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简称“甘”或“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
兰州市,境域面积为42.59万平方公里,截至2022年末,甘肃全省常住人口2492万人。
甘肃省地处中国西北,是中国自然地理环境最复杂多样的省级行政区之一;地处
黄土高原、青藏高原、
内蒙古高原的夹挤之间,西依
祁连山脉,境域形成狭长的“如意状”。受
纬度、地形和海陆分布影响,甘肃的气候类型多样,主要有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寒气候;整体上处于干旱半干旱区域,少雨多风沙。
甘肃省发展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
旧石器时代早期。西周时,秦人先后在关陇地区建立
周代和
秦朝。西汉时,
霍去病两次征战河西,
西汉“列四郡、据两关”;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甘肃开辟丝绸之路。元代时,甘肃首次出现省级行政建制,省境东部地区属陕西行省。2004年,甘肃全省现辖14个市(州),此后,甘肃
行政区划基本稳定。
2023年,甘肃
地区生产总值达11863.8亿元,比上年增长6.4%,增速比全国高1.2个百分点,居全国前列。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增长5.9%、6.5%、6.4%。已形成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电子等为主的工业体系,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
工业基地。
甘肃省地处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
河西走廊横穿而过,搭建起中外交流往来的通道,是
华族和
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
嘉峪关”
嘉峪关市、“
道教名山”崆峒山、“世界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以“沙漠奇观”闻名的敦煌鸣沙山·月牙泉、“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观”之一张掖七彩丹霞、“中国最早的航天中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被誉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自然奇观的博物馆、民族风情的大观园、品质旅游的目的地”。
地名来源
甘肃,由
张掖市(今张掖)、
酒泉市(今酒泉)二地的首字组成。 因
西夏曾置甘肃军司,元代设甘肃省,简称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陇山(
六盘山)以西,而
唐朝曾在此设置过
陇右道,故又简称为陇。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甘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
旧石器时代早期,即距今20多万年前,陇东地区就有人类活动了。到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活动分布区域从陇东扩展到陇右。
商代时期,居于
泾河、渭河流域的周部落,改善耕作,开拓了中国最早的农业,当时甘肃境内有羌方、共(今
泾川县北)、密(今
灵台县西)等方国部落。到了西周时,秦人的祖先定居在省境东部(今天水地区),此时游牧生活占居主要地位,但由游牧经济向农业经济的缓慢过渡已经开始,崛起后,向关陇地区发展,先后建立
周代和
秦朝。
春秋时期,省境属
秦国和西戎。其中,
秦武公时,中央集权的加强使得秦国势力迅速扩张,先后并吞了绵诸、邽戎、冀戎、义渠戎、翟和等戎族,并在这些地区开始建县。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十年),秦国在己被征服的邽戎、冀戎地区,设邽县(今天水
麦积区南)、
冀县(今甘谷县),这是甘肃历史上最早建立的县。战国时期,秦国疆域可达今甘肃东南部,是秦国与诸侯国争雄的结果。
秦汉时期
秦
秦灭六国之战后,甘肃省境内
行政区划为郡、县两级制,共设陇西、北地2郡。
西汉,甘肃省境内行政区划同
秦朝一样,仍为郡县两级制。西汉前期,河东地区纳入西汉王朝管辖,河西地区为
匈奴驻牧地。建元三年(前138),
张骞首次出使
西域。元狩二年(前121年),
霍去病两次征战河西,随后西汉王朝“列四郡、据两关”,并于同年置
武威市、
酒泉市2郡。
元鼎二年(前115),张骞完成第二次西域出使,至此甘肃开辟丝绸之路。97-98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分
武威郡置
张掖郡,析
酒泉郡置
敦煌郡,至此四郡的建立,开辟了
中原地区通往西域的走廊,随后大规模的移民,掀起甘肃历史上第一次农业开发高潮。到
刘弗陵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时,省境共有10个郡,辖115县、10道(县一级,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
东汉时,
行政区划大体上是州、郡、县三级制,甘肃属凉州,治陇(故治即今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辖区约今甘肃大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南部。其中,凉州共辖10个郡、2个属国、99县。与此同时,以
皇甫嵩和
董卓为代表的凉州军事集团镇压羌人暴动,对当时中国的政局产生重大影响。97-98
三国至南北朝
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甘肃省境内行政区划基本上实行的是州、郡、县三级制。其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割据,战乱频繁,使得河东地区的发展遭到破坏,许多民族迁居到受到战乱波及较少的河西地区,促进了甘肃多民族的融合。
三国鼎立时期,省境共置
武威郡1州(另有一部分地方分属雍州和
益州)、12郡、77个县。大部分地方属魏国,南部的部分地区属
蜀汉。
晋朝,省境设凉州、
秦州区,兼属雍州,统12个郡、72个县。
东晋时期,北方形成分裂割据局面,从西晋末到十六国时期,跨境或在甘肃境内先后建立的割据政权有:
后赵、
前秦、
后秦,各占有约当今甘肃一部之地。
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国家分裂、政权频繁更替,甘肃先后为
北魏、
西魏、
北周的统治地区。北魏,甘肃境设置8个州、35个郡、91个县。北周,甘肃境设22州、56郡、104县。
隋唐五代
隋唐五代时期,甘肃的
行政区划又回到
秦汉的郡县两级制,省境大部分属
陇右道及
河西道,
庆阳市地区属关内道,
陇南市部分州县属
山南西道及
剑南道。
隋初,为改变南北朝时期州、郡、县三级体制过于分散的状况,
杨坚开皇3年(公元583年),裁并州郡,取消郡一级建制,实行以州统县,使
东汉末年以来实行的三级地方政制,重新恢复为州、县两级制。
隋炀帝大业3年(公元607年),又改州为郡,以郡统县,并分郡为上、中、下三等。另设司隶和
刺史分部巡察,主掌监察,甘肃省境共设16郡、76县。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隋炀帝西巡河西,在山丹焉支山主持召开“
世界博览会”,会见
西域27国使者,促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97-98
唐朝,初改郡为州,
李隆基时又改州为郡,
李亨时再改郡为州,终唐之世,仍为州、县两级制,郡只是地理区域的名称。当时甘肃省境共设22州,辖67县,
贞元以后,唐朝政府调西北戎军平定“
安史之乱”,汉唐以来成为东西交通咽喉之地的
河西走廊空虚,被
吐蕃乘机占领河西,以其原有的部落制取代唐朝的
郡县制,甘肃经济社会由盛转衰。
大中二年(公元848年),
张议潮领导沙州人民起义,收复河湟十一州之地,并献图籍于唐,甘肃部分地区重归
唐朝管辖。97-98
五代时期,
后梁占有甘肃之一部,
后唐约有秦、阶、成、泾、原等州,后晋据有
武州(今环县),
后周有秦、阶、
成县,
前蜀占据甘肃的东南部。
宋代至清代
宋金辽时期,甘肃省境内
行政区划大体上是路、州(府)、县三级制。
北宋初,分全国为10道,
至道3年(公元997年)改10道为15路(后增为26路),甘肃属陕西路。11世纪初叶,
西夏建国后,在甘肃境内的有甘(西夏改为宣化府)、凉(西夏改为西凉府)、肃、瓜、沙、会等6州,其中,在占有河西地区时,取
张掖市、
酒泉市第一个字,建立甘肃监军司,“甘肃”地名首次出现。
南宋时,甘肃大部隶属
金朝。金朝,在甘肃境置4路、16州(府)、50个县。定宗二年(1247)阔端与
萨迦班智达举行
凉州会谈,此后,中央政府对
西藏自治区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元代,甘肃行政区划大体是省、路、府(州)、县四级制。
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18年(公元1281年)甘肃正式设省,称“
甘肃等处行中书省”(长官为平章政事),简称甘肃行省,治所在
甘州区路的甘州(今
张掖市),甘肃首次出现省级行政建制,省辖7路、5个
直隶州、4个府、22属州、24县。省境东部地区属陕西行省。
明初,沿用
元朝的行省制。甘肃属陕西承宣布政使司管辖,境内共设置5府、9州(隶属于府)、50县、21卫、9个千户所。明前期,甘肃官民筑边墙、兴屯田、倡文教,经济社会得到恢复发展。明中期以后,迫于
吐鲁番市贵族势力侵扰,明朝实行划关而治的政策,放弃
嘉峪关市以西地区,裁撤关西七卫,迁居民至嘉峪关以东,中断关外民间贸易,大幅压缩贡使贸易,丝绸之路趋于衰落。明代末期,
政治腐败,
土地兼并严重,加之自然灾害、民族冲突、战乱频繁作用下,甘肃生产遭到极大破坏,经济停滞不前。97-98
清代,分陕西布政使司为左右两司,甘肃地区属陕西右布政使司,治巩昌(今陕西县境),后更名为巩昌布政使司。
康熙七年(1668)正式定名为甘肃布政使司,移治
兰州市,设
巡抚,甘肃自此成为一个独立的省级政区,辖区包括今新疆以及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一部分。由于清前期和中期实行积极的
经济政策和大规模移民屯田,甘肃人口发展、农业开发得到极大的发展,其中,在
爱新觉罗·颙琰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甘肃人口已达1200余万,达到封建时代的高峰。
中华民国
民国初期实行省、道、县三级制。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甘肃共设7道,下辖77县。民国16年(1927年)至民国17年(1928年),国民党政府调整区划,区划调整分置以后,甘肃省辖64县,1929年增置到68县。从1934年开始,甘肃省在县的行政建制之上,又新设立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作为省的辅助机关,以后陆续增设,到1944年增加到9个。
与此同时,在大革命时期,甘肃便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活动。1932年3月,
正宁县四村周围72个村相继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建立了甘肃省第一个工农民主政权。1935年11月,根据中华工农民主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决定,陕甘边区根据地划为
陕甘省。1936年7月,改陕甘省为陕甘宁省,驻地迁往甘肃曲子。1937年1月,中共关中特委派代表与
中国国民党代表谈判,将正宁、
宁县“一分为二”,国民党在其白区设两个县,共产党在红区设
新宁县、
新正县,隶属关中分区。1940年3月,
庆阳市、
合水县、
镇原县3县正式建立
抗日民主政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
甘肃省解放以后,即成立甘肃行政公署,下辖11个分区(
专区、市)、73县(局)。截至1957年,甘肃全省共设11个专区、103个县,306个区公所,2759个乡,76个镇,93个街道办事处。
1958年3月,根据1957年7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关于成立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决定,本省
银川专区的
银川市、
贺兰县、
永宁县、宁朔、
平罗县、
惠农区、
中卫市、
中宁县、陶乐等县;
河东回族自治区及所属的
吴忠市、金积、
灵武市、同心、盐池等县;固原回族自治州及所属的
西吉县、
海原县、固原等县;平凉专区的
隆德县。泾源回族自治县,共1个
专区,2个自治州,19个县、市、自治县,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8年到1965年,特别是1958年,甘肃省区划全面调整,大规模地并县,所有区、乡一律改建为人民公社。到了1965年,甘肃全省共有12个专区(自治州、市)、81个县,32个区公所、1559个人民公社,88个街道办事处。
1966年到1976年,甘肃省区划进行个别调整。到1975年,甘肃全省共设12个地、州、市,82个县。
1977年到1985年,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甘肃省行政区划进行适当的调整。截至1985年,甘肃全省共设14个行署(州、市),辖86县(自治县、市、区)。
2000年间,甘肃省主要进行撤地设市工作。截至2004年,甘肃全省现辖12个地级市、2个自治州,86个县(市、区)。此后,甘肃行政区划基本稳定。
地理
地理境域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
黄河从境域内中南部穿境而过。地跨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东西长1600多千米,南北宽530千米,总面积42.59万平方千米,境域狭长,整体形状酷似一只“如意”。东通
陕西省,西连新疆、
青海省,南瞰
四川省、青海,北扼
宁夏回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西北端与
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度为65.018公里。
地质
在地质构造上,甘肃省位于
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挤压作用而形成的青藏高原北部前沿,是中国中央造山带和南北地震带的交汇区,其地质演化可划分为
大陆地壳早期演化阶段、 超大陆裂解及洋陆演化阶段、 增生一碰撞期后板内伸展阶段和陆内叠覆造山阶段,在各个阶段地质演变下,甘肃省
地层不断发育,种类较齐全,有
沉积岩、
变质岩、火山岩等。23-2455-63
早期演化阶段,甘肃省在新太古代末期同周边地区形成了一些陆核,到
古元古代普遍发育了古裂谷,由此奠定
西北大型陆块的基础,而后,
新元古代中期完成了陆块群的拼合,形成罗丁尼亚
超大陆的一部分。在这一阶段,
变质作用与
地壳运动同期发生,
叠层石繁盛,
裸枝叠层石、朱鲁沙叠层石等是叠层石组合的代表,在泉兰、 白银等地呆兰岩群中有大量微古植物化石;柳园
花岗石在新元古代大致经
地壳强烈增厚而形成。31-4455-63
大陆-大洋格局阶段, 罗丁尼亚超大陆新元古代晚期开始解体,甘肃省地块内部开始发生裂解而后开始形成大陆裂谷,到早
古生代早中期,已经形成古亚洲洋体系和秦祁昆大洋体系两个大洋体系,其间是一些
西伯利亚地区陆块、
塔里木盆地陆块等大型陆块。在这一阶段,砾状
白云岩经大陆裂解后而大量形成,存在众多的微古植物化石,侵入岩较为发育,以酸性岩为主,
中性岩次之;火山活动也在该阶段的
奥陶纪爆发得较为强烈,火山岩分布最广。31-4455-63
板块内部演变阶段,甘肃省
大陆地壳已进入板块内部演化阶段,整个格局是广泛发育以新生大陆陆壳为基底的板内裂陷盆地及裂谷盆地,除
马鬃山和西
秦岭外,不再出现具有分割意义的新生大洋盆地。在该阶段,侵入作用规模大, 岩体分布广泛,存在大量腕足化石,此外植物在
石炭纪开始繁盛,出现甘肃第一个重要成煤期,分布有较为广泛得含
煤层。北山地区在石炭纪末期发生着最主要最强烈
变质作用。31-4455-63
中、晚二叠世开始,甘肃各地陆续进入陆内演化阶段。 北山地区最早, 北祁连北秦岭、阿拉善南缘、鄂尔多斯西缘在晚石炭世 早二叠世进入陆内演化阶段,中南祁连及中秦岭在晚三叠世进入陆内演化阶段,
阿尼玛卿山以南在晚三叠世以后进入陆内演化阶段。 在这一阶段,存在普遍以
石膏为主的盐类沉积,在
全新世时期,形成了冰质物、洪积物、风成沙、风积
黄土、亚沙土、亚瑞士以及
蒸发岩等
沉积物。31-4455-63
地形地貌
甘肃省地处中国黄土高原、
内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会地带,位于第一、二级阶梯的过渡区域,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地貌复杂多样,以山地、高原为主,平川、河谷、沙漠、
戈壁交错分布,类型齐全,地势自西南向
东北地区倾斜。地形呈狭长状,主要有走廊北山、
河西走廊、
祁连山脉地和
阿尔金山脉、
黄土高原、甘南高原、西秦岭山地7个地貌单元。
包括合黎龙首中低山区与
马鬃山(马鬓山)剥蚀残山区。合黎龙首中低山区主峰是
张掖市东北
东大山,最高峰3616米,山地南陡北缓,矿产丰富。其中,甘肃省金昌市坐落
龙首山东北麓。北山(马鬓山)剥蚀残山区则包括甘肃省金塔市北山、大马鬃山与小马鬃山,
平均海拔在1800~2500米间。91-92
位于甘肃省西部,是祁连山脉与走廊北山(龙首山—
合黎山—马鬃山)之间的狭长地带,海拔在1100~1500米间,经
酒泉市—
嘉峪关市黑山与山丹大黄山(又名
焉支山)的横向断块隆起而被分隔成
疏勒河、
党河流域盆地、
黑河流域盆地和
石羊河流域盆地三个内陆盆地。91-92
是甘肃省与
青海省的自然分界线。其中,祁连山地北界为甘肃省的
河西走廊,阿尔金山最东段的安南坝山归甘肃省管辖。91-92
位居甘肃省中部,是晋、陕、甘
黄土高原的一部分,
平均海拔在1000~2600米间,黄土堆积范围很广,厚度巨大,主要集中分布在
乌鞘岭以东、
六盘山以西地区,厚度大多为100~300米,是
中原地区乃至世界黄土堆积最厚的地区。91-92
有“甘南山原”之称,是甘肃省地势最高的高山、高原交错区,海拔高度在3000米以上,高原面地表起伏小,多为宽阔草滩牧场与典型高原,为甘肃省重要的天然牧场。91-92
是甘肃省平地最少区,以石质山地为主,地势
西北高,东南低,山体大小、高低及地质、地貌等方面之间差异大,是中国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
分水岭。91-92
气候
甘肃地处中国气候自东南温暖多雨区向西北内陆干旱少雨区逐渐变化的过渡地带,气候类型多样,地域差异显著,从南向北包括了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和高原高寒气候等四大气候类型。24由于各地区温度、干燥度差异大,据这两个指标组合以及地理特征,又可将甘肃省分为
陇南市南部河谷北亚热带湿润区、陇南北部暖温带湿润区、
定西市南部
寒温带半湿润区、陇中北部寒温带半干旱区、
河西走廊寒温带干旱区、河西西部暖温带干旱区、
祁连山脉高寒半干旱半湿润区和甘南高寒湿润区等8个气候区。139-144
主要包括武都、
文县的大部分和
康县南部的小部分河谷地带,面积约占甘肃省总面积的2%,相对高度大多在10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14℃以上,7月温度最高,平均气温25℃左右;1月气温最低,平均气温3℃左右。年降水量450 ~700毫米,无霜期平均280天以上。139-144
主要包括陇南市的北部(武都——康县一线以北)和
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的东南部,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5%,相对高度一般为500~1 000米。年平均气温8~12℃,7月温度最高,平均气温20~25℃;1月气温最低,平均气温0~3℃。年降水量550~850毫米,无霜期220~240天。139-144
主要包括平凉市和天水市的全部,定西市大部分(
安定区以南)、临夏州除
永靖县以外的地区和庆阳市南部,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2%,大部分海拔为1200~1800米。年平均气温6~10℃,7月温度最高,平均气温20~22℃;1月气温最低,平均气温-6~-4℃。年降水量500~650毫米,无霜期180~220天左右。139-144
主要包括
兰州市、白银两市的全部和临夏、
定西市、庆阳三市(州)的北部,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1%,海拔为1200~2000米。年平均气温6~9℃,7月温度最高,平均气温22~25℃;1月气温最低,平均气温-6~-10℃。年降水量200~500毫米,无霜期为160~180天。139-144
主要包括
武威市、
金昌市、
张掖市、
嘉峪关市等市的全部和
酒泉市除
疏勒河下游
谷地以外的部分,面积占全省面积的31%,海拔大多在1000~15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5~8℃,7月温度最高,平均气温19~26℃;1月气温最低,平均气温-8~-10℃。年降水量50~200毫米,无霜期140~160天。139-144
主要包括
瓜州县和
敦煌市两县市的中部,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7%,海拔1200米以下。年平均气温8~10℃,7月温度最高,平均气温24~26℃;1月气温最低,平均气温-8~-13℃。年降水量不到50mm,无霜期为160~170天。139-144
主要包括
河西走廊南侧甘肃省境内的祁连山区,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26%,海拔大多在3000~45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低于4℃,7月温度最高,平均气温10~20℃;1月气温最低,平均气温低于-12℃。年降水量100~600毫米,无霜期短。139-144
主要包括甘南州的绝大部分,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7%,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1~6℃,7月温度最高,平均气温10~18℃;1月气温最低,平均气温-6~-12℃。年降水量550~800毫米,无霜期少于140天。139-144
水文水利
水文
甘肃省
水资源主要分属
黄河、
长江、
内陆河3个流域的12个
水系,
地表水省内自产径流 299亿立方米,境外来水约304亿立方米,年总径流量603亿立方米。3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干流、
洮河、
湟水、
泾河、
渭河、
北洛河6个水系。长江流域包括
嘉陵江、
汉江2个水系。内陆河流域包括
疏勒河、黑河、
石羊河、
苏干湖4个水系。年径流大于一亿立方米的河流有78条,其中,黄河流域36条,有
大夏河、咯河等;长江流域27条,有嘉陵江干流,红崖河等;内陆河流域有15条,有
党河、昌马河等。25
甘肃境内
黄河流域面积14.45平方公里,流域自产径流135亿立方米,入境径流量252亿立方米, 总径流量为387亿立方米,划分为黄河干流
水系、
洮河水系、
湟水水系、
渭河水系、
泾河水系及
北洛河水系等六个水系。其中,黄河干流水系包括干流上游玛曲段及下段积石关到黑山峡段和两岸主要支流大夏河、
庄浪河、
祖厉河等,省内
流域面积56695平方公里,干流长度913公里,玛曲段由西向东流后因地形原因又朝西流向,呈“U"形弯曲状,是九曲黄河十八弯的第一弯,区域面积26160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245亿立方米;积石关至黑山峡段即黄河兰州段亦由西向东流,区域面积30535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64.7亿立方米。
渭河水系以渭河为干流,省内流经
渭源县、
陇西县、
武山县、
甘谷县、
天水市等县、市,由南向北流,流域面积134766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93.37亿立方米。35-403
长江流域自产径流106亿立方米,入境径流37亿立方米,总径流量为143亿立方米,以渭河为干流,包括秦祁河、咸河、
榜沙河等支流。其中,干流由南向北流,省内流经渭源、陇西、武山、甘谷、天水等县、市,
流域面积134766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93.37亿立方米。3、40
水利
全省共建成大中小型水库288座,总库容达21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25座,其余为小型水库。共新建、改建干支渠道工程3.35万公里,其中万亩以上灌区内的干支渠道6730条,总长1.85万公里。已建成各类
小水电站437座,总装机容量达14.4万千瓦,年发电量达4亿千瓦小时。7-8
土壤
甘肃地形、气候和
植被多样,因而形成不同类型的土壤。甘肃土壤分类有12个土纲、37个土类,据气候和植被状况,地带性土壤可分为森林土壤、草原土壤和荒漠土壤三个系列,由东南向
西北依次为北亚热带森林土壤、暖
温带森林土壤和森林草原土壤、
温带草原土壤和温带荒漠土壤、
祁连山脉区及甘南高原的高寒土壤。土壤主要类型有高山寒漠土、高山
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山地草甸土等,由于土壤垂直分带明显,甘肃省不同区域土壤有所不同,祁连山东段自下而上依次为灰钙土、栗钙土、灰褐土或黑钙土、亚高山灌丛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高山寒漠土;
陇南市山地自下而上依次分布着灰褐土、棕壤、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161-165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甘肃省土地广袤,类型丰富,受地形的影响,土地未利用率高,土地地形包括沙漠、
戈壁、高寒石山、
沼泽等,为全国之最。根据甘肃省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结果,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全省主要地类数据为:耕地5209475.41公顷(7814.21万亩),种植园用地428582.17公顷(642.87万亩),林地7962794.65公顷(11944.19万亩),草地14307100.53公顷(21460.65万亩),湿地1185581.96公顷(1778.37万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852601.88公顷(1278.90万亩),交通运输用地331203.06公顷(496.80万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409401.97公顷(614.10万亩)。
能源资源
甘肃省能源种类齐全,资源丰富,
风能、
太阳能、水能、煤炭、石油、天然气均有分布,是中国有名的“
有色金属之乡”,风能、太阳能最丰富的三个区域之一。
甘肃省矿产资源相对丰富,种类较为齐全,保有储量位居中国地区排名第一位的矿产有11种,煤炭、石油、天然气、黄金储量地区排名居中国前列。其中,天然气剩余探明技术可采储量581.05亿立方米,全国排名第13,集中分布在
庆阳市地区;煤炭探明资源储量291.74亿吨,保有资源储量278.34亿吨,集中分布于陇东地区;石油剩余探明技术可采储量3.83亿吨,全国排名第4,集中分布在庆阳地区。4-5此外,省内部分城市矿产资源较为富集,如金昌市拥有世界第三、亚洲第一的硫化铜矿床——金川矿山,铂、钯、、、钌、等稀贵金属储量居全国之首,因盛产镍被誉为“中国镍都”;平凉市煤炭资源丰富,占甘肃全省煤炭储量的36%,是甘肃省第一大煤海。
截至2020年底,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80种(含亚矿种),其中已查明资源储量的114种(含亚矿种),金属矿产占比65%,非金属矿产占比20%,能源矿产占比15%。列入《甘肃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固体矿产99种,其中:能源矿产2种,金属矿产36种,非金属矿产61种。共探明矿产地1402处,其中:大型126处,中型197处,小型1079处。
甘肃风能资源丰富,总储量为2.37亿kW,技术可开发量在4000万千瓦左右,风力资源居全国第5位,可利用和季节可利用区的面积为17.66万k㎡,主要集中在
河西走廊和省内部分山口地区,河西的
瓜州县素有“世界风库”之称。截至2022年12月8日,甘肃省共有六大风电场,风电装机达2008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的32%,风电装机容量位居全国第七。
甘肃省太阳能资源丰富,是中国最先确定太阳能发电和千万千瓦级风电示范基地的省份,
敦煌市已建成中国首个百万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基地。甘肃省
光伏发电技术开发量达95亿千瓦,中国排名第5,4年
太阳总辐射达72万亿千瓦,省内年太阳总辐射在4700~6350MJ/m2,太阳能资源由
西北向东南依次递减,
河西走廊是太阳能最丰富的区域,包括河西走廊中西部和
甘南藏族自治州西南部,年太阳总辐射大都大于6000MJ/m2。陇南地区则为
太阳能最贫瘠的区域,年太阳总辐射为4800~5200MJ/m2。63172
水资源
甘肃省是中国国内水资源缺乏和最为干旱的省份之一。甘肃省河流年总径流量大于1亿立方米的河流有71条;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量270.92亿立方米,其中
地表水259.4亿立方米,
地下水11.52亿立方米;全省多年平均入境水资源量307.8亿立方米,出境水资源量460.5亿立方米。截至2021年末,甘肃省水资源总量277.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1114.0立方米,比上年下降32.2%。
生物资源
甘肃省境内养殖的牲畜主要有马、驴、骡、牛、羊、骆驼等;禽种主要有
来航鸡、澳洲黑、芦花洛克、洛岛红、科尼什、新汉、
狼山鸡等优良品种;水禽有
北京鸭、
麻鸭、中国
大天鹅、灰鹅和
狮头鹅等品种;鱼类资源有102种,其中以
大鲵属、山溪尤为珍贵;共有野生陆生脊椎动物822种,主要分布在
文县、武都、
康县、
成县、
天水市、
两当县等地,文县
让水河、丹堡一带的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分布有大熊猫、
金丝猴属、麝、猪狗、
白鼬等世界珍贵动物。95
甘肃省境内野生植物种类丰富,主要有7大类:油料植物,有100多种;淀粉及酿造类植物,有20多种;野生
化工原料类植物,有20多种;野生果类,有100多种;野生药材,有951种;特种食用植物,有10多种等。
全省林地面积1046.35万公顷,全省森林面积509.73万公顷,
森林覆盖率11.33%;全省活立木总蓄积28386.88万立方米,森林蓄积25188.89万立方米。全省草原面积2.68亿亩,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2.41亿亩,主要有14个类88个草地型。
生物多样性
动物
甘肃省动物多样,是中国动物区中动物区系最多、最复杂、野生动物类群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均分布有中国境内华北区、蒙新区、青藏区、 西南区的动物,3有
脊椎动物区系组成包括5纲36目111科423属825种另97
亚种,其中鱼类6目12科64属102种,
两栖动物2目9科12属24种,
爬行纲3目9科31属58种,鸟类17目54科218属564种和亚种,哺乳动物8目27科98属175种和亚种。13-15有种类繁多的
原生动物界和无脊椎动物,几乎任何有水的地方都存在有原生动物,无脊椎动物包括
多孔动物门、
刺胞动物门、
扁形动物门、轮形动物门、线虫动物门、
环节动物门、
软体动物门、
节肢动物门等,其中,扁形动物中的
涡虫类,有
三角涡虫、
笄蛭涡虫,
轮虫动物约有50多;环节动物门主要有
寡毛类的蜓蚓约有10多种, 蛙纲约有10多种;节肢动物的种类繁多,
甲壳亚门的有
丰年虾、
水蚤、
剑水蚤属,
鼠妇、
钩虾等有10多种,
蛛形纲甘肃约有二三百种,
多足亚门的如
唇足纲、
倍足纲约10多种,
昆虫纲有7万~10万种, 有
蜻蛉目、
直翅目、
同翅目、
半翅目、
膜翅目、 鞠翅目、
鳞翅目等。13-15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10种,其中大熊猫等58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大鲵属等152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7
植物
甘肃省植物种类丰富,是中国植物区系丰富的区域之一,9有
维管植物213科1296属4400余种,其中
被子植物门4000余种,裸子植物50余种,
蕨类植物门300余种。境内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6大类52科83属125种2
亚种8变种,其中
苔藓植物1科1属1种,
石松门1科1属2种,裸子植物4科8属8种2变种,被子植物43科69属110种2亚种6变种,
藻类1科1属1种, 真菌2科3属3种,其中一级保护的有银杏、南方红豆杉、
水杉、
珙桐、
光叶珙桐、
独叶草科等8种。
自然保护区
在中国划定的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中,甘肃省包含有7个,总面积达14.0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0.94%。甘肃全省共有233个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约1460.3万公顷,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3.45%,其中国家公园2个、自然保护区56个(国家级21个、省级35个)、自然公园151个、风景名胜区24个。
自然灾害
气象灾害
甘肃省灾害性天气种类繁多,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暴雨洪涝、冰雹、大风、
沙尘暴和
霜冻等,甘肃省气象灾害占自然灾害的 88.5%,高出全国平均状况的18. 5%。其中,干旱灾害占气象灾害面积的56%, 居首位。大风和冰雹的灾害占气象灾害面积的17%, 位居第二。
干旱灾害是甘肃省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影响地域广,发生频率高,特别在
新中国成立前, 大旱年常常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危害。在1869(清同治七 年)——1949年80年间,全省出现了数次严重旱灾,在1944年,甘肃省灾民甚至达到百万人。在 1950---1985年36年间,严重旱灾有4次。据资料分析,平均两年多一小旱,九年多一大旱,干旱连续两年或三年的占干旱总次数的26%, 连续干旱一般不超过三年,不连续出现干旱的次数占74%。
甘肃省年平均大风日数为10天,最多年平均为17.8天,最少年平均为3.5天 。全省乌鞠岭大风日数最多,为70.8天 ;两当最少仅为0.2天。甘肃省年大风日数在近50年中呈减少趋势。大风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产生较大的影响,甘肃省每年平均受到大风危害的农业种植面积达9.561万公顷。93-95
地质灾害
甘肃省地处青藏高原、
黄土高原和
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地带,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类型多样,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易发生地震、
水土流失、滑坡等地质灾害。
甘肃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及其
地壳厚度变异带上,横跨中国大陆东部
地台与西部地槽区的交接带,境内新构造活动强烈,规模巨大的
活断层主要有
海原县至昌马活断层、
河西走廊北缘活断层、
阿尔金山脉活断层和西
秦岭北缘活断层等,是一个强震易发的区域。
两千年来,甘肃省内共记载6级及6级以上地震37次,其中7级及7级以上大地震15次,8级特大地震3次,分别为1654年
天水地震,
1879年武都地震和1927年
古浪地震。公元前193年的
陇西县(今
临洮县)地震,是甘肃省有记载以来第一次破坏性地震。
甘肃省
土壤侵蚀严重,各类土壤侵蚀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占甘肃总面积的55%。其中,水土流失面积为10.7万平方公里,占甘肃土地侵蚀面积的42.8%,主要分布在
黄河、
长江两大流域,严重影响了甘肃农田建设和防洪工程。4
行政区划
甘肃省全省现辖14个市(州),其中有2个
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和
甘南藏族自治州);全省共有86个县(市、区),其中县57个、自治县7个、
县级市5个、
市辖区17个;全省共有1229个乡(镇),其中镇892个、乡305个、
民族乡32个;全省有街道127个。
政治
甘肃省现任领导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2年末,甘肃全省常住人口249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万人。其中,
城镇人口1351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4.19%,比上年末提高0.86个百分点。
全年出生人口21.1万人,
人口出生率为8.47‰,死亡人口20.61万人,死亡率为8.51‰,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04‰。
民族构成
甘肃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省内包含55个少数民族,世居甘肃的少数民族有
回族、
藏族、
东乡族、
保安族、
裕固族、
蒙古族、
撒拉族、
哈萨克族、
土族、
满族等10个民族,其中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是甘肃省的独有民族。民族地区有自治州2个:
甘南藏族自治州和临夏回族自治州,自治县7个: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天祝藏族自治县、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
东乡族自治县和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在甘肃全省86个县、市、区中,少数民族聚居的有21县、市,其余65个县、市、区以少数民族散居为主。其中,
回族主要聚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散居在兰州、
平凉市、
定西市等地市;
藏族主要聚居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和河西走廊祁连山的东、中段地区;东乡、保安、
撒拉族主要分布在
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
裕固族、蒙古、
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
河西走廊祁连山脉的中、西段地区。2019年民族地区常住人口333.5万人,占全省12.59%,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64.4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9.9%。
方言
甘肃方言可以分为
庆阳市方言、陇中方言、
陇南市方言、洮岷方言、河州方言、兰州方言、河西方言七个小片。陇东片包括
六盘山以东的十三个县区和
白银市的
靖远县、
景泰县的部分方言。陇中片包括六盘山以西、以南的
定西市(除了
临洮县、
岷县)、天水市的方言。陇南片包括陇南市、
甘南藏族自治州的
舟曲县的方言。洮岷片包括临洮、岷县、甘南州的临潭、陇南市的
宕昌县的部分方言。河州片包括
临夏回族自治州及周边的部分方言。兰州片包括
兰州市三县五区及周边的一些方言。河西片包括整个
河西走廊的方言。此外,甘肃省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方言的使用也体现了民族特色。其中,甘南藏族自治州作为甘肃省藏民族聚居,藏语是其聚居区通用的语言,主要有
安多方言、康方言两种,
迭部县、舟曲县、
卓尼县和临潭县的大部分藏语属于康方言,
合作市、
夏河县、
碌曲县及
玛曲县的藏语和卓尼、临潭的部分藏语属于安多方言。846
经济
综述
2022年甘肃
地区生产总值达11201.6亿元,比上年增长4.5%,增速居全国第3位,与2022全年中国GDP1210207亿元,增速3.0%相比,甘肃省是GDP增速跑赢“全国线”的16省份之一,但GDP总量与中国其他省份相比,排名属靠后地区。甘肃省地处中国西北地区,能源、矿产、文化、旅游、农业等资源富集,区域发展特色较为明显,省内建立了相对完备的产业体系,
数控机床、真空设备、电工电器、
草业科学、
集成电路封装、农产品加工业等是甘肃省具有比较明显的产业优势,拥有以
兰州新区、
循环经济示范区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为重点的经济战略平台,“牛羊菜果薯药”是当地农业特色产业的代表,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煤炭建材、装备制造等是其工业门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2年,甘肃省
地区生产总值11201.6亿元,以不变价格计算,较上年增长4.5%,增速高于中国全国1.5个百分点,居中国第3位,位次比上年前移17位。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515.3亿元,增长5.7%;
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945.0亿元,增长4.2%;第三产业增加值为5741.3亿元,增长4.4%。全省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273元,比上年增长5.5%。全省进出口总值为584.2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其中,对“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为278.3亿元,增长23.8%,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47.6%。
2023年,甘肃省
地区生产总值11863.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4%。增速比全国高1.2个百分点,居全国前列。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1641.3亿元,增长5.9%;
第二产业增加值4080.8亿元,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6141.8亿元,增长6.4%。全省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25011元,增长7.5%。
从收入来源看,全体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分别增长9.5%、2.9%、4.0%和6.8%。
第一产业
甘肃省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干旱、土地贫瘠,农业发展困难突出,长期处于粮食供求紧平衡状态,近年来,农业粮食生产取得大突破,2021年粮食产量达1231.5万吨。甘肃省以“牛羊菜果薯药”作为其
第一产业的六大产业,有制种、中药材、
啤酒原料等区域性优势产业,以及食用百合、
球根花卉、
黄花菜、
花椒、
木犀榄等一批地方性特色产业和产品。其中,马铃薯产业是甘肃农业产业化最早、产业链最全、竞争力最强的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主要畜产品为猪、牛、羊、牛奶及禽蛋,粮食作物有
夏粮、冬粮、小麦、玉米和薯类等。
截至2021年,甘肃省已建设抓点示范种养基地786个,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面积达到925万亩,建成
环县等存栏百万只的
肉羊大县5个、
甘州区等存栏20万头的
肉牛大县4个。
2022年,甘肃省全年粮食总产量为1265.0万吨,比上年增长2.7%;猪牛羊禽肉总产量为141.5万吨,比上年增长5.6%。
2023年,甘肃省全年粮食总产量1272.9万吨,比上年增加7.9万吨,增长0.6%。其中,
夏粮产量343.6万吨,增长0.4%;秋粮产量929.3万吨,增长0.7%。“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快速发展,牛、羊肉产量比上年分别增长9.5%和12.1%,蔬菜、园林水果、中药材产量较快增长,新创建马铃薯、
苹果2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实现六大特色产业全覆盖。
第二产业
甘肃省工业发展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晚清时期的“
洋务运动”,已初步建成了一个以能源、冶金、化工、机械、轻纺、建材为主的
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以
重工业为主导,工业发展依托石化、有色、冶金、煤炭等
传统产业。甘肃省重要工业企业主要有甘肃机器制造局、金川公司、
酒钢集团、
刘家峡水电站等大型企业。其中,金川公司是中国镍生产基地、铂族贵金属提炼中心和资源综合利用三大基地之一,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铜生产基地。甘肃省有
工业遗产39家。其中,有4家获批国家级工业遗产。2022年8月,甘肃省的
玉门油田、中国核工业五0四厂、
中核四〇四有限公司正式入选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设立的工业文化专题实践教学基地名单。
甘肃省科技产业发展良好,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位次在中国全国范围内排名第23位、西部地区第5位,处在第二梯队,有2家国家级高新区和10家省级高新区,园区生产总值达1409.2亿元,占甘肃省全省GDP11.1%,兰州高新区、白银高新区在中国169家国家高新区年度综合排名中分别位列第56名和第122名。地质勘探、核物理、生物医药、航天航空等是其优势产业体系,其中,甘肃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潜力较大,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航天发射基地,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地区。2022年12月,甘肃省重大科技产业项目一一受阻酚及
乙烯基新材料项目、高强高导
铜合金材料产业化项目在
兰州新区化工园区正式开工建设。
2022年,甘肃省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0%。分三大门类看,
采矿业增加值增长8.9%,制造业增长5.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3%。全省工业投资比上年增长57.0%,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46.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77.3%。1—11月,全省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38.4亿元,同比增长17.6%;
营业收入利润率6.46%,同比上升0.29个百分点。
2023年,甘肃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6%。分三大门类看,
采矿业增加值增长4.4%,制造业增长9.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9%。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4%,对全省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3.5%。39个大类行业有26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增长面达66.7%。重点工业品产量实现突破,精炼铜产量首次突破100万吨,电解铝产量首次突破300万吨,
集成电路产量首次突破600亿块。
第三产业
近年来,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生产性服务业覆盖10大类,以批发、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等传统产业为主,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服务业在甘肃省“十三五”收官之际,占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比重超过55%。
2022年,甘肃省全年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4%。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7%,卫生和社会工作增加值增长10.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22.2亿元,比上年下降2.8%;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4896.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1%;各项贷款余额25389.8亿元,增长6.2%。
2023年,甘肃省第三产业增加值6141.8亿元,增长6.4%,比全国高0.6个百分点。全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4%。其中,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1.7%、17.7%、12.2%、11.0%和6.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等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快速增长。交通客货运全面增长,全年全省铁路客运量6200.4万人,比上年增长1.5倍;公路客运量9371.0万人,增长69.0%。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21年末,甘肃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93.3%,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7.3%,高中阶段
毛入学率为95.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8.3%。甘肃省有
兰州大学、
兰州交通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等主要高校。截至2021年末,甘肃省各类学校共有1.52万所,其中,幼儿园8159所,普通初中1471所,
普通高中363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80所,
特殊教育学校45所,普通高等学校49所,研究生培养机构14个,成人高等学校4所。其中,有39所学校入选全国文明校园名单。
科技事业
2021年末,甘肃省共有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9家,省级科技成果1618项,其中,基础理论、应用技术类成果、软科学成果分别为1140项、456项、22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0项;专利授权量26056件;有效发明专利10164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4.06件。共签订技术合同10177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280.44亿元。
文化事业
2021年末,甘肃省共有文化和旅游单位6510个,其中,
公共图书馆104个,文化馆103个,博物馆纪念馆228个(位居中国第九)。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43%,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49%,新媒体平台刊发各类稿件累计30万余篇,全网阅读量超30亿人次。
大众媒体
截至2021年,甘肃省
出版物发行单位共有2308家,其中发行批发单位280家、市(州)
零售单位2028家,批复图书选题6506种、音像电子类65种,印刷企业年度报告通过1755家,有31种图书入选国家出版社基金等重大出版项目,图书《
段一士手稿》、期刊《
敦煌研究》获得
中国国家图书奖,全行业
营业收入27.83亿元,利润总额2.01亿元,网络交易出版物销售总额3106.94万元。
甘肃省代表报刊是《
甘肃日报》,周一、周二至周五、双休日分别出版对开8版、12版、4版,发行量17万多份。在发行的文章中,甘肃日报社新闻评论《做好减负、稳岗、扩就业的文章》、新甘肃客户端《32岁的“高工”笑!甘肃214人通过“绿色”通道晋升高级职称》获得第31届
中国新闻奖三等奖。2021年
甘肃日报报业集团营业收入36483.54万元,完成利润1565万元,分别增幅8.91%、8.72%。
2021年,甘肃省版权保护活动中,出行版权执法人员9167人次、审查实体市场4802家次、查办版权案件33件。全省版权登记数量30040件,在版权示范创建工作中,有2家单位被评为全国版权示范单位,分别是甘肃集优品网络科技公司和
甘肃土木工程科学研究院。
截至2021年12月,甘肃省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持证网站82家,市州广播电视台备案网站7家,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持证机构494家。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43%,比上年末提高0.12个百分点;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49%,提高0.08个百分点。
《读者》杂志于1981年4月在甘肃省兰州市创刊,以“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作为办刊宗旨,是甘肃省具有代表性的报刊杂志,是中国期刊的著名品牌,发行量长居中国期刊前列,除中国外,在东南亚、北美、
欧洲等地也拥有大批读者。2021年,《读者》出版图书4100多种,图书总印数7300多万册,全年
营业收入31亿万,同比增长10%,实现利润6076万元,同比增长31%。
体育事业
截至2021年末,甘肃省共有体育场地7.40万个,体育场地面积4748.94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80平方米。体育获得各类奖牌66枚,其中
金牌19枚。截至2022年12月31日,甘肃体育彩票2022年全年总销量达到43.54亿元,同比2021年增长18.39%。
社会保障
截至2021年末,甘肃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02.4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93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
养老保险人数1387.89万人,减少0.29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587.1万人,减少3.3万人。其中,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72.3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214.8万人。参加
失业保险人数196.08万人,增加8.72万人。年末全省领取
失业保险金领取人数1.67万人。参加
工伤保险人数278.74万人,增加14.10万人,其中参加工伤保险的
农民工43.65万人,增加6.53万人。参加
生育保险人数250.7万人,增加16.7万人。按常住地分,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833元,增长6.0%。
交通
综述
甘肃道路交通的历史源远流长,在甘肃省出土的7000—5000年前的
大地湾遗址中,便体现了甘肃先民日常生活对道路交通的依赖程度。汉代,
张骞两次出使
西域,沟通了中原与西域各国的交通,随后开辟了“丝绸之路’’,使得甘肃省敦煌市成为中国通向西方的门户和重要商埠,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同中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往来。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甘肃省交通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公路里程不断增加,铁路修建进程不断推进。时至今日,甘肃省不断推进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开拓了纵横交错的路网,实现了“交通通道”向“经济走廊”的转变。13695
公路
截至2021年底,甘肃省公路总里程15.66万平方千米,公路密度36.77千米/百平方千米,四级及以上等级公路15.24万千米,占公路总里程97.4%;高速(一级)公路里程6700千米,改建普通国
省干线公路810千米。其中,国道1.41万千米,
省道1.73万千米,
农村公路12.51万千米,建成
平凉-绵阳高速公路平凉(华亭)至天水段、
银川-昆明高速公路彭阳至大桥村段、银百高速公路甜水堡至永和段等9条高速(一级)公路,基本形成以兰州为中心、高速公路为主骨架、普通国省道为干线、农村公路为支脉的贯通全省城乡、连接周边省区的公路网络体系。2023年,甘肃省公路里程15.8万公里,增长0.6%,其中等级公路15.5万公里,增长1.1%。
铁路
截至2021年,甘肃省铁路营业里程5590千米,其中高速铁路1425千米,新增铁路里程123千米,铁路网密度131.3千米/万平方千米。管内有297对开行旅客列车,有
徐兰高速铁路、
兰新高速铁路、银川客专、
银西高速铁路等4条高铁线,此外还有干线16条、支线4条,连接甘、宁、青、新、蒙、陕、川7省(区)。
航空
截至2021年,甘肃省共有11个机场,分别是
兰州中川国际机场、
敦煌国际机场、
嘉峪关机场、
张掖甘州机场、
金昌金川机场、
陇南成县机场、
庆阳西峰机场、
天水麦积山机场、
甘南夏河机场。各机场累计执行航线220余条,覆盖 65%的国内大中型城市,开通有国际货运航线14条、国内货运航线6条、国际客运腹舱载货航线5条,初步形成了通达中南亚、辐射中西亚的航线网络。
2023年,
甘肃省民航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完成旅客吞吐量1872.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2.2%;货邮吞吐量7.9万吨,增长35.6%。
人文
综述
甘肃省地处中国黄河上游,地域辽阔,发展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被誉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自然奇观的博物馆、民族风情的大观园、品质旅游的目的地”,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中原文化与西部文化、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汇地,其独具特色的陇菜菜系、浓厚的民情风俗、源远流长的传统戏曲文化、具有区域性优势的地方性特产、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等构成了甘肃文化的整体。
饮食
甘肃省地处古丝绸之路必经地段和中西文化交汇之处,其当地美食又被称为陇菜,发展历史悠久,是中原饮食文化和
西北少数民族餐饮文化的产物,亦是丝绸之路经济文化交汇的结果。陇菜重用香料,口味以咸、鲜、酸、香、辣见长,其菜品多以牛羊肉为主,
兰州市的牛肉面、
嘉峪关市的
烧盒子、
秦安县的
肚丝汤、
临夏回族自治州的酿皮子等是甘肃省有名的美食。
据史料记载,兰州牛肉面最早始于清
爱新觉罗·颙琰年间,具有“一清(汤)、二白(
青萝卜)、三绿(香菜蒜苗)、四红(辣子)、五黄(
面条黄亮)”的特点,其肉烂汤鲜、面质精细,被誉为"中华第一面"。
嘉峪关烧壳子是嘉峪关当地农村独具风味的一道传统面食,花样丰富,有
千层花卷、百叶、石榴、桃子等样式,其表皮黄亮,品尝起来香脆可口,具有不变质、易贮存的特点,是当地做席待客的重要主食。其发展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2016年,
嘉峪关市烧壳子制作技艺列入嘉峪关市第四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秦安肚丝汤是
天水市秦安县的独特小吃,制作中使用到的食材多样,有
猪肚、玉兰片、菠菜、干辣子等,其表面汤色黄亮、肚丝飘游,品尝起来酸麻可口,辣味相随。
临夏酿皮子,是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一道风味小吃,切好的
面皮放入碗后,加入
油泼辣子、大蒜水等调味品便可进行食用,其制面过程制作工艺复杂,极具操作性,外表看起来色泽橙黄透明,品尝起来柔韧有劲,香、辣、咸、酸、鲜五味俱全,独具风味。
文物古迹
文化保护单位
截至2019年,甘肃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52处,其中
古遗址50处、古墓葬11处、古建筑53处、
石窟寺和石刻24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4处。截至2017年12月,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共计62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总数达到3880处。
拉卜楞寺地处
夏河县城西0.5公里处,是中国藏传佛教(即
藏传佛教)
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其有占地总面积86.6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主要殿宇90多座,由六大学院、16处佛殿、18处昂欠(大
活佛宫邸)、僧舍及讲经坛、法苑、印经院、
佛塔等组成。寺内珍藏的民族文物和佛教艺术品共计1万余件,有十六尊高8米以上铜制鎏金或檀香木雕的大佛,数尊质地不同的中小型佛、菩萨、佛塔、法器。1982年,
拉卜楞寺入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肃王墓地处
榆中县来紫堡乡上伍营村和黄家庄村之间,其中,明肃王指明太祖
朱元璋第十四子,墓主人为明时在
西北的10个
藩王及妃子。
明肃王墓墓葬保存较好,其面积约1000平方米,共有11座封土堆,墓向均朝南,墓葬多为前、中、后三室砖墓。出土有3合墓志,陶器、玉器、金银器数件。2006年,明肃王墓入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家窑遗址地处
定西市临洮县城西南10公里处
洮河西岸马家窑村南的麻家峪沟口,存在时间1000余年,有面积约9万多平方米,其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分为圆形和方形两种形式。居址旁有公共墓地和陶窑。陶器以
红陶为主,有泥质和夹砂两种,主要有碗、钵、盆、罐、壶、豆、瓶等。1988年,马家窑遗址入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传统村落
截至2022年10月,甘肃省共有国家传统村落112个。
河口村位于
黄河支流
庄浪河与黄河交汇处,曾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渡口,发展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村内规划较为整齐,有四街十七巷,东南西北4条主街以钟鼓楼为中心,向不同方向延伸,长短不一的17条巷道坐落其间,其中,中心钟鼓楼坐东朝西,有上下两层,为“四角攒顶”的阁楼建筑,可于其上,将河口村景象一览而尽。2012年,河口村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街亭村地处西秦岭北麓,处于麦积山风景区核心位置,距
天水市市区约40公里,是先秦发祥地之一,出土有数量众多秦人墓葬,文物丰富。其建筑整体布局呈正方形,有东西南北四条街道,现有城楼两座,占地面积15.6公顷,是一处保存较为完整明清古民居建筑群。2012年,街亭村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2年12月31日,甘肃省共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83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93处。
秦腔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剧种,主要流行于
陕西省、甘肃等地。其中,甘肃秦腔形成于明清之际,由甘肃“皮影腔”和“西秦腔”融合演变而来,行腔念白采用甘肃方言。甘肃秦腔声腔体制较为特殊,表现为“板式加曲牌,曲牌兼佛曲”的形式;音乐手段丰富多样,伴奏有文武场之分,
胡琴、闷胡子、
三弦琴、
月琴、笛是其主要乐器;角色包括生、旦、净、丑四个
行当;剧目丰富,传统剧目约有三千多个;表演“重架架”“重生净”“重特技绝活”,具有跌宕起伏、遒劲雄厚的特点,对
中原地区各重要地方戏曲剧种产生了不小的影响。2008年,甘肃秦腔入选中国第二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
裕固族民歌是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传统音乐,是裕固族
民俗音乐中主要的艺术形式,民歌用裕固语称呼为“叶尔兰安”。裕固族民歌发展历史悠久,起源于
魏晋,在16世纪到20世纪中期较为活跃,近代陷入低谷期。其依题材内容分为“叙事歌”“情歌”“劳动歌”,据体裁和功能可分为“小曲”“号子”“小调”“宴席曲”“酒曲”“擀毡歌”“奶幼畜歌”等,具有内容丰富,曲调优美,节奏明快,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研究古代北方少数
民歌的重要依据。2006年,
裕固族民歌入选中国第一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
秦安女娲祭典是甘肃省天水市政府及
陇城镇民间举办的规模盛大的中华始祖祭祀活动,主要在甘肃省天水市
秦安县陇城镇女娲庙举行,自二OO六年恢复
公祭以来,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被确定为女娲祭典日子。
女娲祭典分公祭和民祭两部分。公祭仪式隆重,参与者有各界代表及来自海内外宾客。民间祭祀持续时间从三月十一日一直到三月十五日,其中,三月十一日设坛,十二日取龙泉圣水洒坛祈福,十三日风沟迎鸾驾,十四日风台迎馔,十五日上午九时五十分举行正坛祭祀。2011年,秦安女娲祭典入选中国第三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名城
截至2021年12月31日,甘肃省共有4座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7处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敦煌市是“丝绸之路”西出玉门关和
阳关的主要门户,其发展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有着
莫高窟、玉门关遗址、
悬泉置遗址3处
世界文化遗产和鸣沙山——月牙泉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其中莫高窟被称为“文化瑰宝”,享誉国内外。
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张掖市,别称甘州,是古“丝绸之路”要道,有“塞上江南”“金张掖”之誉,其发展历史悠久,同敦煌市一样,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为当时月氏、乌孙驻牧,拥有全国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张掖大佛、坐佛山丹大佛。
地处甘肃省西部
河西走廊东端,武威市是甘肃省河西走廊开发时间最早、人口最密集、经济最繁荣的地区,有“银武威”之称,其发展历史悠久,距今4000多年前便开始有人类活动,有着
雷台汉墓、武威文庙、
天梯山石窟、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
白塔寺遗址等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处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古称秦州,是甘肃东南部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有“陇上江南”之誉,其发展历史悠久,有8000多年的文明史,有着丰富的文物资源和旅游资源,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3处,5A级景区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被誉为“东方雕塑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宗教信仰
甘肃有
道教、佛教(包括
藏传佛教)、
伊斯兰教、
天主教和
基督教5种宗教。其发展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期道教在甘肃的演变发展,甘肃天水伏羲庙的建立标志了甘肃是道教兴起的重要地区;佛教则于两汉时期传入甘肃,其西河地区成为中国最早传播佛教的地区之一;
隋唐,伊斯兰教在甘肃对外交往增多之下而传入中国,并在甘肃河西地区首先传播;清朝末年,传教士将天主教和基督教传入甘肃,至此甘肃形成五教并存局面。1-4截至2010年,有信教公民340多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3.8%,批准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6700多处,宗教教职人员2万多人,有甘肃省佛学院、兰州伊斯兰教经学院2所高等宗教院校。
习俗
主要流行于
天水市一带,天水为伏羲氏的诞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其伏羲祭祀习俗自古有之,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三牢”之礼祭祀伏羲,到明代时,天水伏羲祭祀形成定制,其规模宏大、场面壮观、程序严谨,至
清代时,伏羲祭祀成为当地重要民俗文化直至今日。其祭祀时间通常持续一个月,从农历二月初二到农历三月初三都是祭祀“人祖”的日子。
主要流行于甘肃省
平凉市泾川县一带,泾川回山是西王母后裔
朝觐之地,建有王母宫,通常每年农历三月二十日,在此举行西王母庙会,进行祭祀活动。祭祀仪式以西王母文化为载体,分
斋醮科仪、朝觐、
祭坛和采圣水四个程序进行,其间由身着法衣的法师携带法器,赴祭坛道号诵经。
主要流行于
金昌市永昌县一带,永昌进行“卍”字灯俗表演时,通常取一空地,进行场景的布设,空地埋有横竖十九排木杆,杆高2米,共361根,木杆装饰花灯时,除主场正中8.1米高的木杆挂大型花灯外,其余360木杆挂小型花灯,以不同的“祝福”字样逐次组成“灯山”,象征360天。在灯山前还会设生肖灯,以象征关灯者吉祥如意。在闹灯过程中,观灯者人手一花灯,并顺通道盘舞。
戏曲
甘肃省传统戏曲文化发展历史悠久,戏剧曲目丰富,戏剧艺术人才众多。形成、发展和完善于明清时期,繁荣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甘肃省戏曲有着秦腔、陇剧、曲子戏、民勤曲子戏、陇南影子腔、玉垒花灯戏、灵台灯盏头剧、高山戏、半台戏、南木特藏戏、眉户、京剧、豫剧等13个剧种。其中,秦腔、陇剧、曲子戏、民勤曲子戏、眉户是较为活跃、发展稳定的剧种,有着相对较多的演出团体和从业人员。剧目《彩虹之路》《民乐情》《许铁堂》等曾荣获过国家级和地方级奖项,戏剧艺术人员苏凤丽、佟红梅、窦凤霞、袁丫丫、朱衡等曾获得过中国戏剧梅花奖。
地方特产
截至2023年1月,甘肃省共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67个,“
靖远枸杞”“
兰州百合”“
天水花牛苹果”“金塔番茄”是其中代表。
甘肃省天水市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种植花牛苹果的绝佳之地,所产的花牛苹果色泽鲜艳,品质上乘,具有汁液多、口感好、香甜松脆等特点,被誉为世界三大名果之一。
甘肃省白银市
靖远县是中国枸杞原产地,当地沙质土壤存在,为枸杞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产枸杞果大肉厚,籽少干醇,具有补肾养精、养肝名目等功效。
金塔番茄是甘肃省酒泉市
金塔县的一个特产,番茄种植至成熟之时,其表皮呈鲜红色,为椭圆形状,品尝起来质地坚实,酸度恰到好处,口感好。
兰州百合是
兰州市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生长于当地南部高寒阴湿山区,是中国唯一食用甜百合,其外形色泽晶莹,品尝起来口感香甜,脆爽细腻。
风景名胜
综述
甘肃省地处中国黄土高原、
内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会地带,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甘肃省旅游独特性。甘肃省旅游资源丰富,旅游类型多样,有郁郁葱葱的森林景观,有奇特瑰丽的地貌景观,有茫茫茫漠的
戈壁瀚海,风光独特。文化和旅游产业在甘肃省十大生态产业中位居首位,同时也是甘肃省第一个成为支柱性产业的绿色产业。近年来,随着中国“
一带一路”和
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推进,甘肃省旅游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截至2022年12月31日,甘肃省共有A级旅游景区443家,其中5A级旅游景区7家,4A级旅游景区133家,3A级旅游景区233家,2A级旅游景区69家,1A级旅游景区1家。
主要景点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
平凉市城西11公里处,景区面积84平方公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独具特色,景区内山峰高耸,迷雾密布,树木繁多,有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一千三百多动植物,是国家首批5A级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曾获得“中国顾客十大满意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行业十大影响力品牌”“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中国最美的十大宗教名山”等荣誉。
麦积山风景区,占地面积215平方公里,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被称为“陇上林泉之冠”,有麦积山、仙人崖、石门、曲溪、温泉五大景区180多处景点。其中,麦积山又名麦积崖,海拔1742米,山高142米,四周风景秀丽,翠柏、苍松、野花、茂草、云雾密布。麦积山石窟坐落于麦积山山峰西南面,是中国“
四大石窟”之一,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入列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发展历史悠久,始建于十六国
后秦,现存有221个窟,7800多件泥塑、石刻,1000多平方米壁画,8座北朝崖阁。
张掖
七彩丹霞景区位于
张掖市临泽、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景区总面积50平方公里,是中国北方干旱地区发育最典型的
丹霞地貌、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世界地质公园,其地貌色彩明艳、层理纵横、场景壮观瑰丽,观赏性和地质科考价值高,被视为“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奇险灵秀美如画——中国最美的六处奇异地貌”“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观”之一。
敦煌市市鸣沙山·月牙泉景区位于敦煌城南五公里处,由鸣沙山和月牙泉两部分组成。鸣沙山汉时称神沙山、沙角山,
魏晋时始称鸣沙山,主峰海拔1715米,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因沙动成响而得名,其山体红、黄、绿、黑、白、五色细沙经堆积成,俯瞰似古埃及一座座
埃及金字塔,仰看若一道道呈波纹状得沙脊。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的环抱之中,因形似弯月而得名,其水甘甜清洌,清澈见底,产有铁背鱼和中药材七星草,其中七星草、铁背鱼、五色沙子被当地百姓称为“三件宝”。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又名“东风航天城”,地处甘肃省酒泉市,始建于1958年,四周被
戈壁风沙包围,中国于此地建造
绿洲,组建中国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火箭和卫星发射试验中心,是目前中国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
中国航天员在此发展航天事业,同时经过几十年的建设,这里已经发展为了功能齐全的小城市,有火箭、卫星、航天发射的配套设施,也有邮局、超市、饭店等生活配备设施。
莫高窟是
敦煌市境内的莫高窟、
西千佛洞的总称,地处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南北长约1600多米,上下排列五层,形如蜂房鸽舍,拥有大量的壁画、石窟、文物,现存有壁画、塑像者共四百九十二窟,曾于1987年12月被列为
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
佛教艺术宝库。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最西端,其结构严密,建筑精巧,在修建过程中流传着“山
羊驼砖”“冰道运石”“
定城砖”等众多传说故事,曾于1987年被列入
中原地区首批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被评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军事防御体系,被誉为长城形态的
百科全书,有“天下第一雄关”“中外巨防”“河西锁钥”“丝路咽喉”等称号。
对外交流
著名人物
重要荣誉
参考资料
民族宣传.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2023-03-02
甘肃印象.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05-05
秦安肚丝汤.甘肃省人民政府网.2023-03-22
临夏酿皮子.甘肃省人民政府网.2023-03-22
裕固族民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4-19
张掖市概况.张掖市政府门户网站.2023-04-04
敦煌莫高窟.甘肃省人民政府网.2023-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