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
西方传统节日
情人节是西方传统节日,也被称为“圣瓦伦丁节”(St.Valentine's Day),为每年2月14日,由教皇格拉修斯一世于公元496年设立,是一个相爱之人互相表达爱意的节日。
关于情人节来源的说法甚多,包括牧神节说、纪念瓦伦丁说和朱诺说等。主流认同的牧神节说认为,情人节起源于古罗马的牧神节(Lupercalia),后由于基督教在西方社会的发展,早期基督教的教师们致力于消除社会节庆活动的异教因素,于是便将每年2月14日由牧神节改为圣瓦伦丁节。纪念圣瓦伦丁说则认为是为了纪念一位叫瓦伦丁(Sanctus Valentinus)的教士,其不顾暴君的禁令,依旧为相爱之人举行婚礼。而朱诺说则认为2月14日是古罗马时期众神的天后,主管婚姻与生育的朱诺(Juno)的节日。
情人节从古罗马的牧神节演化为情人节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随着基督教在罗马兴起,原本与宗教相关的牧神节被认为是邪恶的节日,于是教皇格拉修斯一世便于公元496年将牧神节(Lupercalia)改为由圣徒命名的圣瓦伦丁节(即情人节),部分传统得以保留。但在14世纪以前,情人节并没有被普遍认为与爱情浪漫相关,直到近代,杰弗雷·乔叟关于情人节的诗歌《众鸟之会》(1382年)被发现,人们才知道圣瓦伦丁节的庆祝活动有浪漫的含义并从古代开始就不断传承。许多近代文学家如莎士比亚等,开始了关于情人节主题的创作。而到了现代,随着工业科技以及社会风俗的不断发展,情人节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随着社会风气不断开放,情人节的庆祝活动开始逐渐增多;而随着工业及科技的发展,印刷贺卡、电子贺卡等情人节贺卡形式相继出现;20世纪到21世纪的情人节贸易则表现出西方传统节日的进一步商业化。
现行主流的情人节庆祝活动是用玫瑰花、情人卡、巧克力等物质来表达感情、友情,加强爱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同时不同的国家也有着自己特色的庆祝活动,例如韩国有着12个情人节,日本有着“白色情人节”等等。而在中国,传统节日七夕(又称乞巧节)后来也逐渐演变为情人节,七夕节的主要习俗是乞巧活动,包括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守夜许愿、曝书、晒衣等风俗。
在21世纪,情人节不再是一个西方独享的节日,它的习俗也被更多的东方人接受,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节日。它体现了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想,彰显人的感情表达与宣泄,体现出西方文化注重情感的传递。如今情人节已经成为各国青年人喜爱的节日,但也有一些国家如印度沙特阿拉伯伊朗等,因宗教等原因禁止庆祝情人节。同时,随着情人节庆祝活动的不断普及,有关于情人节的争议也随即而来。在宗教上,伊斯兰教印度教等禁止教徒庆祝情人节,认为情人节是传播“腐朽价值观”的,是来自西方的文化污染。而在商业方面,情人节也受到了过分商业化的争议,被认为是消费主义的狂欢。
节日名称及含义
情人节是西方传统节日,也被称为“圣瓦伦丁节”(St.Valentine's Day),为每年2月14日,由教皇格拉修斯一世于公元496年设立,是一个相爱之人互相表达爱意的节日。
在英语世界里,瓦伦丁(Valentine)是一个用意广泛的词。它既指情人节的名字,也指情人、爱人、情书、情人卡或在情人节互赠的礼物等等,而其原本来自于教士的名字——瓦伦丁(Sanctus Valentinus)。
关于瓦伦丁其人众说纷纭,据历史的记载,圣徒瓦伦丁有5位,也有说7位的。众多瓦伦丁的传说演绎出了许许多多精彩的故事,给节日也带来了丰富的内涵。其中最流行的传说之一是:教士瓦伦丁在罗马战事不断,暴君禁止相爱之人成婚之时,依旧为相爱之人举行婚礼,后在2月14日被暴君所杀,当时的人们为了纪念其为信仰而殉道,为爱情和婚姻的自由而献身便将2月14日确定为圣瓦伦丁节(St.Valentine's Day),即情人节。
历史沿革
节日起源
关于情人节的起源有着许多不同的版本,大多都与神话及宗教相关,其中牧神节说为主流。
牧神节说
牧神说认为情人节起源于古罗马的牧神节(Lupercalia)。古罗马还不强大的时候,敬奉着畜牧神,将他奉为古罗马人的保护神,相信他能保护古罗马人免遭恶狼的袭击,而牧神节即为“畜牧神的节日”。
几千年前,古罗马的牧羊人居住在现在的巴勒登丘(Palatine Hill)一带。那时候的自然环境很恶劣,对牧羊人而言最严重的威胁就是狼。于是每年的2月15日(那时候的2月比现在公历的2月要迟得多),罗马人都要祭祀畜牧神,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迎接春天的到来。
传说中,罗马国的创始人罗米拉斯和雷默斯曾在山洞里由一只母狼喂养。祭品规定为雌雄山羊各一只。献祭后,祭司们把祭牲的皮切成皮条,交由祭坛旁的两位贵族青年,将血蘸在他们额头上,再用浸有牛奶的羊毛擦净。接着,这两名年轻人手执皮条绕着巴勒登丘跑上一圈,逢人便抽。挤在人群里的已婚妇女,会抢着挤到青年身边,让皮条抽到自己身上。她们认为,挨了神鞭的抽打可以多子多孙。皮条的拉丁语是"februa",意为"涤罪工具"。由此产生了"february(英语单词,二月)",意为"净月"。
在跳舞游戏时,为决定伴侣,青年们将姑娘的名字写在阄上放在坛内,由小伙子们抽取。这种随机的选择,有时促成了年轻人的大事,选定的小伙子和姑娘往往心生爱意,最后结成了终身伴侣。拈阄的日子为2月14日,据说这是鸟类交配的日子,因而也被认为是人类婚配的吉日。
纪念瓦伦丁说
纪念瓦伦丁说认为情人节是为了纪念一位叫瓦伦丁(Sanctus Valentinus)的教士,而关于瓦伦丁的故事有着两个版本。
其一认为,公元三世纪,古罗马战事不断,暴君强令公民前往战场。但公民厌恶战争,不愿离开家园。暴君认为是家庭牵制了男人,于是下令禁止结婚及教士主持婚礼。一名叫瓦伦丁的神父没有遵照这个旨意而继续为相爱的年轻人举行教堂婚礼。事情被告发后,瓦仑丁神父先是被鞭打,然后被石头掷打,最后在公元270年2月14日这天被送上了绞架被绞死。瓦伦丁殉道两个世纪之后,教皇格拉修斯选择2月14日为圣瓦伦丁日,把他去世的日子定为情人节。纪念他为信仰而殉道,为爱情和婚姻的自由而献身。圣瓦伦丁从此也取代了古罗马的畜牧神,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爱情的守护神”。
另一个版本则认为,瓦伦丁是最早的基督徒之一,那个时代做一名基督徒意味着危险和死亡。为掩护其他殉教者,瓦伦丁被抓,投入了监牢,在那里他治愈了典狱长女儿失明的双眼。当暴君听到这一奇迹时,他感到非常害怕,于是将瓦伦丁斩首示众。据传说,在行刑的那一天早晨,瓦伦丁给典狱长的女儿写了一封情意绵绵的告别信,落款是:From your Valentine(寄自你的瓦伦丁)。当天,盲女在他墓前种了一棵开红花的杏树,以寄托自己的情思,这一天就是2月14日。自此以后,基督教便把2月14日定为情人节。
朱诺说
还有一种与神话相关的传说。2月14日在古罗马时是崇拜朱诺(Juno)的节日,朱诺是罗马众神的天后,主神朱庇特(Jupiter)之妻,主管婚姻与生育。在这天,小伙子们可以选择一个自己心爱的姑娘的名字刻在花瓶上,然后在庆典的时候,小伙子就可以与自己选择的姑娘一起跳舞,庆祝节日。如果被选中的姑娘也对小伙子有意的话,他们便可配对,而且最终他们会坠入爱河并一起步入教堂结婚。后人为此而将每年的2月14日定为情人节。
节日变迁
古代
情人节从古罗马的牧神节演化为圣瓦伦丁节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变的历史过程,并与基督教在罗马的兴起有着密切的关系。基督教从1世纪末传入古罗马之后,不断地发展兴旺。虽然其间多次被迫害,但最终于392年由狄奥多西一世(Theodosius Ⅰ)正式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国教,从此牧神节也受到了挑战。基督教宣布牧神节是一个邪恶和不道德的节日,但事实上无论基督教如何反对,在牧神节,人们传统的习俗礼仪并无改变,婚配的习俗仍然继续。
早期基督教的教师们致力于消除社会节庆活动的异教因素,他们经常使用的方法就是用圣徒的名字来重新命名这些活动,并对这些节日改头换面。于是,在公元496年教皇格拉修斯(Galasius)便选择用瓦伦丁来代替牧神充当原本牧神节的主角,于是2月14日由庆祝牧神节日(Lupercalia)改为圣瓦伦丁节(St. Valentine's Day)。教会禁止那种年轻男子选择少女情人的抽签习俗,但是摸彩的形式却得到了保留——人们从教会的摸彩盒里抽到的是圣徒的名字,意思是要人们在这一年剩下的时间里尽力去仿效自己抽到的圣徒。但是着并没有改变2月中旬这个节日的性质,在民间它一如既往地带着追求爱情的特征。虽然名称有变更,教会有禁令,但牧神节的风俗习惯在新名字的掩饰下流传下来。人们仍然在这一天庆祝春天的到来,祝愿人畜兴旺。甚至在西方许多国家,至今还流传着拈阄的习俗。
圣瓦伦丁节通过欧洲的传统和宗教传播在世界传播开来。但由于教会对节日内容加以干预,在14世纪以前,主流认为圣瓦伦丁是一种与净化和健康有关的仪式,与生育(作为健康的一部分)只有轻微的联系,与爱无关。但事实上,民间依旧有各种各样与古罗马牧神节的爱情之意相关的习俗和活动。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在英国流行的情人节诗歌交换活动,而这个活动也为后来的情人节贺卡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近代
到了近代,随着杰弗雷·乔叟关于“情人节”的诗歌被发现,人们才明确圣瓦伦丁节的庆祝活动有浪漫的含义。
在现存的文献中,第一个把将圣瓦伦丁日与“爱情”联系在一起的记载来源于英国近代早期大诗人乔叟。在《众鸟之会》(1382年)一诗中写道:“到了圣瓦伦丁日,众鸟前来寻找伴侣。”这是一个梦幻般的愿景,描绘了一个鸟类选择配偶的议会。这首诗是为了纪念十五岁的英格兰国王理查二世与十五岁的波希米亚安妮订婚一周年。
乔叟在《众鸟之会》中写道(中古英语):
改写为现代英语则是:
大约在同一年,另外三位作家创作了关于鸟类在圣瓦伦丁节配种的诗,分别是来自萨沃伊的奥托三世的孙子(Oton III de Grandson)、来自英格兰的约翰·高尔(John Gower)和来自瓦伦西亚的骑士帕尔多(Pardo)。自杰弗雷·乔叟之后,关于圣瓦伦丁的诗歌里都不难发现歌颂春日,鲜花盛开以及求爱的主题。在乔叟和许多诗人的笔下,早先的圣人被描绘为爱情的庇护者。学者施密特(Leign Eric Schmidt)写道:“圣人或许是中介或使者,现在他由人与上帝之间的中介转变为男性与女性之间的中介。”
最早将2月14日描述为一年一度的爱情庆典出现在《爱的法庭宪章》中。据称,该宪章由法国查理六世于1400年发布,描述了皇家宫廷几名成员参加的奢华庆祝活动,包括盛宴,多情的歌曲和诗歌比赛。在这些庆祝活动中,出席的女士们会听取并裁决恋人的争执。
现存最早的情人节信件可能是15世纪奥尔良公爵查尔斯写给妻子的,这封信是奥尔良公爵查尔斯在1415年的阿金库尔战役中被俘后被关押在伦敦塔时所写:
随后,情人节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不同的作品当中。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1600-1601)中悲哀地提到了情人节:
许多诗人也开始专门创作与情人节相关,表达爱意的诗歌,例如在英国童谣集Gammer Gurton's Garland(1784)中的一首诗歌:
随着历史演进,许多不同的情人节习俗开始出现。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期的情人节习俗较为独特。2月14日,一对情人将一株生有两朵含苞待放花蕾的春枝移植在盆内。几天后,若双蕾怒放,便预示这对情人白首偕老;若双蕾各分西东,这对情人将劳燕分飞;如果花开得硕大,表示以后子孙满堂;倘若一花枯萎凋谢,那将有一人有早夭之险。
现代
到了现代早期,随着工业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风俗的不断发展,情人节也相应的发生着变化。
随着社会风气不断地开放,西方社会开始变得更加包容开放,人们开始越来越自信且大胆地表达着自己的爱意,不再认为大胆公开示爱是不道德的行为。情人节的庆祝活动也开始变得丰富多样,献花,赠送巧克力、发送贺卡、一起观看电影成为了当时人们在情人节表达爱意的方式。如今流行的情人节符号包括心形轮廓、鸽子和带翅膀的丘比特的形象也从那时开始被广泛应用。例如,在19世纪末,英国巧克力公司吉百利(Cadbury)为情人节设计了一款心型包装的巧克力盒子,在当时大受欢迎,而如今心型包装的巧克力也依旧是情人节常见的礼物形式。
工业及科技的发展也给情人节带来了变化。随着印刷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出版商开始出版一些与情人节相关的诗句,印刷商也开始开始将这些诗句印刷成情人节贺卡,供给无法自己创作情人节诗句的年轻人用于表达爱意。当时由于机器印刷的贺卡数量庞大,在十九世纪每年要寄出几十万张由机器印刷的情人节卡片,所以当时也将情人节称为“机械情人节”("mechanical valentines")。
20世纪以来,“情人节贸易”的发展展现了西方传统节日进一步的商业化,其宗教性质不断减弱,商业性不断增强。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商店及品牌会举办相关的情人节主题活动,以刺激人们消费,例如推出情人节主题套餐,情人节主题酒会等等;另一方面,越来越多人为情人节购买相关产品,例如鲜花、贺卡、巧克力等等。到了2015年,根据相关数据统计,英国该年花在卡片、鲜花、巧克力和其他礼物上的钱约为19亿英镑。此外,在21世纪,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贺卡、H5贺卡、网络庆祝等新兴手段越来越流行。每年都会有成百上千万的人通过电子邮件、短信、社交媒体等方式在情人节当天表达爱意,情人节庆祝的形式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多样。邮寄贺卡及手写贺卡等形式开始不再那么流行。
情人节发展到现代,其内涵也不断泛化,例如韩国每个月的14日都为情人节,而在中国“520”“521”等有着“我爱你”含义的特殊日子也会被认为是情人节。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不断频繁,目前情人节不再是一个西方独享的节日,它的习俗也被更多的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所接受,所以情人节现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节日。
活动与仪式
旧时传统风俗
按照英国古老的习俗,在圣瓦伦丁节的清晨,男人所见到的第一位女子便被认为是他的真情人。在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中,爱恋王子的菲丽亚精神失常后唱的民歌中,有"明朝是瓦伦丁节,大家要早起身,看我啊到你的窗口,做你的意中人"这样的的词句。
同样是数百年前在英国盛行的习俗,许多孩子在圣瓦伦丁节那天穿上成人的服装,挨家挨户地去唱歌。他们唱的歌中有一首是这样的:
在苏格兰,"圣瓦伦丁之夜"的庆祝活动曾经享有盛名。这个如今已经失落的传统,是要在这个夜晚举办舞会,庆祝情人节的到来。在威尔士,2月14日人们赠送木头刻的"爱之勺"。这些勺子上最常见的装饰是爱心、钥匙和钥匙孔。这些装饰的含义是"你打开了我的心!"
中世纪,年轻男女在一只碗里抽取姓名,看看谁将成为自己的情人。他们还把抽到的姓名佩在衣袖上,展示一周时间。如今人们还在用"towear your heart on yoursleeve"这个英文短语,意思是让其他人能清楚地知道你的感觉。
在有的国家,年轻男性向年轻女性赠送衣物。要是她留下了衣物,就说明她会嫁给他。有些人曾相信情人节那天,女孩子若看见知更鸟在头顶飞过,意味着她将嫁给水手。若头上飞过的是麻雀,意思是她将嫁给穷人,但会过得很幸福。假如她看见一只金翅雀从头顶飞过,她将与一位百万富翁成婚。
还有的习俗是在这一天想出五六个中意的异性的名字,在你扭动苹果的梗时,大声念出这些名字,在苹果梗折断的时候,你正好念到的名字将成为你结婚的对象。还有便是摘下一朵已经结籽的蒲公英。深吸一口气,把上面的籽吹得四处飘散,数一数留在茎上的籽的数量,据说那就是你将会有的孩子的数量。或者把一只苹果切成两半,数一数里面有多少颗籽,这就是你孩子的数量。
现行主流活动
赠送贺卡
如今临近2月14日的时候,不同花样和词句的情人节贺卡层出不穷,而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情人节卡片出自监狱,时间是1415年,是被囚禁在伦敦塔里的奥尔良公爵查尔斯给妻子发送了一张情人卡。
在19世纪,随着商业印刷文化的兴起以及邮政系统的发展,出版商为情人节创造出了新的风俗——寄送情人节卡片。有意思的是,valentine这个词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在19世纪之前,valentine指的是一个人或者一种特定社会关系(比如说my valentine,指“我的爱人”),而到了19世纪,valentine则变成了指涉一种特别的商品——装帧精美的情人节卡片,使用蕾丝纸制作,或用石版彩印。
人们可以购买这些卡片,在上面写下表达情感的字句,然后寄送给他人。在此时,还出现了一种可以折叠成钱包式样或者可以剪切的“爱情卡片”。这些爱情卡片是手中制作。可以将其看成是对于节庆商品化的一种“反动”:正是由于大规模地商品化刺激了这些手工卡片的出现。然而,这些手工制作的卡片仅仅是昙花一现,情人节的市场很快被批量生产的情人节问候卡所取代。与之同时兴盛起来的,是供人摘抄词句的情人节小册子的出现。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卡片上写出优美动人的情人节语句,于是这样的小册子应运而生。只需要摘抄其上的语句,并稍作修改,便能妙笔生花。因此这类小册子在市场上极受欢迎。
美国贺卡协会估计,美国每年约有1.9亿张情人节礼物被发送。这些情人节礼物中有一半是送给丈夫或妻子以外的家庭成员的,通常是送给孩子。如果算上学校活动中的情人节交换卡,这个数字就高达10亿,教师成为收到情人节最多的人。在美国,情人节的平均消费每年都在增加,从2010年的每人108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131美元。
到了21世纪,交互联网普及的兴起正在创造新的传统。每年有数百万人使用数字方式创建和发送情人节贺卡,如电子贺卡、爱情优惠券或可打印贺卡。据估计,2010年发送了1500万份电子情人节礼物。
赠送巧克力
通常情人节的巧克力也是不可缺少的,相爱的双方用甜蜜的巧克力表达对爱人的浓浓情谊。
起初,巧克力在墨西哥被称为Ambrosio,即"众神的美食"。在阿兹特克人的传说中,在一个四季充满阳光的"黄金之国"里,居住着一位智慧与知识之神克撒尔考阿托(Quetzalcoatl)。有一年,克撒尔考阿托下凡来到人间,教会了人们许多谋生的手艺,又制定了日历,还教人们种植植物的技术。其中他带来的一样东西很特别,那就是可可的种子。
巧克力本身表示华贵和爱慕,而且香甜适口诉诸味觉,富有回味,巧克力的成为之一苯基胺能引发人体内荷尔蒙的变化,跟人在热恋中很相似,于是互赠巧克力便成为了情人节的习俗之一。
不同巧克力有着不同的含义。黑巧克力入口微苦,层次丰富,回味悠长。表示送礼的人觉得对方有个性,很神秘,深不可测;也表示着送礼者的敬佩和想要进一步的愿望;牛奶巧克力奶香浓郁,有温和之感。表示送礼的人觉得对方很乖巧,可靠,让人有安全感;夹心巧克力里面加入了果仁、酒等,表示送礼的人觉得与对方在一起很温馨,很想随时陪伴左右等等。
赠送鲜花
在情人节时为心爱之人送上一束玫瑰花是现在依旧流行的形式。
古希腊的神话中,玫瑰是专门供奉爱神的祭品,相传第一束玫瑰的诞生与丘比特和爱神维纳斯相关,维纳斯相关。一次,众神在奥林匹斯山聚会,丘比特也手提圣酒应邀赴宴,由于他赶路匆忙而不慎绊倒,圣酒被打翻,洒了一地。然而就在洒酒的地方突然间长出了一种美丽的花,那就是后来的玫瑰。
还有一种传说,一天,爱神维纳斯与儿子丘比特闲来嬉戏,一不小心被儿子的箭误伤。此时,英俊的猎人阿多尼斯正好出现在现场,维纳斯便一见钟情,深深爱上了阿多尼斯。有一天阿多尼斯在狩猎时被野猪攻击,等到维纳斯到来时,阿多尼斯已倒到了血泊中,于是,维纳斯把神酒洒在阿多尼斯的鲜血之上。血一遇到神酒立即产生了汩汩的气泡,并长出了一种美丽的鲜花——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束红玫瑰花。
玫瑰也与古罗马人的生活和牧神节的礼仪相关,特别是古罗马的贵族们专用玫瑰装饰厅堂。在牧神节或其他宴会上,罗马人又喜欢坐在洒满玫瑰花瓣的椅子上。戴在头上和脖子上的玫瑰花环也是古罗马人最喜爱的饰品。
玫瑰花有着丰富的含义。从颜色上来说,如红玫瑰象征美好、幸福和忠贞;粉红色玫瑰适合初恋时赠送,而且要送花蕾,象征美好的恋情含苞待放;黄玫瑰象征忌妒或不快,适合恋情遭受挫折,也用作对爱的表白、道歉和失望;白玫瑰象征和谐美好、纯洁的友谊,适合一般友人赠送;黑玫瑰代表温柔真心;橘红色玫瑰代表友情和青春美丽;蓝色妖姬代表敦厚善良。从数字上来说,纯洁和高贵。从数字上说,不同的数字有着不同的寓意。比如在美国,12枝长枝攻瑰在情人节最受迎。中国人一般对9感兴趣,所以9朵玫瑰代表爱情长久,99朵和99朵则象征着地久天长。
在现代花语中,除了玫瑰还有许多其他寄语爱情的花卉:
(参考资料:)
各国特色
中国
中国有自己的传统意义上的情人节,即七夕节。七夕节是中国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又名乞巧节、上巳节,中国的传统节日。在秦初,七夕还是禁忌日。西汉,七夕逐渐成为了良辰吉日,流行穿针乞巧等风俗。魏晋南北朝,“乞巧”之举成为普遍的节俗活动。而到了明清两代民间过七夕节更加普遍。总体而言,七夕最初不具有情人节的内涵,而是代表着古代劳动人们对于织女一牛郎星星官崇拜,随着社会生活发展,人们想象力的丰富,逐渐产生了牛郎织女的中国神话,才逐渐产生了情人节的内涵。
传说古代天帝的孙女织女擅长织布,每天给天空织彩霞。她讨厌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间,私自嫁给河西的牛郎,过上男耕女织的生活。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织女捉回天宫,责令他们分离,只允许他们每年的农历七月七在鹊桥上相会一次。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喜鹊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
牛郎、织女的名称目前可见的最早出处为《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践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从这首诗歌可以看出,此时的牛郎织女只是天上的两颗星。而到了汉代,牛郎织女才开始真正人格化,有了以他们为主角的传说。
七夕的主要习俗是乞巧活动。包括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守夜许愿、曝书、晒衣等风俗。在食俗上有吃巧果、食巧饭等风俗。
乞巧即女子比赛穿针,乞巧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流传最久的乞巧方式是“穿针乞巧”,穿得最快的可谓是最有智巧的,叫做得巧,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守夜许愿即当天人们会凝视天空,寻找银河系中闪耀的织女一牛郎星,并对着它们许下愿望,据说,如果这一天下雨,那是河水冲走了喜鹊桥造成的,或者雨是分居夫妇的眼泪。根据一群喜鹊组成桥梁使牛郎织女团聚的传说,一对喜鹊也开始象征着夫妻的幸福和忠诚。
中国的七夕节反映了古时女孩子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激励鼓舞着夫妻、情人,通过智巧的劳动照亮生活,战胜磨难,追求健康的爱情观、婚恋观。
韩国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韩国年轻男女们开始把每个月14号(포틴데이fourteen day)作为一个情人节,通过送礼物和收礼物,来表达爱意。其中2月14日是传统的情人节,韩国人会更加重视。
第一个情人节:1月14日,日记情人节(다이어리데이 Diary Day)—互送日记本的日子。情侣双方会互赠足够纪录一整年恋爱的日记本,并在上方标记彼此的生日、纪念日,以此象征两人将携手走过未来一年,并留下更多美好回忆。
第二个情人节:2月14日,西洋情人节(발렌타인데이 Valentine's Day) —女生表白的日子。这一天女生会拿着自己亲手做的巧克力送给心爱之人。
第三个情人节:3月14日,白色情人节(화이트데이 White Day)—男生送女生糖果的日子。3月14日,就是男生专属表白日。在这一天,男孩子对情人节那天收到的表白做出选择,如果接受告白,就会给表白的女孩儿送出糖果。
第四个情人节:4月14日,黑色情人节(블랙데이 黑色 Day)情人节没收到收到告白,或者是白色情人节没得到回应的单身者,这天就穿着黑衣服,黑鞋,会去喝黑咖啡,吃炸酱面来安慰自己。
第五个情人节:5月14日,黄色情人节(옐로데이 \u0026 로즈데이 黄色 \u0026 Rose Day)。这一天,人们会会互相赠送玫瑰,白色代表一般朋友,黄色代表知己,红色代表爱人。至今为止没有交往的对象,在这天会穿着黄衣服吃咖喱,渴望脱单。
第六个情人节:6月14日,亲吻情人节 키스데이 Kiss Day)—亲吻的日子。在这一天情侣们可以大大方方地用亲吻来表达对对方的爱意
第七个情人节:7月14日,银色情人节(실버데이 Silver Day)—送银戒指的日子。在确定关系后,情侣们常会买一对银戒指当作信物,意求牢牢绑住对方。银戒指的性价比相对更高,在年轻情侣之间很有人气。
第八个情人节:8月14日,绿色情人节(그린데이 Green Day)。韩国的8月,天气明媚,适合郊游踏青。情侣们手挽手,在大自然中漫步,呼吸新鲜的空气。
第九个情人节:9月14日,拍照情人节(뮤직데이 \u0026 포토데이 音乐 \u0026 Photo Day)。这一天,情侣们会一起出去玩,拍拍照,一起创造着可以定格在画面中的回忆,纪念美好的幸福瞬间。
第十个情人节:10月14日,红酒情人节(와인데이 Wine Day)。这一天情侣们会在品味美食的同时,喝一点红酒,分享一下彼此生活中的趣事。
第十一个情人节:11月14日,电影情人节(오렌지데이 \u0026 무비데이 Orange \u0026 Movie Day)。这一天情侣们会一起看一场浪漫的电影,感受电影的魅力,享受二人的甜蜜时光。
第十二个情人节:12月14日,拥抱情人节(허그 데이Hug Day)。12月是韩国的冬天了,天气转冷,这个时候一个大大的拥抱就可以驱散寒意,温暖彼此的内心。
日本
日本同样过西方的情人节,但除了传统的主流活动外,日本也有着自己的情人节传统。在日本,2月14日这天,比起情侣们,更忙的是每位心有所属的女生。因为每年的情人节,正是她们向心中默默爱慕的男生表达心意的好时机。在这一天她们会为心爱的男生送上唯一的专属巧克力婉转表达爱意
而相应的,在日本每年的3月14日被称为白色情人节。这一天,在情人节收到巧克力的男生会向对方回礼。一般来说,有三种最传统的回应方式。如果男生也心仪对方的话,可以在当天送上糖果,代表「我也喜欢你」。如果想要婉拒对方的话,就可以送上一小包饼干,代表「我们是朋友」。最后,如果很不喜欢对方又能狠下心的话,就可以回送代表厌恶的棉花糖。
不过,在2019年有美媒曝出,日本女性正在抵制本国情人节女性给男性送礼物以感谢关爱的独特传统。
巴西
巴西的情人节始于1950年,称为Dia dos Namorados(“恋人节”,或“男朋友/女朋友日”)在6月12日庆祝。那一年,一位名叫若奥·杜里亚的广告商人,为了刺激巴西人在每年6月的商业淡季的消费,就推出了情人节礼品。这一举措很快得到生性浪漫的巴西人的认可,大家都在情人节这天与自己心仪的爱人互换礼物。
巴西的情人节与天主教神父圣·安东尼奥相关。在巴西,圣安东尼奥是帮助困难大众的圣人,相当于是巴西的婚姻圣人,而6月12日即圣·安东尼奥的纪念日,所以巴西人为在这一天交换礼物、巧克力、卡片和花束以表达爱意
巴西情人节不仅是情侣们的节日,也是朋友之间互相表达友爱和关怀的时刻。许多人会与好友一起庆祝,分享快乐和美好的时刻。这种传统使得巴西情人节成为一个全民共庆的节日,展现了巴西人民对友情和爱情的重视和珍视。
以色列
以色列,犹太传统的Tu B'Av已经复兴,并转变为相当于情人节的犹太节日,它在 Av 月的第 15 天(通常在 8 月下旬)庆祝。在古代,女孩会穿上白色的连衣裙,在葡萄园里跳舞,男孩们会在那里等着她们。如今,Tu B'Av被世俗人士庆祝为第二个爱情节日(与情人节一起),它与西方社会的许多与圣瓦伦丁节相关的习俗相同。在现代以色列文化中,Tu B'Av是宣布爱情,求婚以及赠送卡片或鲜花等礼物的流行日子。
印度
在一些国家,情人节是被认为是传播“腐朽价值观”的,是被政府所禁止的,印度便是其中的典型。
在印度,古代有着崇拜爱之主卡玛德瓦的传统,在克久拉霍中的色情雕刻和《卡玛苏特拉》的作品中都有着爱之主卡玛德瓦的身影。但这一传统在中世纪左右消失了,当时卡马德瓦不再被崇拜,公开展示情爱变得不受欢迎,而这种对公众情感的压抑到20世纪才开始逐渐放松。到了20世纪,情人节庆祝活动由于商业电视频道(例如全球音乐电视台,专用广播节目和情书比赛)中的节目而在印度得以重新传播开来,此外还有经济自由化使情人节贺卡行业爆炸式增长。但是在印度,包括印度教,穆斯林和印度基督徒在内的宗教人士都不支持情人节。在现代,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传统主义者认为这个节日是来自西方的文化污染,宣扬了“腐朽的价值观”,是印度全球化的结果。情人节受到印度左派知识分子从后殖民主义角度的强烈批评,被视为“西方帝国主义”“新殖民主义”和“跨国公司通过商业主义剥削工人阶级”的幌子。
据称,印度反对情人节的人们认为,由于情人节的存在,工人阶级和农村穷人在社会,政治和地理上与霸权资本主义权力结构更加脱节。他们还批评主流媒体对反对情人节的印度人的攻击是一种妖魔化形式,旨在推进情人节议程。
而在2023年,根据印度媒体的报道,当地时间2月6日,印度动物福利委员会发布了一份声明,呼吁将2月14日这个西方情人节定为“拥抱奶牛日”,希望此举既能丰富民众情感,又能抵消西方文化的侵蚀。这个提议害的到了印度政府部分官员的支持,他们认为西方情人节破坏印度古老的传统信仰,而拥抱奶牛不仅能激发浓烈的民族感情,而且能增强个人和国家幸福感。但随后这项提议因为引发过多争议和嘲讽而被撤销。
沙特阿拉伯
在沙特阿拉伯,情人节常常是被禁止庆祝的。在沙特阿拉伯,情人节当天,宗教警察会禁止销售所有情人节物品,告诉商店工作人员移除任何红色物品,因为这一天被认为是基督教节日。穆斯林被不允许庆祝这个节日,非穆斯林也只能闭门庆祝。
沙特神职人员谢赫·穆罕默德·阿里菲(Sheikh 穆罕默德 Al-'Arifi)曾在一个情人节前夕表示,庆祝这个节日是对宗教法律和习俗的偏离以及对西方的模仿。
伊朗
在21世纪以来,情人节的庆祝活动已经在城市中流行起来,在2010年代,庆祝情人节在富裕家庭中变得普遍,然后在社会其他阶层中传播开来。
但在庆祝的同时,伊朗的情人节庆祝活动也受到当地宗教人士的严厉批评,他们认为庆祝活动与伊斯兰文化相反。2011年,伊朗印刷厂业主工会发布了一项指令,禁止印刷和分发任何宣传节日的商品,包括卡片、礼物和泰迪熊。工会警告说:“禁止印刷和生产任何与这一天有关的商品,包括印有心形或半心的海报、盒子和卡片、红玫瑰以及任何宣传这一天的活动......违反这一点的网点将受到法律处理。”
如今,伊朗当局禁止情人节庆祝活动,称这个节日是“颓废的西方习俗”,并威胁商店和餐馆,如果他们出售情人节礼物,将受到起诉。
文化价值
情人节体现了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想,彰显人的感情表达与宣泄,体现出西方文化注重情感的传递。这使得西方的节日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跨文化移植性。
同时,情人节所唤起的是对神圣感情的向往。让年轻人坦然地在情人节里表达自己的情感,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大有益处。当代年轻人喜欢新潮和时尚,我们需要做的是引导年轻人在追求爱的同时,也要懂得奉献社会、感恩生活。
虽然情人节的起源与宗教传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是情人节本身并没有沾染上强烈的宗教性质。在节日传播的过程中,通过附带具有当地历史、风俗内涵的文化,彻底地超越了节日在跨地区、跨文化传播中的一道屏障。这种超脱了宗教内涵的节日文化在传播中也更容易被其他民族所接受,如今情人节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于各民族各国家进行文化交流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以情人节为题材,诞生了歌曲、电影、漫画等许多文艺作品。如2010年美国电影《情人节》,2012年的泰国电影《情人节甜心》等。
节日争议
宗教的争议
情人节作为西方的传统节日,虽然其现在宗教性不强,但是由于其起源与宗教相关,所以依旧收到了例如伊斯兰教印度教等宗教的强烈反对。
伊斯兰教及印度教认为,情人节来源于古代罗马人的蒙昧时代,以崇拜神灵开始,后来被改变为基督教对修道士的纪念,近代改变为腐败的男女性爱节日,仍以“爱神”为崇拜的象征。这些异教徒的偶像崇拜是伊斯兰教义中“为主举伴”的大罪过,因此,必须禁止。
同时,穆斯林的信仰原则是认主独一,遵循《古兰经》和圣训为信仰指南,因此不允许教徒参加其他宗教的庆典节日。
商业化的争议
如今,情人节也受到了过分商业化的争议,被认为是消费主义的狂欢。
根据fundivo网站上罗列的一组数据,每两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计划庆祝情人节。2016年,估算美国人一共在情人节花费190.7亿美金,平均每人花费147美金。而主要的花费分别是珠宝(45亿美金)、约会(44亿美金)、鲜花(19.8亿)、服装(20亿)、糖果(17.6亿)、礼品卡(16.8亿)以及贺卡(11.4亿)。对于商家而言,特别是珠宝商、鲜花零售商、餐厅以及酒店,情人节是一年中增长业绩的最佳时机之一。
社会学家伊娃·伊卢兹认为,现代人对浪漫爱情的追求与消费主义有着奇妙的纠葛:一方面,“浪漫爱情的商品化。”这主要体现在爱情的具象化需要通过一系列程序复杂种类多样的商品交易——从情人节卡片到约会文化再到鲜花、礼物、电影、烛光晚餐在情人节。世俗化的商品、物质交换的方式让情人节穿上了消费主义的外衣。传媒让这种消费主义变成 节日仪式的一部分,电视新闻在节日报道中时不时的传播出商家关于玫瑰,巧克力等商品,诸如价格上涨,疯抢预定等这类讯息,同时也传递出一种讯号,即送玫瑰巧克力钻石珠宝是一种情人节惯例。
另一方面是“商品经济的浪漫化”,现代消费主义的精神也是“浪漫主义”。这体现在情人节贺卡上的爱神丘比特,爱心元素包装的巧克力礼盒,节日期间商场的装扮和促销活动,以及好莱坞爱情片中“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的完美结局。这些都在试图掩盖消费主义的本质。
参考资料
..2023-02-07
..2023-02-07
..2023-02-07
..2023-01-29
..2023-02-07
..2023-01-29
..2023-02-07
..2023-01-28
..2023-01-28
情人节 Valentine' s Day (2010).豆瓣电影.2023-10-15
情人节甜心的图片.豆瓣电影.2023-10-15
穆斯林应当远离情人节.穆斯林在线.2023-10-10
目录
概述
节日名称及含义
历史沿革
节日起源
牧神节说
纪念瓦伦丁说
朱诺说
节日变迁
古代
近代
现代
活动与仪式
旧时传统风俗
现行主流活动
赠送贺卡
赠送巧克力
赠送鲜花
各国特色
中国
韩国
日本
巴西
以色列
印度
沙特阿拉伯
伊朗
文化价值
节日争议
宗教的争议
商业化的争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