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镜头脚本(découpage technique),又称分镜头剧本或摄制工作台本,它是将文字转换成立体视听形象的媒介,是导演等将文学剧本内容分切成一系列可摄制的镜头,以供现场拍摄和后期制作使用的工作剧本。
分镜头脚本大多采用表格形式,内容不固定,根据具体情况有详有略。内容一般设有场号、镜号、景别、摄法、内容、对白、时长、过度特效、声音和备注等栏目。有些比较详细的分镜头脚本,会在内容部分附上画面的草图。
分镜头脚本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前期拍摄的蓝本,二是后期制作的依据,三是作品长度和经费预算的参考。
定义
分镜头脚本,又称分镜头剧本或摄制工作台本,它是将文字转换成立体视听形象的媒介,是导演等将文学剧本内容分切成一系列可摄制的镜头,以供现场拍摄和后期制作使用的工作剧本。
分镜头脚本源自于
法语découpage technique(分镜头技巧)或简称découpage(分镜头),它是指剧本的完成形式,其中包括任何技术性信息,只要导演觉得有必要写下来,有助于使摄制组理解他的意图,并找到完成这一意图的技术手段,这些内容都可以包括进来。当然也包括在开拍前,把叙事内容分成单个的镜头和段落。
分镜头脚本是导演确定影像风格、划分段落和场次的创造性工作成果。在制作分镜头脚本时,不是对文学剧本进行简单的图解和翻译,而是在文学剧本基础上进行影视语言的再创造。因此,其首要目标是将文字思维转化为影视思维,构建影片的整体形象。分镜头脚本也是剧组各工种之间协调合作的“指导书”,使抽象的文字表达变为具体、直观、可参考的内容,是剧组内部沟通、交流的文本。因此,其另一个目标是成为一份拍摄"说明书",使剧组各工种对自己的职责有更清晰的认识。
历史流变
分镜头脚本是随着影视的发展而出现和变化的。在电影诞生的时候,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
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等影片,大多是由一个固定机位拍摄生活场景,且只有一个镜头,那时并没有分镜头的概念。随着影片的内容丰富,拍摄手段多样,镜头也开始增多。从1903年
埃德温·鲍特的《
火车大劫案》组接不同的场景来讲故事,到1915年格里菲斯的《
一个国家的诞生》将不同景别的镜头来回切换,分镜头由此而产生。因此,影片前期制作也开始变得细致,一些创作者开始在拍摄前,围绕剧本和自己的想法来制作早期的分镜头脚本并绘制一些草图。例如艾森斯坦在拍摄《
战舰波将金号》(1925年)和《墨西哥万岁》(1931年)之前,动手绘制了大量的草图。
现代分镜头脚本诞生的重要推动力是动画。早期动画的内容只是围绕某个主题制造一些噱头和笑话,例如《疯狂猫》(Krazy Kat)和《博比·巴普斯》(Bobby Bumps)都是那种没有故事情节的5分钟动画片。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华特·迪士尼(Walt
迪士尼公司)开始动手将他对故事的构想用草图绘制出来,直到1928年的卡通片《疯狂飞机》(PlaneCrazy)以类似于连环漫画式的故事草图为基础制作,草图的内容包括机位、取景和角色动作,还有动作的描述性文字。之后,随着每个故事的草图数量不断增加,他们开始把所有的草图和对话按照从开始到结局的故事发展顺序钉在墙上,并对镜头的顺序进行调整,并以此制作出了1933年的《
三只小猪》(The Three Little Pigs),推动了故事板(story board)的诞生,分镜头脚本也开始与故事板配合使用。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许多真人电影的导演只是利用分镜头脚本,辅助一些特效场景以及一些复杂的动作场景,这样,导演们可以不必再浪费资金,把一个场景从不同角度拍摄下来然后作比较了。例如,著名导演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甚至在没有分镜头脚本的情况下绝不开始拍摄。
之后,随着电影制作成本的提高,许多导演也越来越注意到分镜头脚本带来的好处了,制作分镜头脚本已经成为制作影片时的一个重要环节了,有些真人电影也开始为整个影片制作分镜头脚本。
20世纪90年代,好莱坞开始注意到数字特效在电影表现力方面的优势,数字合成拍摄蔚然成风,电影行业开始大规模地向着数字化方向进军,也带来了拍摄过程的变化,分镜头脚本的制作被越来越明确化。
数字技术介入之后,分镜头脚本的重要性被进一步放大,被提升到重要的地位,只有分镜头脚本刻画得详细,才有能让
计算机设计人员明确把握导演思意图,高效率地完成设计,如果缺少分镜头脚本环节,后期计算机合成、特效创作都将遇到巨大的障碍。
主要内容
分镜头脚本的内容是不固定的,根据具体情况有详有略。内容一般设有场号、镜号、机号、景别、摄法、画面内容、对白、时长、过度特效、声音和备注等栏目,有些比较详细的分镜头脚本,会在画面内容部分附上画面的草图。同时,分镜头脚本一般采用表格来制作。
场号,即第几场戏,一般与文学剧本中的场号对应,一场戏可能包含一个或多个镜头。
镜号,即镜头顺序号,按照组成视频画面的镜头先后顺序,用数字标出,这是某一镜头的固定代号。拍摄时不一定依次拍摄,但后期制作一般按照镜号的顺序编辑。
镜号一般有两种编号方式,第一种是以整个分镜头脚本为单位,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到整个结束,从"1"依次编号,如图10所示。第二种是以每场戏为一个单位,从"1"依次编号,换场后重新从"1"依次编号,如图11所示。从便于拍摄剪辑的角度看,第二种更可取。
机号,即摄像机的机器编号。现场拍摄时,往往用不止一台摄影机同时进行工作,机号代表这一镜头是用几号摄影机拍摄,单机拍摄则无须标明此项内容。
角度,即镜头角度,也就是摄像机与被摄对象所成的几何角度,此项内容决定了摄像机与被摄体的位置关系,一般包括鸟瞰镜头、俯视镜头、平视镜头、仰视镜头、倾斜镜头。
摄法,也叫镜头运动,即摄影机的运动方式,一般分为固定拍摄和移动拍摄。如果是移动拍摄,需要标明摄影机的运动方式,如推、拉、摇、移、跟等。摄法通常与景别的变化同时出现,例如摄法是“推”,那么景别变化可能是“全→中”。
景别,即镜头画面所包括和展示的范围。根据所表现的内容和前后组接的流畅,拍摄被摄体的整体或局部时,要考虑其在画面中所占面积的大小,可将景别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
特写等。另外,如果镜头有起幅或落幅变化,也需在此项表明。如"全→中"或"特→中"等。
内容,即画面内容,需用精练、具体的语言描述出要表现的画面包含哪些内容。根据拍摄类型和要求的不同,必要时可以通过绘制草图、符号等表达。由于绘图有一定的专业要求,并且会增加制作的成本,因此一般广告、动画和部分电影会在内容中添加草图,而电视剧比较长、电视节目
随机性较大,一般不添加草图。
对白,即当前画面的语言内容。在故事类作品中,对白主要指台词;在纪实类作品中,对白主要包括
解说词、旁白、采访的同期声。
时长,即单个镜头持续的时间长度,需要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和剪辑风格来决定。它既是拍摄和剪辑镜头的时间依据,也是预估整体时长、创造段落节奏的重要依据。时长一般精确到秒,用“s”表示。
过渡特效,即切换镜头的方式,如淡入淡出、叠化、划场、切换等。
声音,包括音乐和音效,即相应镜头或镜头组的音乐和音响效果,如音乐的进入、增强、降低、淡出等效果。
备注,即其它需要说明,但不包含在前面各项中的内容。
创作方式
创作主体
分镜头脚本通常由导演来创作,在文学剧本的基础上运用
蒙太奇思维和蒙太奇技巧进行
二次创作,参照拍摄现场实际情况,以人们的视觉特点为依据划分镜头,将剧本中的生活场景、人物行为及人物关系具体化、形象化,体现剧本的主题思想,并赋予影片以独特的艺术风格。
有些情况下,导演也会和摄影指导一起完成分镜头脚本设计,由摄影指导对画面设计提供意见。另外,如果分镜头脚本中需要绘制画面草图,出于绘画的专业性,也会找专业的分镜头脚本设计师来进行草图绘制。分镜头脚本设计师根据脚本的文字描述,按照导演的意图将脚本转化为可视的图片集,发挥自己的专业和创造性。
呈现方式
一般情况下,分镜头脚本采用文字,或者文字与草图相配合的方式呈现,如图15和图16。但是,动画的发展催生了故事板,之后在动画、广告领域,以及部分电影制作中就经常使用故事板的方式,也就是以草图为主,将画面按顺序排列起来,如图17,有些还会配上必要的文字注释,如图18。所以,故事板(story board)可以说是分镜头脚本的一种呈现方式,即把分镜头脚本的内容,按照节奏完全“图像化”,并按照顺序排列起来。
分镜头脚本经常与故事板不能相互替代,分镜头脚本偏向技术,是更“实用”的,剧组其它人员可以很方便的在其中找到需要的信息,例如器材的选择、道具的准备。而故事板偏向内容,它能够更直观的展示故事所呈现的效果。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二者合并,也就是在分镜头脚本的内容部分附上画面的草图。
故事板最初由
华特·迪士尼在1930年代制作动画时开发,第一个完整的故事板是为 1933 年的迪士尼
短片《三只小猪》创作的。现在,故事板几乎成为了动画制作所必备的。
电影根据其类型、长度、制作规模的不同来决定是否绘制故事板,或者挑选重要的片段进行绘制。例如
张艺谋、
姜文、
徐克、
冯小刚等导演的影片一般都会制作故事板,而且不同的导演风格也不同。
广告片无论是拍摄还是播放都成本较高,广告创意必须取得广告主的认可,考虑到广告主影视专业知识的局限,单凭口述不易理解,也容易造成与成片不一致。同时由于广告一般较短,因此绘制故事板成为最佳的方式。不仅能从视觉上确定广告内容,也有助于做最终的确认。
主要作用
前期拍摄蓝本
首先,分镜头脚本是导演自身的具体操作计划,导演可以依据分镜头脚本去掌握整个拍摄过程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机位、景别的调度和镜头轴线的处理等,是导演指挥协调各个部门一道运转的得力工具。
同时,分镜头脚本还是各部门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依据。例如,制片人可以根据分镜头脚本中一个个镜头地分解,有效地计划和安排拍摄日程;摄像可以根据分镜头脚本去主动选择机位,考虑拍摄技法的运用;演员可以根据分镜头脚本中的景别决定感情的投入、动作、表情幅度的大小;灯光、服装、道具、效果、化妆以及制片部门都会按分镜头脚本去做相应的准备工作。
后期制作依据
分镜头脚本是根据文学剧本的内容和顺序,运用
蒙太奇技巧编写出来的。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一般不会按照镜头号的顺序逐个拍摄,而是会以方便拍摄为依据将分镜头脚本的顺序打乱,拍摄完成的素材是打乱了原有顺序的。所以,在后期制作时,如果没有一个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的原始依据,面对繁杂的镜头素材,会大大延长制片周期。而分镜头脚本在后期制作中就起着重要的依据作用。
长度和经费参考
按照文学剧本很难判断作品的最终长度,而有了分镜头脚本之后,就可以通过
解说词的估算或镜头时长,来计算全片的长度。有时,还可以根据分镜头脚本估算的长度,重新调整片子的结构、节奏和总长度,为后期制作提供方便。
同时,为了合理地使用摄制经费,制片前必须做出一个严谨的经费预算。这种预算的产生,主要是靠分镜头脚本所计划的具体内容来判断。例如,分镜头脚本能够清楚的展示出镜头数、场景数、演员数量以及需要的设备和材料等,并以此来决定差旅、租赁场地、租赁服装等花费,这就使得剧组能估算出制作成本,可以使经费预算更加合理,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和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