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濞[bì](公元前215年--前154年),沛郡丰县(今
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
西汉高祖刘邦之侄,代顷王
刘喜之子,西汉宗室、
刘遂,“
七国之乱”的发起者。
刘濞年轻时因宗室身份(汉高帝
刘邦之侄、王侯之子),受封为沛侯。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反叛,剽悍、勇武的刘濞随从刘邦征战平叛,破敌有功,随后受封吴王。刘濞在封国内开矿铸钱、煮盐,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实力;轻徭薄赋,优待民众,笼络
吴国民心。
刘恒时,刘濞的儿子
刘贤入京与皇太子
刘启博弈时发生争执,被刘启用棋盘打死,刘濞从此产生怨恨,长期装病不朝见汉文帝,并且产生了谋反之心,日益骄横。 在汉文帝的一再宽容之下,刘濞得以脱罪,长期霸居一方。
汉景帝继位后,接受大臣晁错的“削藩”建议,削夺诸王的封地。刘濞就联合六个
刘遂,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名,于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正月发动叛乱。刘濞率兵进军
南梁受到困阻,被中央朝廷
汉军统帅周亚夫击败,其余军队也被中央朝廷军队逐步瓦解,“
七国之乱”维持了三个月最终失败,刘濞兵败被杀,封爵及封国被废除。
人物生平
年少立军功
刘濞的父亲
刘喜(字仲)是汉高帝
刘邦的二哥,汉六年(公元前201年)受封代王,封地代国。汉七年(公元前200年),匈奴攻打代国时,刘喜不能坚守,私自逃到
洛阳市,再给刘邦汇报;刘邦顾及骨肉之情,不忍心法办,就把刘喜降为合阳侯,刘喜的儿子刘濞被封为沛侯。
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反叛,攻占附近区域,刘邦亲自率兵前去讨伐。时年二十岁的刘濞,性情剽悍、勇猛,以骑将身份随从刘邦出征,在蕲[qí]西击破了叛军,使得
英布败逃,刘濞由此立下军功。
受封吴王
当时淮南王英布向东攻破荆地,镇守淮东地区的荆王
刘贾被杀,没有子嗣继承王位。
刘邦担心淮东地区的吴、
会稽郡人轻佻[tiāo]、强悍,朝廷必须安排勇武的诸侯王镇服,可是自己的儿子们都还年幼,于是刘邦就将
西楚改名为
吴国,封剽悍、勇猛的刘濞为吴王,镇守三郡五十三城。刘邦之前听占卜者说五十年后东南方会有叛乱,召见刘濞时,觉得他有叛反的面相,有些后悔,但已拜王授印而不便收回成命,就特意告诫他去了吴国不能有叛乱之心,刘濞唯唯诺诺地发誓不敢反叛。
广积财富
刘邦死后,
刘盈、
吕雉(汉高帝刘邦之妻,通称吕后、汉高后)执政,鉴于天下初定,就尊崇
黄老之学,奉行“无为而治”,实行“与民休养生息”的国策,大力发展民生和经济。
刘恒继位后,将铸币权放归民间,并且赐其宠臣
邓通蜀严道
铜山区开矿铸钱,邓通由此得以富甲天下。吴国
豫章郡盛产
铜矿,刘濞就招募亡命之徒,在当地开采
冶炼铜矿、铸造铜钱,与邓通所铸造的钱币共同流通天下;而且刘濞利用
吴国沿海的优势,利用海水煮制生产
海盐,贩卖到市场上。刘濞以山海之地利,开发资源,铸钱、煮盐,占有两大经济来源,从而积累了巨额财富。
萌生叛意
刘濞的儿子刘贤性格骄矜,加之为他请的老师都是楚地人,因而性情剽悍狂躁。刘贤到京城
长安,求见
刘恒的皇太子
刘启,陪伴刘启玩弈棋时,俩人发生了争执,刘贤的态度不恭敬,气恼之下的刘启就顺手拿起棋盘,将刘贤失手打死,随即派人将其遗体送回
孙吴埋葬。刘濞对此很气恼,认为天下都是刘家的地盘,
刘贤死在哪里就葬在哪里,没必要送回吴国,就派人把刘贤的遗体送回长安安葬。
经过此事,刘濞心生怨恨,逐渐失去藩臣应有的礼节,称病不去进京朝见汉文帝。汉文帝派人经过查证,刘濞并未生病,因而对进京的
吴国使者一律羁押治罪,刘濞便心生恐慌,萌生了谋反之意。到秋季,
刘遂按惯例进京朝见皇帝,刘濞继续装病,让使者代替自己去。在
刘恒责问之下,使者承认了刘濞装病的事实并且替其开脱罪责、求情,汉文帝就释放了
孙吴使者,并赏赐倚几与手杖给刘濞,宣布他直至老死都可以不用进京朝见。刘濞由此得以脱罪,也就搁置了谋反的想法。
谋划叛乱
刘濞在吴国加强统治管理,笼络人心:吴国有盐铁之利而富饶,刘濞就对吴国的百姓轻徭薄赋;国民服兵役,则以市场价给予经济补偿;每年定期慰问秀才,在民间大行赏赐;外地官吏想要进入
吴国抓捕嫌犯,刘濞就暗自
庇护而不交人。由此,刘濞在吴国深得民心,威望
颇高,得以长期盘踞,独霸一方。
担任太子家令的
晁错,颇受皇太子
刘启的器重,多次向刘启谈及吴王刘濞的过错,建议应该削弱他的势力;晁错还为此多次上书劝谏
刘恒,但汉文帝不忍心处罚,因此刘濞日益骄横。
前元七年(公元前157年)六月,汉文帝去世,太子刘启继位,即景帝。晁错被提拔为
御史大夫,劝谏景帝趁早削弱诸侯国的势力,以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景帝就开始“削藩”,先将犯错的楚王
刘戊、胶西王刘卬[yǎng]、赵王的封地削减。
当朝臣们议论该削减
吴国封地时,刘濞担心中央朝廷这种做法无休止,恐难自保,于是叛意复燃,计划举事反抗。
刘遂们对“削藩”心生恐慌,但刘濞平时与诸侯王私交不多,没有合适的人合谋,最后觉得胶西王刘卬勇悍好战,诸侯王都畏惮他,于是就授意下属中大夫
应高,以“诛
晁错,清君侧”为旗号,去拉拢胶西王。应高受命去了胶西国,最终说服了
刘卬联合起兵;于是,刘濞亲自到胶西国,与刘卬当面订下盟约。随后,刘卬联合齐、
淄博市、
胶东半岛、
济南市等诸侯国王作为同盟。
发动“七国之乱”
当
刘启宣布削除
吴国的
会稽郡、
豫章两郡的文书下达后,刘濞便于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正月率先正式起兵反叛,并且诛杀了中央朝廷委派到吴国的俸禄二千石以下的官吏。
胶西、胶东、济南、楚、淄川、
赵国六国
刘遂随即响应,发兵出战,齐王
和济北王因故未响应发兵,“七国之乱”由此开始。
刘濞起兵反叛时为六十二岁,让十四岁的小儿子也入伍为士兵,因此他规定吴国十四岁至六十二岁者都入伍,由此征募了二十余万人。而且他派人去东南沿海的
闽越、东越(
温州市[dōng ōu])鼓动,东越(东瓯)则随同刘濞一起发兵。
刘濞起兵后,西渡
淮河,与楚王的军队会合;同时,他派使者给胶西王、
刘授、淄川王、济南王、赵王、楚王、
英布、衡山王、庐江王和已故长沙王的儿子分别送信,信中以诛杀罪臣
晁错、匡正天下、安定汉室宗庙为名,鼓动他们坚定信心,出兵作战,同时尽量联合周边的南越王、胡人发兵,并且许诺对立下战功的将士和率军或城邑投降者,进行重赏、封爵。
吴王和楚王公开起兵反叛后,
刘启派大军分兵镇压:派
太尉周亚夫统领主力部队攻打叛军主力吴王和楚王,派曲周侯
郦寄[lì jì]率兵攻打赵王,派将军
栾布率兵攻打齐王;派大将军
窦婴屯兵在
荥阳市[xíng yáng]作为援军,监视齐王、赵王的军队动向。
汉军未出发前,曾担任
孙吴丞相的袁盎被窦婴引荐给汉景帝,袁盎向景帝献上平定七国叛乱的计策:杀了
晁错,赦免七个诸侯王的叛乱罪行并恢复他们原来的封地,诸侯王就没有理由起兵反叛,从而可以兵不血刃的平定叛乱。
刘启就斩了晁错,委派袁盎出使吴国谈和。袁盎到吴国后,刘濞不接见,把他扣留并想胁迫他反叛,袁盎不从,趁夜色逃回
长安,向景帝报告。
吴王和楚王的军队向西进军,攻破
西梁。汉军统帅
周亚夫避其锋芒,在
南梁坚守壁垒而不出战,同时派兵断绝叛军的漕运粮道。吴王下属大将军
田禄伯建议自率一部分军队,分兵出战,走奇道,收
淮南市、
长沙市,入
武关;桓将军建议吴军不要在乎占据途中城池,应该轻骑急进,直入占据战略要地阳,从而利于号令诸侯,定天下大势,但是刘濞拒绝了这些军事战略建议。刘濞有个下属
周丘未被重用,就毛遂自荐,拿着刘濞授予的符节,用诈计占据了
邳州市[pī]城,进而攻占城阳,兵力达到十余万人,然而听闻刘濞败逃,难以共同举事成功,周丘在撤兵中途病死。
刘濞孤军深入
南梁,久攻却难以取胜,而且缺乏粮草供应,士兵们陷入饥疲状态,而且刘濞也未洞悉
汉军统帅
周亚夫的计策。
兵败被杀
刘启三年(公元前154年)二月,周亚夫趁势发起反攻,吴军大败而溃散。景帝趁势下诏,历数吴王刘濞和叛军的罪行,要求一举消灭反叛势力。
刘濞连夜逃亡,退守东越,并招集残兵,继续顽抗。在汉朝重金悬赏之下,东越杀了刘濞,将其头颅送交
长安的汉景帝。随即,楚王、齐王、胶西王、赵王相继被迫自杀,
刘授、甾[zāi]川王、济南王伏法被诛,叛军饿死、战死、投降及溃散,“
七国之乱”从而宣告结束。
随即,刘濞等参加反叛的
刘遂的封爵、封地几乎都被剥夺;刘濞的
吴国,被赐封给平定叛军立有战功的汝南王
刘非,改称江都王。
人物评价
刘濞总体上是“败坏朝纲”“乱臣贼子”的形象,因而当时和后世对他的评价大多属于反面人物:
汉朝大臣
晁错评价刘濞目无君臣之礼,理应诛杀,“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而且反叛心重,“诱天下亡人谋作乱逆”,无论是否削减其封地都会反叛,“削之亦反,不削亦反。”
汉景帝刘启评价刘濞无德无义,“背德反义”,败乱法度,“诱受天下亡命罪人,乱天下币”,不守君臣礼法,“称疾不朝二十余年。”
东汉末年文学家
陈琳(字孔璋)评价刘濞缺乏德行,“骄恣屈强,猖猾始乱”,而且以下犯上,“自以兵强国富,势陵京城。”
唐朝史学家
司马贞认为刘濞轻浮骄悍,德行败坏,“
吴楚轻悍,王濞倍德”,而且大逆不道,勾结叛乱,“矜贰志,连结七国。”
人物争议
有一种观点认为,刘濞并非纯粹的“乱臣贼子”,他对抗中央朝廷、发动叛乱,诱因之一是他的儿子刘贤被皇太子
刘启打死,
西汉史学家在《
史记》中、
东汉史学家
班固在《
汉书》中均评价道:“逆乱之萌,自其子兴。”
河南大学教授
王立群在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科教频道《
百家讲坛》 栏目中也认为,皇太子刘启将刘濞的儿子刘贤打死,埋下了后来刘濞发动叛乱的祸患。
还有观点认为,刘濞开发资源,铸钱煮盐,发展经济,并且轻徭薄赋,体恤民生,深得民心,这一点值得称赞,例如《史记》记载“然其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辄与平贾。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lǘ]里”“如此者四十馀年,以故能使其众。”现代有一种观点认为,刘濞大力发展工商业,并且是古代免除农业税“第一人”,具有历史功绩。
有现代学者认为,刘濞在封国
吴国期间,为了便利江淮东部滨海所产的盐顺利运到
扬州市,就下令开凿了自扬州茱萸湾到海陵仓、再到海安的
运盐河--上官运盐河,这条运输线也被称为
黄河、上官河、运盐河、通扬运河,沟通了江淮东部地区,既有舟之便,也有灌溉、泄水之利,后世不断疏浚[jùn]、扩展,使其保持畅通,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因而刘濞在中国水利、经济及文化史上具有不可抹杀的历史功绩。
江苏省扬州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展览里,专门设有“广陵潮”场馆,其中就有刘濞“煮海筑钱镇广陵”展厅,反映汉代以广陵城为中心,发展繁荣区域经济、文化的历史。
家族成员
刘煓[liú tuān],字执嘉,沛郡丰邑(今江苏省
徐州市丰县)人,汉朝宗室先祖,也是西汉开国皇帝
刘邦之父,人称“刘太公”,被尊为太上皇。
刘喜:又名刘仲,初封
赵代王嘉,后因匈奴攻城时弃国逃跑,被贬为合阳侯,谥号顷。
刘广 :因军功受封德侯,高后二年(公元前186年)去世。
刘子驹:在刘濞兵败死后逃往闽越
后世纪念
墓冢
刘濞的遗体最终葬于丹徒(汉代丹徒故城在今
江苏省镇江市以东象山街道办所在地,即原
丹徒镇),《光绪丹徒县志》中记载“吴王濞墓在雩[yú]山下谏壁里北”,并引用《
括地志》中的“吴王濞冢在润州丹徒县东谏壁”、引用《吴录》中的“丹徒有吴王冢,在县北,其处名为相唐。”
文学作品
后世关于刘濞的文学作品很少,但是对“
七国之乱”相对提及较多;例如曹相成译注有《刘濞》的传记,198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惊鸿著有长篇历史小说《
七国之乱》, 2010年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发行,讲述了一个青楼女子在西汉七国之乱中的旷世情缘;孙闻铎[duó]著有通俗读物《七国之乱》, 2011由
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
清秋子著有历史演义小说《汉家天下-第五部-七国之乱》,2020年由
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等。
影视作品
(未完全收录,仅罗列一部分)
参考资料
铸钱冶遗址.江苏省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库.2023-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