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
一种炎症性皮肤病
湿疹(eczema)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临床上急性期皮损以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倾向,慢性期以苔藓样变为主,易反复发作。湿疹主要分为特应性湿疹和分类性湿疹(脂溢性皮炎、乏脂性湿疹、白色糠疹、手部湿疹、滞性皮炎等等)。湿疹的内在因素包括:慢性感染病灶、内分泌及代谢改变、血液循环障碍、神经精神因素、遗传因素等,外在因素包括:食物、生活环境、动物毛皮、各种化学物质诱发。湿疹主要的治疗的目的是恢复皮肤正常的屏障功能、寻找并去除诱发和加重因素、减轻或缓解症状。常用的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抗生素等;物理治疗可以采用紫外线照射。
湿疹的预治应多注意以下方面:衣物宜宽松舒适,穿纯棉制品。避免过度洗浴,禁用碱性肥皂、热水烫洗。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减少汗液刺激。保持清洁的生活环境,减少尘螨、动物毛、花粉等变应原。避免紧张和焦虑情绪。
命名
中医称湿疮。急性发作时以斑疹、丘疹、丘疱疹为主,皮损色红,渗出明显;慢性期则以色素沉着、皮损肥厚、苔藓样变为主。根据病程及皮损特点,临床可分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中医古籍根据皮损形态,有浸淫疮、血风疮等病名;根据发病部位,有旋耳疮、肾囊风、脐疮、乳头风等病名。
分型
湿疹主要分为异位性皮肤炎(特应性皮炎)和分类性湿疹。
特应性湿疹
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瘙痒性皮肤病,与遗传过敏素质有关。特应性皮炎表现为皮肤干燥、湿疹样皮疹、剧烈瘙痒,常自婴幼儿期起病:伴有血清lgE(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E)水平升高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伴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特应性皮炎,哮喘和过敏性鼻炎三种特应性疾病可随年龄增长相继出现,因此提出了“特应性进展”的概念,在婴幼儿期多表现为特应性皮炎,在儿童期可出现哮喘,而在成人期出现过敏性鼻炎。
特应性皮炎已成为全球一大公共卫生问题,全球特应性皮类的发病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发展中国家患病率明显增加,可能与城市化、工业化有关。
分类性湿疹
脂溢性皮炎是发生在头、面、胸背部或会阴部等皮脂溢出部位的一种红斑性皮疹,有油腻性鳞屑,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乏脂性湿疹又称裂纹性湿疹,以皮肤干燥、干裂伴脱屑为主要临床表现,冬季瘙痒、干皮症、干燥性湿疹及皲裂性湿疹等均属于乏脂性湿疹。
白色糠疹又名单纯糠疹、面部干性糠疹、链球菌性糠疹和链球菌性红斑,俗称“桃花癣”“虫斑”,以干性细薄糠状鳞屑性色素减退斑为特征的一种皮炎
手部湿疹是指单纯发生于手部或原发于手部的皮炎,多数呈慢性过程。
口周皮炎是发生在上唇、颏、鼻唇沟、鼻等处的炎症性皮肤病。
钱币状湿疹又称为盘状湿疹,皮损为边界清楚的钱币状湿疹样斑块。
乳房湿疹多见于哺乳期女性。仅发生于乳头部位者称为乳头湿疹。治疗同其他类型的湿疹。
阴囊湿疹为湿疹中常见的一种,局限于阴囊皮肤,有时延及肛门周围,少数可延至阴茎。该病需与核黄素缺乏性阴囊炎相鉴别,后者病程短,无明显浸润肥厚,常伴有舌炎,内服核黄素后1周左右见效。
女阴湿疹是女性常见的一种湿疹。累及大小阴唇及其附近皮肤。月经及分泌物的刺激可使病程慢性难愈。该病可继发色素减退,易被误诊为女阴白斑,应予注意。
肛门湿疹局限于肛门,少数可累及附近皮肤及会阴部。治疗同其他类型的湿疹。
汗疱疹又称为出汗不良性湿疹,是一种手足对称性、复发性水疱脱屑型疾病。
淤滞性皮炎又称为淤滞性湿疹、淤积性皮炎,为继发于下肢静脉高压的一种小腿湿疹。
病因
综述
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内部因素
慢性感染病灶(如慢性胆囊炎扁桃体炎、肠寄生虫病等)、内分泌及代谢改变(如月经紊乱、妊娠等)、血液循环障碍(如小腿静脉曲张等)、神经精神因素、遗传因素等,后者与个体易感性有关。
外部因素
该病的发生可由食物(如鱼、虾、牛羊肉等)、吸入物(如花粉、屋尘螨等)、生活环境(如炎热、干燥等)、动物毛皮、各种物质(如化妆品、肥皂、合成纤维等)所诱发或加重。
该病的发生与各种内外部因素相互作用有关,少数可能由迟发型超敏反应介导。
特应性湿疹
特应性皮炎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主要与遗传、免疫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等因素相关。以下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疾病加重的恶性循环。环境因素如变应原等、不良情绪如紧张、焦虑、抑郁等均可诱发或加重疾病。
遗传
患者通常有特应性疾病家族史如过敏性鼻炎、哮喘,父母均有特应性疾病史者子女特应性皮炎患病率可高达79%,而父母一方有特应性疾病史者子女患病率可达25%~50%。疾病相关基因主要包括与皮肤屏障功能相关基因及免疫功能相关基因,其中编码丝聚蛋白的FLG基因突变与AD发病密切相关,其他基因还包括SPINK5、LEKTI、ADAMI7、ZNF365等。
免疫异常
该病以Th2/Th22型免疫反应为主。皮肤屏障功能损伤、变应原、病原体等均可诱导、加重Th2型免疫反应。IL-4、IL-5、IL-13等可引起外周血和组织嗜酸性粒细胞、IgE升高。Thl细胞在疾病慢性期发挥重要作用。另外,患者免疫功能下降,易发生感染。
皮肤屏障功能障碍
皮肤屏障功能破坏引起皮肤通透性增加,经表皮水分丢失增加导致皮肤干燥、脱屑。此外,变应原、病原体容易经皮进入人体,从而诱发加重免疫和炎症。
瘙痒
组胺神经肽、IL-31等介质可引起瘙痒症导致搔抓过度,进一步破坏皮肤屏障功能。
分类性湿疹
脂溢性皮炎
病因尚不明确。该病是在皮脂溢出基础上所发生的一种炎症反应,主要见于婴儿头皮、面部及尿布区及成年人皮脂溢出部位,但与皮脂腺分泌多少无直接关系。多认为卵圆糠孢子菌与该病有关,该菌是寄生于正常成人体表的一种微生物,并不见于健康儿童。临床上,由于使用酮康唑外用治疗脂溢性皮炎有效更支持糠秕马拉色菌与该病有关。易患脂溢性皮炎的个体,可因疲劳、情绪紧张或感染所诱发,饮食与脂溢性皮炎的关系还不明确。
乏脂性湿疹
该病并不少见,与皮肤表面油脂减少或功能不良有关。多见于鱼鳞病患者或老年人,由于皮脂腺功能降低多缓慢发病,一般于50岁左右在洗澡后开始瘙痒,随年龄增加逐步加重。洗浴次数过多、使用强碱性肥皂、洗面奶或洗浴水温过高者可引起人为皮肤脱脂而导致该病。过度清洗或使用脱脂剂引起者多起病急,实际上是刺激性接触性皮炎。该病也可见于肿瘤患者、使用利尿剂或组胺Ⅱ型拮抗剂者以及HIV感染者。
白色糠疹
病因不明。认为是特应性皮炎的一种表现,但不一定限于特应性体质。该病的发生与微生物如糠秕马拉色菌有关,但未能培养或分离出细菌、真菌或病毒,也未能证明与蛔虫等肠道寄生虫感染有关。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风吹、日晒、肥皂等,以及患部过度清洗和皮肤干燥等可能是诱发因素。
手部湿疹
该病发病率较高。职业人群中护士的发病率较高,可能与反复洗手及接触药物等因素有关。相当一部分手部皮炎最终可能确定为接触性皮炎。有些可能与飘尘及食入某些食物有一定关系。由于很难彻底避免这些环境因素,根除较难。
口周皮炎
病因不明。有报道称可能与长期局部外用含糖皮质激素有关。此外也有人推测与应用含氟牙膏或蠕形螨有关。
钱币状湿疹
病因不明,皮损细菌检出率高,但与细菌感染的关系还不清楚。
汗疱疹
该病病因尚未完全清楚,过去认为是由于手足多汗、汗液留于皮内而引起,多认为汗疱疹为一种内源性皮肤湿疹样反应。与、铬等金属的系统性过敏有关。精神因素可能为该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瘀滞性皮炎
单纯性下肢浅静脉曲张、血液回流障碍等静脉压增高有关。由于静脉高压,造成局部血液渗入到组织之中,出现局部紫癜及含铁血黄素沉着,由于局部缺氧营养障碍造成局部萎缩或溃疡
流行病学
湿疹患者的人数显著逐年上升,在发展中国家约10%的人患有湿疹,在西方发达国家大于20%的人患有湿疹,其中英国尼日利亚新西兰的湿疹波及范围最广,病情也最为严重。
全球有15%~20%的儿童和1%~2%的成人患有湿疹。临床表现通常是伴随着剧烈的瘙痒、渗出、红肿、丘疹,反复发作,在燥热环境中会加剧。它通常在幼儿期发生,有遗传过敏史的家庭较容易出现过敏性湿疹,随着年纪的增长,到了少年期,湿疹的症状可能开始加剧,发生哮喘、过敏性鼻炎等一系列过敏性疾病的可能性增加。
病理生理学
湿疹的典型病理表现为浅层血管周围皮炎,伴有表皮海绵水肿,亚急性期伴有表皮棘层轻度增生、灶性海绵水肿及灶性角化不全,在慢性期出现表皮增生、棘层增厚。
急性湿疹表现为表皮内海绵形成,真皮浅层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少数为中性和嗜酸性粒细胞。表皮细胞内和细胞间水肿,海绵形成及网状变性,形成水疱和大疱。血管周围单一核细胞浸润,部分炎性细胞外渗进入表皮。
亚急性湿疹皮肤组织病理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层肥厚。表皮内海绵形成,细胞内水肿,如有水疱形成,疱也较小。真皮浅层血管扩张,血管周围单一核细胞浸润,
慢性湿疹皮肤组织病理表皮角化过度,灶状角化不全,棘层显著肥厚,表皮突延长,表皮内轻微海绵形成,可见毛囊角栓,皮脂腺略萎缩。不形成水疱,真皮浅层血管周围炎细胞浸润。
组织病理表现随病期而不同。急性及亚急性表现为轻度至中度海绵形成,银屑病样增生,毛囊口角化不全,可见角栓,毛囊口顶端有含中性粒细胞的鳞屑痂,真皮血管周围少数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慢性期除上述变化外有明显毛细血管及浅静脉丛血管扩张。
临床表现
综述
根据病程和临床特点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湿疹,代表了炎症动态演变过程中的不同时期。临床上,湿疹可从任一个阶段开始发病,并向其他阶段演变。
好发于面、耳、手、足、前臂、小腿等外露部位,严重者可弥漫全身,常对称分布。皮损多形性,常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针尖至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可出现小水疱,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楚,皮损周边丘疱疹逐渐稀疏,常因搔抓形成点状糜烂面,有明显浆液性渗出。自觉瘙痒剧烈,搔抓、热水洗烫可加重皮损。如继发感染则形成脓疱、脓痂、淋巴结肿大,可出现发热等;如合并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可形成严重的疱疹性湿疹。
急性湿疹炎症减轻或不适当处理后病程较久发展而来。表现为红肿及渗出减轻,但仍可有丘疹及少量丘疱疹,皮损呈暗红色,可有少许鳞屑及轻度浸润。仍自觉有剧烈瘙痒。再次暴露于致敏原、新的刺激或处理不当可导致急性发作,如经久不愈,则可发展为慢性湿疹
慢性湿疹
由急性湿疹及亚急性湿疹迁延而来,也可由于刺激轻微、持续而一开始就表现为慢性化。好发于手、足、小腿、肘窝、股部、乳房、外阴、肛门等处,多对称发病。表现为患部皮肤浸润性暗红斑上有丘疹、抓痕及鳞屑,局部皮肤肥厚、表面粗糙,有不同程度的苔藓样变、色素沉着或色索减退。自觉亦有明显瘙痒,常呈阵发性。病情时轻时重,延续数个月或更久。
特应性皮炎
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表现在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特点,可分为婴儿期、儿童期、青少年和成人期。
婴儿期(出生后1个月至2周岁)即小儿湿疹,常首先出现面颊部红斑、丘疹、丘疱疹、伴渗出、结痂,后逐渐扩展至头皮、颈部、四肢伸面和躯干。瘙痒剧烈,常引起婴儿哭闹、睡眠不安。多数患儿在2年内逐渐缓解,少数可持续进展至儿童期甚至成人期。
儿童期(2岁至12岁)可由婴儿期发展而来或直接发病,累及肘窝、窝、腕屈侧、颈前和颈侧、面部及眼睑,表现为皮损干燥、红斑、毛周隆起、丘疹脱屑及苔藓化,可见抓痕、血痂等,较少渗出。约45%的患儿有耳郭下、鼻下或口角裂,此期可迁延至成人期或暂时痊愈,但可复发。
青少年和成人期(12岁以上)可由儿童期发展而来或直接发病,好发于肘窝、胭窝、颈前及侧部,也可见于面部、眼睑。皮损多为亚急性和慢性改变,表现为皮肤干燥、红斑、丘疹及苔藓样变,严重者可泛发。皮损周围可见抓痕、血痂、鱼鳞病、色素沉着等。
患者在各阶段都有明显瘙痒,因冷热刺激、出汗、情绪变化、羊毛衣物等诱发,夜间可发生阵发性剧痒。患者常伴发干皮症、鱼鳞病、毛周角化、白色糠疹钱币状湿疹乳房湿疹、眼睑皮炎、掌纹症、眶周黑晕、白色划痕征等改变。
多数患者皮损处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可引起毛囊炎淋巴结肿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可引起疱疹性湿疹(Kaposi水痘样疹),多见于儿童,原皮损处出现群集小水疱,好发于头、颈和躯干。
分类性湿疹
脂溢性皮炎
分为婴儿型及成人型。
婴儿型发生在生后3~4周,在头皮、面部,包括眉弓、双颊、躯干部、尿布区以及腋部,出现油腻性细小的鳞屑性红色斑片,易结成淡黄色痂,严重者可伴有糜烂,渗出,瘙痒不明显,有自限性疾病。可继发细菌或念珠菌感染。
成人脂溢性皮炎可累及头皮及胸骨前区、腋部、乳房下及腹股沟处皮肤。头皮的脂溢性皮炎分为炎症性及非炎症性两种。炎性者表现典型性红斑及油腻性脱屑,常扩展至发际及耳后部位,轻度瘙痒;非炎症性者表现为轻重不等的糠样脱屑,即平常所说的头皮屑,又称干燥性糠疹,而无明显炎性表现。面部脂溢性皮炎常由头皮蔓延而来,常累及眉弓、眼睑、鼻唇沟胡须区域,呈黄红色、油腻性鳞屑性斑片。
乏脂性湿疹
多见于冬季、老年人及洗浴过度者易发,小腿伸侧及手部多发,皮肤干燥,有细裂纹,呈淡红色,类似“碎瓷”。
白色糠疹
该病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男女发病率相等。春季多见,但夏秋冬季亦可发生。皮损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缘不大清楚的轻度色素脱失斑,表面覆以干燥性细糠状白屑。可单发也可以多发。除面部外也可见于其他部位。无症状或微痒。皮损可持续数日至1年以上,皮损可自愈。
手部湿疹
皮损呈亚急性或慢性湿疹表现,多发生于指背及指端掌面,可蔓延至手背和手腕部,自觉症状主要为瘙痒,但也可以有刺痛或烧灼感、蚁走感。
口周皮炎
该病90%以上为女性,年龄一般在23~35岁,皮损为分散的1~2mm大小的丘疹、丘疱疹,基底红或融合成片。亦可见分散的小丘脓疱疹,有轻度鳞屑。常对称,在皮损与唇红缘之间围绕约5mm宽的皮肤区域不受累,病程呈周期性发作,可伴有轻度到中度瘙痒和烧灼感。
钱币状湿疹
皮损好发于下肢,有瘙痒或烧灼感,皮损为钱币大小湿疹样损害,有黄色渗液或黄痂,可为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皮疹表现。皮损单发或多发,对称分布,可融合成大片。易于复发。常规化验检查无特殊发现。
汗疱疹
该病多见于青中年,一般于春末夏初开始发病,夏季加重,人冬自愈。典型损害为位于表皮深处的小水疱,米粒大小,呈半球形,略高出皮面,无炎症反应,分散或成群发生于手掌、手指侧面及指端,少见于手背、足底,常对称分布。水疱内含清澈浆液,发亮,偶尔可变浑浊。水疱一般不自行破裂,干涸后形成脱皮,露出红色新生上皮,薄而嫩,此时常感疼痛。周围皮肤正常。该病有程度不同的瘙痒、刺痛及烧灼感。常每年定期反复发作。
淤滞性皮炎
该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分急性及慢性两型。急性者多见于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患者,下肢突发肿胀、皮肤发红,出现湿疹样损害,多伴发热。静脉曲张引起者多起病缓,在小腿内侧下1/3部分逐渐出现轻度水肿、紫癜及含铁血黄素沉着,逐渐向周边扩展,多为慢性,处理不当可急性发作。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由于含铁血黄素沉着皮肤逐渐变成褐色,由于血运不佳、营养不良纤维化而成痕样或萎缩。创伤或越染后易引发难以愈合后的涉疡,疼痛明显。
乳房湿疹
表现为乳头、乳晕、乳房暗红斑,其上有丘疹和丘疱疹,边界不清楚,可伴糜烂、渗出和裂隙,可单侧或对称发病,瘙痒明显,发生裂隙时可出现疼痛。
阴囊湿疹
临床表现多呈慢性湿疹改变。皮肤皱纹深阔,浸润肥厚,大多干燥,有薄痂和鳞屑,色素增加,间或有部分色素脱失。当有渗出时,则阴囊皮肤水肿性肿胀、结痂及皲裂。自觉剧痒故经常搔抓。慢性经过,常多年不愈。
女阴湿疹
患处浸润肥厚,境界清楚,因奇痒而经常搔抓,可见糜烂抓痕。有时呈水肿性。
肛门湿疹
临床表现为浸渍样皮损,皮肤浸润肥厚,可发生皲裂,奇痒难忍。
检查诊断
特应性皮炎
诊断
根据患者及家族特应性疾病史(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瘙痒明显、不同年龄阶段的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可见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和IgE水平升高等特点。
特应性皮炎严重度评价方法有:湿疹面积和严重度评分(EASI)、特应性皮炎评分(SCOAD)等。
实验检查
约40%~50%的患者有血清IgE升高,30%~40%的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儿童约50%有食物过敏,30%有吸入物过敏;成人食物过敏发生率大大降低,有少许患者有吸入物过敏。
诊断标准
国内外有多种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特应性皮炎治疗指南推荐Wilams诊断标准,该诊断标准的特点是简便、实用。
瘙痒症,加以下标准中的3条或以上:
1.2岁前发病(适用≥4岁者);
2.屈侧皮肤湿疹史(包括肘窝、窝、前、颈部,10岁以下儿童包括颊部);
3.全身皮肤干燥史;
4.屈侧皮肤有湿疹(或4岁以下儿童面颊、前额、远端肢体可见湿疹);
5.个人哮喘或过敏性鼻炎史(或4岁以下儿童一级亲属有特应性疾病史)。
分类性湿疹
脂溢性皮炎
根据该病好发于成人和婴儿,有皮脂溢出,典型皮损为油腻性鳞屑性黄红色斑片,容易诊断。应与特应性皮炎、头癣、银屑病,间擦疹、接触性皮炎、玫瑰糠疹等皮肤病相鉴别。
根据发病年龄、皮损特点及皮损分布,一般不难诊断。若明显的色素减退可导致误诊为色素脱失,后者为色素脱失斑。特应性体质儿童的盘状湿疹常剧烈瘙痒,皮损更大,水肿更明显。该病分布于躯干部的早期红斑易误诊为银屑病,但损害的分布,相对鳞屑很少可以排除银屑病。麻风病蕈样肉芽肿的皮损偶尔类似于白色糠疹,需通过组织病理检查、随访等,有时需要反复活检才能鉴别。
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容易诊断,难点在于寻找病因,仔细询问病史及斑贴试验有助于病因诊断。该病需与手癬、剥脱性角质松解症银屑病鉴别。
主要根据典型临床表现进行诊断。该病需与体癣鉴别,后者多为干性无渗出,有周边扩展中心消退的现象,真菌镜检阳性。
根据季节性反复发作,对称性双手水疱,干燥后脱屑等特点,不难诊断。斑贴试验可用于检测系统性接触性皮炎。该病需与水疱型手癣、汗疱性癣菌疹及剥脱性角质松解症等进行鉴别。
淤滞性皮炎
根据小腿湿疹伴单纯性下肢浅静脉曲张,皮肤棕褐色色素沉着、萎缩或溃疡,一般不难诊断。静脉曲张不明显的小腿溃疡应与创伤、感染、血管炎、糖尿病等其他原因引起的小腿溃疡相鉴别。
鉴别诊断
治疗
特应性皮炎
治疗原则是恢复皮肤正常的屏障功能、寻找并去除诱发和加重因素、减轻或缓解症状。
外用治疗
特应性皮炎一线疗法是外用糖皮质激素配合保湿润肤。根据患者年龄、皮损部位及病情选用不同制剂,初治时应用强效糖皮质激素以快速控制症状,病情缓解后可改用弱效糖皮质激素或非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维持治疗。面部、颈部及皱褶部位应用弱效糖皮质激素,儿童慎用强效制剂。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包括他克莫司软膏和吡美莫司乳膏,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可用于面颈部及其他薄嫩部位。长期使用安全性较好,他克莫司在少数患者有一过性局部刺激和灼热。
抗生素
莫匹罗星、夫西地酸软膏可减少细菌和真菌定植,避免加重局部炎症。
其他
可外用止痒剂如多塞平乳膏、非甾体类抗炎药软膏,或根据皮损情况选用湿敷、氧化锌油等。
系统治疗
组胺药物
可不同程度缓解瘙痒症状。根据病情及患者情况选用第一代或第二代抗组胺药物。一般早晨口服第二代抗组胺药,睡前口服有镇静作用的第一代抗组胺药。
抗生素
对于病情严重或明确有细菌感染者,可系统使用抗生素。
尽量不用或少用,病情严重者可采用中小剂量短期用药,好转后及时逐渐减量直至停药,避免长期使用引起不良反应或停药太快引起病情反跳。
对于病情严重而常规疗法效果不佳者可酌情使用环孢素、硫唑嘌呤、霉酚酸等,免疫抑制剂也需进行较长期治疗,病情控制后递减。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生物制剂
欧美报告用抗IL-4和IL-13单克隆抗体dupilumab治疗难治性特应性皮炎获得成功。
物理治疗
紫外线照射可有效改善皮损,一般采用窄波UVB(紫外线)(NB-UVB)和UVA-1(光致老化)治疗,12岁以下患儿慎用。紫外线治疗有良好安全性。
根据患者年龄、病程、皮损部位及严重程度等,可采用个性化分级治疗。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综合评估治疗效益和风险,防止过度治疗。在疾病得到控制后应注意基础护理和维持治疗,以长期控制疾病。
分类性湿疹
脂溢性皮炎
系统治疗
可口服B族维生素;瘙痒剧烈时加用抗组胺药。炎症反应明显、皮损面积较大者,可短期口服四环素族抗生素或红霉素,目的在于抗炎药而不是杀菌。
外用治疗
婴儿头皮脂溢性皮炎可用婴儿洗发液去痂皮,然后用润肤油。成人可先选含焦油、吡硫鎓锌、或酮康唑的洗发液洗头,每周2次;还可外用糖皮质激索溶液制剂或康唑霜。
乏脂性湿疹
去除病因使用润肤剂治疗,如白凡士林维生素e霜、矿物油等,每日可用1至2次。沐浴后马上使用润肤油,以保住皮肤内的水分不被蒸发,由于皮肤屏障功能已经明显破坏,最好不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
白色糠疹
内服复合维生素B。避免患部碱性肥皂过度清洗。使用润肤霜,如硅油霜、5%尿素软膏、5%霜、1%金霉素软膏,2%水杨酸软膏等,外用有效。红斑期炎症性损害使用弱糖皮质激素霜剂及温和的焦油糊剂有帮助。严重病例可服用甲氧沙林加UVA治疗。
手部湿疹
肥厚皲裂性皮损可先用角质松解剂,如20%尿素霜,使皮肤变薄后再应用糖皮质激素。某些顽固病例可试用PUVA治疗。应注意去除病因及加重因素,注意皮肤保护。
口周皮炎
尽量避免外用糖皮质激素,即使弱效的氢化可的松也应慎用。口服四环素(250mg/d)或米诺环素(100mg/d)有效,皮损可外用红霉素溶液、甲硝唑凝胶/霜等。
钱币状湿疹
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及抗菌药物可清除多数皮损,一般无需内用药物治疗。
汗疱疹
内用药口服抗组胺药控制瘙痒。短期口服泼尼松可迅速收敛。对情绪紧张的患者可应用镇静剂。
外用药早期水疱性损害的治疗以干燥止痒为主,可用1%酚炉甘石洗剂外搽:开始脱皮时可用糖皮质激素霜剂或软膏、曲安奈德尿素软膏等;局部反复脱皮、干燥疼痛者,可外用2%~5%水杨酸软膏、10%尿素脂等。
淤滞性皮炎
处理静脉高压
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包括抬高患肢,用弹力绷带,减少久站等。患者在卧床或睡眠时应垫高双足,坐位时也应将足部垫高,使其高于膝部。弹力绷带应从足趾部打起一直打到膝部,不但有助于血液回流,还可保护皮肤,减少搔抓创伤。必要时可施行手术治疗。
湿疹样损害的治疗
同湿疹治疗,但不应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患者易对外用药物过敏,尤其是抗菌药物过敏,故避免应用易过敏的外用药。
治疗溃疡
首先要清洁创面,可用盐水或依沙吖液清创,清创后用含凡士林的绷带包扎以保护创面。一般每周换药1~2次,久不愈合的溃疡可行手术植皮。
其他类型湿疹
乳房湿疹、阴囊湿疹、女阴湿疹、肛门湿疹的治疗,同其他类型湿疹。
预防
衣物宜宽松舒适,穿纯棉制品。避免过度洗浴,禁用碱性肥皂、热水烫洗。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减少汗液刺激。保持清洁的生活环境,减少尘螨、动物毛、花粉等变应原。避免紧张和焦虑情绪,忌食致敏食物。此外,应避免搔抓,坚持每日温水沐浴,洗后立即涂抹保湿润肤剂。
生活规律,少用热水和碱性肥皂洗头,避免搔抓。洗手时不要使用碱性太强的肥皂,不要使用非皮肤清洁剂,每日洗手的次数不可太多,洗完手后要立即擦干,使用润肤剂。接触刺激性物质或致敏原要戴手套。如特应性皮炎患者及特应性体质者不应从事理发、修理等接触过量水及洗洁精的工作,镍过敏者不应从事电镀金属加工制造等工作。
预后
部分湿疹在去除病因后可自愈。特应性皮炎通常会在儿童5岁前减轻。但从青少年一直到成年期,发病较常见。女孩以及早年发生特应性皮炎、有严重疾病、有家族史以及有鼻炎或哮喘的人更容易发生长期特应性皮炎。但即使在这些人中,特应性皮炎经常到成年时已消退或显著减轻。
历史
在古代医学典籍中无湿疹病名的记载,对此病的论述甚多,古医籍中记载的“浸淫疮”“奶癣”“旋耳疮”“绣球风”“湿毒疮”“飞粟疮”“血风疮”等属该病的范畴,又因其发病部位的不同将其命名为旋耳疮、肾囊风、阴囊风、四弯风等。较为统一的看法是现代医学中的急性泛发性湿疹与古代医籍中的“浸淫疮”属于同一范畴。
以“疮”命名,中医古籍中一般把有形且有分泌物渗出的皮损称为疮。有关湿疹的最早记载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疮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浸淫疮。黄连粉主之“中的“浸淫疮”是湿疹这个病名的最早记载。隋朝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论述:“浸淫疮,是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初生者甚小,先痒后痛而生疮,汁出浸溃肌肉,浸淫渐阔乃遍体……”,对浸淫疮描述较为详细,古代医家已对湿疹有了深刻认识。宋代《圣济总录·浸淫》曰:“风热蕴于心经,则神昏燥郁,气血膨作,发于肌肤而为浸淫疮也。”吴谦等编的《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把丘疹性湿疹称为“血风疮”,认为“此证由肝、脾二经湿热,外受风邪,袭于皮肤,郁于肺经,致遍身生疮”。
以“风”命名,在中医古籍中有时因瘙痒剧烈以“风”命名,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记载“风”曰:“乃风湿客于谷道,形如风癣作痒,破流黄水浸淫,遍体微痛。”此即肛周湿疹。又如《外科正宗·钮扣风》中云:“钮扣风,皆原风湿凝聚生疮,久则搔痒如癣,不治则沿漫项背。”此即胸前部的湿疹。再如《疡科心得集》记载:“乳头风,乳头干燥而裂,或揩之出血”,此即乳房湿疹
以“部位”命名,按皮损发生的位置不同,中医常有不同的命名,如泛发全身的,有“浸淫疮”“湿疮”等;发生于耳廓的湿疹,称为“旋耳疮”;头面部的湿疹,称为“头面疮”;皮损发生于脐者,称为“脐疮”;发生于肘膝弯曲处者,称为“四弯风”;发于阴囊者,称为“胞漏疮”“绣球风”;发于足部者,称为“湿气”。
以“癣”命名,中医古籍中一般把高出皮肤如苔藓之状,没有分泌物渗出的皮损称为“癣”,其中包括湿疹,如在《诸病源论·疮病诸候》记载“湿癣候”中有“湿癣者,亦有匡部,如虫行,浸淫赤湿,痒,搔之多汁,成疮。是其风毒气浅,湿多风少,故为湿癖也”。此类似于钱币状湿疹。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奶癣》记载:“奶辉,儿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餐炙博,遗热与儿,生后头面遍身发为奶癣”,与现代医学中的小儿湿疹的描述类似。
诊断术语
根据《皮炎湿疹类疾病规范化诊断术语专家共识》,国内外在临床上这一疾病谱容易出现混淆。因此建议,提高对皮炎湿疹类疾病的临床特征和病因的认识水平,减少非特异性诊断用词如“湿疹”;同时,需要建立相对统一的疾病诊断流程,进一步规范皮炎湿疹类疾病的相关诊断用词。
皮炎湿疹类疾病的诊断现状及存在问题
国外皮炎湿疹类疾病的定义和分类
在国外皮肤病学专著和相关文献中,皮炎湿疹类疾病(皮炎 and eczema)被作为一类常见皮肤病,临床特点是同时或先后发生多形性瘙痒性皮损,如红斑、丘疹、斑丘疹、渗出、苔藓样变等,组织病理学特点为海绵水肿性皮炎伴程度不等的角化过度、棘层肥厚。但有关其术语名称、分类的观点存在一定的混乱和争议,不仅“皮炎”和“湿疹”的关系包括“同义”和“包含”,该类疾病中最常见的“湿疹”与“AD”的命名还存在“同义”“包含”“相互独立”等多种理解。
2004年,世界变态反应组织(WAO)发表的一项关于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命名原则声明提出,皮炎可作为皮肤局部炎症的统称,然后根据病因和/或临床特征是否明确分为湿疹(这里实际上指的是AD)、接触性皮炎和其他类型的皮炎。这一分类具有一定合理性,但尚未被全世界范围的医师尤其是皮肤科医师所熟知和推广。
中国皮炎湿疹类疾病诊断现状及困惑
中国几乎所有的皮肤病学教科书或专著中,均将“湿疹”视为一种独立的疾病,临床以“湿疹”为主体的诊断也各种各样,包括急性/亚急性/慢性湿疹手部湿疹、角化性/乏脂性/钱币状湿疹等,各诊断名称间含义交叉、歧义明显。医生在遇到以湿疹性皮疹为表现的疾病时,一般是根据病史、相关检查及Hanifin-Rajka标准等判断患者是否可诊断AD或接触性皮炎等,而后考虑“湿疹”。由于各种因素,这类疾病的诊断在不同机构和医生之间差异较大,比较混乱。临床研究显示,中国湿疹的诊断率过高,而AD和接触性皮炎的诊断率过低。
皮炎湿疹类疾病在ICD中的分类和定位
无论是应用广泛的ICD-10,还是即将推广的ICD-11,“皮炎和湿疹”均作为一类皮肤病的类别名称,而非诊断名称,而且“皮炎”和“湿疹”这两个术语可互换使用。ICD-10中“皮炎和湿疹”还包括瘙痒,但在ICD-11中则没有列入瘙痒,而是将其划归到皮肤感觉失调中。
规范化诊断建议
第一,在临床诊治中需要对皮炎湿疹类疾病进行相对明确的分类、分型。
第二,“皮炎”不应作为独立疾病诊断,主要用于有相对明确病因或临床特征的、以湿疹性皮损为表现的疾病,如AD、接触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等。
第三,“湿疹”是一个描述性词语,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是疾病的类别名称而非具体诊断用词。临床上遇到湿疹性皮损时,应积极寻找其临床特征和/或实验室特点,建立相对明确的特异性诊断。
第四,皮炎湿疹类疾病以AD和接触性皮炎为常见,此外存在一组具有湿疹性皮疹的特征、各自又有相对独特的病因和/或临床特点的疾病,其病因学以及与AD等疾病之间的关系,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第五,综合当前的认识、诊断现状和需求,建议将皮炎湿疹类疾病分为AD、接触性皮炎和其他皮炎三大类。
第六,建议暂时保留“湿疹”这一术语,并只用作以湿疹性皮损为表现、但尚不能给出确定诊断的、暂时性和描述性诊断用词,类似于非特定性皮炎(unspecific 皮炎)。
第七,在临床诊断流程中,对于湿疹性皮损,应结合临床和病史分析其是否属于AD、接触性皮炎和临床特征/病因相对明确的其他皮炎,并注意排除容易误诊为皮炎湿疹类疾病的情况;对于当前诊疗水平尚不能明确临床特征和病因的湿疹性皮损,可以保留“湿疹”作为描述性诊断用词,但应进一步进行病史评估、实验室检查和随访,以寻找可能的疾病特征和病因。
规范化诊断中的思路和要点
病因和/或临床特征相对明确的皮炎湿疹类疾病
部分皮炎湿疹类疾病具有相对明确的病因,或具有相对特征性的皮损特点,如AD、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刺激性接触性皮炎(ICD)、光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系统性接触性皮炎、脂溢性皮炎、钱币状皮炎、感染性皮炎、自身敏感性皮炎等,这些疾病可通过识别皮损的主要特征和/或病因、相关诊断标准、皮肤斑贴试验等检查手段建立相应的特异性诊断。
容易误诊为皮炎湿疹类疾病的疾病
一些感染性皮肤病(比如疥疮)由于搔抓或不恰当治疗(比如外用糖皮质激素导致癣的不典型)而类似皮炎湿疹类疾病,也有一些免疫性、代谢性或肿瘤性皮肤病可出现湿疹性皮损(如高IgE综合征等),或模拟湿疹性皮损(如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多症等),这些情形应当在临床诊断过程中注意鉴别和排除。
参考资料
eczema.ICD-10 Version:2019.2023-08-25
eczema.ICD-11 for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Statistics.2023-08-25
湿疹.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8-25
特应性皮炎.默沙东诊疗手册.2023-08-26
..2023-09-10
目录
概述
命名
分型
特应性湿疹
分类性湿疹
病因
综述
特应性湿疹
遗传
免疫异常
皮肤屏障功能障碍
瘙痒
分类性湿疹
脂溢性皮炎
乏脂性湿疹
白色糠疹
手部湿疹
口周皮炎
钱币状湿疹
汗疱疹
瘀滞性皮炎
流行病学
病理生理学
临床表现
综述
特应性皮炎
分类性湿疹
脂溢性皮炎
乏脂性湿疹
白色糠疹
手部湿疹
口周皮炎
钱币状湿疹
汗疱疹
淤滞性皮炎
乳房湿疹
阴囊湿疹
女阴湿疹
肛门湿疹
检查诊断
特应性皮炎
诊断
实验检查
诊断标准
分类性湿疹
鉴别诊断
治疗
特应性皮炎
外用治疗
系统治疗
物理治疗
分类性湿疹
脂溢性皮炎
乏脂性湿疹
白色糠疹
手部湿疹
口周皮炎
钱币状湿疹
汗疱疹
淤滞性皮炎
其他类型湿疹
预防
预后
历史
诊断术语
皮炎湿疹类疾病的诊断现状及存在问题
规范化诊断建议
规范化诊断中的思路和要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