其背部较隆起,为青灰色或蓝灰色,腹部平坦,腹侧为灰白或浅黄,鱼鳍灰色至浅黄色。其体被不规则细鳞,胸腹部裸露。背鳍末根不分枝
鳍条后缘下侧具9-22枚细小锯齿,起点与腹鳍末根鳍条相对。
尾鳍呈叉型,末端较尖,上叶较长。
怒江裂腹鱼为中国的特有种,仅分布于云南怒江水系,
怒江上游
察瓦龙乡至洛隆段。其所分布的海拔范围为700-3800米,是海拔范围分布最广的
裂腹鱼类之一。
怒江裂腹鱼喜栖息于淡水
急流环境。其主要栖息于
怒江大峡谷所在江段,气候寒冷干燥,河道单一,河谷较深,具有比较湍急的水流。其在江中一般活动于中下水层,出现频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对水中溶解氧的要求为大于6毫克每升。
怒江裂腹鱼属主食杂食性偏肉食性鱼类,主要以水生
昆虫幼虫为食,同时也会从水底石头上刮取
藻类及有机碎屑摄食。怒江裂腹鱼的摄食方式一般为刮食,这与其下位口的形态结构有关;其摄食过程分为两步:1、使用长须及下唇乳突进行基质底栖生物的搜寻;2、利用下颌前缘的锐利角质刮取食物。
怒江裂腹鱼作为冷水性淡水鱼类,生长缓慢,寿命较长,年龄范围为1-22年;与其他鱼相比较晚达到性成熟。5-7月为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裂腹鱼的繁殖旺期,性成熟的怒江裂腹鱼会进行短距离生殖洄游,到怒江上游水流较缓的浅滩或回水环境进行交配产卵。
水电开发:怒江裂腹鱼受水电站建设的影响较大。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部分支流水电站建设造成怒江裂腹鱼
栖息地退化,并影响其在繁殖期进行的洄游繁殖行为,进而导致其
种群数量下降。
2006年,
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对怒江裂腹鱼制定并实行最低单体重量500g的捕捞标准,同时对
炸鱼等破坏渔业资源的非法捕捞行为进行禁止与管控。
2016年,农业部对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的指导文件中提出,在云南怒江-
怒江流域对怒江裂腹鱼进行增殖放流。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裂腹鱼是怒江上游的重要商业捕鱼目标之一,在当地具有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