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简称精仪学院),位于天津市,具有一流的学科和学术地位。学院拥有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光学工程、物理电子学、精密仪器及机械、生物医学工程、光电子技术6个博士点和6个硕士点;仪器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生物医学工程天津市重点学科;仪器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3个博士后流动站;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电信息技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
2018年12月10日,荣获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
学院下设四个系:精密仪器工程系、光电信息工程系、光电子科学技术系、生物医学工程与科学仪器系。截止到2018年8月,学院有教职工244人,其中教授65人,副教授83人,博士生导师161人,硕士生导师18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名。
历史沿革
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简称精仪学院)于1995年10月2日在原精密仪器工程系(成立于1959年)基础上成立的,原精密仪器工程系的前身是精密机械仪器专业成立于1952年。
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以下简称“精仪学院”)办学历史久,学科实力强,师资水平高,有着良好的育人传统和改革基础。2008年,学校将精仪学院设立为“综合改革试验区”,2011年,精仪学院入选为“国家试点学院”。学校将试点学院作为实现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难得机遇,举全校之力推动试点学院改革,“资源不受限,政策无禁区,敢碰改革关键点,敢趟改革深水区”,并以此为契机带动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水平的全面提高。
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简称精仪学院)于1995年10月2日在原精密仪器工程系基础上成立。原精密仪器工程系成立于1959年,原精密仪器工程系的前身是精密机械仪器专业成立于1952年,我国老一辈著名教授项任澜、王守融、蔡其恕、钱耀绪、吴又芝、邱宣怀、刘豹、苑文炳、吴继宗、孙祖宝等均在此任系主任或执教。
经过几代精仪人数十年的拼搏,精仪学院已经发展成为仪器仪表领域国内首屈一指的“精品”学院,在全国同行中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科研队伍结构合理、科研成果累累、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院和青年学生向往的学术殿堂。
办学条件
院系概况
学院下设四个系,设有五个本科专业。学院还拥有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电信息技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精密仪器中心、现代光学研究所、光电子研究中心、传感工程研究所、照明技术研究所、光电测控技术研究所、
激光与光电子技术研究所、生物光学研究所、安全防伪技术研究中心等研究和开发机构。
师资队伍
学院有教职工221人,其中院士2人,教授60人,副教授70人,45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108人,博士导师64人,硕士导师111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在岗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8人,
天津市授衔专家9人,国家科技部“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3人。学院拥有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电信息技术、微光机电系统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微纳制造与测量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生物医学检测技术与仪器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并建有天津市微纳制造技术工程中心、天津神经工程研究中心、生物光学研究所等多家研究机构。学院实验教学中心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强大的学科基础和先进的教学设施为本科教学及学生毕业后的继续深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人才培养
工程科学专业
工程科学专业,该专业定位为培养“未来的钱学森”,能解决人类面临重大问题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未来工程领军人才。面向仪器仪表工程等领域,将工程科学专业打造成高等工程教育的国家“梦之队”。
工程科学专业采取基于学生发展潜质、双向选择基础上的分类培养。一是对于具有创新潜质的学术精英,与国际一流大学合作培养。此类学生免试推荐学术型研究生,优秀者赴国外攻读博士。二是对于具有总师潜质的工程精英,与一流企业合作培养。此类学生保留免试攻读应用型研究生资格,在企业一线实践2-3年后再回校攻读相关学科的专业学位。
工程科学专业的培养方式采取“四制三化”,即多层面选拔组班制——关注学生兴趣与潜质,因材施教;竞争性分流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本硕博统筹培养制——实现选育评的一体化;全员双
导师制——学术导师+职业导师;个性化课程体系——定制培养方案;国际化育人体系——“走出去”+“请进来”;小班化教学体系——强调以学为中心。在课程体系中,取消了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数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化学等课程纯英文授课,强化工程实践和工程领导力培养,注重批判性思维训练等。
试点学院是高校的特区,那么
工程科学专业则是学校“特区中的特区”。尝试以工程科学专业全方位引领招生、培养、国际化合作办学、教师聘任等一系列学院层面的改革,从而全面提升学院办学水平,并为学校的总体改革积累经验。
课程质量提升行动计划(以下简称“Qc计划”)。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载体,当前我们在学习挑战度、师生互动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本质原因是教师投入教学的时间和精力不足,因此推出了旨在提升课程质量和教师教学投入的“Qc计划”。
“Qc计划”旨在进一步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以教学为中心配置师资力量、硬件资源、业务经费和工作评价;坚持深化教学改革,强调以“学”为中心,突出教育过程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带来的成果及变化,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价值观塑造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构建课程质量保障体系,明确课程质量标准,择优聘任授课教师,强化学生深度参与,实施教师利益相关的教学评价制度,进一步完善教学环节的监测、控制和变革机制,持续改善教学质量。
采用自愿申请、资质认定、科学评价、合理流动的方式实现岗位的择优聘任,突出质量意识,促进优秀教学资源的合理流动与整合,力争做到让最好的教授、副教授承担本科生课程,同时激励教师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未能获聘教学岗位的教师将自动进入专职科研或其他序列。
学科体系
科研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
领导团队
历任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