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山脉(梵语:himālaya,英语:himalaya),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脉,位于青藏高原南部。喜马拉雅山脉西起克什米尔的南迦帕尔巴特峰,东至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的南迦巴瓦峰,全长约2500千米,南北宽度约200~300千米,主脉大喜马拉雅山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
喜马拉雅山脉是由
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形成,拥有110座超过7000米海拔的山峰,包括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在内的14座超过8000米海拔山峰中的10座,并且还处于不断隆升中。喜马拉雅山脉包含现代
冰川共有18065条,总面积约35109.6平方公里,冰储量为3734.5立方千米。南坡直面北上的
印度洋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北坡气候寒冷干燥,其中南坡拥有五个独特的生物气候带,分别是
亚热带、
温带、寒温带、亚高山带、高山带。喜马拉雅山脉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其中
维管植物估计超过10000种,记载的哺乳动物达300多种,鸟类接近1000种。
喜马拉雅山区主要生活着珞巴族、门巴族、
藏族、
夏尔巴人等数十个人类族群。其中主要信仰的宗教有佛教、
藏传佛教、苯教、
印度教、
耆那教等。从20世纪50年代起,人类开始向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攀登,1953年5月29日,英国登山队的E.希拉里和丹增从南坡首次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喜马拉雅山区雪山冰川、河流
谷地、湖泊等自然景观类型众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景点有:
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羊卓雍措、
萨加玛塔国家公园、
博卡拉、奇特旺皇家国家公园等,分布在中国、
印度、
尼泊尔等国家。
命名
喜马拉雅是梵文himālaya的音译,较早的梵文表达形式为himavat或himavant,即雪山的意思。公元前15世纪左右,早期的古印度圣典《梨俱吠陀》里记载雪山用梵文himavant来表示,到了公元前4世纪前后,在印度史诗《
摩诃婆罗多》里开始用himavata来代指雪山。随后在公元前3世纪,
孔雀王朝的开国宰相
考底利耶所写的书《利论》里面,雪山的梵文变为himavat。后来到了公元5世纪前后,印度宫廷诗人
迦梨陀娑(Kalidasa)在所写的书《鸠摩罗出世》里,使用梵文himālaya来代指雪山,公元5~6世纪以后,印度文献开始用梵文himālaya一词来表达“雪山”一词,专门指印度次大陆北边的雪山,即今天所称呼的“喜马拉雅”。
位置境域
喜马拉雅山脉位于青藏高原南巅边缘,西起
克什米尔的
南迦帕尔巴特峰(北纬35°14′21″,东经74°35′24″,海拔8 125米),东至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的
南迦巴瓦峰(北纬29°37′51″,东经95°03′31″,海拔7 756米),全长约2500千米,南北宽度约200~300千米。
喜马拉雅山脉分为4条平行纵向,不同宽度的山带,每条山带都具鲜明的地形特征和自己的地质史。它们从南至北被命名为外或亚喜马拉雅山脉、小或低喜马拉雅山脉、大或高喜马拉雅山脉、以及特提斯或西藏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宽度约200~300千米。山脉按照河流可划分为三段:普兰
孔雀河以西为西段,普兰孔雀河和
亚东县河之间为中段,亚东河以东为东段。喜马拉雅主脉大喜马拉雅山
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大部分在中国境内,其西端和南侧支脉大多在
巴基斯坦、
印度、
尼泊尔和
不丹等邻国境内。
历史成因
第三纪-始新世(6000万年前)
在大约60百万年前,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之间还存在一个巨大的海洋,地质学家将其称之为新特提斯洋。现今沿雅鲁藏布江分布的一些岩石是这个大洋保留下来的残余洋壳。这个古大洋南部为印度大陆,北部为亚洲大陆。随着新特斯洋壳向北部的亚洲大陆之下俯冲,在亚洲大陆南缘形成一系列火山,并形成了海拔大于4500米的山脉,即现在的
冈底斯山脉。
第三纪-始新世(5000万年前)
在大约50百万年,随着印度大陆板块继续向北漂移,新特提斯洋逐渐消失,
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发生碰撞,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开始。在两个大陆碰撞后,印度大陆开始向亚洲大陆之下俯冲,将位于印度大陆表层的岩石带入到
地球深处,经历高温高压变质后形成了坚硬的
变质岩。在喜马拉雅山脉的西段,印度
大陆地壳俯冲的深度可能超过100千米,形成了超高压变质岩,而在喜马拉雅山脉的东段,印度大陆地壳的俯冲深度为40−60千米,形成了高压变质岩。这一时期,两个大陆碰撞导致的强大挤压力,使喜马拉雅山脉开始形成。
第三纪-渐新世(2500~3000万年前)
在大约25−30百万年,俯冲到地球深部并经历了高压、超高压变质的印度大陆地壳岩石在
浮力和挤压力的共同作用开始向地球浅部上升,并出露到地表,也就是我们现今所看到的变质程度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脉核部物质。在大约10−20百万年时期,随着两个大陆继续汇聚和地下深处岩石的不断回返,喜马拉雅山不断崛起,直至形成现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脉。
中新世中晚期(800~1500万年前)
在中新世中晚期(8一15Ma),喜马拉雅山脉大部分区域快速抬升至5000米的高度或已经达到了现有的高度,使喜马拉雅山脉成为世界上较为年轻的高大山脉。
地理特征
气候
喜马拉雅山脉连绵成群的高峰挡住了从印度洋上吹来的湿润气流,使其南、北坡气候差异明显。南坡直面北上的印度洋季风,
降水充沛,气候温暖湿润。北坡由于印度洋暖湿气流难以到达,同时又受到内陆冷空气南下的影响,降水较为稀少,气候寒冷干燥。因而南坡从低海拔到高海拔形成了五个独特的生物气候带,分别是
亚热带(海拔\u003c 1000米)、
温带(海拔1000-2000米)、寒温带(海拔2000-3000米)、亚高山带(海拔3000-4100米)、高山带(海拔\u003e4100米)。北坡由于印度洋暖湿气流难以到达,同时又受到内陆冷空气南下的影响,气候寒冷干燥,加之北坡海拔落差小,分布较少的植被带,主要以稀疏植被为主。
南北两侧气候迥异,南坡最大降水带一般出现在海拔2000米左右,2000米以上则降水显著减少。到了海拔5000米左右的
冰川区,由于冰川的冷源作用,降水量又增多,成为第二大降水带,
山南市气候暖热湿润,如
墨脱县(海拔1 130米)和樟木(2 300米)两地,最热月均温分别达22.1℃和17.3℃,年降水量分别为3 000多毫米和2 800毫米左右,位于山麓的巴昔卡(157米)的年降水量则超过4 400毫米。山北温凉干燥,一般最热月均温多低于10℃,年降水量少于400毫米。
地质
地质构造
喜马拉雅山脉是经数次断块上升形成。山脉南北向水平挤压,强烈褶皱,并具掀升性质,形成向北倾斜的叠瓦状构造,从而南陡北缓两坡不对称。喜马拉雅山
地壳极不稳定,新构造运动十分活跃,地震活动频繁而强烈,是世界上主要大地震带之一。
岩石特征
喜马拉雅山核心部分是由
变质岩组成。这些岩石原来位于
地球表层,由于构造运动被埋藏到了地球深部,在高温和高压条件下,它们的矿物造发生变化后又形成的新岩石,即为变质岩。喜马拉雅山变质岩原来位于
印度大陆地壳,由于印度大陆与
亚洲大陆的碰撞(即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些岩石被带到地下深处发生强烈变质和变形后又返回到了地表。这些变质岩间接记录了印度大陆俯冲的历史和
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形成演化过程。
矿产资源
喜马拉雅地区主要发育一系列
新生代的铅锌银锑
金矿产,可以分为
始新世造山型金矿床和
中新世热液脉型铅锌银锑金矿床两类。始新世造山型金矿床主要受东西走向的断裂和剪切带控制,重要的矿床有马木、邦布、念扎、故穷和折木朗等矿床,成矿时代为始新世早期(约44Ma)。中新世热液脉型铅锌银锑金矿床的矿体大部分受南北走向的断裂控制,少部分受东西走向的断裂控制,典型矿床有扎西康、柯月、吉松、西午、拉琼、明赛、姐纳各普、查拉普和沙拉岗等,成矿时代集中在中新世早期(约20~14Ma)。
地形地貌
喜马拉雅山脉由数条大致平行的支脉组成,向南凸出呈弧形,西起
克什米尔的
南迦帕尔巴特峰,东至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的
南迦巴瓦峰,全长约2 500千米。其中主脉大喜马拉雅山
平均海拔6 000米以上,主脉上的一些山口要隘也多分布于海拔4 000~5 000米。全球14座海拔8 000米以上的高峰群中即有10座分布于此,其中山脉西端的主峰是南迦帕尔巴特峰,东端的主峰是南迦巴瓦峰,其中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和10座海拔在8000米以上的山峰大部分都位于中段。
喜马拉雅山区内许多地区属于典型的高原峡谷地貌,具有明显的海拔高、坡度大、切割深等特点,山脉强烈褶皱,并具掀升性质,形成向北倾斜的叠瓦状构造,山脉南陡北缓两坡不对称。其中山区南坡切割深度﹑坡度普遍大于北坡,山脊线以北总体上具有从深切峡谷至宽缓峡谷的变化趋势,切割深度、坡度逐渐减小。深切峡谷区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多形成高差1000—3000米的大峡谷,河谷具有横剖面狭长的特征;宽缓峡谷区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地形起伏较小,相对高差多在200—500米范围内,河谷具有横剖面宽阔的特征。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东侧约50公里处发育一条断续延伸近300公里长的裂谷,该裂谷系上
地壳发生伸展变形所形成的地堑式断陷盆地,这一区域内的藏南特提斯沉积杂岩的坡度与其南侧高喜马拉雅结晶杂岩的坡度差别也比较大。
水文
河流
喜马拉雅山脉由19条主要河流排水,其中以
印度河与
雅鲁藏布江为最大,各拥有约259000平方千米的山地汇水面积。其中,有5条属于印度河水系,分别是
杰赫勒姆河、杰纳布、拉维河、
贝阿斯河以及
苏特莱杰河,总汇水面积约为132090平方公里;9条属于恒河水系分别是恒河、
亚穆纳河、拉姆甘加河、卡利河(Kali,萨尔达河)、卡尔纳利河、拉普提河、
甘达基河、巴格马蒂河,以及
戈西河,总汇水面积约为217560平方公里;3条河属于布拉马普特拉河水系,分别是蒂斯塔河、赖达克河,以及马纳斯河,总汇水面积约为183890平方公里。
冰川
喜马拉雅高山顶部常年积雪,现代冰川作用强盛,冰川规模较大,其中现代冰川共有约18065条,总面积约35109.6平方公里,冰储量为3734.5立方千米,其中中国境内的冰川共计有6472条,其面积为8418平方千米,冰储量为712立方千米。由于气候和地形地貌的影响,喜马拉雅南北坡的冰川存在较大差异,南坡的多数大冰川,中下段布满表、表碛丘陵和冰面湖,
冰下河较多,有些冰川前段的
冰碛上,还长有
乔木、灌木,甚至有些冰川可以延伸至森林带中;北坡多数大冰川,冰面净洁,表碛薄,多冰面河、冰面湖、冰
内河,冰塔林立,冰川都在多年冻土带以上,植被稀少。
南坡
喜马拉雅南坡地势一泻千里,其
冰川发育区高差也很大,冰川作用差最大可达4300米,其中2000米以上的有611条。南坡冰川类型属于海洋型冰川,其特点是雪层厚,气温较高,冰温为0℃到零下1℃,夹有渗浸冰片的厚粒雪层,深处粒雪靠暖渗浸—重结晶作用成冰。海洋型冰川分布于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较大的地区,年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甚至达到3000毫米,而且雪线低,冰川运动速度快,冰川末端可伸入森林带,冬季河源不断流。冰雪面上还有冰蚯蚓、冰
跳蚤等生物。
按冰川面积来看,其中小型冰川(≤1平方千米)在整个
尼泊尔喜马拉雅广泛分布,占冰川总条数的78.34%,但其面积只有总面积的19.69%;中型冰川在条数上远远小于小型冰川,整个尼泊尔中型冰川(\u003e1平方千米,≤32平方千米)条数比例为21.27%,但其面积比例为64.56%,大型冰川(\u003e32平方千米)条数很少,只占约0.4%,而面积比例为15.76%,分布在尼泊尔东中部地区。
北坡
喜马拉雅中段北坡冰川类型有大陆性冰川和极地型冰川两种冰川类型,
山谷冰川上有雄伟壮丽、形态多姿的冰塔林。冰塔高度为数米至30多米不等,其形貌如丘陵、如金字塔、如高耸的城堡、如刺向蓝天的宝剑。有的冰塔内部有河道,在这些冰融水的长期作用下,又形成了冰桥和水晶宫殿般的冰洞、冰帘、冰
钟乳石、冰柱和冰笋等,鬼斧神工,好似天然形成的冰雕群。
生物多样性
喜马拉雅山脉地处
亚热带纬度(北纬28~30度),主体处在热带森林和青藏高原两域的交汇地带,从低地到高山依次发育着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落叶针叶林、亚高山常绿针叶林、高山灌丛和
草甸等植被类型,其中喜马拉雅南翼有8个自然带,北翼因为基带海拔高,只有4个自然带。因此它具有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研究生物起源与演化、地质地貌、气候和环境变迁的重要地域,也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
植物
喜马拉雅山脉共分布有
种子植物11875种,隶属223科2086属,其中包含7906种草本植物(66.6%),2583种灌木(21.8%)和1386种
乔木(11.7%)。其中
维管植物估计超过10000种,特有种数量占近1/3,
被子植物门多达4000多种,如蔷薇科、
兰科、
菊科、
豆科、杜鹃、
罂粟、龙胆、银莲、
鸢尾、紫堇、
报春花、
虎耳草、
火绒草等等,因此也被称为“世界园艺的最大宝库”。蜜粉源植物多达5000多种,占全球蜜粉源植物种类的一半以上,被称为“世界高山花园”。
喜马拉雅山脉范围内的中国、
印度、
尼泊尔、
不丹分别有种子植物8571、5306、5304和5613种,其中草本植物分别有5557(占喜马拉雅山脉草本植物的70.3%)、3892(49.3%)、3715(47.0%)和3694种(46.7%),灌木分别有1933(74.9%)、910(35.2%)、977(37.8%)和1139种(44.1%),乔木分别有1081(78.0%)、504(36.4%)、612(44.2%)和780种(56.3%)。喜马拉雅山脉种子植物223科的区系分布类型中,包含科数量最多的3个分布类型为泛
热带、世界广布和北温带,分别占总体科数量的34.5%、23.3%和16.1%。喜马拉雅山脉种子植物2086属的区系分布类型中,包含属数量最多的3个分布类型为热带
亚洲(即热带东南亚至印度-马来,
太平洋诸岛)、泛热带和北温带,分别占总体属数量的20.2%、13.9%和12.8%。
动物
不同海拔的植被分布,也给不同种类的动物提供了相适应的环境,比如从低海拔的纹猫、
云豹、
印度花豹、
孟加拉虎到到中山地带的丛林猫、
金猫、
豹猫、金钱豹,再到亚高山和高山地带的
猞猁、
兔狲、
雪豹等等。其中有记载的哺乳动物达300多种,鸟类接近1000种,
爬行纲达175种,其中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雪豹、
塔尔羊、
长尾叶猴、
棕尾虹雉等等。具有“雪山之王”之称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也是国际濒危野生动物,截至2015年,全世界仅存不到一万只,其中中国雪豹数量为2500—3500只。1998年至2009年,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东麓发现了353个新物种,比如有飞蛙、
黄金眼镜蛇雷龙、亿年
铅山壁虎、新种猕猴、叶鹿等等。
根据哺乳动物垂直分布范围,分为4组:(1)垂直分布幅一组(First range),垂直分布幅在200-1400米之间的物种;(2)垂直分布幅二组(Secondrange),垂直分布幅在1401-2800米之间的物种;(3)垂直分布幅三组(Third range),垂直分布幅在2801-4200m之间的物种;(4)垂直分布幅四组(Fourth range),垂直分布幅大于4200m的物种。
自然保护地
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
珠峰自然保护区于1988年正式建立,属于国家4A级景区,位于西藏日喀则市定日、
聂拉木县、
吉隆县和
定结县四县,总面积约3.38万平方公里,2005年被列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保护区森林面积有55000多公顷,覆盖率达14.85%;陆生野生
脊椎动物有491种,其中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长尾叶猴、
熊猴、喜马拉雅塔尔羊、金钱豹、
蒙古野驴、雪豹、
红胸角雉、
黑颈鹤,其中雪豹已被列为珠峰自然保护区标志动物;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有
小熊猫属、
亚洲黑熊、
藏雪鸡、
岩羊等;哺乳动物53种,鸟类206种,
两栖动物8种,
爬行纲6种,鱼类5种;
维管植物有2550种左右,药用植物达50多科160种,其中
被子植物门2106种、裸子植物20种、
蕨类植物门222种,
苔藓植物472种,
地衣植物172种,真菌136种,重点保护植物有
长蕊木兰、
西藏延龄草、
天麻、
锡金海棠、参三七、
长叶云杉、
长叶松等。保护区内还有多处具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的地史学遗迹,如吉隆县聂汝雄拉上新世的
三趾马属化石群、希夏邦玛峰的高山烁化石群等。
奇特旺皇家国家公园
公园在喜马拉雅山脚下,位于
尼泊尔首都
加德满都西南150千米处,是世界珍稀动物印度独角犀牛的
栖息地,1984年作为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公园占地540多平方千米,以产印度独角犀牛闻名。独角犀牛是世界上濒于灭种的动物,极其珍贵。
孟加拉虎也是公园里重点保护的动物。在这里还可游览终年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由喜马拉雅山流下来的7条河流汇集成的拉普
梯河蜿蜒流经此处。公园70%的面积生长着婆罗双树,在森林里,能看到木棉花、
菩提树、高大的
无花果。还拥有50多种哺乳动物,包括猴、虎、豹、
懒熊、野猪、
土狼、鹿、象和
犀牛。观鸟者能看到450种鸟类,而观蝶者能够辨认出至少67种不同的蝴蝶,有些蝴蝶跟
手掌一样大。
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脉生态区
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脉地区总面积902843.76平方千米,跨古北界和东洋界两大全球重要的生物地理区域,分布有14个生态区,其中有55处保护地。保护地由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组成,主要分布在东喜马拉雅亚高山针叶林、喜马拉雅
亚热带阔叶林和东喜马拉雅阔叶林3个生态区内,面积为159063.30平方千米,占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脉地区总面积的17.62%。保护地中有41处国家公园,占保护地总数的74.5%,有25处为多国毗邻,占总数的45.45%。
14处生态区,其中有22处涵盖2-5个生态区,占总数的40%,其中同时跨5个生态区有尼泊尔安纳普尔纳保护区,其正处于东、西喜马拉雅生态区交汇处;跨4个生态区的有印度干城章嘉国家公园、不丹旺楚克百年国家公园和吉格·辛格·旺楚克国家公园;跨3个生态区的保护地数量最多,达到10个,其中尼泊尔数量最多达到6个;跨2个生态区的保护地为8个,中国占其中3个。喀55处保护地中,有25处与其他国家毗邻,占总数的45.45%,其中中国塔什库尔干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和阿富汗瓦罕国家公园2个保护地同时与3个国家相邻;印度干城章嘉国家公园、尼泊尔阿皮南帕自然保护区、尼泊尔干城章嘉自然保护区、不丹吉格梅·凯萨尔严格自然保护区等。
自然灾害
泥石流
喜马拉雅山地处两大板块的碰撞带,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因此经常发生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由于底雅乡位于喜马拉雅山脉西北段,地势南低北高,落差较大,四周盘山,且大都较为狭窄,每年高山积雪融化时以及夏季雨季很容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灾害。2020年9月至2021年10月间,底雅乡的色尔贡和荣堆组发生了巨大的
冰川泥石流,对边境居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很大威胁。
洪水
2000年至2020年,随着全球变暖,喜马拉雅地区的冰前湖数量增加约47%,面积扩张33%,水量增加42%。冰湖水量的增加导致2000年至2020年喜马拉雅地区约27亿吨水下冰质量损失被低估,约占冰前湖总质量损失的6.5%,其中,喜马拉雅中部地区被低估程度最大,约12亿吨。位于喜马拉雅中部波曲河流域的嘎龙错面积约5平方公里,最大水深达200米,水下冰质量损失量高达65%。由此引发的冰湖溃决洪水灾害风险的概率将会增大。
雪崩
喜马拉雅山脉的大部分在雪线之下,加上山脉的造山作用活跃,从而有水流侵蚀和大规模的山崩现象。其中潜在雪崩形成区共有98处,其中有10处能够进入冰湖,对这些冰湖的稳定性造成风险。
地震
喜马拉雅山脉是由
印度洋板块与
欧亚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的,处于板块边界碰撞型地震构造带上,板块连接处,
地壳结构比较容易错动,发生相对的运动,从而容易引发地震。1900年至2015年4月,位于地震活跃地带的
尼泊尔,共发生了8次大地震。2005年10月8日,位于喜马拉雅山脉西部的
克什米尔发生7.6级地震, 造成约8.7万人遇难。
主要山峰
喜马拉雅山脉其中有110多座山峰海拔不低于7350米,10座山峰海拔在8000米以上,山脉主峰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海拔高达8848.86米。
喜马拉雅造山带西端的主峰是
南迦帕尔巴特峰,东端的主峰是
南迦巴瓦峰。
珠穆朗玛峰
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中的主峰,藏语名称:Chomolungma,意为“神女第三”;尼泊尔名称:Sagarmatha,意为“天空之神”;西方称呼:Everest。位于东经86.9°,北纬27.9°,地处中尼边界东段,北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
西藏自治区的定曰县境内,南坡在
尼泊尔境内。珠穆朗玛峰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威武雄壮昂首天外,地形极端险峻,环境异常复杂。雪线高度:北坡为5800~6200米,南坡为5500~6100米。东北山脊、东南山脊和西山山脊中间夹着三大陡壁(北壁、东壁和西南壁),在这些山脊和峭壁之间又分布着548条大陆型
冰川,总面积达1457.07平方公里,平均厚度达7260米。
洛子峰
山峰海拔8516米,为世界第四高峰。位于东经86.9°,北纬27.9°,地处珠穆朗玛峰以南3公里处,其东侧在中国西藏自治区境内,西侧属尼泊尔王国。洛子峰地形险峻,环境复杂,大小冰川密布,气候变幻莫测。其风速比珠峰略低,但雨量又大过珠峰。6月—9月中,暴雨
雪崩频繁,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60℃。
南迦帕尔巴特峰
南迦帕尔巴特山(Nanga Parbat),外号Killer Mountain,是世界第九高的山,海拔8126米(26660英尺)。南迦帕尔巴特位于
巴基斯坦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地区的钻石区,是喜马拉雅山脉的西端“地结”。南迦•帕尔巴特峰所处地区,不仅受到
印度洋气流的影响,周边还有
印度河等河流,高山小气候极端复杂、恶劣;该峰山体复杂,岩石、深雪、硬冰等交替出现,并且经常发生雪崩。其登顶成功之后的死亡率高达32%,在全世界14座8000米级山峰中位居第二,所以又被攀登者称为“杀手巨峰”。
南迦巴瓦峰
南迦巴瓦峰是西藏林芝市最高峰,海拔7782米,属于喜马拉雅山脉。南迦巴瓦藏语意为“直刺蓝天的长矛”。南迦巴瓦峰山形独特,巨大的三角形峰体终年积雪,云雾缭绕,蔚为壮观。
人类活动
民族文化
喜马拉雅山内生活着珞巴族、
门巴族、
藏族、雅鲁藏布人、米佐人、
夏尔巴人、利米人、塔鲁人、里普查人、
夏尔巴人、登白人、
拉达克人等数十个人类族群,这些人类族群分别属于中国、
巴基斯坦、
印度、
尼泊尔、
不丹5个国家,而尼泊尔和不丹几乎全境位于喜马拉雅山区。在中国境内的喜马拉雅山地区内的主要城镇有普兰、
吉隆县、樟木、
聂拉木县、
亚东县、
定日县、
墨脱县等县、镇,居民以藏族为主。不同的民族又发展出不同的宗教文化包括佛教、苯教、
印度教、
耆那教以及由佛教和本教融合而成的
藏传佛教。
夏尔巴族
夏尔巴人,夏尔,意为东方,夏尔巴即东方来的人。大多散居在中国、尼泊尔、印度和不丹等国边境喜玛拉雅山脉两侧,说藏语族夏尔巴语,但是书面文字使用藏语。现存约4万人,主要居住在尼泊尔境内,中国西藏境内有约1200人。由于喜马拉雅南麓的气候只适宜种植玉米、小麦和
阳芋,夏尔巴传统食物中也主要以玉米和小麦为主。生活在尼泊尔的夏尔巴人,以登珠穆朗玛峰的向导和背夫闻名世界,而
陈塘镇的夏尔巴人世居深山老林,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夏尔巴人大都信奉藏传佛教,立新和陈塘各有一座寺庙,名字分别为贡巴萨巴和拉岗,绝多数人信奉萨迦派和噶举派,也有信奉格鲁派和宁玛派的。
珞巴族
珞巴族聚居的珞渝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北纬27度至30度之间的低纬度地区。珞巴族总人口约2965人(2000年),主要分布在
西藏自治区自治区东起
察隅县、西至门隅、南达中印边界的广大珞渝地区,多以部落或氏族聚居在一起。主要部落有义都、米古巴、米辛巴、达额木、希蒙、民荣、博嘎尔、博日、坚波、德根、阿帕塔尼、崩尼、苏龙、阿卡等。狩猎是珞巴族社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珞巴人擅长狩猎、捕鼠和捕鱼。珞巴人采取围打、围捕、陷阱、绳套等方法,也能捕杀多种动物。至今,米古巴和民荣部落仍然保持这种狩猎方式。
珞巴族主要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认为人世间一切自然物都是由一种超自然的鬼怪精灵主宰,人的生老病死和灾祸发生都是由鬼怪作祟。因此各氏族部落盛行巫术活动,以祈求鬼神的护佑,常常要杀牲祭鬼或请巫师念经,施展巫术约束鬼怪。
藏族
藏族是一个跨省、跨境民族,主要分布于中国和环喜马拉雅山脉的不同国境。农区的主食糌粑是用炒熟的青裸或豌豆磨制成面粉,用茶水拌食,藏族人民喜欢
酥油茶和奶茶,酥油茶是将酥油与热茶倒入特制的木筒捣拌而成。牧区的主食为牛羊肉,进餐时使用随身携带的木碗和带鞘短柄尖刀。
藏族先民原信仰“苯教”。公元7世纪佛教从
印度传入西藏,在融合了某些仪式和内容后,形成了具有藏族色彩的
藏传佛教。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是3大系统(
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之一。10世纪后半期藏传佛教正式形成,形成各具特色的教派,如宁玛派(红教)、萨迦派(花教)、噶举派(白教)、格鲁派(黄教)等,现在以格鲁派(黄教)为主。
科考勘探
1600年
英国成立
英国东印度公司,将殖民活动扩张到
尼泊尔、西藏等喜马拉雅核心区域,并开启了喜马拉雅人类学
民族志的启蒙时代。直到19世纪,西方学术界持续关注喜马拉雅区域,并出版了与喜马拉雅区域相关的研究著述,如:《喜马拉雅次区域的
土著》《雪屋:从中国西藏穿越喜马拉雅山谷到
印度高加索山区的旅途考察》《三个封闭的领地:东喜马拉雅的公会前哨占》等等。到了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间,意大利人朱塞佩·图齐(Giuseppe Tucci)八次赴中国
藏区考察,并穿越了喜马拉雅山南北麓的主要地区,然后发表了《意大利中东和远东研究所集刊》《东方与西方》等学术刊物,从而将对喜马拉雅研究推向一个高峰。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人类对喜马拉雅区域的历史、人种、社会文化的研究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由
哥伦比亚大学布鲁斯·欧文斯(Bruce McCoy Owens)等学者整理的《喜马拉雅区域的历史与文化文献目录》,收录了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80年代有关喜马拉雅区域的成果,据该书目所载,“本书目包含约7000项有关喜马拉雅区域各民族历史和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自1950年代以来,研究学者逐渐形成一个以研究喜马拉雅区域各族群宗教及社会文化的学术圈,即喜马拉雅研究,或“喜马拉雅人类学”。其中海门道夫深入到喜马拉雅山东部的阿帕塔尼人中做调查,而得到
印度部落社会文化生活的全貌。他以其深厚的喜马拉雅人类学研究奠定了其在世界人类学领域中的学术地位,并创立了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人类学系。1980年代以后,人类学家继续在喜马拉雅区域拓展人类生态与环境、旅游人类学、象征人类学的相关研究。
旅游发展
20世纪80年代,旅游作为后现代工业形式在喜马拉雅山区扮演着重要角色并获得迅猛发展。喜马拉雅区域的众多山峰和地景不仅是苯教、佛教徒的圣地,也成为登山运动和背包客们的旅游目的地,喜马拉雅山区村民身份也开始从土著山民向登山向导和导游转换。
尼泊尔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是个多山之国。根据山多河多的特点,因地制宜大力开拓高山旅游业是尼泊尔发展旅游业的重要特点。
工程建设
2011年,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上崔树里3A水电站项目开工,2019年3月圆满完成。电站的建成为尼泊尔轻工业发展提供了很大助力,促进当地碾米厂、轮磨机产业的发展。
2013年,印度、尼泊尔、
不丹和
巴基斯坦等几个国家一起计划在喜马拉雅山展建400多座水电大坝,其中
印度的目标是建292座水坝,大坝建成后总发电量将超16万兆瓦,但可能增加洪水爆发和诱发地震。
2021年,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峡谷之中,由中电建十一局牵头、与中电建六局组成联营体承建的
尼泊尔“
三峡大坝”——
上塔马克西水电站首台机组并网发电,标志着尼泊尔国家电力能源发展史筑起新的里程碑。上塔马克西水电站位于尼泊尔中部开发区
贾纳克布尔专区多拉卡县塔马克西河上,水电站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高27米,坝堤总长100米,最大有效库容220万立方米,引水隧洞长8千米,总装机容量456兆瓦,相当于尼泊尔当前电力总装机容量的50%。它的投产发电不仅能够满足尼泊尔电力需求,还将使尼泊尔具备出口电能的条件,为尼泊尔国内生产总值贡献1%的产值,并为提升本国电气化水平,推动国家实现绿色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交通运输
喜马拉雅山区历史上受到地理条件限制,交通较为闭塞、往来不便,将
尼泊尔大部分地区与中国隔开,因此该国只与
印度有顺畅的交通,在此背景下,各国之间开展了跨国合作的交通建设,进行互利合作。
铁路
2006年8月14日,印度计划在
喜马拉雅山上修建900公里铁路,这条铁路始于喜马拉雅山脚下的皮尔潘甲(PirPanjal)山脉,穿越印度内陆心脏地带,止于印控克什米尔地区首府
斯利那加,全长900公里,预计2009年完工。铁路通车后,由印度内陆前往印控克什米尔查谟市的旅程将由原来的12小时缩短为6小时。
2015年,中国和
尼泊尔将计划修筑一条穿过喜马拉雅山的铁路,从日喀则延伸至两国边境的
吉隆县,全长540公里,受制于外部条件,工期需要10年左右。2022年,中国派专家赴尼开展中尼跨境铁路的可行性研究。铁路修成后,将带动更多中国游客前往尼泊尔旅游,以及促进两国贸易往来。
公路
桑珠孜区市
定结县陈塘镇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总面积为255平方公里,2600多名
夏尔巴人在此居住生活,当地因为交通不便,进出陈塘的所有物资,全靠人背畜驮,因此曾被称为“中国最后一座陆路孤岛”。2019年底,首条通往陈塘镇的公路通车,很大程度方便了夏尔巴人的生活,也间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航空
卢卡拉机场位于尼泊尔东部萨加玛塔区索鲁孔布县卢卡拉镇,是距珠峰南坡大本营最近的机场,位列世界十大危险机场排名第一位,素有“青藏高原上的跑道”之称。该机场是连接
加德满都和卢卡拉的唯一通道,海拔高度为2845米,斜坡跑道宽30米,长527米,跑道两端一头是万丈深渊,一头是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坡度最大的飞机跑道之一。
登山运动
1919年
英国登山俱乐部向全世界宣布,英国将从1921年开始向
地球最高点珠穆朗玛峰挑战。到1938年,英国队共7次从中国西藏进入珠峰北侧,进行攀登活动,但均告失败。1953年5月29日英国登山队
埃德蒙·希拉里和丹增·诺尔盖成功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顶峰.创下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登顶的纪录。1953年至1975年间,先后有英国登山队、
瑞士登山队、美国登山队、印度登山队、
日本登山队等由南坡登上了珠峰峰顶;期间也有多支队伍和人员遇难或失踪。
1960年5月25日,
中国登山队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坚韧的毅力,3名队员首次从北坡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由于当年条件所限,未能留下影像资料;1975年5月27日,中国登山队再次从北坡登上了这个地球的最高点,为世界登山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同时也为进一步揭开珠峰地区的奥秘、研究珠峰环境的特点和变化,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科学资料。1988年5月,由中国发起,中国、日本和
尼泊尔三国联手挑战珠峰,联合登山队从南北双向跨越珠峰成功。1993年,海峡两岸的中国登山运动员首次携手同攀珠峰并获得成功。
2003年5月,西藏登山队顺利登顶
马卡鲁峰,之前是法国登山队首次登顶。2014年4月,来自法国、
德国、
俄罗斯及瑞士等
欧洲国家的282名登山者齐聚喜马拉雅山区,其中有82名山友挑战珠穆朗玛峰,其余山友将分别向喜马拉雅山脉的世界第六高峰
卓奥友峰和世界第十四高峰
希夏邦马峰出发。2023年4月26日,中国登山者
董红娟登顶海拔8027米的希夏邦马峰成为全球首位登顶全部14座海拔8000米级高峰的女性。
环境问题与保护
环境问题
冰川融化
喜马拉雅山地区春季常发生
森林火灾,森林火灾产生的烟尘气溶胶包含大量吸收性碳质气溶胶成分,在
大气环流携带下能够被传输至喜马拉雅山高海拔冰川覆盖区并沉降在冰川表面,从而引起喜马拉雅山沿线地区春季冰川雪冰和积雪消融加快。冰川加速消融退缩,会产生冰崩、冰川泥石流、冰湖溃决等新型灾害。
2023年6月20日,根据
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由于气候变暖,有
亚洲水库之称的
兴都库什山脉喜马拉雅地区的山脉冰川正在快速的融化。到2100年,全球气温预计升高3
摄氏度,该地区冰川体积预计将缩减75%;若气温升高4摄氏度,冰川体积将缩减80%,随着这一地区淡水资源大幅减少,可能将影响近20亿人的正常用水。
垃圾污染
在喜马拉雅地区,随着旅游业发展,游客不断增加,根据2018年官方统计的旅游人数3300万人次推算,全年仅游客产生的废弃饮料瓶就达到4342吨,仅仅是珠峰所在的
藏区,每年就有1900万个废弃饮料瓶遗落在公路、牧场、湖泊、河流等,这些饮料瓶无法降解,只有转运回内地才能回收利用。由于收集、转运成本过高,80%以上的饮料瓶只能在当地被填埋,污染了空气,也一定程度加速了
冰川的消融。另外,很多垃圾会在风化以及冰川融化、雨水冲刷的过程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最终进入河流或海洋,造成水体污染。登山者和游客产生的大量固体垃圾和废水,比如药品、电池和卫生用品,可能会含有危险化学品,会污染地下水、溪流、湖泊和土壤,给下游地区的居民造成健康威胁。
环境保护
建立河道名录
在2000年中国首次规划
山洪灾害防治工作时,已经开始建立山区河道名录,通过河道名录可以查出哪些河道优先防治,哪些河道滞后防治,然后针对不同山区的不同特点,使用不同的灾害防治手段,除此之外,还会使用一些先进的技术,例如通过安置
传感器、使用无人机等空天地一体化技术来实现监测预警。
环保基金会
2016年9月,
自然堂即携手国家环保部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成立“自然堂喜马拉雅环保公益基金”,目的保护喜马拉雅生态之美。2017年7月20日,基金会团队在喜马拉雅山脉脚下的日喀则
亚东县堆纳乡植下66万平方米绿麦草,来保护当地草原生态。
2017年7月,
西藏自治区喜马拉雅高山环保基金会在
拉萨市成立,基金将用于支持西藏喜马拉雅山峰所在地环境保护事业以及表彰在环境保护事业发展中作出卓越贡献的团体和个人。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
2015年,西藏启动《西藏自治区生物多样性优先区保护规划》,划定了喜马拉雅东南部、横断山南段、羌塘——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3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对其实施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同时运用法治手段强化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其中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喜马拉雅东南部总面积为208551平方公里,涉及西藏自治区南部的21个县级行政区。
垃圾回收与治理
在西藏,各地都成立了美丽公约志愿者服务队,仅林芝就有50支队伍,5000名以上的志愿者。通过完成:宣传动员——捡拾清理——分类集中——转运回收——粉碎包装——运回内地——加工原材料——监管公示8个环节,让危害
藏区环境的饮料瓶逐渐消失。
2014年,
尼泊尔为了有效解决垃圾污染问题,出台了一项法令,要求登山者在开始攀登之前,要先交一笔“垃圾押金”。登珠峰的押金是528000
尼泊尔卢比(约合28356元人民币),其他高于26250英尺(相当于8千米)的山峰押金为396300尼泊尔卢比(约合21283元人民币)。每位登珠峰的登山者平均生产8公斤垃圾,大部分都会被丢弃在山上,如果他们下山时能把垃圾随身带下来,之前交的押金就将如数退还。
2016年,
印度人Pradeep Sangwan成立了一个叫Healing Himalayas(治愈喜马拉雅山)的组织,跟志愿者一起清理山地垃圾,每个月都用4到5辆皮卡车把垃圾运走。截至到2020年底,他们已经从印度的
喜马偕尔邦山区(该邦全境属于喜马拉雅山区)清理了800多吨垃圾,相当于蓝鲸体重的4-5倍。印度当地政府也推出垃圾分类回收的管理措施,来改善喜马拉雅山地区垃圾成堆问题。
风景名胜
喜马拉雅山区雪山冰川、河流
谷地、湖泊温泉、动物、植物等地质、地貌、水域、生物等自然景观类型众多,其中比较著名的自然人文景观有:
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羊卓雍措、
萨加玛塔国家公园、
博卡拉、
虎穴寺等,分布在中国、印度、
尼泊尔、不丹等国家。
自然风光
嘎玛沟
嘎玛沟位于珠峰自然保护区,西起于珠穆朗玛峰东坡下的穷卓冰川,东达陈塘沟,北至朗玛拉—曲拉山脉,南抵尼泊尔巴隆国家公园。这里被誉为“世界最美丽山谷”,有着极为丰富的景观资源,整个山谷人迹罕至,发育着珠峰地区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原始森林。徒步这里可以欣赏到珠峰(世界第一)、
洛子峰(世界第四)、
马卡鲁峰(世界第五)。
羊卓雍湖
羊卓雍湖,藏语意为“上部牧区碧玉湖”,是喜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内陆湖,也是西藏三大
圣湖之一,湖面海拔4410米,东西长130千米,南北宽70千米,湖岸线总长250千米,总面积638平方千米,湖水均深20-40米。湖内分布有10余个小岛,大的可容五六户居住,小的则仅有百余平方米。羊湖属低浓度咸水湖,每年11月中旬开始封冻,冰厚可达0.5米。湖中盛产
细鳞鲑、西藏裂尻鱼、
高原裸鲤等,产量可达2-3亿公斤左右,因此有着“西藏鱼库”之称。这里还是藏南最大的水鸟栖息地,每逢冬季群鸟南徙至此,在湖岸及湖心岛一带,天鹅、水鸽、
赤麻鸭、
鸬鹚以及
斑头雁都非常地多。除此之外,羊湖的蓝色会随着照射光线的变化而变化,产生不同的湖水颜色,浅蓝、深蓝、孔雀蓝等,湖水总是蓝,却蓝得不尽相同。当天空布满乌云时,湖面又会变成灰色区。
萨加玛塔国家公园
公园坐落于珠穆朗玛峰南坡,属于尼泊尔境内。萨加玛塔国家公园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包括雪山草地、
雪豹岩羊等,公园纯净的星空最为特色。在公园12万公顷的土地上,开阔的视野和壮美的背景为观星提供了最理想的环境。在当地建筑的衬托下,萨加玛塔国家公园的星空显得更加纯粹、圣洁、空灵。站在山腰或是森林地带,你可以看到古朴的建筑、高耸的珠穆朗玛峰和忽明忽暗的星星相映成趣。1979年,萨加玛塔国家公园被列为教科文组织
世界遗产名录。
亚东沟
亚东县沟居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从喜马拉雅向南深入,自
江孜县起,在通过乃堆拉山口后有“
亚东口岸”,四面环山,东与
不丹接壤,西接印度锡金邦。由于受印度洋暖流的影响,亚东沟四季常青,山上长满着五颜六色的
灌木丛。从亚东到
江孜古堡,还形成了一条生态地理带,就是古代所称的“红河谷”。历史上,亚东是西藏国际商贸集镇,也是重要的国际通道, 现在还留有不少旧时的驿站、英国人开设的邮局和其他历史遗迹。同时,也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丝绸之路”南线的主要通道。
达尔湖
达尔湖背靠喜马拉雅山脉,是印控克什米尔夏季首府
斯利那加市最大的湖泊,被称为克什米尔“皇冠上的珍珠”。湖泊长7.44千米,宽3.5千米,面积随季节变化约18~22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42米,最深约6米,湖面海拔1583米,湖中有金岛和银岛两个小岛。生态系统丰富,水生和沼泽环境中发现的大型植物群有117种,分属69属42科,7月和8月盛开的莲花特别出名,有“花湖”之称。由于达尔湖紧靠城市,给城市发展带来了不可逆的变化,道路遍布整个湖泊外围,进一步限制了湖泊的流量,周边地区出现了大片沼泽,这些沼泽地,特别是在扎巴湾和尚卡拉查里亚的山麓地区,被开垦并建成大型住宅区。
大喜马拉雅山脉国家公园
大喜马拉雅山脉国家公园坐落于印度北部的
喜马偕尔邦(Himachal Pradesh)的库鲁地区(Kullu),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的西部,占地面积达1171平方千米,保护区面积905.4平方千米,缓冲区面积265.6平方千米,保护区由于其“特殊的自然美景和生物的多样性”于2014年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它是近350种植物和800种动物的家园,其中一些是濒危物种。公园里栖息着世界上四种濒危哺乳动物(雪豹、雪豹、喜玛拉雅塔尔鹿和麝)和三种濒危鸟类(
黑头角雉、可可鸡、喜雉)。公园的大部分绿地由三种不同的
橡树组成,分别是灰白毛栎(oak ban)、莫如(mohru)和卡苏(kharsu)。这个公园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机会来体验露营,人们也可以体验徒步穿越宁静的高山牧场。
人文景点
绒布寺
绒布寺,全称“拉堆查绒布冬阿曲林寺”,由莲花生大师于公元8世纪创建的一座藏传佛教宁玛派寺庙。它位于珠穆朗玛峰脚下,距珠峰峰顶约20公里,海拔达5145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寺庙,也是观赏拍摄珠峰的较好地点。寺院主寺下面有八个附属小寺,包括一个尼姑庵,包含有莲花生大师当年的修行洞,以及印有莲花生手足印的石头和石塔等。大殿前是一座雕梁画栋的看戏台,每逢重要节日,当地的群众会到这里看喇嘛演戏。经堂门口两边精美的壁画颜色鲜艳,线条柔和,很值得欣赏。
博卡拉
博卡拉城市位于喜马拉雅山脉脚下,
加德满都西北约200公里处,是
尼泊尔的第二大城市。它包含的著名景点有大卫瀑布(Devi'sFalls,又称魔鬼瀑布)、马亨德拉洞(MahendraGupha)、蝙蝠洞(Bat'sCave)和Bindhybasini寺庙等等。由于靠近群山,数条冰雪孕育的奔腾河流流经博卡拉,使它成为理想的乘筏旅游之地。在这里你可以攀登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漫游于景色优美的乡间,同时领略始终处在背景里的冰峰,也可以乘热气球从高达6000米的上空观赏喜马拉雅山美景,也可以乘筏划艇又或者是进行一次真正的徒步旅行。
加德满都谷地
加德满都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加德满都是
尼泊尔的首都,全国第一大城市,人口50万。位于尼泊尔中部的加德满都谷地、巴格马蒂与维什努马蒂河交汇处。杜巴广场是加德满都最有名的广场,也是观赏尼泊尔寺庙建筑的好地方。这里囊括了尼泊尔十六世纪至十九世纪之间的古迹建筑,广场上总共有五十座以上的寺庙和宫殿。杜巴广场上的寺庙主要有活女神院、纳拉扬神庙、湿婆神庙、湿婆─巴瓦娣庙屋、普拉塔布马拉国王雕像、哈努曼猴神宫、库里须那寺等。但很多寺庙只对印度教徒开放,普通游客是进不去的。在
尼泊尔加德满都游客一般会体验这样一种活动,乘坐飞机游览喜马拉雅山脉。在整个飞行的过程中游客可以透过机舱的窗户近距离地观看到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博达哈大佛塔
博达哈大佛塔(Bodhnath Stupa),位于
加德满都市中心以东8公里,是加德满都谷地文化遗产之一,尼泊尔著名的古迹之一,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圆佛塔,塔高38米,周长100米。由于坐落在中国西藏与尼泊尔通商的要道上,博大哈佛塔一带成为尼泊尔
藏传佛教的重要圣地。环墙外壁有147个凹进去的壁龛,内悬挂经轮和108个打坐的神佛像。信徒祈祷时,必须以顺时针方向绕行,一边拔数念珠或背诵经文,一边转动祈祷轮。前来膜拜的信徒多为尼泊尔、中国西藏、
不丹等地的藏传佛教徒。
斯瓦扬布纳寺
位于加德满都西部的
环城路边的一座小山上,建于公元3世纪,尼泊尔最古老的佛教寺庙。僧侣们起初在此喂养了数百只猴子,因此又名“猴庙”。相传加德满都谷地还是一片湖泊时,湖中盛开金色莲花,后来,这块莲花植根的小岛,变成小山,教徒们便在此修建了斯瓦扬布纳寺。主体佛塔中代表创造生命子宫的白色塔基和四对“智慧之眼”是尼泊尔佛教建筑的标志。那对眼睛代表着佛陀无上智慧,无所不见。
虎穴寺
虎穴寺是
不丹地标性的寺庙。虎穴寺位于于帕罗峡谷700多米的悬崖峭壁上。传说虎穴寺得名于莲花生大师,当年他曾骑着老虎到此修行。在不丹人的心中,
莲花生就被他们视为第二佛,也是释迦牟尼佛的化现。同时也代表着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莲花生大士应迹不丹的很多地方,屡施神通,使得本来信奉原始本教的不丹人,慢慢信仰佛教,不丹才成为佛教国家。凡是莲花生大士应迹过的地方,都会成为不丹人朝拜的
圣地。
相关文化
艺术作品
文艺作品
1940年,画家
徐悲鸿在
印度游玩时绘了一幅《喜马拉雅山全景》油画,也是其油画代表作之一,1941年12月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徐悲鸿将《喜马拉雅山全景》等40多幅油画等埋在崇文学校罗弄泉的一口枯井里,后来该画收藏于
保利艺术博物馆。
1954年10月,十世班禅额尔德尼将彩绘铜托银质“喜马拉雅山”模型作为礼品献给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该礼品收藏于
民族文化宫展览馆。
2020年12月17日,中尼两国为迎来建交65周年,在在
金台艺术馆举办了
中原地区尼泊尔纪念封。由艺术家
李泉和拉宾德拉合作作品《呼唤》,以中尼两国之间的喜马拉雅山为主线,描绘了中国和尼泊尔两国之间的情谊。
影视作品
《喜马拉雅》是由法国、尼泊尼、
瑞士和
英国四国历时9个月联合拍摄的剧情纪录片,曾入围第72届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提名以及2000年
欧洲电影最佳摄影奖提名。该片于1999年上映,主要讲述了在雪山脚下的
藏族村寨里,老首领天尼和下一任继任者继任者卡玛分别在运盐旅程过程中,在群山里遇到的各种危险想法逃脱的故事,从而引发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自然世界:喜马拉雅山》是由David Attenborough执导,David Attenborough主演的一部纪录片。该片于2010年上映,主要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喜马拉雅山的自然风光,从它的形成到栖居在此的多种野生动物再到人类的探险等等。
电影《
攀登者》于2019年上映,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成。1960年,
中国登山队历经艰难险阻首次上登顶珠穆朗玛峰,让五星红旗插在了珠穆朗玛峰上,1975年,中国国家登山队队员
夏伯渝首次挑战登珠峰时,不慎双腿受伤截肢,在43年后,他终于再次挑战并登上了珠峰峰顶。
电影《
我的喜马拉雅》于2019年上映,根据“玉麦三人乡”的故事改编而来。主要讲述了居住在喜马拉雅山北麓
玉麦乡的
桑杰曲巴一家人,经历环境艰苦、外敌骚扰、亲人病逝等艰难困境依然坚持放牧戍边34年的感人事迹。
纪录片《
高山上的夏尔巴人》由Jennifer Peedom执导,Jennifer Peedom编剧,2015年6月7日
澳大利亚上映。讲述珠穆朗玛峰的夏尔巴人在2014年4月18日发生的致命
雪崩夺走16位夏尔巴同胞性命后,如何团结走出伤悲,誓言要夺回属于他们的圣山。
非遗文化
门巴戏
在喜马拉雅山东南部的深山里生活着中国少数民族门巴族。门巴族戏剧俗称门巴戏,又叫做“门巴拉姆”,即门巴藏戏,是中国300多个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传说在18世纪末,强巴克龙从
拉萨市带回一部《
诺桑王子》的藏文本剧本,门巴戏因此开始在勒布流传。门巴戏由六个演员和一个司鼓的伴奏员组成,其中参演者皆为男性,其表演来源于门巴族的民间舞蹈、歌舞和宗教艺术表演,音乐来源于门巴族民歌“萨玛”(酒歌),以及门巴族的说唱音乐、古歌、悲歌和
宗教音乐等,服装主要以门巴族生活服装为基础。
戏剧开始时,一人击打乐器,身穿黑色藏服的管理人,举着保护神旗帜在台上绕场一圈代表表演开始,然后六个演员戴着不同的动物形象的假面具,身披动物的皮革、羽毛披挂等,开始模拟各种动物的姿态和动作,跳的时候不唱,唱的时候不跳,期间也会穿插祭祀
太阳神、
獐属神、
大象神等等的表演。由于地处西藏偏远的地区,门巴戏在
新中国成立以前已停止活动,经过西藏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已恢复部分。2006年门巴戏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马包技艺
林芝市朗县位于西藏东南部、喜马拉雅山北麓、
雅鲁藏布江中下游。这里的马包制作历史悠久,其中马包制作要经历采集原料、晒牛皮、皮、染色、缝制等众多工序,每次完成所有工序需要七八天左右的时间,最终制作出来的马包不仅防水还比较结实。2010年,朗县马包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这项技艺开始被广泛关注。2018年,朗县马包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拉曼(Ramman)
拉曼(Ramman)是印度北部
北阿坎德邦的村庄萨洛和登卡(Saloor-Dungra)的标志性节日,于每年的4月下旬来举行,是为了纪念守护神布米亚得塔(Bhumiyal Devta),即当地的一位神明。它将戏剧、音乐、传统故事等融合在一起,来展现社会的文化和精神观念。节日当天,村里的年轻人和年长者负责表演,婆罗门带领祈祷并举行仪式,其中由当地
刹帝利阶层的代表负责戴上神圣的半人半狮的“Narasimha”面具。2009年,该节日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参考资料
喜马拉雅山脉.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23-06-25
珞巴族.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3-07-04
山南门巴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6-23
风俗习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3-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