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是17世纪
荷兰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创作完成的一幅油画,它是维米尔最著名的画作。《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不是一幅肖像,而是一幅“tronie”——一幅虚构人物的画作。该画创作于1665年左右,规格较小,是荷兰小画派的典型代表作之一,该作品自1902年以来一直由
海牙的莫瑞泰伊夫妇收藏,现藏于荷兰海牙
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本画原型人物传为维米尔大女儿玛丽亚,画中的少女扭头侧身凝视着画面外,头上蓝黄间杂的头巾对比度强烈,脖颈处的珍珠闪烁着微微光芒,纯色的背景使得少女形象格外突出,2014年,
荷兰天体物理学家文森特·克勒认为从镜面反射角度来看,
耳环的材质更像抛光锡而非珍珠。本画一直以来是各种文学和电影的主题,被荷兰评论家戈施耶德誉为“北方的蒙娜丽莎”。
画面中,一名少女头戴蓝色和柠檬黄色相间布料的土耳其式头巾,身着露出白色衣领的棕色外衣,侧身向左转头面向画外。面色白净透亮,
朱唇微启,目光忧郁平静,左耳上的珍珠耳环闪烁着熠光芒。少女的身后的背景为纯黑色,极简的背景无限衬托出画作主体本身,使阅览者的目光长久停驻在少女身上。该画上写着:“IV Meer”,但并未注明日期。在1994年的一次画作修复中,人们发现黑暗的背景实际上是深绿色,目前呈现的效果是通过在黑色背景上涂上一层薄薄的釉料而产生的。
荷兰于17世纪初便获得了独立,建立了
尼德兰联省共和国,建立了
欧洲最早的资本主义制度,一跃成为当时欧洲最富强先进的国家。资本主义制度下,出版言论自由使得人民的思想开放,社会氛围自由,加之荷兰信奉新教,艺术创作也随之摆脱了宗教束缚,
艺术题材开始面向市俗化的生活。艺术家开始面向普通市民的需求,这一时期创作的绘画主要是用来售卖,画幅也偏小,适合于作为家庭装饰画进行悬挂。在这种氛围之下,荷兰应运而生了一个画派:荷兰小画派。此画派着眼于普通市民的市井生活,画作主题较微观,多为景观、肖像、生活细节等。《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就是此画派的代表作之一,作者
约翰内斯·维米尔以自己的女儿为原型创作了此画,而少女头顶
土耳其风格的头巾也是为了更易售卖,具有异域风情的作品更能抓住当时西方人的猎奇心理。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少女头上的包裹的土耳其风格的头巾,它是由蓝色和柠檬黄色组成,蓝色是由昂贵的青金石磨制的群青绘制而成,与头巾上垂下的柠檬黄色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小面积的高对比度纯色被米维尔运用的恰到好处。棕色的外衣和洁白的衣领则以厚重的笔触传递出布料的质感。不论是少女耳朵上的璀璨的珍珠耳环,抑或是头巾、衣服、面部,都用大胆的明暗区分和较纯的颜料给予鲜明的诠释。深色的背景完全作为衬托,将光彩照人的少女形象突出到极致。
本画为荷兰小画派的典型代表作之一,整幅作品规格仅为44.5×39cm,它描绘了一个非常普通的少女形象。图中的少女眼眸如珍珠般明亮,朱唇微启,似乎有话要倾诉。《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画作主题非常简单,并非如传统绘画具有复杂庞大的叙事和宏伟的主题,而是市井小民的肖像,渗透出一种清新、恬静的诗意,和一种意味深长的神秘。
约翰内斯·维米尔的光影运用技能非常娴熟,他善于运用高光技巧,使其作品中光线的强度及分布有着塑造形体,加强物品质感以及影响画作情感氛围等功能。本画中,作者运用了大量漫射光线的微妙变化来表现画作各处的质地和形状,例如维米尔运用厚重的白色斑点的暗斑勾画出少女耳垂边圆润的珍珠在暗处发出的光芒,巧妙地表现了珍珠的形状与质感。同时,运用细腻而真实的光线刻画, 取得了相当强的立体效果,增加了画面的纵深感,使少女形象格外真实夺目,例如,少女嘴唇上的高光强化了整幅画面的柔软真实感。
本书由美国作家崔西·雪佛兰写作,创作灵感来源于
约翰内斯·维米尔的画作《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该书讲述了17岁的少女葛丽叶迫于生计去画家维米尔家做女佣,她安静忧郁的美好和对艺术的敏感引起了米维尔的注意,两人暗生情愫,但为了维护清白,葛丽叶选择离开维米尔家,嫁给屠户。
本片由
英国导演
彼得·韦柏执导,改编自书籍《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本片讲述了少女葛丽叶前往画家维米尔处做女佣,维米尔看似生活富足体面,但实际上与妻子早已貌合神离,妻子并不支持他的绘画事业。葛丽叶在帮工的过程中,被
约翰内斯·维米尔的工作吸引,而维米尔也对这个有艺术天赋的少女产生情愫。两人深知无法修成正果,葛丽叶还是为维米尔的画作充当模特,两人的感情最终被维米尔之妻发觉,将葛丽叶赶出家门。
荷兰当地时间2022年10月27日,环保组织“Just Stop Oil”中的三名
比利时籍男子前往荷兰海牙
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试图破坏《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以表示他们对使用化石燃料的抗议。该画作有玻璃的保护,没有遭到破坏。2022年11月2日,破坏者中的两人被荷兰法院判处两个月监禁,一人缓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