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心游记
儒勒·凡尔纳创作的长篇小说
《地心游记》(Le Voyage au centre de la terre)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科学幻想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于1864年创作的一部长篇科幻小说,也是一部堪称地质史诗的地质探险小说。这部小说是凡尔纳长篇科幻小说集《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漫游》的其中一部。
凡尔纳根据一位曾经探索过特纳里夫和斯特隆博利火山的地理学家的回忆,构思了这部从冰岛起程到地心旅行的探险小说。它讲述的是一个坚定果敢、具有献身精神的科学探险家黎登布洛克教授同他的侄儿阿克赛按照前人的指引,在地底经过整整三个月的艰辛跋涉,进行科学探险的故事。在这部小说中,儒勒·凡尔纳将自己掌握的地理、地质、航海、生物、气象、物理、化学、考古等方面的知识,巧妙地穿插在小说的情节设置和人物刻画上,使得这部作品既有现实主义的描写又有浪漫主义色彩。另外,凡尔纳也将自己对当时政治、经济的深刻了解充分展现在对北欧风情的写实描绘上,使读者既获得自然、社会历史知识,也获得愉快的艺术享受和美感。
《地心游记》在出版后立刻风靡世界,享誉全球,被改编为电影、动画片等。凡尔纳也因为这部经典作品而被评价为科幻小说的重要奠基者,开创了科幻小说中的“硬科幻”一派,被誉为“科学幻想之父”。1903年,鲁迅将这部科幻小说译介入中国,对中国尚处于混沌状态的科幻小说萌芽起了催化作用。刘慈欣称《地心游记》是其科幻启蒙之书。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地球中空说和上帝创世说由来已久。人们认为地球内部有空洞、暗河和火山,虽然近代科学已经证实地球内部完全为固体,但信奉正统基督教的人们仍极力支持地球中空说。美国军官克莱伍兹·西蒙斯于1818年出版了论证地球中空的专著,他认为地球是由五个相互嵌套的中空球体组成,所有球体的开口都位于地球的两极处。这个理论风行一时,到1864年儒勒·凡尔纳创作小说的时候,这个理论已然十分流行。1863年,《物种起源》的法文译本刚在巴黎出版,法国正在进行有关地球和古代人类的剧烈争论。凡尔纳坚定地站在科学的一边进行《地心游记》这部小说的创作,并在1867年出版的插图版中加进了有关人类化石的细节。
个人背景
受家庭因素影响,凡尔纳很早就对地理和探险产生浓厚兴趣。在巴黎求学和工作时,他先后结识了亚历山大·仲马、雅克·阿拉戈等人,走上文学写作之路,并逐渐对地理等学科产生浓厚兴趣。儒勒·凡尔纳不断地从书籍、报纸、各种科学杂志中搜集信息,并长期订阅20来份报纸,以了解天文学气象学、物理学等科学领域的一切发现和发明,为其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1862年,儒勒·赫泽尔当时正计划创办《教育与娱乐杂志》,他从凡尔纳的《乘坐气球旅行》手稿中,发觉凡尔纳是适合实现其将科学与文学合在一起计划的人,遂与凡尔纳签订了写作合同。1863年起,凡尔纳就着手写一部总标题为《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漫游》的作品集。1863年冬,儒勒·凡尔纳结识了地理学家查理士·塞恩特一克莱尔·德维尔。德维尔向凡尔纳讲述他在冰岛等地进行火山探险的故事和火山喷发的原理。凡尔纳结合德维尔的火山故事和西蒙斯的地球空心说,在创作《哈特拉斯船长历险记》的同时,就开始构思深入地球内部做一次幻想旅行的作品了。这部作品就是《地心游记》
出版历史
《地心游记》是凡尔纳为数不多的、没有经过连载就直接出版成书的一部作品。但这部小说在出版后,也曾因为政治上的缘由而被反复修订,如在1871年普法战争后的英译本中,主角的名字因德国味儿重被重新命名,一些段落因具有反英倾向或科学性过重而被删除。
1903年,《浙江潮》10—12号连载了鲁迅根据日文译本所翻译的《地心游记》。鲁迅将书名译为《地底旅行》,且只翻译了这部小说的部分内容。1906年,上海普及书局发行的版本把著者信息误译为“英国威男著”。1906年3月20日,上海广智书局发行了最早使用白话文翻译的《地心旅行》(《地心游记》)。此本全书共38页,定价为1角大洋,译者是周桂笙,没有属作者,封面和正文只题写了“科学小说”。
新中国成立后,《地心游记》的中译本逐渐增多。1959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由杨宪益闻时清所翻译的译本。
内容情节
1863年5月24日,德国约翰学院矿物学教授黎登布洛克急匆匆地跑回家。他兴奋地向侄子兼助手阿克赛展示自己得到的一本古书。他们从古书中发现了一张书写着奇怪文字的羊皮纸。教授和阿克赛研究发现古书的收藏者是阿恩·萨克奴珊,阿克赛还偶然破解羊皮纸上的文字“从斯奈弗·姚可的陷口下去,七月以前斯加丹利斯的影子会落在这个陷口上,勇敢的勘探者,你可以由此抵达地心。我已经到过了。——阿恩·萨克奴珊”。教授决定立即开启前往地心的旅行。阿克赛有些犹豫,但在教授和恋人格劳班的劝说和鼓励下,也决心前往。
5月27日,教授和阿克赛出发了。6月13日他们到达了冰岛,并在那里找了一位向导——汉恩斯·布杰克。在汉恩斯的帮助下,他们备足干粮,带上探险仪器和防卫武器,于6月23日晚上11点到达斯奈弗山顶。6月24日中午,他们滑到陷口底部,发现了三条小道以及“阿恩·萨克奴珊”的签名,但无法确定三个洞口中哪一个通往地心。他们一直等到6月28日下午1点13分,斯加丹利斯的影子出现在陷口,影子对着的洞口就是地心的入口。
真正的旅程开始了。穿过长达三千英尺几乎笔直的喷烟口,6月29日,他们进入了黑暗而狭长的坑道,此时他们已经到了海面以下一万英尺(约3000米)的地方。6月30日中午,三人抵达坑道尽头。但他们选错了路走上了死胡同还遇到了断水危机。7月7日,他们回到了走错路的地方并继续前行。最终汉恩斯找到了水,休整之后,他们继续前进。8月7日,他们来到地下90英里(约144.8千米)处。但阿克赛迷失了,最终他们通过声音的传播判断方位重逢了。
他们在地底发现了一片“海”,为了渡“海”,汉恩斯用化石木做了个木筏,他们乘木筏出发了。8月16日,他们发现用来测量水深的铁镐上居然有牙印!他们紧张地时刻防备着海兽的袭击。8月18日,他们近距离观看了鱼龙目和蛇头龙两只大海兽的战斗。他们离开战场后继续航行。8月21日开始,他们遇到了持续的暴风雨,还见到了能吸住铁器的带电的火球。8月25日,木筏在暴风雨中触礁被毁。幸运的是汉恩斯拯救了阿克赛和教授以及许多货物,还开始修理木筏。这时,教授发现罗盘指的方向与他们推算的相反。教授和阿克赛还发现了各式各样的史前动物遗骨,人的完整标本和长满第三纪植物的大森林。在森林深处,他们看见了一个身高二十多英尺(6米多)的巨人正拿着牧杖看守一群乳齿象。教授和阿克赛吓得跑出了森林,但他们发现了一把匕首,找到了一个黑暗的坑道,还看到了阿恩·萨克奴珊的姓名首字母。
木筏修好了,他们带着物资来到了坑道前,但道路被巨石挡住了。为了打开通道,他们用炸药炸开了岩石,露出了一个无底洞,但木筏连带着海水都被卷入了洞中。仪器只剩下了指针疯狂摆动的罗盘和时辰表,食物也只剩一块干肉和几片饼干!在绝望中,教授推断出他们正处于活火山的喷口,而火山正处于爆发中。木筏随着喷发的岩浆冲了出来,并落在地上。醒来后,他们发现自己处于地中海中间,西西里北部的斯特隆博利岛
9月9日傍晚,三人回到了汉堡。汉恩斯很快就回冰岛了。因马尔塔的泄密,黎登布洛克教授前往地心游历的事实已经散布到全世界。教授成了伟大的人物,获得了可终身享受的荣誉。但罗盘之谜一直是他心中的一根刺。最终,阿克赛解开了罗盘谜题。解开心结后,教授成了最快乐的科学家。阿克赛与格劳班喜结连理,也成了最快乐的人。
角色介绍
奥多·黎登布洛克教授
德国人,五十来岁,高个子,比较瘦,非常健康,外表很年轻,居住在汉堡旧城最古老的街道——科尼斯街19号。他是约翰学院矿物学教授,讲授矿石学,精通各国语言,曾担任过俄罗斯大使斯特鲁维先生的矿石博物馆的主任。他脾气暴躁,性子急躁,给学生讲课时爱发脾气,不关心学生是否按时上课,是否用心听讲,学习上是否有成就,全凭主观讲课,会为了特别刁难的字而中止发言、用粗话骂人、大发雷霆。但他同时也是一位真正的学者,他专心于地质学,有地质学家的天才和矿石学家的敏锐观察力,能仅凭矿石的裂痕、外表、硬度、可熔性、响声、臭气和味道,迅速判定矿石属于六百种物质中的哪一类。他凭借高深的专业造诣赢得了国家科学机关学会人员的尊敬。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都喜欢同他研究化学方面的重要问题。他还获得过很多发明。例如,1853年,在莱比锡市城发表了他的巨著《超越结晶体学通论》。他坚定果敢,意志坚定,沉着冷静,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处于何种危险境地,他总能从容不迫、处变不惊,是探险队当之无愧的领袖。在他身上,你能看到一个科学家坚韧不拔的信念和为科学在所不辞的献身精神。鲁迅先生称赞他是“进兮、进兮,伟丈夫”。
阿克赛
孤儿,黎登布洛克教授的侄子、科学实验中的助手。他聪明、机智,热爱地质学,是他破解了羊皮纸上的秘密。但他性格马马虎虎,优柔寡断,缺乏主见,冲动,容易被煽动情绪,比如他是在黎登布洛克教授再三催促和说服下才答应要去地心旅行,但是一旦被煽动的情绪冷静下来,他又开始瞻前顾后,打退堂鼓。后来还是在恋人格劳班的劝说下,再加上要匆忙地收拾旅行的各种装备,他才确定下来要开启地心之旅。阿克赛在旅途中虽然还打过退堂鼓,但对科学的热爱,对格劳班的爱意,使他变得坚毅、勇敢,逐渐经受住了旅行中各种困难的考验,例如当他迷失后,他能冷静下来分析自己的处境,最终凭借声学知识与教授获得联系,成功返回队伍。成长起来的阿克赛,在成功返回后,最终娶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爱人格劳班。
汉恩斯·布杰克
冰岛人,黎登布洛克教授和阿克赛的向导,身强力壮。高个子,大脸盘,蓝眼睛,有着红色长发。他举止温柔而沉着,性情严肃而镇静,任何事都不会让他惊奇或忧虑,哪怕别人粗野地指手画脚,他也丝毫不为所动。但他并不懒惰,没有什么要求,只是做着适合自己的工作。他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得力的助手,例如是他在面临断水绝境时找到了水源,是他用化石木建造了木筏使旅程得以继续,是他在木筏被毁于暴风雨之际拯救了阿克赛和教授。他还是一个朴实而有原则的人,例如他与教授约定好每星期3块钱的酬劳,每星期六晚上支付,当教授想提前支付时,他坚决拒绝了;一个热爱家乡能忍得住诱惑的人,例如当他们成功返回汉堡后,哪怕教授再三恳求他留下来,但他思乡心切,依然选择了离开。可以说是幸好有了汉恩斯,这次地心旅行才能圆满成功。
格劳班
十七岁,维尔兰地方的少女,黎登布洛克教授的教女,阿克赛的恋人。黄头发,蓝眼睛,性格有点严肃,脾气有点认真,是阿克赛工作和游戏中的伴侣,也是位了不起的矿石学家,喜欢钻研科学上的疑难问题。她能和阿克赛一起学习,一起工作,一起玩乐,是理想中的伴侣。她虽是个妙龄少女,却独立自主,有主见,而且坚毅、勇敢,是她大力支持并鼓励阿克赛去地心旅行,还说自己愿意和他们一起去地心,甚至还表示当阿克赛成功归来后他们就可以自由地恋爱、结婚。格劳班能给予阿克赛巨大的精神支持,在危机四伏、惊险万分的旅途中,对她的思念和爱意鼓励着阿克赛前行。
创作特色
主题明确、创意独特
这部小说围绕“地心探险”这一主题展开,主线分明。从黎登布洛克教授三人准备开展地心行动,到进入地心后的历险,再到回归后地心之旅对他们的影响和改变。小说故事线明确后,儒勒·凡尔纳通过别出心裁的想象和巧妙的构思,将旅程的开始和结束之地均设置在火山口。黎登布洛克教授三人从冰岛的一座火山口进入,在抵达地心之后再借由一次火山喷发,意外地从地中海的另一个火山口回归。这样的创意实为独特,因为火山虽然随处可见,但却还没有人试图从火山口进入山体内部一探究竟。
虚实结合、情节惊险
《地心游记》是凡尔纳首次创作科幻小说的尝试,他用自己的方式改写了爱伦·坡作品中的一些离奇虚幻的环境。在这部小说中,既有完全虚构的地下世界,也有现实中可能存在的地理区域,如儒勒·凡尔纳对地下世界的描述与当时最新的地质学理论相吻合,其中的史前生物也是以当时所发现的古生物化石为蓝本创造的。
凡尔纳还挑战人们的普遍认知,将小说主要情节的发生地设置在温度高达几千度的地球内部,让三人通过简单装备进行探险。他通过科学的想象和出众的把控力,使得这次探险之旅“险象环生、真实有趣”,经由黎登布洛克教授之口,科学地解开火山爆发、发现古生物化石、失联等考验和难题,如当阿克塞与叔叔走散时,他们通过声学理论找到彼此。
作品影响
《地心游记》在出版后立刻风靡世界,享誉全球,成为常年畅销书。这部小说因科学的幻想性和动人的艺术魅力,将科幻小说从深奥的边缘领域引入主流文化,使作家们意识到科幻小说可以寄托他们的乌托邦思想、建立浪漫,可以出现任何能够使读者感到新奇的创新。儒勒·凡尔纳也激发了一个全新的文学派别——蒸汽朋克的诞生,他将未来的科学置于19世纪的冒险中。
衍生作品
凡尔纳在《地心游记》中所体现出的出色的叙事能力和鲜明的人物刻画,使得这部小说一直受到读者和电影制片人的青睐,不断被改编成电影、动画片、戏剧等,甚至还一度出现同名概念专辑、由小说中的碑文命名的细菌。
作品评价
正面肯定
凡尔纳虽然并非第一位记叙地下情况的作家,但确是第一位以科学的完整性处理这一主题的作家,他在《地心游记》这部小说中所展现的地下之旅在今天仍充满魅力。
赫伯特·威尔斯认为儒勒·凡尔纳的作品是“预见性发明”,“总是在探讨发明和发现的事迹可能性”,“唤起的是一种实际的兴趣”。儒勒·凡尔纳本人也承认这一点,认为其作品是“利用物理学”。
中国科幻小说作家刘慈欣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在看《地心游记》时,他仿佛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门。
英国科幻作家盖伊·哈雷认为,因为凡尔纳在《地心游记》中增加了科学的严谨性,减少了娱乐的趣味性,使这部小说与另外一部著名的“中空地球”科幻作品(埃德加·赖斯·巴勒斯的《地心记》)差别明显。
客观评价
美国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认为,由于儒勒·凡尔纳不是科学家,因此这本书中也存在一些科学问题,如:凡尔纳在书中并未提到地心引力的强度与深入地下的深度之间的关系;对大气压强的解释也不合理,认为人可以自我调节以适应大气压逐渐增加的变化;在书中仍采用了汉弗里·戴维的谬论,而不是当时已出现的地下的温度与深入深度呈正相关的理论。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个人背景
出版历史
内容情节
角色介绍
奥多·黎登布洛克教授
阿克赛
汉恩斯·布杰克
格劳班
创作特色
主题明确、创意独特
虚实结合、情节惊险
作品影响
衍生作品
作品评价
正面肯定
客观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