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格丽特·米切尔(Margaret Mitchell,1900年11月8日—1949年8月16日),美国现代女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飘》,后被改编为影片《乱世佳人》。
1900年11月8日玛格丽特出生于
佐治亚州的
亚特兰大。曾外祖父菲利普·菲茨杰拉德来自爱尔兰的
蒂珀雷里郡,拥有2375英亩土地和35个黑奴。父亲尤金是亚特兰大著名的律师,母亲梅贝莉是
妇女选举权的坚定支持者。米切尔童年时期受到母亲严格的管束,生活的并不开心。在她会写字之前就开始编故事,向她的母亲口述。她写的数百个故事中有几个留存下来,包括两个内战故事。1914年到1918年,米切尔就读于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神学院。1916年,在她十六岁生日之前,米切尔还写了一部名为《失落的莱森》的短篇小说。20 年代,米切尔完成了一部中篇小说《罗帕·卡马金》 (Ropa Carmagin)。1922年担任《亚特兰大新闻报》的记者。玛格丽特·杜鲁门一生有过两次婚姻,第一次婚姻由于丈夫的家暴和二人的观点不和而结束。第二次婚姻开始于1925年7月,她与约翰·马什结婚,在婚后,丈夫一直鼓励和帮助她进行文学创作,她把精力长期用于写作《飘》,1935年,米切尔将一部中篇小说连同《飘》的手稿一起提交给了
麦克米伦出版社。但中篇小说被拒绝,《飘》则于1936年正式出版。1937年她因长篇小说《飘》获得
普利策奖。1939年获纽约南方协会金质奖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米切尔自愿加入家附近设立的红十字会,为那里的士兵缝补衣物,她每个月都买一笔数目可观的战时公债,出售债券并写信给海外的美国人。她还赞助了一艘防空舰,并将其命名为 "亚特兰大号"(USS Atlanta)。她赞助的第二艘防空舰也叫 "
亚特兰大 "号,在 1970 年的一次爆炸试验中沉没。1949年8月16日,她在车祸中罹难。
玛格丽特·米切尔短暂的一生并未留下太多的作品,但只一部《飘》足以奠定她在世界文学史中不可动摇的地位。长篇小说《飘》一经发布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在第二年5月就卖出了137万册,这个数字仍不断增长。
多诺万·米切尔也因此被称为“平民英雄”。但由于这部小说屡屡陷入“
种族主义”的相关争议中,在“Black lives Matter”运动的影响下,
玛格丽特·德·那瓦尔在《飘》中对黑人奴隶制度的描绘受到激烈的批评。
人物生平
童年与少年
玛格丽特的曾曾
曾祖父托马斯·米切尔(Thomas Mitchel)参加了
美国独立战争,她的祖父拉塞尔·米切尔(Russell Mitchell)参加了内战,在安提塔姆(Antietam)的战斗中头部受了两处枪伤。米切尔母亲的家人是
爱尔兰天主教徒。她的曾外祖父菲利普·菲茨杰拉德(Phillip Fitzgerald)来自爱尔兰的
蒂珀雷里郡,很年轻时就拥有2375英亩土地和35个黑奴,他让自己的每个孩子都接受了
天主教的训示与
洗礼。来到美国后,在费耶特县琼斯伯勒附近的一个种植园定居。信仰天主教的
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一家在清教徒的克莱登县受了不少歧视,可菲利普仍因举止粗犷、心直口快赢得了声望,被选为州议会的议员。外祖母安妮曾是亚特兰大最为激进的妇女组织的主席,并让她的女儿、女婿、外孙和玛格丽特住在自己的房子里。玛格丽特的父亲尤金是亚特兰大著名的律师,母亲梅贝莉是
妇女选举权的坚定支持者。
1900年11月8日玛格丽特出生于
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玛格丽特出生在守寡的外祖母安妮·菲茨杰拉德·斯蒂芬位于凯因街296号的家里。外祖母常常坐在房前为小玛格丽特指点着南部同盟的战壕,讲述
威廉·舍曼将军焚烧亚特兰大城时的场面。玛格丽特的父母非常重视教育,鼓励她阅读经典名著和尝试文学创作。这样的家庭环境使她从小热爱阅读和写作,并对
亚特兰大的历史尤为感兴趣。她9岁起开始尝试写童话故事,11 岁时便读完了
莎士比亚的所有作品,甚至成立了自己的出版社。1911年玛格丽特站在棉花园里,意识到南方并没有赢得那场战争,她震惊得目瞪口呆。1914年玛格丽特进入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神学院读
高中,在那里她是戏剧俱乐部的创始成员和官员和华盛顿文学协会的主席。她还是高中年鉴《事实与幻想》的文学编辑。
青年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风波第一次让玛格丽特体验到战争的真实与残酷,她回想起童年时代听过的战争故事,此时她开始经历噩梦和失眠的痛苦。1918 年,玛格丽特遇到了克利福德·亨利(Clifford Henry),两人坠入爱河并订婚。9月玛格丽特进入
马萨诸塞州的
史密斯学院,在那里她开始使用“佩吉”的绰号。同年10 月,克里福德在一战中阵亡,玛格丽特的大学一年级因流感疫情而中断,被迫取消课程。她的母亲也在次年1月份感染流感病逝,并在女儿回家的前一天去世。这给玛格丽特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米切尔在史密斯完成了她的大一,然后回到亚特兰大,接替母亲作为家庭主妇的位置,进入即将到来的社交首秀季。在社交季的最后一个慈善
舞会上,米切尔表演了在法国巴黎夜总会流行的性感舞蹈,从而制造了丑闻。不久,米切尔遇到了来自
北卡罗来纳州罗利一个显赫家庭的贝里恩·金纳德·厄普肖(Berrien Kinnard Upshaw)。他们于1922年结婚,但婚姻很短。四个月后,厄普肖离开
亚特兰大足球俱乐部前往中西部,再也没有回来。两年后,这段婚姻被宣布无效。
在这段婚姻期间玛格丽特进入《亚特兰大日报》成为一名记者,负责校对稿件和撰写书评,偶尔发表一些新闻报道,凭借对亚特兰大的热爱和出色的文学素养,她的工作广受好评,四年期间,她共撰写了 85 篇新闻报道、129 篇特写文章和多篇书评。主题从标志性人物到时尚和书籍均有涉猎。她为《亚特兰大日报》撰写的第一篇文章题为《亚特兰大女孩目睹意大利革命》,于 1922 年刊登出版。1924年春天,
玛格丽特·杜鲁门已成为《通讯》的首席人物特写作者。
《飘》的问世
玛格丽特的脚曾多次受伤,脚
骨折的并发症使玛格丽特结束了记者生涯。1925 年4月,她与约翰·罗伯特·马什(John Robert Marsh)结婚,开启了第二段婚姻。这对夫妇在一间被亲切称为“垃圾场”的小公寓里安家立业。马什来自
肯塔基州梅斯维尔,曾在
佐治亚州铁路和电力公司(后来的佐治亚电力公司)担任宣传部主任。1926年,为了缓解脚踝骨折的无聊,
多诺万·米切尔开始写《飘》。以
亚特兰大的历史和南北战争为背景,小说很快初具雏形。玛格丽特把雷明顿
打字机放在一张旧针线台上,用三年时间完成了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她先写了最后一章,其他章节没有特别的顺序,她把这些章节塞进
马尼拉信封里,最终积累了近七十章。关于这些角色是否基于真人有很多猜测,但米切尔声称它们是她自己的创作。
直到1935 年 4 月,编辑哈罗德·莱瑟姆(Harold Latham)在阅读了其中一部分手稿后,非常看好这部作品,当即决定予以发表。
玛格丽特·德·那瓦尔从众多对书名的构想中取用了一首诗中的《随风而去》为题,也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飘》。她对写一部符合历史的小说特别感兴趣,所以在写《飘》时会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历史事实的校对,以确保不失史实。她在1937年写给一位读者的信中说,“她花了十年时间阅读数以千计的书籍、文件、信件、日记和旧报纸”,以确保她的书在历史上是合理的。她还对经历过战争的人进行了自己的采访,据报道,她与同盟退伍军人一起骑马,以确认有关那个时代的细节。
1936 年,《飘》的出版引起了全世界读者的共鸣。一天之内就
售出了五万册,在六个月之内,就印刷了一百万册。成为美国小说出版史上最畅销的佳作。到 21 世纪初,《飘》被译成 40 多种语言,在全球售出 3000 多万册。一夜之间,
多诺万·米切尔成为名人。1939 年其改编的同名电影在
亚特兰大首映,一经上映,票房大卖。
退居幕后
《飘》爆火后,玛格丽特一直处于公众的聚光灯下,经常需要她演讲和采访。后来,她以健康状况不佳为由,拒绝演讲、采访和签名。玛格丽特说她想保持约翰·马什太太这个的简单身份。
成名后,玛格丽特疲于应付随之而来的版权纠纷和出版相关的纷乱杂务,不久后便不再出席图书相关的公众活动,投身到版权保护和支援中。从 1937 年起,她花了大量时间上告那些未经授权出版小说的外国出版商。她为保护自己在海外的文学权利所做的努力,引起了人们对美国作家版权保护的关注,并促使
美国国会立法并加以改进。
《飘》是米切尔一生中唯一出版的小说。在她的要求下,原始手稿(除了为证实她的作者身份而保留的几页)和所有其他著作都被销毁了。其中包括一部哥特式风格的中篇小说,一个以内战后空置的旧种植园房屋为背景的鬼故事。根据米切尔的朋友——麦克米伦员工洛伊斯·科尔(Lois Cole)的回忆,只有三个人读过这个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米切尔自愿加入家附近设立的红十字会,为那里的士兵缝补衣物,她每个月都买一笔数目可观的战时公债,出售债券并写信给海外的美国人。
她还赞助了一艘防空舰,并将其命名为 "亚特兰大号"(USS Atlanta),这是以她的家乡命名的,但该舰在 1944 年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中沉没。她赞助的第二艘防空舰也叫 "
亚特兰大 "号,该舰在 1970 年的一次爆炸试验中沉没。
意外离世
1949 年 8 月 11 日,米切尔和她的丈夫决定去桃树艺术剧院看一部电影《坎特伯雷故事》(A Canterbury Tale),就在他们开始穿过附近的桃树街时,一辆超速行驶的汽车由于刹车打滑,撞到了米切尔。她被送往格雷迪医院,但从未恢复知觉。在她去世前的五天里,众人在外面等待消息。美国总统哈里·杜鲁门(Harry Truman)、
佐治亚州州长赫尔曼·塔尔马奇(Herman Talmadge)和
亚特兰大市长威廉·B·哈茨菲尔德(William B. Hartsfield)都要求随时了解她的病情。1949年8月16日玛格丽特·米切尔逝世,被埋葬在佐治亚州
奥克兰公墓。1952年丈夫去世后,被葬在玛格丽特旁边。
主要作品
书籍作品
玛格丽特童年和少年时期创作的作品有两百多部, 2000 年希尔街出版社选取了部分童年的写作和日记汇编出版,命名为《斯佳丽之前》,其中的一些故事是玛格丽特·米切尔在七岁时写的。由于时间久远抄本损坏,该书存在许多缺页和缺字的问题,但它仍然是了解玛格丽特少女时代的可靠来源。
在《飘》之前,米切尔写过三部小说,其中两部是在青春期写的,即15岁时完成的爱情小说《失落的莱森》和20岁时创作的短篇小说《罗帕·卡玛金》。另一部小说名为《四大家族》,讲述的是四个朋友在寄宿学校的故事,但完整的手稿从未被发现。这三部作品仅有一部《失落的莱森》出版。
其中《飘》是
玛格丽特·德·那瓦尔的成名作。以19世纪60年代
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为背景,以女主人公斯嘉丽的爱情纠葛和生活遭遇为主线,着力刻画了姿色迷人、聪明能干的大庄园主女儿斯嘉丽这一不屈不挠进行奋争的女性形象,并生动形象地再现了
美国南部种植园经济由兴盛到崩溃,奴隶主生活由骄奢淫逸到穷途末路,奴隶主阶级由疯狂挑起战争直至失败灭亡,奴隶制经济终为
资本主义经济所取代这一美国南方奴隶社会的崩溃史。小说在描绘人物生活与爱情的同时,还勾勒出了南北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的异同。
写作特点
内容题材
玛格丽特的小说聚焦于美国南北战争前后,以
亚特兰大的历史和南北战争为背景。
玛格丽特·德·那瓦尔的作品往往折射出当时的社会背景与变迁,以充满
浪漫主义色彩的
现实主义历史题材为主,具有浓厚的史诗风格。
以《飘》为例,小说的主人公
斯嘉丽·奥哈拉出身于南方种植园主家庭。内战前的南方奴隶主阶级过着养尊处优、挥金如土的生活。男主人公之一卫希里家主办的庄园宴会就是奴隶主挥霍无度、纸醉金迷生活的真实写照。房子被人群挤得水泄不通,谈话声、笑闹声、女人的尖叫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然而,这种奢靡的生活方式正是他们腐朽没落的标志,决定了他们必然灭亡的命运。战争前后奴隶主生活的鲜明对比,是整个美国南方种植园经济崩溃的缩影。与农场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时黑人奴隶的生活。他们是种植园主的私有财产,是会说话的工具,奴隶主不仅可以对他们施加肉体上的惩罚,而且还能像其他财产一样继承、转让和买卖。为了便于统治,奴隶主还在黑人奴隶中间实行差别待遇, 人为地制造奴隶之间的隔阂和分裂,随身服待的奴隶都经过严格训练,精心挑选,而到田里当助手的奴隶则是最为“下等”的黑人,他 们受到的压迫和歧视也最为深重。
人物塑造
女性塑造
玛格丽特·德·那瓦尔的作品中对女性人物的刻画往往具有独立、反叛的特点。仍以《飘》为例,女主人公
斯嘉丽·约翰逊自少女时代起就表现出叛逆意识, 对母亲的“你必须学得斯文些, 庄重些, 我的孩子”和“男人家在说话的时候, 即使你的见识比他高, 也万不可去插嘴。女孩子太倜傥了, 男人家不喜欢的”这一类传统教条不屑一顾, 她认为“我偏要照我要做的做, 照我要说的说, 随便人家怎样不喜欢, 我都不管”。 在卫希礼和媚兰的订婚晚会上,,她敢于主动向卫希礼求爱。她敢于冲破传统习俗,敢于正视现实,毫不掩饰对金钱的崇拜,是一个集可爱与可恨、可敬与可鄙于一体的立体多面人。
作品中处处流露出的温厚的
女性主义光辉,也是
玛格丽特·德·那瓦尔所独有的。她的外祖母曾是
亚特兰大最为激进的妇女组织的主席,常常站在公众场合的凳子上,用传教士布道式的口吻高声谴责着社会对女性的不公。玛格丽特却未如此激进。她用一种缓缓的但坚定的方式诉说着女性的独特力量。玛格丽特不曾大肆批驳老旧的陈词滥调,只用一个个坚韧独立的女性剪影,描画出一个个战争中还能挺起胸膛的南方淑女。
小人物塑造
玛格丽特擅长对大环境下小人物的描写,与其他战争背景的小说不同,玛格丽特将侧重点放在对个体的塑造方面,以具体的人的视角反映社会。以《飘》为例,《飘》把战争作为背景, 但关注的重点不是民族生存的整体状态, 而是个体生命合理存在的价值。她把笔下人物置于
南北战争和重建南方的大背景下,书中的主要人物都面临战争带来的挑战和考验。《飘》中直接指出战争就是“无故杀人, 白费金钱, 而使奢侈品难以获得的一场烦恼罢了”, 世界因它而变得满目疮, 人们的生存因此变得更加艰难。在《飘》中, 读者时时可以嗅到战火的硝烟, 但更着重于描写战争带给个体的悲剧和不幸。
人物表现手法
玛格丽特极善于从眼睛来描写人物特点,寥寥数笔便使人活灵活现。她不喜
隐喻,不用复杂的形容辞藻,不爱华丽的排比句式,拒绝朦胧婉转的表述。米切尔擅从眼睛入手,比如斯嘉丽猫一样狡的绿眼睛,瑞德巴特勒戏谑而带着暖意的黑眼睛,阿希礼忧郁的淡灰色瞳孔,玫兰妮母鹿般温顺的棕色瞳孔,比人物动作更快地反映出情感。即便是玛格丽特本人有意贬损的人物,她也着意从眼睛落笔,像她借斯嘉丽之口形容英迪亚的睫毛稀疏如母兔,形象又刻薄。
情节叙事
写人写实,写事更加真实,这是玛格丽特她的文法。这与玛格丽特本身性格相关,细观玛格丽特的一生事件,都能和她笔下的故事有所牵连。《飘》的故事落脚于真实的历史背景,取材于可信的历史故事,融入米切尔本人的个人经历,譬如她从小生活的菲茨塔拉德庄园是文中野餐烤肉的重要场景,阿希礼的原型是玛格丽特年少时初恋的那位早亡的英俊军官,而斯嘉丽的几段遭遇就是米切尔自己生活中不幸的投影。母亲的病逝为玛格丽特的人生投下了巨大的阴影,她从不得不成为父亲与兄弟的支柱,到失去生的活力而选择逃避。
主要思想
女性主义
米切尔的外祖母曾是
亚特兰大最为激进的妇女组织的主席,母亲是个积极的女权主义活动家, 是
佐治亚州妇女选民联盟的创始人之一,她经常带玛格丽特参加女权运动集会,这为她女性主义的觉醒打下了基础。同时受西方的人文思潮和女性解放的意识的影响, 她赞扬对自我意识和自主权利的追求,抨击旧南方和传统的南方妇道观鼓励虚伪、危害社会、压抑女性的本质,她不顾世俗的约束,争取经济和人格上的独立,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实现自身价值。
玛格丽特·德·那瓦尔通过《飘》中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揭示女性自我意识逐渐衍变的过程,在推动三四十年代女性觉醒和解放运动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玛格丽特按照自己的成长背景描写出长在南方的女性形象,确定了她们对社会的贡献, 褒奖了她们对自我意识的追求、互助友爱无私奉献和叛逆精神。斯嘉丽是一个与以往文学作品常见女主人公不同的形象, 她不是完美的女性, 但光彩照人, 让人难以忘怀, 因为她们在最大程度上摆脱了依附在伦理文化上的虚浮的群体意识, 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玛格丽特·德·那瓦尔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敏感,以其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在书中表达出一种矛盾复杂的女性意识的觉醒。
对三K党的态度
在玛格丽特看来,要求自由和反抗的黑人成为了北方政治集团操控南方社会的玩物。黑人的自由以及
南北战争变成了一系列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在一部描写阶级矛盾与种族矛盾相结合的作品中,作者弱化了当时美国尖锐的种族矛盾, 更多的把矛头指向了战争本身的意义。三K党是内战结束后在南部形成的一个
种族主义的代表性组织,奉行白人至上主义。但在《飘》中,却把三K党描绘成保卫白人妇女的侠义团体。小说中所有的“真正的南方人”都参加了三K党:梅兰妮、阿希礼,连
斯佳丽的第二个丈夫,那个“向来
精神萎靡,无所作为”的肯弗兰也是三K党员,而且为了给自己受了黑人袭击的老婆报仇“光荣殉难”。书中大量对黑人使用蔑称,“好好当奴隶才是黑人真正的命运归宿”理念贯穿全文。作者将动荡的社会状态的主要原因归咎于获得自由的黑人。 自由而又无所事事的黑人受到北方政府的鼓动与白人的冲突,三 K 党对黑人的敌对这些矛盾在这部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在作品中,黑人在煽动之下,做出极端行为,抢夺,强奸甚至谋杀。
有些读者认为这反映出玛格丽特对那个时代的
种族主义和3K党的认同甚至是美化,然而正如她笔下的
斯嘉丽·奥哈拉,她也在经常反抗着骨子里的南方传统。在她生命的最后几年,她为几十个来自
亚特兰大的年轻黑人学生,秘密支付了大学学费。总的来说,由于特殊的年代背景,作品中所反映的玛格丽特的思想观点有充满争议之处,但绝不可以将其优点一笔勾销。
对奴隶制的看法
米切尔本人生前从未公开支持过奴隶制,但在其作品中却包含了对北方的不满以及对往昔奴隶主生活的怀念。米切尔既不认为奴隶制是坏事,也不赞同黑人与白人平等的观点。
玛格丽特在《飘》中矢口否认奴隶逃亡的事实。女主人公
斯嘉丽·奥哈拉下面这段言论,是作者抹煞奴隶逃亡史实的表现:“那些北佬女人从前听说南方地主家都养着凶猛的猎犬,以备追逐逃走的黑奴之用,便都信以为真……他们又问到那种给农奴脸上烫字的烙铁,以及那种虐打农奴用的九个齿儿的
铁蒺藜,其实南方地主并没有这些东西,都不过是北方人宣传的资料罢了。”事实上,
南北战争前四十年的南部报纸,几乎每天都刊载着成版的缉捕逃奴广告,广告中对逃奴特征的描写又几乎照例都有奴隶脸上的烙印,胸、背部的鞭痕、伤疤等记号,还有广告出售经过特殊训练专为追捕逃奴用的猎犬。
人物关系
荣誉奖项
作品奖项
个人荣誉
后世纪念
夫妇二人居住的
亚特兰大新月公寓(Crescent Apartment)一号公寓,他们亲切地称之为“垃圾场”,被改造为博物馆。1994年,莎南·多尔蒂主演了电影《燃烧的激情:玛格丽特·米切尔的故事》 ,该片由
拉里·皮尔斯执导,虚构地讲述了米切尔的一生。
人物评价
玛格丽特·米切尔绝对称得上是美国文学史上一颗最为璀璨的明星。 ——
央视网她外表中蕴含的自相矛盾的特质使她更加魅力非凡。她当然长得很美,精力充沛,青春洋溢。可当她静静地站立时,看上去却仿佛植根在土壤里。 ——安妮·爱德华《塔拉之路 \u003c飘\u003e的作者
玛格丽特·德·那瓦尔·米切尔传》
尽管我当时没有意识到,但是她那神秘莫测、桀骜不驯的气质和围绕她非凡的一生以及悲剧性和惹人注目的早逝的
戏剧性场面已攫取了我的心。 ——爱德华兹《飘来飘去 \u003c飘\u003e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传记》
人物轶事
生活轶事
五岁时,玛格丽特会在周天下午,穿上最漂亮的衣服被领着去拜访一些老亲戚。如果她安安静静地坐着,听讲
葛底斯堡战役和大峡谷战役时也不打断插话,一位热心肠的老兵会邀请她把手指伸进自己身上被子弹击穿留下的凹洞作为奖励。
玛格丽特的母亲梅贝莉相信要使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必须得读一些古典名著,即使是那类如亚历山大说的“包含着一种更正统形式的有关堕落和邪恶内容”的书籍,如同《
大卫·科波菲尔》里小艾米莉所受的诱惑和勾引。十二岁时,玛格丽特尽力阅读
沃尔特·司各特和
查尔斯·狄更斯的小说。
1918年,玛格丽特学会了如何与男人调情。但是她后来向朋友坦白道,她没有让任何人吻过她。梅贝莉经常警告她,满足性好奇的唯一方法便是早婚,玛格丽特对此还没做好准备。让某人亲吻她也许就意味着她与之定婚,这一切既浪漫又令人激动。
创作故事
玛格丽特在取名时很谨慎,她考察了每一个角色的名字是否在现实中会有重名,若不巧有重名便立刻改掉。女主角的名字最早定的是潘西(Pansy),它的含义在美国北方指“娘娘腔的男人”,南方则有着仙女一类的含义。斯嘉丽(Scarlett)是备选之中的一个,与这个名字一同备选的还有玛格丽特(Margret,作者本名)与南希(Nancy)等。玛格丽特认为这几个名字配上奥哈拉的姓氏在现实中一定有对应的真人存在,在自己的手稿中找到“斯嘉丽家族是奥哈拉一家的先辈,曾经为
爱尔兰的自由事业战斗”这句话后,最终敲定了“斯嘉丽”这个如今看来和人物形象无比贴切的名字,斯嘉丽她热情奔放、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玛格丽特的女佣人回忆说:“小说(《飘》)出版的当天,电话铃每三分钟响一次,每五分钟有人敲门,每隔七分钟有一份电报送上门来。公寓门口总站着十几个人,他们在静候着玛格丽特出来,以便请她在小说上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