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
中国传统节日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有“首”“第一”的意思,正月十五是中国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人称“夜”,也叫作“夕”,隋以后称正月十五为元夕或元夜,唐末开始称“元宵节”,宋又称“灯夕”,清朝也称“灯节”,在国外称The Lantern Festival。
起源于民间开灯祈福的古俗,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始于西汉,经历南北朝的发展,到隋朝唐朝时期,元宵节开始由宗教性的节日逐渐演变成为娱乐性的狂欢会,活动达到极盛。五代十国宋朝明朝清朝延续了这种狂欢。宋朝的欢庆日子从三天延至五天、六天,明朝延至十天。清代,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依然热闹,时间缩减为四至五天。至今元宵节仍是中国重要传统节日。
关于元宵节的来源有许多传说,最早的记载是祭祀太乙说,流传较广的是道教“三元”说,根据这个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
元宵节有很多习俗,主要习俗有开灯祈福、赏花灯、猜灯谜舞龙舞狮、吃元宵、放烟花、祭门、祭户、合家团聚等活动。此外,不同地方、不同民族,元宵节活动各有特色,如有游龙灯、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走百病、迎紫姑等传统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东南亚等华语地区每年元宵节也会举行庆祝活动。
历史发展
起源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一般是正月十三“上灯”,正月十四夜开始"试灯",十五日夜为'"正灯',民间要点灯盏,又称"送灯盏",十八为“落灯”。以进行祭神祈福活动,向上苍祈求雨水丰沛、农桑丰收。《史记·乐书》有载:“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这被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点灯观灯传统的开端。
西汉时期,汉武帝刘彻诏令司马迁等人议造《太初历》,确立正月初一“正月”的地位,正月十五便成为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列为重大节日。当时只叫做正月十五、正月半或月望,承担皇家祭祀职能,通宵礼佛。
兴起
刘庄永平年间,佛教文化的传入,汉明帝为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南北朝时,元宵张灯渐成风气。萧衍笃信佛教,其宫中正月十五大张灯火。
发展演变
“元”有“首”“第一”的意思,正月十五是新的一年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人称“夜”,也叫作“夕”,隋以后称正月十五为元夕或元夜,有闹花灯耍百戏的习俗。《隋书·柳彧传》记载柳上书杨坚描述了民间元夕活动的热闹情景,奏请隋文帝下诏禁断元宵节闹花灯耍百戏。隋文帝死后,隋炀帝恢复了元宵闹花灯耍百戏,且多次于节日时微服前往观看并参与庆祝活动。当正月万国来朝,隋炀帝下令将使者留至十五日,一起闹元夕。《隋书·音乐志》记载:“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隋朝的元夕闹灯仅在京城进行。
到唐初,受道教影响,元宵又称上元,即“上元节的晚上”,主要活动是晚上吃汤圆赏月。渐渐地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唐高祖李渊即位,禁止了元宵节的百戏散乐,但闹花灯仍举行。诗人崔知贤在《上元夜效小庚体同用春字》中描述了上元夜有灯,有歌舞,人们观赏游玩直闹到天明。
元宵夜鼎盛时期是在李显李显登基以后,当时的盛况在《大唐新语》卷八,《旧唐书》卷七《中宗本纪》,都有详细记载。李旦李隆基时的盛景与中宗时比起来更胜一筹,《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至上元夜,各有千炬红烛,围于左右”;“制作百枝树灯,高达八十尺”,“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月色也。”除了看灯,还有乐舞百戏。《旧唐书》卷三《睿宗本纪》记睿宗出内人连袂踏歌。《朝野佥载》记唐玄宗让宫女以及民女“于灯轮下踏歌三日夜”。张说有《十五日夜御前口号踏歌词二首》就生动描述了兴庆宫前观灯歌舞的盛况。在太平广记续玄怪录》中还记载了唐朝的元宵花灯已经从京城普及到全国各地。盛唐时,中外文化交流密切,佛教大兴,仕官百姓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古人称夜为“宵”,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唐末才出现。
安史之乱后,元宵花灯照样在闹。李商隐就在《正月十五夜闻京师有灯恨不得观》中描绘了京师长安花灯满街的盛况和乡间元宵迎赛紫姑神的仪式。
五代
五代,元宵节热闹依旧。《旧五代史》卷七《太祖本纪》:干化二年正月,宣“上元夜,任诸市及坊市各点彩灯,金吾不用禁夜”。卷四八《末帝本纪下》:“乙巳,以上元夜京城张灯,帝微行置酒于赵延寿之第。”卷七七《高祖本纪》:“壬戌,是夜以上元张灯于京城,纵都人游乐,帝御太宁宫门楼观之。”卷八十《高祖本纪》:“是日上元节,六街诸寺燃灯,御乾明门观之,夜半还宫。”
两宋
宋朝元宵节张灯的时间新增十七、十八两夜,民间有’钱镠买了两夜灯”的说法。《谈苑》说“钱氏纳土进钱买两夜,今十七十八夜是也”。《铁围山丛谈》卷一、《燕翼诒谋录》卷三也有同样的说法。南宋赵昀赵昀,把元宵节张灯时间增加到六夜。《帝京景物略》卷二《灯市》:“上元六夜灯之始南宋也。”
宋代开始,“元宵”一词开始出现在文献典籍中。南宋周必大的《平园续稿》有“元宵煮浮元子”的句子,北宋东京梦华录》有载:“正月十五日元宵”。在宋时,元宵节流行一种叫山的灯景,将许多彩灯扎架而起,叫鏊山,又叫灯山、彩山。灯山上彩绘神仙故事,皇宫里的灯山还有各种喷泉造型。宋以后,元宵节也称灯夕。宋时的元宵习俗还有猜灯谜、传柑。苏轼有诗:“老病行穿万马群,九人散月纷纷。归来一点残灯在,犹有传柑遗细君。”并作注:“侍饮楼上,则贵戚争以黄柑遗近臣,谓之传柑,盖尚矣。”
元代有“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的记载。
明代的元宵节是城市公共性表现最强的节日,东华门外卖灯的商贩、买灯的顾客、观灯的游客,络绎不绝。明代刘若愚酌中志》记载:“天下繁华,咸萃于此。勋戚内眷登楼玩看,了不畏人。”描写了南方的元宵节,明人谢肇淛说:“富贵之家,曲房燕寝,无不张设,以千计,重门洞开、纵人游玩……游人士女,车马喧,竟夜乃散。”明人张岱也在《陶庵梦忆》中记述杭州龙山放灯的情景。明代全面复兴宋代元宵节制度,张灯时间在永乐年间延至十天,京城百官放假十天。民间观灯的时间各地不一,一般三夜、五夜、十夜不等。正月初八到十七,整整十天,以显示歌舞升平。
到了清代,元宵节又叫灯节,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依然壮观,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张灯日子缩减为四到五天。清中期前,北京灯节在正月十三至十六。晚清,北京东四牌楼到地安门的灯会最热闹,其次是工部、兵部,东安门、新街口、西四牌楼“等;天津市的灯节,“通衢张灯结彩,放花炬,遍地歌舞”;苏州市的元宵节,家家户户敲锣打鼓,“或三五成群各执一器,儿童围绕以行,且行且击,满街鼎沸,俗呼走马锣鼓。”
现代
到现代,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除汉族以外,满族朝鲜族赫哲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回族锡伯族藏族白族纳西族苗族瑶族畲族壮族布依族黎族仡佬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同胞,同样会在元宵节进行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活动。在海外华人聚居区也备受重视,在国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为人所知。元宵节至今仍是中原地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2008年6月,元宵节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节日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又因中国幅员辽阔,元宵节传承了两千多年,其中有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踩高跷、等相近的几项重要习俗,各地还有各地的特色。
重要习俗
吃元宵
“元宵”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的节令食物。用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做成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汤煮、油炸、蒸食,象征着丰收和睦的日子如环无端没有尽头。传说起源于春秋末期。唐朝称为面茧、圆不落泥。《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都中每至正月十五日造面茧,以官位帖子卜官位高下或赌,筵宴以为戏笑。”宋代称为圆子、团子。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叫它“元宝” 。
赏花灯
赏花灯是元宵节里的重要庆祝活动。 每逢元宵节各地张灯设市,悬卖各式花灯。现如今,北京、上海、广州市、南京等地,常于元宵节或举办大型灯展,展出全国各地特色彩灯,供人们观赏。哈尔滨市等北方城市在元宵节期间举行冰灯展览,用冰雪制作成的彩灯造型。
话灯联
每逢正月十五在大门或显眼的柱子上镶挂壁灯联、门灯联。灯联的出现,不仅为元宵佳节增添了节日情趣,也为赏灯的人们增加了欣赏的内容。
赏月
在古代人们月亮的变化作为计时的历法依据,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太阴历历法体系,而每个月圆之日都被称为望日。正月十五和八月十五两个最完满的月圆之日,尤其具有特殊的心理暗示甚至图腾崇拜的意义。元宵节又称元夜、元夕。元是开始,在汉字寓意中,元也是善,元还通圆,预示着圆满的生命、圆满的欢欣、圆满的日子。人们会在正月十五的夜晚相聚,共赏一年之中的第一轮圆月,并在明亮的月光下许下对新一年美好的祝愿。
猜灯谜
元宵节,中国民间有“观灯猜谜”的习俗。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最早的灯谜,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谜语悬于灯上,供人猜测,最早始于宋代。
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元宵节祭门、祭户是其中的“两祭”:把杨属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祭祀住所之神祈求居宅安宁。
逐鼠
养蚕人在正月十五熬一大锅粥,有的还在粥上盖上一层肉,盛好粥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边念叨: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用米粥喂老鼠的“逐鼠”活动,是希望老鼠不要出来把吃蚕掉。据说,在这一天经过这仪式,老鼠就不会吃自家的蚕了。
迎紫姑
刘宋刘敬叔《异苑》记载:紫姑本人家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感激而死,故世人做其形迎之。咒云:子胥(其婿)不在曹氏已行,小姑可出。于厕边或猪栏边迎之。
《齐谐记》记载:“正月半,有神降陈氏之宅,云是蚕室,若能见祭,当令蚕桑百倍。”描写的蚕神也是紫姑,所以《荆梦岁时记》又有记载:“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作为神性人物的紫姑,其原型是多重的,还有传说是帝喾女《洞览记》云:“帝之女需死,生好音乐,正月十五日,可以衣见迎。”还有传说紫姑是藐姑射山神。可见不仅是蚕神、谷神、厕神、占卜神、还是主生育的女神。所以,“迎紫姑”是妇女的专职,为占卜、求吉、祈求蚕业丰收。山东省的“拉七姐”活动就是迎紫姑仪式。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
舞狮子
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唐朝时,狮舞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唐段安节乐府杂录》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关于舞狮的起源众说纷纭,从各种记载中梳理出来大概有这几种说法:西域传入说,源于军队说,宫人装扮避祸说,行刺道具说,李隆基梦狮说,佛山市起源说等。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古人将狮子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在元宵节及其他重大活动里形成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穿白衣,走百病
“穿白衣,走百病”是元宵节习俗之一。“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她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元宵夜,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龟。如果当地有河桥,则众人相伴过桥。如果没有桥,就用木板搭一座数丈高的“天桥”,然后从上面走过。人们相信这一传统习俗能够去病消灾。在走百病的时候,妇女喜欢穿白色衣服。《帝京景物略》引蓟州张宿《走百病》诗云:“白绫衫照月光殊,走过桥来百病无。”《北京风俗杂咏》引高士奇《灯市竹枝词》云:“鸦髻盘云插翠翘,葱绫浅斗月华娇。夜深结伴门前过,消病春风去走桥。”
各地特色习俗
华东地区
华东地区的山东滨州元宵节有照灯的习俗。元宵夜里,男孩子提着灯,绕枣树六圈,同时在口中念叨“嘟佬嘟佬,开花结枣”,以祈家中的枣树来年获得大丰收。日照地区“走老貌”,临水地区的人家放河灯,以求来年的幸福平安。安徽淮南市有“正月十五大似年”的说法。临近元宵佳节的几天里,淮南地区各种民俗文艺表演一场接着一场,扭花鼓灯、耍龙灯、狮子滚绣球等,给当地的家家户户带去喜庆。江西省当地在元宵节制作“稻草龙”,祝贺合家平安、六畜兴旺。新建地区正月十五这一天流行祭祖扫墓,有插竹为灯的习俗。南通市有“全城猜灯谜,万人闹元宵”活动。
台湾,元宵节的活动也是非常丰富。祭拜天官大帝,“盐水蜂炮”万炮齐发、放孔明灯祈福、炮炸肉身“寒单爷”、过火净港、“乞龟”求福、钻灯求子等,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
西北地区
正月十五这一天,陕西省出嫁的女子要带上丈夫一块儿回娘家吃元宵过节,此外,当地还有送灯的习俗。从破五节起,开始送灯活动。舅父给外甥送灯,俗话说“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另外还有干爸给干女儿送灯的,接到灯后,玩耍嬉闹,叫“玩灯”“闹灯”。府谷县这天还会表演安塞腰鼓、“抬阁”,大头娃娃等。扶风县一带流行“挂坟灯”,即在自家的祖坟上悬挂一盏红灯。挂灯前要烧纸焚香祭奠。西安市长安区灵沼街道冯村,元宵节会举行大型社火巡村表演。
华中地区
湖南常德地区在元宵节食用“时汤”;新田地区正月十五舞龙灯,游完龙灯后,烧掉龙灯,叫“送灾”。湖北云梦县流传着“照绝地蚕”,即正月十五夜里,老农夫手持火把偏照田圃,以祈求新的一年无灾无害,庄稼丰收。
华南地区
元宵节当日,广东省地区,元宵节当天,人们纷纷提着灯笼、备齐纸银香烛,到乡中神庙点火,回来分别吊在家里的和床头,这叫做“吊喜灯”。当地人认为点灯即添丁的佳兆。此外,如果去年元宵节以后生了男孩子,农历正月十三起家人就必须挑起一对红灯笼,并在灯屏下贴着红纸写上姓名,欢天喜地挂到乡中宗族聂氏宗祠的灯架上,以此象征家中添了丁。除此之外,广东部分地区还有做丁桌、求喜物、掷喜童等与求子有关的元宵节俗。
华北地区
北京的元宵节从农历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老百姓要整整热闹五天五夜。其中最重要的活动便是赏灯、逛夜市。在河北永平府,正月十五这一天有病的妇女会聚集在窑下,共同祈求新的一年疾病消除,这种习俗被称作“陶灸”。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传统的民间占卜方式,如有人将稍大些的一张纸裁剪为九条纸绳,信手打结以占卜吉凶,俗称“结羊肠”;另有一些地方将十二个面盏贮油放入锅中蒸熟,以面盏积水的多少来预测该月的晴雨。山西省人民欢庆元宵节的重要习俗之一是挂花灯。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彩灯每晚都亮着。除外,放焰火、逛灯展、踩街等元宵节俗也深受山西人民喜爱。
节日影响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由最早的祭祀祈福,到全民狂欢,元宵节表达的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因此,元宵节当日禁忌杀生、洗头、米缸见底、长辈打骂孩子、做大的机械工作等。随着历史发展,元宵节的节期和节俗活动也在变化、扩展。
中国国内影响
2008年,胜芳镇元宵灯会入选第二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胜芳镇被正式命名为河北省首批民族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2012年,张家界市元宵灯会被评为全国最有影响力的五大节庆文化品牌之一。2014年永定区因元宵灯会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每年元宵灯会有张家界阳戏、高花灯、泼水龙、鬼谷神功、杖头木偶戏、永定大戏、草狮子、三棒鼓、九子鞭、花灯、土家赶酒火等数十项国、省、市、县级非遗项目轮番上演。截至2021年,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区的东山转灯、黑河市的珲上元节、淄博市的花灯会、密云区九曲黄河阵灯俗等26项地方性元宵节俗,已入选中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序号:978,编号:Ⅹ-71。
国际影响
东南亚:舞狮巡游武术
东南亚华人地区保持了中国南方地区元宵节的习俗。如:新加坡举办“踩街”活动,马来西亚“抛柑接蕉”,山口洋华人元宵节大巡游等。
日本:中华街里赏花灯
农历正月十五这天,日本的中华街非常热闹。如横滨中华街,每年都会举办元宵节赏花灯的活动。
朝鲜:正月大十五迎月
元宵节在朝鲜被称为“正月大十五”。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做“五谷饭”:用大米、黄米、小米、豆子和大麦混合而成的饭。晚上,大家一起“迎月”。
韩国:吃五谷饭
韩国的正月十五叫“正月大望日”,意思是“望满月”。这一天,大家吃“五谷饭”:混合糯米、高粱米赤豆、黄米、黑豆等杂粮做成,吃各式各样的坚果,喝“清耳酒”。
相关传说
关于元宵节有诸多传说故事,为元宵节习俗、起源等提供了多种解说,丰富了岁时节令的文化意义。
有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的说法:正月十五人们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祈祷获得好收成。
有误杀神鸟的说法:猎人误杀神鸟,天帝震怒要在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偷偷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人们想出在正月十五这天晚上点灯、放炮,骗过天帝。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燃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元宵节由此得来。
有照田蚕的说法:古时候农家“照田蚕”的风俗。在元宵夜,农家在长竹竿上挂一盏灯,插在田间,观察火色预测一年的水旱情况。方鹏《昆山志》记载:元宵之灯火,火色偏红预兆旱,火色偏白预兆涝。过后将点灯的蜡烛余烬收藏起来,置于床头,则能给主人家的蚕桑生产带来好处。随着后来,照田蚕的灯越做越精巧,演变成一种闹花灯的娱乐活动。
有“纪念平吕”的说法:相传,汉高祖刘邦死后,吕雉掌权。吕后死后,吕姓外戚要密谋造反,被周勃与陈平等灭了,拥立了刘恒。平乱之日刚好是正月十五。汉文帝为表示庆祝,每逢此夜,家家张灯结彩。古代人称夜为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有祭祀“太一”的说法:祭祀“太一”的说法是最早提出的一种传说。唐初《艺文类聚》记载:“《史记》曰:‘汉家以望日祀太一,昏时到明。今夜游观灯,是其遗迹。”刘彻认为太一神是主宰一切的神,于是设置太一坛,祭祀太一神。后来还兴建甘泉宫,每逢正月十五,汉武帝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神,以祈求风调雨顺、国富民丰。自此,正月十五被后人看做祭天祭神的节日流传了下来。
刘庄燃灯礼佛的说法:明帝信奉佛法,派人到印度求佛法。大臣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回来,告诉明帝,在印度,正月十五,是参佛的良辰吉日。据《僧史略》载,佛祖释迦牟尼示现神变、降伏神魔是在西方12月30日,即中原地区农历年的正月十五。汉明帝知道后,下令以后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在皇宫和寺院中燃灯,以表示对佛的尊重。后来成了习俗,因此元宵节又有“灯节”的称呼。
有起源道教“三元”的说法: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之说,道教三元信仰盛起。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有“正月十五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之说。南北朝所出《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说:“所言三元者,正月十五日为上元,即天官检勾;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即地官检勾;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即水官检勾。”即三官分别在一年中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降临人间。道教在这三天举行迎神祭祀活动。张灯、放烟火、吃元宵等习俗逐渐固定下来。所以,元宵节又有“上元节”的名称。
东方朔帮助元宵姑娘的传说:有一年冬天,东方朔在御花园遇到不能在双亲面前尽孝打算投井自尽的宫女元宵。东方朔想办法帮助她与父母相见。因为他的办法是让刘彻同意在正月十五那天晚上让元宵做好汤圆,敬奉火神君。再让宫中上下和臣民百姓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通知城外百姓,进城观灯。因为宫女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而正月十五这一天便被叫做元宵节。
袁世凯改“元宵”叫“汤圆”的传说: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成果,想做皇帝,又怕人民反对,终日提心吊胆。一天,他听到街上卖元宵的人拉长了嗓子在喊:"元——宵。"觉得"元宵"两字谐音"袁消",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于是在1913年元宵节前,下令禁止称"元宵",只能称"汤圆"或"粉果"。此后,汤圆之名就流传开来了,有的地方直至今日仍称元宵为汤圆。
有玉帝赐药的传说:相传,灶神长驻人间了解民情,每月逢三上天禀告。有一年灶神菩萨向玉皇大帝回禀说人间百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劳作、天天吃粗茶淡饭,担心他们会疲劳过度,影响贡献。金德太白星君献计让衲陀祖师下凡让老百姓生病。玉帝便命衲陀祖师下凡照办。
农历腊八节早上,衲陀祖师就在百姓们的饭锅里丢下了疯人药,药一下锅就变成大豆、豌豆、蒜苗、豆腐等。果然,百姓们吃了真的“疯”了:女的缝新衣、绣花鞋,男的杀猪、宰羊,都不下地干活了。大家还相互请客、喝酒、大吃大喝的,从正月初一起,男女老少不光吃好的,还整日穿红着绿到处玩耍、八方去拜年。
正月十三日,灶神玉皇大帝,百姓们全疯了。光吃光耍,一样活不干。金德太白星君又献计:让药王菩萨下凡治理。正月十四日晚,药王菩萨就将百姓的夜餐变成了汤圆,里面放些芝麻、核桃、白糖等清醒剂,百姓们吃了,第二天早上疯病全好了。
这事,就这样周而复始地延续至今。
相关记载
文学记载
从最初的宗教祭祀活动,到后来全民欢庆的传统佳节,元宵节向来受到文人士子的青睐,因此描写元宵节的文学作品数量繁多,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唐宋时期。中国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文里,留下了众多关于元宵节的记载,如描写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的《隋书·音乐志》:“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唐代的诗人苏味道描写在元宵节放花灯,城中不宵禁习俗的《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和,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中国的经典小说中也有描写正元十五的活动,如《水浒传》第六十六回《时迁火烧翠云楼 吴用智取大名府》《红楼梦》第十七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具体描绘了古人过元宵的盛况。
相关作品
民间歌谣
闽南地区歌谣 《元宵月正圆》: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两岸长相思。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摇篮血迹难割离,叶落归根是正理。
苏北歌谣:灯笼亮,火把红,正月十五炸麻虫,场边田边都炸到,炸得害虫影无踪。
张家口市歌谣:正月正,正月正,正月十五挂红灯。红灯挂在大门外,但不知财神来不来。
南京歌谣: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挂花灯,耍狮子舞大龙,圆圆的汤圆碗里盛。
参考资料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来历及习俗.桃江县人民政府.2023-01-19
元宵节的来历和禁忌.中华龙都网.2023-01-28
元宵节的“古今身份“.中国政府网.2023-01-23
春节习俗杂谈.中国社会科学网.2023-01-23
元宵民俗.拉萨文明网.2023-01-28
元宵.河南省鹤壁市淇县文明办.2023-01-28
上元夜效小庾体.古诗文网.2023-01-28
旧五代史 卷七.古典文学网.2023-01-29
旧五代史 卷四八.古典文学网.2023-01-29
旧五代史 卷七七.古典文学史.2023-01-29
诗词里的元宵节.人民网海外版.2023-01-29
元宵节的由来.中国文明网.2023-01-23
元宵节习俗.中国政府网.2023-01-23
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中国六盘水.2023-01-19
欢庆元宵节.中国政府网.2023-01-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1-28
海外同庆.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2023-01-28
关于灯的传说.中国文明网.2023-01-23
纪念“平吕”.中国文明网.2023-01-23
元宵节起源.枞阳在线.2023-01-28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中国文明网.2023-01-23
十五夜观灯.中国文明网.2023-01-23
观灯乐行.古诗文网.2023-01-28
诗曰·元宵争看采莲船.古诗文网.2023-01-28
北京的春节.中国文明网.2023-01-23
灯节的灯.中国文明网.2023-01-23
故乡的元宵.中国文明网.2023-01-23
元宵节.央视网.2023-01-23
闽南元宵节民谣《元宵月正圆》.泉州市委文明办.2023-01-28
目录
概述
历史发展
起源
兴起
发展演变
五代
两宋
现代
节日习俗
重要习俗
吃元宵
赏花灯
话灯联
赏月
猜灯谜
祭门、祭户
逐鼠
迎紫姑
舞狮子
穿白衣,走百病
各地特色习俗
华东地区
西北地区
华中地区
华南地区
华北地区
节日影响
中国国内影响
国际影响
东南亚:舞狮巡游武术
日本:中华街里赏花灯
朝鲜:正月大十五迎月
韩国:吃五谷饭
相关传说
相关记载
文学记载
相关作品
民间歌谣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