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鸣龙(1898年7月3日—1979年7月1日),男,出生于
扬州市,有机化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黄鸣龙1918年毕业于
浙江省公立医学专科学校。1924年获德国伯林大学博士学位。曾担任
浙江医科大学药科教授、主任,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名誉主任等职务。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79年7月1日逝世。
黄鸣龙是中国甾体激素药物工业的奠基人。出版了《红外线光谱与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关系》《旋光谱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等书。1978年
全国科学大会的先进代表称号。《醋酸可的松的七步合成法》获
国家发明奖。《甾体激素的合成和甾体反应的研究》获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黄鸣龙1898年7月3日出生于
扬州市的一个清贫的书香门第。1918年毕业于
浙江省公立医学专科学校,后到
上海市协助同胞兄弟
黄胜白创办同德医学专门学校任
化学教员。1919年前往
瑞士和
德国攻读化学专业。1924年获德国伯林大学博士学位后归国。
1932年黄鸣龙参加筹备中央卫生实验处,从事中国化验水标准方法的拟定工作。1935年到1938年为
维尔茨堡大学化学研究所访问教授,师从著名生物碱化学专家Bruchausen教授,研究中药
元胡和细辛的
有效成分。1938年到1940年为德国先灵药厂研究院访问教授;英国密得塞斯医院医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访问教授。1940年到1945年担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
昆明市)研究员兼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期间研究了驱蛔虫药
山道年的
立体化学研究,推断出山道年的构型。1945年到1949年担任
哈佛大学化学系访问研究员。1949年到1952年担任美国默克药厂研究员。
1952年到1956年担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化学系主任、研究员。1952年起带领青年科技人员,开展了甾体植物的资源调查和甾体激素的合成研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到1979年担任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名誉主任。
1960年5月起前往苏联全苏药物化学研究所、捷克科学院有机和生化研究所及捷克化学会讲学。1964年领导研制的口服避孕药甲地
黄体酮获得成功。1966年研究成果《醋酸可的松的七步合成法》获
国家发明奖。
1978年
全国科学大会的先进代表称号。1982年研究成果《甾体激素的合成和甾体反应的研究》获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黄鸣龙发现了甾体的双烯酚反应,并应用于
山道年及其一类物的
立体化学研究;发现山道年的4个类似物在酸、碱作用下可以“成圈”转变,由此推断出其相对构型,使
中原地区国内外在山道年及其一类物的绝对构型和
全合成方面有了理论依据;改良了Wolff-Kishner还原法,被称为“黄鸣龙改良还原法”,被编入了有机化学
教科书中,为世界广泛的应用;利用
长山药皂苷为原料,七步合成了
可的松,并很快投入生产;研制了用作口服避孕药的甲地
黄体酮和其他几种主要甾体
计划生育药物。
黄鸣龙曾在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兼课,前往苏联全苏药物化学研究所、捷克科学院有机和生化研究所及捷克化学会讲学。代表性学生有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吴毓林,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维善。
浙江大学药学院表示:“他(黄鸣龙)毕生致力于有机化学的研究,特别是甾体化合物的合成研究,为我国有机化学的发展和甾体药物工业的建立以及科技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表示:“黄鸣龙院士是国际著名的有机化学家,他在有机化学领域中辛勤耕耘半个世纪,造诣精深,成就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