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礼成
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机化学家
宋礼成,男,1937年7月出生,山东省济南市人。1962年南开大学化学专业毕业,1979年--1981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做访问学者。南开大学化学系教授,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金属有机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金属有机化学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在金属有机合成反应、结构和性质的研究中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发现了棚--硫烷基转移,开环--闭环平衡,双等瓣置换及双簇赚--跨偶联等多种金属有机新反应。提出了合成线型三金属原子簇、蝶状铁硫跨原子簇等多种金属有机原子簇的合成新方法。发现了多种金属有机合成新试剂,在金属有机合成中获得广泛应用。合成表征近千个结构和性质新颖的金属有机及原子簇化合物,揭示了结构和性质之间的相关规律。
教学工作
培养硕士研究生29名、博士研究生16名。
研究方向
研究领域:金属有机化学
主要研究方向:金属有机原子簇化学,唯铁氢化酶仿生化学及富勒烯有机金属化合物化学的研究
治学思想
南开大学第六教学楼,宋礼成的实验室里,最为人熟悉的一句话是:“没有不行的事,只有不行的人。”每当实验卡住,宋礼成就用它打气,鼓励大家寻找新方法、新思路、新视角。博士生闫敬对此十分感慨:“我们看着一个个难题在宋老师指导下迎刃而解,才知道他传授的克服困难的勇气,是我们学到的最核心的东西。”科研遇到的困难多,这句话重复得也多。2003年,闫敬跟宋礼成读硕士的时候,第一个实验是简单的熔点测试。闫敬做完测完后发现,导师就在身边。“宋老师问我数据多少,一定要再测两遍,确保数值的准确性。当时我说不用,因为操作很仔细了,请您相信我。”而宋礼成和蔼地对他说:“我不是质疑你的实验技能,而是因为我们的数据要公开发表,全世界都会看到。也许有人引用你的这个数据,如果有偏差的话,就会对别人产生影响。”
这种尊重科学的态度,也影响了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系执行主任王中夏教授。他的实验结果,也被宋礼成这样检查过。1983年,王中夏在南开区读硕士。那时宋礼成从美国回来不久,条件比较艰苦,但工作风风火火地开展起来了。学生们早晨八点以前都会到实验室,但通常的时候,宋礼成已经在那里了。令王中夏感触较深的是,宋礼成敢于放手让学生做,遇到问题又及时指导,很好地处理了研究生依赖教师与独立工作的关系。“这也影响到我自己后来指导研究生。”王中夏说。
宋礼成说:“我不怕寂寞,做学问应该踏踏实实,别想轰轰烈烈。”他的学生为这句话找出了大量的注脚:他反对急功近利,论文字句反复推敲;他不轻易下结论,有时大家觉得没必要的问题,他认为值得研究,结果恰好证明了他准确的预判眼光。值得自豪的是,在化学界同行中,宋礼成获得的科研项目经费并不算多,是公认的低投入换来高产出。他告诉学生:“我们拿着纳税人的钱,就要对此负责。”
主张提高效率的宋礼成,并不要求学生夜以继日地埋头苦干。但越是这样,学生们反而更加勤奋。
他时常提醒学生:“这段时间累了,你就自己安排休息。”宋礼成很细心,带学生改善生活时,会给他们夹菜,他还记得住每个人的口味偏好。
人物事迹
一心一意,刻苦钻研
“选择南开区是因为喜欢热爱化学学科,当时南开的化学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谈到自己的选择,宋礼成平静地说。
1979年,作为中美建交第一批国家选派出国学习的人员,宋礼成感到非常幸运,能够得到这个难得的机会,宋礼成坦言:“是自己刻苦努力的结果。当时自己学习很刻苦,就比如学英语,条件比现在差远了,语言环境更差,只能通过听英语广播,我经常都是听完广播再去吃饭。”当时全国统一考试,南开也就考上了几个,因此能获得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是非常难得的。
“当时的留学生跟现在的留学生想法差很多,刚迎来改革开放,出国留学觉得很新鲜,那时对‘党、国家的委托’感觉更加强烈,觉得自己责任重大,国家出钱培养了你,一定要做出些东西,一方面为国家争光,另一方面回国也对各方都有个交代。因此当时在国外压力和动力都很大。”宋礼成回忆,当时各种困难都很多,自己只一心学习,已经没有多余心思去顾虑其他了,只通信跟家里保持联系,从不会因为这些问题影响学习生活。当时的他,一心一意刻苦钻研,肩上那份责任感鞭策着他:一定要学有所成,回国有所交代,绝对不能浪费国家的心血、辜负国家的期望。
宋礼成认为自己是去了美国才真正开始科研工作的。因为当时国内的科研水平还很低,科研设备和技术都跟不上国际先进水平。在改革开放前,一些科研手段只能从文献上看到,当时还不太会搞科研,实验比较盲目。“比如一些书上写实验条件要在无氧无水的条件下进行,如何做到‘无氧无水’,是否真的做到了无氧无水,其实我根本不太清楚,在当时国内都没有实践机会,实验科学是非常需要亲身实践的,因此,出国学习得到更多运用世界先进实验手段的机会,真正的投入到科研工作中”,他解释道。
谈起在美国访问学习的经历,宋礼成很有感触。“在美国最好的一些大学里,学生是非常刻苦的,要比我们的学生刻苦多了。他们是真正把自己学习的专业当成事业来做的。”他提到,自己看到的国外好学校的学生都是全心投入到自己的专业学习中,投入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那些学生每天很早到实验室,做实验到很晚才离开。而且他们基础很好,做论文时的实验数据都会自己分析得很好,不用老师再去一点一点地教。”这是学生是出于热爱而选择的专业,因此他们明白自己的前途所在,所以会更加主动、自觉地努力学习。“很少出现国内很多老师给学生做思想工作,每天督促学生刻苦学习的情况。”
国外的学习和科研生活让宋礼成学到了很多在国内学不到的东西,“使我基础知识更加扎实,学习更先进的技术和领先科技,这也是改革开放输出人才的目的之一吧。”
风雨兼程,半个世纪
今年是宋礼成在南开第51年了,风雨兼程半个世纪,钻研化学也已是半个世纪,这期间,宋礼成在各种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近300篇,被大量引用,并被称为“一位优质高产”的科研者。对于这一评价,宋礼成说:“搞科研能力最重要,还需要持之以恒,几十年的专注和全身心的投入,少顾虑其他事,有困难自己努力克服,专注做科研就是了。”对于得奖和获得各种荣誉称号,这位研究者颇感欣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认可,让国家的投入用得其所。”此外,他还强调搞科研一定要做自己的专长,发挥最大的优势,“搞不好的项目,再好,给再多的钱也不去迎合。”
宋礼成表示,“现在的科研条件比以前好了很多,但在科研上也存在着‘贫富不均’的情况,希望年轻的科研工作者要克服这些困难,自己觉得研究本身有意义,就要坚持做下去。”他认为面对研究经费、仪器缺乏等种种问题时,“只知道抱怨,就不要做研究了。”
2007年11月,宋礼成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感到很高兴,也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作为院士他有更多的机会组织、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有责任为提高南开区化学学科威望和地位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老师被评为院士以后,对我们要求更严格了,也更改关心了。他常常教育我们要有责任感,做任何事,都要尽你最大努力。”他的学生告诉记者。
“对我来说,我还会带领我的团队继续努力。虽然70岁了,但感觉自己还没老,脑子还不迟钝,做科研真正条件好起来也就这几年,我能多做一些就多做一些。”当选为院士,宋礼成教授虽然开心,但却非常平静。从他那平和而亲切的脸上,记者看到了宠辱不惊、镇定从容的大家气度,也看到了“允公允能”的南开精神。
以前,在导师指导下做出成果的就已经是人才;而现在更需要独立研究人才、复合型人才。深厚的基础、创新思想也是必不可少的。作为老师就要懂得讲课,努力培养学生,“学生有出息才是老师的成绩,‘培养人才,为国增光’不是一句空话。所以老师不能光自己做研究。”
时代在前进,科学技术也在飞速发展进步,面对这一情况,宋礼成提出“无论是治学,还是教学都要与时俱进,从实际出发,还要多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我们要结合国情,同时有创新性的进行科学研究。”宋礼成强调要做对人类发展有实际意义的研究,“比如我们现在对氢化酶的仿生研究,就是针对当前世界环境污染和非可再生能源问题所做的努力。”
宋礼成教授课程从基础开始,教学生如何查阅文献、搜集信息,重视基础的训练。在宋礼成看来,一个优秀的老师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其次不能单纯进行科学研究,不能只培养研究生,要从本科教育抓起,真正备课、讲课。
对于现在的学生,宋礼成说:“现在的年轻人对现代知识,比如电脑、英语方面,比过去学生敏感很多,整体水平也较高。但基础知识就弱了……”说到此摇头叹道,“这也与现在科研机会多了,一些老师忽略基础课训练有关。”
爱生如子,共同进步
“如果,要让我向一个人介绍宋老师,我肯定会首先想到老师在科研上的成就”,刘旭峰和高巍不约而同地说道。提到老师,他们脸上都充满了自豪与骄傲。
今年已经是06级博士生高巍跟随宋老师做科研的第三年了。2003年,在南开大学本科毕业的高巍到中国科学院攻读硕士学位;2006年,她又回到南开,追随宋老师的脚步,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的前进。高巍向记者坦言:“在我眼里,宋老师是真正做科研的人,他身上有这种品质。如果要说宋老师对我的影响,我想,是宋老师坚定了我做科研的信心。”
在教育学生上,宋老师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习惯,不仅要动手更要动脑。“作为研究生,意味着国家要培养你成为科学研究方向的人才,要有一种责任感,努力学习。”他认为现在很多吃不得苦的学生就是因为缺乏这样的责任心。在学生们眼里,老师是一个特别严谨、特别真诚的人。在生活中,他又是一个原则性很强的人;对待科研工作,老师更是一丝不苟,每一组数据、每一幅谱图,字字句句,老师都要不断修改完善。宋老师对数据要求十分严格,不允许出现丝毫差错,要学生反复计算验证。这种态度也使得最后的论文质量都比较高。
“特别让我们佩服的是,老师虽然年纪大了,可是他记忆力特别好,每个学生的课题进展到那个程度他都记得清清楚楚。老师对我们很严格,但决不苛刻,非常和蔼。只要有空,老师就会到实验室指导我们做实验,任何一个做得不对的地方老师都会指出,希望我们在批评中不断提高、不断进步”,刘旭峰告诉记者。此外,老师还会亲自邀请国外的学生专家来学校作报告进行交流,老师也会尽自己所能帮助学生。
与其说老师是一位要求严格的严师,倒不如说老师是一位长辈。他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学习上要求严格,生活中却非常关心。比如中秋节,老师会带上十几盒月饼热情的招待学生,与学生共度佳节。很难想象,老师这么大年纪,是怎样骑着他那辆自行车,带上这么多月饼的。我们吃月饼的时候,老师只是面带微笑看着我们,眼里流露出关心和慈祥,情景十分温馨。“跟随宋老师这两年,我心情一直非常愉快”,说到这些的时候,高巍微笑着。高巍还告诉记者,今年暑假,自己因为严重的鼻炎做了手术,老师对此念念不忘,非常关心,“常常问候我,嘱咐我多休息。”
“年轻”在心态上
宋先生说:“我是1937年生人,确实70岁了,不过,我觉得自己还不老,还年轻,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也可以做。”宋先生认为自己“年轻”在心态上。从1962年在南开大学毕业,他从没离开过学校,并且一直都在带学生,他送走的博士生、硕士生已有60多个,现在还带着20多个学生。宋先生说:“现在的孩子都很了不得,要做他们的老师,就要永远保持敏捷的思维、健康的身体、快乐的心情、创新的思想。我觉得自己还行。”
宋礼成1957年考入南开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在南开大学任教。1979年,宋礼成通过全国统一考试,赴麻省理工学院深造。1990年成为国务院批准的博士生导师。但对于自己取得的各种成果,宋先生很少提及。
宋先生是一个生活很有规律的人,他很少“开夜车”,每天晚上10点多就休息。虽然承担了多项国家重要科研项目,但他从不要求自己的学生不分昼夜地“泡”在实验室,随时可以休息。宋先生说:“我要的是高效率的工作,不一定时间长就有成绩,累了病了还在坚持,反而有坏处,所以,做事就专心去做,全身心投入,不做无用功。”
仍在探究“氢化酶”奥秘
当选了中科院院士,宋先生觉得自己的担子更重了。现在,宋先生正带着他的研究团队,研究一种“人工催化剂”,就是要人工合成出“氢化酶”这类催化剂。如果能用人工合成这种生物体内才有的类似物质,就能用它来制造更多清洁、高效的燃料—氢气,在人类面临能源危机的时候,这是一项可以造福全人类的研究。宋礼成研究组在氢化酶的仿生化学研究中,设计合成了多种活性中心模型物,受到同行专家的关注。宋先生说:“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研究,现在,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相信它会被人类合成,会为人类服务的。”
做家务是运动,买菜是调剂
宋先生每天的生活特别快乐。虽然孩子们不和老两口住在一起,可他并没觉得寂寞:“我们有自己享受生活的方式,做家务是一种运动,我把每天买菜都当成生活的调节剂。”宋先生的生活之所以过得如此幸福,还有最关键的一点——他有一个志同道合的爱人。现在,他们不仅是生活中的伴侣,还是事业上的伙伴,在南开大学一起进行教学和科研,生活得非常充实。
治学严谨
现在,宋先生有20多个研究生。学生们觉得在老师身上学到最多的还是治学的严谨和一种做科研的职责,他对每一项工作都会反复核实、校正,不允许一点偷懒的行为,而且,在学生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他总是会说:“没有不行的事,只有不行的人。”
宋先生认为:“要成功,有三个重要的能力,一是知识,二是技术,三是智力,智力中包括创新的意识,要在实践中去提高这几个方面的能力。”宋先生很肯定现在的年轻人,觉得他们有头脑,有见识,有创新思维,而且,我国科学研究的环境越来越好,中国的年轻人中一定能产生世界级的大科学家。
人物评价
硕士生评价
“他有一颗年轻的心。”南开大学化学硕士生罗想说,像导师这个年纪还在科研一线的并不多。而宋礼成自己说:“我没有脱离学校,老是像在做学生一样。”他认为这是自己显得年轻的原因。
妻子胡青眉评价
宋礼成的妻子胡青眉教授也是“老南开”,求学于此,任教于此。一对教授夫妇,连同研究生,组成了一支深具影响的金属有机化学团队。她很佩服宋礼成严谨的学风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她说:“遇到困难,他总是坚持,千方百计,争取成功。撰写论文,他总是对结论反复推敲,一丝不苟。”
胡教授笑着用三个“挺”字描述了她眼中的宋先生,“他挺平常的,挺一般的,就是从事化学方面研究的一个挺普通的教授。他也有点不平常,那就是特别用心,总想着怎么才能搞得更好。”
胡教授说,老伴作为学术带头人,创新意识特别强,他善于学习,与时俱进,能带领研究组及时抓住重大热点课题,努力攻关。例如,上世纪90年代关于富勒烯金属有机化学的研究,近年来关于氢化酶仿生化学的研究,都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她很佩服老伴那种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有时候,遇到困难,我想打退堂鼓,而他总是坚持,千方百计地取得成功。他在撰写论文的时候,对实验数据严格把关,对得出的结论反复推敲,对参考文献、图表及文字都要一遍一遍地仔细核对。”
“是南开一手把他培养起来的。这50年,校园变化很大,科研条件越来越好,他对南开的感情特别深。”谈及现在的生活,胡教授笑笑说,“大部分的假期都是在工作中度过的,但我们也有自己的家庭生活,平时一起到超市买菜,与女儿聊天,周末和在美国的儿子、孙子通电话,偶尔也开车做短途旅游。”
获得荣誉
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8年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
作为第一获奖人分别于1989年、1993年及1999年获国家教委、教育部科技进步(甲类)二等奖
1998年-1999年,连续两年荣获SCI系统论文数全国排名第2和第4。
1998年-2000年,按国际论文被引用数统计连续三年全国排名第1和第2。
2004年获中国化学会第一届“黄耀曾金属有机化学奖”。
2005年获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
参考资料
宋礼成.南开大学化学学院.2021-12-22
目录
概述
教学工作
研究方向
治学思想
人物事迹
人物评价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