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学院(英文译名为Baoshan University,英文缩写为BSU)位于云南省
保山市,实行省市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是云南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院校、云南省硕士授予单位和学位授权点立项建设建设单位之一。
学院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05年创办的“永昌师范学堂”,1978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保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保山学院。
截至2022年6月,学院设有远征路校区(本部)、龙泉路校区(未建设)2个校区,建筑面积261267.36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48244.22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66748.03万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513.42万元,图书馆纸质馆藏文献118.48余万册、电子期刊2501.8万余册。学校设有12个二级学院48个本科专业,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截至2022年6月,有全日制在校生13113人,有专任教师672人。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保山师范学校
保山学院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05年创办的“永昌师范学堂”。从腾越、永平、镇康、龙陵、保山招收学生50名。
1913年永昌师范学堂迁址永昌府文庙,更名为云南省立第五师范学校。1917年改校名为云南省立第四中学,此后更名为第六师范学校、云南省保山高级正则师范、五属(
永平县、镇康、龙陵、保山、腾冲)联合师范省立第四中学等。1919年,省立保山第四中学恢复省立第五师范校名。
1950年,云南省立保山中学改为保山人民中学,附设简师、中师各1班。1955年人民中学改名为保山第一中学,与师范分设,成立德宏州保山师范学校。1961年调整为中师、初师各招1班。1972年恢复招生。1974年开办中学教师短训班,培训期1年。
保山师范专科学校
1978年3月保山师范专科学校在保山师范学校内合校开办,定名为“保山师专师范学校”,实行省教育厅和地区行署双重领导,保山行署对学校提出“合校开办”的办学指示方针,即保山师范专科学校和保山中等师范学校两校在原师范校址上合办,采取“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形式办学。
1984年3月经保山地委决定,保山师范专科学校与保山地区师范学校分开办学,新建师专校址,新校址定于城西南角的易罗池正西面的山坡上。1988年9月保山师范专科学校整体搬迁到新校址。
1999年4月省政府发文明确了学校“省地共管,以省为主”的管理运行机制。
升格成立
2009年4月经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同意在保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保山学院,同时撤销保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建制,实行省市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
2013年学院通过审核成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14年学院获选为云南省首批两所“国门大学”基础能力建设高校之一,保山市人民政府与学院签署共建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珠宝学院合作协议。2015年学院获选为云南省十所“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试点改革学校”之一。2017年学院获选为云南省首批六所“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院校”之一,经国务院侨办批准为云南省两个“华文教育基地”之一。2018年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2021年学院获批云南省硕士授予单位和学位授权点立项建设。2022年获批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和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023年5月与龙陵县人民政府、龙陵县第二中学,瑞丽市人民政府、瑞丽市第三民族中学签署三方托管帮扶协议。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2年6月,学院设有12个二级学院48个本科专业,涉及文、史、理、工、农、法、管理、教育、艺术9个学科门类。
师资情况
截至2022年2月,学院有专任教师672人(含外返聘),博士56人(含在读),具有硕士学位教师342人,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7.74%。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享受
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云岭教学名师”3人,“云岭学者”1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1人,云南省“青年拔尖人才”1人,云南省级教学名师4人,云南省级名师工作室建设项目3个,“兴保人才奖”1人。担任外校博士、硕士生导师30多人。
教学情况
质量工程
截至2022年6月,学院有云南省级应用本科转型专业1个,云南省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云南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云南省综合专业评价C级专业24个,2个专业顺利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认证。云南省级精品课程3门,云南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云南省级教学团队2个。云南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云南省级实验实习实训基地与技术创新服务中心2个,有云南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1个、有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1个、云南省级创新创业平台(众创空间)3个。与中国国内外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等实践基地176个。先后获批“云科保山珠宝产业众创空间”(国家级备案)、“云科保山学院文创科技众创空间”“三秋树众创空间”等国家级、省市级创新创业平台及众创空间。
教学成果
截至2022年6月,学院近年来,共获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云南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72项。2023年,22个项目获批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立项。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6月,学院有云南省高校一流学科(B类高原学科)1个:生物学。“学前教育”“工艺美术”两个专业成功申报为省级B级专业建设点。另外,“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已经成功通过
师范类专业认证。
合作交流
国内合作
截至2022年6月,学院与保山市委市政府、云南省科学技术院、
华为、保山市永子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等合作共建,挂牌成立“永子围棋学院、数字经济学院、高黎贡山研究院、中小学教师发展学院、两山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等特色学院,先后与
西安交通大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上海电力大学、
云南大学等高校签订了对口帮扶协议。
国际交流
截至2022年6月,学院与韩国明知大学、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以及
印度、孟加拉、
泰国、
缅甸、
马来西亚、中国台湾地区多所大学建立了教育交流合作关系。开展“中缅文化周”“滇台高校学术文化交流周”等品牌活动,与缅甸珠宝总商家协会在缅甸
密支那建立“中缅珠宝人才培训基地”,为缅方培养宝玉石专业人才,为缅甸北部地区培养华文教育师资600余人次,承办和协办“中华寻根之旅夏(冬)令营”多期,接待营员数百人。
学术研究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图书馆藏
截至2023年,
保山学院图书馆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阅览座位2175个,纸质馆藏文献118.48余万册,电子资源包括正式数据库21个、试用中外文数据库30余个、电子期刊2501.8万余册,对外开放的书库8个,现刊阅览室1个。
博物馆藏
滇西民俗博物馆位于永昌路农民街,该馆分设抗战、陶瓷、民俗、农耕四个主题展馆,截至2021年5月,滇西民俗博物馆收藏滇西抗战文献400种,共467册纸质图书资料在架,地方文献2811种,共3525册纸质图书在架。
学术期刊
《
保山学院学报》创刊于1980年,原名《保山师专学报》,2010年1月,正式更名为《保山学院学报》。期刊被可《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CNKI系列数据库、
万方数据库、超星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等收录。
科研平台
截至2022年6月,学院有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云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云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校地共建研究中心14个,校级科研平台6个。学校与云南省食品安全研究院合作共建“云南省食品安全研究院保山分院”,加盟“云南省地方本科高校(部分)基础研究联合专项资金”理事单位。
学术成果
截至2022年6月,学院2009年以来,获国家社科基金、自然科学基金、艺术基金项目22项,省部级项目61项,地厅级项目318项,横向项目45项,获批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科研平台建设项目18项,总经费达3820余万元。出版学术著作107部,发表学术论文4474篇,其中高水平学术论文438篇;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2022年获云南省社会科学奖一等奖。
校园文化
校徽
校徽圆圈内包含有保山市花“兰花”与书本同构的图形、“烛光”图形代表教师授业解惑的崇高精神;圆圈内、图形外有中英文“保山学院”字样。
校训
厚德,励学,敬业,笃行
校歌
《保山学院校歌》,张国儒作词,易希宁作曲。
校庆日
校庆日为每年4月28日。
学校象征
校树:清香木
校花:海棠花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友情况
所获荣誉
2015年,学院获选为
云南省十所“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试点改革学校”之一。
2016年10月,学院获2015年云南省级“平安校园”荣誉称号。
2018年,学院获“云南省文明校园”称号。
2019年2月,学院获“云南省文明校园”称号。
2021年,学院进入云南省2021-2023年创建全国高校文明校园先进学校候选名单。
2022年,学院获批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和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2023年1月,学院获评第四批
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2023年12月,学院获“2023年度云南省最受高中生喜爱本科高校”称号。
校园环境
截至2022年6月,学院设有远征路校区(本部)、龙泉路校区2个校区,其中龙泉路校区也称东校区,未开始建设,有
建筑面积261267.36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48244.22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