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族
分布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的民族
马来族(马来文:Orang Melayu;英文:Ethnic Malay),也称为马来人(狭义),马来西亚华文通常又称为巫族。主要居住于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东部及南部、婆罗洲沿岸、泰国南部。绝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此外,马来人一词,广义上也可指整个马来群岛的说南岛语的主体人群,甚至整个南岛语人群。
名称
据一些历史学家的说法,“Melayu”一词可能来自苏门答腊岛上一个约1500年前由来自巴唐河地区及米南加保高原的人所建立的古国--末罗瑜(马来文亦是Melayu)。末罗瑜遗址位于现苏门答腊岛上一条河上游的支流Sungai Melayu附近。后来末罗瑜被苏门答腊岛上的另一个著名古国室利佛逝所并吞。
另一种说法是Melayu这名词来自印度的梵文中一读音为Malaya的梵文词,意思是山或高处。
起源
马来人自何处来,历史学界尚无定论。
广义马来人
马来人有两义,其中广义马来人指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各岛国的民族。属蒙古人种马来类型。通用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诸语言。关于马来人的民族来源,至今尚无定论。一些研究者认为,马来人的祖先约在5000年前从亚洲内陆逐渐南下,迁至中南半岛,并经马来半岛(一说经安达曼群岛)进入苏门答腊岛,然后往东扩散到爪哇、西加里曼丹、苏拉威西和菲律宾群岛,往西扩散到马达加斯加岛。这种迁徙浪潮持续数千年之久。一般按迁徙时间先后大体分为两种:
• 分为原始马来人、古马来人和新马来人;
• 分为原始马来人和新马来人。
原始马来人(包括古马来人)迁徙的时间,约在新石器时期或者中石器晚期开始,持续数千年。社会发展水平较低;新马来人迁徙的时间约在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3世纪,社会发展水平较高。
各批马来人在其分布地区均留下人数众多的后裔,不同程度地与当地居民发生混合以及互相混合,现已发展为200多个具有不同族称的民族,如爪哇人、他人、马都拉人、他加禄人、伊富高人以及马达加斯加人等。
狭义马来人
狭义上的马来人就是马来族,指现今居住在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文莱和其他国家以“马来人”为其族称的一个民族。多为新马来人的后裔,社会、经济和文化比较发达。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马来人之间也开始出现差异,各具民族特点。
马来族占马来西亚人口的57%、占文莱人口的67%、占印尼人口的7.5%、占泰国人口的3.5%、占新加坡人口的13%。
历史
早期历史
1.南岛民族很可能起源于中国台湾岛
公元前1500年,马来语的雏形产生于婆罗洲的一些南岛民族部落中。他们向苏门答腊岛、马来半岛等地扩 张。
2. 7世纪建立室利佛逝王国(也叫末罗俞国Melayu Kingdom,即马来王国,“Melayu”中国古代翻译为“末罗俞”,现代翻译为“马来”),以苏门答腊岛的巨港为其中心。室利佛逝王国以大乘佛教为主,是当时大乘佛教的中心,而同一时期的中南半岛与爪哇岛印度教为主。同时期的马来半岛北部有狼牙修等国,马来半岛北部地区当时仍然以孟高棉语民族为主。室利佛逝王国以巨港为中心,势力及于苏门答腊岛、马来半岛、爪哇岛、波罗洲。室利佛逝王国大力推广佛教、马来语与马来文化,并因商业而繁荣。
3. 14世纪,爪哇人的满者伯夷王国灭马来族的室利佛逝王国。室利佛逝(巨港)的一个王子逃到了马来半岛的马六甲地区,建立了马六甲王朝(另有说法,是他的后人所建)。马六甲王国自称室利佛逝王国的继承者。从这一时期开始,马来族的统治中心从苏门答腊岛转移到了马来半岛。马六甲王国信仰伊斯兰教,马来甲王国大力推广伊斯兰教、马来语、马来文化,并因商业而繁荣。
4. 15世纪,马来甲王国为葡萄牙人所灭,马来半岛地区分裂为一些小的苏丹国,其中柔佛王国是马六甲王国的直接继承者。马来半岛地区先后沦为葡萄牙英国殖民地
5. 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以马来族为主的马来半岛属于马来西亚。而以马来族为主的苏门答腊岛划归印度尼西亚
近代情况
马来人现在是马来西亚的主要民族。《马来西亚宪法》第160(2)条文以宽松的文化标准而非血缘来界定马来人的,该条文阐明,一个人只要信奉逊尼派伊斯兰教、惯常使用马来语,且在日常生活中履行马来习俗,即归类为马来人。
相较于马来西亚华人和马来西亚印度裔,本世纪60年代以前,80%的马来人生活在农村,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马来人以农业为主,种水稻、橡胶、椰子、咖啡、金鸡纳属油棕等,有卓越的蔬菜栽培技术。他们自称马来由人。主要分布在马来半岛中南部和沙捞越地区。多混有华人、印度人、泰人和阿拉伯人的血统。使用马来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有多种方言。原用阿拉伯字母文字,后改用拉丁字母。原信印度教、佛教和万物有灵,15世纪末大多改信伊斯兰教,属逊尼派。马来族有部分人信仰其他宗教,但马来西亚的马来族都信仰伊斯兰教。家庭组织除南部森美兰州母系制占优势外,一般都为双系制。渔业和航海业发达。
特殊地位
在《马来西亚宪法》第153条文下,马来人和沙巴砂拉越土著拥有“特别地位”(special position),然而此特别地位并未赋予马来人任何受法律承认的权利。在该条文下,马来人的特殊地位表现在四领域:保留地、公共服务机构的固打名额、准证与商业执照的固打名额和奖学金与教育领域的固打名额。
与他族关系
近代马来人与马来西亚华人曾发生过一次族群间冲突,即1969年五一三事件,部分马来人持有马来人至上观点。
文化
宗教
马来人的文化深受其他民族文化之影响,主要是受印度人、爪哇人及其他南岛民族的影响,马来半岛北部地区受罗人影响较大。马来人在历史上所受印度教文化影响至钜,在15世纪改宗伊斯兰教之前,马来族的室利佛室王国曾经是大乘佛教的中心之一。马来半岛地区古代以印度教与佛教以及原始宗教为主。
马来族大多信奉伊斯兰教,其它宗教有佛教、印度教、基督教
马来西亚规定马来族必须信伊斯兰教,属于沙斐仪(Shafii)教派。某些印度教礼仪依然存在,如婚礼的第二部分和国家各种庆典活动之中,犹有其遗风。农村地区的马来人也保持了土地、丛林有灵的古旧信仰,部分可溯源于印度教;他们常靠巫医或萨满教徒治病。
语言
马来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
家庭
传统上马来人的社会组织带有封建制的色彩,贵族平民之间界限分明。村长由平民担任,区长便是贵族,村长受区长管辖。现代社会贵族已由议会及其他民选机构指派的官员所替代,但阶级区别仍很显著。
婚姻传统上由父母安排。典型的家庭包括夫妻及其子女。婚姻及继承制度均受伊斯兰律法的约束。
服饰
马来男女服饰五彩缤纷。马来人有其传统的服饰,称礼服。正式场合和隆重节日均着礼服。较流行的服饰是“巴迪”(蜡染)。男子穿的巴迪衣被誉为马来西亚国服,“巴迪”设计优美,图案繁多,款式别致,有的编织手法相当细腻,“巴迪”为长袖上衣,图案讲究对称,图案花纹不对称者不算真正的“巴迪”,“巴迪”有的是由蜡染布制成,有的则由丝绸作原料,质地不同,但大多宽而大,薄而凉爽。“巴迪”有长袖、短袖之分,出席晚宴者穿着长袖“巴迪”。传统的马来妇女服饰分上衣和纱笼筒裙),衣宽如袍,袖长,衣身长过臂部,纱笼十分宽大,通常长达足。马来妇女穿着传统服装时,头上披着一条薄薄艳丽的纱巾,纱巾垂挂至肩膀或胸前。她们的服饰习俗忌讳袒胸露臂。马来族服饰造型、设计特点具有浓厚的民族情调。
马来西亚人的服饰偏好红色、橙色和其他一些鲜艳的颜色,他们认为黑色属于消极之色。所以马来的服饰给你的感觉总是快乐奔放的,处处显示热带风情。马来族男子平日通常上穿“巴汝”,下身则围以“沙笼”,女子穿无领长袖的连衣长裙,围以头巾,是严肃与华丽的完美结合。
去过马来西亚的人都有生动的回忆。一队队身着五颜六色纱笼的马来妇女宛如一束束春日怒放的鲜花,把马来西亚小城打扮得活色生香。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名称
起源
广义马来人
狭义马来人
历史
早期历史
近代情况
文化
宗教
语言
家庭
服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