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市的三里庄水库,是一座总库容5434万立方米的中型水库。是
山东省第一处水力发电站,开创了诸城第一次用上水力发电的历史。
建筑背景
水库于1958年3月动工修建。当时正值人民公社成立之初,也是
大跃进的开始阶段,群众的干劲空前高涨。动工之初,春耕刚刚开始,县政府从当时36个乡镇(当年下半年开始陆续改为人民公社)中抽调13000名农民进驻三里庄村周围的50多个村子,投入水库建设工程。
其实,三里庄水库的建设早已酝酿和准备。早在1952年,县委书记刘杰在城关辛家窑搞合作化试点时,就曾多次向市政府建设科提出要设法利用和改造
扶淇河交汇处这片沙滩地的问题,以后,建设科长王鹏举等也曾多次勘察,提出在此修建水库的建议。1957年春,省水利厅派来工程技术人员专门进行了实地勘察,初步认为具备修建水库的条件。当年冬,省水利学校派来两位教师带领30多名中专毕业学生,对水库进行了详尽的勘测、设计。随后逐级上报,经
山东省人民政府和中共昌潍地委、专署的批准,确定水库工程于次年春季正式动工。由于工程量大,施工期短(七月主汛期之前必须完工),所以工程一开始,就拿上精兵强将。
民工,以
城关镇最多,为1200名,桃园乡最少,为330名。上阵人数不断增多,最多时超过万人。所有民工一律按营、连、排编制,各乡(镇)设有指挥部,县有总指挥部,县长刘仲衡任总指挥,副县长杨文明任副总指挥。当时的施工工具,主要是铁锹、镐头、木轮车、油筐。经过5个多月的艰苦奋战,1958年8月底,三里庄水库主体工程基本竣工。
1958年10月1日,水库开始蓄水,安装于水库大坝东段放水洞上的水力发电机组同时运行,开创了
诸城市第一次用上水力发电的历史,这也是
山东省第一处水力发电站。当时水轮机是木制,
发电机由
上海市东风电机厂生产,是在上海技术工人的帮助和指导下才得以安装使用的,并且单机运行,电压不稳且低。但它是诸城电力工业的摇篮,在以后的几年里,培养了大批电力技术工人。1964年诸城火力发电厂建成投产,就是从三里庄水库发电站抽调的技术工人。
在修建三里庄水库的过程中,难度最大的是库区移民工作。
1957年初,在省水利厅来
诸城市现场勘察的同时,诸城县政府就开始了“在城南三里庄修水库”的吹风工作;各有关乡镇在干部大会上,作了水库移民的思想动员和前期准备工作。因涉及到南三里庄、横沟子、黄家窑、辛家窑、吴家窑、陈家花园、丁家花园等十几个村庄被淹没2万多亩土地及房舍1000多间的问题,困难较多,工作量也是很大的。当时国家对水库建设的拨款,总额是598000元,主要用于大坝枢纽的建设如水力发电站、石料、水泥等支出。用在移民身上的,只有18%,即11万元左右,每户的安置费,平均只有100余元,按当时的物价,只能盖3间茅屋。因此,移民工作成了修水库的最大难点。
好在当时的国内形势很好,合作化已进入高级社和人民公社阶段,土地已归集体所有;农业已经连续获得了自1954年以来的四年大丰收。整个国民经济蒸蒸日上,前景一片光明。在这个大好形势下,水库移民工作就有了可靠的物质及思想基础。
群众知道建水库对老百姓有好处,但是,祖祖辈辈在此繁衍生息,“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土窝”,故土难离,眷恋之情,也是可以理解的。青年人倒没有什么,但老年人就不同了。他们心里不乐意,并不说出口,公然反对的人是没有的。移民工作的开展,照例由搞试点开始。1957年冬,即首先在横沟子村做试点。党员、团员自觉带头搬迁,全村11个党员、23个团员分工,各包几个户不等,把全村80多户分别划片包干,一户不漏地动员起来。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试点成功后,其他村的工作就好作了。自1958年春,大规模的水库移民开始。在各村党、团员、干部们的带头下,三里庄水库移民工作基本是顺利的。当时的统计是共移民村庄16个,即陈家花园、黄家窑、辛家窑、吴家窑、两河、台家村、东土墙、西土墙、孔戈庄一村、南三里庄、横沟子、李家庄子、后我乐、孔戈庄二村、丁家花园,加上新立的新农村,共计161户,742人。2004年国家对水库移民重新进行补助时,与这个数字略有出入。这次重新补助,平均每户1万余元,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水库移民的一贯关注和爱护。
建设小故事
当时政府对水库移民的安置渠道,共采取了四种方式。一是建立新村居住,城南新农村即是其中的一个;二是支援边疆,迁居到
安图县、
汪清县等21户;三是“有亲投亲、有友靠友”安置了7户;四是因急于蓄水,有8户先行搬出借住,而后再作了安排。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工作下,大批干部做了艰苦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许多琐碎的具体事务,应该说,三里庄水库的移民工作基本上是成功的,对水库的修建和运行起到了保障作用。至今,没有一户上访或流离失所,都能安居乐业,幸福而宁静地生活。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问题。当时,南三里庄村一对
李姓老人家,都已60多岁,因“老马恋栈”,委实舍不得“燕子衔泥垒大窝”般筑起的已居住了三代人的老屋,要与老屋共存亡。当积水漫过门槛又爬上炕台时,已蹲在这里三天三夜的区长急中生智,让民兵在外间放了一个胳膊粗的大爆仗。随着“嘭”一声巨响,两个老人一怔,区长与武装部长趁机每人背起一个老人就跑。前脚刚出门,老屋就“轰”地一声被水泡倒了。这戏剧性的一幕,当时被美蒋广播电台以“大陆修水库炸房子移民”为题目,大肆渲染了一番。
水库竣工
1958年三里庄水库竣工时,大坝及副坝由粘土夯实而成,坝高18.5米。砌石部分主要是放水洞、电站、溢洪道枢纽部位。
三里庄水库蓄水以前,诸日公路是出诸城南门,穿南三里庄,经朱家村一路南行。蓄水以后,此路此处全部变成了库区。
1961年3月,省水利厅厅长李建修在诸城县委书记张进的陪同下,登上三里庄水库大坝,检查指导工作。随后在休息室内,张进请李建修题字留念。李建修1940年曾任过
诸城市工委书记,张进时任河区指导员(区委书记),彼此很熟,因此即席赋诗一首。诗云:
岭浪千尺收眼底,峰回路转入重洋。
水天一色作华笺,擎笔重写密州史。
同时,张进提出在水库溢洪道上建闸的问题。李建修要诸城报设计。8月初,建闸申请报告完成。1962年11月18日,三里庄水库溢洪闸工程动工,次年春竣工使用。该工程由
山东省水利厅第一安装大队具体施工安装,钢制闸门由省水利厅调拨南四湖调水闸改制而成,闸分五孔,高5.32米,闸门厚30毫米,由
苏联援建的特制进口钢材焊接成内拱型。此闸已安全运行了45年,至今仍屹立在三里庄水库主坝西端,整个闸体浑厚大方,庄重雄伟,与主坝浑然一体,成为四十多年来
诸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该工程的完成,使水库库容由原来的3500万立方米增加到5400万立方米。国家投资300万元,地方投资50万元,投工80万个。
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库大坝经1968年和1972年两次护砌,1984年修了大坝防浪墙,至此,水库建设正式完成。此后,三里庄水库又进行了多次维护。特别是1998年秋天,投资1000多万元,对坝堤进行了全面的整修加固;后又对坝堤路面进行了拓宽、硬化和美化,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崭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