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
中国现当代小说家
赵树理(1906年9月24日—1970年9月23日),原名赵树礼,山西晋城市沁水县尉迟村人,现当代小说家、“山药蛋派”重要作家。
1906年9月24日出生于晋城市沁水县的农民家庭中,自幼喜欢民间文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工人日报》《说说唱唱》《曲艺》《人民文学》等刊物工作,于1970年9月23日逝世。1978年10月17日,骨灰安放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
赵树理的小说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斗争,塑造农村各式人物的形象,成功地开创了大众化创作风尚,代表了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文学的最高成就。2019年9月23日,赵树理长篇小说《三里湾》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06年9月24日,赵树理出生在山西省省晋城市沁水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赵树理7岁时,爷爷送其到本村私塾读书,不久因受同学捉弄和老师毒打而辍学,直到11岁爷爷去世后,才重新上学。1920年,考入山完小,毕业后任小学教师,不久因没有关系和靠山被解雇,其父耿耿于怀,向地主借债让儿子去长治市继续读书。
1925年,考入山西省立长治第四师范学校,只读了两年多,就因为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被迫中断,不得已只能逃离学校,在阳城县安泽县一带的深山里躲藏,1929年秋后才敢回家;幸好年底沁水县招考小学教员,赵树理考得第一名,被分配到关西小学任教,因薪水较高,引起同行忌妒,后失业。
人生、艺术道路的探求
赵树理失业期间正值反动军阀阎锡山统治山西省。为谋生计,他当过抄写员,刻过讲义,改过语文卷,糊过信封,做过笔店伙计等。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赵树理正式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1930年到1934年间,边流浪边写作,立志从事文艺大众化工作,陆续创作了《金字》《铁牛的复职》《白得雪》《有个人》等作品。
1936年,赵树理离开太原市回老家,受邀到长治的乡村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期间积极投入到党领导的抗日宣传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贴近民众的创作实践
1937年-1939年间,赵树理在山西编报纸副刊,写出许多反映农村社会生活的小说。“七七”事变后,他回阳城参加了“牺盟会”,积极参加抗日斗争,任《黄河日报》太南版《山地》副刊主编,专门揭发阎锡山劣迹。期间还编写了上党梆子的历史剧《韩玉娘》和《邺宫图》等。
1940年,被调往华北新华日报社学习,后留社参加《抗战生活》编辑工作。同年冬,负责编辑副刊《大家看》,期间写了几十万字的小鼓词、小小说、小杂文,可惜都散失无存。
次年,创作了针对黎城县离卦道暴动的《万象楼》、清算地主剥削的《清债》等剧本。
收获“赵树理方向”
1943年春,赵树理和王春一起调入北方局党校政策研究室工作,赵树理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情况,发现题材,用群众所便于接受的文艺形式来宣传和教育群众。同年,据左权县民兵队长岳冬至和智英祥的真实故事,写成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年末,又创作反映抗日战争时期农村阶级斗争错综复杂形势的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
1944年到1948年间,先后创作了报告文学《孟祥英翻身》、鼓词《战斗和生产结合——一等英雄庞如林》、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话剧《两个世界》、中篇小说《邪不压正》等。赵树理在解放区文艺创作中的贡献受到广大群众和文艺界的重视与赞扬,1947年7月在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文联召开的座谈会上,提出了学习“赵树理方向”的号召。
大众化文学的硕果
1949年,与老舍一同主持通俗文艺刊物《说说唱唱》编务,对当时的文艺普及运动作了一定的积极贡献。
1951年到1955年间,到晋东南等地蹲点、考察,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变化、矛盾、冲突有着深刻感受,拟订了长篇小说《三里湾》的创作计划。1953年冬到1954年冬完成的优秀长篇《三里湾》,是中国最早的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
1957年,在家乡尉迟村参加“全民整风运动”,有感于中农干部中的“和事佬”思想,创作了短篇小说《锻炼锻炼》。其后致力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文艺的大众化和民族化的工作,创作了长篇评书《灵泉洞》(上集)(1958年)、短篇小说《老定额》(1959)、《套不住的手》(1960年)、《实干家潘永福》(1961年)等作品。
1962年5月,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二十周年,赵树理应林默涵约创作了通过老炊事员之口反映二十多年间社会变化的短篇小说《张来兴》。
曲折人生,走向终点
1963年,创作了描写投机青年的短篇小说《卖烟叶》,一经发表,就遭受批判。
1966年到1967年间,亲自到兰考体验生活,并着手创作《焦裕禄》剧本;创作未竟,被打成“黑帮”揪斗,最终于1970年9月23日含冤逝世。
粉碎“四人帮”之后,于1978年10月17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了骨灰安放仪式。
代表作品
人物形象塑造
农民形象
尚未觉醒的形象
如处在农村大变革时代的二诸葛、三仙姑、老秦、金桂婆婆等。二诸葛是《小二黑结婚》中受封建迷信愚弄的典型,他把一切厄运推之为“命”,对黑暗势力的妥协退让,在生活着红懦弱无力。他和“三仙姑”是在思想上受封建意识毒害的典型人物。《李有才板话》中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却满脑袋封建等级思想的老秦,他认为县里来的老杨是“官”,表现得害怕且毕恭毕敬,一旦知道了老杨也是个“长工出身”时,态度即刻转为看不起。还有《传家宝》里的金桂婆婆,不仅将自己束缚在旧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中,还顽固地想把这些当作“传家宝"传给后代。
蜕化变质的形象
如金旺、兴旺,小元,小昌等。《小二黑结婚》中的金旺、兴旺两兄弟,是当时封建残余势力的代表人物,他们攫取了基层政权的职位,却横行霸道、为非作歹;最终,受到了应有的惩罚。《李有才板话》中的小元,他是“小字辈”推选到村公所的代表,但是,当上干部不久就换了穿戴,“架起胳膊当主任”,甚至“逼着邻居当奴才”。还有《邪不压正》中的小昌,他本是积极分子,但是刚当上农会主任,就和原来地主的狗腿子小旦厮混,强逼刚获得自由的软英嫁给自己儿子。
全新一代的形象
如小二黑、李有才等。《小二黑结婚》中的小二黑是其中的典型,他是热情、活泼、乐观、积极的。他知道自己与小芹之间的自由恋爱合理合法,“于是索性就跟小芹公开商量起来”。与浑浑噩噩求生的父辈不同,他和像他一样的新一代毅然决然地同封建迷信观念彻底决裂,勇敢追求自要掌控自己的命运。《李有才板话》中的李有才清醒老练,乐观智慧,对残余的封建势力轻蔑并予以反抗。全新一代的农民开始逐渐掌握自己命运,过上了前所未有的新生活。
女性形象
典型的进步形象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赵树理塑造了一众代表着农村社会进步力量的女性形象,其中最典型的是《小二黑结婚》中的小芹,她代表着具有时代性的美。“青年小伙子,有事没事,总想跟小芹说句话。小芹去洗衣服,马上青年门也都去洗;小芹上树采野菜,马上青年们也都去采”,受人欢迎只是一方面,更可贵的是小芹对爱情的执着、勇敢:她拒绝金旺的纠缠,勇敢与小二黑相恋,拒绝母亲三仙姑安排的包办婚姻,最终取得了圆满的结局。这类形象还有《登记》中的女青年艾艾、燕遇明和《传家宝》中的金桂等,她们大都受过社会主义新思想的熏陶,积极向上,渴求自由,勇敢追求新的生活。
重要的“中间人物”
赵树理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中还有一类“落后人物”,这类人物不是彻底的反派,而是“中间人物”,其中富有代表性的有《小二黑结婚》中的三仙姑。她从前后庄第一个俊俏的媳妇,逐渐蜕化成装神弄鬼、争艳卖俏的女人,不仅自己的心理受到愚昧落后的迷信思想的影响,甚至同化为了“帮凶”——干预,阻挠女儿小芹的婚姻。但是她的结局是好的,最后接受现实,改过自新。这类人物还有《登记》中的小飞娥、《传家宝》中的李成娘等,她们的命运是悲剧性的,小说赋予她们的转变则是时代性的,希望通过她们的转变引发人们对新生活的认同。
艺术特色
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小说流派“山药蛋派”,作品主题新鲜朴素、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浓郁且清新的乡土气息。赵树理个人的作品往往通过自己的审美加工,把饺子稚朴的民俗变为创作题材,具体深刻地反映出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太行山地区的农村生活,在生产劳动、饮食居住、婚丧嫁娶、民间文艺等各个方面均有都有描写。作品主题上,有众多作品通过恋爱婚姻习俗的描写,反映农民生活思想面貌和时代精神。叙事手法上,借鉴民间文艺里“讲故事”的手法并成功运用,巧设故事、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情节连贯又富有变化。语言运用上,晋东南地区的群众口语便显出通俗浅近、极富表现力的特色。
题材选择
现实主义的实用视角
赵树理出身农民家庭,并且长期深入农村、熟悉农村生活,坚持从现实出发,以实用的视角将身边的实事、问题通过创作进行反映,作品中描写的生活是有深厚的现实基础的。《登记》《求雨》相对真实地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思想的变化;《三里湾》真实描写了农业社在解放生产力等方面的优越性,并且反映出合作化历史潮流的发展;《锻炼锻炼》《卖烟叶》也坚持描写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情况。这些作品作为典型代表,体现了现实主义的真实性与深刻性。
民间传统与时代精神的结合
赵树理小说体现出的民间文化,不仅有对传统的继承,还有客观扬弃。形式上,民间性和通俗性的体现符合他一贯坚持的民间立场。但是这种民间传统的体现并不是简单的收集和整理,而是对“民间形式”的自由选择和“民间”自由精神的吸纳。《小二黑结婚》中的“三霄娘娘”这种不满父母对自己婚姻的安排,却又为自己的女儿安排婚姻的人在当时的农村应该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三仙姑”身上的矛盾将时代精神与当时农村残留的封建思想之间的冲突以戏剧化的形式集中进行了展现。
叙事特点
散点透视
赵树理小说基本上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即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在讲述故事、串联情节中,叙事者可以随时出现,进行补充、点评,从而起到强化叙事的完整性和表现力的作用。赵树理小说中的叙事者又与故事中的具体人物构成叙事视点,以角色为依托观察世界,在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如《李家庄的变迁》中,通过赵树理设计的特定视角针对性地表现张铁锁在太原流浪的悲惨经历,可以明确感知当时底层民众生活的苦难和反动军阀统治的腐朽。这种限知视角不仅提供逻辑方面的必要说明,保证叙事完整性和情节的流畅推进,同时通过视角的转换构成散点透视带动节奏的变化。
线性剪裁
赵树理在延安时期的创作基本是以时间的线性流动展开情节。如《李家庄的变迁》中,“到了晌午”“晚上”“第二天早上”“第三天”“一月之后”“到了民国十九年夏天”等大量直接指明时间的名词反复出现,表现了时间的线性流动,也推进情节发展。这样线性的呈现不仅符合农村读者长期形成的阅读习惯,同时也照顾到部分农村地区群众文化水平较低的现实。通过叙事时间流动缓急的变化还起到制造不同节奏、体现情节起伏的作用和效果。如《邪不压正》中“订婚”部分,赵树理不厌其烦地用“十五这天”“天已经晌午了”“起得晚一点儿”“送礼的来了”等词明示时间变化和事件进程,同时也使读者感知到叙事时间的加速。
结局圆满
赵树理小说常使用“大团圆”结局作为叙事终点。赵树理小说中的“问题”和“矛盾”一般是在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或政权的影响与帮助下获得解决,最终圆满、皆大欢喜。正如作者自述,“有人说中国人不懂悲剧,我说中国人也许是不懂悲剧,可是外国人也不懂团圆。假如团圆是中国的规律的话,为什么外国人不来懂懂团圆?我们应该懂得悲剧,他们也应该懂得团圆。”赵树理的“大团圆”结局体现着传统文学和生活中,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不懈向往,也体现了当时时代的审美方向。
语言艺术
深厚的地方性
家庭出身和成长环境让赵树理的文学语言带有地方性的“乡土气息”。赵树理作品主要以晋东南地区为参考源地,提炼群众口语进行创作,通俗易懂,具有地方特色及表现力。《李有才板话》取材自山西阳城岩石村的真实故事,根据当时流行的一段快板书进行艺术加工,塑造了鲜活生动的李有才形象,作品中的13段快板以民间艺术的形式丰富作品内容,同时表达自己的艺术立场,获得广泛流传;《小二黑结婚》在展现小二黑和小芹爱情发展时,运用评书体交代了当地的自然、人文背景,通过对当地包括恋爱观念、嫁娶风俗等的描写,以真实的视角反映地方特色,也蕴含着一定时代精神。
高度的性格化
以简洁质朴的语言进行形象的刻画,也是赵树理语言艺术的一个特点。赵树理作品中常给小说人物起“二诸葛”“小腿疼”“吃不饱”等绰号,这些绰号不仅直观体现人物特点,还有含蓄地表现着人物的性格形象,《小二黑结婚》中的“只可惜宫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是驴粪蛋上下了霜”,不仅直观刻画出外形特点,也指出了“三仙姑”的反派地位;打官司情节中的“看四五十岁了”“看那裤腿”“看那鞋”同样使用简洁的语言展现出三仙姑的性格形象,也表现了人们对三仙姑的不认可,甚至嘲讽。
独特的幽默感
赵树理的幽默往往带有值得咀嚼的深意,尤其是叙事对话中的幽默手法。除了诙谐幽默、各具人物特色的“外号”外,谐音、语义双关等也独具风格。如《三里湾》中,因为方言发音相似的原因,“互助组”这一当时的新名词,谐音成了“胡锄锄”“糊涂涂”,让人不仅发笑,也侧面反映了一些民众对新政策的不了解;《登记》中的王助理员和小晚对“来往”的不同理解,引发了不给小晚和艾艾登记还得调查的误会,不但体现了幽默之感,也展现了新旧两种思想的尖锐斗争。
影响与成就
文学史成就
赵树理是“山药蛋派”的创始人、代表性作家和“旗手”,是描写农村题材的“铁笔圣手”。
赵树理对以说唱文学为基础的传统小说进行了扬弃与改造,创造了群众喜闻乐见,同时能反映现代生活的小说新样式——“评书体小说”。
赵树理的出现具有不凡的文学史意义,他被解释为一种新型文学方向的代表,是能体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提出的文艺路线的典范。由于赵树理的创作顺应了大众化的文艺方向,这种“方向性”对整个解放区文学乃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学,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主要作品改编
人物评价
赵树理,他是一个新人,但是一个在创作、生活、思想各方面都有准备的作者,一位在成名之前就相当成熟了的作家,一位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评论家周扬评)
赵树理对小说叙事结构、语言的探索,获得了突出的成就,实现了艺术性与大众性较为完美的结合。(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他(赵树理)的小说,突破了前此一直很难解决的,文学大众化的难关。(现当代作家茅盾、“荷花淀派”创始人孙树勋
赵树理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征途上树起了“走向民族形式的一个里程碑”。(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茅盾)
赵树理是“语言艺术大师”“农民的代言人”。(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马正锋)
在赵树理的文学中,既包含了现代文学,同时又超越了现代文学。至少是有这种可能性。这也就是赵树理的新颖性。(日本文学评论家、中国现代文学专家竹内好
后世纪念
作品出版
1980年10月,工人出版社出版了《赵树理文集》四卷,收录了赵树理的部分优秀作品;之后,董大中又编辑了五卷集《赵树理全集》;再后陆续有《赵树理传》《赵树理评价》《赵树理》《赵树理年谱》《赵树理在晋城》等连续出版。
学术研讨会
1982年9月和1986年9月及1990年10月,先后在太原、沁河召开了三次赵树理学术讨论会,有不少中外学者参加,并带来多篇论文在会上宣读。
文学奖
1985年,山西省作家协会设立了“赵树理文学奖”,并在当年举办了首届评选,其后中断;已于2019年恢复评选,恢复后的“赵树理文学奖”主要设立长、中、短篇小说奖,诗歌奖,散文、报告文学奖,影视作品奖,文学评论奖。
研究会
中国现有对赵树理及其创作流派进行研究的非营利、专业学术团体——中国赵树理研究会(简称中国赵研会)。该研究会成立于1992年,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管的国家一级学会,现任会长为赵魁元,学术基地设于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
故居
赵树理故居位于晋城市沁水县嘉峰镇尉迟村,存有赵树理生前书籍、柳制箱、皮箱和生活用品等珍贵遗物。赵树理故居为清代建筑,是坐北朝南,大门位于东南角的典型四合院形制。现存堂屋3间,东西耳房各2间,东、西屋各3间,西南小房2间,所有建筑均为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堂屋、西房为出檐楼道,楼梯置院内。2021年11月,赵树理故居入选山西省第一批省级红色文化遗址名录。
文学馆
1986年9月24日,赵树理诞生80周年之际,他的生前好友和沁水县人民政府共同发起集资,在沁水县尉迟村为赵树理立碑。中共晋城市委,市政府为赵树理修建了文学馆,占地20.1亩,建筑面积5273平方米,院内塑有赵树理像。赵树理文学馆于2006年9月24日,赵树理百年诞辰之际建成开馆。
影视作品
2006年5月18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档播出为纪念赵树理诞辰100周年所拍摄的电视连续剧《赵树理》。该剧导演为八一电影制片厂的韦廉,剧中的赵树理由著名演员李雪健扮演。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人生、艺术道路的探求
贴近民众的创作实践
收获“赵树理方向”
大众化文学的硕果
曲折人生,走向终点
代表作品
人物形象塑造
农民形象
尚未觉醒的形象
蜕化变质的形象
全新一代的形象
女性形象
典型的进步形象
重要的“中间人物”
艺术特色
题材选择
现实主义的实用视角
民间传统与时代精神的结合
叙事特点
散点透视
线性剪裁
结局圆满
语言艺术
深厚的地方性
高度的性格化
独特的幽默感
影响与成就
文学史成就
主要作品改编
人物评价
后世纪念
作品出版
学术研讨会
文学奖
研究会
故居
文学馆
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