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尾伯劳
伯劳科伯劳属的一种鸟类
红尾伯劳(黑枕黄鹂普通亚种:Lanius cristatus),别名褐伯劳,属于伯劳科、伯劳属,性情凶猛。体重23-44克,体长17-21厘米。喙粗壮而侧扁,先端具有立钩和齿突,具有发达的嘴须。有一明显的黑色贯眼纹,眼上方有一窄的白色眉纹。颏、喉和颊白色,其余下体棕白色。
红尾伯劳在亚洲广布,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灌丛、疏林和林缘地带,在有稀矮树木和灌丛生长的旷野、河谷、湖畔、路旁和田边地头灌丛中较常见。
本种为迁徙鸟类,迁徙时间很有规律,每年秋季开始飞往越冬地,四月份回到繁殖地。主要以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有较强的领域性,常用骇人的声音和摆尾等方式赶走入侵者。
红尾伯劳1981年被列入《中日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的协定》,2023年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4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定为无危(LC)物种。
形态特征
红尾伯劳体型中等,体长17~21厘米,体重23~44克,雌性雄性略重。眼先、眼周至耳区连结成一条显著的黑色贯眼纹,从嘴基经眼直到耳后,冬天颜色变浅。眼上方有一条很窄的白色眉纹,颏、喉和颊白色,头顶至后颈灰褐色。喙粗壮而侧扁,先端具有立钩和齿突,具有发达的嘴须。上背、肩暗灰褐色,下背、腰棕褐色。尾圆形或楔形,尾上覆羽棕红色,尾羽棕褐色,具有不明显的暗褐色横斑,翅短圆,翅缘白色,其余下体棕白色,两胁较多棕色,腋羽也为棕白色。
雌鸟和雄鸟相似,但羽色较浅,贯眼纹黑褐色。这种细微差异在野外不易辨别。但研究发现,日本亚种(学名:L.c.superciliosus Lantham)雄性红尾伯劳的前额白斑宽度、尾长均大于雌性,可以作为区分方法。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红尾伯劳主要集中分布于亚洲,四个亚种的越冬地较接近,在许多冬季活动地,亚种常常混住在一起。
在欧亚大陆的东部和北部繁殖,通常在东南亚(中国台湾省、菲律宾、印度半岛、海南省巽他群岛)过冬。
在中国境内广布,除新疆西藏外,福建省贵州省上海市湖南省湖北省广东省澳门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均可看到其身影。
主要亚种分布如下:
栖息环境
红尾伯劳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灌丛、疏林和林缘地带,在有稀矮树木和灌丛生长的旷野、河谷、湖畔、路旁和田边地头灌丛中较常见,尤以在低山丘陵地的村落附近数量更多,而平原区少见,高山区罕见。更偏向于开阔的环境,也栖息于草甸灌丛、山地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林缘灌丛及其附近的小块次生杨桦林内。同时,红尾伯劳多栖息于树冠侧面突出的树枝,而非树的顶部,这有助于更好地观察领地,随时发现猎物并保持警惕,当其他猛禽出现时,红尾伯劳也可以迅速藏匿于树叶中。只有在种内竞争时,有其他同类闯入领地,才会观察到伯劳鸟移到树的顶部。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红尾伯劳是一种迁徙鸟类,迁徙时间很有规律,每年秋季开始飞往越冬地,四月份回到繁殖地。迁徙的红尾伯劳在夜间飞行,会飞越马来半岛和马六甲海峡陆地和海洋的前线。白天,红尾伯劳随机降落在空地上,如果降落地点不合适,它们会在当地进行短途迁徙,选择合适生境,或者继续迁徙,前往最终的越冬地。红尾伯劳对越冬地有很高的忠诚度,常在相同的地点越冬。一年进行两次换羽。
觅食行为
红尾伯劳主要以昆虫为食,特别是鳞翅目昆虫,也会捕食蛙和蜥蜴,将这些猎物穿挂于树的尖枝杈上,撕食其内脏和肌肉等柔软部分。红尾伯劳通常不主动出击搜捕猎物,只有看到目标时才会离开栖木,飞向地面捕捉猎物。早成雏的主要食物为蝉,其次为直翅亚目天蛾科幼虫和成虫、金龟蝉和金花虫科
攻击行为
红尾伯劳常成单或成对生活,在迁徙和繁殖期间都需要保持一定的觅食区域,有较强的领域性,因此,红尾伯劳常常攻击闯入的同类来保证自己的地位。种间、种内斗争激烈,在领域内排斥同种雄鸟,有对峙、驱赶、啄击等行为;对闯入自己领域的其他鸟类有很强的攻击性,有恐吓、驱赶、打斗等行为,常用骇人的声音和摆尾等方式赶走入侵者。还会破坏巢区内其他鸟巢,捕食巢内的卵和雏鸟。
交流行为
红尾伯劳最常听见的鸣叫声为干涩的“哧-哧-哧”声,发情期间,雄性通过模仿巢区其他鸟种的叫声、高声鸣唱等方式进行求偶。红尾伯劳在越冬后会在清晨和傍晚通过不停地鸣叫、追逐、斗争来确立自己的领域,而当领域确定后,它们仅仅通过鸣叫交流。
生长繁殖
发情期
雄性红尾伯劳常常自树端向空中高飞数米,再翻回复栖于原处或步步紧逼雌鸟,做摇头、摆尾及鞠躬等姿态,模仿巢区附近鸟种的鸣叫声吸引雌性注意,会站在小树顶端仰首翘尾地高声鸣唱,鸣声粗犷、响亮、激昂有力,有时边鸣唱边突然飞树顶上空,快速地扇动翅膀原地飞翔一阵后又落入枝头继续鸣唱,雌鸟仅下垂双翅,做快速抖动。
孵卵期
筑巢活动在5月下旬到6月中进行,由雌雄鸟共同担任,选择巢区附近的材料搭建,巢材以莎草、薹草属蒿草等枯草茎叶为主,偶尔混杂有一些细的小树枝,内垫有细草茎、植物韧皮纤维和羽毛等,整体呈杯状,巢址多选在本地常见而视野开阔的乔木或灌木上搭建,6-7天即可完成。营巢中后期雌雄均有试卧巢行为,且雌鸟次数较多。到后期此行为更加频繁,时间更长。雄鸟试卧巢时会编织巢或外出衔材,而雌鸟试卧巢时仅卧于巢内。
红尾伯劳的产卵期从5月下旬到7月中旬,每年繁殖一窝,每窝产卵6枚左右,卵为椭圆形,乳白色或灰色、密被大小不一的黄褐色斑点。孵卵由雌鸟担任于末卵产出前1-2天孵起,首卵破壳距末卵破壳日4-5天,孵卵期为14-15天。
育雏期
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留巢期14-18天。在育雏前期雏鸟的羽毛尚未丰满,调温能力差,雌鸟在巢中进行暖巢因此雄鸟将得到的食物传递给雌鸟,由雌鸟进行饲喂,当雌鸟由于长期暖雏而不能出去捕食时,还会吃少量雄鸟带回的食物来满足自身的需求。当雏鸟的调节体温能力逐渐增强,发育速度加快时,亲鸟同时觅食喂食提高了喂食的效率。幼鸟离巢的前几天,仍在巢中留住,直到16-18日龄后,雏鸟才不再回巢。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红尾伯劳在全球种群数量尚未量化,但一些国家有大概的数据估计:中国约1万~10万对繁殖个体,约1千~2万个迁徙个体,约50~1万个越冬个体;韩国约1万~10万对繁殖个体,约1千~1万个迁徙个体;日本的100~1万对繁殖个体,50~1千个迁移个体;俄罗斯的100~10万对繁殖个体,50~1万个迁移个体。
通过对比牛头伯劳(Lanius bucephalus)和红尾伯劳越冬后返回原栖息地的忠诚度,发现红尾伯劳对原栖息地的高忠诚度是它数量不断减少的原因。由于砍伐森林、农业扩张和大量非法诱捕等各种威胁,导致红尾伯劳繁殖地面积的大幅下降,在过去的一个世纪,日本亚种的繁殖范围收缩了90.9%。
保护级别
1981年,红尾伯劳被列入《中日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的协定》。
2023年,红尾伯劳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2024年,红尾伯劳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定为无危(LC)物种。
物种对比
红尾伯劳与荒漠伯劳黑枕黄鹂普通亚种:Lanius collurio)、荒漠伯劳(学名:Lanius isabellinus)亲缘关系密切,野外不易鉴别。对比如下:
相关文化
伯劳在中国有历史悠久而独特的寓意,作为鸟名最早的记载见于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伯劳也”;在《诗经》中也有诗句“芃黎苗,阴雨膏之,悠悠南行,召伯劳之”。南北朝萧衍曾作《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谁家女儿对门居,开颜发艳照里闾……”这是写男子恋慕女子的心曲,以伯劳与燕子来比喻情人间的分离。
参考资料
红尾伯劳.物种2000.2024-08-25
红尾伯劳.IUCN.2024-11-09
..2023-03-12
..2023-03-12
..2023-03-12
..2023-03-12
..2023-03-12
..2023-03-12
..2023-03-12
..2023-03-12
..2023-03-12
伯劳.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03-1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觅食行为
攻击行为
交流行为
生长繁殖
发情期
孵卵期
育雏期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保护级别
物种对比
相关文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