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
广州市的下辖区,在广东省中部,广州市南部。截止至2022年底,海珠区行政面积92.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约179.83万人。
海珠区地处珠三角城市群腹地,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温暖湿润。秦汉时属番禺县,隋唐时属南海海县。1937年整个海珠区隶属广州市,1960年河南区更名为海珠区。海珠区政府驻地海珠区广州大道南999号。海珠区辖内有18个街道。
海珠区珠三角的腹地,区位优势突出,是广州市能通往
珠江三角洲各市、县,和
深圳市、
珠海市的重要通道,是
广州市内的重要水路航道。海珠区汇集了
中山大学、
广东财经大学等著名高校,有
广州塔和
广东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等著名景点。
2022年,海珠区
地区生产总值为2502.5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0.1:18.0:81.9。海珠区经济和文化均较为发达,是广州市核心城区之一,以第三产业为主,数字经济和都市工业行业发达。
地名由来
"海珠区"原名"河南区",据清乾隆年间的《
粤中见闻》记载,”广城南海中,有片石涌出水面,广袤数十丈。相传有贾胡持摩尼球至此,珠飞入水,浦曰沉珠,其石曰海珠。”海珠石因长年受泥沙冲积,渐与珠江北岸陆地部分连接,1928年被辟为海珠公园,民国20年(1931)扩筑新堤(今沿江西路)时,与珠江北岸连成一片。1932-1933年分别修筑建成的海珠路和
海珠桥均以此命名。新中国成立后的1960年8月,河南区改名为海珠区,取其“海上明珠”之意。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海珠区春秋时期为百越池,战国时期属于楚。海珠地区秦汉时属
番禺区。
两汉-南北朝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
南海郡尉
赵佗自立为南越武王,后称南武帝,属
南越国番禺。汉鼎元年,
汉军平南越国,复置南海郡,属南海郡番禺县。三国黄武五年(226),东吴划合浦以北为广州,辖南海等4郡,属广州南海郡番禺县。
隋唐-清代
隋开皇十年(590)撤番禺县,属广州总管府
南海区。唐武德四年(621)复置番禺县,是番禺县县治。宋
开宝五年(972),番禺县并入南海县,属
广州府南海县。宋皇三年(1051)复置番禺县,辖地此后一直隶属番禺县。清
康熙,海珠地区属番禺县茭塘司管辖,下设
河南省、仑头、
沥滘村、鹭江、瑶头、大塘堡。1847年4月3日,
英国侵略者恃强硬占的行径,激起河南人民的义愤,广州10多万市民纷纷
游行示威,于5月25日中止租地图谋,洲头咀抗英斗争取得彻底胜利。
中华民国
1921年成立广州市政厅,海珠地区的城区部分划归广州市管辖,分设蒙圣、海幢、洪德3个区公所。1922年5月1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广州河南机器维修会举行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1937年乡村部分也划归广州市。至此,整个海珠地区均隶属广州市。
抗日战争时期,乡村部分暂归番禺县代管。抗战胜利后复归广州市。1949年,广州市调整
行政区划,在海珠地区设蒙圣、海幢、洪德、沥滘、新洲5个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广州市人民政府决定开辟海珠区
南石头、凤凰岗一带为新的工业区。1950年,蒙圣、海幢、洪德合并成立河南区,成立河南政府。1955年2月改称为河南区人民委员会。
芳村区、花地、山村于1958年划入河南区,1960年河南区更名为海珠区。1967年3月成立海珠区军事管制委员会。1969年2月,海珠区成立革命委员会,4月街道成立街道委员会。1986年,原属郊区的
赤岗街道和
新滘镇划入海珠区。1996年增设凤阳街道。1999年新镇析出设立
瑞宝村、江海街道,2001年新滘镇再析出设立
琶洲街道、南洲街道。2002年撤新滘镇分设华洲、官洲街道,沿用至今。进入21世纪后,随着广州“东进南拓”发展战略的实施,海珠区中心地位确立,琶洲试验区“头部企业+上下游配套+研发+应用场景+金融+人才”的产业生态圈正在初步成型。
行政区划
海珠区辖内有18个行政街和26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8个行政街是:赤岗街、新港街、昌岗街、江南中街、滨江街、素社街、海幢街、南华西街、
龙凤街、沙园街、南石头街、凤阳街、瑞宝街、江海街、琶洲街、南洲街、华洲街、官洲街。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海珠区位于东经 113°14'~113°23'北纬 23°3'~23°16'之间,位于
广州市南部,北部与
荔湾区、
越秀区、
天河区隔江相邻,东部、西部、南部分别与
黄埔区、荔湾(原芳村)、
番禺区相望。区域的主体为
海珠岛(河南岛),此外还有
广州国际生物岛和丫髻沙岛。
地形地貌
海珠区四面为
珠江广州河段前、后航道环绕。区域包括海珠岛(河南岛)、东南面的官洲岛和南面的丫髻沙岛,总面积 90.40 平方公里。其中 2/3 的面积属珠江
三角洲冲积平原,其余1/3 为低丘、
台地。平原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东南部地区。南部和东部为河海冲积的沙洲平原,一般海拔只有4~5米。区内的地貌可划分为残丘、台地、平原三种类型,其中以三角洲平原为主。
海珠岛以几个基岩小岛为核心,由北江、
西江带来的河流冲积物以及
广州市溺谷湾的海水带来的海积物逐渐淤积而成,地势是北高南低,北部从西往东为起伏的低丘岗地,最高的圣堂岗海拔 54.3 米。还有七星岗海蚀遗迹、松岗及赤沙的沙堤、天然鳞石等微地貌。
气候
海珠区地处
北回归线以南,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受两次太阳直射,雨热充沛,干湿明显,全年无
气象学意义上的实际冬季。年日照率34%,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503.6 小时,年均温为22.4℃,7月温度最高,均温28.7℃。受城市“
热岛效应”影响,人口稠密的东北部温度高于人口相对稀少的东南区。
年均
降水量为1784毫米。受季风影响,全年降水集中在4月-9月的雨季,其中4-6月的前汛期受
东南季风和
西南季风吹拂,7-9月的后汛期则受低纬度的热带天气系统影响,
热带气旋(台风)较多;而9月至次年3月属旱季,常受北下的
极地大陆
气团控制,盛行
下沉气流,温度降低(1月最低,均温14℃),但相对干燥、少雨。
水文水利
水文
海珠区由
珠江水系广州河段前、后航道环绕。北支称前航道,由白鹅潭往东至
黄埔区:南支称后航道,包括南河水道、
沥滘水道、官洲水道,由白鹅潭往南经
洛溪大桥、官洲沙至黄埔。海珠区区内河网密布,主要水系有西北部的海珠涌(马涌)、东北部的黄埔涌、南部的赤沙滘3个水网系统。海珠区四周被珠江水系环绕,区内水网自成体系。
水利
海珠区被珠江前、后航道环绕,江河密布。石榴岗河是
海珠岛最大的河道,其流域受珠江
潮汐影响,潮位高时内河涌自排能力不足,流域内的低洼城区容易水浸。水闸还具有防洪排涝作用,石榴岗河水闸两边的水位差达到2米,但流域内未出现水淹情况。石榴岗河水闸利用潮汐动力,合理控制开闸时间,转换河涌水体。经沉淀净化后,水质明显提升,再源源不断地注入石榴岗河水系,成为
广东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的动力“心脏”。
土壤
海珠区地带性土壤为赤红壤,母质为砂页岩,形成砂页岩赤红壤,主要分布于赤岗、凤凰岗、石榴岗等低
丘陵上,由于大部分已经人工耕作,土壤性质已发生变化。一部分成为菜园果园,另一部分已成为城市建筑用地。平原区域的土壤为三角洲沉积土,经长期人工耕作,土壤熟化程度高,地势较高的成为果园、菜地,其次为菜田,地势低洼者为菜塘。
自然资源
水资源
2021年海珠区总供水量28059万立方米,与2020年相比增加了2.0%。从水源结构上来看,为地表水源供水和其他水源供水。2021年海珠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主要指标:用水总量、万元GDP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为2.81亿立方米、11.67立方米和5.53立方米。
矿产资源
已发现矿产47种(含
亚种),矿产地820处;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30种,矿产地73处,其中大型矿区12处、中型矿区20处,小型矿区41处。主要矿产有建筑用
花岗石、水泥用灰岩、硝盐矿、煤、矿泉水和地下热水等。
土地资源
海珠区境内各类土地比较齐全,按国家土地分类, 一、二级地类齐全,三级地类除个别特殊土地外都存在。耕地6557.46公顷(9.84万亩)、园地9782.98公顷(14.67万亩)、林地45916.46公顷(68.87万亩)、草地5508.77公顷(8.26万亩)、湿地9191.27公顷(13.79万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37461.75公顷(56.19万亩)、交通运输用地5888.31公顷(8.83万亩)。
生物资源
海珠区的生物资源主要集中在
广东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海珠区植物资源较为丰富,植物种数835种,共记录
维管植物625种,隶属130科434 属。其中
被子植物门113科414属596种,裸子植物6科9属10种,
蕨类植物门11科11属19种。
截止到2022年11月鸟类种数187种,昆虫种类738种,鱼类64种,底栖种数67种,
爬行纲22种。海珠湿地分布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26种。
黄胸鹀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名录,
蓝点颏、
红嘴相思鸟、
黑喉噪鹛、
画眉、
云雀、
白胸翡翠、
蓝喉蜂虎、
水雉、
鸿雁等9种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物种。
自然灾害
海珠区四面环江,河涌众多,台风、暴雨、内涝等自然灾害频发,地质条件复杂,夏季高温天气时间较长,容易引发次生灾害事故,台风、洪涝、气象等自然灾害易发频发,多灾种集聚和灾害链特征明显。区内河网纵横,大部分平原区地势低洼,有些围堤的农田甚至低于
珠江正常高水位,经常遭受洪涝的侵袭,在夏季风盛行季节,特别是7-9月常受热带风暴侵袭。1998年6月,广州浮标厂出现2.53米的实测历时最高暴潮水位,广州海珠广场、北京南路、二沙岛一带受淹,区内不少农田房屋受浸。
生态环境
2020年海珠区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同比增加32天;6项主要指标同比均呈双位数下降,全部达到国家标准,其中PM2.5同比下降20%,再创历史新低,
二氧化氮实现2012年收严国标以来首次达标。截至2020年底,森林面积1085.48公顷,
森林覆盖率11.79%,水域面积407.21公顷,
水资源质量保持较好。其中,城市集中式生活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100%。
人口
人口数量
2020年全区常住人口为181.90万人,排名全市第四,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155.87万人相比,十年共增加26.03万人,增长16.70%,年平均增长率为1.56%,较前一个十年下降0.78个百分点。据广州市统计局发布的《广州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至2022年11月1日,海珠区常住总人口为1819037人,占全市人口比重为9.74%。其中,男性人口为919076人,女性人口为899961人,男女比例为102.12%。
民族
海珠区的主要民族是
汉族,少数民族有
蒙古族、
回族、
藏族、维吾尔族、
苗族、
彝族、
壮族、
布依族、
朝鲜族、
满族、
侗族、
瑶族、
白族、
土家族等。第七次人口普查中,少数民族人口的占比大约是1.64%。
政治
*以上统计数据截止时间为2023年1月19日。
经济
综述
2022年,海珠区地区生产总值为2502.52亿元,同比增长1.4%位居全市第5。从产业结构看,海珠区三次产业结构为0.1:18.0:81.9。海珠区是国内
阳桃栽培历史最为悠久的地域之一。海珠区是全国纺织服装产业聚集地;2022年全区工业增加值增长8.8%,拉动GDP增长0.9个百分点,工业增长量排名全市第1。海珠区有海珠同创汇、华新科创岛、等特色都市工业园区,吸引超50家优质企业及美尚股份、中妆美业等都市工业项目落户。海珠区第三产业占比高,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48.5%,排名全市第1。
第一产业
海珠区经济以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第一产业占比非常少。2022年上半年海珠区第一产业增加值为0.54亿元,同比下降30.8%;全区农业实现
总产值 2.24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降 14.2%。全年蔬菜产量 1.24 万吨,下降13.3%;水果产量 0.40 万吨,下降 8.7%;水产品产量 0.35 万吨,下降 34.0%。海珠区种植的水果以
黄皮、
龙眼、杨桃、荔枝、
香蕉树、香蕉、
番石榴为主,海珠区是国内杨桃栽培历史最为悠久的地域之一。
2022年,海珠区农业实现总产值2.0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降5.2%,比上年收窄17.5个百分点。全年蔬菜产量1.32万吨,增长7.0%;水果产量0.32万吨,下降19.6%;水产品产量0.32万吨,下降6.0%。
第二产业
海珠区是全国纺织服装产业聚集地,获评“中国纺织时尚名 城”称号,从业人士超30万人。
2022年,海珠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806.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降9.4%。受国际形势影响,天然气价格迅速飙升,市场需求减少,规模以上供应业实现产值660.41亿元,下降10.6%。规模以上制造业受疫情期间停工停产影响,实现产值145.92亿元,下降2.5%。加快布局都市工业,全面落实“制造业立市”要求,出台《广州市海珠区促进都市工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办法》,重点打造海珠同创汇(南岛)、华新科创岛、时代方洲等特色都市工业园区,吸引
树根互联技术有限公司等超50家优质企业及美尚股份、中妆美业等都市工业项目落户,2022年全区
工业增加值增长8.8%,排名全市第1。
2022年,海珠区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实现总产值892.85亿元,增长2.0%。16家亿元以上企业实现正增长,龙头企业富利建设、中交
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集团及中铁广州稳步增长,合共实现产值653.09亿元,增长5.4%,拉动行业增速4.0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
海珠区第三产业占比高,占据绝对主导地位。2022年,海珠区新引入30余家数字经济产业链企业,推动抖音集团、
阿里巴巴集团、唯品会等龙头企业开拓新的业务板块,持续扩大数字经济业务布局。成立琶洲产业互联网联盟,筛选推广59个产业互联网运用场景,培育5个市数字经济应用场景标杆案例。加快推进“琶洲算谷”建设,组建全国首个算法产业联盟——琶洲算法产业联盟,举办首届
广州·琶洲算法应用国际大赛,认定首批3个算法产业基地,推动百度飞桨人工智能产业赋能中心落地,积极引进国电华研、软银信息等一批优质算法项目。加快布局游戏产业,组织召开3场游戏行业座谈会,推动
三七互娱、
贪玩游戏、
bilibili、趣丸等企业游戏产业项目落户我区。2022年,全区规模以上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
营业收入571.23亿元,增长22.5%。
2022年,海珠区印发《海珠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完成江南文商旅融合圈一期3个重点项目、23个节点改造,上线全市首个区级海珠数字商圈,海珠万达广场、合生广场、富力海珠城等7家商业综合体首批加入,推动传统商圈向
数字化转型。稳步推进商业载体建设,
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四期建成投用,
美凯龙琶洲店开业,琶洲汇基本完工。
2022年,海珠区
琶洲街道实验室加强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集聚高精尖科学人才300余名,部署科研项目50余个、申请专利37项。发布首批10个智慧应用场景,开放自动驾驶便民巴士、车城网等新城建项目,包括
阅江路、会展南路等20条道路共24.16公里的自动驾驶测试路段。培育壮大
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组建琶洲HR联盟。举办琶洲数智人才节,全国首创“琶洲论剑——
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人才猎头大赛”,海珠区连续4年获评“年度最佳引才城市(地区)”。2022年,全区规模以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分别实现
营业收入165.80亿元、349.58亿元。
2022年,海珠区成立全市首个会展产业联盟,首批成员单位包括龙头企业广州腾讯、对外贸易中心集团等28个单位,发布全区会展要素。全年举办展会83场次,展览面积305.7万平方米。持续推进文商旅融合重点示范项目建设,广州塔旅游区获评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广东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咏声动画科技馆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南丰朗豪酒店获评五星级酒店。2022年,全区规模以上会展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4.26亿元、19.87亿元。
2022年,海珠区出台《海珠区促进企业挂牌上市实施办法》,青木科技成功上市创业板。全区共有境内外
上市企业10家,上市后备企业32家。2022年,全区
金融业实现增加值68.70亿元,增长9.5%。
人文
宗教信仰
海珠区主要的宗教有,佛教、
基督教(新教)、
道教。海珠区内宗教活动场所有:佛教
海幢寺、道教
纯阳观、
基督教河南堂、天主教宝岗堂、佛教宁隐庵。基督教河南堂两次被评为广州市文明宗教活动场所。
文物古迹
文保单位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中海珠区有
琶洲塔、仲恺农校旧址、
纶生白公祠、乐善好施牌坊、
中山大学南校区早期建筑群、沥滘卫氏大宗祠。
琶洲塔
琶洲塔,位于海珠区东部琶洲地块,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琶洲原为江中洲渚,因形似琵琶得称,塔因洲得名。塔为八角九级楼阁式砖塔,内分17层。台基为八角形,红砂岩石砌筑,每边立面分别刻八卦图样,基角处有西方人形象的托塔力士石像。
纶生白公祠
纶生白公祠在“乐善好施”牌坊的附近,纶生白公祠专门纪念仁善巨贾白纶生。这座祠堂坐东向西,左右三路,前后四进,以水磨青砖砌墙。正门两侧立石鼓,两侧则对称地分布着近一米高的石台。
聂氏宗祠里的副楹联:“孝友睦姻任恤,六行交修,念仁粟义浆,实惠至今流族党;曾元来仍云,累传勿替,看旅楹松,宏规振古奠堂基。”施仁行善,是白纶生一生的写照。
古文明遗址
非物质文化遗产
海珠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广东省名录的有
木雕、小凤饼、粤绣、象牙雕刻、盆景技艺、广东榄雕、广彩瓷烧技艺、二天油制作技艺。海珠区在广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素馨花传说、剪纸、广式盆菜制作技艺、粤式羊肉煲制作技艺、夏桑菊制作技艺等。
小凤饼制作技艺
鸡仔饼(鸡仔饼)是
广州市特有的一种点心,广州最长寿的糕点之一;小凤饼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海珠区石溪镇及同福路,小凤饼(鸡仔饼)制作技艺历史悠久, 最初起源于广州城区,成珠酒楼的产品是其中的代表。1990年获得国内贸易部颁发的“中华老字号”称号,1997年获得由中华烹协会颁发的“中华名小吃”称号。
粤绣
粤绣是流传于广州及其古属地南海、番禺、顺德等地的民间刺绣工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广绣与潮绣的合称。粤绣的品种繁多,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其中高级绣品主要有条幅、挂屏、台屏等,一般绣品则涵盖了日常生活用品的各个方面。
特产
小凤饼
小凤饼是广州最长寿的糕点之一,入选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广州仅存的小凤饼店至今已263岁,曾获“中华名小吃”的荣誉。小凤饼(鸡仔饼)以面粉、
白糖、猪肥膘肉、榄仁、芝麻仁、瓜子仁、
糕粉、精盐、
鸡蛋和
花生油为原料烤制而成。小凤饼的用料是成本较高的榄仁、潮州粉。
传统习俗
龙潭村天后诞
农历三月三日,海珠区龙潭村迎来了村中一年一度的民俗盛事妈祖诞,又称“娘玛诞”,村内数千人一起围观天后娘娘巡游盛况。天后娘娘被请到用红木制作的一座精美龙轿,由八名大汉抬着巡游。巡游队伍由21组角色组成,从前到后依次是鸣炮开路、三角大令旗、龙潭村村旗、头锣二锣、肃静回避倚仗、一炷香、龙头檀香、十三太保兵、娘玛头牌、老人绅士、大刀护卫、龙轿、芭蕉扇、锣伞、水果烧猪、仙女撒花、担花、摇彩旗、妇女旱地龙船队、摇花环、举花束。
龙舟采青
采青是珠三角龙船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仪式,每年起龙之后,因为龙船沉睡了一年,所以要办一个仪式让龙船“神清气爽”——这就是“采青”。传统“采青”是龙舟出水后择吉日扒到禾田旁边,采一把青苗进行拜祭。传统的采青仪式前,还要采摘新鲜的龙眼叶、柏枝等祭祀品,龙眼叶代表生猛旺盛,柏枝代表常青。然后将红布扎成的彩球挂在龙头上——完成采青就可以正式扒龙船了。
社会事业
生态事业
2022年,
珠海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2.73,同比改善4.2%,6项大气污染物全面达标,PM2.5均值为1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0%;PM10均值为3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8.9%;SO2均值为8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33.3%;NO2均值为1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6%;CO均值为0.8毫克/立方米,同比持平;O3均值为160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1.1%。
文化事业
海珠区目前共有总分馆53个,12个博物馆,2021年开展了“琴韵·新活力”
岭南古琴大赛,线上线下双线开展“百姓大舞台歌唱新时代”海珠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系列文化活动,举办“永远跟党走——海珠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音乐党史课”等党史文化主题活动 300 余场。
话剧《工业大道》再次公演,小品《口红》、
数来宝《助你网红》获得 2021 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金奖,粤曲子喉独唱《天使的心愿》摘铜。
黄埔村获评第二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
太古仓码头、大阪仓入选广东第二批大湾区
文化遗产游径。
教育事业
2021年海珠区各级公共财政教育经费36.36亿元,海珠区实现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100%全覆盖。全区现有国家级
示范性高中2所,广州市示范性高中4所,全区现有正高级教师25人、特级教师26人、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1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19人。海珠区主要有中山大学、广东财经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高校。截止到2021年底,五中、南武、实验二小 三大教育集团入选广东省优质基础教育集团培育对象。
医疗事业
截止到2021 年末,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 384个,其中,各级公立
医疗机构 128 间。拥有医疗机构床位 11749张,增长 6.5%。优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组建 98 支家庭医生团队,定制 156 种个性化服务包。海珠区有四家
三级甲等医院,分别是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
南方医科大学肿瘤中心、
广东省口腔医院。
体育事业
截至2020年12月,海珠区共有室内外2107个体育场地(室内场地277个,室外场地1830个),区属公共体育场馆3个,分别是全民健身中心、宝岗体育场、海珠体育馆。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约76万。2020年向上输送13名运动员,2019年输送31名运动员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海珠籍乒乓球运动员樊振东在2020年乒乓球世界杯决赛中荣获男单冠军,海珠籍跆拳道运动员陈小艺获得2019年世界大满贯海选赛58kg第二名。海珠代表团在广州市第十八届青少年运动会创佳绩,金牌数、总分均位居全市第 3,体育竞技水平继续保持在全市第一梯队。海珠区每年举办各种体育活动赛事,包括欢乐跑10公里锦标赛、广州国际龙舟赛、广州马拉松、CBSA广州·海珠9球国际公开赛、国际青少年足球锦标赛(U10)、广东省健美操大赛、
广州市足球联赛-
广州市足球协会七人制超级联赛等共46项次各级(国际级、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体育活动。
社会保障
2021 年末,五大险种参保人数达 216.33万人次,增长 0.4%。其中,参加
养老保险51.35 万人,
失业保险53.92 万人,医疗保险 59.41 万人。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标准提高至 1120 元/人/月,低收入困难家庭认定标准提高至 1680 元/人/月,特困人员供养标准提高至 1792 元/人/月,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养育标准提高至 2637 元/人/月。全年累计发放保基本民生资金 7485.31 万元,累计救助约 6 万人次。
交通
综述
海珠区是广州市能通往珠江三角洲各市、县,和
深圳市、
珠海市的重要通道。区
内河涌密布,水上交通方便,是
广州市区内的重要水路航道,可直通珠江三角洲各内河港口及沿海港口。区内有客运货运码头,船舶可直达
汕头市、
海口市、三亚、
厦门市等沿海城市。1999年到2001年,海珠区共完成道路建设324万平方米,大大疏解了区内南北向和东南向的交通。
公路
海珠区的道路交通大致形成八纵八横的格局,八纵(工业大道、江南大道、
东晓路、广州大道、新光快速干线、
华南快速路、
科韵路、南方高速路),八横(滨江路、宝岗北路、
南田路、
新港路、新滘南路、
南洲北路、
南洲路、南开路),以及一环(环岛路)。环岛路全长42.2公里。陆路有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三级路网遍布海珠区,13座跨江大桥与市内各区相连,
内环路、
环城高速公路和华南大疲乏横贯海珠区。
318国道、219国道、京广高速、
京沪高速铁路等道路穿过海珠区。
铁路
广州市2023年市交通局指出佛穗莞城际、南珠中城际2个城际铁路项目和广州至广州南联络线等3个国家铁路项目和海珠区有关。佛穗莞城际广州段全长50.6公里,全地下敷设。
广州南站快速通道北接现状
东晓南路高架,南连广州南站,纵跨海珠区与番禺区,路线全长约9.5千米。项目以南浦大道为界,分成南、北两段建设。北段工程即东晓南快速干线海珠湾隧道工程,北接海珠区东晓南高架,路线全长约4.35公里。
公共交通
广州地铁2号线、
广州地铁3号线、
广州地铁4号线、
广州地铁8号线、
广佛线、
广州地铁APM线通过行政区。公共汽车29、35、51、88、90、125、304、305、309、583、780、788、801、B25、大学城专线1、大学城专线2、大学城专线4、节假日专线2、节假日专线11、节假日专线14、节假日专线5、南沙K8路、高峰快线14、夜109、夜28、夜79路大部分或全部路线在海珠区。
风景名胜
综述
海珠区自然景观资源丰富、人文历史景观丰富、红色资源丰富,广州地标建筑—“小蛮腰”位于海珠区。海珠区有
广东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
邓世昌纪念馆等著名旅游景点。截止到2022年12月,海珠区共有16个星级旅游景区,其中1个AAAA级,10个AAA级景区。
主要景点
广州塔
广州市塔昵称小蛮腰,总高度600米,主塔高度450米。广州塔屹立在广州新城市中轴线与珠江景观交汇处,地处城市CBD中心,与海心沙亚运公园和珠江新城隔江相望,是广州新中轴线上的亮丽景观。广州塔集都市观光、高空游乐、时尚餐饮、婚庆会展、影视娱乐、环保科普、文化教育、购物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成功加盟“世界高塔联盟”,并于2013年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海珠湿地公园
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广州城市中轴线南段,总面积约1100公顷,核心区域869公顷为国家湿地建设范围,被誉为广州“绿心”。目前开放区域包括海珠湿地一期、二期和
海珠湖,总面积已超过366公顷,接近
中央公园。十年以来,植物从294种增加到835种,鸟类从72种增加到187种,昆虫从42种增加至738种,近两年接连发现昆虫新物种,均以“海珠”命名。海珠湿地每年接待市民游客近千万人次,自然教育活动参与者达160万人次,成为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
太古仓码头
太古仓码头始建于1904年海珠区
革新路124号。1965年,
广州港成为对外开放港口,太古仓码头成为国家一类口岸,以进出口货物装卸、储存等功能为主,为
广州市内外贸易做出了重要贡献。2005年被定位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点。太古仓改造从2008年开始,2010年完工,重新改造后作酒品展销、餐饮、旅游休闲、设计等用。
海心桥
海心桥,建成于2021年4月,是首座飞架珠江两岸的斜拱曲梁人行桥,是世界上跨度最大、宽度最宽的曲梁斜拱人行桥。该桥主拱拱跨198米,桥面最大宽度15米,桥形设计植根
岭南文化,造型概念来自“琴鸣绢舞·岭南花舟”,吸取粤曲水袖、广州水上花市、岭南
古琴等具有岭南文化代表性意义的意象融入设计当中,将桥梁完美地融入了广州中轴线步行系统。2022年11月17日晚,来自中国广州的海心桥成功入围“杰出人行桥”奖项。
人物
荣誉
2022年8月,海珠区入选2022年度县市夜经济繁荣百佳样本第54位。
2022年7月,海珠区入选2022赛迪百强区,排名第40。
2021年12月,2021年中国工业百强区名单出炉,海珠区位列第88位。
2021年11月,赛迪顾问发布2021年全国投资竞争力百强区,海珠区位列第31。
2021年10月,海珠区上榜2021中国康养百佳县市第87名。
2021年8月,海珠区上榜2021中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直辖市以及副省级城市市辖区),位列第41位。
2021年9月,海珠区上榜2021中国公平教育百佳县市,位列第49。
2021年8月,海珠区上榜2021赛迪中国百强区,位列第36位。
2021年5月,海珠区上榜2021中国幸福百强区,排名第73。
2021年2月,海珠区上榜2021中国县域
电子商务竞争力百强榜第16名。
2021年3月,海珠区上榜2016-2020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总结评估优秀名单。
2020年12月,海珠区上榜2020年全国主城区综合竞争力百强,排名第48。
2011年5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命名海珠区这2011-2015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
参考资料
魅力海珠.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政府.2023-01-05
领导分工.海珠区人民政府办公室.2023-01-19
搜狐网.梳通滨江西、洲头咀隧道、工业大道交通.2023-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