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
中国腊八节的节令食物
腊八粥,是中国的一种节令食物,由多种食材一同熬制而成,在腊八节食用。中国古代有冬至食用红豆粥的习俗,后与汉传佛教的腊月初八习俗融合,于宋朝形成了腊八节食用腊八粥的习俗。除食用之外,一些地方还有用腊八粥祈求丰年、辟邪驱疫的风俗。
历史
关于腊八粥的来历,中国民间有多种不同的传说。一些传说将腊八粥与名人联系起来,认为腊八粥是为了纪念孔子岳飞朱元璋靠着杂粮煮成的粥才渡过难关的经历。另一些传说则具有道德意味,说曾经有一个游手好闲的懒汉,在冬日里饥寒交迫,靠着杂粮熬成的粥才活下来(一说没等粥熬成就死去),于是后人煮腊八粥以示警醒。
实际上,腊八粥的产生,主要与佛教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早在唐朝五代时期,敦煌佛教僧人就有在腊月八日制作药膳食用的习俗。汉地佛教认为,腊月八日是佛祖释迦牟尼开悟成道的日子。传说他在入定之前,曾接受牧女修舍(Sujata)奉上的乳糜(牛奶粥)。为表示纪念,汉地佛教会在腊月八日浴佛、熬粥。
腊八粥的另一个源头则是中国民间本土的冬至粥。中国古代认为,红豆有辟邪、驱疫的功效,因而民间有在冬至食用红豆粥的习俗。
到了宋朝,民间的冬至粥跟佛教的腊月八日习俗融合,形成了以腊八粥为节令食物的风俗,成为腊八节最重要的标志和民俗事象,传播到中国各地,并一直延续至今。
制作
根据《鸡肋编》《武林旧事》等宋代文献记载,当时的僧俗就用各种干果、杂料一同制作腊八粥。明朝清朝以来,腊八粥的配料愈发地多样、考究,且各地做法各有特色。多数地方的腊八粥是素食,也有一些地方会在粥中加入肉类。
风俗
中原地区许多地方的佛教寺庙,都有在腊八节大锅熬粥,分给民众食用的惯例。吃腊八粥一般都在早上,不超过中午。
在食用之外,腊八粥还被认为有其他功用。一些地方的民俗相信,腊八粥是丰年的象征,可以用来祈求生长:涂在树上或灌进树洞,可以让果树丰收;喂给家禽、家畜,可以让鸡、猪等生长兴旺;甚至涂在女子身上,可以求子。还有些民间风俗认为,腊八粥有辟邪、驱疫的功能,涂在墙壁、门环上,可以消除不祥。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历史
制作
风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