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力浦国王之战
菲力浦国王之战
菲力浦国王之战(King Philip's War)也称为梅塔卡姆战争(Metacom's War)或梅塔卡姆叛乱(Metacom's Rebellion),菲利普王战争,指的是公元1675年至1676年,由印第安万帕诺亚部落酋长菲力浦王(1638-1676年)所发动的反抗英国北美殖民地的严酷统治的战争。
一百零二名英国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轮船抵达北美后,印第安人和北美殖民地人民之间开始发生关系,在最初一段时间,他们亲如兄弟,但当北美殖民地人民的人口增加和取得优势以后,双方之间爆发了持续不断的矛盾与对抗。直至战争的头一年,这种矛盾与对抗再也不可调和,一般的矛盾与对抗终于演变成了全面的战争与不断的血腥报复,菲力浦国王之战于是爆发。这是北美大陆被发现后,火炮与枪声的第一次疯狂鸣响。
战争背景
公元1620年9月16日,在牧师布莱斯特率领下,不堪忍受英国国内宗教迫害的三十五名清教分离派教徒连同一些可能具有清教宗教信仰的五十三名工匠、渔民和贫苦农民以及十四名契约奴,总计一百零二人,为寻求宗教自由、逃避英国国内的高压统治和求得生存,于英国普利茅斯港登上著名的“五月花号”轮船前往早已为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所发现的北美大陆,是年11月21日,在经历了近两个多月的海上颠簸后,他们终于到达了北美大陆的科德角,即今马萨诸塞州小镇普罗文斯敦,于感恩节后第一天在美国普利茅斯港地方登陆。
此时,适逢北美大陆的冬季,天气严冷,大雪覆野,寒冷饥饿令这批早期移民陷入绝境,有一些人在饥寒交迫中死去,恰好为原先就已居住在北美大陆的印第安人所发现,印第安民族天生热情好客,自然不会对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见死不救。
而此时又正好是生活于北美洲东岸印第安人遭受到传染病”天花”严重袭击的两年之后,那次”天花”的严重袭击使得大批土著居民死亡,村落几近荒芜,印第安的酋长(其中即有后来发动菲力浦国王之战的印第安人,万帕诺亚部落的酋长,菲力浦王的父亲迈斯色以)自然乐意让这些远方的来客到这些遗弃的村落安身,并与他们结为友好联盟。
于是,印第安部落给予了这些欧洲来的移民以慷慨的援助,送来了生活必需品,并且教导他们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等生存方法,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这些来自欧洲的移民终于拜托了困境,并逐渐习惯了在当地的生存方式。
次年,移民们得到丰收,大摆火鸡宴,和印第安人举杯同庆,欢宴持续三天三夜。期间双方也同意了一个和平、友好的协议:印第安人欢迎他们在其中一块原属印第安人的土地上,建造属于新移民自己的村庄。这个时刻原本是双方友谊逐渐巩固的开始,但不幸的是,友好的关系并没有持续太久。由于不再像以前一样需要印第安人的援助,一些新移民慢慢淡忘了他们一开始遭受的困难以及受到的帮助;再加上更多新移民不断的涌入,双方的不信任感逐渐升高,摩擦产生越来越多;一些新移民甚至不容忍印第安人的宗教信仰,试图教导、说服印第安人他们的信仰是不正确的。
公元17世纪60年代,新英格兰基督教教长约翰已经转化了几百名印第安人皈依基督教。还建立了几个”祈祷镇”。但是在他向”万帕诺亚”酋长( Wampanoag, Metacomet)传达福音时,酋长”梅塔科米特”(即后来因反殖民扩张战争而名声大噪而被英国人称作的”菲力浦国王”(King Philip)的著名人物)一把抓住教长的大衣,扯下一粒纽扣举到教长眼前。声称他对基督教的兴趣,就象对这粒纽扣一样——然后,他甩手就把纽扣丢到了地上。
菲力浦王的父亲——老酋长”迈斯色以”( Massasoit )曾经和殖民地移民建立了友好关系。他已经出让、转卖了大片土地给新移民。然而,不断蜂拥而来的移民对土地的渴求没有止境。新英格兰殖民政府用各种办法迫使周围部落出卖土地。而印第安人部落之间的战争纠纷,使得酋长们对枪支弹药的需求不止,在毛皮和土产不够的情况之下,只好以土地交换。
公元1661年,老酋长”迈斯色以”去世时,部落已经陷入殖民地包围之中,印第安人到市镇去,就得遵循殖民地法律。印第安人醉酒倒在大街上,就要被抓去抽皮鞭,或者服十天劳役。清教徒殖民政府的法律严厉,让印第安人备受束缚,心中积怨日深。
公元1662年,菲力浦的哥哥万萨塔(Wamsutta)(1634–1662年)继任酋长不久,就被人指控违反先前与殖民当局订立的土地条约而擅自出卖土地。尽管他有酋长之尊,还是在刺刀之下被约翰·温斯罗普的儿子乔赛亚·温斯罗普武装押送到马塞诸塞进行审判!
更为蹊跷的是,在法官的传讯之后,万萨塔酋长居然在温斯罗普家中突染暴病,不到一周就就去世了,在位不到两年。菲力蒲王怀疑是殖民地政府下毒害死。就这样,菲力蒲王心怀着对白人殖民者的怨恨,继承了哥哥的酋长之位。
无论万萨塔酋长是否为殖民当局所害,这件事在万帕诺亚格的土著人看来都是极大的敌意,是对土著人的精神权威和政治权威的彻底否定。丧失了精神支柱、丧失了政治权威,一个自由主体也就不成其为“主体”了,这种累积的威胁感激起了土著人对清教移民的巨大敌意。
战争经过
战争开始
公元1675年,接连几件事情深入激化了殖民地居民和印第安人长久以来的矛盾:
其一,是年,发生了殖民地居民和印第安人交火的事件,事件经历大致如此:一群原属于殖民地居民的牲畜跑进了印第安人的玉米地践踏庄稼,据说这样的事时有发生。印第安人开枪打死八匹马,殖民地居民开枪还击,打死一名印第安人,造成白人与土著居民关系陡然紧张;
其二,1675年6月,发生了约翰·西斯蒙审判事件,事件经历大致如此,约翰·西斯蒙是“万帕诺亚”部落的人,童年时父母染天花双亡,一个清教徒家庭收养了他,经受家庭的熏陶,他自然地成为基督教徒。西斯蒙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还进入哈佛大学学习。他回来之后做酋长菲力浦的翻译,来往于部落与殖民政府之间。西斯蒙曾在1675年5月警告殖民政府,指出菲力浦王有造反的企图。还没等搞清事情的真假,西斯蒙就被人谋杀了。
在只有一名证人的情况下,殖民当局指控“菲力浦王”的亲信托比亚士父子等人谋杀了西斯蒙!根据当时的英国法律,要判定谋杀罪名成立需两名人证,但是殖民当局罔顾程序正义的原则,法庭做出了三名嫌疑人谋杀罪名成立的判决。
1675年6月8日,三名印地安人被送上绞刑架,其中包括菲力浦王的那名亲信托比亚士。巧的是托比亚士的儿子目睹父亲惨死,精神崩溃,在他即将赴死之际绞绳突然断裂,遂得以不死,便改口指证其父的谋杀罪,如此以来方才勉强凑足两名人证。
战争过程
约翰·西斯蒙审判事件引发了万帕诺亚人积蓄已久的怒火,一伙情绪激愤的印第安人冲进白人牧场,开始宰杀牛群。白人放牧时,牛群常常啃食和践踏印第安人栽种的玉米。一个惊慌失措的白人朝人群开枪,他立刻被暴怒的民众打死。鲜血和死亡于是刺激得失控的人群愈加暴烈凶残起来,他们接着又连续打死了九个在牧场里工作的白人,两个白人被打成重伤。
眼见暴动已经无法挽回,梅塔科米特当机立断,命令信使飞报各个联盟部落,宣布立即起事。于是如星火燎原,几天之内,整个新英格兰地区烽烟四起,很多憎恨白人的部落武士纷纷投入战斗,到处击杀英国人。菲力浦王指挥着部落兵丁迅速对殖民地城镇发起进攻,他给部下指令:烧毁所有房屋,摧毁所有城镇,杀死所有的白人。
菲力浦王所到之处,火焰滚滚,血流遍地。一位目击者这样描述部落兵袭击过的地方:两位老人上半身扑倒在门外,而下半身在门内被烧焦了,一位年轻女人躺在院子里,她的脑袋被枪弹洞穿,躺在她身边不远的婴儿的头部,被刺刀戳烂......
新英格兰政府立即派出军队镇压,初一交手便吃了大亏,八名英国士兵阵亡,溃退下来。印第安武士追击他们,沿路焚毁白人定居点的房屋。几天后,第二次更大规模的战斗,英国人遭到了更猛烈的打击。在一条小溪旁,他们的军队遭遇伏击,一场惨烈的战斗结束后,七十一名士兵阵亡,鲜血染红了溪水。后来,这条小溪被命名为“血溪”,在今天的康乃狄克州地图上,沿着康乃狄克河向北,你能找到这个带有血腥味的小溪名字。
对菲力浦王的恐怖笼罩着新英格兰大地,殖民们放弃新开辟的家园,收缩到沿大西洋海岸的较大城镇。菲力浦王的部队装备的是燧发火枪,比起殖民政府军队配备的火绳发射火枪要先进。所以,在战争初期,菲力浦王攻势凌厉,气焰嚣张。
他有指挥战争的才能,一连设计了几个埋伏,消灭近二百名政府军。这又刺激了其他几个部落的连锁反叛(Narragansetts,Nipmucks,Pocumtucks,and Abenakis),原来互相敌对的部落,在反对白人侵占家园的共同目标下,结成盟友。一时间新英格兰地区风声鹤、四面楚歌。战火笼罩了普利茅斯罗德岛、马塞诸塞以及康涅格蒂格河流域(Rhode Island, Massachusetts,Connecticut River Valley)殖民们感到恐慌绝望。
然而战局不到一年开始发生逆转,菲力浦王的军队弹药消耗得不到补充,粮食储备也被耗尽。军营只好靠近河流驻扎,一边打仗,一边捞鱼。部队分散成小股,原来的同盟部落,发生分裂,有的部落离开了。反殖民联盟的战斗力大为削弱。
得到新武器装备、粮草充足的殖民军,开始集中兵力反击。其中有两次著名的偷袭重创印第安部落。殖民军在夜间包围印第安人驻地,拂晓突然进攻,杀死了600名印第安人。另一次是1675年12月斯坦迪什发动的“大沼泽地战役”,这次战斗殖民军以伤亡207人的代价,剿灭约500名纳拉甘西特人武士。在这次战斗中,殖民军又纵火焚烧房舍,导致500名妇女儿童葬身火海。
殖民军队的报复行动,一样十分残暴。一年之后,菲力浦王的攻势全无,变为流窜游击。
战争结果
公元1676年夏,梅塔科米特带领他的武士们边打边向西边转移,最后进入势力强大的伊若阔伊斯(IROQUOIS)印第安人联盟地盘,这里不属英国人统治区域,梅塔科米特准备在此汇集人马,积蓄力量,冬天过后再寻找机会。不幸的是,梅塔科米特被伊若阔伊斯族首领率武士驱赶出了他们的领地,万般无奈的梅塔科米特只得返回新英格兰地区。
公元1676年8月12日,菲力浦王和他几个少数随从围困在沼泽地,他被一个身边叛节的印第安人从背后开枪射伤,英国军队活捉了他(还有种说法是:一队莫霍克人偷袭了梅塔科米特,将其击毙)。怒火万丈的英国人立即杀掉了梅塔科米特并把他肢解数块,丢在野地里任野兽鸟纲吞食。
他们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发泄仇恨,他们想让这个恶魔的灵魂永世不得聚拢,永远散落在万覆不劫的地狱,永世不能重生再现。这些英国人再一次试图行使上帝才拥有的权力:把人打入地狱。然后,他的脑袋被挑在枪尖上,凯旋而归的军队高举着满街游行。普利茅斯庆祝大捷,一片欢腾景象。
梅塔科米特之死宣告“菲力浦国王之战”彻底结束,大批被俘的印第安人卖到欧洲做奴隶。梅塔科米特年轻的妻子和一个九岁的儿子,以三十先令的价格卖到中美洲加勒比海百慕大一个岛上沦为家奴。他的头颅被放置在普列茅斯市一根高高的石柱上供人参观长达二十四年之久,后来被人盗走,不知所终。
菲力浦王战争的损失惨重,殖民地政府一方的统计,90个城镇中有52个遭袭,1200家农舍被烧毁,13座城镇被夷为平地,8000头马匹牲畜被打死。600多名士兵战死,平民、妇女儿童死亡约2000人。殖民地所欠战争债务,超过殖民地全部资产。
印第安人一方死亡数字不祥,一般认为是殖民地政府一方死亡的三倍。估计仅在战场上就死去2000人。传染疾病夺去的性命比战争还多。拿菲力浦王的万帕诺亚部落来说,战前约15000人,战争和疾病灭掉了人口十之八九。俘获的部落的主要头目被绞死,菲力浦王的妻子和儿子也被卖到百慕大为奴隶,少数逃散者加入其他部族。“万帕诺亚”部落从此被消灭了。
1678年,在波特兰卡斯科湾(Casco Bay),双方签定了和约。历史学家认为,这场战役塑造了新英格兰移民的自我认同与团结,为美国国家意识的开端。
菲力浦王最终与自己的小邦同归于尽,他只是留下一句让殖民者心惊肉跳的话:
“拼必死之命,殉必亡之国”。
"determined not to live until I have no country."—— Wampanoag sachem ,King Philip 1675
历史评价
菲力浦王之战根源,在于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冲突,在没有土地所有权也就没有开发利用权的实际情况下,转变成一场争夺和维护土地所有权的战争。
北美洲的历史,似乎在揭示这样一个冷酷的规律:如果一块土地存在更有效的开发方式、能够创造更大的社会财富,那么最终这块土地会依这种开发方式进行。文化传统、土地所有权、宗教法律、人伦道德等等都不能制止这种潜规律的运行。
尽管印第安人是美洲大地最古老的居民,是这块土地最原始的主人,但是要试图维护低效的、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总归要失败的。这种失败不以文明的方式,就以野蛮的方式。遗憾的是它以非常野蛮的方式表现:印第安人不仅丢失了土地所有权,又葬送了不少族人的性命,失败的苦涩,不堪回味。
当然,有人把菲力浦王之战看成印第安文化和欧洲文化之战,倾向树立基督教文明;有人把它看成是白人和土著的种族战争,意在激发民族主义情绪;有人从中找到殖民主义扩张的罪恶证据,证明反对殖民主义的正义性;还有的以这场战争中发生的严重摧残人权的行为,来揭露今天美国高举人权旗帜的虚伪性;甚至白人至上主义者也可以从中找到有色人种愚昧落后的大量例子,以支持白人种族优越论,……凡此等等,都是各取所爱,试图从万花园里采一瓣颜色,代表春天。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战争背景
战争经过
战争开始
战争过程
战争结果
历史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