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
唐朝第七位皇帝
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其父为李旦李旦,生母为窦皇后(后追谥为昭成皇后)。自712年登基以后,李隆基称帝四十五年,是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李隆基出生于垂拱元年八月(685年9月),三岁时被封为楚王,九岁时又被改封为临淄王。景龙四年(710年)李隆基抢在韦后称帝前发动“唐隆政变”,扶持其父唐睿宗李旦复位后被立为太子。延和元年(712年)八月,睿宗李旦禅让于太子,李隆基即位,改元先天。
李隆基即位以后,在政治上整顿吏治,选贤任能,重用姚崇、宋璟等人;在经济上,调整经济政策,重视工农业发展;在军事上,改革兵制,巩固国家统一。在李隆基的治理下,唐朝出现了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口增长的全盛局面,因当时年号为“开元”,史称“开元盛世”。但李隆基晚年昏庸,逐渐满足于现状,怠慢朝政、任用奸臣,加之各种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爆发。
天宝十五年(756年),太子李亨即位,李隆基被尊为太上皇。宝应元年四月初五(762年5月3日)李隆基驾崩,享年七十八岁,庙号玄宗,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安葬于唐泰陵(今陕西蒲城县东北金粟山)中。清代时期,为了避开康熙帝玄烨的名讳,多称其为唐明皇。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李隆基是李旦李旦的第三个儿子,他出生于垂拱元年八月(685年9月8日)。这一时期,正值皇太后武则天企图改朝称帝,宫廷政变频繁。李隆基出生的前一年,其伯父李显李显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其父亲唐睿宗李旦被立为皇帝。唐睿宗虽为皇帝,但实权掌握在临朝称制的武则天手中。李隆基和父亲均被武则天严密监视。垂拱三年(687年),三岁的李隆基以皇子的身份被封为楚王,随后被过继给早逝的伯父李弘为嗣子。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登基,改国号为周。李隆基的父亲李旦李旦被降为皇嗣,赐姓武。第二年,七岁的楚王李隆基依照礼制,离开宫廷,建置官属。但不久后,大臣私自谒见李旦的事被武则天知晓,李隆基等人受其牵连,自此“皆幽闭宫中,不出门庭者十余年”。长寿二年(693年),李隆基被降封为临淄王。同年,他的生母窦皇后受宫人团儿的污蔑,被武则天以“厌咒”的罪名处死。
圣历二年(699年),武则天在大臣的劝谏下召回李显并立其为太子,李旦被立为相王。十四岁的李隆基及其兄弟终于解除监视,外出任职。此后的几年,李隆基以临淄王的身份先后出任亲卫府右卫郎将和尚奉御。
发动政变
神龙元年(705年),宰相张柬之等朝臣发动“神龙政变”,中宗李显得以复位。但混乱的局面并没有结束。中宗治国无能,权力逐渐被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控制,二人大力打击反对她们擅权的朝臣。景龙二年(708年),李隆基出外任官,领潞州区(今长治市长史,为了保住李唐江山,他在暗中招揽亲信预备举事。景龙四年(710年),李隆基从潞州(今山西长治)回到了长安,继续秘密召集愿意效忠于他的人士,特别是在御林军的“万骑”部队结识了一批豪杰,等待起事的时机。
景龙四年(710年)六月,安乐公主与韦后合谋在食物中下毒以毒死李显,使韦后效仿武则天当女皇帝,安乐公主做皇太女。中宗被毒死后,兵部侍郎崔日用在韦后称帝的前夕,便让宝昌寺和尚普润将消息透露给李隆基,劝他立即起事。李隆基就抢先和姑母太平公主联手,与太平公主的儿子卫尉卿薛崇简,苑总监钟绍京、尚衣奉御王崇、前任朝邑尉刘幽求、禁军将领陈玄礼葛福顺、李仙等人策划起事,唐隆元年(710年)六月二十日,李隆基等人率军冲入皇宫,诛杀了韦皇后、安乐公主,以及韦氏集团诸多党羽,灭韦氏全族,史称“唐隆政变”。为避免李旦李旦担忧,李隆基并未事先告知详情。事后,李旦并未责怪李隆基,而是赞其保全了唐朝的宗庙。
唐隆元年六月二十四日(710年7月25日),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逼李重茂退位,李旦继位,是为唐睿宗,改元景云。李隆基因拥立睿宗李旦登基有功被封为平王。
走向帝位
唐睿宗李旦重新即位后,与大臣商议立皇太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长子宋王李宪应为皇太子,李成器极力推辞,认为李隆基扶持唐睿宗登基有功,自己不能居于李隆基之上。参与过政变的大臣也多支持李隆基,唐睿宗遂立李隆基为皇太子。
姑母太平公主效仿其母武则天干政,精明强悍的皇太子李隆基与其多有矛盾,二人之间的利害冲突愈演愈烈,延和元年(712年),睿宗李旦为保江山稳定,决定让位给太子李隆基,改元先天。但此举并没有化解二人之间的矛盾,太平公主与其党羽决定在先天二年(713年)的七月发动政变。李隆基得知此事,在太平公主发动政变前抢先下手,长安中的太平公主党羽被全部消灭。
太平公主躲入佛寺中避难,并向太上皇李旦寻求庇护,但李隆基仍下令赐死太平公主。这场政变结束后,李隆基改年号为开元,寓意重振唐朝基业。
开元之治
太平公主死后,李隆基稳定了政局。但长期的宫廷政变已经使中央集权的力量不断被削弱,官场腐败、权贵横行霸道、国库空虚、边疆战争频发,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式,李隆基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政治上整顿吏治,修订律法,选贤任能,重用姚崇、宋璟等人;在经济上,调整经济政策,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工农业发展;在军事上,改革兵制,扩张疆域,巩固国家统一;在文化上提倡文化教育。
李隆基裁撤无用的官员,使用雇佣兵制代替府兵制开元五年(717年),李隆基派兵收复了沦陷多年的辽西地区十二州。在河西走廊附近设立军镇和节度使,以保证唐王朝对外交往之的道路畅通无阻。在他的治理下,开元时期政治清明节。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李隆基便大力推动教育发展,下令所有州、县、乡都要设立学校,使得“于时垂髫之倪,皆知礼让于时垂髫之倪”。这一时期年号为“开元”,故称为“开元盛世”。
逐渐奢靡
但随着盛世的蓬勃发展,矛盾也不断出现。李隆基一改开元初年的虚心勤俭,变得骄矜自傲。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晚年的李隆基逐渐变得奢靡和昏庸。
这一时期后宫宫女增至四万余人,宦官人数不断增加,高力士尤被重用,李隆基曾让高力士留宿禁中。深得李隆基宠信的高力士记恨对他视若无睹的禁军统领王毛仲,在李隆基面前进献谗言,随后王毛仲在贬职的路上被赐死。到后来,“四方表奏,皆先呈力士,然后奏御;事小者力士即决之。”自此高力士势倾内外,李林甫和安禄山都是靠他才被任命为将帅、宰相,吕玄晤将女儿嫁给高力士为妻后就被提拔为少卿,家族子弟均为王傅。天宝七年(748年),李隆基又将高力士擢升为骠骑大将军,连太子也要称他为兄。高力士在朝臣中的影响逐渐变大。
由高力士引荐成为宰相的李林甫为了独掌大权,对谏官们多加打击,尝试上谏的官员立刻被贬黜,此后无人再敢上谏。
开元末年,李隆基十分宠幸武惠妃。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武惠妃去世后,李隆基一直郁郁寡欢。有人进言称武惠妃的儿子寿王的妃子杨贵妃“姿质天挺”,李隆基将其召入后宫。天宝四年(745年),李隆基将其册立为贵妃。杨贵妃深得李隆基宠爱,宫人称呼她为“娘子”,“礼数实同皇后”。李隆基每次出游都要杨贵妃随行;宫中专为杨贵妃制作华美服饰的宫人就有七百名;一些官员将奇珍异宝献给杨贵妃后“擢居显位”,极尽奢华。尽管杨贵妃两次被送出宫外,但李隆基对她的宠爱仍不减分毫。
李隆基对杨贵妃的宠爱,不仅使后宫开销剧增,还让杨氏一家飞黄腾达。杨贵妃的两个哥哥入朝为官,三个姐姐被封为夫人,原本只是县尉的堂兄杨国忠在杨贵妃的引荐下历任右金吾卫兵曹参军、度支员外郎侍御史等多个职位,深受李隆基宠信。但杨国忠为个人利益瞒上欺下:天宝十年(751年),杨国忠举荐鲜于仲通为主将率军攻打南诏失败,他伪造战功,上报朝廷,又强制征兵,祸害百姓;天宝十二年(753年),关中发生水灾和饥荒,李隆基想要查看庄稼的情况,已经成为宰相的杨国忠只将好的庄稼献给李隆基。上报灾情的官员被杨国忠派御史审问,再无人敢汇报实际情况。杨氏一家“车马仆从,充溢数坊,锦绣珠玉,鲜华夺目”。杨国忠导致的贪腐现象日益严重,李林甫等人的斗争使得朝廷内部空虚,而李隆基却疏于朝政,宠爱宦官,裁撤清廉的官员,唐朝的危机不断加重。
安史之乱
天宝后期,唐朝的土地兼并问题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而李隆基此时不问政事,李林甫、杨国忠等权臣把持朝政,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同时,节度使制度使得节度使权柄过大,三镇节度使安禄山更是大权在握、拥兵自重。最终使得安禄山联合平卢军兵马使史思明发动了安史之乱。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禄山联合同罗、契丹等民族组成15万士兵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外戚杨国忠为借口在涿州市(今河北省保定市)起兵。安禄山命史思明率军攻打饶阳(今河北省深州市),后又率兵占领河北一带,由于开元盛世社会生活较为安定,百姓对战争毫无准备,叛军很快控制了河北。李隆基召杨国忠商议对策,派荣王李琬高仙芝为帅东征。尽管中央筹集兵马二十万,但由于军队缺乏战斗力,且李隆基听信奸臣所言,并不信任主将的判断,最终全军覆没。
天宝十五年(756年),李隆基带着杨贵妃姐妹、皇子皇孙和杨国忠等大臣仓皇出逃。一群人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卫军将领陈玄礼率军发动兵变,杀死杨国忠及杨贵妃的三个姐妹,又逼迫李隆基赐死杨贵妃,史称“马嵬坡之变”。此后,李隆基西逃至蜀郡(今四川省成都市),太子李亨北上并于同年七月在灵武市(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登基,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
凄凉晚年
远在成都的李隆基住在前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的一座使院,身边有崔圆等款待,远离了战乱的威胁,流亡生活还算安定。年逾古稀的唐玄宗,除了思念爱妃,还时常回顾往昔政坛上各种人物。至德二载五月,依照“母以子贵,德以谥尊”的原则,李隆基追册唐肃宗的生母杨妃为元献皇后,一方面是悼念已故的杨妃,但更重要的是调节玄宗与肃宗之间的父子关系,表示对肃宗即位的支持。
李亨继位后,派郭子仪李光弼二人讨伐叛军,击败了安禄山的部将史思明,收复河北省一带。安禄山率领的叛军内讧,其子安庆绪为保自身利益杀死了安禄山。李亨光复长安后,派人报告京师长安光复的消息,请玄宗择日启驾还京。但李亨在表文中表示,请上皇东归京后,自己准备退位仍还东宫当太子。李泌听后,认为如此表态,上皇必不敢回长安了,忙问:“表可追乎?”肃宗曰:“已远矣。”李隆基看了奏文之后,果然大惊失色,当即起草文回复道:“当与我剑南道一道自奉,不复来矣。”后来,凤翔又有使者来到,李隆基见了新的表文,才命选定启驾返京的行期。李隆基返回长安,居住在兴庆宫中,从此不再过问政事。但肃宗和李辅国步步进逼,于上元元年七月逼宫,请求肃宗叫明皇搬到太极宫去住。李隆基移居后,卫兵只有几十个老弱残兵,高力士被流放,玉真公主被迫离开。晚年的李隆基一直闷闷不乐以至郁结于心,因实行道家的辟谷修炼方法而日渐虚弱。宝应元年(762年)四月五日,李隆基驾崩于太极宫,时年七十八岁,庙号玄宗,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次年三月葬于唐泰陵(今陕西蒲城县东北金粟山森林公园)。
为政举措
政治
完善制度
为了减少冗官,李隆基对进士科及第的人数进行限制。李隆基下令政事堂改称为“中书门下”,并设置吏房、机务房、兵房、户房、刑礼房这五房分别处理日常行政事物,形成了一个办事机构。李隆基下令有才识的京官经过检验后可下放到地方任都督刺史,而各个地方政绩卓越的都督、刺史可以入京为官,使京官与地方官出入常均。此举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有利于训练、培养官员。
整顿吏治
李隆基整顿吏治,物色正直干练的宰相。他即位之初,排除阻力,任用姚崇,表明对宰相人选的重视。姚崇于开元四年(716)十二月罢相后,宋璟为相,他正直无私,赏罚公平,以直言敢谏、刚正不阿著称,姚、宋之后,至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十一月张九龄罢相之前,先后任宰相的还有:卢怀慎、苏颐、杜暹萧嵩裴光庭韩休宇文融裴耀卿、李林甫等。他们虽然品德才识高下不同,但都各有所长。
李隆基还下令罢免所有的员外、试、检校官,规定“自今非有战功及别敕,毋得注拟。”此举在减少冗官的同时,提高了效率。此外,李隆基十分注重对官员的考察。开元四年(716年)李隆基亲自召见新选出的县官并对他们进行考核,不通过者暂缓、不许就职。他还颁布《整饬吏治诏》,下令设按察使十人,对州、县官吏的政绩进行考察。
军事
改革兵制
武则天时期以来战争频繁,士兵不但面临死亡的风险,还得不到回报。一些富贵人家开始逃避兵役,被征的大多是贫农。这样征上来的士兵,既无士气也无战斗力,对国家没有用处。李隆基吸取前朝经验教训,听从宰相张说的意见“招募壮士充宿卫”并将之称为“长从宿卫”,征戍的士兵也同样改用招募的方式称之为长征健儿。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后,募兵制逐渐全部代替了府兵制。募兵制使军队更加专业化,提高了战斗力,减轻了百姓负担。
设置节度使
天宝初年,为了加强边防,李隆基设立十大节度使并授以节度使专制一方的军政大权。大量招募士兵使中央财政支出猛增,削弱中央力量;而节度使则成为管理一方政治、经济、军事的长官,后来又出现一人兼任数地节度使的情况,此举造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天宝末年,安史之乱爆发。
开拓疆域
李隆基在政治、军事、经济领域的改革为他开拓疆域提供了条件。在收复营洲等地后,之前宣布独立的回纥汗国再次归顺唐朝安北都护府重新启用,管理长城以北地区的土地。
经济
禁奢抑佛
李隆基为改善国家财政做出了不少举措。首先是禁抑奢靡。李隆基于开元二年(714年)六月,将官内的珠玉、锦绣等集中在殿前焚毁。下敕令禁止无节制地生产和使用珠玉锦绣,撤消了两京织锦坊。还在开元二年(714年)九月颁布《禁厚葬制》,抑制奢靡厚葬。李隆基即位之初,旰衣宵食,勤于为政,身体力行的抑制奢靡。
李隆基还接受了姚崇的意见,下令一系列抑佛的诏令。因为兴建佛寺的巨额费用往往出自百姓的赋税。寺院宗教活动的大量费用,也向百姓搜刮。富户强丁、奸诈恶人通过挂名佛寺,剃度为僧,逃避赋税和劳役。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也倚仗权势私置佛寺,隐占大量人丁户口,以增加私产收入。于是,国家征税的对象迅速减少。李隆基严禁创建新寺院,对旧寺院的维修也要严加管理。这有利于改善国家财政状况。
清查税收
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李隆基命令监察御史宇文融检田括户。宇文融设立了劝农史和劝农判官等职务分别派往全国各地。很多隐匿不报的土地和逃亡的户口被清点出来,国家税收大大增加。李隆基还规定地税每亩收二升,土地宽广的地区地税按实际开垦田数收;在狭乡按册及登记的田亩收。户税按户收,大税三年征一次,其率150万贯;小税每年征收一次,其率40万贯。
改革食封
李隆基改革了食封制度,收回了封家向封户征收封物的权力,把食封完全纳入国家赋税制度和财政收支之中,将封家的封户数和丁数削减,修改食封继承法,都使封家分割国家賦税收入的数量减少,有利于改善国家财政状况。
文化
发掘人才
开元十年前后,政治改革取得初步成效,社会经济欣欣向荣,李隆基积极振兴文化事业,重用文学之士。开元九年(721年)重新起用张说为宰相。玄宗为了推动文化的发展,十分重视文艺术人才,将其聘请到京城,以促进社会文化的进步。玄宗对褚无量马怀素两位儒士十分尊重。后来马怀素、褚无量主持全国整、编图书工作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抑制佛教
武则天当政时期对佛教的纵容使得佛教发迅猛发展,这些僧侣兼并土地、逃避税收,极大地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开元初年,李隆基听从丞相姚崇的建议“禁绝营造佛道寺院”,并下令削减僧人、尼姑的数量,此举导致一万两千余尼姑、僧人还俗。李隆基在位期间,佛教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以诗取士
玄宗以后,天宝宰相多由进士出身。开元以后,杂文考试基本上试诗赋。制科考试是初考策与诗赋,后来只考诗赋,因此唐人把进士科又称“词科”。玄宗时把文词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天宝年间是以诗取士,从而引导全国知识分子都积极作诗,便推动了唐朝诗歌的发展。
创立书院
书院之名,起于唐玄宗李隆基,他下令设丽正书院,让文学之士从事研究、撰述,并派专门的官员保管、修撰国家的秘书图籍。
科技
唐政府设置秘书监局(有时称浑天监、司天台),内置天文博士、历法博士及天文观生、历生等,掌管天文,制定历法。著名天文学家有一行李淳风、傅仁均等。开元年间社会较为安定,李隆基也较为重视科技发展,聘请很多名流学者,或当顾问,或叫他们集中时间著书立说。隐居嵩山的僧一行,也应聘入宫,当李隆基的天文学顾向和历法顾问。李隆基命令僧一行主持改变历法,编成了《大衍历》,有利于百姓对农时的掌握;一行与梁令瓒合作,创造了能够直接测量黄道坐标的黄道游仪,第一次发现了恒星位置变动的情况;二人还造出以漏水转动的浑天仪,这种仪器既能演示天体运转的过程,也能指示时间;南宫说推翻了过去“王畿千里,影差一寸”的陈说,是人类第一次测量子午线的活动。
个人作品
书法
李隆基是中国著名的帝王书法家之一,《述书赋》中记载:“开元皇帝好图书,少工八分书及章草,殊异英特。”现存的作品有《鹡鸰颂》《纪泰山铭》《石台孝经》等。其中《颂》较为出众,被称为人间瑰宝,作品展示出李隆基与祖父李世民一脉相承的地方,清代王文治跋:“帝王之书,行墨间具含龙章凤姿,非人文臣者所能彷佛,观此颂犹令人想见开元英明卓逾时也。”
乐舞
《旧唐书·本纪》称李隆基“多艺尤知音律”,可知他极富音乐才华。李隆基通晓琵琶二胡、笛子、羯鼓等乐器,他不仅会使用多种乐器,而且善于作曲,并能作乐队指挥。开元年间,李隆基常与兄弟们欢聚,奏乐助兴,往往自执丝竹。由于家庭的影响,李隆基少年时就会吹笛。此外,他又会丝竹乐器,善弹琵琶,但最精通的还是打鼓,唐朝的天竺乐、高昌乐、疏勒乐都用羯鼓伴奏,盛行于玄宗时期。他制定了《色俱腾》《乞婆娑》《曜日光》等九十二首羯鼓曲名,另作有《霓裳羽衣》《小破阵乐》《春光好》《秋风高》等百余首乐曲。他曾让乐师在皇宫里的梨园中演奏曲子,因此,后世将戏班称为“梨园”。
开元年间,新乐舞,即坐部伎与立部伎的十四支乐里,其中有四支乐是李隆基创造的。如小破阵乐,是李隆基根据李世民的《秦王破阵乐》改编的。开元末年,玄宗又把《破阵乐》改编,由几百宫女表演,据说太常寺专门表演《破阵乐》的还不如他们。此外,开元十一年(723年),玄宗曾改造圣乐乐,使文字舞有了新发展,极尽歌功颂德之能事。《光圣乐》《龙池乐》也是唐玄宗创作的。
霓裳羽衣》的舞与曲是李隆基与杨贵妃二人合作而成,先有羽衣曲,而后有舞,这是唐朝著名大曲,是李隆基以中原的清商乐为基础,又吸收天竺的《婆罗门曲》的优点作成,后由李隆基命名为《霓裳羽衣曲》。在中国舞蹈史专家王克芬先生分析认为《霓裳羽衣舞》很可能是杨贵妃创作。
诗歌
李隆基在诗歌上同样造诣不浅,《全唐诗》收唐玄宗诗一卷,共六十四首目前存世诗作中比较有名的有《过晋阳宫》《端午》《赐诸州刺史以题座右》等。
人物影响
李隆基消灭了韦皇后太平公主势力,是割掉唐朝封建国家的毒瘤,也是扫除了历史前进的绊脚石。假若他的政变失败,唐朝历史必将停滞甚至倒退几十年,也可能倒退百年以上。正由于李隆基领导唐军推翻韦武集团的绕治,拨乱反正,进行政治改革,推动社会前进,中原地区才得以出现大唐盛世。玄宗的改革,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生产发展,社会繁荣。天宝十四年(755年),全国民户八百九十余万,比唐初户口增加两倍以上。
李隆基改革了从西周到唐代已存在了一千多年的食封制,这一改革有重要的意义。历史上食封制度发生过两次大的变革。一次是刘彻取消了诸侯王对土地的直接占有和治民的权力,只给他们保留了衣食租税的特权。但汉武帝的改革也有不足之处。食封制度另一次大的变革就是李隆基的改革,他使食封制度不再能够独立于国家赋税制度之外,而对社会政治和经济发生巨大的影响和作用,改善了国家财政,甚至进一步加强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
李隆基完成了由府兵制到募兵的改革,他废止府兵制、改行募兵制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从此以后,历朝皆行募兵之制。玄宗改革兵制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实行募兵,兵农分离,使士兵和农民各专其业,对提高军队的素质和发展农业生产都是有利的,标志着杜会分工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开元年间,李隆基收复陷于辽朝二十一年的辽西地区十二州,漠北的同罗、拔也古等都重新归顺唐朝后突厥汗国与唐之间的战争也逐渐停止而代之以友好往来,李隆基又设安西四镇节度经略使,阻止吐蕃势力北上,在院右、河西之西设军镇,巩固河西走廊的安定,保证了中国与中亚、西亚的交通顺畅,外国使者和商人往来不绝,国家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唐朝声威远达亚洲各国。
从开元末期,李隆基在长期升平殷富的盛世中认为天下无复可忧,便息于政事,放任奸臣李林甫专权达十九年之久。由于他热衷于开边,对吐蕃、辽朝南诏不断发动战争,恶化了民族关系的同时虚耗财帛,于是李隆基又任用聚敛之臣搜刮百姓,扩充边军,导致军事布局上的外重内轻,中央集权被削弱。天宝二年(743年)后,他放纵元献皇后姐妹穷奢极欲,贵妃从兄杨国忠又成了专权的朝臣,终于酿成了安史之乱
人物评价
现代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写道:“唐玄宗是半明半昏的皇帝。他曾施行有利于统一与和平、有合于民众愿望的政事。开元天宝年间,唐朝的殷实达到开国以来未有的高峰。这里他代表前进趋势的明君。同时,他滋长着骄和侈两个恶性。这些恶性愈来愈严重地表现出来在这方面,他是代表腐朽势力的昏君。”
史学家吕思勉认为:“开元天宝,世人都以为盛衰之间有明确的界限,实际上没有。传闻说:‘治理动乱的社会,要让其回归正道。'想要治理动乱的社会,则必须把导致动乱的原因完全去除,玄宗做得到吗?他和前人一样放纵淫乱之习,只在刚刚即位之初,和导致动乱之后,才不得不稍事整顿。终究重蹈覆辙。”
剑桥中国隋唐史》评价李隆基“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诗文和书法,是许多艺术家和作家的庇护人。”
李纯时期宰相崔群认为,李隆基任用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人为相时国家安定,到李林甫、杨国忠为相社会动乱,所以用人是否正确对国家治理的影响不小。
宋朝武学博士何去非认为少年时期的李隆基凭借自己的勇敢、果断平息内乱,扶持父亲李旦登上帝位,“可谓谊主矣。”
家族成员
祖辈
祖父:李治
李治是唐朝的第三位皇帝,曾开创“永徽之治”,弘道元年(683年)逝世,庙号唐高宗,谥号天皇大帝(后增谥为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葬于乾陵(今乾县北梁山)。
祖母:武则天
武则天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武周的开国君主,神龙元年(705年)逝世后与高宗李治合葬乾陵(今陕西乾县北梁山),后累谥为“则天顺圣皇后”。
父辈
父亲:李旦
李旦是李治与武则天的第四个儿子,生于龙朔二年(662年),曾两次登基,开元四年(716年)病逝,庙号李旦,谥号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葬于桥陵(今蒲城县北丰山)。
母亲:德妃窦氏
太穆皇后是李旦的妃嫔,嗣圣元年(684年)被册为燕德妃,长寿二年(693年)被武则天赐死。睿宗李旦登基后追谥其为窦皇后,李隆基继位后增谥为昭成顺圣皇后,葬于乔陵(今陕西蒲城北丰山)。
后妃
皇后:原配皇后王氏、武惠妃武氏(李隆基在武惠妃死后追谥其为贞顺皇后)、元献皇后杨氏(李亨李亨登基后追谥生母杨贵嫔为元献皇后)。
嫔妃:董贵妃、杨贵妃、杨淑妃等。
子女
儿子:沈阳市皇帝李琮、废太子李瑛、唐肃宗李亨、靖恭太子李琬、寿王李琩等三十人。
女儿:永穆公主唐昌公主等二十九人。
后世纪念
陵寝
李隆基逝世后葬于唐泰陵(今陕西蒲城县东北金粟山森林公园)。开元十七年(729年),李隆基拜五陵(即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的陵寝),行至金粟山时,选中此处为修建陵寝的地方。但此后李隆基忙于国事,陵寝未能完工,以致其去世后并未得以及时下葬。直至广德元年(763年)陵寝筑成,李隆基方下葬于此。与李隆基合葬的是元献皇后杨氏,另外还有宦官高力士陪葬墓。
唐泰陵(位于蒲城县东北15公里的金粟山,今保南乡敬日导村。据《蒲城县志》记载:陵慕占地面积2顷,封内38公里,下宫去陵2.5公里。实测东西长3142.5米,南北宽112.5米。地面文物现存四门石狮6个,华长2个(1残),人9对。石马5个,立像3惊,独角兽1对及飞马、非洲鸵鸟等。这些大型江体石雕,大部分尚完好无缺。陵内除玄宗杨皇后陪葬桌外,另有内侍高力士墓。高墓碑已经残破,移至蒲城县文化馆保存。
唐泰陵以山为陵,周围筑有陵墙,其中的石刻为研究唐朝提供了宝贵资料。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杨贵妃 (1986).豆瓣电影.2023-05-12
唐明皇 (1993).豆瓣电影.2023-05-12
杨贵妃秘史 (2009).豆瓣电影.2023-05-12
王朝的女人·杨贵妃 (2015).豆瓣电影.2023-05-12
妖猫传 (2017).豆瓣电影.2023-05-12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发动政变
走向帝位
开元之治
逐渐奢靡
安史之乱
凄凉晚年
为政举措
政治
军事
经济
文化
科技
个人作品
书法
乐舞
诗歌
人物影响
人物评价
家族成员
后世纪念
陵寝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