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念书的孩子》是2012年由
原雅轩执导,
江化霖、
李佳奇、原明轩等人担任主演,孟宪明担任编剧的中国
剧情,影片于2012年6月15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念书的孩子》讲述了小男孩开开与爷爷、小狗小胆儿一起在农村生活的故事。
在第九届美国圣地亚哥国际
电影节上,《念书的孩子》获得了最佳影片奖,小演员李佳奇凭借“开开”一角获得了最佳演员奖,影片还被选为开幕首映片和闭幕式答谢影片参与了电影节的放映。
影片剧情
开开的父母在城里打工,留下年迈多病的爷爷和上三年级的开开在农村生活。开开每天都期盼着晚上爸爸打来的电话,但为了节省电话费,开开和爸爸总是说不了几句话。开开捡了一条流浪狗,因为
幼犬胆子小,开开就给它起名为“小胆儿”。小胆儿很乖巧,总是跟在开开身边。开开也将小胆儿当做知心朋友,将自己的心里话都讲给小胆儿听。
爷爷因患有肺心病需要不断地花钱,导致家里没钱交电话费和电视费。开开看不了电视,于是去隔壁燕子家看电视,两人因为想看的频道不一样而争抢起来,被燕子的姥姥训斥后开开难过地回了家。爷爷怕开开想念父母,就让开开给自己读书听,小胆儿也坐在爷爷的鞋上听开开念书。为了鼓励开开念书,爷爷夸赞开开比爸爸有出息,班上老师也夸赞开开作文写得好。
爷爷的身体越来越虚弱,懂事的开开让爷爷教自己做饭。天冷了,爸爸寄来了两百块钱,让爷爷买个炉子过冬。开开担心小胆儿冷,自己搬去了东屋和小胆儿睡。第二天早上,小胆儿咬着开开的裤脚将他往爷爷屋里拽。开开意识到不对劲,进门后他发现爷爷
小儿一氧化碳中毒了,于是连忙拨打120,开开也想给爸爸打电话,却因为电话欠费打不通而作罢。爷爷病好后,开开搬回来和爷爷一起住,每天都给爷爷念书听。一天,开开正在做饭,小胆儿又来拉扯他的裤脚,开开赶紧跑去看爷爷,但赶到时却发现爷爷已经去世了。
安葬好爷爷后,开开的父母想要带开开去城里上学,但开开拒绝了。父母只好拜托开开的老师帮忙照顾他,临走前给他准备了足量的柴火和食物。天一亮父母就坐车离开了,难过地开开追着车哭得撕心裂肺。老师和燕子都邀请他去家里住,但开开执意回家。独自居住的开开生活变得一团糟,他不再做饭,饿了就啃馒头和
青萝卜,渴了就喝凉水,念书也没有人听。百无聊赖的开开躺在沙发上睡着了,他做了噩梦,惊醒后他打电话给爸爸,但电话打通后却又只对着电话默默流泪。担心孩子的父亲回到了家里,给开开做了一顿热乎的饭菜。
父亲决定带开开去城里上学,临走前开开要带上小胆儿,但大巴车上不能带狗,父亲哄开开把小胆儿留下。车开了,开开哭着央求爸爸让自己下车,小胆儿跟在车后拼命地追车,但汽车越开越快,小胆儿的身影逐渐消失在了开开的视线中。
角色介绍
影片制作
前期筹备
影片改编自著名剧作家
孟宪明的同名小说《念书的孩子》。作为首部关注留守儿童题材的电影,《念书的孩子》获得了业内人士的关注和加盟,
八一电影制片厂一级导演、
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韦廉担任本片的艺术总监,“世界第八大奇迹”人工天河红旗渠建设领军人物杨贵和原全国政协科教文卫副主任王全书分别担任了影片的总顾问。
原雅轩创作这部电影是为了唤起社会对
留守儿童和弱势群体的关注,他认为在现在商业片充斥电影市场的情况下,仍然需要有一些专门为儿童拍摄的影片,向孩子们传达正能量。
2011年11月,《念书的孩子》剧组在
河南省嵩县
白河镇等地开始拍摄,影片中的主要场景均取材于白河镇。
幕后故事
影片在河南新乡放映时,在放映后的主创见面会上,饰演开开的小演员
李佳奇还为现场观众演唱了经典
豫剧选段,获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
部分观众在观影后认为影片结局过于悲惨,面对观众们对于影片结局的建议和讨论,导演
原雅轩表示:“现实生活远比影片残酷!”导演正是希望用这样残酷的方式让观看者感到刺痛,并清醒地认识到流浪动物问题的严重性。他希望影片给予的结局能让人们清醒地反思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生活中像小胆儿这样被抛弃的小动物越来越少。
主题与风格
主题亮点
《念书的孩子》反映出了
留守儿童和老人的孤独,影片没有采用激烈的矛盾冲突展现社会问题,而是以开开与爷爷、开开与小狗、开开与父母之间真挚动人的情感和丰富的生活细节来打动观众。影片以小见大,通过对小人物、小故事的书写表现出影片的大主题,即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展现出电影创作者们的人文关怀。影片中祖孙之间的互动虽然温馨,但也暴露出很多严重的现实问题,例如祖辈年龄较大或行动不便、农村留守家庭中劳动力不足的问题。青壮年在外出务工时往往将孩子留在农村让老人照顾,而由于老年人的年迈、体弱等问题,留守家庭不仅面临着老人无法照顾儿童生活起居的情况,甚至会出现如影片中这样由开开照顾爷爷的现象。
另一方面,影片也关注到了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儿童阶段的心理健康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懵懂脆弱的孩童时期需要父母的陪伴和引导。父母陪伴的缺失往往会导致观念的差异和对孩子情感的忽视。影片中开开想让小胆儿陪自己一起进城,父亲却哄骗开开说给他买条更好的狗,展现出了父子间沟通的断裂。父亲并不能理解开开对于小胆儿的感情,因此对开开的心理造成了又一次的伤害。
视听风格
《念书的孩子》创作的核心是“关怀弱者”,因此影片中处处体现着爱。影片真实地展现出中国农村社会的乡土关系,使人物在镜头中尽显真情。影片采用纪实美学的风格,使用非职业演员、纪实性的拍摄手法,展现出了真实质朴的农村生活图景,令人动容。作为一部小成本影片,《念书的孩子》展现出了摄制组的拍摄功力,影片的用光自然和谐,层次丰富,亮部与暗部的反差控制得当。为了配合
现实主义题材的故事叙事,影片中大量采用自然光源,整体基调以灰色、暗色为主,并大量使用相似色系颜色布置整体空间场景、道具和服装,使这种灰色与黄色的树叶、红色的被子、晾晒的红色辣椒间形成对比,展现出
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的窘迫氛围,通过色彩对比揭示影片主题。
荣誉奖项
制作信息
上映信息
反响与评价
上映反响
《念书的孩子》被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教育部评为推荐给全国中小学组织观看的优秀影片。此外,《念书的孩子》还跨越了文化与语言的阻隔,受到了
美国观众们的喜爱。影片在第九届美国圣地亚哥国际电影节获奖后的第二天,影片的剧本就被好莱坞买走了美国版权,计划将拍摄美国版本的同名电影。美国美亚文化交流集团还特地为饰演开开的小演员
李佳奇申请了美国奖学金,资助他到美国读书。
影片评价
截至2023年1月15日,《念书的孩子》在豆瓣上收获了11744人次的评价,影片综合评分为8.6分。
中国经济网评价:“《念书的孩子》采用了自然朴实、近乎白描的叙事手法,不以复杂的线索和激烈的冲突来吸引人,而是以丰富的细节和真挚的感情来打动人。”
中国日报网评价:“这部电影创作新颖、立意深刻,紧紧扣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以独特角度关注反映社会深层次现象和问题,呼吁全社会都要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心这一庞大的弱势群体。(影片)必将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关心农民工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河南省社会科院研究员韩宇宏认为:影片不是简单地使用好与坏、善与恶做二元对立的宣教品,不是以社会观念为先的艺术制作,不是要简单地指责或批评什么,而是将关注点放置在了对儿童成长的深层心理的讨论上,是对儿童成长中细微情感的捕捉和抚慰,发现了儿童深层精神层面的需求。
河南省艺术评论员刘景亮评价道:《念书的孩子》这部影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影片采用小制作在小场景中将小人物的故事娓娓道来,整体叙事质朴自然,影片没有试图采用多线叙事或故作高深的手法,而是将视线聚焦在平常人在平常事中的平常表现,使人人都能看懂,都能有自己的理解和联想。这表明创作者们都怀有一颗平常心,这才是为大众创造的艺术。
河南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宋子牛认为:无论是选题还是故事情节,影片都选择从“小”的地方入手,却反映出了乡村
留守儿童的“大”主题。影片的题材精准,切入点选得好,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有看点也有泪点,让人们在观看影片时能有所共情,进而引发思考。
河南电视台一级文学编辑邹春岩评价道:““这部电影之所以得到观众的好评,正是因为它的故事简单,情节感人,电影中处处透露着能够打动人心的东西。”
续集与衍生作品