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鼻鼹(
食虫类:Condylura cristata),一种鼹科星鼻鼹属动物,被称为最独特的哺乳动物物种之一。其体型较小,身体呈圆柱形,体长约18~19厘米,体重约27~52克,
雌性与
雄性大小无明显差异,但雌性星鼻鼹有八个乳头。身上覆盖着浓密的短毛,背部从深棕到黑色,腹部颜色略浅。星鼻鼹标志特征是具有特殊的星状鼻。鼻子上的触手是对称的,一边有11个共22个,每个长在1~4毫米之间。星鼻鼹眼睛基本看不见,均是使用这些触手来感知周围环境,并且发现食物。其尾为环状,尾巴长度约占体长的33%。冬天时,尾巴会膨胀到正常直径的3~4倍,用来贮存脂肪。
星鼻鼹主要分布于
美国东部、东北部和
加拿大东南部。其喜栖息于一些排水不良的、靠近水源的潮湿土壤处,如沼泽、潮湿草地、河岸、湖泊等地。喜
捕食水生
环节动物门、水生昆虫、陆生昆虫、水生甲壳类动物、
软体动物门和小鱼等。
星鼻鼹于2016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无危物种(LC)。星鼻鼹有一定的生态价值,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许多肉食动物提供食物,是水生无脊椎动物的捕食者;且其喜挖掘潮湿的土壤的行为,为缺氧土壤中的植物根系提供了
氧气。
形态特征
星鼻鼹被称为最独特的哺乳动物物种之一。星鼻鼹体型较小,体长约18~19厘米,尾部约6~8厘米,体重约27~52克,
雌性与
雄性大小无明显差异,但雌性星鼻鼹有八个乳头。其大小受地理因素影响,北方个体略比南方个体大,其他方面相似。星鼻鼹身体总体呈圆柱形,眼睛相对较大,基本看不见,仅用来区分黑暗与光明,听觉较敏锐,外耳较大但无耳廓,嗅觉同样不灵敏,但具有标志性特征的星状鼻。鼻子无毛,但鼻尖上有11对,22个灵敏的触手,每个触手长1-4毫米,且在不到1平方厘米的触手上有超过2.5万个乳突感官,3种触觉接收器,其中1种是此物种特有的,星鼻鼹的大部分大脑用来处理这些接收器发出的信息。鼻子上的“星星”是对称的,一边有11个,长在1~4毫米之间。也许为弥补其他感官的发育不良,其触觉很丰富,日常均是使用这些触手来感知周围环境,并且发现食物。星鼻鼹身上覆盖着浓密的短毛,背部从深棕到黑色,腹部颜色略浅。爪子粗壮,可用来游泳或挖掘地洞。其具有环状的尾巴,尾巴长度约占体长的33%。尾巴的基部呈收缩状,向顶端会逐渐变细,其横截面为圆形。冬天时,尾巴会膨胀到正常直径的3~4倍,并作为脂肪的储存器官。
分布栖息
星鼻鼹主要分布于北美、
美国东部、东北部和
加拿大东南部,比其他种类的
鼹鼠分布的更北。
星鼻鼹(Condylura cristata)有两个亚种被普遍接受,分别是Condylura cristata nigra 和 Condylura cristata cristata 。两亚种分布不同,Condylura cristata nigra 主要分布于美国东部,Condylura cristata cristata 则主要分布于加拿大东南部和
美国东北部。
星鼻鼹为半水生动物,很少远离水体,经常生活在靠近水的有机垃圾中,或在草地上的一堆堆变质的干草下。在干燥的
栖息地,星鼻鼹可以在离水800米的地方活动。但其喜栖息于一些排水不良的、靠近水源的潮湿处,如沼泽、潮湿草地、河岸、湖泊等地。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星鼻鼹具有鼻触须可探测到猎物,每个鼻触须上有超过25,000个感觉感受器。其触须每秒可以探索13个不同的区域,每次探触仅需要25~50毫秒。一旦发现猎物,就会用镊子一样的小门牙将其捕捉。一般一只星鼻鼹仅需要120~227毫秒就可识别和吃掉一个猎物。由于处理猎物时间极短,星鼻鼹鼠能够在充满小型猎物的环境中生存,可有效地摄取微小猎物。星鼻鼹还可以在水下吹泡泡,并将这些泡泡吹到足够远的地方去接触它想识别的物体表面,然后再把泡泡吸回鼻子里,这样就可以在水下闻到气味。
生活在水源附近的星鼻鼹食物来源有12%~25%来自于土壤,在地表隧道中或落叶层中;其余则来自于水下,在池塘、溪流底部甚至冰冻池塘的冰下。大型水体附近的星鼻鼹的水下食物来源由大部分的水生
环节动物门和小部分水生昆虫构成,还有一些陆生昆虫、水生
甲壳亚门、
软体动物门和小鱼等。在小型水体如池塘等地的食物来源为无脊椎动物,如蚯蚓(Earthworm)。圈养的星鼻鼹则以蚯蚓、水蛭、
粉虫等为食,并辅助添加
维生素和钙补充营养。平均每日所需的粮食重量约为个体重的50%。
天敌
星鼻鼹可被多种动物
捕食,如来自天空中的
猫头鹰和鹰;来自地面家养的猫、狗,以及野外的
黄鼬和
加拿大臭鼬等;来自水中的大嘴鲈鱼和
牛蛙等。
节律行为
星鼻鼹全年、日夜均活跃,但夜间可能更活跃。昼夜活动的周期约为2~4小时,但中间有3~5小时不活动。体温变化通常与活动周期一致,在36.6°C~38.8°C之间变化。较高的体温表示其可能正在土壤中活动。
星鼻鼹的基础代谢率相对较高,体温比同等大小的其他种类
鼹鼠高0~7°C。在水中或空气中,其带有多触须状的鼻子可能是热量损失的主要途径。另星鼻鼹低温敏感,可以在外界温度为0~30°C时精确调节体温。如外界温度较低时,它们可蜷曲着身体,头弯曲在前肢下以保持体温。但在寒冷的冰冻水中也可积极觅食。
运动行为
星鼻鼹是一个优秀的“游泳者”和“潜水者”,甚至在冬天地面结冰时,更依赖水,可在冰下的水中活动。星鼻鼹游泳时,前爪像铲子一样,先用一只,然后用另一只。前后交替划水,在水中形成典型的“之”字形运动。其尾部充当方向舵,密集的皮毛充当帆,也提供了有效的防水效果。星鼻鼹的平均潜水下潜时间为2~9秒,最大下潜时间为47秒。其潜水频率、持续时间均与水温呈正相关。另星鼻鼹冬天在水中的时间比夏天多。
星鼻鼹比其他类型
鼹鼠更常出现在地面上,冬天也出现在地面上,可以以4~8千米/小时的速度短距离奔跑。
社群行为
星鼻鼹比大多数其他种类的鼹鼠更具社会性,日常会形成小而松散的相关个体群体,即表示在某种程度上是群居的。其家庭的活动范围一般小于4000平方米。它们通过气味和发声进行交流,年幼的星鼻鼹会发出尖锐的叫声交流,而成年的星鼻鼹会发出类似喘息的交流声。
家御行为
星鼻鼹以穴居方式生活,但相比其他种类鼹鼠更少穴居。其巢穴通常放置在小丘,树桩或原木下、腐烂树根之间的
腐殖质中,或高水位以上的其他区域,巢穴是一个长方形的空腔,宽约13~18厘米,高约8~13厘米,内衬稻草、枯叶和草等,巢穴大多在溪流沼泽附近。另其巢穴大多为半水生的,有一隧道直通向水中,隧道深度最多可达60厘米,主要用于饲养幼崽、休息和觅食。较浅的隧道也可称为陷阱,
捕食猎物。
生长繁殖
星鼻鼹是“一夫一妻制”,
雄性和
雌性会在第一年的秋季配对,在第二年的3~4月交配,在春季或初夏3月底~8月初分娩。冬天,星鼻鼹的尾巴会因沉积的脂肪组织而膨胀,这些脂肪组织为繁殖提供了所需的能量。一般情况下,星鼻鼹每年只产一窝,妊娠期约45天,一窝约有2~7个幼崽,但若第一次繁殖失败,则雌性会再次交配,最迟在7月或8月重新产一窝幼崽。当幼崽出生时,雄性会离开。
星鼻鼹新生幼崽体长约45毫米,体重约1~5克。且幼崽新生时无毛,眼睛和耳朵都没睁开,鼻子处的星星触手向下折叠,毛发会在出生第10天时开始生长,眼睛、耳朵和鼻子约在出生两周后会变得有功能。出生约21~30天的时候,体重约31~33克。当出生约10个月后,可达到性成熟。圈养的星鼻鼹寿命约2岁,野外的星鼻鼹寿命可能达3~4岁。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星鼻鼹是一种相对常见的物种,由于其存在感较弱,喜栖息在潮湿地区,因而其种群数量一般不会受到
人类活动的影响。有时会出现大量星鼻鼹被陷阱捕获,但似乎不会对整个种群规模有负面影响。根据Banfield 和 Hamilton 分别在1974和1931的调查显示,星鼻鼹在
加拿大东南部和
美国东部其密度约为:0.4公顷左右会发现一只,沼泽地处每公顷会发现4~7只,在纽约冬季则每公顷发现2~3只左右。而在其极喜爱的
栖息地中,星鼻鼹密度可达25只左右每公顷,甚至最高可达每公顷75只。
保护级别
2016年,星鼻鼹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无危物种(LC)。
主要价值
星鼻鼹有一定的生态价值,在生态系统中起积极作用。星鼻鼹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许多肉食动物提供食物,是水生无脊椎动物的捕食者;且其喜挖掘潮湿的土壤的行为,为缺氧土壤中的植物根系提供了
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