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公元187-226年)字子桓,沛国谯县(今
亳州市,
曹魏时曾改为谯国,后又改为
谯郡)人,汉末权臣曹操与
武宣卞皇后之子,曹丕是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曹操称魏王后立其为世子。曹操去世后,曹丕继承父亲的官爵与势力,并于
延康元年(220年)十一月逼迫
刘协禅让皇位,建立了曹魏政权。黄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去世,谥号“文”,史称魏文帝。
曹丕在位七年。政治上打压宦官、防范外戚、禁宗室、废除
丞相,实施九品中正制,致力于强化皇权。经济上屯田修陂、轻刑减赋,使
曹魏政权治下的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军事上继续推行
曹操制定的士家制度,瓦解了曹魏集团内部的青、徐豪霸势力,三次征伐
孙吴无果。对鲜卑、匈奴等势力采取怀柔政策,在西域设置戊己校尉,减轻了曹魏政权在边疆的防御压力。文化上尊孔崇儒,恢复太学,命人编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类书《
皇览》。曹丕娴熟弓马,擅长诗歌与辞赋,是
建安时期邺下文学集团的领袖人物,有《燕歌行》《浮淮赋》等诗歌辞赋作品传世。今存《
魏文帝集》二卷。著有《
典论·论文》,其中的《论文》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在文学史上,曹丕与父亲
曹操、兄弟
曹植并称“
三曹”。
郭沫若评价曹丕是一位旧式的典型明君。当代三国史专家
马植杰认为曹丕称帝后推行了一些不错的政策,与其他
中原地区古代帝王相比“尚属中等偏上者”。
清代诗词学者
沈德潜评价曹丕之诗婉约,有文士之气,与其父曹操的悲壮风格大不相同,具有使人移情共鸣的效果。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曹丕于
刘宏中平四年(187年)冬生于沛国谯县,父亲是曹操,母亲是曹操侧室
武宣卞皇后。
时值天下纷乱,
曹操亲自教授曹丕骑射之术。曹丕在《
典论·论文》中追忆,称自己六岁时已学会射箭,八岁时已学会骑射,并擅长击剑。除骑射教育外,曹丕的文化教育也深受曹操影响,在少年时代已熟读《
诗经》与《
论语》,年岁稍长后又遍读五经(《易》《
尚书》《诗》《礼》《
春秋》)、四部(甲部文艺小学、乙部诸子兵书术数、丙部史书及其他记载、丁部诗赋图赞)、《
史记》《
汉书》及诸子百家著作。
曹丕在青少年时代常跟随曹操出征。
建安二年(197年),
曹操南征
荆州市,在
宛城区遭遇
张绣降而复叛。曹操在混战中被流矢射中,其长子
曹昂(
刘夫人之子,刘夫人早逝后由曹操正室
丁夫人养育)与侄子曹安民遇害。十岁的曹丕当时也随行军中,依赖平素的军事训练“乘马得脱”,幸免于难。曹昂死后,丁夫人责怪曹操并与之离异,
武宣卞皇后成为曹操正室,曹丕随之成为曹操的嫡长子。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与
袁绍战于官渡,曹丕随行。建安九年(204年),
曹军攻占
邺城遗址(今河北
邯郸市临漳县),曹丕随军入城,强纳了
袁熙(袁绍第三子)之妻
文昭甄皇后。
建安十二年(207年)
曹操远征
乌桓,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
荆州市并与
孙权、
刘备联军战于
赤壁市,曹丕均随从在侧。
五官中郎将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废除
东汉的三公制度,自任
丞相。建安十六年(211年),曹丕出任五官中郎将,置官署,为丞相之副。同年,曹操西征
马超,留曹丕镇守邺城。期间发生民间势力
田银、
苏伯在河间(治所位于今河北献县东南)反叛之事。河间地区位于
幽州与
冀州之间,河间之叛震动两州,曹丕有意亲自率军出征镇压,被功曹常林以“大军远出,外有强敌,将军镇守
邺城遗址不宜轻举妄动”为由劝阻。后
曹操派遣
曹仁都督七军讨伐田银、苏伯,曹丕也派遣将军
贾信参与战事。河间之乱
平定县后,曹丕欲按“围而后降者不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法惯例,将处于贾信控制下的千余名投降者集体诛杀,被谋士
程昱劝阻。程昱建议曹丕尽可能不动用曹操赋予的“专命”之权,曹丕遂转而向曹操汇报并请求指示。曹操赞誉程昱“善处人父子之间”,认为他很擅长调节父子间的权力关系。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南征
孙权,曹丕再次随行。
尚书令荀彧至前线劳军时见到曹丕,赞誉他“善左右射”。
建安十八年(213年),
曹操进位魏公;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进位魏王;次年(217年)夏四月,曹操“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作为父亲的副手,曹丕此一时期在政治上没有独立施展的空间。据
张作耀《
曹操传》中的总结,曹丕担任五官
中郎将期间的主要事迹如下:一是将一批知名文化人物如
王粲、
陈琳等团结到自己周围,曹丕自己也参与创作,成为建安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二是派遣将领参与镇压了河间民田银、
苏伯的起义;三是随曹操出征;四是与
曹植争夺储嗣之位。
兄弟争储
曹丕与曹植是同母兄弟。曹丕为长兄,曹植生于
东汉初平三年(192年),小曹丕五岁。曹植十余岁时,已能诵读《
诗经》《
论语》及辞赋数十万字,且擅长撰文,其才华令
曹操惊异,一度将之列为继承人候选,并评价曹植是“儿中最可定大事”者。
建安十九年曹操出征
孙权时,特意留曹植而非曹丕镇守
邺城遗址。当时在曹植周围聚集有一批支持者,代表人物是
丁仪、
丁廙与
杨修;在曹丕周围也聚集有一批支持者,代表人物是
贾诩、
吴质、
朱铄等。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在储嗣之争中胜出。该年冬十月,曹操戴有十二条玉串的王冕,坐金根车,驾六马,并册立曹丕为魏王太子。
陈寿《
三国志》认为
曹植落败的的原因是任性而行,缺乏自我约束,且饮酒无度。其中,违背制度私自开邺城王宫的司马门乘车出行,与醉酒后无法领命率军去支援
曹仁解
关羽之围,是曹植令
曹操最为失望的两件事情。曹丕胜出的原因是反其道而行之,“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刻意约束修饰自己的行为,并取得了曹操左右之人的支持。
专著《
魏文帝曹丕传论》总结认为曹丕在储嗣之争中采取了五种正确策略:(一)自我砥砺,不违子道。懂得按曹操的期望约束自己,正确处理自己与曹操之间的权力关系。(二)以孝藏拙。曹操出征,曹丕与
曹植一起前去送行,曹植发言称述曹操的功德,曹丕则选择哭泣流涕。(三)撰写并传播《
典论·论文》来影响
曹操的决断。《典论》的创作于始于曹丕与曹植争储期间,内中有赞颂曹操功绩、记载曹操与曹丕父子之情、列举史上废长立幼导致各种惨剧等内容。(四)亲礼大臣,赢得曹操周围重要谋士的支持。曹丕“曲礼事(荀)”,亲自探视生病的
荀攸并“独拜床下”,对
凉茂“甚见敬礼”,与
钟繇、
贾诩、
张范、
邴原、
崔琰等也关系密切。后曹操以密信向贾诩、崔琰、
毛玠等就立嗣问题征求意见,众人皆支持曹丕。(五)亲近宗室要人。曹丕与
曹仁、
夏侯尚、
曹休、
曹真等实权派宗室人物均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这五项策略,
曹植皆未有贯彻。
立曹丕为太子时,
曹操曾颁令向其余子嗣解释说:你们众人此前皆已封侯,只有子桓(曹丕字子桓)没有封侯,而是担任五官
中郎将,“此是太子可知也。”为避免日后出现兄弟争权,曹操稍后找借口诛杀了亲曹植的代表人物
杨修,以瓦解亲曹植势力。
魏王太子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曹丕为死于疾疫的建安文学代表人物
徐干、
陈琳、
应玚、
刘桢编写文集。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率大军征讨
刘备,曹丕以魏王太子身份留守
邺城遗址。该年九月,
相国西曹掾
魏讽趁
曹操大军滞留
汉中市,暗中纠集了一批拥护汉朝的同道,与长乐卫尉
陈祎合谋袭取邺城。
唐僧心生畏惧,中途退出向曹丕告密。曹丕遂捕杀魏讽并在邺城做大规模搜查同党,“坐死者数十人”,众多与魏讽有往来者被杀。
曹丕在处理魏讽案时颇为严酷。
王粲因文学才能与曹丕交好,
建安二十二年去世时曹丕曾亲自参加葬礼。王的两个儿子在事件中“为魏讽所引”,皆被曹丕诛杀,王粲因之绝后。曹操在汉中听闻消息后,感叹若是自己来处理魏讽案,不会让王粲没有后人。
刘廙之弟刘伟“为讽所引”,曹丕本欲连坐刘,将其与刘伟一并诛杀。陈群向
曹操求情,曹操亲自出面干预,刘廙才保住性命。
文钦因与
魏讽存在“辞语相连”的关系被逮捕入狱,受掠笞之刑数百次,本已将死,后在曹操的干预下幸免于难。
继位魏王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故于
洛阳市。病重之际,曹操曾召在
长安领军的次子
曹彰来洛阳。曹彰赶到洛阳时曹操已去世。曹彰认为曹操召唤自己是要立
曹植为嗣,故在洛阳向负责主持丧事的
贾逵索要魏王玺绶,被贾逵以“太子在
邺城遗址”为由拒绝。曹植则以
袁绍父子为反面案例,向曹彰表示自己无意与曹丕争夺储位。同月,曹丕在邺城自任
丞相,继位魏王,领
冀州区牧,改建安二十五年为
延康元年。二月,葬
曹操于
高陵区。
曹丕继位魏王后,出台了一系列争取人心、巩固统治的措施。如颁布《薄税令》,将关津、池苑之税降低至十税一;厚赏诸侯王与将相,派使者循行地方郡国,惩治有暴虐行为的地方官员;颁布《广询令》,鼓励百官多向自己做规劝和进谏;采纳
尚书陈群的建议,制定“九品中正制”来选拔人才,让士族有进入统治阶层的常规渠道。曹丕还诛杀了亲
曹植的
丁仪、
丁廙兄弟,并杀害了二人家中所有男丁。同时勒令包括曹植在内的诸侯离开中枢,前往封地。与此同时,曹丕还制造了黄龙现于
谯郡、白雉现于饶安等祥瑞事件,为改朝换代做舆论准备。同年六月,曹丕以南征为名整军,
度支中郎将霍性以创基未久不宜起兵为由劝阻,被曹丕诛杀;八月,曹丕在谯县大六军及当地百姓;十一月,曹丕下令收葬征伐以来死亡的士兵并抚恤其家属,由地方官府主持祭奠。
据《世说新语》记载,
曹操去世后,“文帝(曹丕)悉取
关羽(曹操)宫人自侍”,接收了曹操的后宫女眷。
受禅称帝
延康元年(220年)冬十一月,曹丕逼迫
刘协禅位,登基称帝,建国号为魏,定都
洛阳市,改元
黄初,奉汉献帝为
山阳公国,追尊曹操为魏武帝。同年十二月,曹丕至洛阳,颁布诏书改“”为“洛”,开始营建洛阳宫。
曹丕在受禅过程中,以祥瑞与五行谶纬之学广造舆论。太史令
许芝等引用《
易传》里的“圣人受命而王,黄龙以戊己日见”为据,称黄龙这一祥瑞恰在本年七月戊寅日出现,是天意要让曹丕做皇帝;又引用《
春秋佐助期》里的“汉以
许昌市失天下”为据,论证天意要让
东汉亡国于许昌。期间,
刘协一再下诏禅位,群臣数十次上表劝进,曹丕则一再谦让拒绝。汉献帝在第三次禅位诏书里哀求曹丕顺应天意效仿舜和禹接受禅让。受禅仪式完毕后,曹丕对群臣说:“尧禅位给舜、舜禅位给禹是怎么回事,我已经知道了。”历史学者
顾颉刚评价曹丕受禅一事,称之为“谶纬的喜剧”,讽刺整场活动“从初一闹到月底,往还的文书着实可观。仅看那些文书,差不多比唐虞之世还要美丽了”,实则这些谶纬文书不过是“现蒸现卖”的馒头,曹丕需要什么样的谶纬与祥瑞,下面的人就制造什么样的谶纬与祥瑞。
执政七年
曹丕称帝后共在位七年。其执政期间,对内致力于巩固集权并恢复经济。核心举措包括:废除
丞相恢复三公制度;恩赐重臣及其子嗣;打击异己、削弱宗藩势力,禁止诸侯进入
洛阳市以防
政变;颁布《禁母后预政诏》等禁止外戚宦官干政;减轻百姓的税赋与劳役负担,颁布《轻刑诏》、派使者深入地方州郡调查民生疾苦,让民间得以休养生息;复兴儒学,重建太学和地方官学;制定九品中正制,恢复举孝廉等人才选拔制度。
对外,曹丕将征伐的重心放在
孙吴,先后三次兴兵伐吴。黄初二年(221年),
孙权攻取
关羽据守的
荆州市后,为对抗
刘备的报复,选择与
曹魏修好,遣使表示臣服,曹丕遣
太常邢贞前往江东册封孙权为吴王。
黄初三年(222年)孙吴军队大破蜀军后,孙权拒绝派遣长子
孙登入魏为人质,魏吴关系急转直下。同年十月,曹丕发动三十万大军,分三路讨伐东吴。黄初五年(224年)八月,曹丕再次发动十万人进攻吴国的
扬州市。黄初六年(225年)八月,曹丕第三次发动大军十万人,进攻
孙吴的广陵。这三次兴兵,均未能取得明显的战果。但曹丕通过这几次出军,瓦解了以将领
臧霸为代表的青徐二州的豪霸割据势力。
执政期间,曹丕还主持
编修了
中原地区第一部类书《皇览》。
盛年去世
黄初七年(226年)五月十六日(6月28日),曹丕病危,册立平原王
曹叡为太子,命
曹真、
曹休、陈群、
司马懿受遗诏辅佐嗣主。曹叡是曹丕与
文昭甄皇后所生之子。曹丕称帝后,甄氏失宠,于黄初二年(221年)六月被曹丕下诏赐死。因甄氏被杀的缘故,曹丕长期有意另选继承人。直至曹丕病重,曹才被仓促立为太子。
五月十七日(6月29日),曹丕在洛阳宫嘉福殿去世,终年四十岁,谥号文帝。曹丕临终前下旨将后宫淑媛、
昭仪级别以下者全部遣散出宫,送其归家。六月九日(7月20日),依照曹丕生前制定的薄葬制度,曹丕的遗体被葬入首阳陵。
首阳陵位于今
河南省偃师区西北的
首阳山东麓。陵墓因山为体,无封无树,未修建实殿,有园邑,通神道。墓内无苇炭,没有藏入金银铜铁,只以瓦器殉葬。
施政举措
政治领域
推行九品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命陈群制定“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作为新的选官制度。具体操作方法是各郡从在朝为官的本籍人士中选出一名品行端正有声望之人担任中正,中正负责依据品行和才干,将本籍士人划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共计九个等级,即九品,然后将人才评定结论上报给中央,作为朝廷选拔人才任命官员的依据。
黄初三年(222年)正月,曹丕下诏命令地方郡国在选拔人才时不必在年龄上有所限制。
历史学家
唐长孺认为,曹丕实施九品中正制、由政府来委任中正,目的是削弱名士在人才选拔上的威权,“不让名士的
清议在政治上取得优势”,实际效果是“把私人的月旦评变作官家的品第,强迫清议与政府一致,强迫清议与政府一致,同时使原来与政府有矛盾的大族名士与政府取得协调,政府控制了舆论,而当中正的既是大族名士,他们的私家操纵也由此取得了合法地位。”
打击宦官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鉴于外戚与宦官争权导致
东汉衰微的历史教训,颁布命令禁止宦官担任超过“诸署令”级别的官职。该命令以
金策的形式撰写,作为不可更改的祖制藏于石室。
压制外戚
黄初三年(222年)九月,曹丕下诏禁止后宫干政,称“妇人与政”是朝政紊乱的本源,规定自今以后,群臣不许再向太后奏事,后宫家族不许担当辅政重任,不能横受茅土之爵,且宣布诏书传承后世永为祖制,若有人违背则“天下共诛之”。
苛禁宗室
为防范皇族中发生皇位争夺事件,曹丕制定有“诸侯不朝之令”,强制藩王(侯)离开
洛阳市前往封地,禁止藩王(侯)在无诏书的情况下来洛阳朝觐,禁止藩王(侯)之间、藩王(侯)与朝臣互相往来。
白寿彝主编的《
中国通史》评价道:曹丕该政策出台后,
曹魏的同姓王公“名义上是王公,实际上毫无权力,甚至连人身自由都没有,形同囚犯”。
废除丞相
为避免朝中出现权臣,曹丕还废除了丞相一职,恢复了汉代的三公制度。在
延康元年(220年)任命
贾诩为
太尉、
华歆为
相国、
王朗为
御史大夫。
黄初元年改相国为
司徒,改御史大夫为
司空。废除丞相的同时,曹丕新设中书省,由该机构长官
中书监令来掌控皇室机要、诏旨和奏章。中书省与负责处理政务的尚书台共同支撑皇权,削弱了三公九卿的权力。
鼓励举报
曹丕受禅称帝时曾以谶纬作为宣传工具。为防范谶纬被他人利用威胁到
曹魏政权,曹丕严禁民间传播与谶纬有关的“妖言”,凡制造、散播“妖言”者一律诛杀,并鼓励民众举报,举报者可获得官府的赏赐。后因民间出现以诬告他人来报私仇的风气,
治书侍御史高柔上奏劝说曹丕废除“妖谤赏告之法”,但曹丕没有接受。黄初四年(223年),曹丕下诏禁止民间百姓私自复仇,私自复仇者族灭其家。后因以诬告为复私仇手段者越来越多,曹丕又在
黄初五年(224年)春正月修订政策,宣布官府只接受谋反大逆之罪的举报,以其他罪名举报一概不受理;而若有人胆敢诬告,将以相应的诬告罪名来惩罚诬告者。举报之风至此得以平息。
提倡直谏
延康元年六月,曹丕杀害了谏阻其整军南征的
度支中郎将霍性。同年七月,为消除霍性之死的负面影响,曹丕下发政令,鼓励百官有司进谏。史书中存留有多则曹丕接受劝谏的记载:
夏侯尚是曹丕心腹,曹丕下诏给夏侯尚,内有允许夏侯尚“作威作福,杀人活人”的句子。大臣
蒋济看到后批评这些话是“亡国之语”,曹丕派人追回了诏书。曹丕喜好带着群臣狩猎野鸡,大臣
辛毗批评说此举让
皇帝很快乐,但对群臣来说则很苦。曹丕闻言默然,之后减少了狩猎的频率。曹丕称帝后经常出游,并喜好捕猎老虎,有时会迟至日暮才回宫。大臣
王朗上奏表示非常担忧皇帝的生命安全,曹丕表示接受劝谏。大臣
苏则陪同曹丕狩猎,看守猎物的士兵疏忽,让猎获的鹿跑掉。曹丕知晓后大怒,要将相关人等悉数论斩。苏则力谏认为因猎物而杀人不对,曹丕采纳了他的意见。史书中也存留有不少曹丕拒不纳谏的记载:黄初元年(220年),长水校尉
戴陵也进谏曹丕不宜经常外出游猎,曹丕大怒,对戴陵施以“减死罪一等”的惩罚。驸马都尉兼侍中
鲍勋劝阻曹丕减少外出游猎,曹丕亲手撕毁鲍勋的表章,并将鲍勋贬为右
中郎将。
怀柔边疆
曹丕统治时期,对除
蜀汉与
孙吴以外的周边其他势力,采取以怀柔政策为主,辅以军事威慑的政治策略。
延康元年(220年),鲜卑部落首领
轲比能、
素利、
弥加等派遣使者献马,曹丕册立柯比能为“附义王”,册立素利、弥加为“归义王”。曹丕受禅称帝时,有匈奴部落的单于和其他周边少数民族势力的使者前来祝贺。黄初元年(220年),曹丕向匈奴南单于
栾提呼厨泉赐授魏国的玺绶、青盖车、乘舆、宝剑、玉;又册封鲜卑首领
步度根为王。
怀柔区之外,曹丕也注重选派有处理少数民族问题经验的官员如
田豫、
牵招、解俊等负责边疆事务,以减少摩擦。对长期割据
辽东地区的公孙氏政权,曹丕在位期间也以怀柔政策为主,于
黄初三年(222年)加封时任辽东
知府公孙恭为
车骑将军,以示笼络。
经济领域
屯田修陂
曹操重视屯田,曹丕执政后继续推行屯田政策。为配合屯田,曹丕时代鼓励地方郡守开垦田地,兴办了诸多水利灌溉工程。如在今
河南省境内断太寿水作陂、遏水与
汝水作陂以种植水稻;在今安徽合肥一带修筑芍陂、茹陂等用来灌溉稻田;在今
陕西省境内修筑临晋陂灌溉盐碱地三千余顷。曹丕时代经营的水田,亩产量有时可达10以上。《晋书·食货志》称,在曹丕统治的
黄初年间,四方郡守主持开垦,增加田亩,是朝廷用度不缺的重要原因。
罢五铢钱
东汉末年,
董卓擅铸小钱造成币制混乱。
曹操担任
丞相后下令恢复五铢钱,后因经济破坏严重,社会财富萎缩,不足以支撑货币经济而再次废除了五铢钱。曹丕称帝后,于黄初二年(221年)三月下诏恢复五铢钱,至该年十月,因谷价昂贵而不得不宣布罢用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允许百姓用粮食和布帛在市场上交换。此后直到曹丕去世,
曹魏政权始终未能重建货币经济。直到
曹叡太和元年(227年),曹叡才接受
司马芝等人的建议恢复五铢钱。
轻刑减赋
延康元年(220年)二月,曹丕颁布《薄税令》,将关津、池苑之税降低至十税一。
黄初三年(222年),曹丕下召停止对曹操高陵的墓祭,以节俭人力物力,减轻百姓负担。黄初五年(224年),曹丕鉴于天下多事而人口稀少、百姓动辄触犯律法的现实,下诏全面减轻刑罚尺度,让百姓休养生息。
军事领域
士家制度
曹魏政权实施兵民分离的世兵制,兵户另立为兵籍,又称士籍。兵户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须父死子继世代当兵。该制度又称作“士家制度”。士家制度创设于
曹操时代,曹丕继位称帝后继续实施。士家制度与屯田制度关系密切,
许昌市、
安阳市与
洛阳市这三座
首都是曹魏的核心屯田基地,也是士家的主要聚集地。曹丕定都洛阳后,曾欲自
冀州区强制迁徙士家十万户到河南,后因饥荒及群臣劝谏,改为迁徙五万户。士家缺乏人身自由,无法成为自耕农,也无法出仕做官,其婚配限于同类,士家中的寡妇会被政府强制婚配给没有妻子的士家兵卒。在当时,士家被普遍认为是一种低贱的特殊阶级。
曹魏政权将士家集中控制起来,是为了防止将士叛乱,强化政府对割据势力的控制,将属于将领的私家部曲变成政府控制下的兵卒。
平定河西
曹魏初建时,联通西域的河西地区存在诸多地方豪强势力。其中以
武威市的
颜俊、
张掖市的
张进、
酒泉市的
黄华、西平的麴演最为强大,各自拥郡造反互相攻击。曹丕上台后,又有武威三种胡、凉州卢水胡等势力反叛。曹丕将河西地区从
武威郡析出,单独设为凉州。以
曹真为镇西将军,
都督雍、凉两州军事,又任命了解河西各郡情况的
张既为凉州
刺史,以久在
西北任职的
苏则为护羌校尉。
延康元年(220年),苏则发兵降服武威的三种胡,击破
张掖郡的反军。黄初二年(221年),曹真派将军费耀击破
酒泉郡的反军。张既指挥军队击破卢水胡,斩首及俘虏上万人。平定河西地区为
曹魏政权开通西域创造了条件。黄初三年(222年)二月,西域善(在今新疆若羌)、
龟兹(在今新疆库车)、
金玉国(在今新和田南)诸国分别派使节赴
洛阳市与曹魏通好,并献上珍异之物。曹丕派使者前去西域抚慰,并在
高昌国设置了戊己校尉。
收复上庸
延康元年(220年),蜀将
孟达率部曲四千余家投靠曹魏。曹丕未等孟达上书,破例先给孟达写信慰问并赏赐物品。信中安抚孟达说:若欲前来觐见,不必让家属一起长途跋涉,可先妥善安置好部曲,无后顾之忧再徐徐轻骑东来。孟达抵达
谯郡后,曹丕与之共乘
小辇,并执手抚背开玩笑说“卿不会是
刘备的刺客吧?”。曹丕拜孟达为
散骑常侍、
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合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为
新城郡,以孟达为新城
知府,并派遣征南将军夏侯尚、
右将军徐晃率军与孟达一起进攻蜀将
刘封。刘封兵败,回到
成都市后被刘备所杀。上庸三郡被纳入
曹魏政权的版图。
通讨虏渠
黄初六年(225年)三月,曹丕亲赴前线魏吴前线视察,下令在
召陵区地区(今
河南省郾城区东)开挖运河用于运输军粮,取名讨虏渠。该渠的起点是河南城县的
汝水,终点是河南
商水县东南的颖水。曹丕开挖讨虏渠,是鉴于魏军此前多次南征
孙吴,皆未能速战速决,常因消耗时日粮草不济而退军。讨虏渠的功用,是沟通
唐河、汝水和颖水,将曹魏
南阳地区的粮草通过水路运输至对吴国用兵的主战场
江淮平原。
三伐吴国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
孙权杀
关羽袭取
荆州市,与
刘备交恶。
延康元年(220年),孙权派遣使者来
曹魏奉献礼物。黄初二年(221年),刘备东征孙权。该年八月,孙权派遣使者向曹魏表示臣服,曹丕派
太常邢贞持节南下,拜孙权为大将军,册封吴王。
黄初三年(222年),吴军大破蜀军于
夷陵区。曹丕派侍中
辛毗、尚书
桓阶南下与孙权盟誓,要求孙权送长子
孙登至
洛阳市为人质,为孙权所拒。同年秋九月,曹丕自
许昌市亲自南征。命
曹休、
张辽、
臧霸率军出洞口(今
溧阳市长江沿岸);
曹仁率军出
无为市(位于今安徽
芜湖市无为县);
曹真、夏侯尚、
张郃、
徐晃率军围困
南郡(今湖北
荆州市一带)。
孙权一面派遣吕范率水军抵御曹休等,派遣
诸葛瑾、
潘璋等援救南郡,派遣
朱桓担任濡须督抵御曹仁;一面卑辞上书曹丕请求谅解。曹丕接书后回复孙权,再次命其送长子孙登来洛阳做人质。孙权拒绝送孙登入魏,吴军临江据守,与魏军对垒。次年三月,魏军北撤,战事结束。曹丕在退军诏书中称魏军在对垒中占据绝对优势,东路进攻洞口的军队与
孙吴吕范军作战“斩首四万,获船万艘”;曹仁军据守濡须擒获达上万之数;围攻
江陵县的魏军造成吴军数千人落水溺死。曹丕解释魏军之所以北还,是担心瘴气与疾病蔓延。
吴国方面的记载显示双方互有胜负,总体上魏军占据优势。
黄初五年(224年)七月,曹丕东巡至
许昌市;八月,坐龙舟亲率
北洋水师沿蔡水、颖水至
淮河。九月,曹丕率军出
扬州市,与东吴军队隔江相望。吴军沿江布置疑城以迷惑魏军。曹丕感叹“彼有人焉,未可图也”,率军北还。
黄初六年(225年)八月,曹丕再次率水师自
谯郡沿涡水进入淮水。十月份抵达广陵,命士卒十余万临江列阵,旌旗招展达数百里,以震慑吴国。后因冬季严寒,水道结冰,舟船难以进入
长江,不得不率军北还。吴军以敢死之士五百人埋伏于魏军北归的必经之路,截击夺得曹丕的副车羽盖。
统一青徐
汉末时期,青、徐二州陷入混乱,出现了以
臧霸、
孙观等为代表的诸多武装割据势力。臧霸等将领虽归顺
曹操,但仍拥有独立的地盘和兵力。曹操在与群雄争霸的过程中,选择“割青徐二州委之于(臧)霸”,以获取这些
地方武装割据势力的支持。这导致青徐豪霸在曹操时代实际上处于半独立状态。曹操在
洛阳市去世时,以青、徐二州为根据地的臧霸军与青州兵曾发生骚乱。曹丕继位后采取抚而不讨的策略,以稳定局势。
黄初三年(222年),曹丕三路伐吴,东路魏军由
曹休、
张辽、臧霸率领。黄初四年(223年)八月,曹丕东巡奖赏诸将在征伐
孙权之役中的功绩,趁
臧霸前来朝见之机夺了他的军队。臧霸此后长期居住在洛阳,失去了对青、徐地区的控制权。黄初五年(224年)、六年(225年),曹丕亲自督军两次伐吴,发动广陵战役,但两次均未与
孙吴军队正式交锋。历史学家
田余庆认为,这两次
扬州市战役皆非单纯的攻吴军事行动,而是为了解决青徐地区因剥夺豪霸兵权而出现的动乱,曹丕至广陵炫耀兵力存有威慑青徐豪霸的用心,“曹丕在广陵之役中最终解决了青徐豪霸控制一方的问题,增进了魏国的稳定,巩固了北方的统一,可以说是他在位七年中的一件可以称说而又被人们忽略了的大事。“
文化领域
尊孔崇儒
曹丕在位期间推崇儒学。黄初二年(221年)下诏褒扬
孔子,命鲁郡重修
孔子庙,以一百户吏卒守卫,并在孔庙外修筑房屋让
儒家学者居住;封孔子后人
孔羡为
曾子侯,食邑百户。当时知名的儒家学者
董遇、
贾洪、
邯郸淳、
薛夏、隗禧、苏林、
乐详等人,也得到曹丕的礼遇。
黄初三年,曹丕下诏给
河南省刺史,要求地方官府禁止吏民前往当地的
老子亭祭祀,理由是老虽是贤人,但不宜排在孔子之前,鲁郡孔庙未成而祭祀老子不妥,应避免往来民众将老子当成神明。
曹叡年间,大臣
高柔上疏,赞扬曹丕在中央恢复了辟雍,在地方州郡重建了考试制度,使天下士子再次得到接受儒学教育的机会。
恢复太学
东汉设有太学,后因战乱长期废置。黄初五年(224年)四月,曹丕下诏在洛阳重设太学,以五经为主要教学内容,制定课试之法,设置春秋谷梁博士。有志于学业者,可由地方州郡负责送至太学就读。在曹丕时代,洛阳太学有博士十余人,弟子数百人。
编修皇览
曹丕喜好文学,称帝后下诏集合学者编修了中国首部类书。该书的编修目的是便利曹丕查阅资料,故书名定为《
皇览》。参加编修工作的
王象、
刘劭、
桓范等均是当时的知名文士。全书共收文章千余篇,皆从前代经、传之中辑出,再分类编排。共编为四十余部,每部数十篇,共计八百余万字。该书已散佚不存,但开创了中国类书编辑的传统,为后世皇家主持编撰类书以保存典籍文献有示范作用。
其他
营建洛阳宫
东汉初平元年(190年),
董卓强迫
刘协迁都
长安,劫掠焚烧了
洛阳市城。黄初元年(220年)曹丕定都洛阳,筹划重建洛阳宫。当时洛阳已是树木成林,曹丕颁布免除徭役的优惠政策,任命
王昶为洛阳典农,负责吸引招揽百姓伐木垦荒,改变洛阳周边数百里无人烟的荒凉局面。又自
冀州区强制迁徙士家五万户,用于充实洛阳周边地区。曹丕执政期间,洛阳皇宫先后建成嘉福殿、崇华殿、凌云台、灵芝池、天渊池、九华台等殿阁园。洛阳外围则建设有供皇室狩猎的禁苑。
卢弼《
三国志集解》认为曹丕营建洛阳城,开了
曹魏政权大兴土木的先河。
作品与思想
曹丕喜好文学,勤于撰述,是邺下文人集团的核心人物,擅长诗歌与辞赋,个人作品有近百篇之多。《
隋书·经籍志》记载的曹丕作品有:《魏文帝集》十卷(
南梁时有三十三卷)、《
列异传》三卷、《
典论·论文》五卷、《士品》一卷(梁代时有《刑声论》一卷)。《
旧唐书·经籍志》记载的曹丕作品有:《海内士品录》二卷、《兵法要略》十卷、《皇博经》一卷。这些著作皆已散佚,明代人
张溥搜罗佚文编辑有《
魏文帝集》。
诗歌
曹丕的诗歌流传至今者有四十多首,多为邺下时期所作。内容有描写贵公子生活者,有反应政治军事事件者,也有描写征夫行役、夫妇别离、民生艰难者。曹丕诗歌的艺术特色与成就有四:一是内容多写游子思妇,如泣如诉,形成柔和婉转的风格。二是效仿汉代的乐府民歌,语言平实易懂,不作刻意雕琢。三是善于借景抒情。四是形式多样,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皆有。代表作有《燕歌行》《上留田行》《见挽船士兄弟辞别诗》等,其中《燕歌行》是
中原地区文学史上流传下来的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被后世尊为“七言之祖”。
附《燕歌行(其一)》: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佗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辞赋
曹丕的辞赋流传至今者有二十八篇,可分为叙事抒情和咏物抒情两类。其叙事抒情赋多以征伐、离别、女性、宴饮、狩猎为主题,或歌颂
曹魏的功业,或抒发父子兄弟间的感情,或同情女性的不幸命运,或描绘贵族生活的畅意。咏物赋则以睹物生情、体物言志为主题,抒发胸怀,表达节操与志向。代表作有《浮淮赋》《述征赋》《感离赋》《寡妇赋》《
登台赋》等。
《典论》
《典论》是曹丕辑录自己的文章而成的一部文集。文章题材以政治主张与文学评论为主,“
建安七子”的说法即出自该书。《典论》的写作大约始于建安十七年(212年),辑录为集定名为《典论》约在建安二十三年(218年)至二十四年(219年),成书后仍有增删。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典论》共有五卷,今天尚存《典论‧自叙》《典论‧论文》《典论‧论方术》《典论‧论太宗》等章节片段。
《典论》是曹丕与邺下文人集团交流的产物,其撰写带有政治目的。《
魏文帝曹丕传论》认为,曹丕在储嗣之争的关键时期倾注精力来创作《
典论·论文》,是想要“利用其所阐述的观点劝说
曹操、卞后和宫人,劝诫曹操的臣下,以春秋大义为准则立嫡以长。同时,说服竞争对手
曹植放弃争权。”通过传播《典论》中的文学见解与政治见解,曹丕可以为自己经营名声;通过在《典论》中赞颂曹操的功绩,记载曹操与曹丕的父子之情,列举袁绍集团、刘表集团因废长立幼而分崩离析的史实,可以对曹操及曹操周边之人起到规劝和警醒作用,有助于曹丕在与曹植的储嗣之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受
儒家思想影响,《
典论·论文》多引用《
诗经》《尚书》《
论语》等儒家典籍的内容来表达思想主张。《典论》中收录有《论太宗》《汉武论》《周成汉昭论》等篇章,旨在通过评点前代帝王的施政得失来表达曹丕的政治见解。当时的“文学诸儒”中有人认为
刘恒虽然贤能,但在“通达国体”方面不如
贾谊。曹丕撰写《太宗论》与之辩论,认为贾谊虽有才能,但只是管仲、
晏婴那样的贤臣,比不上汉文帝作为君王的“大人之量”。曹丕赞誉汉文帝对内清静无为、节俭朴素,对外以恩德怀柔安抚,天下因之安定;同时也批评汉文帝有三件事做得不对:一是不该杀
舅父薄昭,二是不该宠幸
邓通;三是不该让受宠的
慎夫人衣不曳地,穿得很寒酸。曹丕认为优待外戚可以养之以恩,不能假借以权;如果赋予外戚权力,等到外戚犯了罪又不得不惩罚他们,反而丧失了优待外戚的本意。
《
典论·论文》中的《论文》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是对
建安时期文学创作的理论概括。曹丕在其中提出的文学批评原则对当时及后世都有很大影响。这四条理论原则是:(1)文学自有其价值,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2)写文章要“以气为主”,好的文章自有其独特的文气,也就是由精神气质构成的文章风格。(3)区分文章体裁,将之分为“四科八类”。(4)文学批评应保持端正的立场,不可文人相轻,不能贵古贱今,不能崇尚虚名而不顾实际。
《兵法要略》
《
旧唐书·经籍志》著录曹丕有《兵法要略》十卷。此书已散佚。
曹丕的军事才干得益于长期跟随在
曹操身边参与战事。他自称:“以时之多故,每征,余常从。”曹丕执政后常引用兵法分析军事行动。
黄初三年(222年),
刘备为
关羽复仇,率军与
孙吴军队战于
夷陵区。曹丕得知刘备的军队修筑栅栏连营七百余里后,对群臣说刘备缺乏军事常识,连营七百里是无法拒敌的,并预判
孙权将取得战役的胜利。同年,
蜀汉大将
黄权率众归降,曹丕又在承光殿上与众降将公开讨论“军旅成败去就”方面的问题。
历史评价
《
三国志》的作者
陈寿评价曹丕“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可惜缺乏“旷大之度”与“公平之诚”,否则可以比肩古代贤主。
十六国时期的
成汉皇帝
李班评价曹丕“文章鉴识,超然卓绝”。
东晋人
葛洪称赞
曹操与曹丕父子提倡葬礼从俭,是在继承先秦时期的墨家思想:“魏之武文,送终之制,务在俭薄,此则
墨子之道,有可行矣。”
南梁的文学批评家
刘勰为曹丕抱不平,认为“魏文之才,洋洋清绮”,并不比他的弟弟
曹植逊色,旧论之所以认为曹植更优秀,是因为“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人们天然地更同情曹植这样的弱者。
唐朝史学家
刘知几批评曹丕“临戎不武,为国好奢,忍害贤良,疏忌骨肉”。
明代人
张溥评价曹丕“帝业无足称”,但不让宦官干政、不让外戚揽权的制度值得称赞。
史学家郭沫若评价曹丕:“在政治家的风度上有时还可以说胜过他的父亲。如令宦人为官不得过诸署,禁母后预政,取士不限年资但纠其实,轻刑罚,薄赋税,禁复仇,禁淫祀,罢墓祭,诏营寿陵力求检朴等等,处处都表示着他是一位旧式的明君典型。”
三国史学者
马植杰评价曹丕:“从曹丕的政治设施来看,也有些不错的。拿曹丕与其他封建帝王相比,尚属中等偏上者。”
文史学者
刘大杰于《
魏晋思想论》一书中评价曹丕,说他虽然自命具备儒者之风,实际上已接受道家的
无为社会主义。
荀粲、
夏侯玄、
何晏、
王弼这些人后来崇尚
黄老之学并非偶然,“一个爱好文学尊奉黄老精神的皇帝,给与当代士大夫的影响,自然会产生那种玄学和旷达的风气。”
古典诗词学者
叶嘉莹评价曹丕:“魏文帝在即位后,曾下了息兵诏,下了薄税诏,下了轻刑诏。他实在是一个很有理想的皇帝,希望能够把天下治理得更好。但是很可惜,他只做了七年的皇帝就死了,死的时候只有四十岁。”
逸闻故事
饮酒论剑
曹丕钟爱兵器,做太子后曾亲自组织名匠铸造刀剑。曹丕也精通剑术,向多位名师学习,善于“以短乘长”。奋威将军
邓展“晓五兵”,能空手入白刃,
武艺精湛。曹丕与之饮酒论剑,二人于酒酣耳热之际以芋蔗为杖比试,曹丕三次击中邓展手臂。邓展不服,请求再次比试,曹丕故意引诱邓展贸然出击,再次击中其额头。曹丕与邓展交手的详细经过,载于曹丕撰写的《
典论·论文·自叙》,其中可能存在夸大的成分。曹丕也精通射术。
建安十年(205年),曹丕与族兄
曹真在
邺城遗址之西狩猎,曹丕于一日间射杀獐鹿九只,雉兔三十只。
喜爱葡萄
曹丕在世时甚喜爱葡萄一物,并对古作
蒲桃。此于《与吴监书》、《诏群医》中有记:“三世长者知被服,五世长者知饮食。此言被服饮食,非长者不别也……中国珍果甚多,且复为说蒲萄。当其朱夏涉秋,尚有余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酸而不脆,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又酿以为酒,甘于鞠蘖,善醉而易醒。道之固已流涎咽唾,况亲食之邪。他方之果,宁有匹之者”。曹丕在其诏书中也曾记:“南方有龙眼荔枝,宁比西国
葡萄石蜜乎?”由此可见,曹丕的确对
葡萄钟爱有佳。
巾角弹棋
曹丕擅长弹棋, 弹棋是当时的一种棋戏,两人对局,有黑白子各六枚,相互弹击。曹丕用手巾角拂棋,没有弹不中的。有人自荐说也擅长弹棋,曹丕让他一试。他头戴葛巾,低头甩巾角拂棋,技艺比曹丕更为高超。
武艺非凡
曹丕善击剑骑射,在《典论》的自叙中更自诩其非凡箭艺,能“左右射”,可谓文武兼备。有一次,曹丕和平虏将军
刘勋、奋威将军
邓展共同饮宴。曹丕一向听说邓展精研武术,擅于运用各种兵器,而且还能空手入白刃,因此,曹丕就和邓展谈论起剑术,谈着谈着,邓展要求和曹丕在实战中较量一下。此时,正是酒酣耳热之后,大家正在吃
甘蔗,于是就以甘蔗为剑,几个回合下来,曹丕连续三次都击中邓展的手臂,左右皆大笑起来。邓展不觉脸红,更不服气,要求再来一次。曹丕就故意说:“我的剑快而集中,很难击中对方的面部,因此只是打中了你的手臂。”邓展说:“别说了,我们再来一次吧。”曹丕知道这次
邓展一定会突然间向中路猛攻,就装假不经意地向邓展进击,邓展果然如曹丕所料,猛地冲杀过来,曹丕却迅速退步闪过。出手如风,从上方截击,一下打中邓展的额角,这一下使得一同喝酒的人都禁不住惊叫起来。这一幕比剑结束后,曹丕和邓展二人还座继续畅饮,曹丕笑着对邓展说:“从前有一个名医叫杨庆的,他曾叫
淳于意将自己的旧秘方全部抛弃,另外教授他的秘术,我看邓将军还是把旧技抛弃,接受新的重要的击剑方法吧。”话音刚落,满座都不禁欢笑起来。
永始临台
魏文帝曹丕在位时,于许昌修建陵云台 ,永始台等院落,其中永始台后为
郭女王居所,具体位置今已不可考。根据《
许昌县志》记载:“永始台,魏文德皇后尝居之,今失其处。”
黄初五年(公元224年),曹丕率大军东征
孙吴,郭皇后留居许昌永始台。时值夏秋季节,天降大雨百余日,永始台的城楼多有坏损,大臣们奏请皇后另居安全地方。郭皇后说:“昔日
楚昭王出游,
愍怀嫔姜氏留居渐台,江水突然暴涨,使者来迎姜氏而没有楚昭王的符信,姜氏坚决不去,最后被江水吞没。如今,皇帝在远方,我还没有遇到危险便移居别处,怎么可以呢?”于是,大臣们再也不敢提及此事。
预言成真
汉灵帝
熹平五年(176年),
谯郡上空出现了黄龙,
光禄大夫桥玄问太史令
单飏说:“这是何吉兆?”单回答:“以后必有称王的人在这里诞生,不到五十年,还会有黄龙出现,天象经常和人事相应,这就是天人感应。”
内黄县人
殷登把这话默默记下来。四十五年后,殷登还健在。
延康元年(220年)三月,黄龙又在谯县再现,殷登听到这个消息时说:“单飏的话,果然应验了。”
相士算命
曹丕任五官
中郎将时,曾在一次宴请中向相士
朱建平询问自己的寿命,朱建平说:“您的寿命是八十岁,四十岁时会有小灾难,希望您多加小心。”曹丕果然四十而终。
以驴鸣送丧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建安七子之一的
王粲去世。曹丕与王粲交好,亲临悼念。曹丕在祭奠现场建议道:“仲宣(王粲字仲宣)生前喜欢驴叫,我们各学一声驴叫来送送他吧!”于是众人一起在葬礼上学驴叫。
羞辱于禁
于禁是
曹魏名将,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在
关羽水淹七军中遭水灾所困,率军向
关羽投降。后
孙吴袭取荆州,于黄初二年(221年)将于禁送回魏国。曹丕召见了于禁,于禁当时已须发皓白,形容憔悴。曹丕以樊城之战乃水灾骤至、非作战不力为由复拜于禁为安远将军,并让于禁先去拜
曹操的
高陵区,然后再出使吴国。曹丕令人预先在高陵绘制关羽获胜、魏将
庞德愤怒求死、于禁选择投降的壁画。于禁在高陵看到这些壁画后羞愤而死。
司马光认为曹丕可以废
于禁,也可以杀于禁,但如此羞辱于禁非人君所应为。
逼作七步诗
据《世说新语》记载,曹丕称帝后曾令
曹植七步作诗,作不出来便要对曹植实施惩罚。曹植应声写了一首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读了这首诗后感到很惭愧。
因七步诗不见于
魏晋曹植的各种集子,《世说新语》是迄今可见的唯一来源,该故事的真实性长期存在争议。史学家郭沫若认为七步诗的故事情节幼稚:“曹丕如果要杀曹植,何必以逼他做诗为借口?子建(曹植)才捷,他又不是不知道,而且果真要杀他的话,诗做成了也依然可以杀,何至于仅仅受了点讽刺而便深惭?”古典诗词学者
叶嘉莹也认为这个故事不可靠,“以他(曹丕)的智慧才略,就是要杀死曹植,也有别的办法,绝不会用这种笨办法。”
家庭关系表
纪念场馆
魏文帝曹丕的陵墓位于汉魏洛阳故城东北部的
首阳山,并以此为名唤作
首阳陵。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曹丕.(中国)北京历史图典文化发展中心.2024-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