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龙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舞龙,又称玩龙灯,是华族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来源于古代社会祈雨求福的仪式,夏朝已有龙舞《九韶》的传说,商代也有“扬子鳄”求雨的记载,秦汉出现了完整舞龙形式并成为百戏之一,开始与灯结合,魏晋南北朝的分裂造成了舞龙的沉寂,唐宋时期舞龙从官方和民间两个方面取得了重大发展,明清时期舞龙向民间娱乐方向转变并达到了舞龙艺术的高峰,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更新理念、创新方法使舞龙运动焕发了新的生机,这一系列的变迁无不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求,如今每逢喜庆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二月“龙抬头”、端午节中秋节等人们都会舞龙。舞龙时,有请龙、舞龙、送龙仪式,舞龙是核心,舞龙者在龙珠的引导下,手持龙具,随鼓乐伴奏,通过人体的运动和姿势的变化完成穿,腾,跃,翻,滚,戏,缠,组图造型等动作和套路,充分展示龙的精,气,神,韵等内容。龙体从色彩上、制作材料上可分为多种形式,如布龙、草龙、香火龙等。各具特色舞龙活动,有属于某个民族的.有属于某几个民族的;有属于某片地域的,有属于多片地域的,并且集祈神、教化、生产、娱乐等于一体,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社会价值,体现着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随着华人移民到世界各地,现在的舞龙文化,已经遍及东亚、东南亚,以至欧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各个华人集中的地区,都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标志。
以浦江板凳龙、苗族舞龙嘘花等为代表的近200种舞龙项目已被收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代表性项目名单。
历史变迁
最早的舞龙,大都包含有祈雨祈福的意味。以现有的资料来看,龙的起源要早于舞龙的起源。由于龙被定义成兴云布雨掌管天气的神明,因此从原始部落开始,龙就成为了中原地区民族的图腾。上古人们模仿鸟兽的“假面”“假形”之祭祀舞蹈,是舞龙活动最早的雏形。较早的有夏启乘龙舞《九韶》的传说。从出土形象和文字资料两个方面看,还没有商代“舞龙” 的确凿证据,但有了作“土龙”求雨和流行雕刻有龙形玉器的明确记载,可以说商代是中国舞龙最早的酝酿期。从西周战国,这一时期龙的形象在出土文物中大量出现并逐步定型,在乐舞领域中,偶尔可以见到舞人与龙并存的情形,但其中的龙却仍旧处在纹饰的地位,尚不是人们手中供奉和举弄的“舞龙”。此时的龙形多作匍匐爬行状,结构形状比较粗陋,蛇身兽头,保持着爬行纲的“古代龙”为特征;
在汉代出现了形式比较完整的舞龙形象,并有了非常明确的记载。汉代是舞龙运动的显性发展期,可分为两个类型:第一个是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记载的按五行思想举办的舞龙祈雨祭祀活动,典仪盛大,并出现了“舞龙”一词。舞龙活动中舞者5-9人,衣服与所做的龙颜色一致,人数与龙的长度成正比。同时汉代五行思想的盛行也在舞龙祭祀中体现出来,即春舞青龙,夏舞赤龙和黄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根据祭祀时如果日子不同,所舞之龙的颜色也就不同,而且舞者人数也不同;第二个是舞龙成为汉代“百戏”中的表演曲目。“ 鱼龙目蔓延” 是其中的代表项目,华人颜师古解释道:鱼龙 , 则是由人装扮成一种来自西域的巨型珍兽———舍利之兽, 先戏于庭极, 毕乃入殿前激水, 化成比目鱼, 跳跃漱水, 作雾障目, 毕, 化成黄龙八丈, 出水敖戏与庭。东汉张衡在《西京赋》、李尤在《平乐观赋》中都有对“雨尤曼延” 有所记载。铜山洪楼发现的汉代乐舞百戏画像石和山东沂南出土的汉代角抵百戏画像石, 上面有“鱼龙曼延” 的图像。但是汉代的第一种舞龙为后代舞龙奠定了发展基础。从此中原地区的舞龙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龙与灯的结合出自灯会,放灯之习始于西汉。公元前180年,西汉文帝为了显示天下太平,大赦天下,并出宫与民同乐,以庆贺勘平“诸吕之乱”,当时正是正月十五。东汉永乐十年(公元67年),刘庄为提倡佛教,于元宵节晚上在宫庭和寺院“燃灯表佛”,又令士庶官民一律挂灯礼佛。自此,元宵节挂灯传为习俗。人们聚而游乐,称为闹元宵或闹花灯。
舞龙经历了魏晋后,被北朝的统治者当成了保留节目。隋朝结束了南北朝多年的分裂与战乱,平安享乐的思想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弥漫开来,包括舞龙在内的演出曾有更为盛大的场面。
唐朝舞龙已经从“百戏鱼龙目”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表演性的龙舞,不仅民间舞龙祈福,宫廷也通过舞龙的方式举办重大祭祀,如独龙斋祭。此时的龙形气势大增,表现出不可一世的姿态来,以“中世龙”为载体的舞龙活动开始了从匍匐走向飞腾的时期;宋代是舞龙大发展的时代,辛弃疾的《青玉案 元夕》描述了舞龙的盛大场面,除了舞龙,还出现了龙舟类的表演,已经有了正月里舞“旱龙船”的记载。元明两代,舞龙完成从祭祀为主转到以民间娱乐为主的转变。这个时期龙的形态以威严华美为主,相关的配套曲目也趋于完善,并较多的沿袭到了后代。
元明两代舞龙已经作为民俗节日里的娱乐活动出现并且是往往带有明确的祭祀性质,表明舞龙运动已经从根本上摆脱了“求雨祭祀” 的活动目的彻底转变成民间娱乐活动。
清代舞龙是我国舞龙发展史上的高峰,其从祭祀和娱乐两方面发展,不过娱乐性龙舞越来越多地见于史料。清代舞龙不仅龙的样式多样,舞龙的技法也丰富多彩,表演上追求形神兼备,特别强调龙舞回旋婉转之态,讲究飞腾冲天之象,具有娱乐性、审美性的特征。此时制作龙灯的技术日臻完善,舞龙表演的规模也更为盛大。
中国国民党统治时期由于连年的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农业生产凋零,舞龙表演活动受到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舞蹈艺术家以民间龙舞为依据,创造了在舞台上表演的“龙舞”,辅之 “龙的传人”之说深入人心,全国各地的民间龙舞表演形成了形形色色、各具风格的造型和舞姿。按传统民间风俗习惯,在新年佳节和元宵节,各地多以舞龙欢庆。在其他喜庆日子或庆典时,也常常以舞龙来庆贺。
为了推广舞龙运动及其他民族形式体育的发展,1994年5月国家体委将舞龙列入体育竞技项目,当年在福州市举办了首届“佐海杯”全国舞龙邀请赛。1995年中国龙狮运动协会在北京成立。1995年2月国际龙狮总会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总部设在北京。1996年又被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2003年6月中国龙狮总会在湖南长沙市成立了全国大学生龙狮运动分会。自中国龙狮协会成立以来,先后出台了《中国舞龙舞狮竞赛规则》和《国际舞龙舞狮竞赛规则、裁判法》,已成功地举办了多次全国舞龙锦标赛、精英赛,国际龙狮邀请赛及农运会舞龙比赛,世界舞龙锦标赛,龙狮运动技术研讨会,使中国传统的舞龙运动逐渐走向规范化、竞技化和国际化,使舞龙运动得到迅速的发展。
道具造型
龙舞从色彩上可分为黄、白、青、红、黑等,以黄龙最为尊贵;龙体的制作材料种类繁多 ,根据制作材料本身分类,主要有布、草 、香火、纸 、板凳 、竹子 、木块 、轻纱、绣球 、鸡毛等;根据龙体的制作材料可将舞龙分为人龙 、布龙 、草龙 、香火龙 、板凳龙、纸龙 、竹子龙 、木龙 、纱龙 、百叶龙 、绣球龙 、鸡毛龙等。常见的有火龙、草龙、毛龙(贵州石阡)、人龙、布龙、纸龙、花龙、筐龙、段龙、烛龙、醉龙、竹叶龙、荷花龙、板凳龙、扁担龙、滚地龙、七巧龙、大头龙、夜光龙、焰火龙等近百种之多。如草龙就是用收获后金黄色的稻草扎成的龙形;香火龙是用当地的稻草、粽叶、竹片、竹竿及特制龙香为材料制作的一根根遍插香火的龙身;醉龙是是舞龙者喝至似醉非醉,醉步起舞,边行进边对空聚力喷酒,寓意龙行喷水、风调雨顺。龙灯的节数一般为7节、9节和13节、24节等民间有“七八岁玩草龙,十五六耍小龙,青壮年舞大龙”的说法。
表演时间
舞龙流行的范围非常广,一般节庆之日都会进行表演,如正月初一至十五期间,是汉族等多民族的“龙灯节”;破五节是云南瑶族的“龙头节”,也是基诺族的“祭大龙节”;正月辰日,是广西哈尼族的“祭龙节”;二月二,龙抬头,既是汉族的“春龙节”,又是云南普米族的“祭龙谭节”;上巳节,迎龙下界,是湘西苗族的“看龙场节”;四月十五,是云南省与藏东南藏族的“祭龙王节”;五月五,是多民族的“端午节”;五月二十,是古吴越等地的“分龙日”;六月六,是湘、鄂、渝土家族的“晒龙袍日”;七月二十和八月二十,分别是云南瑶族的“龙母上天节”和“龙公上天节”等;与众不同的是,七月四,贵州苗族、侗族过“杀龙节”,杀孽龙,佑丰收。
舞龙技法
舞龙珠
一般舞龙珠者,即为龙队指挥者。前期要了解比赛场地的大小,熟悉表演动作的方位,表演过程中要引导出场,把握整体节奏和变化,在鼓乐伴奏下.引导舞龙者完成游、穿、腾、跃、翻、该、戏、缠、组图造型等动作和套式动作。要熟悉舞龙的各个环节,随机应变。舞龙珠者要与龙头保持1米左右的距离;要随时注视龙珠,并环视龙珠,并环视整队及周边环境.注意情况变化;要保持龙珠不停地旋转。
舞龙头
一般舞持龙头者身形孔武有力,舞动时龙头与龙嘴相距1米左右,在龙珠之后紧随移动,带动龙身摆动;龙头左右摆动时以嘴领先.显追殊之势;龙头体积较大.在左右摆动时不得碰擦龙身或舞龙者;龙头替换时,不能影响到动作的发挥;龙头应不停地摆动,展现出龙的生气有力、威武霸气。
舞龙身
一般舞龙身者,要协同配合保持龙身蠕动,展现腾龙驾云之势。必须随时与前后保持一定的距离,眼观四方紧跟前者,左右舞动时要圆滑顺畅,龙体不可出现不台理的打结;走定位,空中换手时尽量特龙身抬高,甚至可跳起:舞低时,尽量放低,但千万别将龙身触地、脱节;在跳与穿的动作中,应特别注意柄的握法.柄下端不可多出(包节),以免刮伤别人。
舞龙尾
龙尾是主要部位,因为龙尾时常有翻腾的动作,龙尾舞动时,翻尾要轻巧生动、不拖泥带水, 所以持龙尾者,须身形轻巧、速度快,否则容易将龙尾打地造成器材的损坏.而且会让人感到呆板。舞龙尾者亦是整条龙舞动弧度大小的控制者,持龙尾者在穿和跳的动作里,更应注意尾部勿被碰撞或碰撞别人。最重要的是随时保持摆动,控制左右舞动弧度的大小,体现出龙的轻巧生动。龙尾亦时时成为带头者,因为有些动作必须龙尾引首,所以明确精干的头脑亦为舞龙尾者必备的条件。
风俗流程
舞龙分为请龙仪式,舞龙表演和送龙归海。
请龙
以旌旗、锣鼓、号角为前导,在当地的龙王庙中将龙身从庙中请出来,接上龙头龙尾,举行点睛仪式。“点睛”是舞龙的特有仪式:一点天庭,福星高照,国泰民安;二点眼睛,眼观六路,鹏程万里;三点口利,笑口常开,大吉大利;四点龙角,钢筋铁骨,顶天立地;五点耳朵,耳听八方,左右逢源;六点头尾,六六大顺,由头顺到尾。
舞龙
点睛以后舞龙正式开始。舞龙时.每条长龙由十几人甚至上百人舞动。常见的有10人舞动,其中1我执珠,9人执把,寓九九归一之意。执珠者是总指挥,“龙珠”不但引导长龙的前行,也控制着乐器的节拍.锣鼓手们要看着“珠杖”的手势.密切配合鼓点的缓急.与舞步姿态节奏相协调。龙入场后先转一圈,前三步大跨步,而后一直踮脚保持小碎步,将龙入场的气势带出来,而后龙头龙尾兜起来,开始做角,其中又分为内外做角,再做“跳花档”“钻花档”,节奏开始变快,龙做腾飞状,接着便是“四洞压”、“大水桶”、“翻跟斗”这些比较快节奏的舞步,最后以“跳四档”做结尾,伴奏渐歇。在这其中的穿插“龙做窝”最为精彩,舞龙人员在2-3米外就要开始冲刺,然后人后仰借惯性划出去,龙柱则柱在肚子上,龙头微抬,展现盘龙威武的风采。初二开始,各村之间的龙互相交流,也会到人家里或者厂里做舞龙表演,舞到任何一处都会受到招待,舞龙的队伍有时一天可以吃五六次酒宴,这叫“龙换酒”。此时的龙边走边摇头晃尾,显得神采奕奕。
送龙
到了正月十五至十八的龙称为“老龙”,此时的龙头便要靠在肩膀上扛着,龙头微抬,不能晃动,也不能出远门了,前行时必须缓缓而行,伴奏乐也不再欢快。一般到正月十八夜的龙称为“化龙”,舞龙队回到村庙,烧化了龙头、龙尾,再“吃龙肉”,将龙送归大海后,一年一度的舞龙就结束了。
表现形式
传统艺术流派
舞龙历史悠久,前身是汉代的“鱼龙曼衍”之戏。据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记载,当时在四季的祈雨祭祀中,春舞青龙,夏舞赤龙和黄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每条龙都有数丈长,每次5~9条龙同舞。经过多年的创造发展,民间的舞龙技巧和表演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舞龙人数少则一人舞双龙,多则百人舞一大龙。综合来看,可分为南龙和北龙。
南龙是从江南产生发展起来的一种舞龙形式,南龙的龙身较重,龙头最重,气势雄伟,动作稳重,对舞龙人员的体力要求比较高。在制作上,比较传统,龙头用竹纸扎,龙身的花纹是用布缝上去的。南龙的动作,通常有盘圈、S弯、龙头越过龙身等。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浦江板凳龙、黄陂区舞龙。
北龙是在江北一带产生发展出的舞龙风格。北龙龙身比较轻,龙头比较细致和轻巧,制作上有传统的纸扎,也有比较新颖的轻身胶质,在动作上更繁复和精彩,通常有左右翻腾、上下摆动等,在体力上对舞龙人员的要求较低。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龙岩市的红龙缠柱。
重庆铜梁火龙
铜梁龙舞是重庆市铜梁区境内一种以龙为主要道具的舞蹈艺术形式。它兴起于明,鼎盛于清,在当代声名远播,被誉为“中华第一龙”。重庆市铜梁区被称为“中国龙舞之乡”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龙灯)之乡”。2006年,铜梁龙舞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代表性名录。
铜梁龙舞包括龙灯舞和彩调剧舞两大系列。龙灯舞以大蠕龙最有特色,大蠕龙又名铜梁大龙,金黄色的龙身全长50米,由24栋龙身组成,代表一年24个节气,寓意一年四季风调雨顺,人寿年丰,龙角高跷,龙颜饱满,龙口市大张,口含宝珠,龙须飘拂,鳞甲夺目。稻草龙是铜梁区当地农民在秋收后就地取材,用稻草扎成龙形庆丰收;竹梆龙用阴山楠竹,做成竹筒,手拿玩舞。彩灯舞主要包括鱼跃龙门、泥鳅吃汤圆、三条、十八学士、亮狮、开山虎、蚌壳精、犀牛望月、猪啃南瓜、高台龙狮舞、雁塔区题名、南瓜棚十二个品种。
铜梁火龙舞在场地四周分布8到10个小窑炉,烧熔铁水,打出1500℃“铁水流星”为龙舞造势,展现“人在火中舞、龙在火中飞”的惊险绚烂场景。 铜梁舞龙道具和套路被指定为国家竞技舞龙标准龙具和套路,铜梁舞龙队也是国家体育总局命名的第一支“国家舞龙队”。铜梁舞龙先后参加新中国成立35周年、50周年、60周年、70周年庆典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海进博会、北京世园会等重大庆典,并远赴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交流。
铜梁舞龙文化持久发展源于广泛参与和传承创新。重庆市建立铜梁龙舞国家、省、区和镇街四级名录保护体系,并且龙舞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等工作在全区中小学实现全覆盖,全区100多所中小学建有舞龙队,不少学校还开设了龙舞特色课堂,每所学校每周至少安排1节舞龙训练课,有的还建立了龙舞特色课堂,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普及与传承。
浦江板凳龙
板凳龙的习俗在浙江金华各地较为丰盛,以浦江县及周边一带最为出名,又称迎“长灯”,甚至将舞龙习俗以文字形式载入谱册。2006年,浦江板凳龙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综观浦江板凳龙的传承发展,唐朝为其孕育期,宋、元为其成熟期,明、清为其鼎盛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为其弘扬传承期。
迎板凳龙的准备往往从腊月就开始,人们开始扎灯头、刻灯头、制灯板、画花灯等前期工作。一般从正月初十开始,农村就开始有舞龙灯活动,到正月十四、十五最为热闹。制作板凳龙需要工艺多且精,由能工巧匠和各家各户协力完成,2017年2月10日19时38分,福建泰宁县上青乡一条长达1543.2米桥灯经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认证后,成功申报为“中国最长的板桥龙灯”。
正式舞龙前有一套仪式,各地均有不同,大体上来说是要“供龙”“开龙”“起龙”“抢红”“接龙”“出龙”“舞龙”“拉龙”“送龙”等仪式。舞龙是闹元宵的核心,有各种动作,有“盘龙”,由龙头引领全身,呈圆形盘旋,盘龙的舞步与鼓乐速度相符,一般由缓到急,龙身越盘越紧,舞步越来越快,最后龙头在中间高高托举,形成威武的团龙之势;有“赛龙”,几条龙灯各种阵法轮番表演,互相追逐,各展龙姿。
浦江县板凳龙保留了中原地区尤其是浙中和江南沿海一带“龙信仰”的民间文化传统,融汇了书画、剪纸等民间艺术的民间形态,传承了群众体育和广场舞蹈的艺术形式,具有民俗、历史研究价值和民间工艺传承功能,在浦江和浙中及江南沿海一带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但时代变迁所造成的冲击也不可避免地降临在浦江板凳龙身上,使它的传承陷入窘境,亟待抢救与保护。
苗族舞龙嘘花
“天下苗族第一县”的台江县因2022年“村BA”热点而广为人知。台江县在每年正月十四和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以该县台拱镇为中心,方圆几十里的苗族村寨都扛龙汇聚在台拱镇举行舞龙嘘花比赛和舞龙嘘花闹元宵活动。2021年,苗族舞龙嘘花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苗族舞龙嘘花被誉为“世界上最疯狂的舞龙节”“勇敢者的节日”。
舞龙嘘花的起源跟台江县老百姓中间至今流传着"魏征梦斩金角老龙"的故事还有章回小说《魏征梦斩》的故事基本吻合。金角龙王为和算命大师鬼谷先生打赌取胜,私改雨簿,造成当地大旱大涝,百姓流离失所,玉皇大帝知晓后大怒,令魏徵监斩金角龙王。龙王向李世民求救,唐太宗想以和魏征下棋拖延时间救龙王性命,可因对弈时魏征梦中斩杀龙王,而且唐太宗无意中助了魏征一臂之力,唐太宗心生愧意,对金角龙王许诺:“老龙王,事已至此,别无他法。每年元宵节,我召天下人来玩龙灯,以示对你的铭记不忘。”于是舞龙嘘花习俗延续至今。
台江龙灯主要分为“草龙”“亮龙”和“硬龙”三种。草龙,俗称“草编龙”,用稻草编扎;亮龙,俗称“节节龙”,用彩绘布编扎;硬龙,用篾条扎制。细分起来,完整地制作一条硬龙,需要100多道工序。嘘花筒的制作,是取带节的孟宗竹或将棕榈树心挖空为筒状,再将配制好的发射药(芒硝、炭屑、铁沙过筛,按标准配比)配以铜砂、钢砂、乙醇镁棒玻璃碎沫等填满竹筒,竹筒口用干泥压实密封。通常小竹筒装载火药1斤左右,可喷射嘘花10多秒钟;最大的竹筒能装近20斤,喷射嘘花持续2分钟。因为偶有嘘花筒爆炸的发横,有的人会用毛巾包裹嘘花筒对龙嘘花,胆小的则将嘘花筒绑在小木凳上,手持板凳脚嘘龙。如果是两个人抬的板凳绑的嘘花筒长度大概在50公分左右。
出龙时要进行“三拜”仪式,接着逐户拜年。正月十五,来自台拱镇各街道以及周边苗寨的百余条龙汇聚于县城台拱镇,人员可达十余万之众。与舞龙队随行的人,举着各种鱼、虾、五角星赖蛤蟆、猴子、白兔等各种造型灯,还有用五色彩纸编制的花朵,连着糍粑挂在竹枝词上,作为龙灯的衬托,元宵节一同游街,讨个吉祥如意。舞龙者赤身光臂尽情舞动,嘘花者点燃花筒,火焰喷射数丈之远,直喷龙身;龙在火海中翻动,奔腾,与火拼争搏击。舞者与观者都表现出极大的勇气,所以舞龙嘘花也被誉为“勇敢者的游戏”。正十七日收龙,即吃龙肉,节日遂告结束。
通过“传帮带”、年轻人自学、舞龙文化氛围的营造使得苗族舞龙嘘花技术得以传承,又通过非遗文创、文艺演出、旅游提升等方式创新助力苗族舞龙嘘花的乡村振兴,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逐渐变为现实。
长兴百叶龙
“百叶龙” 源自长兴县林城镇天平乡“荷花化龙”民间传说,由清代爱新觉罗·旻宁年间庙会中的“化龙灯”演变而来。百叶龙在表演中,由一朵朵荷花瞬间串成一条冲天而起的巨龙,时而奋勇冲霄,时而婀娜缠绵,给人以美不胜收的艺术享受。被人们誉为“江南一绝”。2006年5月,“长兴百叶龙”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据说天平桥村荷花塘畔居住着一对青年男女——百叶和荷花,两人青梅竹马,终为夫妇。新婚之夜,雷声轰鸣,一条金色巨龙现身空中。次年,荷花产一子,腋下有龙鳞,村民谓为“龙种”。小龙终于有一天腾空而去。它感念母恩,每逢旱季必来行云播雨,给天平桥村带来风调雨顺。村民感念小龙,精心制作了一条龙,取其父百叶之名,谓“百叶龙”。
“百叶龙”的龙头以竹篇、钢丝为BOBBIN,形状和色彩与荷花、荷叶有机相连,龙头上就是一朵硕大的荷花,使其具有“笑容美感”。龙颈的伸缩处折叠有八层荷花,龙体通身有880多瓣荷花瓣组成,由数十个扎上荷花瓣的竹圈用绳相连,可叠可伸,圈圈相叠时宛如一朵朵大荷花,节节龙身拉开时,形成一条用荷花瓣作龙鳞的荷花龙。。正式表演时,其他舞队围成外圈,百叶龙先走游四门、圆场等队形,当荷花灯聚成圆圈相互连接龙身时,外圈舞队热烈舞蹈,以遮引观众视线;当龙身成形,即腾空跃起,众舞队立即散开,突出百叶龙形成高潮。百叶龙沿用当地流行的民间小调丝弦伴奏,没有固定曲牌,当高潮时,配“急急风”锣鼓烘托气氛。
长兴县县注册“百叶龙”商标,在全县范围内建设“百叶龙”艺术培训基地,成立“百叶龙”艺术团,开展“一校一品”“品牌项目”等建设活动,为舞龙非遗的传承建立了长效机制,如今的长兴“百叶龙”为乡村振兴、两岸融合、国际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方向。
其他艺术形式
根据龙体外形的连续性分类可分为断头龙 、段龙和全龙;舞龙一般会与狮子 、麒麟等相结合共舞 ,根据与其相结合的项目不同,还可以分为狮龙舞、鱼化龙、龙凤麒麟舞等;
近年来,全国各地上海海洋水族馆结合潜水和舞龙两大技术,创新套路和表演形式开发了新的舞蹈形式:水下舞龙,为人们在节日里的增添了一份别样的春节习俗。舞龙者身穿潜水衣、背氧气瓶,在水下舞动着特制的龙身和龙珠,做出各种动作,并时常与观众互动,为人们展现了与众不同的美感。而且水下舞龙在国外也比较流行。
海外舞龙
随着中原地区国力的增强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全球华人在世界各地以舞龙为代表的文化活动也日渐繁荣,纽约芝加哥、英国伦敦仰光、南非开普敦意大利普拉托、法国巴黎多伦多等国家城市还有各种国际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银行都会在春节举办各种活动,包括舞龙舞狮、贴春联等。有的国家例如加拿大、巴西还会在春节会发行春节纪念邮票,有的城市如美国纽约、巴西累西腓市还把春节定为法定节日。
文化内涵
舞龙作为祭祀龙的一种仪式,需要运用集体的合力来完成,任何的不和谐都会导致集体表现的失败,最好地体现了龙文化“团结就是力量”的精神内涵”,在几千的发展历程中它已跨出了体育的范畴,成为了凝聚华夏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
舞龙作为与“龙文化”的凝聚集合的文化现象,展现着中原地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更体现了中国人民拼搏进取的精神风貌。千百年来在华夏民族中代代传承,它与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宗教文化等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反映出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先进性。
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始终是维系所有中国人民的精神纽带,无论中华儿女身在何处,在海外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会有龙文化的体现,也会有舞龙运动这种极具民族象征的民俗活动,它不仅带动了节日气氛,更重要的是舞龙等民俗活动表达了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及民族凝聚力。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舞龙运动更是体现了华夏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促进了华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民间传说
疾愈说
相传黄河龙王突得腰疾,疼痛难忍,经龙宫御医多日诊治无效,化为老者上岸寻名医求救,幸得老中医取出大蜈蚣而病愈;为报答治病之恩,除赠送金银财宝外,让当地人仿制一条龙,一年舞动一次,龙王保佑当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甘霖说
据说浙江金华的灵溪边,县太爷从猎户手中收养了一条只吃米粮的蛇。适逢当地大旱,土地神托梦让县太爷把大蛇放生至灵溪以求风调雨顺,放生后果然天降甘霖,当地人为感谢大蛇,每隔一段时间往灵溪投掷米粮祭拜求丰收,但因浪费粮食得罪玉皇大帝,经县太爷劝告后仍不停止投喂,玉帝震怒,斩杀大蛇为几段。三天红雨后人们后悔不已,所以每到正月十五便进行舞龙活动,希望能把大蛇的身体连接起来表达崇敬之情,由此延续至今。
祭祀说
相传为纪念伏羲女娲为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人们在灾害来临或年关喜庆之时,总要缚草成龙,以杖高举,进行祭祀和玩舞,企望消灾祛病,万事顺遂。古往今来,由笃信演化为娱乐,由单项舞龙演化为多项目的龙灯盛会,相沿成习。
舞龙诗词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朝辛弃疾 《青玉案 元夕》
行将飞而上天兮,旦宇宙而不夜。不则潜而入海兮,照水国以夺犀。清朝李渔《龙灯赋》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唐朝李约《观祈雨》
参考资料
..2023-01-30
一辈子的舞龙人.中国玉环新闻网.2023-02-04
百度安全验证.百家号.2023-02-24
舞龙.成都文艺网.2023-01-30
舞龙:最神圣,最放肆.中国国家地理.2023-01-30
..2023-01-30
..2023-01-30
龙舞(长兴百叶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2-09
龙舞(舞草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2-15
澳门:鱼行醉龙舞动四百年.今日头条.2023-02-15
百度安全验证.百家号.2023-02-03
体育工作部举行舞龙舞狮点睛仪式.南京科技职业学院.2023-02-04
..2023-02-03
龙舞(铜梁龙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2-13
铜梁龙舞简述.今日头条.2023-02-13
铜梁龙舞 “舞”出乡村振兴“一条龙”.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23-02-13
龙舞(浦江板凳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2-09
龙舞(浦江板凳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2-13
..2023-02-09
元宵节(苗族舞龙嘘花习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2-09
..2023-02-09
百龙齐聚台江 舞龙嘘花映照上元灯夜.台江县人民政府.2023-02-09
..2023-02-09
长兴百叶龙.中国·长兴.2023-02-10
龙舞(长兴百叶龙).浙江省人民政府网站.2023-02-09
国遗——长兴百叶龙.湖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文物局.2023-02-09
湖州国家级非遗大赏 | 长兴百叶龙、上舍化龙灯与扫蚕花地.湖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文物局.2023-02-10
浙江长兴百叶龙亮相莱茵河畔.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3-02-09
百叶龙舞到爱丁堡.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3-02-09
水下舞龙舞狮贺新春.今日头条.2023-02-14
新加坡:水下舞龙庆新年.今日头条.2023-02-14
洪亮大使出席缅甸2017年春节舞龙舞狮决赛.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缅甸联邦共和国大使馆.2023-07-24
南非“遗产日”:中国龙狮大显神威.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开普敦总领馆.2023-02-14
..2023-02-14
..2023-02-14
..2023-02-14
..2023-02-14
..2023-02-14
《青玉案·元夕》视频.央视网.2023-02-24
目录
概述
历史变迁
道具造型
表演时间
舞龙技法
舞龙珠
舞龙头
舞龙身
舞龙尾
风俗流程
请龙
舞龙
送龙
表现形式
传统艺术流派
重庆铜梁火龙
浦江板凳龙
苗族舞龙嘘花
长兴百叶龙
其他艺术形式
海外舞龙
文化内涵
民间传说
疾愈说
甘霖说
祭祀说
舞龙诗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